|
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校园枪击案,事情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或许没有能看透生活,我们都需要一生的时间去理解。可惜了被害者母亲的饰演者脸部十分僵硬让人出戏 |
|
Sundance 2021 Premieres|因为故事主题的关系对这部期待很高,也很高兴没失望。室内戏,全靠演员表演支撑。琢磨了一下人物设定,工整:shooter家里偏保守,天主教家庭,男性话语权明显更强,父亲一上来明显defensive(肢体语言)。Victim家里夫妻更平等,偏自由,不那么religious,一开始父亲在冲突时一直倾向退让。虽然场景基本未变全程都是对话,但剧本不让人觉得厌烦或重复,能感觉出剧作者对这类事件的研究是扎实的。私心喜欢不影射过多社会政治而是把重心绝对保留在两个家庭的内心和情绪上的处理方式。但我不喜欢最后choir的部分(好俗!)。看的长片数量有限但这部是我Sundance2021最佳。推荐给所有对从这个角度看这类事件感兴趣的TC人。 |
|
一般。欧美这种we forgive you I forgive you圣母心态真是无法empathize |
|
演员的诞生。请耐心等待,按部就班,轮流释放你的情绪。 |
|
没有枪声的校园枪击案题材电影。受害者之一的父母向枪手父母要个说法,你们为什么培养了这样的孩?!由这个点切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很多时候,人们要一个说法,跟金钱无关。像是沈殿霞要问郑少秋“你是否真的爱过我?”,李靓蕾要在网上讨说法,呈现她前夫真正的为人,秋菊要打官司。这些受害者心里那口恶气都要找个出口,这是那些“只是钱没谈拢”一派永远也不会懂的,因为只有这个过程完成了,他们的人生才能够继续。 |
|
《林中小屋》男主克朗茨转型做导演的处女作,四个人在教堂地下室一个密闭空间的对话,关于一场校园枪击案的事后回溯,剧本还算流畅,从愤怒、悲痛和悔恨到释怀与和解。参考同样的两对父母撕逼戏《杀戮》,室内调度显然不能跟波兰斯基比,但克朗茨也尽力了,从一开场的中景/远景到前半部分的固定特写镜头,再到后半部分的手持,尽管仍稍显稚嫩(前半段镜头过碎,太多没必要的反打和机位)。具有多重含义的片名起得很好,詹森艾萨克和玛莎普林顿大飙演技,但却是安唐德最值得一座奥斯卡女配。 |
|
3.5。完全依靠言语来表达感情与叙述事件。在那之中逐渐成形的少年形象再次倾塌。 |
|
剧本设计真精巧啊,前面不知所措时的互相谦让,掩饰情感;中间论及悲伤时的攻击和逼问,情感释放后的和解与放下,然后马上又拉回到一场关于插花毕恭毕敬的道谢;四个主演演技互飙,Ann饰演的母亲等在丈夫离开后又返回讲述的故事实在令人心碎.. |
|
虽是室内空间群戏,但是调度不太出彩,也主要是因为这个室内空间有点单调,不过小细节道具的设置还是很有效的。剧本不错,一层一层剥开真相的观感,并尽可能引发观众共情。演员表演精湛,透过几个人的举止动作乃至装扮,也可以侧面展现各自性格。作为处女作,完成度挺高了。 |
|
#SUNDANCE2021 本子很好,其实很适合做成舞台剧,四位演员的飙戏太绝了,很舒服的观影感觉,角色的挣扎矛盾隐忍都能感受到。 |
|
故事张力表现实在太好!它从片名、人设到内容,怎么看都是《杀戮》的反面:后者是双方四位家长对孩童嬉戏的小题大做,前者就是枪击案发生前彼此对孩子心理问题的置若罔闻。但影片又不仅仅是在忏悔互助,它甚至有点嘲讽上帝的意思,人心隔肚皮,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对方还有什么没说。 |
|
固定情景的好戏之人修罗场设置,与世代先锋议题碰撞;在这里合力煲出一触即发的对抗,枪控之殇,信仰之困与更多因灵魂出发的沉思- -想到了与《我们与恶的距离》较为相近的讨论,异常难忘。从四人坐定,就能全情投入于所有角色的倾诉中,并试图感知每面的情绪;做得如此真切,也绝不淹没于任何一种偏颇立场与观点。它或许很快就会在热闹的公关战、层出不穷的明星论战当中“消失”;但所拥有的珍贵声量与无比出色的群像演绎,它值得被更多地看到。Martha Plimpton slayyyyy! |
|
校园枪击案的作案男孩和被害男孩,都失去了生命,几年后两方父母的会面,令事件的维度变得更为立体。作案男孩的父母是否早就发现了苗头,是否愿意承认邪恶是因他们没有及时遏止而生;被害男孩的父母,则想讨个说法,寻求内心的慰藉。影片集中在狭小空间内的四个演员身上,故事本身更适合戏剧舞台,但导演弗兰·克朗茨在这部处女作中展现了高水准的电影调度能力,情绪的变奏成为锋利的拐点。安·唐德的表演抢走了所有光彩。 |
|
故事的难点甚至概念本身就是无解的情绪,一点造作都会显得虚假,所以主创使用了最“笨拙”的方式来呈现:单调乏味的视听手法,流水账的叙事(放弃结构的编辑/保留所有冗杂保留)…… 一切都只为让观众对角色和文本产生情感反应。 |
|
2022年第一天耐住性子看完这部沉重的电影 |
|
的吧的吧的 |
|
看看江歌案,受害人的哪有那么容易原谅的?管你信的是圣公会还是别的基督教派别,都不是那么容易原谅吧? |
|
以为是小艾版《杀戮》,其实只是外形像,内核完全不同。四位家长最没诚意的就是凶手父亲,又冷漠又自私又爱面子,这或许能解释他为什么能养出杀人凶手,凶手母亲也绝非无责,和孩子年龄差异太大沟通困难。被害者父母想通过这次见面缓解紧张的夫妻关系,直面凶手父母如同面对心理医生。然而凶手父亲并不配合,一直在甩锅,因为双方没有建立足够的信任度,他不确定对方是否会追诉。凶手母亲用儿子都没了建立共情点,这一点或许更聪明。被害者父亲是最率真最善良的一个,有评论说被害者夫妻是自由派,从父亲角度看犹太裔可能性很大,他无意中冒出”以眼还眼”的旧约教义,加上凶手父亲面对TA们的傲慢,骨子里的种族歧视,但在基督教保守小镇入乡随教是不被孤立的生存技巧,所以他说虽然是基督徒但没那么虔诚。最后夫妻关系弥合,所有心结打开。哈利路亚~ |
|
大概《杀戮》的印象太深,这部看得昏昏欲睡… |
|
6.5/10 |
|
四人轮转室内戏,张力十足又凸显演技。话题本身的敏感性和成熟度也加分。意想不到的好片。安陶德的奥斯卡哪里去了? |
|
"It's everything you don't know."
想起以前看過的書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只用14天(包括四天外景)拍攝出來的多悲劇發生之後很久的一場戲,卻再現了悲劇的發生,以及發生之前很久的兩個家庭,幾個破碎的人生。 |
|
他与恶的距离。我想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假如我原谅你,我就永远地失去了。调解地点选择在教堂已经奠定了基调和结局,但是一周只有最后一天是礼拜天,在地下室听唱诗班,也只能给支离破碎的心灵轻蒙上短暂的抚慰。 |
|
成为父母,真的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 |
|
3.5 减法至以对白和演技来进行表达的电影,礼让-对峙-和解的对话过程充满张力,结构形似波兰斯基的杀戮,与后者对中产阶级家庭的批判意义不同,这一部的从校园枪击案起始就将讲述的重心放在了家庭情感和心灵宽恕上,更合乎基督教的精神。 |
|
7.5/10.
校园枪击案的凶手父母与受害者之一的父母的对谈。
在十字架上的受难耶稣的凝视下,在基督教精神的感召下,本片的主题是宽容和谅解,但伤害已造成,悲剧已发生,留给两对父母的心理创伤也是巨大的,原谅谈何容易?
本片的问题是主题太正,有点太平铺直叙,缺乏戏剧转折。 |
|
校园枪击案杀人者与被害者双方父母的相会,四个人单独交谈于一个圣公会的教堂房间中。受害者的父母就想质问凶手的父母,为何会发生如此惨剧。这是一部完全靠演员的演技支撑起来的影片,四个演员的功夫颇佳,演凶手母亲的演员尤好。导演也设置了很多议题,如凶手的父母是持保守观点的天主教徒,而受害者父母是宗教感很弱的自由派,等等,好在未有更多地强调这些身份与议题,总体比较持平,更多地归结到人性。最后以教堂唱诗班的合唱结束了故事,犹如一场弥撒。 |
|
这根本一点都不治愈! |
|
居然又是演员转型做导演的处女作。处女作就敢做这种小空间的戏真的很厉害了。塞进了校园枪击,父母照顾孩子不周,学校关注孩子不足,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等社会问题,对于这种塞实事的电影,我的感受总是很复杂,既喜欢又反感。结果去掉彩排就好了。前面虚伪的刚见面,中部猛烈指责,都不如结尾来得强烈。很棒的结尾, 就是看完更伤心了。 |
|
3.5 对话式剧情90%发生在密闭空间内,随着双方情绪打开转向手持。无人可怪罪,只能相拥。 |
|
感觉没什么存在意义的新手习作,拍得还可以though |
|
Gail在讲完了儿子的故事之后说,I'm so scared that If I forgave I'd lose him. 真正的宽恕是放手,你以为始终把这些仇恨和愤怒表现出来是为了把那个逝去的人留在心里,但其实真正的放下继续生活,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四个演员都神演技,演得太真实,就真的把你带进他们的那种痛苦之中。 |
|
安·唐德的表现实在是太好了,好到让人无法放下。无论是被害者的家人还是加害人的家人,都在寻找一个能够让生活继续下去的出口而已。 |
|
10.28 @Shattuck|表演完全值得多一星,黑暗中银幕里真实压抑到窒息。 |
|
优秀的话剧剧本,但情感上又没那么像话剧,弱化冲突强化情绪,整体是内敛的。 |
|
演员撑起来的电影,当然剧本也尚可,同样是室内压迫性对话的戏,比《邻家》观感好多了。但最后剧本也没有导演的个人表达。 |
|
〈补标〉跟之前有一部朱迪福斯特的电影很像,但台词不如那部洗练和有趣。涉及孩子悲剧的家庭谈话里总是母亲更出彩,孩子成才的故事则父亲居多,这算什么。 |
|
看哭了,然后恐惧生孩子
牢记心中的恨,紧抓不可改变的过去,让人无法入睡,无法呼吸,无法与爱的人对视,我不想以后带着痛苦继续这种生活,我需要再次爱,能让我再次看到逝去的孩子。原谅凶手,可以让我再爱一次,就在这里适当地与过去说再见…… |
|
越看越喜 改5星 |
|
7.6 似曾相识的剧情,这个案件应该也拍成过电影,而这是发生在时候被害方和迫害方为了彼此磨平创伤重新开始而坐下来的一次和平会谈。调解员对于环境的细节的紧张让观众对整个会谈从一开始就捏了把冷汗,一直期待会有爆发,也不过是比较文绉绉的控诉,谈话过程缺少画面感,对白的设计非常的书面用语以至于造成情感的割裂。直到最后迫害方母亲讲了海登16岁情绪爆发的故事,才真正算是一波高潮。区别于《杀戮》这更像是对这11个破碎家庭的二次救赎,最后的弥撒起,或许有信仰的人才能宽恕他人的罪恶,迫害者亦是受害方。 |
|
电影院里戴口罩细品放大了的闭合空间里的痛苦两小时实在窒息 |
|
6 |
|
在沟通中豁然开朗。 |
|
没想到只是四个人在桌子前说话,就可以做到如此强大的张力。 |
|
美国校园枪击案伤痛文学。非常明显的命题作文,一切都太刻意了。室内场景的调度可圈可点,但是作为预告片最大卖点的演员表演,更多仰仗于故事本身的特殊性吧,只能算及格。 |
|
无聊 |
|
片子还行就是太闷了太闷了 |
|
不知其所以,更不知其所以然…… |
|
就很像罗兰斯基的《杀戮》,其实演员们都演得一样好,只是名气没那么大,看着有点没那么有吸引力。再加上故事其实写得更好也更复杂了,但复杂的对立面的影片最终观赏性其实也打了折扣了。 |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