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最早探讨德国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在余生中受集中营创伤的影响的电影之一,导演是西德尼·鲁迈特。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当铺的老板,犹太人,经常受到集中营回忆的影响。片中运用了大量闪回,而且特别快,可能需要一帧帧播放才能捕捉到闪回的画面,这样做也能让观众身临其境般体验主人公痛苦的回忆 |
|
当一个人不再随意指责愤世嫉俗者和冷酷者,你已触摸残酷生活的本色,并已是上帝的孩子(The children of God);Rod Steigner为该片贡献了殿堂级的震撼表演,如有神助地呈现了患有奥斯维辛集中营创伤综合症的犹太裔典当商这一角色,让“冷酷索尔”的病态而极端的情绪捕获了所有人的心;意识流电影: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生活纠缠不清,昨日的幽灵早已扼住了时光,让幸存者成为活死人;蝴蝶标本:过去德国纳粹的洗劫与现在Harlem区的洗劫呼应,人的暴力从未远离;监守自盗者的阻遏与赎罪,每一个人,不管是幸存者、旁观者抑或是悔罪者,都是下一代年轻人的“教授”和“老师”——不要再传递暴力,不要再传递扭曲;改编自的Edward Lewis Wallant的小说,精彩配乐出自Quincy Jones。 |
|
8/10。吕美特描绘的生命是被往事困住的囚徒,片头躺椅之上男主一脸麻木的应付家人打算周游欧洲的想法,脑中闪现战前妻子形象,随后又忆起开往集中营的列车、好友趴在铁丝网上浑身鲜血的画面,他早已习惯不露情绪地应付他人,索取金钱排解恐惧,给年轻伙计灌输打劫店铺的冷酷思想,他变得如纳粹般无情。 @2018-06-08 20:06:36 |
|
"What happened", "I didn't die".所选择的视角,当铺内栅栏始终隔离一切的场景设置和表现记忆的形式真的很独特。故事不断进展,越来越让人喘不过气来 。他活了下来,但从来没有逃出来,行尸一般,想起荒原里那句,你要什么...我要死 |
|
佳作,胜过《12怒汉》不少。无中字,3000多条。 |
|
较早的讨论集中营后遗症的影片。非常精彩的闪回,将角色情绪完美传达给观众。并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的恐怖,间接的表现反而更有力,也更新鲜。即便在和平的时代,主人公却一直生活在一个狭小、压抑、黯然无光的典当店中。网格状的铁网以及阴影也将主角一直囚禁其中。麻木的行尸走肉,无尽的悲剧,四星半 |
|
场景不多,整体很有话剧感却一点都不削弱电影的节奏,吕美特真得是大师啊。关于二战后犹太人在哈林区的生存状态、PTSD都有很好的展现,闪回虽频繁但镜头点到即止。更别提斯泰格尔的表演和昆西琼斯的配乐都是超棒。有时候真觉得半世纪前就有如此简单有力的杰作,现在的电影是该好好想想了吧 |
|
太痛苦了,观影过程非常压抑,主人公无边的痛苦和极度的麻木都透过屏幕蔓延出来并且深深地烙在观者的心上。闪回、配乐都在传递着不堪回首又永远萦绕着的回忆的恐怖。Sol太痛苦了,无论在集中营还是哈林区,他关心的和关心他的全部离他而去,他无能为力,只能像行尸走肉一般活着,生不如死……我好喜欢吕美特,但他经常拍我不敢再看第二遍的片子…… |
|
http://t.cn/zjH2h3u |
|
chill,rod steiger联想到了 Kevin Spacey |
|
有些記憶並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淡化遺忘,它之所以不再明顯,只是因為我們刻意將之驅趕到記憶的盲點,讓它自顧結出堅硬的痂,可是總會有某些細瑣不經意地觸碰到,慢慢撕開,滲出更痛的血肉。沒有輕飄飄的救贖,只是靈魂的再次沉陷與崩塌,只有極大的愛才會牽引出刻骨的痛,深深刺進那塊柔軟,世界坍塌。 |
|
恐惧日常收集,又是近乎《十二怒汉》的单主场景,吕美特让人发寒的调度能力。 |
|
七年后二刷。设定和表演上几乎可以算是罗德·斯泰格尔的独角戏。他在当铺中是无情的典当机器,对前来求助的穷人无动于衷,对慈善募捐的社工打发了事,对摆明销赃的烂仔也照收不误,任你软硬兼施价码说一不二。他在社会与家庭中则同样漠然,路遇不平他转身离去,连刚刚丧父的小姨子也无法从他身上得到一丝一毫的慰藉。他总带着不为人知的疲惫与淡漠,直到几段如梦魇般零碎的闪回拼凑起他充满苦难的前半生,并逐步将他看似坚硬的外表逐步击碎。吕美特的技法行云流水,开场网状格子在斯泰格尔脸上投下阴影,象征他曾被囚禁的悲惨命运(同样也是希区柯克电影中常见的光影语言),而典当首饰的孕妇与被收走首饰的集中营囚徒,裸露的妓女与被强暴的妻子等闪回组合,拥挤的地铁车厢和同样拥挤的奥斯维辛列车等闪回一波比一波骇人而富有感染力。 |
|
好的坏电影 |
|
前一半的剧作堪称伟大,后一半却近乎一泻千里。罗德斯泰格是个非常好的演员,不过集中营形象过于脑满肠肥。这也许未必是最好的集中营电影,但一定是最好的黑人电影之一。 |
|
开头典当群像非常好,故事感很强,可是中间并没有被丰满的故事所填充,开始着重表达人物的内心和意识形态,使得影片非常无聊,后半场回忆和情绪的落入了情绪陷阱,更是非常糟糕。亮点是快速剪辑展示回忆,地铁与火车车厢内的现实与历史的交叉剪辑,成为教科书常客。
影片首先是由好故事支撑起来的,我不太喜欢这种回忆情绪模式,作者主观性太强了,对观众不友好,表达一个人的内心要用故事,用情绪的表达是比较低等的,人物独白说内心是低等的,显得太过刻意,用侯孝贤的现实主义对话形式肯定更高级,或许电影本身不应该是主观的,而应该是旁观的。
|
|
flashback 配乐也牛逼。 |
|
光影质感强,空间感也好(逼仄和空旷,紧张和放松)通过控制每次闪回单个镜头的长度,不断交代更多的背景故事,逐渐塑造出完整的人物,回想起开始的镜头如同噩梦。列车那段蒙太奇震了,让主人公的心理创伤真能感同身受到。画面非常有设计感,镜头语言精准有力,看得出我们吕大爷的独具匠心! #补遗# |
|
电影的终点并不在集中营创伤,而在众生皆苦。那挤在地铁车厢里摇晃的麻木脸谱与集中营列车内的景象高度重合,难道是偶然?那妓女袒露的乳房能刺痛记忆神经中久被埋葬的痛苦画面,难道是偶然?往大了看,主人公在劫后余生的美国成为一个典当商,难道是偶然?他打断向他示好的女人,怒斥她的遭遇“什么也不是”;他对美国人是蔑视的,每天来当铺的可怜人无论脸上有怎样的神情,都激不起他一丝一毫的怜悯,因为他认为与自己相比,这些人的遭遇根本不值一提。他有幸存者愧疚,令他最痛的事情一是“I didn’t die”,二是“I could do nothing”;而他选择的面对方式是像死尸一样活下去,对自己不作为,对世间一切都不作为。就是在这样的傲慢与冷漠中,他毁掉了一切救赎的可能,并导致了悲剧的重演:学徒死了,他还活着。一个人心中有监狱,在哪里都是监狱。 |
|
尽管故事的架构是经典的悲剧体,真正让这片不朽的是其在接受了法国新浪潮影响而对电影技法的完善。布景和剪辑显然是最大的功臣(啊那些闪前镜头太牛),辅之以暗调摄影和不祥的配乐,这黑色电影几乎梦魇一般压迫而挥之不去。Steiger的表演是神一样的完美,那股子绝望的麻木和无法沟通的孤独入木三分! |
|
拍的好看的黑白跟之前一个现在版本的无事生非拍成黑白就感觉不一样,这个好看很多。拍的也漂亮,就是题材太沉重。 |
|
剪辑鬼气森森,特写惊怖慑人,吕美特还蛮有神经质波动的。有一些很强烈的闪回,死亡车厢,举起的手,赤裸的女性,镜头滑过像展示典当行陈列的当物。最后疼痛的特写值五星,邪恶对标圣女贞德。 |
|
4.5《典当商》表面上是一个大屠杀幸存者战后的梦魇般的生存悲剧,但在这些的后面展现给观众的却是战后美国的种族群像,在电影中绝大部分的配角都是黑人和移民,他们有的是权贵,有的却是蝼蚁,利益与金钱构成的世界中,犹太人如同是金钱守门人,他吝啬地评判着物品的价值,但实际上他也是被金钱控制的对象,在那些眼花缭乱的快速剪辑中,我们渐渐拼凑出典当商的记忆,亲眼见证家人的死亡是如此地痛苦,但可怕的是他不得不在新时代再一次面对亲近之人的死亡,血液成为了内心擦不掉的伤痕,而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栅栏和铁丝网是在暗示着集中营和当铺都是禁锢之地,这个人远没有摆脱掉记忆的折磨,他试图逃离孤独的努力都在无力的现实面前瓦解,面对三个女性(故友、新欢与妓女),他只能逃避,甚至伤害,当道德危机袭来,他内心最后的防线也被击得粉碎 |
|
受不了剪辑,无论是闪回,还是通常对话都不舒服。斯泰格尔也是的,都到集中营了还是个大胖子,也不说减减肥。他塑造的人物情绪很好,只是剪辑很多时候都破坏了连续性。吕美特拍外景多人群的画面总有纪录片的效果,很好看。 |
|
过于直白的创伤与道德折磨,从麻木冷漠的自我防御到踌躇失神的自我放逐,一条过度显要的弧线,不太有弧线应有的坡缓度和顺滑的美感。
可以说吕美特以此片开创了一种“创伤片”的类型,但本片借助古典舞台剧/文学性剧作到现代心理剧的过渡,留下了那种开创性的思路,也颇显粗粝和急迫,大量的高速闪回,以及直接挪用舞台剧躯体动作至一现代空间内,都是很朴素的形式化处理;
而时至今日,创伤的现实姿态和影像类别并未得到过多的发展,以至于,在回望本片之前,就已经看过了无数次类似的情景,无异于一次风格上的过载积累,难以入戏。 |
|
男主对伙计那一番痛彻心扉的自述倒是挺能展示整个犹太民族在过去几个世纪的被动的悲惨际遇。没土地的白手套,被所有人鄙夷的吸血鬼,最后自己的手上沾满鲜血,非常写实主义。 |
|
西德尼·吕美特太会拍了,太稳了。即便是描述起来容易俗套的情节和剪辑,可看起来就是不一样。这种平静的慢慢渗透的力量,别人很难学得来。绝大多数电影和观众有一层隔膜,他的片没有,非常奇怪。简直开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通往真实的方式。在看《不设限通缉》时就感觉到了。既细腻又坚定。 |
|
用黑白色调勾勒出的纳粹梦魇,吕美特用快速闪回诠释了记忆的破碎与侵略性,典当商麻木不仁的表情令人更想去了解他背后的创伤,也得以呈现出了一部与众不同的纳粹电影,更加私人化,也更重视情绪的表达。 |
|
毫不逊色于《十二怒汉》,探讨二战集中营后遗症,精妙的闪回,封闭空间的极致运用,不去直接展示集中营的恐怖,这种间接表现更能让人切身感受到那股绝望。和平年代典当铺的封闭空间,战争时期的绝望的行尸走肉,一出麻木的悲剧! |
|
说是二战犹太创伤后遗症也可,但个人感觉闪回桥段的最大功能还是在于帮助现实线索更合理平滑地发展,并且补充其戏剧张力不足之处,整体剧作还算扎实,这些回忆与现实对剪的技法也颇有几分新浪潮感,男主角对人物的拿捏很不错,但是整体并没有很精彩的艳丽感,不得不说其将现代性追逐利益强取豪夺的形上批判很深刻,人物本身的塑造也很细腻,但是牺牲了很多戏剧性,以致观影趣味不足。 |
|
实在是太老了. 不过实验性的"私字一闪念"还有很有趣, 幸好这个没有成为主流. |
|
1.影片的整体风格包括摄影、昆西·琼斯爵士配乐、纽约黑人社区实景,都很像是黑色电影,但实际上是一个关于移民美国的犹太人的伤痕电影。2.剧情有些弱,情节铺陈的不够,没什么人物塑造的过程,频繁的闪回叙事手法有点老套,室内情节是舞台剧的拍法。3.男主角斯泰格尔用精彩的独角戏,充分演绎出集中营幸存者承受的负罪感、压抑感、挫败感,也道出了千年来犹太人面对无依之地的悲怆,充满一种宿命的气息。4.有好几个时刻我以为是在看《柏林谍影》里的理查德·伯顿,两位演员表现颓废的一面真的神似! |
|
吕美特一如既往的控制力,大部分典当行中的镜头充分表达了主人公被痛苦及回忆所折磨的躯体,大量运用的闪回镜头加上罗德•斯泰格尔精湛的表演升华了影片的主题,纳粹集中营是那些幸存者心中永远的痛。 |
|
自始至终充满深深的绝望。集中营犹太幸存者的心灵悲哀与痛苦挣扎:因为“活着”,背负着巨大的对亲友种族的愧疚与“罪恶感”、还有悲惨到难以愈合的创伤。冷漠无情、唯利是图的犹太典当商,背后是纳粹集中营里惨痛和悲伤的记忆,自己面对屠杀强暴羞辱欺凌无能为力的愤怒。既恨刽子手令人发指的残暴,也恨自己的懦弱和屈服。在现实生活中他每遇到欺侮,回忆就会沉渣泛起,孤独痛苦无人可诉。这种折磨,时时袭击,痛楚可想而知。青年学徒的死击破他精神的壳,谁能治愈集中营后遗症?精彩的、恰到好处的闪回,启封记忆,传达受害者情绪。封闭的典当行空间、网状的栅栏窗格、沉闷长廊,极好地映射男主的心灵困境。 |
|
战争后遗症,残酷的不是死亡,而是不知何去何从...摄影剪辑非常棒,那段地铁列车与集中营囚车的交叉剪辑简直超赞... |
|
木灵做的字幕,意外的做的认真哦,表示好评。另外这片其实没多大意思,想说的太多了,太用力,看着很费劲,而且其实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公路电影啊。闪回画面有点伯格曼的感觉 |
|
五星。大师级作品。关于一个有集中营后遗症的在美国开当铺的犹太幸存者。新浪潮对本片有很大影响。电影穿插的大量闪前镜头(如黑女裸时、当戒指时、坐地铁时闪回的集中营经历),梦境(慢镜头回忆大屠杀之前的快乐)。当铺的铁网、主角阴暗如行尸走肉的生活、集中营PTSD、快速剪辑回忆、交叉剪辑回忆。犹太典当商麻木的活在过去的悲痛中,对身边的人刻薄冷漠,金钱就是一切,甚至叫黑人生物,直到最后当铺学徒为之死在枪口下,他满手鲜血的站起来回到当铺,此时此刻他与纳粹无异,对应2024年以色列的行径,何等地具有反思意味。 |
|
4.5再次粉碎掉美国梦 |
|
怀念Sidney Lumet |
|
看革命往事认识了罗德·斯泰格尔,在革命往事中他的表演很有层次感,这部电影同样奉献出了精彩的个人表演。 |
|
四星半,吕美特的剧本往往依托于舞台剧而改编,此篇一改其以往剧作中人物充斥着随时欲爆发的情感与激烈的争辩,转而选用了一种更加压抑似随时迸发而始终委曲的,叙述方式老犹太典当商侥幸从二战的集中营中幸免一难,他没有勇气在面对昔日的苦难,并且娶了朋友的妻子,在许多人眼中他是苟且偷生的自利鬼守财奴。他拒绝向任何人敞开心扉,却又时不时的向睹物思人中陷入迷茫:看到来典当的戒指便想起当年德军从犹太人手中剥去的最后一分财产,想到集中营中跌入污水中满身伤痕的囚犯,忘不掉他们满眼乞求与无助的眼神。不知不觉间,他的心中也充满了仇恨与冰冷,亦如同昔日的纳粹,他转而用生物来称呼黑人,平等的憎恨一切身边人。这部电影中近乎为美国二战之后的群像,有桎梏于二战的犹太人,有大发战后财崛起的黑人帮派,更多的则是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普通人 |
|
奄奄一息的灵魂能当几美元?六十年代的镜头风潮,带有东南欧同期电影的质感。 |
|
闪切;网;最悲哀的一种:心已经死了,人还活着。。。演得真好,有此片和《革命往事》,你不负此生! |
|
集中营的无声闪回十分骇人和压抑。没人能帮这个老人,麻木的他想感受疼痛,可惜喊也喊不出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只有捱下去。很深刻,剧情略无聊。 |
|
1集中营后遗症,潜意识般的闪回如同永无止尽的噩梦,如同那些无处不在的铁丝网2痛苦,冷漠,无法被传达的爱,人与人之间最现实的金钱交易在当铺上演。他说,我爱的一切人和事都已经死了,而我还活着3面对直面而来的他人之死,呼喊却没有声音,想要抓住的也都已经无能为力,用痛苦抵抗绝望,可现实依旧 |
|
难以置信的表演,是我目前看过将抑郁的躯体化、语言能力退化、畏声、孤立等特征表现得最好的表演。室内空间的出色运用,极可回味的台词。 |
|
曾经在纳粹集中营待过的犹太人,变成了纽约的当铺老板。看着那些苦苦哀求他的穷人,这貌似是一次命运安排的反客为主。然而,他发现生活中的暴力和剥削从来也不曾停止,自己的灵魂永远得不到安宁。 |
|
吕美特的片子像刺穿平面的一根针,然而他的人物却总是人海茫茫中寻不到的那个,镜头不断升高,典当商消失在人群中,想起了《热天午后》的艾尔·帕西诺,在媒体的围剿和群众的欢呼声中,没几个人会在乎他的死亡,第二天醒来依旧是抖音、惊雷和蔡徐坤的世界。 |
|
8.5 很震撼,结尾很心寒,Rod Steiger 表演太棒,个别段落神级表演 |
|
內心祕密藏在flashback和快速剪輯裡,營造痛覺和煎熬的效果。昆西瓊斯的爵士配樂不協調且詭譎.....(1.Rod Steiger表演好 2.夢境般的開頭與見血的現實結尾 3.側面呈現納粹集中營反而較令人心寒 4.哀莫大於心死,血流了但有感覺嗎?Who kno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