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4 IMDB 7.6 死亡乐章
      Sterben
      2024
      剧情片
      德国

      死亡乐章

      Sterbe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导演有在真诚地与观众对话。从一家人出发,一条条揭开每个人的不体面,最后的收尾也算平稳,稍显释然,不至压抑。时长其实还好,避免刻画太浅薄,但分成单元剧会更工整些。“Für meine Familie, die Lebenden und die Toten.”最后的定格镜头大家一起鼓掌,蛮感动的。
      • 2024 HKIFF AC DCP 68$ 港譯:告別交響曲 比吊靴鬼的一生更漫長⋯⋯難看死了shit 10備選,為了這齣爛屎放棄我城45分鐘真是高估這坨爛屎,Dying周圍穿插生死教育的一首人生詠嘆調卻能在文本上如此前後不著調⋯⋯人的存亡與時代的迭換與音樂的蔓延,以為死很遙遠實際上那些東西圍繞生活周邊,你以為個人的苦澀實際上是群體享有的「私密」創傷 唯一能引起我共鳴的就是那個活得亂糟糟的alcoholic sister(me)
      • #10300. 74th Berlinale-主竞赛-编剧奖。5分。恍似看了一部迷你剧(但可能真的应该按小标题剪成一部电视剧集)。其中有几个段落是真的好,尤其是父亲葬礼后母子那段对话,堪称年度名场面级别。通过一个家庭及相关人物来讨论面对死亡及生命的态度,兼及各种(相当之奇葩的)亲密关系和家庭形式,篇幅是足够大,但整部影片太过松散冗长,除了老太太其他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也都实在太抓马,尤其妹妹那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观影氛围是挺好的,我感觉本片其实可以标个喜剧的tag。
      • 2.5 志大才疏的电视剧。最不该拿的就是编剧奖哈哈
      • 上影节见面会。映后挺重要,解答了很多疑惑:妹妹的家庭关系线简略因为这是删减版,原版6小时;导演也是电视导演,所以这片其实是个迷你剧,之后会放出电视版,也呼应了男主看《芬妮与亚历山大》的4小时电视版;导演在片中乐队扮演个小角色,音乐也是他做的;妈妈和儿子好友现实里才是母子。导演映后来晚了,一开始以为是正在忙着评主竞赛,后来说是吃火锅来晚了2333(母子对话那里确实如观众提问所说“炸裂”,反正我看哭了。你知道你妈不爱你是一回事,一辈子到头来听你妈亲口说不爱你是另一回事。
      • 三星半,很悲伤的电影,剥开残破的家庭关系,与父母、亲人之间的情感,不是所有人有开心的天份,尊重死亡与人生,乐章响起,不断的泪水涌上,纪念与缅怀,前行踌躇。
      • 7.8分 太精致了。太多抒情了。也许死亡可以很精致,也许乐章可以很抒情,但生活却是粗粝的。我们通常很难概括自己的感受,遑论谈论他们。有太多太多令人心口一紧的段落,却迅速被过分和谐的情绪所稀释。德式冷峻完全适配题材,我对此类电影毫无抵抗力,可本片仅是守住了下限,略有失望。儿子和母亲的餐桌长谈,针对作曲家是否能决定自己生命的辩论,此两段无疑是电影最高潮,它们也的确具有极尖锐的棱角。女儿在灯火辉煌的酒吧起立唱歌的仰拍镜头真美——她的嗓音更美。 个人认为第一次首演不该浪费,第二次首演其实多余,刻意脱俗,反而更俗。三小时并不难熬,但剪剪更好;要么做成彻底的情节剧,要么就更克制些。 可以说三位主角各有各的华彩,但母亲晒干了沉默而几近空白的一生最具有戏剧张力,哈弗奇对Lissy的诠释也是最好。
      • 章节、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比较低,不太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当作短剧看似乎更合适。
      • 整个片子传递了一个非常恐怖以及令人无助的孤独。一家人都充满了孤独,在圣诞节的那串镜头,这种孤独感达到了极致,哥哥在扮演着圣诞老人,妹妹在酒吧和不知道谁喝着酒,妈妈在家里和邻居过着圣诞,仿佛和圣诞的美好氛围都是那样格格不入。孤独不是身边没有人,或许像妹妹那样,身边总是有人,但总是过客,总是在酒精下被麻醉,是比物理意义的孤独更大的孤独吧。片子父亲和母亲的葬礼都是那样冷清,与伯纳德的葬礼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个片子很完整地展现了死亡与新生,完全地拍摄了一次接生的过程,与死亡的过程。同时对于人是不是有自杀的权利的讨论也非常酷。在伯纳德自杀之后他写的乐曲才又有机会首演,以及在演出之后他们的讨论可能也展现出某种讽刺感。 2024-6-22看
      •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7.8/10,走向死亡的不是乐章,而是一切亲密关系。
      • 【7】A面是哥哥,丈夫,指挥家。身处失智的父亲,癌症的母亲,胡来的妹妹,有病的同事,难搞的家庭漩涡中心。B面是妹妹,是女儿,是缺爱,无畏的少女,搅得天翻地覆。A面与B面的巧妙之处是电影在积攒所有的矛盾,从家庭再到两个个体的矛盾合二为一,但并没有打算解决。而是借由“指挥家”的身份编写成若干个章节,并给出情绪的答案,任由其发展。与失智的父亲见面,与癌症的母亲交代,与临死的密友拥抱,原谅妹妹,放过自己,编成一曲爱的死亡乐章。意表都懂,但感觉看完怪怪的,不像电影,或许处理成《伦敦生活》那样,才是本片的归宿。
      • 1.4
      • 好痛苦啊,明明是三个小时却不觉得漫长,痛苦本来就像生活、本就是漫长的,虚构和非虚构是孪生的双射线…Tom和Lissy餐桌前的对话,哭得感觉再没什么可以哭了,衰老、死亡、创伤回忆、后悔的心情,是少有的绝对无法解开的缠绵的痛苦;not everyone has the talent to be happy. Not everyone can be helped by therapy, pills, things the society offer to prevent people from deciding their own life. Or death.
      • 4.5
      • 看似在谈论sterben,但其实从头至尾都在谈论zu leben。压抑的情绪中酝酿出巨大的能量。希望可以拿奖吧!
      • 无一例外,我们都在死亡,死于孤独、爱、绝望、仇恨、家庭,还有这个世界给我的一切。所以向死而生不是简简单单的义务教育,是终生教育。
      • 第一章:wow哈内克? 第三章:?郭敬明?末章:……展示痛苦却流于表面,不懂得取舍必定失去所有构筑完成的情感。
      • 71/100 父母皆祸害,子女也缺德,这一家子的故事实在是惊悚而真实,对冷漠的猎奇其实才反映了人间的常态。三小时篇幅过长,虽然剧作很精彩,但缺乏一个精巧的结构把它们搭在一起,叙述时间也有迷糊之处。SIFF26
      • 条条大路通往破碎与崩溃,死亡乐章实乃心碎乐章。
      • 老道的四幕结构,分别聚焦几个核心人物,人设都丰满了起来。全片弥漫着迷茫、无助、困顿、窒息以及死亡气息。最后一幕命名为“爱”,蕴含了多重概念,并对主题打上了一个闭环性质的休止符。嗜酒妹妹和抑郁寻死作曲家,这两个角色非常有意思。180分钟,一点都不觉拖沓和漫长,看完让人掩卷长叹,很上头,实至名归的获奖剧本。
    • 豆瓣 7.1 IMDB 8.0 HD中字
      Anora
      2024
      剧情片
      美国

      阿诺拉

      Anor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变奏的肖恩贝克。第一段以最绚烂的方式建立起好莱坞爱情童话,中段随着矛盾爆发,童话迅速瓦解成狂躁又歇斯底里的聚众争执和纽约狂奔,以至于试图重建爱情叙事的最后一幕最终只剩破碎的样貌。整部片都把女主围困在由金钱/阶级掌控的物欲社会里,所有金钱及其能换来的一切(商品、性)都以极为暴力的方式出现在影像中,而身处其中的女主如同贝克以往的角色,表面的肢体动作上如此坚韧和顽强,在最不可能的情景之中也绝不放弃挣扎(卡比利亚对爱情的纯真幻想被肖恩贝克重释为更当下、更暴力的对逾越阶级的幻想,所以也是反《漂亮女人》式的好莱坞-美国梦叙事?),面对现实的不断重击却丝毫没有低头认输的迹象,反而是在最后狭小空间内被彻底击溃,可能是贝克自《橘色》后最好的电影。
      • 在戛纳大家都喜欢看这种奇情刺激狗血的商业爽片,非常提神醒脑,我旁边的女士快要笑抽过去了。这部讲一个脱衣舞女跟一个花天酒地的俄罗斯王思聪冲动闪婚了,引发他的寡头家族地震的故事。本以为这种片名的会是个讲女性觉醒的文艺片,没想到很快步入了扯头花洒狗血掀翻天花板操天操地的喜闹剧路线,大佬手下的搞笑惨状就完全是喜剧片的拍法。好奇它要怎么收场,没想到是收在了跟保镖的救风尘纯爱+以性相报上,emm…女主的内心在观众看来却是模糊的,她到底怎么想,23岁的脱衣舞女真会那么天真相信爱情?
      • 一个俗套的拜金女与富二代的故事被最后几分钟给拯救了
      • #Cannes2024-23 "给你两个亿离开我儿子“,区区一万美元就成交,Sean Baker格局小了,多看看霸道总裁文。
      • @CannesGTL Sean把过多精力损耗在了中段过于重复且缺乏社会学意义的闹剧部分,而剩下的剧情并不足以让这个年轻舞娘在世俗和纯真之间层次丰满地摇摆起来,这便导致了不那么可信的结尾,以及同样过于单薄的女主人公。不过,仍旧是今年戛纳最快乐和最有活力的一场放映。
      • 漸入佳境後全程笑死 光頭毛子跟女主我真的磕瘋了 片尾兩人坐在車里 窗外大雪紛飛 女主跨坐到男人身上 試圖用性來回饋他的善意 但是男人卻對此意興闌珊 只是目不轉睛地關注著她的表情 直到她終於被情緒擊垮 倒進他懷裡大哭 那個擁抱太戳我了 想到在愛沙尼亞海濱的冬天 也是在窗外飄雪的車內 北國男人外冷內熱的氣質總能把氛圍攪動出一種奇特的曖昧 Coney Island跟Brighton好像 希望明年可以去 前半小時暴露戲太多且沒必要所以扣一星
      • 真的好喜欢3个打工人的戏啊,太好笑了
      • 有着俄罗斯血统的美国脱衣舞女Anora,坚持让所有人唤她Ani,即便她的本名美好太多。当与俄罗斯富豪的纨绔儿子疯狂缔结婚姻,她寻获的不只是金钱,更是被人艳羡的目光。以至于爱情真的来临时,她根本无法卸下伪装,接受真实的自己。肖恩·贝克用服帖的视听语言,令故事从午夜甜蜜烂漫写意地过渡到寒冷刺骨的癫狂。女主角米奇·麦迪森与Anora完美融合,傻乎乎的男主马克·埃德尔斯坦甜蜜如俄罗斯甜茶。
      • A-. 收起锋芒却不掩野心的肖恩·贝克。相较前作的粗粝纪实,这次引入了更多样而鲜明的“类型”色彩,并在三段式的剧作结构中实现情绪的迭代与汇总:第一幕以极具能量的音画剪辑拍摄MV式的青春童话,第二幕转向身体性的狂躁/荒诞与歇斯底里,最后在试图回归浪漫叙事的虚晃一枪里当头一棒,剩下一地冷峻的碎片。通过准确的视听手段和演员调教,寻找现实质感、复杂语调、戏剧张力和观影趣味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当然不是最先锋的肖恩·贝克,却是完成度很高的一部。2024.5.21 Lumière
      • 虽然讲故事的方式是我喜欢的《橘色》那种感觉 但不得不说 还是被一阵阵男本位的叙事创飞 所有混乱争吵和打斗都围绕着一个男人展开 不论婆媳较量 还是雌竞的catfight 都是如此 观众很难在此起彼伏的笑点中想到这一切内核实际上非常厌女… 但是你忍不住笑 你忍不住冒犯自己 此刻又将回到女性观众作为受虐者的尴尬处境…
      • 肖恩贝克电影的工艺越来越好了,但本片的姿态却丑陋无比。赤裸裸的厌女、仇富大戏,本以为会是如以往那样赤诚或自省的底层叙事,结果完全不是,边儿都不沾。肖恩贝克的作者视点在这部新片里已重度倾斜。在影片中段当一系列激烈的情节动作迅速展开,戏剧高潮瞬时爆发,直至影片的最后一幕,影厅内都一直在传出响亮的笑声,不知道你我到底是谁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通篇占据客体地位的女主,却在所谓的现实击败童话之后突然“清醒”,这无疑才是一种虚假的主体意识。女主角都被勾画成一个复读机了,她的主体性到底体现在哪呢?失败的性格描写与肖像描写已经给主人公判了死刑。全片最后一场戏先以一种伪善者的目光施舍给女主角微不足道的怜悯之情,与此同时更加残忍地将人质情结强加在这个可怜人身上。煞费心机、丑态毕露,令人作呕的电影。
      • Anora用自己画出了今日美俄关系的三八线。
      • 7.8 肖恩贝壳重回《橘色》时期,从现实主义出发而逐渐过渡到激烈的情节剧,就是又多了一层刻意的回望;非常喜欢Igor这个角色,完全对得上情节强度的抽象。
      • 为幽默加一分,没想到最后是个喜剧公路片。能把脱衣舞女嫁俄罗斯富二代拍得出彩也是不容易,不过显然大家都买账了。偶尔出现的低角度镜头和冷冷的调色像是埋在笑声下的幽灵,提醒着观众这里有的不只是天真的美国小女孩,傻逼富二代,干不好活儿的俄罗斯老大,而是压迫与被压迫的人,而这些东西就在一个个笑点中轻快地流走了。
      • my Palmer d’Or ♥️ 镜头和热烈的年轻人并肩行动,伴随着派对音乐,驰骋在青春的性爱和舞蹈中,潜行在黑夜的追寻和背叛中。短视频时代人们对极富和极贫的窥探欲望逐渐改变,人们只是跟着肖恩·贝克重新去观看我们这个时代充满虚妄的浪漫、无情运作的钱权法则以及无尽无尽的年轻破碎之心。
      • 7.0。以小貝殼對范霍文的偏愛,這毫無疑問是《艷舞女郎》的對標作。他先用絢麗的技法搭建起精美的迪士尼公主童話,又通過搖滾般凌厲的對話節奏將虛假的幻夢狠狠砸碎。但心地柔軟的小貝殼缺乏范霍文的決絕,因而儘管女性形象依舊堅韌,卻給出了有些拖泥帶水的結尾。
      • 7/10分。可能因为金棕榈的缘故期待很高,看到一半的时候心里是有落差的,总在等一个爆点等一个反转,这已经落了下乘;后半段节奏加快,观影体验越来越棒,才是真的享受。故事妙就妙在它从一开始打得就是明牌,没有反转,一切都顺理成章得那么真实;没有爱情,甚至没有爱欲,前半段镜头下展现的是赤裸裸的简单肉欲,甚至每次性爱场景出现都带着喜剧效果,没有一点挑逗;里面的人物都很真实不是嘛,大多数人都像Ivan一样,吃喝玩乐却毫无担当;也会像Ani一样抓住一根稻草不肯放手,甚至分不清是为情还是利。寻找Ivan段落中生活化的喜剧点特别有意思,加上类似于纪实效果的手持摄影,真的是非常戳我的点。而到了最后Igor这个铁汉柔情的角色又让影片基调一转,最后一场戏给人一种没有人错,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对的感觉。
      • 虽然过程中有些小细节用力过猛,但是水平已经足够在本届一片烂片的海洋里追封金棕榈了!
      • @恋爱电影馆 如果我未曾经历过那些霓虹璀璨,我会不会比此时此刻更快乐。
      • 后面15分钟隐秘的情绪和张力才是Sean baker吧 前面的烂俗过时抓马爆米花到底是在做什么…
    • 豆瓣 7.7 IMDB 7.1 HD中字
      Girls Will Be Girls
      2024
      剧情片
      印度

      女孩终究是女孩

      Girls Will Be Girl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女孩终究是女孩》和《想象之光》里头,都出现了对印度电影的指涉——“一部电影三小时”,“她从来不去(一块看电影)”,本片像是用台湾新电影手工作坊手法,拍摄了一部时差错乱的台湾新世纪青春片(天台、随身听、成绩考试、裙子长度),写一出性与成长教育,慢调子,不厌其烦的母女认同。陆网民周知的印度男性强制压迫,片中不断有出现。对这样一部从生理课本教育认字启蒙般开始,不断以汗毛级特写来拍的扫盲青春片,大概还是诧异而新奇的。至于怎么就爬上了床的狗血桥段,更不能忍的点是,怎么可以不脱裤子呢?!
      • @ film forum 妈妈和女儿互相映照,从同一间学校毕业,在同样的校舍经历过十几岁时的脸红心跳。妈妈进入婚姻,生下小孩,不知不觉中变成孤独的陪读家长,女性面前的道路只有成为男性的附属和点缀。妈妈压抑的情绪和欲望被更年轻的男性看见,却又破坏了与女儿的亲密。而女性之间的嫉妒倾轧,归根到底由父权制维护者有意无意造就,也是他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喜欢开头和结尾母女照顾对方的身体(蜜蜡脱毛和精油护发)的场景,我们在世间的遭遇源于这具女性的身体,而这是我们仅有的东西,就像我和你。
      • 不太理解但大为震撼…
      • 驚掉下巴,怎麼做到在兩個小時裡帶到如此多的複雜面向從而抵達不為人知的真實?母女在室內空間的角力看到人倒吸冷氣。
      • #SIFFTY# 很大概率是我心目中这次电影节的最佳了。没想到印度现在能拍出这么细腻清新的青春片。女性导演拍sexuality是不需要任何裸露镜头的。两代女性之间关系的强大张力,充斥着嫉妒与危机感,亦敌亦友。Q&A导演说到It’s a love story between Mira and the mom.
      • MK2 Bibliothèque 导演说她刻画性,是因为她知道女孩从小长大要面对很多的性羞耻。导演说这是90年代的乡村印度,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开始变得开放,他们听西方音乐,女孩可以穿短裙,男孩去香港留过学。宁静暧昧的镜头下,青少年青涩的情愫流动,以及对爱与性的疑问和探索,以一种美丽又平静的方式发生着。校园里的性别歧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着,成绩至上的精英教育也同样与其相辅相成地构成了印度青少年男女面对爱与性的态度。女孩的妈妈最具有人物弧光,在无爱婚姻中的家庭主妇,与女儿之间似敌似友的情感关系,她不想屈服于她所处的社会训诫,她用自己的方式想逃脱这种牢笼。当男孩告诉女孩她妈妈真正的钥匙时,母女关系得到了旁观者的另一种诠释,而最后女孩的态度也证明了女孩对爱与亲情产生了另一种全新的理解。
      • 或许可以看作是印度版《伯德小姐》。故事虽然是优等生少女Mira在严苛的寄宿学校里与转校生Shri青涩的早恋,但真正的主体是母女代际关系,亚裔观众能够很容易共情到这部电影,因为电影里展现的正是我们身边的图景,学校对年轻女性的规训,少女如何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如何与母亲重新修复关系。 电影里穿插的两场舞蹈戏用肢体语言勾勒出人物关系,用呼吸声来增添第一视角的即视感,最后结尾还穿插了惊悚片的类型元素,Mira被学校的男性公开霸凌荡妇羞辱,联想到最近印度重重案件,简直不寒而栗。可以说,作为第一部作品,导演真的非常成熟。
      • 8.5/10 出乎意料,是让我后悔没去主创见面会程度的好看。 虽然这么说又得有人破防,但睁眼看看隔壁吧人家怎么在拍青春早恋荷尔蒙,当我对印度片的刻板印象还停留在载歌载舞时,人家直接告诉你不靠这些照样拍好电影。情感刻画得很细腻。女导演就是最棒的!直面这个时期女生的生理需求,按国内拍又得变成偷吃禁果怀孕堕胎,而电影里女主上网查如何做爱,展示避孕套,发现心心念念的第一次并不快乐,都很有意义也很真实。尤其是母亲的形象太丰满了,最该被珍惜的还是妈妈的爱。 唯二不喜欢的点:男主长得实在不敢恭维,我边看边念you swan he frog! 前面剧情有点拖沓。
      • 选角很妙,被规训的格式与无法抑制的欲望在同一具身体中缠斗。将情节切割至最小单位反复拉扯,随着三角关系构成,叙事速率逐渐提升,精准的节奏掌控力。偏见构成悬念的基底,视角的拨乱反正重构剧作。究竟谁是第三者?是母亲,是自己,还是那些可有可无的男人?值得期待的印度女导演。
      • #BFI# 近年来少见的刻画女性成长的印度故事,女主角与妈妈的选角非常非常好。映后女主演员说结尾Mira终于意识到其实爱自己的母亲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落点还是很触动,而不是俗套地围绕与男生的情感发展去拍。男生的戏份可以不用那么多,更想看Mira与母亲单独的互动,也许会更好地帮助推进到结局母女一幕。可惜的地方在于摄影比较一般,影像上的质感和韵律没有很好的与情绪配合,大量的中近景显得有些单调。同类型影片会更喜欢猎鹰湖。
      • siff 2024 Egyptian 前半段覺得是cheesy的青春期"早戀"故事 後面媽媽線多了之後才明白導演表達 qna導演說 yeah Sri is not coming back 我鼓掌超大聲lol 導演說九月北美小範圍公映 沒看懂4:3畫幅 可能和本土化有關?
      • 海王的钥匙理论
      • 看完路易斯布尔乔亚展后来看本片是美丽的巧合。比起初恋故事,导演更多的是沉稳展现母女之间微妙的情愫。母亲对女儿的控制与保护,女儿对母亲的鄙夷与依赖,无需也无法互相理解但自然发生的结盟关系都展现的恰到好处。工整到不像话的剧本所缺少的灵气由表演补足,但故事的阶级特殊性希望能再做少许点缀。
      • #MSPIFF43 在森严的校规下偷偷早恋,在老师和家长看不到的角落亲吻,瞬间使我回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与压抑的青春期。甜美而疼痛的puppy love,暗自滋长的情愫与嫉妒心,以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徐徐展现。很喜欢。
      • #Sundance2024##TIFFNextWave#她轻轻抚摸女儿的头发,她也终于感受到母亲的爱与痛苦,女孩永远都是女孩,是一切的失望与希望,一切的困境与梦想。Shuchi Talati作为auteur沉稳又细腻,从一个boarding school女孩的coming of age直触到“女性是一种体验”的内核,在残酷的父权现实面前,诚恳对待自己的错误与欲望,拥抱忐忑与未知。饰演母亲的Kani Kusruti奉献了影后级别的表现,映后有观众指出她作为来自南印度的演员,而故事设定本身在北印度,区域间的偏见与caste difference原来也是导演的underlying theme。
      • #Sundance2024#World Cinema Dramatic Competition 应该是本届圣丹斯最为细腻的人物刻画,从身体感知觉醒、两性关系认知的描摹,到对女性之间亦敌亦友的微妙情感的关注,有失语的父亲也有家庭中闯入者式的旁音,男性角色虽脸谱化但却有效且合理的推动了主题的产生:即便会有矛盾与龃龉,共同体内部依旧需要反诘自身寻找力量,而不是寄希望于面对来自外界(男性)的「救赎」,因而Girls Will Be Girls,也是Girls Help Girls.
      • 前半段:好久没看到这么青涩幼稚的puppy love了。 后半段:珍爱生命远离男人这个道理真是懂得越早越好
      • 的确是层次异常丰富的惊奇作品,让人很难不怀疑这是亲身经历改编。电影讨论了很多角度,甚至包含了一些假如方向失控的话都有可能成为狗血败笔的情形。但好在作者却把事件展开的程度及人物之间的走向模糊处理得很好,从而没有失去对主线母女代际关系复杂性讨论的把控。于是我们最终看到了一个米拉在青春期里对爱情对禁忌不断试探,对母亲的情感从顺从到角力再到理解的生动长成故事。
      • 精致独特。在纪律严格的校风与事无巨细的母亲的关注下,成长的16岁少女与母亲之间既互生怨气又互相守护的微妙默契,以及少女对同龄男生的情感初探。叙事节奏引人入胜,视听:置景精致,构图和取景角度都很细腻,声音的设计有想法,可以说,女孩所听所感即为电影的环境音。
      • 几乎成为路易马勒《爱情重伤》的喜马拉雅性转版
    • 豆瓣 7.6 IMDB 7.1 HD
      Roter Himmel
      2023
      剧情片
      德国

      红色天空

      Roter Himme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从餐桌上平地惊雷的OMG时刻开始,此前亚历山大佩恩式的人物关系推演如同一场骗局,男主的傲慢、骚动、失落、羞愤在此后龙卷风般的情节变速中变得无足轻重,而我们也如被狠狠扼住喉咙,直到风暴彻底平息。原来电影是关于每一个迷惘的人,用巨大的代价唤醒他们对自身的执念,将目光转向更宽广的世界,一片大海、一场大火,一段同性之爱、一首诀别之诗。
      • 看到真正喜欢的电影,就突然不会写评论了,写了删、删了写。 镜头游移于现实与想象之间,色彩明艳,大量幽默点缀其中,富有才华的反转,人物身份骤然转变……给予影像一种跳跃的节律,像黑夜里蹿动的火苗。 场景漂亮极了,但镜头不过多留恋;饭桌上的交谈无丝毫废话;有流动奔放的情欲,也有关于爱的哲学修辞;是庞贝古城的爱情遗迹,也是文学里的阿斯拉少年。叙事效率极高,它的极简会挑战我们写影评的能力,写太多字的话,就会像男主的那篇小说,被女主批评一句很烂。 面子有一把火,隐喻现实世界延烧的危机,里子也有一把火,在自负、令人讨厌的男主心里,燃烧着嫉妒的烈火。在他身上我看到自己和很多人的影子。当女主说,“你是否看到周遭发生了什么?你只在沉浸你自己的世界里。”她给予我一记卡佛小说式的拷问,太有力量了。
      • 如果看作是佩措尔德扩写海涅诗歌—“坠入爱河者奔向湮灭”,表面上是相拥于火海的Felix和Devid,浪漫主义在灾难前幻灭为灰烬;实际上是爱上Nadja的Leon,她的自得与逐渐被大家知晓的渊博,让Leon的不安和羞愧灼灼燃烧(想来爱是佩措尔德在这里最不关心的东西)。年轻作家膨大ego被痛击的背后是内化的山火——无法控制的作者焦虑,它可以是设想与才华不相匹配的烦躁,也可以就是莫名其妙的痛苦,所以观众不会单纯讨厌这个角色,它用来寄存导演观众的感同身受。结局有点意料之中,就猜到Leon会把这段经历写成新书。
      • 是有一些诗意的片段和流畅的转场,但是普信男的成长故事看得好不耐烦,最后的自我反思还要靠几个他人的生命去完成。(俺真的can’t care less what white man has to do. Just leave our queers alone
      • 《不虚此行》进阶版,把创作主题处理得毫不自溺、颓丧,而是将所有不堪、脆弱暴露在阳光下。 佩措尔德抓人物状态很准。创作者最糟糕的状态,就是沤在创作无能的状态里。急于写就,却又无能为力,但还是执拗地不肯离开座位,以为离开就是认输。他拒绝去海边,他无视眼前的缪斯,他堵住耳朵把做爱声像噪音一样隔绝在外,他对山火无动于衷,却忘了很多时候,放下笔,创作才真正开始。 创作其实就是那三张照片,一张背影,一张大海,一张正脸。创作就是不动声色地观察,留心他人和世界的关系,然后再绕到正面,精准捕捉。 影片结尾,这一过程终于在主角身上显影。他躲在树后静静看着女神,看见了她的自在,她的自由。那是自他说出“第一眼就爱上她”后第一次真正的看见她。 结尾定格在缪斯的正脸,那是落幕的一镜,也是创作诞生的一刻。
      • 突然意识到Petzold是这么当代、心态这么年轻
      • @FilmLinc 一开始觉得这男主是我们i人耻辱,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太多影子在这个douchebag(佩措尔德映后语)身上,那些善妒、不安、才华缺失、自我迷惑、推卸责任,甚至逃避开车(I know)等不良品质,都让我持续投射反思,加上空腹cold brew的反应开始不适和焦虑。Q&A一位阿姨问佩导,故事的结局所有人都改变了,只有男主似乎还是那个douchebag没怎么变,佩导笑着迟疑了一下说,也许人类是需要这种douchebag的,他的改变在于他能写出好的作品了,这对于所有人来说也就够了,而我甚至没有这层改变,只能咬着指甲走出影院。
      • 冷饮售货员怎么会懂文学,海滨救生员怎么会懂爱情。铺垫了那么长的故事只为了一个吻,直到天空发出红光,海水变得幽蓝,直到他们不因窒息而死,却在烈火里凝固成了庞贝的化石。自己才是一片狼藉的焖牛肉,隔壁交合喘息里的噪音。爱情让我们失去理智,嫉妒让我们失去自由,最好的文字,要在烈火中淬炼。
      • 庞贝灰烬中拥抱躯体的故事潜入现代社会所折射的隐喻功能,在尾声处被剥离开来,于是不得不回溯到最初这个文本是如何包裹起来的——从开场车窗上浮动的树影配合轻盈如梦的“in my mind”,仿佛暗示观者这是一场关乎mind的旅程,须由焦灼、嫉妒、犹疑、蒙昧浇筑而成;人物结构在稳定-不稳定之间切换,重心的偏颇与确定随着外部环境而变,很明显山火既是心火的外化,亦是全然改变剧情走向的标识,还是见证恋人无惧死亡的千年传说(拥抱的姿势想起《第一头牛》)。 依旧携有佩措尔德独有的神秘气韵,透过窗框的凝视和后背的特写,爱欲落脚何处,文字如何抵达心房,红色天空中飘来的灰烬如雪花洒下,当现实落成文字,记忆开始产生模糊,他终于抬头看看远方和大海,他经历并写下的一切将成为另一个寓言。
      •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Verti music hall # 1900th标记 4+ 与Undine相比:精灵主体被安置在了主角之外的双子爱人之上,传说的应验从广为人知的命中注定的诅咒变为救赎他者的喃喃咒语,内向隐匿的精神苦难是多么细微,佩措尔德却告诉我们它依旧值得关注与救赎;在本片扮演与柏林的城市气质相同角色的是文学与诗歌,而爱之纠葛在本片则变为更喜剧化的人物关系。 还是更喜欢关于城市的更具神秘气质的Undine
      • 男主是个焦虑的人,眼神不定,心神不宁,不专注。对唯一的女性只看表面,看不到内在,也注意不到其他两个人的磁场,这部电影反对这种态度。森林大火愈烧愈近就像一种隐喻:只专注自身,却忽视了最明显的火光。
      • 生命脆弱而明亮,佩措尔德的笔触如此轻柔隽永:那是spray you gay的情话,是in my mind的旋律;是窥向恋人的窗台,是红色天空的余烬;是散落海边的书页,是面向大海的剪影;是庞贝城中十指相扣,分也分不开的两个人。他们无惧烈火或岩浆,携手见证最浪漫的爱与消亡,正如海涅的诗一样:奴隶说,”我叫默罕默德,也门是我的的故乡,我的部族是那些阿斯拉,一旦相爱,注定消亡。”
      • 3.5 相比之下,我更鍾情於undine,因為更一氣呵成。這部的感情線產生的太莫名其妙,但是對德國直男癌患者(抱歉,我更願意稱呼為macho man)的刻畫很到位。自以為是的loser作者,連連退稿,一事無成,加上這臃腫的身材,平均水平都達不到的長相,以及那幅什麼事都要扯上工作的嘴臉,真的是太真實了。真可惜,這世界上,無論是多發達的國家,都會有這種垃圾的存在。有趣的是,這樣的人最後的結果並不會因為「生與死」的話題,就會讓他們改變對人情世故的認知。電影是理想化的,哪怕天空被火焰籠罩,世界彷彿馬上要毀滅,他們依舊以為自我認知能夠改變世界,甚至能阻止火焰的蔓延。我很欣賞導演對於女性角色的處理,其實可以更戲謔一點(因為這樣才解氣)。至於同性元素的攝入,怎麼說呢,很「柏林學派」。哈哈。
      • 从舒适与从容的度假电影模式中切出,迎来一次变奏,一场情感的震动。本届柏林最佳,亦是本年度第三好的剧作。佩措尔德的才华真是藏都藏不住,他也终于在创作上迎来了自己的阶段性转变(何尝不是另一种进阶呢),比如融入了日常轻喜剧的处理方法,包括用诗文来创造互文性,加强文本的厚度,惊讶于他不再如前作Undine里那样执着于对传说的提取,而是将神话-寓言作为潜义范畴延伸至更加落地的现实性叙述之中。虽然没有了Undine中鱼缸破裂那种年代名场面,但Afire在整体性上却更加浑然天成了。摄影机的微微移动,视点镜头便促成一场游戏。所有先前主人公的“不可见”其后都成为了可见的真实,自我的世界也土崩瓦解。男主的状态非常准确到位。但片尾的重逢相较于佩措尔德其他前作的收束力度显然是略弱的。@Berlinale73
      • ‘I am called Mahomet, I am from Yemen, and my tribe is the Asra, who perish when they love.’ 也许是那辆被遗忘的红色跑车烧起来的火一直烧到海岸
      • 可能我跟佩措尔德真的八字不合,这个躁郁作家通过烧死同性恋(literally)来获得创作灵感的寓言故事让我完全无法共鸣。不过作为元素三部曲之二,人心的焦灼和山火的失控互为表里,确实把火的象征性诠释到了极致。
      • 明亮又脆弱,真实又虚幻,一场巨大山火,一次命运反转。这故事或许可以换个角度去看,此前的一切都是假的,那几个人物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那个夏天的沙滩以及相拥着的死亡,这都像是一场心理治疗,最终让年轻的作家学会关注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琐碎与凡俗,那些被认为是打扰自己的东西才是艺术的本质和需要描述的内容。他此前的焦虑来自于想要成功、被人承认,所写的也不是真正想要写的,反而女人离开了文学研究去卖冰淇淋,朋友不太在意摄影而每天游泳,却抵达了艺术真正的核心。那作家的焦躁、敏感和脆弱的自尊像极了每个渴望被认可、却每天怀疑自己是否具备才华与运气的年轻人。这电影简洁、流动,但有什么败笔吗?或许作家对女人说出的那一句“我早就爱上你了”让一切突然变得庸俗了一点点。
      • #HKIFF 映前Cinefan的戈达尔广告很好归纳了这部电影:一个词,关于情感。Petzold把四个青年之间的情感拍得如此微妙,火的隐喻推进并吞噬他们。电影相比《温蒂妮》要轻盈得多,甚至称得上幽默,但丝毫未减情感的浓度。文学性很强,海涅的诗是很好的映射:好的电影(作为再现的一种)也是本身在震动的。
      • Afire,在三联形式的摄影集中,背影、肖像、大海,隐喻了对现实的艺术加工,而怪咖作家男主,深陷在自我中心主义的烈焰中,既不好奇,也不追赶,更缺乏观察洞见,不停往心灵小灶添柴。他远没有自己所以为的那样热爱工作和文字,沉湎于大梦,直到真实的大火,给他制造了无情占有,亘古的爱。
      • 代表火的男主,不能下水,时刻焦虑,充满了愤怒、对朋友和任何事物都不屈尊不关心,还充满了不自然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让人厌恶的自恋,这种人如火一般灼人。最后那场山火烧过来,带走了伙伴~,却推动了男主成长,更讨厌了~
    • IMDB 7.1 HD
      შაშვი შაშვი მაყვალი
      2023
      剧情片
      格鲁吉亚/瑞士

      黑鸟黑鸟黑莓

      შაშვი შაშვი მაყვალი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女性形象的刻画很生动,完全符合我的期待值和需求。但是结尾还是过于草率了一点,主要是不喜欢把怀孕认为是一件值得松一口气的事。明明和cancer一样fatal但是却被用来当成化悲为喜的转折。观众的反应也证实了这一点。
      • 看完非常想吃千层酥…这个人物形象实在是太可爱了!但结局稍稍有点仓促,会想看Eto接下来会怎么办…
      • 5.4 对考里斯马基的拙劣模仿,镜头语言是毫无激情的一潭死水,将本应极具趣味的人物形象都消磨殆尽,直接导致那几个重要转折点的情绪变化都显得那么不真切。
      • 以为是悲剧,结果是喜剧… 格鲁吉亚小镇用数码拍也有胶片的美感是为什么呢?这样结尾其实蛮好的,给观众留了一个问题…
    • 豆瓣 7.7 IMDB 7.1 HD
      Slow
      2023
      剧情片
      瑞典/立陶宛/西班牙

      慢慢

      Slow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立陶宛】一个传递语言,一个创造语言;一个什么也不说,一个却一直在“说”。架设一对充满如此多差异、却总是不断地在吸引和靠近的恋人;流动在彼此之间的情欲、抗拒以及挑衅,都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激烈地讲述着。但有的时候它似乎变成一个关于舞者的长篇MV,又或者一段艺文节目的片段;那种探索渐渐成为尴尬,并急切希望它能结束。
      • -
      • 前40分钟真好看。导演设计场景和镜头的能力不俗。
      • 男主长得就雄性激素爆炸性张力极强的样子,却把无性恋诠释得这么好。女主更是戳死我,感觉看到了自己。胶片里的温柔和残酷,侯麦式的配色与天光,导演有意把所有甜蜜都集中在前面,让矛盾在靠近结尾处接二连三地展露。无性之于无声,缺少了一种让对方感知的方式,爱该如何传达呢?声音做得特别棒,音乐、噪音、对白、静默,都是有效且适度的。除了前两天的「测试」里刚见过的准女婿男主外,准丈母娘也客串了一把,两部作品中的表演风格和调性截然不同。一部几乎各方面都出众的影片。
      • 2023 sundance,至今narrative的最爱。觉得首映给sundance真是糟蹋了,应该去canne。slow cinema ,shot on film,太爱男女主的表演。如果我要做narrative,可能就想做这种电影吧
      • Slow,BFI第四場。立陶宛電影。
      • — I want you — I can’t apologize each time.
      • 看完兩天,心裏還惦記著,來分享一些想法。以16mm拍攝,顆粒感造就出一個懷舊、私密的空間;完全屬於Elena與Dovydas這一對,戀人未滿、友達以上。這是立陶宛女導演的第二部長片;用「老派的浪漫」來形容該片應是最為貼切。緩慢的劇情與場景的流動,搭配著Elena的舞蹈與Dovydas的肢體(手語),拼貼出猶如當年觀賞「愛在」(Before)系列的那種戀人絮語,Elena的某種神態又令人想起worst person;一段關係上的種種不確定性,造就了這部電影的「美」。
      • 狠狠地代入了男女主两人,想到了自己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在影院里悄悄流眼泪
      • 伦敦电影节展映,伦敦BFI SOUTHBANK,1.柯达16mm胶片拍摄,视听语言挺好,尤其喜欢亲密戏和舞蹈戏的调度,2.优秀的爱情小品,选角很准,搞笑和浪漫的桥段都很有效,关系叙述细腻推进,讨论了很多两性问题,3.无性恋的话题虽说是全片矛盾中心,双方一直在拉锯,但无性恋可以换成其他某些原因,剧情也能大差不差,4.映前QA,导演提到女主选角很早就定了,写剧本的时候考虑到女主演了
      • 还蛮神奇的 近几年开始逐渐看到对无性恋者的影像关注 实在是很重要的观察补充//以手语和现代舞等需要更多运用到肢体的人类活动来侧面描写身体的必要性和在某种程度上的无意义 还挺妙的//爱意的产生和表达 有时候或许确实不需要那么多对身体的使用 爱意总会让人知晓其存在
      • 【Sundance 2023】酷儿电影中少见的无性恋题材,影像质感和两位演员都不错,女主作为舞蹈老师身材属实有点壮,插曲蛮好听
      • #2023圣丹斯# 看过的第一部探讨无性恋的电影,这个人群归于LGBTQIA+的一部分,但是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个人群并了解他们,通过电影中个体的生活片段及他的喜怒哀乐确实比学术文献更简单直观
      • 看过的第一部涉及asexuality的电影. 无声的隐喻,手持摄影,那些画面和太美妙的音乐搭配,看哭好几次. So tender, romantic, and broken… Q&A时导演说其实初衷并不是突出无性恋,just a romantic story between two normal people. 散场后跟导演聊天,她还给我分享了asexual community的website, but anyway, people flow. @ifc
      • #2023SGIFF B+ 选角很棒。
      • 3.5?slow+很柔软 虽然我不是asexual但我真的觉得这是很ideal的关系,真正的intimacy,拥抱和亲吻真的大于很多...素没有女主那么需求吧hhh结局也可以理解
      • 无性恋都是绝缘体,世间冷暖,只知其感,绝不走心。
      • #AFIFest2023
      • #Sundance2023 年度十佳。轻盈肆意的16mm手持摄影,摇晃失焦和颗粒感,迷人的影像气质。手语将身体延伸成为语言的一部分,现代舞是对于身体的接纳和开发。两人尝试接纳对方的身体,手语和现代舞也在无声地融合。而asexual的设定更是直接后退一步,把欲和爱拆分进行探讨。纯粹的对白,复古的质感,只有偶尔闪过的电脑和智能手机提醒我们这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这对男女仿佛是从侯麦电影里走出来的人物,简单又迷惘地活在这个世界。是关于身体的探讨,也是导演对于当下亲密关系的思考和温柔发问。
      • #Sundance2023# 7/10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