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暂停时光 Hors du Temps (2024)

    最近更新: HD中字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6.9 IMDB 6.7 HD中字
      Il sol dell'avvenire
      2023
      喜剧片
      意大利

      未来的太阳

      Il sol dell'avveni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4-改3。莫莱蒂一把年纪了能不能不要随地大小爹,真的很不礼貌,全程都是让我考考你。
      • 可怕的不是自恋,而是自恋却不自知,莫莱蒂显然不属于此种情况,这是自爱、自知、自指的创作,不能给五星的唯一原因在于本片缺乏自省精神。在一个面跟莫莱蒂的dolly镜头中,后景的摄制组迅速完成了最后一镜的拍摄,枪决产生了两层意义,这个镜头多么哀伤啊!最后我还是想说,我们永远不该崇拜《现代启示录》这样危险的电影。
      • 非常有趣,将导演的职业属性几乎作了一种全方位的概览,指导、霸权、创作、困顿和批评,摄制阶段的不同层级状态依次铺开。进展与停滞,傲慢与挫败,在不同层级之间来回穿插,倒也无需抵触说教的不适,电影本身也并非聚焦于导演形象,而是导演属性。
      • 78/100 导演该如何存在。一种当下的重拍,重拍费里尼与重拍自己30周年的《亲爱的日记》。
      • B-. 十分真诚的自恋。想拍一部《八部半》,却没有费里尼把自己生生剖开的勇气,最后就在“我就是个无法适应时代的老古董”的自嘲表象下猛烈进行了一波观点输出。WTF moment的确让影院大笑,但靠幼稚化嘲讽对象来实现的“喜剧”,实在是不太保值。2023.5.24 Debussy
      • 迟暮的老人仍在无休止地追问,关于政治、艺术与爱情,他笃定经验主义,却已不相信语言的力量。他持续观察并记录着时代的裂痕,盼望用歌舞的幻觉弥合分歧,唤醒人类的团结友爱。这是莫莱蒂的痛苦与荣耀,尽情拥抱伤感,天真地老去,热情地老去。
      • 魏书军?味儿真冲啊。
      • Moretti竟然拍了一部电影来批判Titane,哈哈哈哈哈哈,太Moretti了。不知道Ducournau作为评委看到说了些什么。结尾虚构的美好世界,虽然听上去就很幼稚,但还是💪🏼🍀🏝️🎉🍭🤹‍♀️~
      • 这是莫莱蒂可爱的热情的对当下世界和电影的回应,更是他对自己过往作品的再指涉。 形式上更加任性和恣意(也确实有“随意”),像是回到了莫莱蒂80年代的喜剧,又像是费里尼晚年的《访谈录》。谈不上有太深沉和严肃的想法,但却好像与一个电影作者一起温柔的拥抱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 明明是喜剧片, 没有带纸巾的我, 揪着衬衫哭. 热烈且可爱! 观影过程还会不时想起我那些远在北京的挚友,愿我们永远保有对电影的激情与狂热, 无论20岁还是60岁.
      • 一台属于莫莱蒂本人的大联欢晚会。简直就是我心中夕阳红的标杆,未来我也想成为这么可爱的老头!!
      • 一些還好吧的老調重彈,It’s so ironic that the “WTF moment”is indeed the WTF moment of the film,最後一段拍出了La La Land的感覺,一種很形式化的團結和關懷,Red歷史的指涉也正如一個導演在片場的獨(和諧)裁politics倒塌後,重新相信語言相信個人情感,全世界電影民工團結起來,影像會有光明的未來!不說了,看點新的去。
      • 看到戏中戏的部分 就看不下去了...不知道为啥.. 最近看这类太多了估计
      • 4.5 近几年来保守派感伤怀旧元电影的完全反面:一部完全关于当下的作品,以最幽默的夸张变形和肆无忌惮的混乱狂欢,指向这个时代最沉重的内外世界双重危机。莫莱蒂不仅没有“老”,而且依旧是精力无限、诚实热忱地站在最前沿,召唤过去电影的精魂和未来世界(不存在)的希望呀
      • 各种粉刺挖苦很来劲。虽然总体很陈旧,不过还是喜欢的。大家演的都很好。
      • what the fuck moment = =
      • 很重要的是选择了一个可爱的演员来饰演主角,所以言行不会让人讨厌,这对影片的基调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在这个故事当中还构建了现实和虚构的互相重叠打破,当现实对电影产生影响的同时电影也在反过来影响着现实,这应该是一部电影从业者都不会讨厌的电影。
      • #Cannes
      • #Cannes2023-32 迷影情怀,有;对当下电影工业的批判,有;意大利电影的风趣幽默,有;古怪又有点可爱的歌舞片段,有;对电影艺术的哲学探讨,有。但是都不太多。
      • # Anteo 导演映后 【A】莫莱蒂依旧进行着他的片场游戏,仿佛调出了「亲爱的日记」里的幽默与自我,但不再只是与角色平行的陪伴,而是不断在干涉,打断,甚至竭力的话语里强调着导演权力,却仅仅是力不从心的无力。虚构中混杂着类型的变奏,召回了歌舞的共振与历史的严肃,在幻想中对角色诉说,在喜悦中共存对于时代与创作的感伤。未来太阳升起,而电影仍会继续。
    • 豆瓣 6.2 IMDB 5.5 HD中字
      Sasquatch Sunset
      2024
      喜剧片
      美国

      大脚野人日落

      Sasquatch Sunse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不看不后悔,看了也不后悔的那种类型。冲着Jesse Eissenberg来Q&A还是去看,意外的好玩。这种没有语言,没有剧情的片子那能够让观众大笑连连,是有两把刷子的/Jesse真的语速好快!
      • 本届最佳!the allegory of dying humanity
      • [AMC]我提了桶《间谍过家家》的爆米花和大青柠可乐进场,落座收拾的时候银幕上隐约传来两个野人anal和喘息的声音,抬头看了一眼,还是voyeurism,接着出现“Spring”,和之前看到的先导片一致,直到这时我还以为我在看先导片。发现不是的时候我 震 惊 了。接着一直是自然科学纪录片穿插纯野人纪实。超级怪,笑点戳到就戳到,对着一群毛人愉悦地啃吃爆米花(起先看吃屎和小丁丁以为会白买来着)的时候感觉自己蛮厉害的。我想知道这部片子影评家怎么评,解构主义出来的话我真的会捧腹。 就电影本身来说野人和人类并存的设定算是最有趣的,摄影和配乐好到我感觉经费在打美丽的水漂。
      • 道理我都懂,可为什么胎盘长得这么像汉堡肉饼啊?
      •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 望一望 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 看一看 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
      • 所有的演员乔装打扮为野人,没有任何对白而只靠吼叫表达想法与情绪;度过的一年四季,却仿佛是发生在更久更久之前的故事。它留有余地供人沉思,它十分有想法、也算创意十足;但时而出现让人生理不适的动作行为,以及本身妆造给人带来的不安更是障碍。
      • 大概外星人观察人类就是这样的感觉🌝🌝🌝标题里的sunset应该是指即将灭绝,野人们呼唤同伴的声音一直没有回应,他们应该就是最后几个野人了。怕听不懂选了有字幕的场次,结果实际上一句台词都没有,字幕是对于野人发出的声音的描述。
      • 2024.04.12 In-Person Q&A with David Zellner, Moderated by Kristen Stewart @ AMC The Grove:确实最开始是冲着K去看的这一场,因为之前看预告片就让我有点生理不适。看完证明预告片只是冰山一角……因为这个先扣一星。但抛开恶心之余,剧本真的很有意思。前面看那些大脚野人觉得过于primal过于恶心,这时候我还是站在“人”的角度。但当人类踪迹出现时,我开始害怕,害怕人类突然出现一枪崩了他们,原来我的视角已经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此时也意识到了人性和“兽”性糅合的有趣之处。导演问答也吐槽了这部电影集资之难,第一个on board的Jesse还自己出资了不少(乐
      • 泽尔纳兄弟独有味道。在犯贱无厘头中阐释人类文明的演化到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自灭。
      • Jackass+National Geographic+Jeanne Dielman。好不好不重要了就凭有人愿意投钱拍这种项目说明电影还有希望 👣👣👣👣
      • 6.6 抽象,但强度不均,最终也只能落在保护自然恐惧人类社会之流的基本议题。
      • 有些电影人就是闲的,不然拍这么个片是为了啥?@Berlinale74
      • 这是一个全片无台词(磁带歌曲不算),有点古怪,有点有趣,还有点悲伤的故事。前两个季度,一个季度少一个,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终于有新生命降生。这群大足怪(满打满算只有三)终于在山火后走下山去,走进了人类社会的边缘,讽刺的是,遇到了“大足怪博物馆”。还蛮细节的,非常规电影。CIN.SocB.
      • 这么小清新的配乐搭这么重口味的画面。以及一点进豆瓣发现找了个美女姐姐来演大脚怪选角导演你的心不痛吗
      • 西郊有密林,助君出重围
      • 有点意思,至少在试图让它有意思,试图还原一个前文明时期的视角去重构如今断代的一切,当音乐将我们相连,当天灾将我们毁灭,当文明只留下了表皮,它毫无反应,不做声响。 静默,是对空洞的回答。
      • 两兄弟的恶趣味和思辨,总是角度清奇。
      • 6.24 很有意思啊。很简单的人类学解构,也很好的阐述了不作死就不会死,以及活着久就会见到博物馆的道理。
      • SFF哈哈哈哈 单方面宣布电影节最佳。这算是女性主义电影吗哈哈哈哈 雄性真的从来没变过
      • Riley Keough 片尾唱的歌还不错
    • 豆瓣 6.8 IMDB 5.7 HD中字
      The Feeling That the Time for Doing Something Has Passed
      2023
      考驾照
      美国

      做某事时的感觉已然消逝

      The Feeling That the Time for Doing Something Has Passed
    • 豆瓣 5.9 IMDB 5.2 HD中字
      L'Empire
      2024
      喜剧片
      法国

      帝国

      L'Empi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主竞赛一直都这样 喜欢贼捧 不喜欢狂吐 这白男导演整一个高阶版科幻网大吧😧 把荒诞当自我陶醉的人还真能被吹成哲学佳作啊😳 再一星给效果拉满的UFO吧
      • #2024Berlinale# 太抽象了,我真不明白📽️
      • #10298. 74th Berlinale-主竞赛-评审团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看了个啥哈哈哈哈哈哈哈……法国农村星战可还行……真的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当然创作观念还是相当厉害的,跟《法兰西》类似,杜蒙在很多场景用了毫无必要的绿幕来拍摄中近景和特写(盯着大银幕看人物边缘还是能看出来的,我现在特别想看杜蒙谈片子特效),黑暗方穿个帽衫就能cos西斯,光明方更是找了个酷似丘巴卡的男跟班(看见他就想笑),至于飞船设计真是太好笑了哈哈哈哈哈,大量非职业演员非常业余的表演跟一块五毛钱特效和煞有介事的配乐(模仿汉斯季默的音墙是最好笑的部分)相得益彰,加上毫无道理的剧情,一言不合就做爱的爱情戏,真是把星战这种故事嘲笑得体无完肤……主竞赛把这俩科幻排在同一天绝对是故意的!
      • +,外星人化的角色状态已经跨过《双峰·回归》,直奔斯特劳布了。
      • # 74. Berlinale Wettbewerb 知识分子式地令人生理性不适
      • 杜蒙的这发癫状况基本已经是晚期了,关键是真让他在这个法国的破村里构建出一个莫须有的0族和1族对峙的男性沙文战场,大飞船啥的特效解算量还颇为可观,绝不五毛。导演可能终极目标都是做到这个份上吧,在马桶上放个屁的创意都有人追着投资,而且拍出来还不招人烦
      • 7.2 观感很割裂,一方面觉得相较于同样是全员恶人的《玛鲁特》,杜蒙这次居然选择用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来暗示当今割裂的法国政坛,同时虚空打靶地将老一辈设置为不明所以/毫不作为的旁观者,甚至从开头就在刻意迎合凝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他预判了我的预判正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又惊叹于杜蒙消遣并转化娱乐符号的能力,游离于严肃和恶搞的语气之间使其成为了属于虚无主义者的大型星战同人文(而且是后传),完全抽象的人物状态经由欲望而转变为实体,从而理所应当地走向两个极端:一边是呆若木鸡,一边则全部玩完。ps.原来杜蒙也是reylo粉,支持了。
      • 7.5。轉換視角的《寬寬》續集,對《星戰》《魔戒》等太空歌劇和魔幻題材中的娛樂符號進行了全方位解構:聖潔的正派與充滿各色惡趣味的反派追逐著不知所謂的宏大目標和單一麥高芬;綠幕和特效的濫用導致人物時常與背景近乎分層;用人物在超大景別中的緩慢行進和NG片段將被附著強設定的服化道、肢體動作與正派主角熱血瞬間重新日常化;不考慮現實合理性的誇張載具尺寸,意圖模仿古典卻僅實現了奢華元素的堆砌;表演狀態極度虛假的情慾戲被莫名加入作為賣點;配樂更是些經過現代胡改的流行、交響混合體。在這些表層趣味之下,杜蒙復以寓言形式建構了當今政治氛圍下黨派極化的現狀:職業與非職業演員在兩派中的不同安置方式代表著各自話語體系內對Superhero的迥異理解;兩方均以抽象概念相互攻訐,言每必稱佔領人心,結局實際無關痛癢。
      • 依然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杜蒙,疯狂解构、将星战去宏大化的同时反而返璞归真回到了“太空肥皂剧”的本质。善恶二元斗争的外星人一旦进入人类躯壳也免不了七情六欲倒是有些太浅显直白了
      • 对“星战”系列文化及好莱坞大厂所生产的studio film的大肆戏谑,但也止步于此了。如果当作一场法国的政治内斗去看,就只是一句戏言而已。@Berlinale74
      • 人之子。看似在解决上两集叙事的困惑,实则剖开了更大的口子,戏仿着无果而终。而在此前两集明确地将主体指向非人类后,这一集倒更有意识地往人本身集中,壮阔的宇宙帝国对峙不及人内在两向的角力。而更浪漫的是对人的唤醒,蠕动的“沥青”附身人体后复活,享受着为人的肢体、语言与性,实是曼妙。
      • 这种艺术形式对我来说还是太超前了
      • Dumont fait jouer une space "opérette" burlesque sur son Nord rural fétiche pour conjuguer la farce et le sérieux dans un grand questionnement métaphysique sur l'exile, l'apocalypse, le bien, le mal, les mystères de la Vie et de l’Amour. Cette hybridation esthétique s'avèrerait un parti pris original et galvanisant, si c'était sans l'affadissement d'un scénario déjà futile qui accouchera un joyeux désarroi bordélique à mi-chemin entre la déception et l'émerveillement. En attendant un prochain Dumont plus consistant.
      • 四不像,在我的电影节片单中谐谑得独树一帜。散场时隔壁德国大叔:也就法国人才会这么拍👍🏻🤔
      • 可以算作杜蒙“宽宽”系列电视剧的番外篇。我甚至愿意浪漫化相信,这是一个在诺曼底长大的孩童,半个世纪以前就种下的关于宇宙最曼妙的童年幻想。杜蒙,永远是当代最严肃最原创性最让人期待也最无法预测的作者!
      • 实不相瞒观影过程中打开官网看了好几遍这到底是杜蒙还是杜皮约。杜蒙到底是星战粉丝还是杜皮约粉丝,搞得我有些措手不及
      • 每次看杜蒙的电影都像是皇帝的新衣,大家都说好看的时候就我横竖看不出来。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我自诩喜欢艺术电影,可其实我也没那么喜欢。我觉得我和杜蒙之间有一个人精神不正常,看片前这个人不是我,看片后不正常的是我。这也是我在柏林见过中途离场人数最多的影片。我知道你们法国有艺术电影基金,每张票都能反哺艺术电影,但你真别这么花钱,很多虚拟制作看着就心疼。
      • B / 虽然杜蒙又回到了我看不太懂的形态但真的笑疯了。细碎的姿态、语言以及运镜共同引发的科幻太空歌剧语法的整体畸变。中间数度怀疑布列松和雅克塔蒂合拍《星球大战》是不是就是这样子。
      • 不知道哪里搞笑但是一直在笑,颇有短视频抽象佳作的风范……
      • 4.5 《帝国》其实可以看作是杜蒙不断把玩“人”这个概念的最新产物,是杜蒙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宽宽和非人类》与《帝国》看上去是续与被续的关系,但实质上从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辩证:先是从非人类中心主义强调所有生物共生的合理性,然后自反性地指出实在的肉身接触如何能赋予人超越简单无聊的、黑白分明的、二进制式的当代虚拟社会的幸福与欢愉,是《柏林苍穹下》式的人文主义最当下的表述。最终影片不仅回归到一个初生的婴儿身上,也回归到警长身上,虽然这集他很少出现,但他仍然是整个系列的主角:一张纯粹官能的、无法被定义的脸,不断自反的宽宽系列的最佳象征。
    • 豆瓣 6.9 IMDB 6.5 HD中字
      Le Deuxième Acte
      2024
      喜剧片
      法国

      第二幕

      Le Deuxième Ac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 完成了戏谑的同时,也消除了任何危险,如同生成式AI的宿命。
      • 你可以摆烂直到PTA邀请又变成老戏骨指指点点,可以做功成名就的法兰西玫瑰却让家人蒙羞转台,也可以幕前直男恐同幕后和老baby痴缠花式play,当算法就是王法,影帝和临演不过都是蝼蚁,职业倦怠和热血梦想也没什么两样,AI审查阉割成为独裁者,而艺术家却被工具化,长此以往,还会有编剧艺术、表演艺术吗?当第四堵墙消失,花絮和正片的界限被抹除,我们不禁发出和杨妮克一样的疑问:这是否也是电影的一部分?在座的各位或捧腹大笑或悲从中来,别忘了,我们其实都在这条沉落的船上。当fiction与reality一样令人绝望,戏里戏外double kill透明无能的茄哩啡,我只能杀死自己一遍又一遍,直到真枪实弹。我愿称导演为新时代的阿巴斯,尽管它没有ass!!!
      • B. 从对“政治正确”抖机灵式的戏谑出发,在“戏中戏中戏”的层层嵌套中上升到表演的本质、电影的使命与未来,乃至如何定义真实。但杜皮约无意回答其中的任何问题,每个看似建立起议题讨论基础的场景,最终都会被一个喜剧式的“反转”推翻(即便结尾看似最核心的“何为真实”的哲学探讨也不例外)。于是这场看似热闹的元电影游戏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消解中走向虚无:没有答案,不知去向,就像最后一镜中无限延伸的摄影机轨道。作为纯粹的结构实验和演技大赏足够有趣,反倒是那些语调不明的“讽刺”显得画蛇添足:当它已主动选择触及社会评论的场域,闪烁其词真的还是种选择吗?2023.5.14 Debussy
      • 在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的晚上看昆汀·杜皮约的片子至少不会犯困,从片头的红N厂标开始,观众就一直笑到最后。一部近乎杂耍技巧的元电影,在电影节首映的观影氛围大致近乎《银河写手》…😅电影讲述四个演员拍一部由AI导演执导的电影,但大部分情节内容都聚焦于正片之外的“废片”,用各种调皮的手法不断制造出“戏外戏”的间离效果,比如奇长的长镜头,演员直视镜头、笑场、忘词,突兀的后期音乐音效等。调侃了PTA、昆汀、卡梅隆等大导,以恶搞方式流露出对影坛zzzq、影院观众流失等行业困境的焦虑。算是一个有趣的小品吧,像是开幕式里的一环,但我很难把它放到电影维度里评价。
      • 虽然是圈内笑料和元电影,但杜皮约嵌套式不断打破虚实界限的结构依旧很奏效,曾短暂用过的片名是“致我们美丽的职业”,让演员表演和演员本身在虚构和“真实”之间不断穿梭,在重叠反复的虚构中试图触及到“真实”。片尾蔓延的摄影机轨道让电影像一列不知道开往哪儿的火车,是杜皮约面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电影未来和意义的疑虑。虽然一些梗某不如其它梗那么奏效,但依然不失为很棒的开幕片选择,似乎让人期待这届电影节能提供某种答案。
      • 6.7 演员可以是任何人,演员无法成为任何人,表演所承载的虚实结合的特性与层层套娃的结构相互呼应;但诚如杜飞自己在发布会上所说,最终它仍是写作的文本,没有即兴,没有真情流露,来自导演/编剧的无形的掌控力使其无法真正自证。
      • 你們每個人都太抽象了。在一波接一波的「地獄笑話」之後,印象最深的地方卻是AI一直在強調自己可以規避風險達到(數據上的)最完美,但完全忽略了真實的情緒。
      • 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滨口龙介的《亲密》,追问表演的意义,是掏空自己的心,还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再反问观众,你爱的电影是什么?是被电影骗过的一刻,散场后甜美的梦,还是八卦、争吵、虚荣和权力?
      • Dupieux为什么也走话唠+一镜到底风了啊?突然土鳖了。以前的冷幽默没了,变成了吃饭时作为背景音的肥皂剧。(片头Netflix标志出来的时候,我身边好几个年轻人都轻声表示了疑惑,估计看完就不疑惑了,这妥妥Netflix上一抓一大把的电视剧。)最后还把拍摄用的轨道拍了个一镜到底,真的大可不必。太土了,糊弄谁呢。
      • 很有意思地和片名对照的,杜皮约的戏剧结构中顺滑地隐藏了幕与幕(场与场)间的转换。某些部分给人“颠簸”的感受(而非震荡/转折)。让我想起大二戏剧课初次回课,几乎每个人都受到“幕间切换不够聪明”的评价(可见它很难)。流动与停滞、啰嗦和沉默的配比似乎也很巧妙。不过这是其唯一的优点了,对它真正想抵达的话题和最核心的喜剧部分,似乎完成得非常无聊,浅薄而且老生常谈,也许不如短视频?我不知道。不过演员(而非表演)又是极好的。
      • Netflix的logo出来是全场第一笑
      • #10556. #18th FIRST# 前入围2024戛纳特别展映+戛纳开幕片。中法建交的东风吹到了西宁,这部片给戛纳开完幕就来开FIRST……业内笑话挺多,有些地方是挺好笑的,几个演员一秒变脸的能力还真的是很强,但实话说啊也够无聊的……这元电影的风啊,环球同此凉热。结构上倒是有个有趣的点,跟AI导演汇报那段,到底是片场花絮内容,还是AI导演写出来的/生成的(自我指涉并自我包含的)影片内容?在摄影机(和整个摄制组)不可见的情况下,可见的移动轨道似乎又在暗示着什么……
      • 我们加速驶入这样的时代:世界是一个全景敞开没有死角的无垠剧场,表演是一种随时可切入又切换的身体状态,真实是一声不能被听见的枪响,未来是一段连绵不断的退行。杜皮约更戏谑且忧伤地道出他的信条,“你的意见并不重要”,艺术的魔法也已经消弭——它不过是浸润的、边界不清的恶性肿瘤,在现实中繁殖无意义的浪漫和叹息。
      • 三星爆笑喜剧吧 非常法国议论文一般的三重mise en abyme (MDR 这个词还是理工男教我的)批判艺术界/影视圈对于社会问题的失语和无动于衷,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纠结zz正确,高傲得不得了,说一些顾影自怜的话,但是从上到下都在腐朽lol。然后最后的那个滑轨也挺厉害的,观众就是第四重影响的制作者。
      • 完美开幕片:既众星云集,又充满了对时下电影业内各种乱象的思考,而且还是部轻松幽默的喜剧
      • B+/ 《在警局》之后最好的杜皮约,大概是这几年他的概念游戏最清晰也最直观的一次。先用漫长的长镜捕捉语言的游离偏斜,将现实和虚构的关系用最常见的情境构建铺开;而当我们以为这再次回到之前的旧把戏时,它突然将观众生生投入极度切近的身体表演强度之中,并坚定地宣告:现实的差异在虚构的过程中从未缺席。电影因而不仅是穿透现实的艺术,更是捕捉偶然与呈现错位的艺术。结尾漫长的告别中,无尽的摄影机轨道成为一种音乐性的忧郁载体。而在这种图像的节奏中,作为“人”的导演杜皮约与作为一种AI技术义肢的摄影机作着沉默的搏斗:这种与机械性的交融与对抗并非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从未缺席过,因而我们仍然能保持目光的开放。
      • 上一次调侃剧场,这一次调侃电影。说真的,上一次比较好看。
      • 用戏中戏的结构打破第四面墙,昆汀·杜皮约再次讽刺拉满,将全世界都扫射一遍,只是戏演到了第二幕,接下来要怎么收场,他也很迷茫。
      • 【电影元中元😂】《第二幕》作为开幕片,确实很合适。沉闷中不时跳出一些欢快,从元电影的概念引申到AI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又是多层的叙事嵌套,呈现出“电影元中元”的状态。 前半段大量的长镜头、长对话,有些犯困,但到影片点出片中所拍摄的电影的导演是人工智能时,叙事的层次才接近架构完成,结构在脑海中完整起来,又总是想去AI的威胁。 片尾的超长滑轨,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影视民工心中的梦魇,好像也暗示着传统影视的衰败
      • 3.5。1.关于拍电影的电影,其实戏里戏外都是对行业的讽刺,直接搞掉大导预定的演员,LGBT等各种政治正确话题,还有对剧本、导演以及不合理的薪酬制度的讽刺等等。2.长镜头对话误以为真实,其实是毫无走位的演绎。
    • 豆瓣 7.7 IMDB 7.4 HD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
      2023
      剧情片
      克罗地亚/卢森堡/法国/罗马尼亚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9.1 拉杜裘德的《周末》,大罗马尼亚娜娜的一天见闻,如此下沉低俗又坚定立场地抓紧当代语气的荒谬与可笑。可能正是有彻底放下道德底线开地狱笑话的勇气,才能如此精准且有力地抨击这个时代的疑难病根:一个娱乐至死的永动机,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每个人都在推波助澜。如今的"真实"已然比世界末日还要罪恶不堪,只能从过去的"虚假"之中寻求慰藉,但也许这世界一直都是一滩烂泥。
      • 罗马尼亚人真的跟老中人没有血缘关系么?
      • No.10092。2023洛迦诺评委会特别奖。7分。拉杜·裘德掉书袋不是一两天了但是真的没有哪部像这部聒噪到令人反感。密集引用就状如片中抖音小视频一样信息过载且处处透着炫耀劲儿,砍掉一半差不多吧,之前他爱读书爱引用可以说是优点,这一部就是吵闹……除了抖音滤镜之外其实所有手法之前都用过了,并行对比见《元帅的两次行刑》(这部倒是数据库思维方面提升了一些),散文电影前面一大堆了,档案玩法前面也一大堆了,最后那个长镜头不仅自我重复《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而且完全照搬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虽然片子切中了不少时代病,但是要真有导演敢TM这么聊天还不被剧组人锤死吗?
      • 真的很喜欢啊啊啊啊 作为一个学新闻学传播的广告人 真的是我私人很喜欢的内容 方法和语言 俏皮话电影 活在烂世界上 普通人的愤怒是什么样的 不是发疯杀人而是无意义发疯
      • #GH60 都說惹,哈杜裘德才是披著流氓皮的真知識分子,而奧斯特倫德太像藝文速成班年費會員惹。坎城把奧斯特倫德捧上了天,怎麼柏林推銷不出來一個哈杜裘德呢,只能說可憐的柏淋。開玩笑,不管影展的事,其實沒有故意要並置對比二者,只是正好連續兩天前後腳看完,不由得做些聯想,拍謝🙏
      • 可以用TikTok换掉一张脸,也可以在Zoom里一键换掉脸以外的背景,电影又在结尾更悲观地告诉我们,几块绿色纸板,你可以轻易换掉一切。两年前,几乎是拍出了第一部真正的疫情电影的拉杜·裘德在诘问道德的虚伪,现在他与我们都早已发现道德,尚还是虚伪中得体的一面。纯真年代出租车上的几次交错就能紧紧系起两人的绳结,如今开遍灰暗的街道,找一个能博到观众同情的谎言。虚假的尽头则末日般走向人际信任的消解:怀疑悲悯,怀疑动机,怀疑痛苦。与此同时,拉杜•裘德也同样在怀疑电影:它们不是为你演,只是希望你伤心。所以那个事故与视觉上犬牙交错的长镜如此必要,人心难测,小心被骗。最后一幕女主不经意的“无情”则转瞬打破观众长时间跟随她的共情,失落迅速攀上心头: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今天也许更糟。
      • 左出右进,犬牙差互,在历史和当下、东欧和西欧、现实和虚拟中作无比自由以至癫狂的运动。从《发狂黄片》开始,拉杜·裘德开始描摹出未来电影的样子。在他这里,煞有介事地讲个故事已经成为那么虚伪做作又顽固不化的一件事情,电影只在为腐朽的体制内外每个拙劣的、看似毫无美感的、不平等的要素平等赋权之后才重新焕发生机。
      • “More nothing.”广告业、短视频……几乎是我在这个时代最讨厌事物的合集。通过一个PA严重缺觉痛苦工作的日常拍传媒变态与人之异化的齐头并进,内里都是真正的虚无。各类“症状”塞得太满了点,但很喜欢其中的黑色幽默。一部拍给影评人/知识分子看的纯粹电影节电影——倒也不是贬义,只是观影门槛立在那儿了:你至少得对流行文化和影史经典有足够了解才能明白作者安排角色一本正经讲出来的好笑或不好笑的笑话有多滑稽。得了解基础罗马尼亚历史来看关于政治的吐槽和安插的出租车女司机段落,最好还看过些裘德其他作品大致了解他的创作方向和风格,不然铁定一头雾水,哈哈。
      • 后Covid时期的幽灵本体论:来自极权主义后期的胶片影像突然被减缓,一方面作为某种uncanny,另一方面,它正是Zoom等诞生于Covid期间的远程办公软件在不稳定的网络信号状态下所呈现的数字glitch,后者的存在实际上构成了资本的非人加速,持存至例外状态完全解除的当下,使得阶层问题的对立,以及accident的暴露更为明显,在影片中,它通过Angela不断重复的“驾驶”档案化为灾难的图像的博物馆,档案正是资本-国家尝试通过propaganda影像掩盖,修改,缝合之创伤的反面;但与此同时和上一部类似,《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将熵作为绝望的出口,拥抱了反讽与达达主义,它从不讳言短视频是电影的未来,通过粗暴且政治不正确的AI假脸庆祝电影这一自诞生起即表现为亲资本性的“邪恶”媒介的死亡。
      • 荒诞末日,抽象艺术,大中国娜娜,保尔柯察铁看了会沉默,范小勤,完颜慧德看了会流泪,uber司机顶着困乏烦躁焦虑自掘坟墓式的忙生忙死,灾难艺术家和被拿捏住软肋老百姓间的虚伪对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乌维鲍尔客串笑尿,整个把讽刺意味提升了一个level
      • #76 Locarno Film Festival 4+ 再一次与当下的真实世界(后疫情、战争、政治局势、Tiktok)紧紧联结,却也是延续以往“讽古讽今”“辱己辱ta”内核之下的一场“论文电影”新实验。因此在黑白影像里当下的对比之下,多彩而温暖的Communist年代也会复古式地丢帧;References不再整齐地排布在属于自己的部分,而是紧跟生活化的论点之后。失去了集中爆发的强度,但在结尾将近40分钟(?)“镜头中的”长镜头后,电影结束于一种戏里戏外共振的荒诞的绝望。
      • 年度十佳。拉杜裘德就是当下最接近后期戈达尔的人,他知道如何编排让观众在精确的时候看到需要看到的,听到需要听到的,以任何形式。A面轻松地并联各种类型,阿巴斯式的驾驶影像,纪录片式的访谈录像,短视频中的合法副本,还有古典风格的footage支线,却细腻勾勒出资本驱使下底层影视工作的女性形象,整了一个Z时代的让娜迪尔曼。B面是比肩蒙吉的长镜元电影,连默片都整进去了,所有这些都犀利地剖解到罗马尼亚后疫情的社会生态,一种世界末日都难以瓦解的顽疾。(Nina Hoss让人惊艳。
      • 当然不该期待它变成另一出Holy Motors,但谁又能说这场无尽的驾驶不是一种对自身的拯救呢?正是Angela的驾驶为裘德提供了一切,从摄影机的位置到松散的节奏——在“老电影”,也在当下中,衣服的亮片闪烁在倦怠的工作世界中,炸醒了黑白影像,只有这样她才被赋予了思考的时间,透过车窗看到一切被图像化的过程,一个个危险而快速的梦,即便工作还在继续。难道不是只有电影能“拯救”TikTok吗?因为只有电影能更具体地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而拉杜·裘德热爱影像的世界。
      • 拉杜裘德的电影,仿佛一个镜头、一句话就是一个戏谑的段子,但它并非是简单的段子拼接,而是对罗马尼亚的拆解。上半部分两个对立时代的影像交叉前进,在对过去的逐帧慢放,现在的科技图像混淆下形成虚实不清的诡妙联系,又在两个女人的相遇中完成对这个国家时间的拆解;下半部分将一个长镜头的拍摄现场至于新旧时代的共同空间中,真实被资本不断压缩,工人的利益不断被抽尽,到最后一切沦为绿幕上一块块虚无的谎言,完成了对这个国家空间的拆解。总体跟前作相比,这部作品的讽刺力度显得更佳
      • 一场让人困倦出神的观影之旅,一如平日里疲于奔命的工作流程,亦似年轻安吉拉那样身陷时刻四处奔波的困境之中。这也是一部后现代公路片+戈达尔[周末]般的躁郁论文电影。各种贴近当下的挪用、戏仿、玩梗比比皆是,不同媒介影像拼贴,碎片化、无所不能又虚无浅薄的短视频影像席卷全球,一切都成了符号化的图像,可以任意修改变形和剪辑。空间也成了亮丽精美却悬浮不实的符号化背景,超真实泛滥过剩,而诚挚的情感与本真的生活却愈发稀缺。如果说前面的两小时有些过于冗长单调(不过,适时穿插的旧时彩色电影片段以及对美化浪漫影像中偶尔露出的不和谐裂隙的慢放,确实挺有想法),后四十分钟的一镜到底段落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华章,资本-科技体系对现实的肆意扭曲删改及对真实鲜活个体的凌虐,暴露无遗。(8.0/10)
      • 可以在最后一幕重温罗马尼亚新浪潮最经典的“强设计下的时间剥削”。面对电影的社会价值承载属性,裘德不再像上一代作品一样被动承压。他理解电影首要的始终是娱乐性(观赏性),且娱乐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表达,并不等于对现实问题的回避。不考虑通过情绪上的压制去表意,而是极致彻底地将一切乐子化,完全不设置底线意识和道德包袱,肆意践踏每一类人。博比塔无疑是最符合现下的“影帝”级别角色,一种令人艳羡的处世姿态,一部属于抽象人、乐子人的时代电影。
      • 今年最重要的电影之一,攻击性在嬉笑怒骂的摆烂中一览无余,影像与爱的挽歌。
      • 堪称对驾驶我的车的恶搞
      • 向左走是齐奥塞斯库匠心打造的牢笼,向右走是欧盟道貌岸然面具下的剥削。主题上依旧是新浪潮的国族叙事,拉杜裘德用A面B面的对照进一步揭示影像本质是可被操纵的意识形态工具。无论处于政治光谱的哪一极,都有借助影像型塑政治合法性的需求。利用黑白彩色切换和不连续剪辑以摒弃经典叙事自有其代价,使电影变成了一场智识游戏,所谓高阶观众得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意识形态批判玩具尽情玩耍,就像Angela一样以极尽嘲讽的虚无在tiktok上扮演红丸教父。这当然是一种高姿态,甚至是一种抽离,但面对这个处处在挥刀向更弱者的洼地,呐喊半天确实不如揶揄半句更容易获得精神胜利。
      • 极其当代的电影,一部2023年(世界坍塌时)的「欢乐颂」:用换脸滤镜发泄式的抖音,用手机拍Zoom会议来Casting的广告导演,A面纪录片式的黑白影像、1980年代的怀旧电视剧式的段落与广告片拍摄的叙事拼接一处,充满讽刺、段子和癫狂,与B面直面「什么是真实」、充满道德探讨的一镜到底footage形成鲜明反差。Radu Jude自由地在各类素材和图像中切换,公路边纪念死者的十字架由115个连续一秒的固定镜头展现,结尾的手写字幕卡也回应了「绿幕」时代的后真相本质。(连录制的问候视频也采用了静态幕后照+语音!)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