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建筑大师 A Master Builder (2013)

    最近更新: 第20集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6.7 IMDB 6.9 正片
      Redes
      1936
      喜剧片
      西班牙语

      浪潮

      Red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有着纪录片般连贯性的剧情片,把战争之外的渔民生活用简单粗暴的视听语言表现出来,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冲击之前从未感受过。特写和中景的连续快切加上恢宏的配乐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视听效果,已刻入脑海。这部片对墨西哥乌托邦电影带来了冲击。能看到这些意料之外的惊喜电影还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摄影赞
      • 在费城美术馆的Paul Strand展览中看了一些片段。以前赞美电影拍的好看会说随便停下来都是一幅画,看了这部才知道什么叫做真的随便一帧拿出来都是摄影作品。捕鱼一场真是Paul Strand的摄影的眼睛与运动的人体的绝佳结合。
      • 一部关于乌托邦渴望的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和同时代的美国纪录片风潮一样。一群社会底层的墨西哥渔民成了政客和商人剥削的目标,在生活的困境中觉醒学会反抗和斗争,联合起来争取公平和正义。片中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写意镜头,在叙事的情节之间更显得潜台词的丰富。★★★★
      • 刀與漁網,海浪。殉道者。Eisenstein + Flaherty(很有Man of Aran的感覺,Zinnemann在30s初跟過Flaherty)。攝影師是Paul Strand,本來想拍成紀錄片,實景拍攝,非職業演員。
      • 用记录片特色掩护煽动,退而结网不如鱼死网破,起义领袖演讲与谋杀时的联想交叉蒙太奇 【内英字】magnet:?xt=urn:btih:07bede54e860d22235b69381b471e5a3b5923fff&dn=Redes.1936.1080p.Criterion.Bluray.DTS.x264-GCJM.mkv中字http://www.subom.net/sinfo/258868
      • 左翼标签明显得跟苏联电影似的。
      • 6.9墨西哥电影牛逼
      • 典型左翼电影平民英雄塑造模式:仰拍加特写。大海捕鱼一段拍得颇具生气。马丁·斯科塞斯主持的世界电影基金会修复的第一部影片。
      • 没看介绍记错了年份,看的时候只觉得这50年代拍的偶尔还有点默片遗韵,整体不如《大地在波动》。回来看了眼年份吓到,居然是36年的电影,技术惊人!!基金会前面阿玛尼和卡地亚确实很戳笑点。
      • 6.8
      • 画面富有诗意,音乐激动人心,被剥削的渔民联合起来愤然反抗,典型的左翼电影叙事。
      • 2017085 枪响时刻的快剪蒙太奇很赞。流血事件是导火索,贫穷与压迫才是催生浪潮的根本原因。
      • 又是一个想学爱森斯坦想疯的
      • 无字生肉,还以为是呆梨。和那个浪潮没有相似处。
      • 容易想到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可能是非职业演员的原因,表演上比较生涩。
      • 真正的无产阶级电影,电影表达意识形态的高峰几乎与电影技术发展无关,通过简单而充满蒙太奇手法的对比、暗示、剪辑就可以将政治主张与情绪完美表达,又避免了无产阶级电影容易深陷的某种拔高与煽情。
      • (7.5)穆里尔、金尼曼版。听说是老马主持修复的,开头一堆阿玛尼、卡地亚、卡塔尔航空的logo真出戏,感谢他们吧。极少看到墨西哥电影,没想到1936年在镜头语言上就这么大胆了,与之相比故事就显得单纯了好多。
      • 阶级矛盾普遍存在,而且大同小异
      • 越简单越好
      • 电影还保留了很多默片时代的手法,很多用画面和音乐而非台词来表达情感冲突的部分,演员的言语不多,语速也不像现在这么快。能明显看出演员提前做好准备站位的痕迹,毕竟当年的胶片可是很贵的。影片现在看来未免过于简单,可是你得想想这是1936年的电影!
    • 豆瓣 6.9 IMDB 6.7 HD中字
      Something Wild
      1961
      剧情片
      美国

      断肠孤凤

      Something Wil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Aaron Copland配樂
      • 一部受忽视的独立电影精品,全片就在三间公寓和纽约的大街小巷上拍摄,新浪潮式拍摄风格,全方面打破好莱坞的传统思维。电影本身而言,导演以一种极为压抑和温吞的视角展开了一位惨遭凌辱的少女的内心挣扎,前半段执行力其实不佳,而后半段的封闭空间设计则颇为亮眼,表演也相当精彩。
      • 被忽视的一个片。细致压抑每一处挣扎更显少女心的彷徨,走在人群关在禁处。从被侵犯的这个主题到另一个孤独的心都拍的很准。成长的结尾。
      • 女主角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一场强暴,但是最终打开心扉却因为一个男人强制囚禁式的追求,这种女性意识不得不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 怎么讲,全片最好看的还是SAUL BASS设计的片头。
      • 3.5 运镜和配乐 比故事和人物塑造 好。
      • 非NOIR
      • 看此片让我个猜测:或许那些洁癖之人可能是之前受过身心创伤,最后结尾实在是没看明白。。
      • 她就这样的默默的承受着自己的遭遇,陷在人生的低谷处,都不愿意出来?她是不是怀孕了?尤其是自己在那个阁楼居住时经常晕倒,这个也是她不能够回家的理由?她戴着十字架项链,是不是那时候女性不能堕胎,所以才有了后来被那个男人监禁,也要嫁给他?
      • 6.8
      • 美式性创伤和性焦虑以及解决方法
      • 结局又回去是真的没想到,看到一半一度想打五星,但这结局...... 或许某种程度上是斯德哥尔摩的体现吧,遭遇不幸后遂将自己放逐,直到最后她才回忆起自己本是个无忧无虑的求学少女。
      •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这部里体现得太厉害了……女人子始至终始受还者,性侵她的、囚禁她的…男人始终处于施害方,强权、变态、冷酷。最后的结尾在现场生活中不太可信,也不符合常理(毕竟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啊!)电影是放大夸张的艺术,所以导演勇这样的结局是要表达展现他创做这部电影的主旨吧…效果是惊悚的、悲伤和无语的。看过套路最深的PUA。
      • 美式新浪潮电影
      • 【创伤应激障碍】 遭遇伤害无处申诉,选择内化却难以消解,自由抚平不了噩梦,自杀又被干涉未遂,女性特有的柔弱让她迷失,超越不了痛苦的鸿沟,放弃自我救赎,沦为明知性格有缺陷的男性附属物。 发生了该发生的,选择了已选择的,失去了所失去的。🐂冷20
      • 不看也罢的经典。
      • 片中60年代挤地铁的桥段象极了今天的我们,那一夜的惨痛改变了女主的一生,她厌恶那种看似正常的生活,索性出走了,想从桥上跳下去,却被流浪汉一样的男主抢了回来,觉得那一瞬间让她感受到了另一种温暖,只是给予和帮助,而不是索取和强迫,即便和他同住一室,也没有危险:门开着,她反倒不走,门锁上,她哭叫着想逃离...蜗居在地下室中,过着并不体面的生活,但女主的内心应该是安全和坦然的,最后有了宝宝,妈妈找到了她,可却早就不是原来那个她了,与陋室红颜还是不太一样
      • 被侵犯後強作一切沒有改變,卻一點一滴崩潰,幾度有種在看當時英國電影的錯覺,2021.01.24
      • 三观清奇
      • 挺不错的…从救她那个男的第一个夜晚假装看报,然后神经质的给她填满牛奶,我就猜到影片似乎才正式开始,我一度对这个男的扮演的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产生质疑
    • 豆瓣 6.6 IMDB 6.4 HD中字
      Història de la meva mort
      2013
      剧情片
      西班牙

      我的死亡纪事

      Història de la meva mor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不管你的逼格多高,这种去高潮去戏剧的手法,我还是欣赏不来。只能能说最后一场戏拍的神出鬼没,其他的我只能呵呵了
      • 画面与光影柔和漂亮。但整体因对预制形式的过分追求而流向了刻意做作。失去了塞拉在唐吉柯德里呈现的简约极致而现代的风格。第一次大量使用意图明显的配乐也破坏了原有的氛围。
      • 塞拉的不够节制已经很有端倪,无怪乎到了下一部里被继续放大,以至于让人觉得刻意,缺乏体验空间。幸好这部里一到自然之中便恢复功力,感觉塞拉对空间本身的需求比我之前想象中的要大?开放的环境里可以肆意妄为,到了密闭的空间就尽显刻意。
      • > satantango
      • 虽无《堂吉诃德》和《鸟的歌唱》那种极致凝练的影像风格,却仍充满了塞拉式的鲜明视觉标志,构图极美,镜头对于18世纪的质感捕捉精准,并一以贯之地呈现了历史宗教的主题。卡萨诺瓦与德古拉这一带有神秘色彩的历史重构如同一道暗光,时隐时现,半生半死。音乐的使用有点神经刀,但仍是非常好听。
      • 1.5 如画的质感,好听的配乐。但这讲的都是什么跟什么啊,吃各种东西的声音听到我想吐。
      • 卡萨诺瓦的笑声是荒诞而神经质的嘲弄,是消解崇高性的唯一原质,来源于绝望与荒诞。摧毁了形式上的,活人画中的沉重与毁灭。 黑夜终将来临,影片开场,固定的长镜头“纪录”了一次调情的始末:寻欢作乐的男女调情,离开,然后以一个形式化的,空无的姿态结束该镜头。这一点也将成为《我的死亡纪事》的预演。宫廷——乡间——哥特。“死亡”意象不断从彼岸入侵,乌鸦,死去的牛,以及德古拉。从卡萨诺瓦通往德古拉的过程也是通往死亡的过程,Albert Serra史诗化的时间雕刻同样也是美学的凋亡史,浪漫主义的快乐原则的下降,风干。
      • 非常迷人,,,去戏剧化后我们以什么方式组合整体?
      • 看的不认真,看过留爪印~
      • EPD Albert Serra RENTREE蓬皮杜
      • 看过留脚印
      • 第1000,很神经。。
      • 影片对所有的通常电影要忽略的情节毫不吝啬地赋予时间,最终就像一个在诗情引导下由情节、场景的现成品组装出来的试题,段段考验观者。
      • 【http://weibo.com/1565377705/B1cjD4pCI 】节奏极其缓慢,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大量几乎没有光或者人物逆光所以什么都看不出的画面,男主笑声还总让我想到田村正和…但是倒也不讨厌…大概因为里面每个人看起来都是快要死掉的样子…蛮适合半睡半醒看的…
      • Cette obstination envers le refus du conformisme de fond et de forme pour condenser un lyrisme nourri de la contemplation successive des états d’âme finit par se glisser dans une impasse académisme. Un dérapage dégénère vite en un débordement de l’ennui. bien dommage
      • 对电影本身接受不能,本想给三分,结果听了Q&A减为两分,实在是... 怎么说呢... 这艺术创作得太随意了吧... 听了老半天觉得像西语又不是西语,后来才反应过来是加泰罗尼亚语。。。
      • The demise of hedonism in nihilism
      • #BIFF# 西班牙导演Albert Serra版的Casanova+Dracula。酒和血、死与生交织一处的神秘世界。可惜Q&A单元竟然不用英文⋯⋯(@小韩0221 帮忙反映一下嘛⋯⋯)
      • 好家伙,开头直接给人看哭了
      • of Casanova and Dracula :a erotic, bored, poetic and horror treatise
    • 豆瓣 7.1 IMDB 6.9 HD
      Museum Hours
      2012
      剧情片
      奧地利/美国

      博物馆时光

      Museum Hour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个艺术学生在这里工作过,他觉得博物馆有些可笑,说他看画时,只看到金钱,更确切的说,是钱的化身,我想这是他在学校学到的,他说这是典型的荷兰新富阶级委婉的炫富方式,他说这和现在画的一堆劳力士表,或是香槟和平板电视没什么区别,这些画就像现在的说唱MV,只是博物馆里的藏品显得更含蓄,它只是后资本主义时代事物被伪装的样子。我问他为何总是说“后资本主义时代”,以及人们如何辨别是“后时代”的,如果人们称之为“前资本主义时代”是否会造成困扰,他懂得很多,但对这也没有答案。我问他博物馆的起源,他查了资料,惊喜的告诉我,法国大革命使得卢浮宫得以开放,它也被认为是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秉承艺术属于大众而非富人的沙龙这一宗旨。
      • 两个小时的博物馆讲解……
      • 没有字幕!!在讲什么!!!
      • 如果以为是一部类似“National Gallery”这样的片子,便错或失望了。欣赏艺术品,我们借助想像当时的年代来思考它的创作,古旧的建筑和雕塑,当时或许普通,时代赋予它价值;如今博物馆之外,城市和郊区的景象、建筑、树木、雀仔、甚至喧哗、垃圾、机器化工艺品,会不会也跟当年这些艺术品的处境相似?
      • 故事略显沉闷,但把维也纳当做广义的博物馆与艺术史博物馆相互照应这个手法颇有意思。镜头对城市景物的处理也像对待艺术品,注重光线的变化且沉静肃穆。固定机位用得多,构图也从古典绘画汲取灵感。有个场景是两人上山找鸟,草地上的螺旋、扭曲的枯树加上蓝黄配色,显然是致敬凡高。细小妙处众多。
      • 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逛维也纳的博物馆。
      • 冷寂、缓慢、游离。没有故事的意识流,也没有明显的沉闷无聊,像是过冬般涣散了感受也能捱过去。亡灵书那段旧货市场很有感觉,单纯喜欢镜头,旁白并不相衬。全片博物馆和维也纳都木然呆板,艺术收获为零。
      • 女主一唱歌 我鸡皮疙瘩就起来了 真美好
      • 主角线百分百鸡肋,让变态于阿姨演可能会完全不同吧;来几个裸体观众走Bruegel的群戏里面肯定好玩多了【喂!你怎么就是个HBO大胸血肉战争路数!
      • 中字见论坛
      • 导演是个有趣的人哪。原来编剧都是旧时的朋克,怪不得整个剧情里贯穿了一丝老朋克的幽默。在街上那些很多是有旧时的16mm手动要把录的这点很让人难忘。
      • 一部很特别、很欧洲化的作品。编、导者在阐述艺术与生活、理想与现实,自然很多场景设置在博物馆里,用很多镜头展现画作,用很多语言讲述画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整部电影没有高潮,没有起伏,像极大多数空乏无力的生活本身。但如果细细品读,仍能感受回味。
      • 有意思 又是奥地利 日落前bottle episode一样
      •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初体验,讲解勃鲁盖尔作品一段最为优雅。对艺术品沉静的观察就好似跨越时间的对话。
      • 其实原先还有点期待的但是女主太寂寞了都有点烦人了,其实和爷爷之间也是可有可无的关系。镜头都好简单啊尤其那个医院走廊的长镜头感觉比学生作业还稚嫩。
      • 2013/09/23 很有意思的概念。博物馆里的戏(除了一长段讲解员说画)都很有意思,但是一走到博物馆外就开始催眠了,对话平淡,取景凌乱,以及摄影实在太让人受不了了。
      • 影片结束后制片人解释说这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一步剧情片,因为在影片开始不久当博物馆展览看守员和女主角聊完画作之后就没有剧情了,之后都是靠角色阐述对艺术的理解,和对博物馆这一存在进行了一番探讨,也算是一部话唠电影了,节奏非常慢,睡过去不少人。
      • 异乡艺术碰撞中探索观展人与展品的共生关系
      • 博物館論還可以更深入,而他鄉的女人沒有打動我。
      • @ Whitechapel Gallery 比advertised time提早二十分钟放映,幸好来得早。博物馆里空镜多美的,差点以为在Dulwich,下次奥地利也记得要去“MMM Expresso”。除此之外对话沉闷不堪,意义难寻,基于Jem Cohen真爱粉的身份,就这样吧。
    • 豆瓣 8.3 IMDB 8.3 HD
      O Pagador de Promessas
      1962
      剧情片
      其他

      诺言

      O Pagador de Promessa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人间好邪恶啊,来,善良的灵魂,上帝如此爱你,让你早日到天堂里去~
      • 拉美电影虽然不像文学那样大爆炸,但这片土地的养分也给电影染上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看似荒诞的故事,却由各方乱象的造就,偏执憨厚的农民、顽固保守的教会、小题大作的媒体、信仰混杂的民众、随意执法的警察、趁机作乱的小人、激情愤怒的劳工……巴西社会面面观,难以承受的十字架悲剧。
      • 沉重十字架,轻灵长镜头
      • 1962年金棕榈,击败了《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不能理解… 属于自以为带有黑色幽默和讽刺感的宗教电影,愣头愣脑、一脸苦相的男主凭借一股莽劲和十万个为什么来冲撞宗教体系,用他的纯洁对比宗教的虚伪,这种廉价投机的宗教片美国和印度盛产。不妨看看它前一年的金棕榈《维莉蒂安娜》,什么叫宗教电影。 这类电影最让人反感的就是那些生造出来的情节,像第六十九分钟一个母亲哭着求男主治疗她垂死的孩子,男主告诉他自己没有神力后便若无其事地退下了,一句都懒得多说,好像是想抄人家作业未果一样,类似的行事毫无逻辑只为讽刺对比的工具人全片到处都是,低效且空洞。其实要想讽刺完全有更有力的方式,比如说拍成伪纪录片,荒诞又有章法。 无高清,只有一个1.3G的avi,字幕组很有意思,把脏话直译成了傻B什么的。
      • 片头背负着十字架,已经预示着献身的事实。对信仰的虔诚,引来无数的荒诞,宗教即使能给人带来归属感,但本质上还是功利的,因为宗教只能使人变得狭隘,归属感神圣感坠入凡间成了工具,狂热不过是人类的一厢情愿。
      • 最精彩的一幕:两根木桩做成的十字架最终变身为用来冲撞教堂大门的攻城器!
      • 耶稣在任何时候降临人世,都会成为耶稣。
      • 1、今有十字斜插祭奠金刚狼,远有十字横躺送别绿帽王。2、最单纯的诺言既是最纯净的信仰,上帝的门徒却戴着有色眼镜进行精神镇压,拉锯的对峙一石激起千层浪,攫取各自利益的社会群体推波助澜,卑微的人最终被巨浪淹没。生前的愚昧变成死后的圣明,苦守的诺言成为墓志铭,是讽刺更觉痛心!
      • 搞不好库卡就是这么来的...讽刺剧三星半
      • 7。单就导演功力,和罗恰还是有些差距,但这片故事不错
      • 巴西好电影
      • 一出戏剧
      • 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 豆瓣标记不到三百人的冷门佳作,曾获第十五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一个穷乡僻壤处某位理想主义者的死亡,让这部写实的社会电影充满了深刻的寓意。 独裁、政变和君主立宪制让一九六二年的巴西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在这样疯狂的随意践踏尊严的世道里,人民该信仰什么?电影通过一个想进教堂为家中驴子还愿却遭遇百般阻拦的的善良农民,这样一个平凡的背负着十字架的行走了十一公里的普通农民,却将靠信仰统治社会的教会和government讽刺的体无完肤。 这片子太刁钻了,任何一种教会或者government并没有解救多灾多难的劳苦人民,他们树立宣扬的信仰是他们的信仰,导演把这层虚伪的面纱轻盈地揭露,最后把人们遥望的那个救世主或者耶稣塑造成死去的农民,预示着一切希望把握在人民自己的手中。
      • 被造的神
      • 既然是神,魔鬼何惧?!诺言之重,信仰之重。
      • 居然是打败圣女贞德的。
      • 英雄与信仰,人类微妙的情结。信仰在非理性中崛起。
      • 8.2 1962年于如云佳片中捧得金棕榈大奖。想起短篇小说【巨翅老人】。也许这位迷信的傻逼所信仰的神,和他自己一样也是被盲目、狂热、自私和荒谬树立起来的。
      • 窥看巴西社会的小切片。
    • 豆瓣 6.9 IMDB 7.2 BD高清
      Secret Honor
      1984
      剧情片
      美国

      秘密的荣誉

      Secret Hono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什么叫conditioned taste aversion,就是为了写一篇让人想吐的paper二八这电影看了不下二十遍
      • 不喜欢只有一个人的喋喋不休,这跟傻逼法国唠逼叨的区别只在于换成了英语
      • 群戏大师奥特曼(+尼克松一生黑)拍的独角戏也这么棒!有时候阴谋论者的想象并非没有根据,他们只是把阴暗复杂的现实给具象化了。菲利普·贝克·霍尔虽然相貌上不太相似,但很癫狂很棒。奥特曼当时无钱拍片,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他在密歇根大学的学生,他们拍本片相当于一门课(羡慕哭)
      • 独角戏,靠表演撑起来的,不容易啊;这戏比《活埋》可早多了...
      • "Secret honor, public shame" 由Altman精准的空间调度与Hall极富感染力的表演叠加出的完美实验电影教科书,通过对脑内剧场式回忆体电影的反动完成一次究极的沙盘模拟,借由媒介对“失序”状态的记录完成自我审视,是独角戏,亦是群像戏;当积攒了一整部电影的癫狂与戾气在结尾处完成终极爆发,彻底被震傻了
      • 唯一的场景与唯一的角色的探索。
      • 信息量大,不熟悉那段历史的人不用看了。
      • Nixon真是个矛盾体,其实是个可怜的好人。
      • Secret Honor, public shame
      • 奥特曼不搞群戏了,却折腾出这样一部今世骇俗的作品,他是我看过描述尼克松的电影中,最有力道,最私人化,最接近真实的(同时也可以说最远离真相?)的一部,各种道具的隐喻和支离破碎的言语,影帝级别得表演!剧本很屌!对人生失意的描述和嘲笑当局者的力度,以及对家庭的唾弃和怀念。神作!看湿了~
      • 尼克松空对机器呓语,总统一生的伟大与平凡在癫狂中展现.
      • 只有一个场景,一个演员,剧作起点已经非常高了,更神奇的是它出自群戏调度大师奥特曼之手,尽管看之前查了些关于尼克松的资料,对于很多内容还是一知半解或者直接懵逼,但奥特曼真正牛逼的地方在于单一场景里营造的内在节奏和韵律感,以及每一个道具都被赋予价值甚至生命,也许本质上还是一部群戏吧。
      • 人在粪坑身不由己。辛辣的台词,癫狂的表演。
      • 我最爱滴罗伯特·奥特曼~~~~~~可是姐不懂政治,姐忙着写稿~~~~1.5倍速看的,还看的是评论音轨的字幕~姐么看懂,中间还睡了一个小时~但是还是推~~为了舞台演员绝对的气场,为了奥特曼永远流畅多动的运镜~
      • 看了尼克松的电影,虽然因为监听而下台,不过之后很多美国总统,基本都在监听。
      • 622 9D CC
      • 一个人的话唠实验电影,关于尼克松
      • 话唠也讲究水平
      • 3.5。
      • 看不下去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