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失败者 I Vinti (1953)

    最近更新: 1024高清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6 IMDB 7.4 高清正片
      The Informer
      1935
      动作片
      美国

      告密者

      The Inform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无论革命党还是黑帮 没有不希望秩序尽快平复的
      • “他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如果基波没有主动栽赃神父和执着逃亡,姑且还能勉强接受这样的说辞。约翰福特此片只有沉默下的环境布光是黑色的,甚至超越黑色。但演员,特别是当界影帝麦克拉格伦的表演还是福特西部片那种招牌式的乐观兴奋的情绪底色,即使在表演酗酒暴怒炫耀等原罪的时候。此片为斯坦纳,这位电影音乐教父赢得了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另,地下审判和盲人老者让你想不起M凶手都难。
      • 影片的灯光效果真是用的太棒了,这个雾霭下的都柏林完全是在摄影棚内拍摄而出的,30年后塞缪尔.富勒也在同一个地点拍摄了他著名的影片《恐怖走廊》,《告密者》这部影片也是富勒最喜欢的电影了,富勒做花絮的时候真有意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 影片讲了一个现代版的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在真实展现都柏林的社会环境——教堂、酒馆、妓院时,穿插了政治和宗教情节
      • 本片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约翰福特在资金短缺,无法进行过多外景拍摄的情况下,制造了一种烟雾的效果,使得本片呈现出一种德国电影表现主义式的宗教和神秘主义氛围,扮演基波·诺兰的英国演员维克多·麦克拉伦以出色的演技刻画出告密者矛盾、痛苦、恐惧和忏悔的心理,感人至深。约翰福特也拿下了他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 小题大做的实验影片。握脏手,马屁精,打架,爱吹嘘,爱炫耀,这些都是爱尔兰特色。"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似乎可以变成一切罪恶的借口。让我想起芬尼根守灵夜。
      • 读着希翁的《视听》回来补这部。都柏林的雾,表现主义的光,《第三人》+《M》,约翰福特的第一个最佳导演,果然斯坦纳的配乐大加分,音乐主题尤其突出。
      • 四星半。不在西部,就在爱尔兰。
      • 约翰福特作品,浓浓迷雾下的都柏林,金钱,梦想,爱情,生活,道德的交织,开场很吸引,中间拿到酬劳后的疯癫之举看的有些疲惫,私审判决后的追逃场景很提神,害人害己,死到临头终悔过,为时晚矣!
      • 7.5,对表现主义电影和弗里茨朗的致敬和模仿,拷问吉普那场戏跟M凶手最后的私刑审判异曲同工,电影的爱尔兰背景则是约翰福特本身背景的投射,带有强烈的族群自决的政治表达
      • 第十部约翰福特。仅用三周拍完并拿了最佳导演。很像一部弗里茨朗的电影,“地下审判”的情节可以和M对照着看。把圣经故事放到都柏林的现实环境中演绎,对“犹大”复杂心理的刻画十分到位,最后的“圣母玛利亚”有些刻意但很好的渗透了电影的主题。
      • 道德的底线和良心的拷问,屠戮还是救赎。
      • 现代版的犹大故事,在爱尔兰革命的背景下张力十足而又真实动人。告密者的行为固然由自身原罪引发,对然而周围人等的影响推动的描绘让主题升华为普适的现象。抓阄场景首尾呼应,让文本结构几近完美。男主角的表演更是有惊人的力度。
      • 约翰·福特首夺奥斯卡最佳导演的作品。影片低成本拍摄,仅用了18天完成,却一举夺得多项奥斯卡奖。这也许并非约翰·福特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男主角维克托·麦克拉格伦居然还拿了个影帝,我觉得他吹牛逼的样子有点做作,不过也还挺可爱,而那些纠结心态也确实演的不赖。
      • 约翰福特通过让维克多·麦克拉格伦喝醉、改变他的日程安排、在片场内外辱骂他以及在他告诉麦克拉格伦他们只是排练的场景中不断地使他失去平衡,从而制造了主要人物表情中的狂热、躁动、汗液,处于破坏性(和自我破坏性)、混乱、螺旋式下降的状态。
      • 实际上构成一个巧妙的对称性的剧本,男女同样的背德,同样的告密,下场和博得的同情心完全不同。男主越高大显得越脆弱,比较特别的约翰福特电影。
      • 人物单薄,美式面具角色。上帝个没完。
      • 3、4之间,看在年代的份上
      • The years alone can render people speechless... Nowadays to watch it is simply a waste of time.
      • 西方的宗教道德和东方的传统哲学大不相同,它们很奇怪地认为人的欲望是和人相对立的一件事物,人因为欲望的蛊惑而做错事,就好像影片中被风鼓舞而追缠主角的悬赏通告为告密提供了条件,因此做了恶的人是可以被原谅的。 于是主张宽恕的主题在基督教文明中作为核心价值观而被不断地传承,错的永远不是人本身,而是引诱人心生恶念的一个外部条件(魔鬼)——爱欲、金钱、贫困,这些魔鬼把人和人的罪行区分开了,如果人们愿意忏悔,就会得到救赎。 人,这个宇宙中的特殊事物,应不应该被当作羔羊一样看待呢?以我现在的文化程度完全无法支撑这个论题的思考,留待以后解决吧.... 另外关于影片的主角,与其说他完美地摹现了一个小人的形象,不如说他完美地呈现了人和其它无知的生物之间的共同点,精彩绝仑的表演!
    • 豆瓣 6.5 IMDB 6.6 正片
      Deux hommes dans Manhattan
      1959
      剧情片
      法语

      曼哈顿二人行

      Deux hommes dans Manhatta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3.5
      • 针对一个tag:梅尔维尔从未承认自己属于新浪潮之流。作为主角之一其实人物毫无性格特点,公路片式调查强调故事发生地才是整部影片的核心,甚至可以用荒诞来形容叙事上的分裂。当一笑了之。
      • cinecinema classic, 氛围是出色的,节奏是很好的,结局是平淡的
      • 修复版展映,梅尔维尔自己主演,寻找特定角色的前设极为生硬刻意,而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塑造与对表演的指导是基于刻板印象的蹩脚,是并非以故事为根基的叙事,直到神秘角色的遭遇被解开后方才有了梅尔维尔的的风格,角色冲突基于法美文化的冲突,而被美国化的法国记者最后的救赎转变在他的电影中也是少有
      • 没那么差,讲的还是道义.
      • 街头感其实不错,就是剧本和里面有些人物有种蠢萌的猎奇风。
      •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相对比较冷门的一部作品,在片中他作为主角出演一名记者,与一名自由摄影师搭档,调查没有出席联合国会议的法国外交官,还原了外交家的真实面目。梅尔维尔以纽约盛行的爵士乐作为影片的配乐,也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气氛。大部分剧情发生在黑夜,有点像黑色电影
      • 当梅尔维尔还是一只菜鸟.......
      • 结局太糟
      • 爵士配樂有種在看王家衛電影的感覺…平淡如水,梅尔维尔賣力演出,甚至不如筋疲力盡里的幾分鐘客串~
      • 标准黑片 法国人学的倒是很快 黑色电影的情节在通信技术发达的21世纪几乎是不切实际的 何必跑遍整个曼哈顿呢 刷刷Facebook就好了 就爱这种六十年代的粗制滥造的感觉 街上随拍就能拍出部电影 在美国的法国人小圈子走了一遭 梅导很有型 可以演私家侦探也可以演变态杀人狂去了 日出时重拾正义
      • 有Mercury Theater一刚;《国际歌》;梅尔维尔的黑眼圈好像比我还严重
      • Goofily adorable.
      • 0413
      • 3.5。還不錯。劇本稍平淡卻也設置完整(法式優閒辦案,異國情調,結尾回歸道義),曼哈頓街拍從日景到夜景幀幀猶如藝術照。
      • 前30分钟为止#情节、拍法够即兴的,是为了配合爵士的即兴精神么?还是玩了一把新浪潮?
      • 这片才6.5分主要还是因为太小众了。制作水准明显还是好过现在电影院上映的片子。为什么?氛围啊!
      • 梅尔维尔
      • toolongdell
      • 民众得知的真相只是政府选择性过滤的残渣。梅尔维尔没刷出多少存在感,曼哈顿夜色里的幽光和Jazz。
    • 豆瓣 7.5 IMDB 7.4 HD中字
      Le journal d'une femme de chambre
      1964
      剧情片
      法国

      女仆日记

      Le journal d'une femme de chamb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布努艾尔的调度真强...
      • 23/9/2007 6:30pm Space Museum
      • 太含混以至于看不清观点,没看懂
      • 我看过最不布努艾尔的一片布努艾尔.照理说米尔博的最大名作遇上老布再遇上莫罗是挺天作之合的...但是电影传达出的文本力量并不如何强大,老布也在恭敬/谨慎中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如果仅仅是搞女人小心思的东西,那他比夏布洛差远了.只有莫罗是超级美丽的...
    • 豆瓣 7.3 IMDB 7.5 HD中字
      La bête humaine
      1938
      剧情片
      法国

      衣冠禽兽

      La bête humai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评价日照重庆的N多评论放在这个电影上都很合适~
      • 一个精神病火车司机的爱情悲剧,不过爱情这两个字用在这里远不如情欲更加准确。
      • 只不过有点感同身受罢了...
      • 影片改变自自然主义文学大师左拉的小说《衣冠禽兽》
    • 豆瓣 7.3 IMDB 7.1 HD中字
      Cronaca di un amore
      1950
      剧情片
      意大利

      某种爱的纪录

      Cronaca di un amo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长片导演处女作,获1951年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丝带奖。个人感觉算比较好看的了,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黑色电影的一些影响,影片后面女主角和情人密谋杀死她丈夫,就容易让人想起《双重赔偿》,而那个侦探也是黑色电影中的惯用角色。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女人也都还不错啊。
      • 4.5。50年的安东尼奥尼,着迷于线性交叉叙事,男女情状描摹已见雏形,室内空间的走动,转身,对视,相离……均是日后的他。夜晚在他镜头下太迷人。开头恍然《公民凯恩》,后又以为是希区柯克,知道出现深陷爱情困境的男女才恍然觉悟这就是安东尼奥尼。一出手就不凡。内心刻画。长镜与调度!!!露西亚
      • Michelangelo Antonioni,1950。处女作。好吧,一个还算讲的清楚和完整的叙事吧。但,缺乏那种联系,故事里的那种好似面粉粘性的把情节扣住的东西,有些碎。片子的主题十分清晰。一切都很正儿八经,不像安东尼奥尼。最后,爱不能以猜测的名义继续。
      • 爱情的某种纪录,这个名字倒是很好的。这个世界上的爱情,千奇百怪,说也说不尽,这也只是其中一种。但要相信,爱情中,根本没有颠扑不破。每个人在爱着对方的时候,可能更多地都是在爱着自己。
      • 光天化日爱情故事,特别喜欢意大利电影在户外明亮的日景下的谈情说爱,无须太多点缀,主角穿着好看的外套大衣,却像没有家的人那样,在旷野里与对方倾诉爱,或者就真的是无产者,在荒地也要抓住难得的纵情时刻。安公第一部长片,时光一去七十年。那时意大利还是没完全摆脱想要赶超好莱坞的大梦,好处是服装、置景、车辆道具全都是顶配,缺点是没什么自己性格,先搭好景,再想办法往里填充人和事,情节有模仿希区柯克和黑色电影之嫌,却没好莱坞那种强力的表现风格,只靠人物对话支撑全片,整体也缺乏起伏,看着很闷的。男女在一个广阔的、具体的、却又完全与己无关的空间里互相倾吐爱恨,后来演变成安东尼奥尼最经典的画面。在最早时就对硬直的线条情有独钟。和费里尼早期一样,女星耀眼男星一般。
      • 自私的女人和意外的剧情,所谓的过去和怀疑都只是诱因,这两人根本无法相爱。安东尼奥尼长片处女作,但是一股子法国味儿,特别是打光和中距离的取景。
      • 7。故事本身没什么意思,拍的挺漂亮,就是画质有点差。女主角好美,换来换去的衣服也很漂亮。
      • 七分半。某种孽缘的回魂。悬疑爱之嫉妒与狭隘阴暗面。安东尼奥尼处女作,上流社会、男女纠葛、丁字对白三元素已齐备。43-45,有点妙的过窗摇镜,53-58 室内+河岸,有大师苗头。“最糟糕的时刻来了。该穿衣服了。我宁愿一直不穿。”
      • 叙事流畅,情节设置也很巧妙。剧情并没有如常演进,而是留下意外结局的同时,引发观众对道德与因果的思考。影片有淡淡的希区柯克印记,首部电影雏形也为日后作品的风格奠定了基础。不得不说的是,露西亚实在够惊艳。
      • 多么忠贞的出轨却被他人叫作爱情事故。安东尼奥尼长片处女作,长镜调度之娴熟简直令人发指。
      • 没想到安东尼奥尼也是影评人出身干了十年38岁才拍出了这部处女作,茶花女的女主演,有些黑色犯罪电影的感觉,其实还是说的情感,但是在一大段密集的台词后我也睡过去了,后边几部也不打算看了。北影节资料馆。
      • 拉片,开放空间的探索
      • 还记得,大学课堂上看这部片,这般美好,岁月点滴珍贵。
      • 这个女人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恋爱脑贵妇,爱情、婚姻她全都不明白。
      • 她和他之间不是多出一个她就是多出一个他,她和他不能在一起。只有犯罪才能相连。从爱人变成同谋,当中间的障碍消除,想要在一起的愿望又泯灭了。影片最初画面的选择非常跳跃,而后被某种极为独创的事物所取代,影评人Dan Callahan认为那是对扶摇直上的现代生活的空虚的一种模糊的沉思。06/25/2015
      • 电影太老了。。我看的版本英语和意大利语交替,英语配的很差。是为了女主看的。。爱情不是这个样子的...
      • #资料馆留影#Antonioni的黑色系处女作,探讨爱的排它自私与残忍,丈夫怀疑妻子,妻子与情人勾搭杀丈夫,故事本身倒无甚新意,然而摄像构图别具一格,每一帧黑白镜头都闪闪发亮,女主的美也让人印象深刻(她名叫Lucia Bosé在2020年初因covid-19离世),BJIFF2017
      • 早期跟随费里尼拍摄的经历使这部处女作在一些方面得到非常纯熟的处理,摄像机的运动值得称道.
      • 比安东某些代表作好看多了。。。
      • 客观地表达主观,以此标记自己与新现实主义的不同(也与费里尼不同);按照德勒兹的说法,时间的重量压在角色的心里,然后再表达出来,所以要叫 “chronicle”;楼梯那场戏确实很厉害
    • 豆瓣 6.9 IMDB 6.6 HD中字
      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
      1972
      剧情片
      奥地利/西德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维姆·文德斯长片处女作&成名作。1.改编自彼得·汉德克同名小说,亦是两人友谊在电影领域的首次结晶,汉德克对语言规训机制的探讨与文德斯对美国文化的狂热与幻灭水乳交融。2.沟通的不可能亦成为文德斯其后的母题之一,本片中人物的交谈互相不着边际,无法彼此连贯应和,永远疏离而冷漠空虚。3.主角的精神分裂状态契如文德斯及德国战后一代人对美国既痴迷又反对的矛盾心态。而影片对“物”本身的关注也与美国后工业社会的物化倾向相得益彰。4.小津安二郎(文德斯所言“唯一的大师”)对文德斯的直接影响:空荡空间镜头与对过程、无关物体的执著均见诸此片。5.本片还让文德斯得以组成自己的工作班底,在德国电影时期(1972-77)合作频繁,还有永远的男主角福格勒也已登场。6.别看其他球员,只盯着守门员即可;我只会注意到第二件事物。(7.5/10)
      • 一个和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犯罪后反常的神游和无所事事… 没什么说得上的剧情却能牵着观众走,需要看下原著。文德斯早期竟有点像法斯宾德。当年用了许多导演喜欢的流行歌曲(猫王什么的),版权三年到期后导致片子一直不见天日,最近终于把歌全部重买了一遍… 够拍两部电影了,真是贵啊!
      • 這個片令我想到好些不搭界的東西:加繆的《局外人》、納博科夫的《絕望》、耶利内克的《貪婪》、特呂弗的《射殺鋼琴師》...
      • 影片依循感性主义流行的迷失叙事手法,是一部从未使事件具体化的惊悚片,它从未说明主角杀人的动机又逐渐削弱他逃亡的动机。文德斯热衷于描述物体的精髓,以及物体和角色不安关系,凸显了人物精神分裂困惑状态,也表示了文德斯对美国文化的抗衡。最累的一次字幕翻译,以后我要拍《易啸文害怕翻字幕》。
      • 「风景」片,或者也可以管它叫「语言滚一边去」片。电影里的人物看似正常,却无法用语言形成任何有效的沟通。男主角否认语言,否认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性。他为点球中的心理交换而焦虑,为所有试图交流的荒谬而焦虑,因为这些行为是导致风景偏音的罪魁。当真挚的交流降临时,他毫不犹豫地将之扼杀。
      •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wenders长篇处女作,守门员兼女性杀手的心路旅程,在这部彩色片中,这位年轻人的才气与短板都一览无余,彼得·汉德克的文本本身是过硬的,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不就是犯了罪亡命天涯时的心情写照吗?这种文本的互文实在天才,而且片中透露出虚浮不安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罪案背后的“存在主义”黑洞,都有些加缪《局外人》的赶脚。只是毕竟影像无法概述文字的所有意义,尤其对于wenders那样一位电影新秀。
      • 维姆·文德斯1972年的作品。这是关于德国职业守门员布洛赫的故事。他被停赛了,所以某一天就走出赛场,在城市里懒散地游荡。读读报纸,看看电影,逛来逛去,后来随手杀了一个常去的电影院里的一个售票小姐。他去了乡间,拜访从前的女友,心烦意乱的守门员无事可做,只有等待警察来抓他。
      • 冷峻诡谲
      • 文德斯第一部故事片。真心的,莫明其妙,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热评点赞数5的那条评论说错了,文德斯5月大师班特意说了,音乐还有7首没买来版权©️重新作曲了。这个守门员是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还是面对人生每一天的焦虑?以足球镜头始,也以足球终,不必像我们的电影结局必须“绳之以法”。今夜放映之后豆瓣分数居然涨了0.1到7.0分了。资料馆1号厅约3成满
      • 本来没抱期待却爱上了这Wenders第二部feature. Wenders说他最爱的场景是男主从维也纳离开到郊区的那段旅程戏,直接导致他后来的公路片风格,看的时候我有感受到这情感~开始感觉是Godard+Ozu(虽然此时他还没看过Ozu), 后来Wenders说整部电影都是向Hitchcock致敬,仔细想想竟然还真的是那么回事哈哈!
      • 感性主义美学观
      • 除了你在银幕上所看见的,并无其他弦外之音。——文德斯
      • 守門員殺人是被博弈逼的嗎
      • 两难,沟通之不能,分裂,意识的乱窜。拍摄时点唱机里放的音乐在版权到期后导致影片30年无法放映,因为买版权的费用太贵几乎相当于电影制作费用,最终是买了一部分又替换了一部分才修复完成——戏外就这样与戏里要表达的主题达成了完美的统一。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5009184
      • 窗外电车飞机死胡同,给被害者寄一张她在收集的前男友明信片,将房间内一切规律摆设弄乱,看完造假币的电影后留下硬币做线索,与警察雨中夜路相合伞下聊眼珠构造和行为判断……人生如守门员判断点球扑左亦或扑右,进球与否比赛终将结束。又一个后《罪与罚》时代的存在主义《局外人》
      • 从听任足球射进球门起,叙事就开始迷失:放弃清晰的牵引和中心化的尝试,没有具体化的事件和与之相配的动力因。文德斯做了一次“伪犯罪惊悚片”(mock-)的努力:犯罪行为并非是约瑟夫行为的驱动力,甚至前半犯罪的影响力越往后越被消解;或者说是“反犯罪惊悚片”(anti-):没有动机的杀人和不能算逃亡的“逃亡”,一种被解构的“惊悚片”样式。沟通媒介(报纸、电话、收音机、唱机等)被误用而无法达成交流,进而造成事物关系抑或是想象联系的失序(约瑟夫说只注意到第二件事物)。而失序和沟通之无法达成正是片名所说的“焦虑”。
      • 这片非常的晦涩难懂,即使配上导演评论版也只是稍微强点。太多的暗喻穿插其中。看过一遍就够了,不值得再看。
      • 04-01-07 文德斯早期的作品。很有哲学思考。隐喻了当时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所面临的矛盾、彷徨与无奈。
      • 应该是看过到场人数最少的一次资料馆放映了……原著不好改编,因为涉及到语言学层面上能指和所指的游戏,拍成电影只能选择表现情节上的错位和悬置,最后一幕来了个高中生作文式的点题蛮可爱的。以居中构图的固定镜头为主,营造出一种舞台式的间离效果,可以看出早期文德斯风格受摄影的影响更大一些。几处剪辑有跳切有错位,似乎有从电影语言上表现原著中错位感的意思,但看不出充分的自觉。倒是文德斯风格已经挺明显了,埋了一些梗会在《德州巴黎》里被cue到。
      • 4K修复蓝光 / 下了之前臭名昭著的小易甫翻的字幕,质量果然......最后忍无可忍直接看英字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