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时候,我总是发现,对于爱情或婚姻,我太嘴拙,我拚命搜肠刮肚想要造出一句合适的回答时,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当我看见郭麒麟说“两个人之所以会在一起,肯定是他们发现两个人在一起时能获得的快乐,是远远大于一个人时”,这句话,令我深受触动。自然而然,如果哪一天,两人相依,快乐已经不如独处,分开和放手,其实并不糟糕.★★★☆ |
|
越到后面越水,没有写出更没有拍出太多深刻和新颖的思考,可能是年代的原因,至少以今天的角度来看,也许还不如《我的前半生》描绘的丰富。 |
|
是一部真实表现都市失婚女性状态的好片,可以投射到男女同工同酬后的任何时代与国籍,单身女性面临的困境从无二致。与现代的速食节奏对比才显得冗长,个人觉得是影片平淡如水又真实细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尾男人的态度更证明了女性独立自主的必要性,或者温婉点说,到了某个阶段,爱情只能是点缀。 |
|
只用一场戏就爱上了女主:吉尔·克雷伯格穿着内衣在早上送丈夫和孩子出门后幻想自己是芭蕾舞女演员在公寓里独自起舞。她的神态和演出有些像黛安基顿,都是幽默大方型,特别美。电影诙谐、聪明,哀而不伤,还有纽约人特喜欢的自知之明,每个人都丰满且不完美,对性和爱的态度特别敞亮。非常喜欢! |
|
它不仅是菲尔德、麦基等人推崇的编剧教科书,还是一本如何教你当女人的百科大全书。 |
|
剧情有点沉闷,是因为暗中已经失衡的婚姻生活本身有些乏味;最后那幅画是个非常明显的隐喻,不止婚姻,当你怀抱任何东西并患得患失的时候,就会步伐零乱。 |
|
经历过丈夫背叛的女人 在面临新的的爱情时是否会对婚姻这个盲区望而却步 如果学会只舔不吃那份甜蜜相恋的果实 最终还会落得伤痛流泪的下场吗? 对于片尾男人悠然轻松的离去是否令女人明白了这个道理? |
|
美国资产阶级的爱情梦最近看了《私人生活》又看了这部70年代的電影经典,只是画质一般。
【2020-7-1 重新下载最新CC高清画质再看】 |
|
你会爱上这部电影中的一切,它的聪明、它的幽默、它的叛逆、它对待爱与性、事业与家庭的态度,当然也包括它的痛苦和孤独,在逐渐回归保守的70年代末,马祖斯基却用60年代的反叛与自由来注解了一场婚姻的结束、一场爱的告别典礼和一个找回自我的寓言,它很像是《欲望都市》的原型,却有比后者更棒的视角,“女人是邪恶的”“不,女人是善良的”当最终女主角学会了从自己出发,学会了拒绝后这部电影的主题也终于与观众的期待一致了,我们看不到那些婚姻与恋爱中常见的争吵与怀疑,而是如此温暖又轻灵,女人拒绝了男人度假的要求,男人摔坏了罐头瓶,但之后的镜头却是他们互相抚摸对方的脚,这部高明的电影总是让观众想要从中去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独立不意味着孤独,同样内疚不是自然的情感,我们附加给自己的太多价值与态度其实来自他者 |
|
Jill Clayburgh is the most underrated actress ever |
|
克雷伯格在一些神情上好像黛安基顿 金色中短卷发和知性优雅的服饰以及演员从肢体中带出的坚韧和成熟 太迷人了//可能是一种以偏概全但 六七十年代关于女性的电影总是将角色设定为在异性婚姻关系中沉沦至少十年的中年女性 或许在一些人的理解里这可以看作是更偏向于女性思考模式的中年危机 但这种对自我的思考 也许不仅仅是人到中年才爆发 而是思考逐渐沉淀下来到了中年才让人有勇气和底气去打破自己身陷的桎梏//仅仅只是拒绝婚姻 怎么不能也算作是一种“一人一杀”呢 |
|
第一次看Paul Mazursky,总觉得很多镜头衔接奇怪,景别的切换也很突兀,不知是否剪辑问题。
中间有对旧坞女星们的赞美,结尾扛着超大幅的画走在街头的画面真好看。 |
|
自由女性主义意识形态雏形,较为初级,同时也点到了女性意识觉醒对于原生家庭的伤害这样一个问题,就在一年后还有一部克莱默夫妇比这出名多了。也可以看成是欲望都市绝望的主妇这种剧的的先行者?结尾定格在“当艾丽卡穿过马路时三个黑人和拉丁美洲女工停下来看着她,画面停留在她们的脸部上从而表明大多数女性是不可能像艾丽卡这样的上流社会女性那样承担得起选择,或者有特权进行选择,这就削弱了电影所主张的自由女性主义意识形态”赋予了自由一种精英主义的特权性使其具有阶级性,同样这些问题在21世纪的美剧这里似乎也没能解决,同时还有依附于男性凝视的认可对其行为的合理性进行阐释的问题,虽然在最后是试图挣脱的 |
|
第三场戏这四个女人仿佛是《欲望都市》里主角们的前辈,第八场戏(25-28min)的幕高潮让人难忘……可以说每一场戏拿出来都经得起咂摸,Jill的表演也是精彩异常。 |
|
按照这片的context,unmarried即使不能尽翻译成“离婚”,但肯定比“不结婚”或“未婚”要靠谱。男人真的是一种很古怪的生物,出轨是他,要离婚是他,说出这一切哭成狗样的也是他,最后以一种遗憾但又轻描淡写的语气问能否回来的还是他,倒仿佛他好像是比被出轨的妻子还要委屈式的。而最初生活平衡被彻底击碎的妻子,则从最初的被动承受各种情绪轰炸、需要用各种方式帮助渡过独孤,慢慢回归对生活秩序的掌控,生生从十六年的过往中血淋淋地割裂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的主体,面对看似“这个岁数少见的好男人”的新情人邀约,依然拒绝围绕对方的规划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电影有时候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类似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不知道难看,看看别人的故事就一清二楚了 |
|
第五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
|
治愈情伤的良药就是开始新一段感情,要勇敢,无所求,一往无前。 |
|
四星半,契诃夫式的剧作,蓝色与金色的二重奏.克雷伯格扮演的主人公介于黛安基顿和吉娜罗兰兹之间;她固然摆脱了可见的束缚,对两性关系的想象却停留在"要么自由索取占有男人生命而成为主体,要么放弃独立并将身心给予对方而充当客体"的二元逻辑,因此总还是逃不掉维纳斯照镜式的命运.马祖斯基无心呈现政治宣言而是保留绝妙的含混,仅仅邀请观众体验这进退两难的境地意味着什么:既然未来任何可能的亲密关系都会发展为想象中主体性的威胁,人们只好扛起自找的烦恼挣扎着挪动,一次次困在"我"和"今天"这里. |
|
如果把79年《克莱默夫妇》在奥斯卡上的横扫作为80年代都市商业情感电影鼎盛兴起开始的宣告,那更往前两年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在开始自己新一阶段的创作标记外,早已凭借敏锐先声在奥斯卡上拿下重量级奖项,且在艺术电影领域写下了美国都市爱情生活的内心变化。夹在两部中间的本片同属70年代末,民权运动群体性抗争渐熄,随着经济飞扬、都市潮流的再度袭来,平权转入了日常生活与社会运转的背景作品,是从70年代的越南危机转入80年代新自由主义过渡期的电影。在极现代的环境中写下了新时期的个人意识崛起与生活习惯改变。而又因拍摄时所处奠定当下都市场景的建设期,所以无比现代、没有过时气息,当代城市形态初期的爱情描绘可以无缝的套在当下。而那份从保守主义的清教传统中摆脱进入独立自主,且拒绝婚姻的女性觉醒,同样不过时。 |
|
这部电影太棒了,这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啊,独立自主不是说说而已,面对中年离异,生活巨变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只是第一步,更大的考验是如何吸取教训,不再为了眼前的安逸,掉回陷阱。女主的风格神态和笑容,都像极了黛安基顿 |
|
只身独处,心情就像是在下雨的傍晚站在一条大河的河口久久观望河水滔滔流入大海。 |
|
对离异新年女性新生活过分理想化的描写,而事实上在被动展开后婚姻人生的女子,还能这样不愁吃用沉醉浪漫的又有几个呢。但女主角还是很可爱的,光看她清晨睡衣起舞、与女儿夜晚弹唱都觉得值 |
|
拍摄于女权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70年代的前线纽约,离婚女性开始反思婚姻的本质,自我意识逐渐迸发,并且要探索个人后婚姻状态下的独立生活,开放式结局。整体基调其实偏感性柔和,没打算触碰更严肃深刻的话题,因此虽有立场,却显得温吞——自尊自爱是一件非常复杂高难度的事情。Jill不穿内衣的一身乳白色打扮很好看,跟Diane Keaton外形气质相似。 |
|
片头片尾的旋律 只穿内裤起舞 举着巨大画框走在街上。她害怕男人 抵触他们目的性很强的性进攻 她对心理医生说她从小害怕各种事 经血在白色蕾丝的内裤上 她认为独身只是暂时的状态 这个样子让我无比想到妈妈 前夫一开始也说 你让我想到我妈。她的朋友说 你知道他是多难得的一个男人 外面的混蛋那么多 这逻辑就非常枷锁 好像be a jerk是男人的常态女人只能习以为常 遇到一个本应该是非常普通的男人却要视若珍宝。前夫说你当我病了一场 现在我回来了行吗 家庭破裂首先想到的是女人的过错 如果她们抱怨过多被责为怨妇 如果不在意就被责为婊。颠覆性不够力量没有 叙事也淡如水 不知是那个时代的问题还是导演的问题 那个年代的街上和色调的摩登感真是超绝 |
|
前两天看的《双车道柏油路》太抽象,这一部又太具体了,真就是彻彻底底的婚姻生活教育片,看到女主遇到Saul还在想不会刚摆脱一个渣男又投入另一个渣男的怀抱了吧,一想到片名应该是女主意识到男人都是大猪蹄子了,但是这个结尾还是有点失望,好像没有拍出女性觉醒的意味,不过结尾女主抱着巨幅油画在街上走得踉踉跄跄好像很有趣可以多拍一段;saul说喜欢波提切利,伦勃朗,提香,然后自己是画泼墨画的modern impostor artist我是不信的 |
|
8.4 女主的角色在整部电影中处于一种轻微的倾斜状态,我们不知道她是否会下一秒转变,重新恋爱是否将自己处于被动,拒绝真的是一种新女性吗?结尾让这种量子状态最终定型,一个处在现实生活的,坚强的女性形象立起来了。 |
|
有两段特别印象深刻:1、开头女主一个人在屋里想象自己是芭蕾明星的那段;2、午餐后丈夫告诉女主自己外遇并想离开她,从她听着丈夫诉说的正面特写到一人走到路边呕吐的那段。结尾,女主拿着画艰难地往家走,影片终止在路口,画靠在路边,人伫立于人海…… |
|
70年代,真是一个,充满趣味的年代。设定和故事挺有趣的,看起来像是不停在“女性应该在婚姻中实现自己”“女性应该自我实现”之间反复横跳并自我纠结。 |
|
本片获第5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女主角和原创剧本提名。不结婚就是掌握自己命运?片尾那个拿着巨幅画,被风吹得身不由己的女人就是新女性?影片其实挺沉闷的。 |
|
表现美国上东区中产阶级女性的困境,却没有答案。一个漂亮女人刚刚离婚,她身边的所有男人立刻都觉得这是为自己准备的好肉,自己有义务要去拯救这个“失落的女人”。结局Erica举着男友巨大的画作在闹市中艰难行走、左支右绌的戏实在太漂亮了——女人一生都受困于各种课题,该如何保持自己的平衡呢? |
|
婚姻不易,恋爱不易,男人不易,女人亦不易。且行且珍惜~ |
|
feels like a different side of , modern society with anxieties in every aspect, desperate but prohibitive |
|
ReSingle®️ 多好啊~ 喜欢这个封面 |
|
看着又卑微又激进是怎么回事,还被标题骗了 |
|
总会有人认真告诉你「You're gorgeous」 想要get同款披风 |
|
百合娘不能更漂亮,表演风格真是跟女儿太不像了。 |
|
这部电影的故事推动要半个小时才开始,故事意义太浅而且简单,我用两个小时看一个离婚女人的故事未免无趣。而且故事推动起伏我也不喜欢。多给一颗星主要是这部电影的配乐不错,我不会再看一次,或许女生会喜欢。 |
|
种草了女主的米色大衣以及,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这么开放的恋爱观婚姻观 |
|
一开始自己跳芭蕾,最后自己扛着一幅大画走在路上。。。自由,自在,多好 |
|
what a movie! 一位在丈夫出轨离婚后重新踏上寻找自我之旅的女性,多么优雅迷人,从一段17年的稳定关系中抽离出来之后的状态特别真实,depressed but not desperate,我想重要的是要始终向外走,相信一切都有重新开始的可能,有勇气放下,但当爱情真的再次来临时,依旧葆有自我,不为之迷失,这种很独立很舒服的状态是本片最迷人之处。片尾女主一人扛着巨型画作回家,仿佛又看到了片头在家独自起舞的她,如此美丽。 |
|
oh!女主太美了!oh,上帝啊,我需要一个好男人!配乐很棒很棒。上一部这么好看的失恋后爱情故事是《再见女郎》。如果彼此知道相遇的美妙和难得,那我们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是弥足珍贵且幸福美好的。以及,和喜欢的人睡觉,一起起床真的很棒啊。 |
|
为什么悉德菲尔特钟意的编剧教学片竟然没几个人看过 |
|
作为男性作者是有多自省才能抒写出这等坦率细腻的女性视角,面对虚伪总是毫不掩饰地揭露,理想式的明快氛围里蕴含着思考的深沉。在女主迫于外界压力去寻找自我的途中涵盖着对自我挣扎的刻画让男性观众进一步共情,在其间去感受一些行为之于女性的情绪反应,去倾听女性自身的声音并由此改善自己使得言行间更加的有尊重。作为男性观众的我不知影片中对困境的刻画是否完全精准,但无论如何这是部能催人自省有教育作用的电影,就如同作者的创作态度。 |
|
#2023.196#自由的画作,不经审视,独自操纵的人生。结婚毁灭吧。 |
|
我的前半生。看吧,谁说亦舒不是女性主义我就拿这个片给他看。 |
|
前任踩到狗屎,暴怒,还迁怒于你。现任踩到狗屎,说他可以分辨这是住哪个区的狗屎,逗你笑。1978年的美国女人就不用穿内衣了。 |
|
奥斯卡 提名 经历过丈夫背叛的女人 在面临新的的爱情时是否会对婚姻这个盲区望而却步 如果学会只舔不吃那份甜蜜相恋的果实 最终还会落得伤痛流泪的下场吗? 对于片尾男人悠然轻松的离去是否令女人明白了这个道理? |
|
属于电影中的小甜水 有点劲但不多 开始有伍迪感
you always worried about you will never meet someone like him,but the truth is you will always meet someone better than him. |
|
延伸閱讀:https://www.filmcomment.com/article/an-unmarried-woman-review/ |
|
是的,我就是喜欢这种流水账一样的东西。所有要求追求人物典型和情节极致的要求,都是耍流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