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句题外话:这个世界没有女性主义者,只有女权主义者feminist,别想着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同男权社会妥协! |
|
其实就是回忆性的访谈,但那个阶段的美国女权运动反而和现阶段我们的争取的差不多,但往前多少年,这些本就是我们已经获得的,为什么呢? |
|
从一本50年前的女性摄影集开始,黑白照片,有名人艺术家也有普通人,回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各种各样的都是女性主义,是充分认可和实现女性的能力。里面有谈到我们被conditioned的时间太长了,听到男性的冒犯,第一反应竟然是担心对方尴尬,自己还要帮忙化解,事后内心后悔。Jane Fonda说她很长时间都不知道NO是个完整的句子,这位从小到大已经算是比较有反抗性的女性了。有些母亲会告诫自己的女儿不要为了所谓爱情放弃自己,还看到了著名乐队的八卦。那个著名的dinner party的作者就是Judy Chicago啊。已经成名的女性建立机构给更多的年轻女性提供机会和支持。对了,这是最近第二次看到提《nine to five》这个电影了,我去看看。 |
|
只是简单的铺陈纪录而无阐发。
下面这一段(听录)倒是可以送给所有在此自称“女权主义者”的男性(笑):
Wendy J.N. Lee[film maker]: We tend to be more specific, you know, like we're fighting for Gender Equality, we are fighting for equal pay, or we are fighting to get more women on screen. But we don't necessarily throw around the word "feminist". In fact of my friends, the only ones who are openly feminists and use that word are men: because this makes them look really cool.
NetFlix原创,作为纪录片是将将合格的——但是缺乏态度和深度,只是亲历者故事串联的被纪录对象(The second wave of era of Femism)的展示;温度固然有,在#Me too大背景下意义也明确,但仍少了些张力。
至于叙事潜藏的西方傲慢,见怪不怪了。 |
|
简方达的最后的一段话要哭了。随着年纪的增长,想要找回的是那个年幼时候的女孩的勇气,那个没有被性别差异的糟粕思想削弱力量,认为自己同样和男孩一样拥有无限可能的小女孩。 |
|
前男友略感不满地评价过一个朋友的女友:她人不错,就是不管看什么电影都能发表女权主义言论。当时我没多想,现在想来他妈的性别歧视可不就是无处不在吗!感谢那位不认识的女士冒着被周边人厌恶的风险时时指出 |
|
无论女权、种族权利、民权,都是一种权利问题;问题的准确提出就相当于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女权的诉求是平权,而不是,也不该是另一种反向的男性歧视。有启发性的纪录片,推荐。 |
|
在女权主义这个庞大的论点之下,牵扯到了太多旁支的话题作为论据:种族、父权、艺术等等。我开始觉得把这样把话题摊开是容易模糊主题的,但接着抬眼看到了片名“女权主义者:她们的所思所想”,又觉得什么都对了。聆听是和表达同样重要的。被采访者的观点不受引导,这是好事。在她们的讲述中你能产生许多不曾有过的多维度思考。 |
|
都看看吧,了解女权是什么,我们有必要知道 |
|
我是男性,我是一位女权主义者。 |
|
Deficits and disobedience,仍然是觉醒女性的命运。 |
|
向这些伟大的女性致敬! |
|
她们走过的路,和我们继续要走的路。 |
|
又恨又怕?这就对了。 |
|
作为纪录片缺了些东西,就是以相册中被拍摄者的回访来回顾历史,但就在在只言片语中,你也会发现自己的ah时刻,也深深感慨这么多人走在了前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
女权就是人权,人权就是女权。历史上那些具体的诉求,对身体的控制权,投票权,同工同酬…向着平权的进步,是基于每一个具体的诉求被提出,被争取,被实现 |
|
「Any kind of change, I mean, any healthy country, like any healthy individual, should be in perpetual revolution, prepetual change.」「All your life, people are saying, "Be a good girl." Well, that implies that you're not naturally good.」「Is God a he?」「I can't believe we're still protesting this shit. Come on! It's 2017. I'm done. I wanna be done fighting but you can't.」「let it be that human rights are women's rights and women's rights are human rights once and for all.」 |
|
KEEP FIGHTING. NEVER GIVE UP. |
|
以一本摄影集为索引的女性主义者汇编,有一些经历,一些见闻,一些行动,一些历史,应该说对女性主义的定义还是清楚的,但老实讲,外延就模糊了,太多信息,太多想法,还在围观阶段就算我是个女的~~~~。有不少见过的名人,好多拉拉~~嗯~~ |
|
她们找到自我的样子真美。 |
|
作为纪录片而言,并不算足够好,仅仅起到了记录和科普的作用,让人们走马观花式地了解到西方先进女性的一些思想以及她们一路上为争取女性权益而做出的努力。
女性为了自由和权益不断斗争反抗,在这一路上为了打破不合理的规则顽强抗争,那些抗争改变着世界,那些为女性权益抗争的所有人改变着世界。
但是这世界大片土地之上,依旧不停地让女性为社会而不是她们自身的权益而改变着。这世上大片土地上,社会为难着女性,政治为难着女性,男性为难着女性,女性为难着女性。不知道那条斗争之路还要走多久,女性还要为之奋战多久。 |
|
Netflix新出的纪录片,《女性主义者:她们的所思所想》勉强三星。
1、纪录片主要采访了从六七十年代走到现在的女权主义者,中间穿插了一些集会和活动的历史影像资料,常规操作;
2、片子主要谈了受访者的童年、青少年、恋爱观、性取向、婚姻、事业、言论等多方面的困难和改变;
3、自由、平等、独立的女人真他妈酷;
4、很遗憾这个纪录片没有探讨女权更深层次的问题,比方说
5、因为受访者的身份原因,给人的感觉是西方社会高知识分子的女性意识崛起,有点局限性。 |
|
1977年,摄影师辛西娅.麦克亚当斯通过相机记录下了当时参与第二波女权运动的众多参与者肖像,这么多年过去,根据这部摄影集再次采访当年的那些女权主义者,回顾她们当初的感受和愤怒,她们的思考和反抗;第二波女权运动影响深远,我们当下所享受的许多观念改革所带来的福利,都来源于此……历史似乎转了个圈再次出现了相似状况,所谓老当益壮,老一辈女权主义者比我们思考的更深入,也更厉害多了! |
|
她们为什么觉醒,她们在讨论什么,她们的艺术想说什么,她们过去做了什么。思考,感受力量,影片本身发挥不大。 |
|
女权主义者再怎么激进都不为过,偏见是一种太根深蒂固的东西。 |
|
白人女性和你谈女权 |
|
2020/9/16 |
|
网飞纪录片,名字起的挺大,实际上也没拍出什么东西。 |
|
humans’ rights are women's rights and women's rights are humans' right |
|
我以为亚洲人要开始讲种族 果然只有black feminist才会care about race😅😅😅 |
|
今天刷微博看到有博主这样说:我是个女权主义者,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反对歧视,而不是因为我恰好投胎成为了女人。越是符合我利益的立场,越是要克制和审慎。无知之幕拉开后,即使我是男性,我依然是女权主义者。而且我认为高尚的男性都应该是女权主义者,这是人品见真章的时候。不反对歧视、支持女权的男人,不足以谈品格。仅因为"我是女人所以我支持女权",不是不可以,而是不够。都已经是弱者了,只靠自己朴素原始的本能报团,怎么翻天呢?为什么白人要支持有色人种,为什么城市居民要支持民工,为什么富庶地区的中产要支持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为什么直人要支持同性恋,为什么顺性别要支持跨性别,为什么男人要支持女人,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想要一个更好的世界。 |
|
需要了解的历史。依然有力的观点。但想想三四十年过去了,诉求非但没删减,还多出来很多。。实在糟心 |
|
太杂了,感觉好像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 |
|
——我何时能加入这场波浪?
——你随时可以。 |
|
Political sociological documentaries are not easy to make. Clear head clear logic with courages are to demand. |
|
这些照片拍得确实很有风采 |
|
采访语录TikTok式合集,表现第二波女权运动,过于片面,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女权运动的必要性。第二波与民权运动、反文化运动、反战运动等交织在一起,也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从结尾总结的配乐来看,基调是希望,所以也不展现斗争的挫折。作为小白入门可以看看,片中出现了很多人、书籍、电影、艺术作品等,便于之后做延展学习。 |
|
“我用了十年才明白,‘不’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喜欢这部片 |
|
一部70年代摄影作品再次展览,请来了摄影师和当年的被拍摄者,讲述她们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她们是如何觉醒,成为女权主义者的!这里有咱们耳熟能详的莉莉汤姆林、简方达;还有加州之梦的合作者之一;还有因为爱情从美国人成为一个阿富汗穆斯林妻子等等!每个人的起点各不相同,经历也不尽相同,但最终殊途同归。时代法律和男性,其实对女人并不友好,多少年来,女性只能做男性的附庸,几乎所有的女性尤其是有了孩子,抚育孩子和职业梦想,生存压力,可以把一个女人压得喘不过来气,甚至是要经历精神崩溃的,男性则不需要经历这一切!听简方达亲口讲述小时候他们要摆拍做美好家庭状,她自己的疑惑,她是如何从取悦男人到取悦自己,拍上班族这部职场女性电影的,以及女性最舒服的状态是无拘无束做回女孩。为啥要女权主义,因为女性要她们做人的基本权利 |
|
12/19. Actually not bad. |
|
音乐真的很棒!!!来自一个上着班听纪录片的我。 |
|
太浮光掠影。 |
|
矿区四院病房看 |
|
遗憾没有讲太多运动的历史背景,但是这些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女人都很酷 |
|
没有六七年代的她们,就没有现在的我们。作为女性摄影音乐爱好者,不用说给5星,给95星都不能表达心情。 |
|
西方女權說了也快一個世紀 才艱難地取得今天的普遍意識 但是也逃脫不了feminist=lesbian這樣的帶入 請來的嘉賓大多數都是sexual minority 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的實現women rights=human rights |
|
想买这本影集 |
|
过个几天就会忘记讲什么了,不过这里面的女性都非常棒,人家虽然70年代才开始搞运动,但是我们现在还在拍娘道 |
|
一些人物采访 |
|
一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口水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