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祖与占]2姐妹1男式变奏,神伤的孤独如昨。2.复现的艾米莉勃朗特画像,预示Anne肺结核结局,Muriel炽烈压抑的爱亦同[阿黛尔·雨果]。3.复古圈出转场。4.以全知旁白与日记,书信,对镜独白等造成间离效果-上承[野孩子]。5.墨镜上的两簇火焰,浸血床单凝镜。6.只有我的爱死了,那样我才能活着。(9.0/10) |
|
#MUBI | Muriel:“并非爱使生活复杂,而是对爱的不确信”,“生活是由无法愈合的碎片组成”,“现在我们的爱应该死亡,这样我才能活下去”,“我是陷入爱恋的清教徒,而你爱我不过是因为你发疯了”。Muriel说出这样的话不足为怪,经历另一种生活的她才真正知道生活何为。当然祖与占式的爱也无错之有。/ 一种由《顽皮鬼》而来的直觉:特吕弗肯定会拍那群教导课的乡间孩子们冲向汽车的场面。果然! |
|
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活得那么明白,不同的是,有人在不断受伤中逐渐认清别人也认清自己,而有的人以为自己活得洒脱最后却是自作聪明。可能是特吕弗最精致古典的一个作品,更像是《祖与占》的另一个版本,或者是安托万系列的衍生品(联想到婚姻生活里安托万从军队出来先去了妓院,本片有相关叙述)。不过虽然喜欢安托万,但让他演这个情圣一般的角色显然还是缺乏一点说服力的。 |
|
这一定是特吕弗最无聊的一部片。。。。到死,他都是个少年,让主人公亲吻、拥抱都像是在做广播体操。。。。。 |
|
终于找到一部能欣赏的特吕弗了。影片里的配乐让我回忆起童年时一个晴朗的夏日傍晚 阳台上的风和玫瑰色的天际 爱情只是因为我们都太年轻… PS :喜欢Murel“只有我的爱死了 那样我才能活着 ” |
|
其实拍得索然无味。原著作者也真的是让人无语,里面很多对话和情节都和祖与占一模一样好么。 |
|
又见三人行,部分情节撞戏「祖与占」。特吕弗细腻、干净的镜头语言仿佛说书人般将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比爱更会生活的是爱的不确定性"。背叛与忠诚最终也不过遵循自己的内心,爱的形式有很多种,而对逝去爱情、友情的放手也需要彼此曾经的快乐。"只有我的爱死了,我才能活着 。" |
|
精致唯美的画面,古典动人的回忆。相爱却不能长久在一起,多人之间复杂交错的婚恋观念,一切都化为书写在纸面上的过往岁月。
视觉风格上有一点点让我想起同时期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姐妹俩都在镜头前奉献出裸露上身,白色床单定格在一片落红的全屏镜头上,作为最后的道别。 |
|
毫无防备地甩过来一个泪人的结局,我只能投降。 |
|
8.4/10。一男两女(一法国男+一对英国姐妹)之间充满纠缠与起伏的三角恋。影片如油画般精美的高水平摄影美术和不少丝滑优美的高水准运镜/场面调度很符合角色们的精致气质,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的叙事戏剧性被全知而冷淡沉静的旁白严重削弱(也许是为了营造古典感,其实摄影美术也有往古典感走,但角色们的气质和整体的影调很难说有多少古典感,所以这个思路会导致形式与内容不匹配),扣1分。 |
|
与《祖与占》小说都是作者昂利-皮埃尔·罗歇根据亲身经历改编的两个版本。而特吕弗改编的两部电影相隔十年,也能看出他心境的变化。《祖》流畅的剪辑与摄影机运动,彰显出年轻与活泼;《两》则沉着冷静,是经过感情洗礼后归于宁静的表现,也是特吕弗向雷诺阿风格的一次致敬。 |
|
这类题材的东西对我来说没大意思。男主人公有点类似胡兰那类型的,惹不起躲得起。 |
|
我就是看完心情有点沉重。。不知道为什么。。 |
|
万千思绪噎于喉前纵如潮般亦无法涌出。楚浮镜头下的三人行总是一如既往诱人。“他们玩着很无聊的游戏”,力学理论上本应稳固的三角结构到他手中总被幻化成岌岌可危找不着可靠之谱飘忽却形散神凝让人无法不心醉的爱情魔方。但为何祖与占里走向毁灭似是那段迷情的最佳结局本片却始终给人支离破碎之感 |
|
略逊于更负盛名的《祖与占》。凭直觉来判断,特吕弗的这个改编应该是相当忠于原著了,但这个故事呈现得似乎还是有些僵硬,旁白也用得过于频繁,虽然摄影和色彩都是极美的。"Love doesn't complicate life, but the uncertainly of love." |
|
画面很有古典美,像是发生在油画世界的故事。13JAN冰城哈尔滨 |
|
没什么新浪潮痕迹的古典作品。最喜欢的一颗镜头是在船上沿着河流横移拍摄河岸上人物的流动,《不法之徒》应该有致敬此处。 |
|
視點對說故事的人來說,絕對重要──視點的改變,也正是《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不若原著精彩之處:Truffaut改編之後,為敘事流暢而較偏重Claude的視點,甚至為風格化賜死Ann,使女性自白為男性敘述所制約,也就沒有原著那種他嫁後偶然來信的悵惘。全文:http://hou26.org/zeta/golden2004d.htm |
|
古典女男女故事,祖與占的變奏。 |
|
女版《朱尔与吉姆》,但同那部在新浪潮中屹立不倒、力图创新的片子相比,特吕弗在本片中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手法,旁白的应用,色彩的选取,都是竭力在向古典主义靠近,没有了《祖与占》中激烈明确的表达,取而代之的是暧昧迷惘的忧伤情愫,一个过往时代的爱情传说。在人物关系中,《祖与占》中的三人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身份,掺杂爱情、友情的感情,使三人关系不光能从情爱上解读,还对应了历史局势的关系,在本片中,前半段还有人物互动,是三人相互交叉,后面就成了白玫瑰与红玫瑰的选取,成了两女人与一男人的单线并走,主体的偏移势必会影响内容的输出。特吕弗不光是向古典主义靠近,他还借用默片中圈入圈出的方法来划分结构,使电影形成章节。 |
|
三角关系无力评论。只是这片子拍得好美,自然,景物,衣着,颜色...有时觉得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那个国家,会有这样一个导演以如此的细腻笔触拍这样的电影。电影卖得不好,他大受打击,重进编辑室,剪掉20分钟,还是卖得不好。 |
|
和《祖与占》一样改编自罗歇的小说,《祖》小说好,但电影拍得只剩下情节,情绪有些粗糙;同样的框架,本片的人物情绪和转变就丰富饱满很多,让人不再只关注奇情,而是人物处境。 |
|
标志性的特吕弗式解说镜头,直面对你说出这些话的那个人,很有情绪冲击感。米歇尔:最后获胜的不是爱情,而是对爱情的不确定。这应该就是还没有上床之前的不确定。 |
|
一如既往的暧昧流淌 哪里来的什么一见钟情再见情深,还不是兜兜转转 |
|
(長片#11)
黑暗,非常震撼,溫柔與暴烈並存。《祖與占》的異曲同工。十分喜歡 Muriel。傾注對雕塑、文學的熱愛。日記一段十分殘忍。紅色一幕叫人激動﹗ |
|
特吕弗特辑。虽然故事是『祖与占』的变调,拍摄手法也与其极为类似,但片中女性在真切地成长,三人间的情感变化也较前作更为细腻动人。特吕弗想必对女性抱有强烈的好奇、憧憬与畏惧,在摇摆不定、优柔寡断的男性对面,女性永远勇敢永远强大,要么义无反顾地自愿为爱情淹没,要么抛却青年时代的情爱,独立清醒地投身未来的生活。少年时代尖锐冷静的女孩被男孩突如其来的承诺轻易捕获,又被轻易抛弃。而到了三十代,成长为大人的女性和幼稚如初的克劳德已是完全不对等的关系了。女性的形象依然是不真实的、文学化的,却依然是极为迷人的。安托万的双眸永远迷茫又无辜,演什么都好可爱。4+ |
|
三星半,不喜欢muriel。但客观来讲,特吕弗对故事流畅的叙述、以及画外音的加入,都为这场纠结的三角恋套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 |
|
130分钟版。性转版《祖与占》(这俩原著小说是一个作者),片名容易让人误解本片会影射英法文化的冲突,但其实那种大框架既不是特吕弗的擅长也不是他的兴趣,围绕英国妹妹的一系列保守、古早的婚恋观似乎有点讽刺意味,但更多是特吕弗对那个失落年代的怀旧情愫(当然这一切在1971年十足陈旧无趣了)。电影描写了法国艺术青年利奥德与母亲英国闺蜜家俩闺女长达数年的情感纠葛,开场时一板一眼的搞订婚什么的,后半段身处异地终于让他们摆脱道德约束,建立肉体联系。剧本写得比较浮,三个年轻人随便聊了两三次天,双方就开始各种英国老派的订婚、试探、自言自语表达情绪起伏——喂,你们还未建立什么关系好吗?前半段像是布列松附身,一票演员伴着絮叨的解说音面无表情的表演,配上莫名其妙的戏码令人难熬。后半段的观念现代一些了,俩姐妹也裸了 |
|
要不是间或的优美如诗的乡间单车悬崖边的网球草坪上的野餐林间的散步,隔着40多年的老电影,真是无法理解这三人的情感模式,主要是不喜欢温吞混乱的claude,也不喜欢你喜欢我时我不喜欢你等我喜欢上你了你却不喜欢我了的情节。两个女孩是美的,好的。 |
|
哈布克电影生涯的起点或许是特吕弗。他处女作中有明显模仿「致敬」本片的桥段,情节设定刚好相反:两名女子入驻了《宅男小镇》旅馆,这里是一个男人坐在了《两个英国女孩》中间。和《祖与占》一样,从这部小格局作品中可以窥见战后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但特吕弗的去政治化处理显然是成功的。涉及并深刻影响「英法」两国子女命运的「巴黎和会」谈判在「巴黎近郊」一座欧式建筑里展开,随后,没有话语权的普通人和被「拐杖」钳住双脚,被「纱布」蒙住双眼的士兵都要按照「母亲们」这个「决定」走完幸或不幸的余生。显然,特吕弗在回忆录《四百击》里扮演了「背叛者」角色,并以「安托万」之名塑造了电影史上一个伟大的「逃兵」形象。本片试图将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背叛」行为与世俗男女关系里的「背叛」行为放置在姊妹「亲情」语境中统一起来「未完待续」 |
|
那时欧洲青年的苦闷还很古典,只能用文艺和爱情去消解。故事不是我想象那样子,独立勇敢的姐姐反而早夭了,孤僻病态的妹妹成长了起来,把握了自己 开始新生命“我要离开你,就像没有眼睛也能生活一样”Claude的感情依然云雾飘乎。这么文艺腔 数度昏睡,我居然看完了。 |
|
这不就是个后宫动漫嘛,唯一区别是男主确实比较可爱哈。特吕弗的观察力还是在的,能看出他特别害羞地在表达他的见解,但还是规避了实质问题;他努力去合理化所有情节,但这种关系本身是经不住细究的,这种角色(不论男女),或者人的状态,在现当代更多地是会遭到批评的。 |
|
米歇尔说,再写日记,也是给自己看了。我永远都不打算结婚了。 |
|
Truffaut的女孩太漂亮了真是,尤其是梅里爱单眼喝汤那一段,萌死了 |
|
手法是“古典”的,但是拍得真好看啊,比「祖與占」更好看,結尾那個鏡頭和那段臺詞,總讓我想起「半生緣」 |
|
佩服Muriel,“现在我们的爱应该死亡,这样我才能活下去。”是否与《亲和力》中奥蒂莉的死异曲同工呢。不同的是,《亲和力》中的爱德华不久也死了,并且发现自己的爱不过是一种“模仿”,而Cloude还在人世间逡巡。
一些细节是动人的,当肉体的passionate love要被延宕一年,它是否还会存在?Cloude没经过Muriel的挑战。 |
|
我们的交往是个失败,而不是耻辱。爱在我心中产生,也在心中死去。我不想为你伤心,你也不在需要我了。他们的三人行结束了,他孤零零地一个人。我们再也见不到了 |
|
Néstor Almendros确实把这奇怪的故事拍得够美,就是故事本身不大能理解。人脸对着镜头Zoom in像采访一样的独白同Ludwig |
|
6/10。梅里爱第一次写日记是坐在镜子前,她的眼镜和镜子混在一起,映像的分裂代表了盲目情感与自我克制的对立,她嫉妒姐姐和克劳德的亲热,又因为母亲的顾虑而定下一年之内不许见面的约定,眼睛的病在对克劳德的思念中近乎失明,但还是克制地写信给克劳德解除婚约,选择在乡间教书去亲近自然的活力。克劳德像依赖母亲的大男孩,尽管母亲放手让他掌管家族事业,却依然要去母亲的病榻前询问出售房产的建议,安带给他母爱般的宽容,和他亲热时小心地用布遮住象征梅里爱的雕塑眼睛,随后是一个在水流之上拍摄的长镜头,镜头循着岸上安的脚步,穿过树木,沉寂在她和克劳德爱的小屋。当安患肺结核去世,再无阻碍的梅里爱为克劳德献上处女身后离开,镜头凝视着深红的血,她坦白自己源自童年的洁癖,无法容忍克劳德爱上别的女人,在证明自己的清白后决绝地离开。 |
|
死也砸不开的囚笼。切换了性别但仍然是同一部电影,祖与占合一,凯瑟琳劈作两半彼此对话。双姝让我更有代入感,但女角的理想主义投射又让我时时出戏,特吕弗的台词果然不适合“粗暴”“迟钝”的英文啊 |
|
虽然男主很弱,依然是少见的纯粹的现代爱情故事,只有三个人,却涵盖很多情感。正因为大家都以自己为中心,才在面对爱情时一次次蜕变新生。你的爱如此干扰我,我就要它结束。 |
|
爱情本身不会扰乱生活,但对爱情犹豫不定却会…… |
|
法国人一乱搞男女关系,侯麦会处理的很轻盈,特吕弗总是弄得特拧巴。说这片是一男二女的反向《祖与占》,有那么点意思,但也差了点意思。 |
|
絮絮叨叨好像侯麦的片。感觉午夜巴塞罗那多多少少借鉴了本片。不过最后那一床单血雷到我了 |
|
所有在心中蔓延的情愫终会消亡。以及,没有什么比一对不够好看的乳房更扫兴的了,更扫兴的是最后男主居然上了个处女。那一片血恶心透了。以及破处这种形式的分离仪式实在是没有下限。我果然还是比较喜欢Anne这样自由勇敢的姑娘。 |
|
前面大部分有点拖沓,后面节奏正常了。一个男人跟两姐妹的故事,或许两个女人都能意识到一点,这个男人可以爱,但不要婚姻。自由的爱,才可以这么舒缓,美好,爱真实的对方,不强求对方改变,也不要对方给自己什么承诺。忠贞是什么呢,只要忠于自己的感觉就好。特吕弗,真的越看越不能自拔。 |
|
也不知道特吕弗在拍什么,Leaud在里面也糟透了。Philippe Léotard倒是不错。 |
|
法国文艺片的节奏感一直很差,前面一个小时拍的这么平淡,观众在电影院怕是早就睡着了,电影卖不动很正常。 |
|
孪生版的祖与占,但不及祖与占。 |
|
老电影了,我看的是配音版的,有点感觉怪怪的。这种爱情估计我没有能够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