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看过。小红车的故事。。。玩票想搞刺激的德那芙就搭了一夜小红车就被甩下了。不管左翼还是右翼,男人的交流让女人听不下去,这又是一片性政治上贬低女性的电影。德那芙的很多戏是在致敬白昼美人。 |
|
“All we're lacking is a script!” 看这片子花了95分钟,而读CD关于片子的日记/2页多/5分钟。看完读完几乎一点有趣的回忆都没有。 |
|
6/10。极简主义构图强化了塞尔吉的孤独悲伤,演员经常被例如大海和山的一角和展厅的白色墙壁等景物挤压到缝隙中,他的人生如片中放弃施工的破败建筑一样失去存在感,结尾镜头伴随着凄厉的背景音色从信件摇升到拂晓之际自杀的塞尔吉,加瑞尔使用大量沉默又缺乏核心的叙事风格很容易失去影片整体的掌控。 @2017-07-08 20:04:26 |
|
7年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感觉到还有人跟我一样痛苦 |
|
此片与传统加瑞尔电影有所不同,没有“暗无天日”的男女情感对话,而是变成了“暗无天日”的男男思辨对话.....如果说《平凡情人》是对68革命的再现和生活状态的重现,那么此片算是对革命风暴的追忆与缅怀。片中塞尔吉这个曾经的革命者仿佛就是《平凡情人》中的弗朗索瓦,一个坚定的反抗人士。 |
|
加内尔用如此鲜明的色彩讲述了一个如此黑色沉重的故事,首尾两端各自动笔引出画外音的两个人物,都承载着不可消解的忧愁和伤痛,最后因由更年轻一代也是更逃避一代相遇的两人,一夜相拥之后依然无法从自68年学潮以来累积了三十年的苦痛中解脱。比之前更重叙事,比之后更悲观的加内尔。楼梯房间窗户建筑 |
|
他们接近,他们又远离。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徘徊于城市乡村间的人们,游离在钢琴伴奏中的无序心情,一起构成了美丽又忧伤的孤独感。在长时间驻留的画面中,时间仿佛凝固了。 |
|
配乐赞到爆 |
|
看加莱尔总是像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那种稠密凝练的湿气在每个呼吸里都被吸入得更多一点,压迫着你的心脏。每一帧都处理得漂亮,有些段落更让人一见难忘。带保罗回家一段,如同对芳汀街的复演。 |
|
其实可以给三星半,加瑞尔始终陷在回忆里,同时,已过半百的他的心情多少有些孤独和无力了,正像影片一样,他的电影风格越来越偏叙事了 |
|
路上的时间比做好准备迎接的发生要长很多,并且通常是什么都不值得算作发生,但我还是要出发,从那时到此刻。这段时间认识了新的人,交流只是为了制造一点声音。加瑞尔有比这更好的电影吗。 |
|
啊,太好了。另一种风格,也居然这样,太好了。妻子是神圣的。两个孤独的人相遇的做爱不会有任何的批判。 |
|
所以运动留下了什么。昔日革命者的红色涂到了红色保时捷上,昔日知识分子如今嘲讽知识分子。年轻人佯装对革命的向往,蛆虫似寄生在社会遗产之上。左右不再有分野,弥合的脓疮看上去风和日丽。去柏林缅怀自决的妻子,回到巴黎与红色女神融合,目睹年轻人退散离场,迎接30年前的死亡。 |
|
景框是囚笼 |
|
好看 是我喜欢的色调和剧情 男主rip |
|
作为一种首要生活方式,青涩大男孩所渴望的「灵肉分离」状态是西方近现代哲学的起点,而成熟大女主所寻求的「灵肉统一」关系则是电影《夜风》的开头,亦是众多西方文化/政治精英无法解决而永恒探究和处理的母题。幸或不幸,这些偶然间开启机遇之门,恰巧被「历史潮流」卷入法国「68学运」风暴的艺术家们将「新浪潮标志性人物」凯瑟琳·德纳芙终会死亡的肉身抑或她不朽的银幕形象制作成了抽象的文化符号和可无限衍生的精神成瘾性药品一遍遍跪舔。然而,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历史也在螺旋式向前运动。遗憾的并不是革命尚未成功,而是这些曾经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时代弄潮儿和彼时正处于崩溃边缘的左翼革命者家属都还活在自己编织的「无政府主义」幻梦里自娱自乐——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而没有出路,亦在突破两性交往底线而没有乐趣的轨道上开历史倒车。 |
|
风暴之后,是夜风持续的暗涌与心脏的寂灭。 |
|
唯一一部看不懂的CD的片子…… |
|
夏天看加瑞尔很解暑的,他的角色总是那么想不开 |
|
电影里不断提起的革命让我对电影的内涵产生了无限兴趣,看了相关解析后发现原来全部是象征,好强(。)但除此之外四个人的关系也好迷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无论是相斥的还是相似的还是相吸的,在电影氛围感的烘托下,都变得格外……带感(实在是没文化想不起词儿了对不起) |
|
菲利普·加瑞尔以五月风暴为题的长诗。伴随着孤独、失去、两代人,利用爱情窃取的青春,某些精神随着时代死去而终结。 |
|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或许明天要回家此刻心境不对。有好资源了再看。真不喜欢一直在那聊左派,68年什么。在线: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473010/ |
|
CD不错, 男主角长得太蛋痛了太WS了, 无法看完. 对这段历史不了解. So... |
|
不眠的夜里,记忆开始松动,那是馥郁的,迷惑的,不可解的。 |
|
把对六八的追忆和公路片结合是种很有意思的拍法。结局好像一块大石压在心口,Serge去买药,跟当晚偶遇的Helene一夜情,然后一个人下楼穿过无人的街道,开车回家,一个人吃了药静静地等死。死亡是唯一的解决方法,他好像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如此演练了许多次。 |
|
很有可能的是60年代过去后,留给左翼的就是巨大且空洞的沉默叙事 |
|
又攞Catherine Deneuve嘅麥頭擺系poster度呃人,Deneuve成套戲嘅戲份壓縮都唔知有無十五分鐘,我齋睇住兩個麻甩佬開住部紅色「波子」吹水、吃飯睇咗成粒鐘,真系唔知Deneuve系套戲嘅作用系唔系攞嚟呃觀眾買飛?!劇情話說Deneuve飾演嘅Hélène對自己嘅婚姻很不滿意,於是包養起年輕嘅藝術學生Paul一起,搵到些安慰和喘息的空間。另一條線則系Paul與其欣賞嘅著名藝術家Serge在一次公路旅行中分享彼此個人背後鮮為人知的經歷。亦讓Paul將從新個角度發現佢與Hélène的現狀,並更多地瞭解到生活和愛情嘅真正意義。總體嚟講套戲麻麻,但電影配樂方面就十分出色、動人悅耳,可以為套戲加分。 |
|
Philippe Garrel对于五月风暴的回忆和反思,迷蒙暧昧。 |
|
明明同龄人,非要演绎跨龄爱恋,所以没有冲击力呀!故事一般,看罢即删。 |
|
始终没明白加海尔为啥镜头只过一次,不过CD割腕那场拍的还真不赖 |
|
绝色如德纳芙,胖了之后都不好看了,所以女人一定要瘦啊 |
|
是有ZZ表达意味在里面的,绝望,痛苦 |
|
3.8 “欧洲学院派”风格,每一个镜头都精心设计过,非常善于用建筑结构切割画面。一部“在路上”的公路片,完全不了解60年代末的法国所以没完全太看懂。最后很美很震撼 |
|
7-5-2008 8:00pm bc |
|
漫长、游走在边缘的一天 仿佛坠入四场梦境之中 |
|
谈及学运的加瑞尔是最好的,即便是隐藏在暧昧情感之下,表达的乏力感反而造就出虚无孤独的氛围 |
|
痛苦 卡住 茫然 底色是夜 人物必须行动 才能不被无望追上吞噬 在十字路口问你能不能和我一起 我好像认识你很久 当我们做爱时会这样感觉 当我们用力做爱时会这样感觉 一切都是茫然无功 像夜风浓滞 没有前进 |
|
导演世纪末的回望,1968、巴黎、五月风暴、青春与理想与热情,然而一个时代的终结 同样也伴随着精神死亡,一个不同时代的人 也伴随着不同孤独,他们不同 但他们都是那场革命的衍生。 |
|
8.有一种切肤的痛,无言,简洁,无处逃离,大量的空镜头,音乐恰到好处,直达目标,精准地表达了孤独,迷失,某种理想主义丧失之后的彻底无力,这几乎是加瑞尔最好的作品之一了。 |
|
一定要了解一下五月风暴的历史背景,一些隐喻用的很漂亮。 |
|
serge一夜情后离开的样子让我痛恨他,可当发现他的离开是为了求死,却一瞬间好像能够原谅了他,为什么? |
|
2008/05/07 @ bc |
|
我们不认识,但感觉已经认识了很久 因为我们做爱了,做爱就会有这种感觉。 爱情万岁? |
|
德纳芙的腿一如既往,从白日美人到夜风 |
|
镜头很美 长镜头诉说一切的颓败 总觉得故事还没有讲圆满 |
|
呼吸,眨眼,谛视,游走,休歇。连昬接晨,言辞干涸,临渊目眩,死气萦魂。书籍散落桌底,血液涌出创面。蜿蜒轨道上移动的赤红滑块,被缀连成片的城市碎屑,暗室内将眉额点亮的冷白光斑,无声填埋被碾落成齑粉的意识块体。后退,后退,拐弯。 |
|
没太懂 |
|
我最喜欢的一幕是 -当车门大开,保罗在车上闭眼小憩,红色车框外左上的一片小角落里,塞吉尔在绿幽幽的树林中大口呼吸,像在狭窄的自由里徘徊挣扎- 革命者的落幕 |
|
再急於脫手糾纏自己的女人,也不至於把她轉讓給一個神經病吧?這個渣男。 |
|
看见了Catherine Deneuve在执念中的迷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