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稣受难背负着对世人的爱,而艺术的受难却被金钱与资本挟持,在无产阶级女工与资产阶级妇人之间,在旅馆女工与艺术人物之间,从伦勃朗、安格尔到戈雅和格拉特诺瓦,戈达尔反思了电影本身“光”的价值,政治立场、资本控制和艺术创作,声画错位和碎片叙事的间离效果无不暗指某种困境,自由真会到来么 |
|
重看。郭达是在主题的基础上构建整部作品。所谓的故事是脊柱,延展整部片的发展。反的不是故事而是为大众所极易吸收的叙事脉络以及情感情绪。表达的主题也不是一些陈词滥调的东西,这是对电影媒介的沉思录。美感没有既定的齁,不然也就不会有好评差评的不同了。 |
|
JLG+许古拉+于佩尔+无数古典名画,太高端了哥有点呼吸困难。。。 |
|
1982年,我一岁,住在中国中部一个没有电的小山村,还要再过三年陈张二人才拍了《黄土地》。而法国人已经拍出了这样的片子!复杂的阶级情怀,没全部看懂,但并不妨碍我喜欢它。永远的戈达尔。 |
|
当Jerzy讲到爱的手势便终于记起他在“Bez końca-1985”中的“爱的手势”。阿姨的结巴和老板外甥女的聋哑特征上相映成趣,身份上对应的则是Hanna Schygulla。爱和工作。你必须找到一个故事。吗?阿姨,Edward Hopper。 |
|
影片似乎是个拼图游戏,所有这些人物是毫不相干地并肩前进。他们相互观察、相互畏惧,互相交错,互相冲突,有时则是一些人屈于另一些人。在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发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戈达尔把他对古典音乐、浪漫派绘画和电影的热爱结合在一起,使影片高度风格化,具有很强的实验性。 |
|
戈达尔中后期的标志性作品,获戛纳技术大奖。1.高达时隔十余年后再与拉乌尔·库塔尔合作,光影卓绝,运动长镜头行云流水,徐徐穿行于片场的名画搬演场景之中。2.对画作的真人重现以伦勃朗[夜巡]开篇,以埃尔·格列柯[圣母升天]收尾,其余皆为法国和西班牙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作品,如安格尔、戈雅、德·拉·图尔与德拉克洛瓦。3.画作模拟几近凝固又立体可感的特质使其生成了绘画—影像、雕塑—影像和摄影—影像,而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影像的古典配乐(莫扎特、德沃夏克、贝多芬)及录像带处理(暂停、倒带、逐帧播放)则进一步将跨媒介实验推展至庞杂之境。4.演员由静止摆拍渐次演进为运动奔跑,甚至脱离摄影机掌控,恰与两条交叉剪辑的主线(片场导演vs.制片人,工厂女工vs.老板)中的反抗逃离之姿相契合。5.不少声画分离与画外空间实验。(8.5/10) |
|
大师的东西看不懂也故意说好看
2017/12/31『电影跨年』①
【百度网盘 DVD版在线】可以不用考虑收藏DTBD了😂 |
|
至此计划中的15部疙瘩全部看完。很喜欢的有五部,全是60年代的电影。另有5部能从色彩、结构等方面体会到一点东西。剩下的5部瞬间爆炸,半点看不懂 |
|
就像戈达尔80年代的其他几部作品一样,完全放飞自我的音画蒙太奇,配乐、音效、人声急起急停、随意进出,对白和画面可以完全没有对应关系,人物的关系、行为以及场景的切换彻底背弃经典叙事的那一套规程,再加上糟糕无比的字幕,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这部电影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戈达尔本就是要杜绝某种“理解”的可能性,又或许,戈达尔是试图打破绘画、音乐和电影间的壁垒,用绘画和音乐的“古典”去重构他电影的“现代”。不过好在找到了修复版资源,影像本身的魅力得窥一二,尤其是姑娘们的裸体,真是美极了。戈雅、安格尔们用画布留住了那些美妙的人体,至少戈达尔确实用胶片也做到了。另外还有个细节是,角色们的名字就是演员们的名字。 |
|
戈达尔彻底放弃叙事之后我确实看晕了,摘抄一段劳拉·穆尔维的分析:“工厂—身体/性—电影这三大主题分别占据了三个清晰的空间,伊莎贝尔饰演的女工人和皮考利饰演的老板代表工厂的空间,汉娜代表女性身体/性,导演杰西代表电影/影像的空间。电影的工作人员、临时演员对应着工厂中的等级制度、劳动分工,电影的世界和工厂的世界相重合。这部电影标志着戈达尔开始远离唯物主义的现代主义(布莱希特式解构、马克思主义),进入了对于艺术和创造性问题本身的探询。戈达尔开始将女性的身体重构为电影道具……电影的结局是从电影的空间和工厂的空间的逃脱,但由女性所代表的身体空间已经被纳入神话故事的幻想式逃脱之中。” |
|
La passion de Godard c’est de faire coexister ce qui est essentiel dans chaque art dans un même plan |
|
#CineLumiere #Jean-LucGodardPerspectives #21032023 #IntrobyTonyRayn #二刷 长评 - 生存还是死亡。影片实际可以以剧情抓马和非剧情叙事分割,也更接近于一刷时的理解。Passion的不同意思也可分别作为两部分的主题,激情与受难,也可以说是波兰与美国,工人与老板,无产与资产,生存与死亡。#CineLumiere #Jean-LucGodardPerspectives #19032023 #一刷 整个故事还是可以看作是一场导演死亡前的受难过程。戏中戏设定,感觉是利用受难的最终结果-死亡把内核放到了一个电影未来的悲观看法上。影片的几条故事线切的实在太随意了。最厉害的是音画分离,完全跨故事表达声音让本来就不明确的故事线模糊的更加厉害。 |
|
看戈达尔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至于一旦有一部我没看懂的时候,我都会首先反省是不是自己当时没有集中注意力?对于这一部而言也是如此。 |
|
8.5/10。①四组人物交织的故事:拍摄电影“受难记”的剧组和没写明确故事线的导演;剧组居住的旅馆的老板娘(和导演暧昧);工厂打工且因刚被解雇而欲组织人罢工的女工人(也和导演暧昧);老板娘生病的丈夫(女工所在的工厂)。②通过台词、画面/故事、剪辑(比如一条故事线进行着却突然切到另一条,这模糊了故事脉络且削弱了戏剧性)、声音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非常旋律化的诗意。这种诗意搭配上大量丝滑优美的高水平长镜头运镜/调度、各片场段落如古典油画般华美的摄影美术、大量古典配乐营造了肃穆严峻却又优美浪漫诗意的氛围(较契合两女主与生活斗争的故事,但多少还是有错位)。③主情绪电影不该玩多线并行叙事(问题同质于《不散》)。 |
|
工作和愛情,速度節奏不盡相同,姿勢是一樣的。人們出於熱愛而去工作/去愛,卻在情到濃時被(制度、系統、資本…… )澆熄(不斷有人提醒「這是在工作!」),因此「激情」與「受難」構成形影不離的兩面:工廠的對抗追逐一片場的動態畫作。 |
|
情节、影像、声音相互分离且独立以最大程度地达到间离效果,剧情内外均保留艺术生产过程痕迹——劳拉穆尔维的去恋物化,及其所强调的电影、女性身体和商品的结合,剧组人员身份等同劳动等级和生产关系并相互对应,而结局以从电影和工厂的空间中抽离出来,女性身体进入一种虚构的幻想式逃脱。 |
|
去美国还是去波兰呢?extreme作者电影大抵如此 看的时候一直在对照Deleuze的Cinéma 有时候在想其实电影已经揭示很多了 区别在于你是否能够发现 |
|
乱七八糟。画面里是手语音轨里是对话的那段还有点意思 |
|
期待的是拍片场风云,探讨电影艺术,不料依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不难看,还算有叙事,且渐入佳境(其实是前面看的音化不同步不解其意,原来是手语音轨)。影片很复杂吗,其实戈达尔的思想让人觉得,在重重叠叠多领域全方位的文艺积淀下极单纯,夸大化处理阶级冲突,符号化的压迫斗争,走程序般发泄一通对文艺和工人受难的不平,源源不断的狂想也是单向的——雪中对殴的布尔乔亚,落难艺术家和女革命家的结合...(正题:要是写不出什么用思想深度的剧本不妨学习一下,名画cos、断断续续的古典乐,双主题并行,不能自圆其说没关系其实越脱线越好,还有要强行互文,因为我也看不出西班牙反抗军和里面的“激情”的剧本有什么联系,只是单纯和女工的反抗相照应罢了)——当然,没有这样的美术基础和天赋另说
还有,米里昂鲁塞尔,拥有世间最完美的身体 |
|
用了三幅以上戈雅的畫 寓意之鮮明無需贅談——總之搞解敘事電影根本就是一場受難記。無時無刻批判資本主義的社魂又不時閃耀著神馬的...第三世界女工和告別資本主義的女老闆神馬的...好吧 其實戈達爾也有左派的硬傷...即混淆後現代和共產主義的關係。但瑕不掩瑜。 |
|
纯粹独立于理解力之外的艺术片,看不明白,戈达尔根本就没想让我看明白。这次形式上的亮点是声画不同步,另外据说音乐都是名曲,片场都是对名画的还原,看来艺术本身的确有一种超越平凡的美,我没听过曲子也没看过画,但却莫名被吸引住。许古拉进了疙瘩的电影也多了那种孩童般的灵动,于阿姨的结巴真萌。女孩们的肉体简直是梦幻般的美好。 |
|
好看,但看不懂,如果不看简介,我都不知道是在说什么事,主要是太反传统叙事了,不会提供前因后果,没有起承转合,只是画面里的人物在生活,你刚好听到他们在说一些话,我大胆猜测一下,这里面提到的光,美术绘画,表达了他对此类艺术的尊重和爱,反而用电影的方式讽刺了传统电影的拍摄方式,戏中戏的部分,特别明显的用场面调度,镜头运动,但是戈达尔肯定是讨厌这种方式的,看他其他电影,正常时候基本不运镜,继承布列松的方式,都是反场面调度一派的。 |
|
让以不爱车为由拒绝共乘的女孩上车的办法,是让她相信车是公主的飞毯——一种电影观众理论 |
|
音乐主导了影像,而不是声音主导影像。影像中的人物确确实实沦为棋子,戈达尔的利用手法过于直白。 |
|
电影可以不拍 妞一定要泡 |
|
这部片子在豆瓣的评价大概在于戈达尔用了各种美术史的绘画作品而造成了一种美丽的误差。对于本片的故事,其实有些破碎到就像法国人自己都理不清的家谱一样。而为什么许多欧洲导演人到中年都会纠缠于已经存在的Image,即那些美术馆里存在的画作来做一种影像上的重构? |
|
戈达尔中期最佳片。"passion"香港译成激情,内地是受难记,差距不大;但或许受难曲比受难记好点?《各自安好》后,戈达尔在这部中几乎用尽了传统电影拍摄手法,也不断暗喻中后期冗长作品序列的论文式创作模式。戈达尔是真喜欢对立,对立也极易平庸化,这也是戈达尔从来不真正点破的原因。(映后谈一条条像列罪状一样列出,私认为毫无必要)虽然这部和《高达神曲》都是佳片,但实在难以到达电影社会主义后的高度…… |
|
戈达尔的“元电影”。在电影早已经获得区别于绘画与戏剧的合法性的时代,戈达尔却要拍绘画电影、反故事的电影,用静止反抗感知-运动,用无欲望的身体拍摄“情欲”。passion,是基督受难,与某种激情是一致的—— 巴塔耶的Eroticism |
|
6/10。影片让一位波兰电影人通过拍摄演员出演的活人画来再现名画,陆续地观众看到了伦勃朗的《夜巡》,戈雅的裸女绘画,和德拉克洛瓦的《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通过这类硬性嵌入的静态姿势,镜头的运动性被遏阻;对人物面容的审视上,戈达尔也运用不少静态画中省略面部细节的剪影手法,如旅馆内汉娜和米歇尔两两对坐,台灯和来自窗口的光源共同形成了剪影,画面中的汉娜几乎整个成了黑色,这种冷漠的面容和类雕像的姿势,表现了戈达尔对劳资关系的看法,即资本对劳工命运无声的主宰,但画面中的工人并未臣服于资本所安排的宁静秩序,她们喊叫着遏阻黑色汽车的行进,或一群人在车旁无缘由地相互攻击,还有开场分割了蓝天的喷气式飞机运动的尾烟,机器的噪音捣毁了资本秩序,暗指电影之外的躁动:波兰工人运动。结尾两个女人开车去波兰,态度很清晰了。 |
|
11 -je n'aime pas les voiture. -ce n'est pas une voiture.c'est un tapis volant. |
|
戈达尔声称后者并非电影的必需品,那么,那么可以用堆叠符号的方式评论电影
1:摄影机—装置、摄影机—造型,影片与美术的亲缘性——虚假情愫的短暂触发
2:"左翼的"《八部半》,被电影业忽视的"工厂","新浪潮危机"
3:结尾:闯入"真实"视域的摄影机内元素与通往好莱坞的航班并置 |
|
假装在拍一部名为《受难记》的电影。乱七八糟的叙事,声画分离到了错位的地步,人物交谈场景和配音经常故意对不上,我数度怀疑是播放设备出问题了。很多次提到“波兰发生的事情”,指向80年初的团结工会大罢工,又是语焉不详掺杂政治事件元素,但表达出的内容又不想让人听懂。
仅有直观的看点是重现多幅古典画作的场面,可以比对电影拍摄与原画作。不穿衣服的姑娘们普遍都很漂亮。
请来伊莎贝尔和汉娜这样的名演员拍片,却浪费她们的表演才能。 |
|
3D版欧洲大师名画赏析,于佩尔和汉娜许古娜同台飙戏可真难得,两人本色魅力尽显,戈达尔好会用。拉威尔出现得非常惊喜,以至于心猿意马注意力完全在旋律上都顾不上看台词,开头蓝天飞机喷射的BGM好燃,查了下那段在管乐出现之前就掐掉的的钢琴是M83:2 |
|
英文片名passion,这部基本没看懂,氮素重新爱上高达🥹 |
|
Ciné Lumière 有点像戈达尔版本的Day for Night,还是有“诗意”的身体打斗和戈达尔钟爱的panning,最难忘和Hanna看拍摄成果那个长镜头 |
|
活人画的部分拍的实在是太美了。没有人像戈达尔这样把对故事的痛恨拍成电影了吧。 |
|
斗争的尾声是漫长的无聊,作者从吵闹时代出走,迈入了自我表达的终结。戈达尔未必情愿,但他反对景观的作品本身也要依托于景观的搭建,男女通过监视器观察自身的情欲,本质上就是对后现代社会的彻底屈服。 |
|
dnrdtmmq |
|
Cinefan forever Godard DCP 60$ AC 港譯:激情 post talk with Derek Lam
Godardian video essay, experimental film, Self profile again
電影製作波蘭人、人生喪失各群像、拖延拍片沒資金、無情節無主構圖、歐洲油畫複製劇、工藝美術頂上天、可惜導演缺靈感、資產階級不演繹、剝削女工聾啞人、光的定義與價值、畫滲透美與惡行、二元對立解說員、愛與被愛好掙扎、為什麼一定要有故事? |
|
很实验的一部电影,电影里所有的演员都用真名,将纪录和电影结合。 |
|
音軌與畫面錯位,有時是第三人稱聲音的敘事,有時是兩人對白的音軌剪出的錯位。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作為電影佈景,演員名即為角色名。「真的需要一個故事嗎?」「攝影沒有規則」像是戈達爾老師的心聲...... |
|
看得我头晕目眩如坐针毡,不愧是我熟悉的戈达尔。
这是一部神圣的电影,戈达尔将多幅名画与电影形成互文,类似于《蔑视》里通过奥德赛史诗影射主人公情感关系,这里则是提取电影艺术本身的价值构建出影像的"画作",并随情节发展逐渐将其摧毁,解构出艺术创作的现实困境以及灵感来源。
电影拍摄与机器工厂共同呈现,通过平行蒙太奇呈现艺术与资本的关系。女人是沟通二者的桥梁,女性身体化作电影的工具,同时也是资本运作的棋子,而这都在戈达尔的跳切中融为一体,最终指涉艺术创作要受到资本的裹挟,同时他又通过异常突兀的声画不对位表现出内心强烈的反抗与挣扎。
结尾的离开也是象征着艺术最终逃离了资本。如同耶稣受难获得永生,艺术创作在经历资本洗劫这一受难过程中完成自我救赎,最终找到了那份灵感之"光",自由之"光"。 |
|
4.5//看过一堆乏善可陈的剧情片后 看戈达尔会明显感受到他所保持的在影像概念上的新鲜劲//事实上,这个时期的戈达尔,常会刻意强调:在电影里,所谓的写作——通常以剧本的形式出现——往往是出于一些和商业有关的考虑……此外,戈达尔也认为,一个不谙观察影像的电影导演就和一个搞电视的人没什么两样,这种人根本不懂看影像,因而只能以“背地里”的方式支配影像。//[法]雅克·奥蒙著.蔡文晟译.电影导演的电影理论[M]p96-97 |
|
《受难记》中,美学力量再度为异己兴起:对绘画和音乐影像的自由调度与剪辑,使得影片中的感知——运动遭到打击(女工的结巴,和老板的咳嗽),我们一方面目睹《蔑视》中传统袭击中夫妇的感官机能破产另一方面却看到了弗里茨朗的入境,以尤利西斯故事为蓝天再现众神凝视,所以我们可以说,《受难记》把《蔑视》的画面设置推向了极致。而这些影片勾勒出一种幻觉式戈达尔的创造性演变。 |
|
拍电影的纪录片。影片展现了一个问题:当电影人意识到电影的“虚假”,那么耗费精力创作它们的意义究竟何在?从艺术表达的无效延展到语言自身的无力,本片中故事和声画的分裂和自我毁灭引向了艺术与现实更具层次的思考。 |
|
要是没有典型的戈达尔元素我还以为帕索里尼拍戏呢,不过老帕怎么可能只拍女演员全裸不拍男演员全裸呢?很少有电影集齐如此数量众多的曼妙的女性的躯体,电影高级的有点消化不良,部分情节还是很风趣的。(插句题外话:作为一个喜欢看老电影的影迷,我已经344天没看80s电影、436天没看70s电影、532天没看60s电影、709天没看30s电影、915天没看10s电影、952天没看40s电影了,而上上部50s电影是635天前,上上部20s电影是703天前,真的不能花太多时间在新电影上了) |
|
有点自传意味,又有点遐想,纪录片痕迹浓重。口型与声音总对不上,就像经典名著碰到烂翻译。东方、同志、口琴、殒灭的照明灯,还有水池上令人目眩的长镜头。 |
|
没有故事还有房龄,违章建筑也有房顶,工作与爱纠缠不清,入场券让天使的面具能戴得起而终场哨让天使的翅膀要受这刑,仿遍名画在光晕的矿难里升井,资本的权柄混合运算刚有头绪就成一波又起的奶瓶,坚持裆的领导溅射精神文明,或许有的人在等待发病,或许有的人在等待喊停,那一场下过的雪确是我们有失远迎。 |
|
2022 nyc film forum 戈达尔电影里的人 物 景还是一样那么美 最喜欢戏中戏里的导演拍摄室内场景那一段 里面的人生动还原了各种经典画作 堪称一绝 非常喜欢饰演hanna的演员在这里面的演出 举手投足间都非常有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