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 自我解剖之作,被娼妓强暴和女医生喂乳挑逗是母亲对他的侵占,飞翔的鸟和梦见人力机是向往自由,大街上成批的亡灵乘着电车是父辈战败的体现,骷髅和浴缸里的男妓叫人剃毛是家庭变态关系的隐喻,奶奶绑在板车上等待回收是成为物品的悲剧。征婚栏目、采访、摇滚诗句和潜意识图片等影像堆砌凌乱。 @2016-08-05 01:50:50 |
|
羞涩少年的成长,怒气冲冲的忧伤;寺山的第一部长片,全无章法,却才气纵横;影片最后,镜头缓缓扫过每一个演员及工作人员的面孔,突然很感动。 |
|
寺山修司这部处女作实在是太有力量了,但又用力过猛,自传气息浓厚,大量对60年底反抗解放自由思想的记录,如同那个时代的日本新浪潮电影一样,影片拼贴风格,意识流叙事,但在这些琐碎的剧情下面隐藏着一颗敏感受伤的心。 |
|
充斥着邪气和愤怒的电影,迷乱之中是铺天盖地的虚无感,千万不要指望能读懂寺川修司,他只是用一些光怪陆离的手法将脑海中的潜意识具象化,却不做过多解释,男孩在写满书法的床上完成的唯美的成人礼非常美,以及妹妹爱上了一只兔子也寓意颇深。OST五星,电影四星,寺川修的第一部长片 |
|
虚无主义·神秘主义·颓废主义·超现实主义。这种电影总是需要哲学来解读,抑或解毒? |
|
如同怨妇一般,愤怒的哀怨。 |
|
园导早期倒还真是从寺山的模子里刻出来的 |
|
寺山修司电影处女作,疯狂而阴郁,叛逆而颓废。1.是为日本新浪潮代表作,各色画面的拼贴(多种单色滤镜、虹彩、褐黄老照片、由漆黑向过曝渐变的黑白影像等),多媒介穿插(首尾的电影解构、诗歌、舞台剧、漫画、伪记录访谈...),跳接,手持的甩镜晃镜,摇滚迷幻乐,加上寺山的“离家出走主义”,肆意飞扬到了极致。2.自由的向往:剧烈猛晃的前跟镜头中,少年向银幕不断跑来;多次复现的梦中人力飞机。3.破处场景:书法床单+三重音轨(音乐,念经,哭喊)+明暗渐变+无尽叠化,恍若一场高潮不断的典仪。4.拉开帘布现出异空间&抱钟的少年同[死者田园祭]。5.人兔情,空旷的拳击场,街头沙袋,佐藤荣作面具与田野上的高仓健巨幅招贴画。6.流动的真人演职员表。7.正因为我结巴,我才能琢磨字词;在真正的草场上,人应该踢骷髅头。(8.5/10) |
|
寺山修司在这部处女作最后不断用白屏闪回佐以数十个「八格牙鲁」问候这个国家以及无处安放的青春。青春应该是有愤怒的,要嚎叫要发泄要咒骂要释放要纵情声色等,要嚼碎一嘴好牙,和血和泪一起吞下。要饱满,要幻想,寺山后来诸作都能在此找到源头,然后放大,构建出一个真正属于他的奇情异色世界。 |
|
迷幻嬉皮的表,绝望无助的里。70年代地下实验音乐大合辑。那时的年轻人比我们会玩,我们只能玩那时年轻人玩剩下的。无奈的是,现在这些玩剩下的, 他们也不让我们玩了。一代人终将老去,最后我们却只能继承困顿和虚无,真是没意思啊。 |
|
与Emily Dickinson和寺山修司同生辰这件自己藏衣领下的小虚荣,默默慢慢地成为我世界末日的慰籍和茫茫宇宙的坐标。 |
|
无与伦比的影像实验,各种配乐大杂烩,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悲情、时而狂躁、时而温柔、时而颓废。妹妹被强奸那场戏的配乐如万根银针戳脊骨,如万千鬼魅撕咬身躯,如万千冤魂竭力哀嚎。妹妹抱着死去的兔子在铁轨上魂飞魄散,母亲在稻田里放纵,旁边是武士刀,美国星条旗焚烧后又是性交画面,奶奶抵制美式的养老院。意识流梦境与现实交织穿插,六七十年代因为时代的原因,各种激进思潮在世界蔓延,那个时候你只要拿起摄像机,任何影像素材都能写进电影史。看这种自传性质的电影,简直是对心灵的一大考验,太残酷了。作为一个东亚孤岛上的民族,这个时候的日本全面西化年轻人的信仰也崩塌地支离破碎。寺山修司的诗写得不错。 |
|
“可乐瓶里的蜥蜴”,扒光它的鳞片,繁密的意象,穿着线,穿过风繁密在我身上扎着,有人被织上新的蜥蜴皮,你不要哭。早已有人们占据过那里,激烈的、无意义的反叛,那时我们每个人都大笑。极致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它美。美能摧毁一个人吗?你要知道,生的对立面原来不是痛苦,而是美。但是痛,还是痛。五十年过去,三十年过去,还是痛。“爸爸,历史有何用?请你告诉我。”见识过那样极致的美,如何还能委身檐下良夜,顺从地生,你告诉我?纵然而今我们连放声大笑都不能。 |
|
神作。真的牛逼。把一部青春片拍成这样,创造力惊人。配乐满分。人力飞机,烧毁的美国国旗,打开窗帘的麦田,青春残酷物语。最后电影结束,男主的独白,我讨厌电影,再见了电影,有时候电影里的梦想照在现实中,我已分不清楚是真实还是虚假。 |
|
我所有关于影评的知识在这部作品中都失效了,看前半段我感觉自己像在看莉莉周,看后半段主角替我喊出来了可是我不爱电影。电影只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表达工具,寺山修司待着如末世的话这个时代就应该拍成这样,它已经把我对于电影的初衷发挥到了极致,感动。另,片尾有吴亦凡。 |
|
一个同《圣山》的拉镜头终结掉整部影片,正如同前面的白屏,以及影片开场时反电影的黑屏。寺山修司相当迷恋人物直面镜头的独白,打破第四面墙《抛掉书本上街去》混合了60—70s的新浪潮城市游牧,以及寺山修司色彩滤镜之下的畸形家庭。另一方面,又是一部城市行为艺术实录。青森县的回忆是绿色的,少年在破处仪式后拉开帘幕,房间成为麦田。粉红色滤镜中,妄想的人力飞行机被烧毁,而当北村英明沿着电车轨道奔跑时,极度不稳定的长镜头同时具有了空间性与解空间性,空间随着不同主体的叙事呈现不同的记忆,在寺山的最后一部作品《死者田园祭》中,这些成为了回溯,修正的对象。但技法略显生涩的《抛掉书本》中,他依然相信这些言说出来的东西,正如同他像那个时代一样关心战争反思,马克思,以及在日朝鲜人问题,但这些探讨,教条又似是而非。 |
|
bhiv2ru6#
dn1u7msy#
aqk8pxwo# |
|
最具梦魇气质的长片首作。 |
|
惊艳的开场与演职员表,电影是不是只能活在黑暗中,一旦灯打开,电影的世界就消失了,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写在它无垠的边界上,nippon日本就是无法逃出可乐瓶的蜥蜴, |
|
就是那种
我也说不清我看懂了什么
但是我一直在抑制那种声嘶力竭地哭出来的酸楚满涨的痛苦
很早就觉得以后肯定不能去拍实验片吧因为我从来都做不了寺山这样的诗人啊 |
|
老子是遭了寺山修司的迷,才会遇到如此“私人”的美。 |
|
邪到底了,空虚、绝望、凌乱而极其张扬的生命活力。片尾演职员表是最神的,用无数张鲜活的面孔替代干瘪的姓名陈列,保持冷酷,永不老去。 |
|
寺山的片都一个调,单色滤镜、妓女、裸体、动物尸体、一堆意象,再加几句诗和自白,配上和风摇滚,表现青春残酷末日绝望气息,像mv不像电影 |
|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
|
不知为何 总觉得如此愤怒邪气的寺山様是个温柔纯净的人 |
|
学潮运动进行时的日本,涵盖愤怒叛逆挑衅,一切表面上生机勃勃,实际上是被生活强奸之后的烂泥的发泄,正如这部稀泥般的电影,稀泥的情节,稀泥的生活态度,所有对世界的认知和成长都是死亡和堕落给予。「当生活欺骗了你不要伤心不要难过」……滚你丫的——大概是这样吧 |
|
跑掉書本 走到街上!!! |
|
#tiff#电影节二刷,这部真朋克儿。 |
|
时代精神。这部强调现实感,也就没死者田园祭和他那些短片那么神奇了。 |
|
这些段落的颜色真让人受不了,颓废一片。 |
|
赤子之心 这才是残酷青春 |
|
男性的青春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强暴 |
|
これから金をもらってもこんなもん二度と見ない |
|
又一部个人观感一般的豆瓣高分电影,不过片名《抛掉书本上街去》我倒是有些好感。原来本片也是《死者田园祭》导演「寺山修司」自编自导的作品。 -2024.03.31 |
|
表达方式既好又坏
感谢小把戏翻译 |
|
快速,生猛,荒芜,幻想与现实的剪贴,情爱与性欲的玩笑,反抗与无能的结合,通往烧毁人力飞机的途径,诚如你引用安德里.马尔罗所说:“痛苦是不变的,变得只有希望而已。” 但抱歉啊,我早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了。 |
|
个人不喜欢这类电影,实验味道太浓重了不知道寺山修司其他片子如何,这部接受不了。 |
|
实验的滤镜 |
|
迷人的色彩 |
|
20061110 1930 Science Museum |
|
炸 |
|
玩票性质 反美情绪 日本新浪潮?? |
|
タイトルが少年とグリグリメガネすぎw |
|
不知为何,竟觉得蛮感动。 |
|
人 力 起 飛 |
|
喜欢这样的疯逼电影。 |
|
刻意经营的荒诞;有时候看这类东西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觉得自己其实还挺正常的。 |
|
喜欢寺山修司的美术风格 但是叙事还是太过于诗歌了,显得冗长,日式cult的沉闷抑郁,似乎又能从每个杂乱的细节中看到昨天同样的影子…… |
|
10/11/2006 7:30pm Science Museum |
|
痛苦的青春,哭着、堕落着、失意着、破碎着
束手无策地被生活强奸
青涩的青春,笑着、模仿着、伫立着、意淫着
反复出现关于飞行的梦
苦涩的青春,走着、奔跑着、不安着、迷惘着
绝望肆意蔓延杀死一切
徘徊在街头,破骂着、愤怒着、虚无着、张望着、谁都不知道我的名字
片中多次打破第四面墙,拍得如此美的做爱,漆黑的铁轨拿着风筝奔跑的女人,走上街头行为怪异的人们,拖着回收没用老人的三轮子的男人。
我要的是种感觉,梦幻的影像,摇晃的镜头,跳动的音符,风格化的滤镜,这部电影满足了我的寻求。
“电影就要结束了,也没有人会记得我,当电影结束……只剩下白色的银幕。”
“别人的心在胸中,我的身体里到处是心,到处如汽笛般鸣响”
“灯打开了,电影到此结束了”
“再见,再见,再见,电影,再见,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