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三个充满张力的切入点:婴儿谋杀&药物滥用的并置;男友带出的马戏团&身体恐怖;以及道格玛招揽女主进入这场“生意”的决定动机&道德辩驳。三条线也都将直接的身体性链接到了战后阴影和资本主义分配机制的失效(“有人生了太多孩子,有人没有孩子”),探讨社会制度和历史如何畸形地作用于人的肉体。表现主义的摄影&打光、极其惊艳的配乐,但观感还是渐进于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历史正剧。(更喜欢去年的绑架! |
|
故事性非常好 流畅 真实故事改编 片名对应里面的缝纫机的针 织毛衣的针 自己流产拿的针 ..... |
|
新即物主义的人物,置身德国表现主义的城镇,Mother就是dogma杀手。细腻刻画出非常对我口味的美学。 |
|
#BIFF 摄影出色。一个中规中矩的北欧惊悚故事,对战争创伤的形体表达和马戏团的设置颇为巧妙,结尾Dagmar的辩护戏直指社会真相。 |
|
【77th戛纳】时代的错误却总要推出一个具体的人来承担罪责 |
|
没有必要被拍出来的垃圾。不引发除了质疑导演道德以外的任何思考。唯一的正面作用是,反面示例人们在赞美body horror的时候在赞美什么,就是赞美不拍成这种只有剥削和manipulation、没有任何美学价值的玩意儿。廉价技巧酷刑折磨观众。没有个人,没有社会,彻底失败的作品。每次看到女演为这样的电影奉献都会分外生气… |
|
【平遥电影展展映】中国首映。想到了《女性瘾者:第二部》《正发生》和《女人韵事》。外景选得好,美术也出色,加上独特的3:2画幅黑白摄影,通过成熟视听成功塑造出20世纪初的现实质感,并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女主拿的“针”是缝纫机的针,是缝衣针。而当女主将长长的缝衣针扎入身体,才知道原来这把“针”是自我堕胎之针。片尾一通法庭的控诉,将所有生而不养的母亲告上了道德的审判席,成为自欺欺人、扼杀自己孩子的帮凶。莫怪女主在情感上的势利和反复,只是在战争的乱世和贫穷中寻找到依靠的肩膀。最后也只能靠自己。人性的懦弱阴暗比战争带来的毁容伤痛更可怕。 |
|
母亲要靠报纸才知道日期,但记得住女儿生日。怪物要戴面具才能够示人,但能够给婴儿展示。女人分泌的乳汁是身无分文时唯一的价值,有人拿着易断的针穿过织布,拿着不易断的针捅入下体。有人推婴儿车,把针当成自己的勋章。法庭众多弃婴的母亲握着针,幻想孩子被送往律师或者医生的家庭,战争从未结束。 |
|
#ICA 长评-战争创伤下的人性崩坏。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丹麦连环杀手Dagmar Overbye的真实事件,她在1915年至1920年期间以帮忙安排收养儿童为名谋杀了多名婴儿。视角还是蛮不错的,以女主作为一个时代的参与者,事件的参与者呈现出的故事视角虽然相对全面,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底层阶级面对现实的无奈。战争是隐藏在影片背后的故事,该元素没有强有力的介入,但每一次丈夫的出现都在提醒观众时代背景。各种问题至女性不得不独自抚养孩子。这也导致底层的女性会想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黑白影像很好的表现出了营造出整体环境的阴冷氛围,但灰色用的比较差,并没有利用其突显情绪,构图还行,不过能从这部作品中看到大量其他作品的影子。三面镜子的使用和类似培根画作的角色脸部叠化处理很喜欢不喜欢,女主眉毛总一挑一挑和跳剪。 |
|
无功无过的优质电影,一度被裹挟在氛围和尺度的震慑中,荧幕暗下的时刻却索然无味,正如女主的造型一击即中观众的共情,但除了被苦难击穿的麻木之外再无多余的层次。导演出于什么动机叙述这段历史?杀婴事件设置于历史的某个刻度特殊性又何在?除了猎奇色彩以外,三次与丈夫的相聚都不能让我们对人物更进一步。电音蹦出的带节奏戛纳时刻更是令人下头。 |
|
第8届平遥·卧虎。77届戛纳主竞赛入围。有点故弄玄虚。 |
|
#TIFF2024#3.5.德国表现主义的视听风格让观众根本无法猜透故事到底会把他们带往哪里,而这种在黑白画面间的”迷失“可能正是本片最奇特的一点。错付的爱情,战后马戏团的心酸与"奇观”,结果最终走向了真实事件启发的杀婴故事。Trine Dyrholm的“无罪控诉”也是在血泪中戳破每一个人的谎言。自私让他们生育,也塑造一种“放手可能会更好”的错觉与欺骗,Magnus von Horn用独树一帜的影像语言展现历史是如何让我们成为反出生主义者。 |
|
计划生育女灭霸,这个角色很好,她的逻辑确有一定道理,叩问那些没有子宫道德的女人们。 |
|
#Cannes2024-04 基于哥本哈根历史上真实的“杀婴”案件。开头由重影和形变呈现的硕大扭曲脸庞营造出黑暗恐怖的情绪。黑白影像勾勒出20世纪初饱受战争摧残的丹麦底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是暴戾、猜疑与背叛。片中两位女性角色之间的关系以一种接近“姐妹互助”的方式开始,却以背离人性的悲剧结束。“杀婴”是否能够帮助底层和边缘的女性获得重新开始生活的希望,影片收束在这个挑战人伦的问题之上。 |
|
生活就是炼狱,又不是我想来到这个世界的,继Nymphomaniac后第二次看女人拿针为自己引产,I am God's child, how do I live on such a field, |
|
弃婴和杀婴 这是一场对母职的集体背叛 是女性共同体的纳粹闭环 真正反战的电影 是不加修饰的 是极尽赤裸的 是审视痛苦 审视战争何以异化人 审视畸形 丑陋与不堪 悬疑 风格化 摄影刁钻 真实事件 毛骨悚然 拍摄乳房 可终于不是展示和审判 是完全功能性的 极其生猛的女性主义 拿针的女性们 有极致的罪 决绝和残酷 恶与生命力共生 暴力与坚韧盘根错节 是顽强 是活下去 |
|
吞噬生命的,有脸上的洞,有城市的洞——工业革命与世界大战催生了又一对畸形人(Freaks)鸳鸯。女主的针,自持又自刺,喻示不可僭越的阶级。经济的压迫窒息,导致底层只能狠手向自己。沾染恐怖的伤心奶水,无从哺育下一代。道格玛教母的辣手与麻醉剂之下,从噩梦中苏醒的主人公,选择了后天的母亲角色。 |
|
三星半。 |
|
3.5 故事蛮prioritize奇观over moral theme的,还算engaging,但也不是特别必要看,but Puce Mary做的score,so暗黑工业解构俱乐部爱好者可以看看。 |
|
毫无说服力的法庭discours 到底主角视角是谁都存疑 视觉有风格但故事太薄弱 一句vraie histoire成了无法指摘的挡箭牌 |
|
一部单调的“技巧电影”,尚不成型的风格机制,包括黑白摄影在内,拼装的全是最为表征性的技术观念,而非系统化的运作(风格)或再生(技术)。其形式织体基本上就是取自德莱叶、伯格曼等北欧电影大师们的作品。一个还算精美的仿制品。@Cannes2024 |
|
2.5 形聚神散。最讽刺的可能是,100年前的德国表现主义比现在的模拟表现主义要深刻有趣得多。 |
|
【釜山电影节】其实不论是身体上的残缺,还是心理的扭曲,其矛头都指向了战争对人们带来难以消除的阴影。导演在处理这几个话题内容时,遗憾地没能做到平衡,他似乎更擅长音效与配乐,陡然增加诡异的氛围,以及提升情节的悬疑感。 |
|
最近总是在想,身处一个不幸的时代,究竟怎样才能为自己谋得比较顺遂的人生 |
|
3.5。1.剧作线头太多,很难做有机融合,三条线的割裂感比较明显,女主为生计与纺织厂老板偷情,女主士兵丈夫回归肉体与精神上无法抹去的创伤,杀婴真相的逐步揭开,一战带来的大萧条使无数人身为人母不得已选择抛弃出生的孩子,杀婴的刽子手不过成了时代罪恶的替罪羊。2.当针无法成为纺织女工谋生的工具,即成为谋杀的利器,澡堂里长针插入子宫试图捣烂未出生的胎儿,实在是毛骨悚然、触目惊心。 |
|
电影用恐怖片的手法勾勒出没有未来、没有后援、也没有逃脱选择的女性困境,正因为如此,被生活磨砺得冷酷无情、同样破碎,但又残存着人性的道格玛才对织女构成了致命的吸引。对她而言,与爱着被战争撕裂的丈夫或跨阶级的软弱少爷,倒不如与魔鬼共舞更加轻松。一部表现主义的噩梦,揭开了隐藏在文明面纱背后中的毁灭性真相 |
|
已经入围本届奥奖最佳国际影片。针比衣架恐怖多了。一战后的女性生存纪实。本不是恐怖片,却充斥着恐怖内容。女性想要堕胎只能用长针杀死胎儿;女性本想把生下来的孩子送养给有钱人,却在交钱后被人直接杀死;抑郁或极其痛苦时会尝试各种化学品(甚至不是药物)让自己麻木;战后的残疾士兵只能通过展示自己的残破身躯生存下去。这是丹麦连环杀婴杀手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但导致这样悲剧的凶手可能不只是那个杀手,如果不是杀手假借领养之名,又会有多少孕妇拿起那根长针呢?遗憾的是,这一百多年前的悲剧,依然在当下重演。 |
|
m2527:战后带来的苦痛大众来承担。有人再将利用羞耻来帮人摆脱道德与生存压力。生存压力略小,女性苦难是真。 |
|
@CannesBazin 从受害者向加害者进发的剧作线索,充满了巧思和悬念,只为了说清楚一件事,所谓的连环杀人案,并非源于个体天然禀赋的恶,而只是时代的普遍阴影——是无负责任伪善的资产阶级工厂主播下了不伦的种,是国家机器间野蛮的战争催生了身体和心灵上的畸人。女性的劳动力被剥削,身体被剥夺,最后还要亲手杀死自己生下的孩子。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事?至少,日耳曼表现主义以其最精致方式在这部当代电影里示范了历史最鬼魅的时刻。最非人的恶,不过是当代最文明的国家一百年前普遍的人性。恶,从来都只在针尖上摇摇欲坠,是人内在最固执的那部分罢了,给点土壤,就会生根发芽。 |
|
很喜欢它的视觉,别具一格的怀旧基调,专注于试听语言叙事,仿佛回到学校stage D拍term 4 (不是)
故事讲得心猿意马,好线索一一始乱终弃,展开任何一条就会暴露作者其实并不感同身受,也没什么特别想说的,倚杖怪诞象征掩盖剧作的薄弱
我们大约知道每一阶段作者想要她要什么和解决什么,但不清楚每一件事的发生与解决对人物的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因果是平行的,每一个含义都很扁平:因为这个世界是糟糕的,所以婴儿被丢弃;女人们虽然惨淡不堪,但可是都尽力了
人物关系全由外因堆叠,缺乏纵深和动态变化。等待丈夫放弃丈夫重遇、抛弃、收留、离开、再次回到丈夫身边,这一系列动作可任意排列,不对人物心灵发展及之后的抉择产生影响
不见人性的深度,只有对世界强硬冰冷的态度。非常优秀的拍给电影节的电影
@ Gdynia |
|
女主微微神经质既弱又狠的神情和气质甚是独特。感觉很久没看到摄影和构图如此考究的电影了,开场十分钟真的惊艳到了(瞳仁反射的拍法有那么一点炫技吧)配乐也不错。送婴一幕开始片长已经过半,进入主题似乎晚了点。工厂站会和庭审围观把女主的凝视置于人群中有些巧妙的呼应在里头。最后抱着小女孩发出的一声呢喃真好呀。 |
|
三星半,越往后剧作越推不动女主角,价值重心逐渐倾向道格玛,草草给前者安排了一个领养的救赎动作作为结尾完成人物闭环。亮点也同样突出,表现主义光影质感比较成功,杀婴的剧情也与表现社会阴暗扭曲的流派印记相契合,主题上层次丰富且过度细润,人性上溯到阶层最终回指向战争(丈夫归来进入马戏团通过展示创伤过活,工厂主产业为世袭,制作军服实为吃到战争红利)。 |
|
3.5🌟
1. 极少而准确的音效,令人印象极深。一个是像火车鸣笛但低吼的怒音;另一个好难形容,忽前忽后、急促的电子回声?
2. 这个Dagmar太太,我的天,演的可真牛… 时而慈祥,时而恶鬼,时而脆弱,时而变态…
3. 北欧电影那股浓郁变态的癫味始终很突出。果然只有洋人才知道怎么拍antichrist题材。我们都只熟悉自家特产。
4. 节奏不算太好。前一小时故事冗长,废笔稍多;后一小时转移到糖果店之后,整个节奏起来很多。
5. 我最想不通的是Erena这个角色… 我会希望她往更黑色里面走。 |
|
或许只有同一个阶级的女人才能更明白彼此的困境。 |
|
这个世界太黑暗了,太黑暗了。。。 |
|
和『山区新娘』并驾齐驱的欧陆影节投机雷片,一眼望去经典再现,仔细一看幻兽帕鲁。影片焦点十分模糊,一会儿讲战兵遗孀的困境,一会儿又聚焦卖婴杀婴的谜团,在自以为高级的叙事与所谓关注女性的视角下,本质上还是把女性角色完全置于生育、哺乳和对附庸男性的功能之中,人物弧光几乎为零。欧洲这批中生代导演这几年越来越走入误区,摄影卷得再美,调性卷得再高,可连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都塑造不好,那不就是在倾倒洋垃圾吗? |
|
【丹麦】从健身网红的血泪史再到一个取材于真实历史、足够耸人听闻的故事,如此跳tone的选材似乎并没有对Magnus形成阻碍;它依然有对女性角色近乎窒息的境遇最生动的展示,也总在挖掘极端和一种逐渐失控的走向。比起前作的陈词滥调,感觉这部更有风格;并且足够见到当“晋级”应该有的进步。它让人看得如此“不舒服”,却能在完成后仍然想起这段历史和当中的经历者。 |
|
【4】太糟糕了。很好的素材,很好的人物,很好的背景,却完全不知道以何种视点穿起来两个可探索的事件。完全可以中间一刀切变成两部电影,一部关于婚姻,关于自我,关于前夫的爱,这样是成立的。另一件事道格玛杀手从始至终没有讲清楚一个“变质的点”,就为了最后法庭宣誓几句完全烘托不起这个人物,好在是崔娜帝虹的强大表演。这些事本八竿子打不着的,而导演又缺乏编排,调度,叙事的能力,就让整个电影有了硬蹭女性表达的嫌疑。一部电影看出了remix风,以为在玩k pop吗? |
|
#77Cannes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实在没钱了所以把几部电影的灵感压缩在一起拍了,几个切入点都很好,但既浅尝辄止又混乱不堪,不过视听确实很唬人,戛纳唯一一场本多动症患者认真观看两小时丝毫没走神的电影(因此把两星改成三星了,可为什么收到的赞清零了我好伤心555 |
|
对弗朗西斯·培根图像的化用与身体恐怖主题的结合很合宜。什么叫优质电影?有隔壁房间那样烂俗调度下富裕中产的有病呻吟在,还轮不上这部当典型。我看杀婴妇人和产业工人女主在电影院大笑或犯罪后同榻而眠,比畅销女作家陪纽约时报名记者窝在沙发上看基顿谈环保等死,有情有理有风格有社会意义有人文关怀多了。 |
|
1.5 / 蛮不错的概念:战争所带来的身体-物质性。局部惊悚感的奏效正是在于这种难以挪移的物理特质。但整体而言依然是非常陈旧的“大师电影”:以为“深刻”的剧本加上美美的摄影加上氛围感配乐加上时不时莫名其妙的“创新”镜头就一定能拍出好电影。而实际上镜头除了给出情节信息之外根本没有更多的剩余,叙事也仅仅是粗暴操纵的线性相接。开头那个丈夫步上楼梯的镜头是在致敬《布米叔叔》吗?我替阿彼察邦谢谢你哦~ |
|
@Cannes2024 形式上并不满足,对精致黑白摄影的新鲜感很快丧失,很喜欢对面孔的叠化扭曲,可惜这种风格化表达只是偶尔的点缀。剧情上觉得有些冗长,可以精简。最后想直白地通过蒂虹的控诉为一个“反派”赋予一些正义性,从而影射出时代的弊病,但实则这个口号显得突兀而缺乏说服力。 |
|
技巧层面所形成的精致是否会剥削本身斑驳沉重的故事,显然情感抵达的效用可否在两者间至关重要。抽离色彩的黑白、压迫性的影像配乐将战争对人的创伤和异化推向一种惊悚,面容的视觉扭曲与行为的扭曲形成呼应。战争对男性的身体伤害在马戏团里被景观化,形成一种凝视的可怖的暴力奇观;贫困底层的生存境遇让女性承受堕胎的生理痛苦与“舍弃/弑婴”的情感摧残,“针”所未竟的暴力即使被她者代替,也依旧无法抹去战争对女性的多重伤害,可惜法庭上的质问让人思省却不够有力 |
|
杀手在人类脆弱时变成导演,导演在艺术脆弱时变成杀手 |
|
第一次她站在女工们之间听他慷慨激昂纯真地笑,然后带来了令她第一次陷入苦难的女儿;第二次她站在马戏团的观众中第一次看见她那被战争在脸上留下的扭曲的洞,眼神坚定,她在带他回家后第一次知道吗啡是什么,然后在另一个女人那里陷入了因为痛苦开始依赖药物的苦难;第三次她在法庭的受害人群中凝视她,眼睛里是涅槃。但这三段她在人群中的凝视链接的都是苦难的源头,想到这个我突然一激灵,最后一次带来的是她收养了她7岁的女儿,这该不会也即将成为苦难吧?!毕竟那7岁的孩子曾经试图捂死那个男婴…视听很惊人,今年最顶的片了,情绪不好的时候慎看。 |
|
倒吸一口气,影院鸦雀无声。 |
|
开场新租客母亲掌掴女儿的一幕便点明主题:原本亲密的血缘关系被扭曲致畸为残忍的宛如对赘生物般的厌恶,而这一切诞生自巨大阶级鸿沟间的联姻泡影,战场归来的原配和依靠沦为“怪物”供人取乐,彻底失去幸福的信心,似乎仍对下一代实现阶级跃迁和改变命运存在幻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是否真的只有作为罪人的崔娜·蒂虹看透了这个世界的残酷真相,或只是充当了所有人的刽子手,她的杀戮落于生理,众生的杀戮落于时代,毒麻剂下的自我催眠,一副荒诞可怖的战后图景,当人们心底被逼迫而悄悄释放出了恶念,一个自称看透了世界的丑陋真相的杀人魔头作为某种精神代表被推上潮头,另一场更大的浩劫已然注定会降临,结尾收得过于温柔而不现实,电影承载的不只是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美学方面的回归,它同样如那些经典影像般精准的描摹和预言着时下的命理和兴衰。 |
|
剧本很一般,但摄影和音效创造的氛围以及一流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
|
道格玛演的好,应该直接加入姐妹会。现代的配乐更是完全将电影的视听表现升格。只是这影片的题材的确是不易欣赏。 |
|
2024戛纳电影节,有点故弄玄虚,投机取巧女性题材,但是拍出来技巧大于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