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深度参与,找了许多被刑讯逼供人员,试图重新搬演发生在伊朗的刑讯与审判。且作者和拍摄对象互相跳换位置,让犯人扮演秘密警察,审问自己。重现审问现场,最后失控了,一个女性观众,夺下了影片的话语权。好玩的是权力关系,拍摄主体和客体易位,从一个制作者去拍摄被摄者的权力关系中反转,导演成为被审问和批判对象。 最后成为了一种对话关系,整个电影变成了一个开放性文本。讨论的东西很有意思,比如,真实是可能的吗?拍摄与被拍的关系是否对等?伦理上,导演得做法是不是给被摄者造成伤害?权力者和无权者能否达成真正的理解? 等等诸多话题 。神作 非常实验 |
|
当阿布拉希米反客为主夺过话语权,打破导演的思维框架开始进行灵魂质问时,这项电影实验完成了语言和真实互相伤害拉扯的真正意义,暴力镇压和逼供的伤痕让导演的电影语境显得既伟大又懦弱。 |
|
痛哭致敬 |
|
#2023 EFM# 奇遇单元入围。(和周浩的《孤注》可以对比来看)初看以为是个贾法帕纳西式的喊话片,结果越看越有趣,导演找来各种流亡海外的伊朗人来“搬演”审讯场景,越玩越大,“揭示人内心的幽暗”。尤其是跟戛纳影后阿布拉希米那段,简直就是个规训与惩罚的S&M游戏,但更妙的是阿布拉希米居然开始抢夺影片叙事权,句句诛心,把导演问得哑口无言,批得连滚带爬(这段在性别叙事上也很先进)。籍此,影片也终于摸到了讨论电影伦理和影像哲学的高度。
真心说这个片子里阿布拉希米的表演比《圣蛛》好五倍十倍五十倍,这才是戛纳影后水准!导演要是再放开点这片主竞赛一点问题都没有!若不是中间有一段实在是太脱线一个五星妥妥的!【#年度名场面:阿布拉希米和导演搬演审讯(楼梯段)#】#年度佳作候选# |
|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和王拓的《审问》对比。《审问》着重讲的是语言的伪装,可以建构一个新的自我。《敌人》正好相反,在极端政治审问的对抗里,语言是破坏自我。 |
|
创意倒是挺不错的,导演假设了一场历经16年重回伊朗的审判,不过看点并不在导演身上,而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表演出来的一个个已经离开了伊朗的,却永远会被审判的阴影缠绕的个体。在真实的世界中,审判者所需要的并不是所谓的真正的答案,只是刚好上级下发了这个剧本,每个人都要按照剧本上所写的演,被审判者需要说出剧本想要的台词,真假已无所谓,诚实与否并不能帮助自己逃离困境。释放人性的黑暗面是很难的事情,扎拉可能也是因为是个演员,才能够更加迅速地进入到角色之中,用一连串的方式去给导演逼供。这其实也挺考验发问者的能力,毕竟需要一直根据对方的回答,不断向下挖掘,直到知晓背后的真实想法。我看的时候也一直在想这电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现实情况绝对不会像这个片子一样小打小闹,或许帮助了曾经被审问过的人讲出自己的故事吧。 |
|
+ |
|
C+/ 还是很有趣的表演实验。开头先通过空间的检视与亲历者的讲述来将审问搭建为一种可能的电影-戏剧-虚构情境,之后逐渐深入这一逻辑链条。更有趣的是,虚构与现实的关系不再是两面的简易翻转或是分明的交错,而是全然渗透进了“演员”的表演中。因为表演的暧昧属性,我们既进入了对暴力的质询,又同时进入了对记录行为与电影伦理的质询。影片因而生成一种完全自觉的多向的放射形态,不避讳也绝不放任冒犯,同时也将暴力设想为一种叙事权力的分叉,一种弱者仍然保有的潜在批判性力量。 |
|
Ebrahimi扮演的审问官让人想起了《姊姊妹妹站起来》里李凌云扮演的胭脂虎,两者都不是演,都是在还原自己曾经的遭遇,而这也像双刃剑一般,刺入观众心里的同时也使自己在回忆的切肤之痛中造成成吨的伤害,如此壮烈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但相比于《姊》里的情况,纪录片里的伤害依旧在阳光之下久久未散,希望Ebrahimi的付出真的能改变一些东西 |
|
导演试图以搬演来接近某种不可能抵达的共情,即便很理解这个初衷,观影过程还是极度不适,像是看一个男性把枕头塞进腹部的衣服里来体验怀孕——最开始他居然认为可行,这让我感到愤怒。后面分析下来,这种情绪可能是某种自我厌恶的投射,太想要共情但又太无能为力,这可能就是“我最大的敌人”。我承认结尾其实是落到了“无能为力”上面,也承认阿布拉希米的表演很好,但她的“利刃”还是没有真正的袒露出来,反而用导演对她的愧疚“实现”了这个报复,但这样就自反就失败了啊。#IDF 2024 |
|
從Zar Amir Ebrahimi出場後電影開始變得有趣,逐項脫離紀錄片的初始構想往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我很喜歡這種意料之外的交互實驗 |
|
#VisionsduRéel2023#33 Berlinale73 Encounters 4/5 |
|
10/26 1000 4/205 xs整半天了导演怎么底裤还在,抠地 |
|
#Berlinale 奇遇 伊朗版《列夫•朗道》 |
|
【8】1.暴力会滋生暴力,而不会自然终止
2.爱与恨是述行性的情感,当我在做出恨你伤害你的举动时,我就已经在心里找到我这么做的原因了
3.女主演突然抢夺导演叙事权利那段实在太妙了,当年汤唯在戛纳输给她我还有些意难平,现在看来人家确实实至名归
4.创伤的叙事有时候是一种对于创伤的二度加强,好在导演最后补上了足够的和女主演复盘的环节,否则真的会心疼女主演的心理状态
5.女主演对导演所施加的一切暴行都是“去麻去辣”的,女主演口述的亲身经历更是毛骨悚然 |
|
毫无疑问是一部让人大受震撼的电影。原本以为只是通过模拟暴力式的讯问过程来反应伊朗灰暗现实的控诉电影,但随着《圣蛛》女主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带着她自己真实的故事与情感强势侵入之后,整个故事的立意瞬间被拔高。我们得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整部影片:参与这部影片的所有人真的能从这种半虚半实的影像中全身而退吗?这样的影片真的能使那些讯问者们发现自己所做事情的正义与否吗?我们最大的敌人真的就是那种我们心中所认为的“不公”吗? |
|
7th IDF 以“天真”的出发点开始一场监狱实验直到阿布拉希米出场,凭颠覆“导演”的影像与话语权利的输出而彻底击溃“导演”或审问者的形象而终结。结束的只是一场幻想中的对话。受到的凌辱与驱逐终究还是在人性与道德层面进行回述,可现实的敌人总是面目全非地撇开所有束缚。 |
|
比起对政体和社会的反思,更多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实验或者阿布拉莫维奇式的行为艺术,探索人性恶的极限,和权力关系之影响。Callac这个乡村电影院看的第二部电影,映后的Q&A还是很不错的,导演本身是有些想法的,以及很有意思的是,作为intello群体的这些伊朗导演们或多或少都讲法语。 |
|
是男人 就下一百层
欸?破房啦 这才哪到哪 |
|
伊朗电影总能在形式上不断的创新,身在国外的导演试图通过拍流亡伊朗人的冲突,证明高压体制下的人民也会习惯性暴力,然后回伊朗放来感化看守。但是概念显得太抽离漂浮,直到女主告白才图穷匕见,短短饰演凶手的两天内就会扩散恶意,不单体制人性本身亦会如此。#idf7th美院象山4号楼205 |
|
那么最大的敌人是谁呢? |
|
看愤怒了,心中的勇敢天使阿布拉希米在伊朗居然遭受过这种非人的待遇,对伊朗利维坦的憎恶又加深了。我说阿布拉希米怎么扮演审讯的角色会这么真实,原来她只是把她记忆里的痛苦遭遇给还原出来了,审讯人的工作原来也可以让一个正常人在两天内成为一个野兽。 |
|
另类的调教,来自被审问者的控诉。 |
|
意识形态 |
|
女演员加分 |
|
Ebrahimi的橋段太過震撼 |
|
@陳品霖 |
|
tidf14#18 |
|
刑讯折磨场景的连环嵌套,本质上是一场导演与演员之间权力关系的倒转实验,由创作理想的规训,转换为世俗强权的凌压。中途审问话题转到作品的时候,能量一度削弱,演员濒临崩溃的状态得以显现,然而这种状态在当下也是充满疑惑性的,直到扎拉搬出自己的故事,倾诉和演绎的价值才得以补全。伊朗电影能够诞生如此奇特的“碎镜现实”风格,与其尖锐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 |
|
比直接拿着摄像机闯入审讯现场更多议。以电影(影像)去审判,以赤裸的身躯面对“审讯”。讨论恶的面貌,扮演恶人的心理,其实是受害者的反击。真正善的人又如何无师自通,在体系里的“恶”也可能是被“说服”而成的(《搭车游戏》)。
重现真实,超出真实。 |
|
伊朗当局如此无孔不入、如此残暴,但就是有这么多干电影行当的能逃出来,也是一大奇迹🤪 |
|
2/5。前期期望太大,以至于很失望 |
|
文本化的纪录片。结尾处情绪的积累在那爆发 |
|
能站在这种交互模式里探讨是大胆的,就像在当事人的创伤口又撒盐了~ |
|
我本来的预期就是实景重现威权高压,至多到路西法效应展现人性恶,没想到后面还有一层是纪录片伦理,圣蛛女这一段压迫感真够厉害的,虽然你也知道真正的审问会比电影呈现更残酷~~~ |
|
后半段意外的把看前半段的疑惑全部搬上台面,于是片子的力量也真正展现出来。从想用虚假去干涉真实,到挖掘出虚假与真实的根本矛盾,导演的原初目的已然不成立,但同时却将人可能的暴力到各种程度进行揭示,尽管这种暴力依然是虚幻的,是被回忆和讲述的。 |
|
#73rd Berlinale# 7/10 身份的反转不再是虚伪的“角色扮演”,话语权真正在诘问下得到颠覆,最大的敌人,究竟是谁。 |
|
无能为力 |
|
【IDF 2024】在探讨secret police审讯者同foreign agent受审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纪录片自反性及纪录片伦理问题之外,也考掘出了深刻的男性沙文主义:当性别倒转后,由曾做过受审者的女性扮演审讯者,来重新演绎其所遭受的来自(男性)审讯者的(有关性的)言语暴力和羞辱,此时,扮演受审者的导演(男性)会自然地难以感到暴力之严酷,以致于发笑和有闲情对着摄影师吐槽。 |
|
实验性的发展带来冲击性的反应,立于现实局面的无能为力,也算是一种自我掷地有声的反击。只不过一切看来,人生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人生本身。 |
|
#IDF2024 最後一場直接震撼我 |
|
实验的想法挺好的,但整体冲击力不太够,最后导致显得平平淡淡 |
|
五星狠作。起初以为电影里的敌人就是具有垄断性的最高权力,后来才发现敌人就是每一个有机会接触到权力的人,这就把指认对象从伊朗政-府扩散到了所有自以为无辜的人。每一个高效认真工作着的人,都有可能是邪恶的共谋。在一个简陋的封闭空间里,导演把戏剧性的审判转化成了普遍性的现象,这比大规模制作的《列夫朗道》不知道高级了多少。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像是基因一样潜伏在人性的最深处,随时等候权力的召唤。不要把这部电影看成伊朗电影,比电影还真实的场景我们也见过,不是吗? |
|
真实电影作为一种触媒,戳穿了纪录片狭义的社会功能,又重建甚至延伸了其自身作为一种方法的有效性。触媒效应是个“控制-失控”结构:高仿《夏日纪事》永在完成中的模式,先设定行动规则,延请经历过伊朗刑讯的流亡者反身搬演刑讯现场,导演自我反射献身为受审者;流亡者在“流亡者/审讯者”双重身份的自我切换间实现多重质疑,最终小宇宙爆发,颠覆影片原有的社会性自反及其意义、纪录片作为“触媒”的有效性、左翼知识人的良好自觉,建立新的自反。导演前后作似都是同类模式,柏林官网目前都显示为纪录片;出品方atelier-documentaire值得好好关注。 |
|
(有一点被trigger到)找逃出伊朗被审讯过的人用自己的经历扮演审讯官,Zar Amir的质问真是字字诛导演的心,可惜没有映后不然想听他要怎么回应 |
|
敢把导演的身份和自己的身体交出去,进入危险的实验,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电影。 |
|
【2024IDF01】身份互换下意识形态的对立,女性用自己的经历来进行这场审判。看的时候总会想起《神圣无花果之种》,伊朗政治片确实有很大的可解构空间,可惜我对政治一窍不通。 |
|
【和暴力机构对话的可能性是否存在】看完也不知道阿布拉希米是演技太好还是说了真心话,就楼梯那段,感觉伊朗电影又升级了一步。 |
|
IDF 2024 第二部 伪纪录片元电影
四星全给女主 审讯演得太神了
(片尾果然是女主的亲身经历 唏嘘
最后吐槽设计博物馆场地全方面的差!
椅子不舒服 气味难闻 中间最好的视角却是过道不坐人😔 |
|
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