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好的大概是片尾曲。
多年前的日本影视作品中如果有一个“英俊”的男子从东京来到了乡下,那大概是因为背负了一个案件。而近年来这样的东京男子大概率是gay子。 |
|
@CannesDebussy 道德性的转折来得是如此突然,也无疾而终,暗示着导演关心的是年幼时氤氲的记忆而非人物内在的道德性。就像记忆那过曝的肌理,德彪西月光流淌下的冰场、少男少女、卡带里传出Humbert Humbert的音乐,都指向那个业已过去,无从改变的过去。而不完整的过去,只能以不完整的理解去承载。从重制记忆的角度,奥山大史有着与年龄不相匹配的技法成熟度,但两部电影中道德性的游移和点缀,又显得他对创作也抱着一种不完整的匠心。 |
|
虽说电影淡淡地,却不明白热评为什么要说“厌女恐同”的内核,我认为大抵也就是承袭一如既往的唯美派罢了。导演在映后访谈时克制地回答了:他对sakura的心绪仍做了大量留白,以至于观众可能会疑惑她在与老师决裂后的心境变化,但其中一种将是对熟悉的人因未知浮现而产生的陌生感。我认为这是很合情理的,男孩对少女,少女对老师,老师对男孩,关于“凝视”,电影并不避讳,反而通过这种闭环式的客体关系,把观感蜿蜒着陆在个人心绪上。随着由默契构成的信任体系伴随青春心事一起崩塌,sakura并没有一个万全之策。我更愿意相信结局takuya和sakura的再会,是温暖而透彻的,三位之间也定要有一场冰释前嫌,把隐秘但恰好的私欲归还成栩栩流转的冬阳,这何尝不是耽美主义的魅力之处…倒不必事事要正确到极致,允许几分自留地也好。 |
|
淡淡的小清新。玩冰球的男孩被滑冰女孩吸引,开始学滑冰。女孩暗恋教练,教练看重男孩,“三角关系”里的紧张被表面的和平掩盖。童话一样的小镇冬天,在德彪西的钢琴里,教练领着少男少女在冰雪天地起舞……太美丽太温暖,因此极脆弱:少女发现教练是同性恋,转身离开,少男的梦也随之在春天融化,教练被迫远走。美好的风景里并不总发生美好的事情。爱的破坏力在于伴生出的暗与窄。影片结尾,两个孩子相遇,导演到底也没让口吃的男孩说出想说的话,女孩微笑着,那是另一个未来。 |
|
C / 虽然也没有多好吧,但也足够让如今坐在观众席的是枝裕和感到羞愧了。 |
|
非常好的小品 这个话题的这个角度在日本也算稀有 不愧是跟是枝裕和干过活的年轻人 融合东西方情调 影像的叙事力和表现力都是优的 严肃性和流行度 情感力都平衡的很好 漂亮的留白 很赞的观赏体验(说厌女的 请精神健硕一点 不要神经比阴道瓣还敏感 |
|
第一次看1:1画幅的电影,但还是想感叹太美了。第二次在国际影展上看日本的故事片,所以是以很平淡的心看。记得当时看完《黎明的一切》,会觉得结尾太过于平淡。但这次看《我的阳光》,反而会习惯这样的故事表达。就像人生里的一段经历,淡淡的发生了,或许以后不会完整地想起整个故事,但是雪景、阳光、人性的美好感受会一直一直留在心底。 |
|
很日本,隐隐的厌女+淡淡的恐同套上19.9特价川内伦子滤镜 |
|
6.5。往小了說,類似質感的日本電影要多少有多少;往大了說,寥寥數筆台詞形成的情節轉折和映射的日本社會保守氛圍遠高於《怪物》那個極端繁複的劇本。 |
|
每一段关系的变动都赋予场所全新的面貌,直到人物与空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再唤醒观众相似的情感经验。剧作略显矫饰,“凝视”被赋予过重的意义,沉浸于情境而累积出的情感不免显得轻佻。试图制造一种得与失的心理落差,再掺杂社会议题,较不遮掩的创作动机。 |
|
7.5 好久没看那么小清新的电影了,挺好的。如童话世界一般的北国风光,承载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的恋爱与猜疑,与冰雪一通消融在春日的曙光之中。 |
|
奥山大史的摄影美术和故事讲述都是审美的神,自然又通透的阳光遍布全片,像是苦闷乏味生活中的一点点执拗的寄托为内心带来的光,对拓也如是,对教练也是。池松壮亮一如既往地温柔沉默充满魅力,全片也精巧而克制,原声更是大大加分。好喜欢~ |
|
结尾留下的人的微笑对视对离开的人来说真是残忍到意难平,对两个懵懂无知或难辨是非的孩子或许是成立而无法苛责的(更显得残忍了);男孩口吃还没说出的话留下了一些想象空间。虽然并不十分过度,但近乎全程都能察觉到一点用力感,中间三人滑野冰的段落尤为明显(因而也是观感最不好的一段);不过池松壮亮和若叶龙也的cp相处部分就完全没有这种感觉,舒服极了。 |
|
艺指是否有点太造作了,天,看到男孩子泡澡时卫生间陈设的各种沐浴露都是instagram网红渐变色真绷不住了= =||| 好看倒还是好看的,后半段没力气了。【热评很奇怪欸,什么崆峒厌女,不带你新学的标签词汇是不会说话了是吗?真服了看个电影贴贴贴贴贴贴你吗呢,这么爱贴看什么电影,回家开个价值观超市,贴满,爽不死你 |
|
#10698. #8th PYIFF# 首映。前入围2024戛纳一种关注。7分。编导摄剪一体,摄影还是蛮厉害的。虽说池松壮亮滑冰技术上明显指导不了片里的女孩,不过影片中有一套很有意思的关于“指认少数”和“(所有人都)会错意”的结构,琢磨一下还是挺有意思的。卡带、杂志和挂历的时代,对北海道小地方性少数的表达其实也不能那当今的“正确”来要求,不止于1.0时代就可以了。 |
|
可以和河濑直美阿姨比一比谁的逆光滤镜更泛滥更亮堂更齁甜的地步。屡见不鲜的相遇与离别,美好梦幻到有些失真,俩小孩的塑造也似乎还差点。更适合做个动漫。但确实看得赏心悦目。 |
|
还是去看了漂亮小孩 精准构图和体育馆的光线 去期待又一部日本文艺片 本来以为会应和一些悲伤 但只有虚无缥缈抓不住的一切落空的疼痛 无法成为出口 可能还是因为男性中心 |
|
【AFF21PE】4+。喜歡和厭惡,一瞬一瞬都不能更真實,溫柔也冷清,率直也克制。對於「樂極生悲」的瞬間是抱有疑問的,但的確是像導演舞挨分享的那樣,冬去春來,還是要走下去,我也喜歡收尾平靜的延伸。應該是第三次見池松啦。 |
|
除却它厌女恐同的落后内核,日本人本就爱以柔光童话来粉饰现实。这种手法被日本影视主流沿用至今,年轻电影人有没有感到一丝落后和懦弱的羞愧?还不如柔光到底,让Sakura和Takuya从训练场美到赛场、池松壮亮好人有好报,观众至少有完整童话可以看。粗暴的转折和不负责任的人物设计,带着一种逢迎现代潮流的心态,「你看我都提到他们了这还不行吗」。不行,观众不需要你们对付他们。《舞妓家的料理人》本就是不肯自我面对的窝囊文本,以后可得离是枝裕和的这些徒子徒孙远点儿。 |
|
导演还年轻,故事多少只能依靠他的人生经历,应该鼓励一下。对被误解,或者说不能被理解的老师,导演其实剪去了女孩后悔/道歉的镜头,他的解释大意是“生活就是这样,总是有各种误解无法有解释的机会”,并且留下开放性结尾,挺好的。最后鄙视无脑战狼提问。
另外之前看的未完成,借这里打一个满星 |
|
#HKAFF#阳光原来是温暖与冷酷的双面词,在它的照耀下,男孩可以终于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属,却也可以让女孩决绝地与自己内心不和的一切彻底分割,男人也会在甜蜜之后终于面对自己的一滩烂泥,选择出走。但在所有的故事之后所有都会变得刚刚好,该拥有的东西并不会在遗失之后消失不见,该触摸的情感不会随着冰雪融化一并流走,我们只是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那并非单调的阳光一点点重新洒进心房,然后颤颤巍巍地继续去感受它、接纳它、拥抱它,即使它并不完美。 |
|
阳光的变化温柔又残酷,月光也可以是暖色调的。 |
|
@ tiff 冰球运动和花滑的对照很有趣,已经触及到运动与性别的关系了还有lgbt成分,可惜浅尝辄止了没能往这方向多挖掘一些。还是挺青涩的,当然如果把青涩风格化也是可行的。池松又解锁花滑技能了,成为日影张震老师指日可待( |
|
整部影片的基调氛围就像是溜冰场里照进来的那束光一样,独特、闪耀、温暖。没有过多复杂的狗血和冲突,成年人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孩子们也有自己对世界的疑惑和不解,至少在溜冰的时刻,大家都是真的幸福而开心的。最后的最后,那些开不了口的,来不及说的,都在春天的到来时刻,跟着时间一起消散在了风中。 |
|
【平遥电影展展映】内地首映。在固定冰场的摄影机位设计是成熟的。池松壮亮的表演与角色融为一体。同志元素也呈现得自然。片尾曲和字幕有可爱的巧思。先用柔光的滤镜制造出少男少女共同训练花滑,与教练产生美好情谊的氛围。影片更多站在男孩和教练的视角叙事,角色相对完整。对女孩的个人、家庭没有太多刻画。突然出现的恐同情节画风陡变,击碎了美好滤镜,直接改变了影片的走向与角色的命运,令人错愕。也让女孩的形象发生彻底逆转黑化,结尾的对视也显得不可信。有点对不起池松壮亮苦练的滑冰(也没太多镜头)。这种结尾设定里对生活中莫名无解遗憾的呈现,倒是和《彷徨的女人》结尾主创的意图异曲同工了。两星半 |
|
3.5,优缺点都和导演上一部作品无变化。 |
|
太简单 拍短片得了 北海道的雪景是真美 |
|
3.5/4 像折射在冰面上的冬日陽光一樣脆弱又美麗的三角關係 (其實不是大家不要被燃冬vibes海報誤導了) 沒有什麼野心就是專心講一個很小的故事,男孩的成長 (首尾呼應的棒球) 成年人的遺憾和取捨 (競技夢想和同性伴侶) 少女的心事 (雖然女主角人設真的完全是啞巴工具人, 把女性角色刻劃得如此粗暴還是有點無語) 把青春運動題材/關注東亞性小數拍得如此賞心悅目又輕盈動人,奧山大史在把握場景的色彩和光線如何反映人物的內心情感令人驚喜。考慮到這是他第二部長片而且一人身兼導演/編劇/剪輯/攝影,他對鏡頭語言的掌控和技術執行的成熟都展露出驚人的天賦。名場面是滑冰場上交錯的目光,男孩看著滑冰的女孩的姿態,教練看著笨拙嘗試的男孩,女孩看著仰慕的教練,電影是凝視的藝術 HKAFF (見到池松真人好溫柔) |
|
可惜,奥山的子供流走得太平实 |
|
三个人在湖面滑冰的时候,我被治愈了。 |
|
(20240929)阿亮太好太溫柔了!!!我的老天爺 這麼輕柔的90分鐘電影真的造福人間!!!我平遙前幾天受的苦都因為這部電影得到彌補!阿亮!!(20241024)又在戲院看了一次 真的很好 嗚嗚嗚 沒有扣分 而且這次還有阿亮本人出現 |
|
就像记忆中出现的杂质,甚至是对语言的摒弃,那些明显断点的故事转折和情绪变化反而让电影看起来更加晶莹剔透。 |
|
很轻巧,用有限的篇幅点到为止地展现了三人之间相连的弧线,伴随季节更迭间的冻结与消融,以及不同种类运动的特质,由群体的球类到单人的滑冰再到双人的协作,以及男孩与教练对等的接发棒球,男孩自如地找到所属的位置,挺动人的。 |
|
看得我尸体暖暖 |
|
花样滑冰只属于漂亮的女孩,同性恋男教练只喜欢男学生,花滑鞋没有前齿,世界像冰面一样坚固又脆弱。小镇已没有教练能教的学生,他只有告别爱人远走。小镇还有照进男孩的阳光,他只需要练好口吃。那个在场外为花滑鼓掌的球队同伴,何尝不羡慕他寻到所爱。那个在比赛选择脱逃的女孩,怎知自己错过什么。 |
|
冰面上行云流水的动作和镜头移动配上完美的声音和色彩,美的令人屏住呼吸,觉得比观看世界冠军的角逐更加令人目眩神迷,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北海道特别安静,感觉好像所有日常的声音都清晰可见。所有的感情都纤细脆弱的仿佛易逝的冰雪。在车上播放卡带的池松壮亮,下一秒好像就可以穿越成为另一个深藏功与名的平山。 |
|
挺小清新的,但是女生的转变稍微有点突然,故事本身触动不大,但是滑冰的段落还有很多场景都拍的挺美的。还是那句话,这个导演虽然很年轻,但是影像意识还是蛮不错的。btw,池松壮亮真是个好演员。 |
|
导演比上一部进步太多,各个方面都很令人满意。 |
|
北海道冬日风光如梦似幻,最美好的时光定格在湖上冰舞,当春天到了,美好的时光也转瞬即逝。中二少年成长过程说不出的心事让情感变得脆弱。 |
|
【1879】3.5 虽然真的是非常典型的淡淡的日本小清新电影…但是真的是看得我尸斑淡淡的那种…由动作(而非语言)诞生的情感(应该是最喜欢的部分),最后就让所有疑问和悲伤消失在风声中…片尾字幕表真的太可爱了… |
|
3.5,女孩走了以后没戏演了 |
|
摄影也太美了吧 |
|
如此自由而轻盈,像极了花滑的本质。运动本不该有性别/性向之分。导演依然拍出了只属于他的雪与光,以及所有晶莹剔透的情感,美好的,或者易碎的。 |
|
小清新的风格,简洁直白的故事。既是出于对花滑的热爱,又是出于对男孩的偏袒与爱护,他选择走进男孩的生活,也一起度过了短暂却快乐的时光,直到最后曲终人散各自安好。 |
|
雪地把阳光折射得像一场幻影,拍摄风格很宜人。如果是十年前的电影我会觉得还不错,但三位主角的个性和关系,包括男生“阴性”气质的表达,那些言不由衷的话、温吞的呢喃,当今还这样拍只能说仍然很缺少进步的意识 |
|
语言的迟钝表达变为对某种行为的无视、某种角色的缺席、一些情感的按下不表、一些行为的被隐藏住。难道应该将这样的问题一直留给下一代吗?难道能够正常表达的人就能够全心全意地去说吗?每一次自由自在的游弋,美妙、梦幻到不真实,在光影之间流转。这样的展开乍一看极为功利,却又一语中的。而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样的世界,只存在于银幕之上。4.3 |
|
好暖心又难过的小影片🥹😢(tiff放映好拉胯(虽然很清水不过日本终归是发展到可以看池松和若叶演真同性couple的一天了感动但まだまだ |
|
9.12 TIFF 打光和调色都有情书的影子,美的很治愈。不过美则美矣,人物塑造太过模糊,对coach的敌意最后也没有解决,剧本可以挖掘更深 |
|
【7】轻盈。温柔。温暖。清新。像阳光一样,像听A妹《Eternal Sunshine》一般。我觉得这个电影恰恰的好就是它若有若无的情感处理和节奏相得益彰,剧情方面无比松散。甚至远不如《燃冬》的情绪出口,用“逃离”来做宣泄。本片的好在于把青春,关于性或者爱,当成是一颗种子,去栽培。对所有的感情处理地不过分猥琐,但有深度,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爱情,还是友情,对于朋友关心的爱,是友情还是初恋的涌动?本片呈现出来了,那就阳光的感觉。 |
|
一切都是淡淡的。淡淡的安静、低调、谦逊,淡淡的粉状山峰、被雪包裹的街道、邮筒和校车,淡淡的倾心、暗恋、喜悦,淡淡的恐同、攻讦、离别,及至电影最后一镜的儿女在歧路,无语共沾巾。云淡风不轻,对少年恐同的描述虽寥寥数笔,却自有一种少不更事的轻巧(也更残忍),力道超过了是枝裕和在《怪物》中的笨拙刻意。今年虽是戛纳,亦即日本电影的小年,主竞赛零入围,只有两部小片进入一种关注和导演双周。但两位9697后的年轻导演却绝非轻量级,本片导演奥山大史2018年就凭处女作《我讨厌耶稣》在塞巴斯蒂安夺得最佳新导演,时年22岁。另一位山中瑶子以《纳米比亚的沙漠》获本届戛纳费比西奖,他们被认为是是枝裕和、滨口龙介的春替(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