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分手派对 Volveréis (2024)

    最近更新: 2025-02-17 正片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平遥影展《分手派对》首映现场|男主可可爱爱:不会说中文,英文也不好,演戏也不多…

    作者:孙大树Sun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夸克盘 分手派对 Volveréis 2024.1080P.乱耳飞舞字幕组 详情
      分手派对 Volveréis 2024.1080P.乱耳飞舞字幕组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其他

      夸克盘 分手 派对 详情
      分手 派对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交往十多年的女导演与男演员协议分手,决定办一场仲夏派对,挥别旧关系,喜迎新生活。在那之前,同居生活的节奏照旧,只是缓慢地练习拆伙,各自找房子,物品分你我,还得为分手派对自圆其说,张罗场地和乐手。两人合作的新片此时也定剪在即,剪接时间轴上,恋人漫步马德里街头,快进倒退,转场跳接,图像素材与现实生活无缝交错,框里画外的故事是否都终将起承转合,迈向线性的尽头?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6.2 IMDB 5.6 正片
      Christmas Eve In Miller’s Point
      2024
      剧情片
      美国

      米勒角的圣诞夜

      Christmas Eve In Miller’s Poin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纯纯群像炫技片,加上死去的亲戚可以拍一部意大利版《水浒传》…台词密到敲字幕的志愿者手指抡出火星子…
      • #10684. #8th PYIFF# 卧虎。前入围2024戛纳电影人双周。赛前最期待的片子,2024当红炸子鸡Omnes小组作品。但是看了也就……那样。复古气氛抓得挺好,但实在有点太过冗长,尤其后半段,结尾收得也有点奇怪。不过居然从中也看出了一丢丢《麦秋》式的“这是我们家最好的时候”的物哀情绪。
      • #平遥#很少看到美国电影,还是入围戛纳的作者电影。看过好像也没看过。怪力乱神的群像。
      • D+/ 始终没有足够强的抽象,到头来还是显得一地鸡毛,而且这一地鸡毛还排列得过于整齐了。
      • + 也许导演自己也没意识到吧,一部关于圣诞夜的电影,同时也会是一具对于美式电影的反讽装置。它对准糖霜、蛋糕、饼干、火鸡、毛衣和雪花,对准家人、同伴“脸谱化”的表情和反应,陶尔米纳充满肥皂泡泡质感的记忆,同容许无限留恋、停泊的消费主义时间,共同构成了阈限空间式的镜头景观。时间的内与外,空间的冷与暖,随之,(影像)记忆里的所有的恋物与恋旧都变得有了温度。
      • 和《高弧慢球》如此相似,从脱离背景故事、细枝末节的绝对在场语境出发,最终却形成了宏大而抽象的美国画像。《春假》般的幻梦。
      • 非常American,个人完完全全无感。我知道这关于那些moment那些场景和时空标点,导演确实有过人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但是看起来“懒得动脑子”。这些片段应该要一起做一些什么吧,至少在一部电影里。它甚至也没有给人“我就是不想做什么”的感觉。下次尝试下春节回老家一家三十口在春节序曲恭喜你发财财神到中搞事情发一百条精彩或温情的抖音。
      • 陶尔米纳的三部电影构成了一组必然闲适浪漫,也固然重复的小镇风情画,几乎一下子就能在特定的镜头中捕捉到一种错位的孤独,以至于家庭聚会几乎很快变成了一种需要逃离的地方(推轨镜头让它的机械感倍增),并回归到他标志性的夜色中。无论如何,还是比较好奇他未来作品中会出现什么变化。
      • 拍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在拍啥了,什么都来一点,什么都学一点,叙事架构、人物形象和感伤氛围就在这种不断拼凑和东想西想中扭曲和不自洽。
      • #8th PYIFF# 陶尔米纳的片子太怪了,前作《火腿黑面包》就够怪了,这部照样。确实也算是他美国小镇三部曲的总结之作。 他的零碎切分,拒绝柔顺的运镜,复古的颜色,共同制造一种观影不安,让人总觉得有事发生,结果什么也没发生。但注意力却被导演强制剥夺了,只得注视此刻。 他不提供任何预期,并且把刚刚燃起的期待也分分钟粉碎。他要的是单纯的观看。看美国小镇的人们,看他们的精神状态,亢奋与孤独。 他总是关心现代仪式中被落下的那个人。正如这一家人正不自知地吃着他们最后一顿祖屋圣诞大餐。他们都是被落下的人。 还挺想看看陶尔米纳把自己这套用在一个强议题、强情节的片子上,会什么样。应该会怪得有模有样。
      • 【3.5】这样的题材陶尔米纳居然还能搞出钟爱的神秘主义风格。叙事在喧闹与静寂间不断交错,属于独立电影的美国风情画。 w/c
      • 太迷人的群戏,镜头从未在任何一角色身上多做停留,始终在游走,但每一次停留似乎都能窥见他们内心的某个角落,无论通过他们的交谈,或只是一个落寞的表情、眼神。夹杂着复古和冷幽默,一切似乎来自遥远的回忆,因此同时兼具梦境般的不真实感和饱满复杂的情绪,没有任何清晰的故事线却仍被完全吸引。
      • 【PYIFF8】【小城之春厅】living dead有了活人的气质,躁动不安是死人的表现,极尽色彩斑斓却是腐烂的前兆。最为可怕的群像就是每个人都在各干各的……抑或与表象根本无关。幸亏映后时间匆忙结束了,or I'll definitely curse him. 演员表不会又是一首对新好莱坞的挽歌吧。
      • 坚持到了最后,但临近深夜头痛欲裂真的看得好疲惫好痛苦…中间有几十次以为要发生点什么类型片drama了,然后一次一次光打雷不下雨,居然就从头到尾都是几十个人中随机抽出点排列组合的小团体,拍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后面teenager们出去嗨了但也没啥大事儿。听我爸描述过他小时候这种几十个人超大家庭过年的热闹氛围,这片也就能让我感觉到啊人好多好开心好热闹,但过年就像懒得拆开的礼物一样,年年如此也并无特别,别的没什么能触动我的了…可能有人会很喜欢吧,不是我的菜
      • 斯皮尔伯格之子+斯科塞斯之女,剧组人脉深度恐怖,那个神似鲁妮玛拉的卡罗尔造型
      • @Pre-Cannes 世界电影正在进入一种美学风格的消费主义时代。那些所谓的新流派,由电影人的野心和评论家的主体性所共建,看着很激进、很新颖,其实都是一些比较陈旧技法的重新装配。正如这一部电影,给时空许下一些规则,热闹得让人觉得烦躁和空洞。
      • 在美国也就意大利裔能有这么盛大的圣诞家庭聚会了,甚至恍惚有《芬妮与亚历山大》之感。Tyler Taormina一贯的50年代金曲串烧与中产郊区背景构建出了一种典型的美国风情基调,而在此之上庞杂的年轻人与中年人的人物群像在不到两小时的片长里却异常的丰满与迷人,可谓是一部Christmas Hangout Movie。中间那段“花车巡游”简直可以入选年度影像瞬间
      • 像是AI编出来的故事,看起来很炫技,啥都有,又都挺没意思的
      • 几度想离场都因为坐在中间怕影响他人而坚持,想睡觉又睡不着,太聒噪了!
      • 共情Emily当着朋友的面丢掉礼物,又在之后反复徘徊的段落:很像经历过的为了逞强假装不在乎地丢掉爱意,事后回想起会歉疚万分的时刻,本片也就是一部由无数个这样的时刻组成的电影。它为我们呈现了很多面貌,却并未试图让我们理解任何一种,将群像的对白碎片化,几组人物各自的生活话题不寻求目的任其简练自然切换,却热衷于细腻捕捉欢笑人群中落寞的眼神,光晕的质感,或是等待一辆挂满彩灯的消防车在夜色中留下的幻梦,从雀跃的、哀伤的、不舍的,到视线模糊的,告别的时刻。在这个抛却了生活的夜晚里,人们感受了真正的生活。
    • 豆瓣 7.6 IMDB 6.3 HD中字
      La edad media
      2022
      喜剧片
      阿根廷

      中间时代

      La edad medi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4.5 stars. 被占/清空的宅子,游戏的终结/开端。真正从影像里生长出来的魔幻现实主义,literary yet not literature,好久没看到当代电影里有这样的摄影机自主运动和无人称主视角镜头了!
      • 82/100 #EFM# Yes Home Movie,本届柏林最好看幽默的电影之一,其实也在思考疫情后做艺术的意义,是否能够变现,物质与艺术的关系等等
      • 最佳疫情喜剧
      • 把无聊拍有趣这点实在深得安东尼奥尼真传,卢西亚娜·阿库纳就是莫吉兰斯基的莫妮卡·维蒂。但这部真正的特点还是极其充沛繁复躁动有层次有能量耳花缭乱的声音,还有鸡飞狗跳上下翻飞的景深+默片式调度。虽然是个喜剧,却又是一个严肃的思考:一切都因疫情加速数字化的今天,物质世界何去何从?
      • 金鸡影展第一场,10分惊喜饱满的新冠时期电影,《等待戈多》和“Hold On”贯穿全片,小女孩与摩托小哥构成一组等待戈多的人,忙于居家办公的爸爸妈妈构成另一组,最终一组人找到了月亮,一组人拥有了不再继续过去创作的勇气。影片问道:疫情是不是解决这个世界问题的方法?显然不是的。但结合我近期的个人生活,我觉得电影一定是,单是坐在影院里,就让我如此如此地感到幸福。
      • 很喜欢,看似疯癫无厘头的奇思幻想,其实是对后疫情时代里荒诞残酷无情无序的当下最好的反击,片尾曲不断循环的hold on hold on又那么坚实温暖。南美真是魔幻超现实的鼻祖,当我们还在假大空的语言里不知归路,人家的词语已经摆脱了重力,飞向月球了。对生死都有一种彻底放开的浪漫。
      • so delightful… the best COVID lockdown film so far
      • 想做一个有仪式感的人,于是走出影院摘下口罩把它命名为我的疫情终点
      • #金鸡北京展映# 适合电影院的片子,很有趣,笑声不断。后疫情时代的艺术从业者,该何去何从?艺术已死,抑或艺术无用?将实物变成一个个“数字”,又何尝不是一种终极的反抗——万物皆无用。从这个角度看,荒诞的结尾更加浪漫化了,更别说还有“永恒和月亮将永远属于我们”。追逐戏的动线设计真的绝了。
      • #金鸡国际影展 难得有一部纯疫情题材的电影。疫情之下的生活本身就无聊,以这个为主题写剧本可想而知是件难上加难的事,所以整部片子的节奏都如上网课般,让人忍不住走神。《等待戈多》串起了全过程,小女孩和快递小哥成为了等待者,而戈多,就是那个看似永远不会到来的疫情结束之日。小女孩对月亮的幻想引用并致敬了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之后小女孩被陌生白衣男子淋热水那段她穿着《捉鬼敢死队》的衣服,貌似也是另类的暗喻。喜剧元素多但不出彩,小女孩和电脑对话那段是巅峰。小女孩枪杀妈妈那段,妈妈充分展现了其肢体语言的优势,说明疫情已经戏剧性地造成了众多人的精神死亡。疫情之下,全家人反而断舍离似的卖掉了几乎所有的东西,旧物换新物,不知是否想说明要用全新的心态面对既已造成的伤痛。
      • 新冠时期的《等待戈多》在疫情封控时期的日子里 期盼是唯一的救赎 我们等待着一个不知道会不会来的希望/解封 时间被百无聊赖的生活拉长了也被压缩了 于是为了填充些许意义 家庭有限的空间被最大化利用 楼梯所连接的两层作为天然的戏剧舞台 上演母女间有趣的追逐戏 所有家什乃至家庭成员都被明码标价 讽刺各种事物都被商品逻辑统摄的当代生活 (当然居家隔离期间人的身体本就成了家具的延伸) 艺术家忙于应对数字媒体对传统艺术的重塑 再度陷入面对“艺术何为”这一终极命题的精神危机 而这一系列沉甸甸的议题都被儿童视角失重的想象力悬置了
      • 苦中作乐,有趣得很~疫情电影之另一种,对lock down-hold on以及物质与数字化关系的一点思考。在得到望远镜后开始内观于是得以远望,直至连望远镜也不再需要。赐我一个可以共读等待戈多的可爱摩托小哥吧!7/10
      • #NHIFF2022#Berlinale72 Forum 第一部潘佩罗小组作品。
      • 今年看过最好的喜剧(或许也会是最好的电影之一),剧场版第七大陆或家庭版滨口龙介,瘟疫的沉重转变为幻想、浪漫、喜剧与舞台,内容非常丰富,又美好而精妙。具有着西欧和日本这种发达国家中产阶级苦大仇深外另一种可能,喜剧或快乐的能量与反抗,游牧和新生。
      • 电影中艺术家庭的这对夫妇,也是影片双导演,不知道现实生活中会否也是夫妇?如果是,那么就是疫情初期全面隔离时,两人打造的一场“等待戈多”游戏。开始时玩得尽兴,自嘲和奚落完全融入到我们深切感知的生活中。但似乎它也只适合一个短片长度,拉长了容纳不下虚无,就让后面显得瞎胡闹了。
      • 蛮灵巧 源于艺术家的反思 我们生活在某种东西的废墟上 疫情让那些徒劳的 无聊的时间被延展 可生命依然往前走 我们等不到戈多 所以干脆和生活打一仗 给家中商品和人定价的过程是对原有价值体系的重新审视 对外物断舍离 创造 建构 直到能见到月亮 而在那之前 来自tom waits的 “you got to hold on” 一个光明的结尾
      • 不挪窝的日常冒险,美丽的肢体喜剧,苦乐非二元,琴键间的漩涡将平凡生活点石成金。迟迟不来的戈多不知在哪印着钞票,任凭洪水般的通货膨胀将家具冲进城市不知所踪,但那又如何,你看今晚的月还是一如往常地亮。
      • 补标
      • 一部我没有看懂的荒诞喜剧。讽刺疫情给文艺工作者带来的致命冲击和艺术行业生存危机挺有意思的。但全片没有给我什么明显的感受,清汤寡水地就演完了,本来期待还是比较高的,也可能导演的思想我没理解到吧。#2023金鸡春季国际影展
      • (LFF2022,BFI NFT2)
    • 豆瓣 6.9 IMDB 6.5 HD中字
      Le Deuxième Acte
      2024
      喜剧片
      法国

      第二幕

      Le Deuxième Ac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CannesBazin 这一次如果在最开始,演员/角色的内与外还创造了部分歧义的乐趣,三十分钟之后,我再一次困惑于昆汀·杜飞做电影的动机。或许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深陷于一个无限嵌套的怀疑论结构中,满足于创造一些浮皮潦草的笑料。但这既没有办法于生命有所慰藉,本质也不有趣,随着嵌套的深入,一种于人于世界的麻木乃至厌恶油然而生。他的电影没有让时间变得更珍贵,反而让时间变得廉价,诱导出生命里那些俗不可耐的部分,那些通向乏味和空洞的时光。
      • 虽然是圈内笑料和元电影,但杜皮约嵌套式不断打破虚实界限的结构依旧很奏效,曾短暂用过的片名是“致我们美丽的职业”,让演员表演和演员本身在虚构和“真实”之间不断穿梭,在重叠反复的虚构中试图触及到“真实”。片尾蔓延的摄影机轨道让电影像一列不知道开往哪儿的火车,是杜皮约面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电影未来和意义的疑虑。虽然一些梗某不如其它梗那么奏效,但依然不失为很棒的开幕片选择,似乎让人期待这届电影节能提供某种答案。
      • 我们加速驶入这样的时代:世界是一个全景敞开没有死角的无垠剧场,表演是一种随时可切入又切换的身体状态,真实是一声不能被听见的枪响,未来是一段连绵不断的退行。杜皮约更戏谑且忧伤地道出他的信条,“你的意见并不重要”,艺术的魔法也已经消弭——它不过是浸润的、边界不清的恶性肿瘤,在现实中繁殖无意义的浪漫和叹息。
      • 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滨口龙介的《亲密》,追问表演的意义,是掏空自己的心,还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再反问观众,你爱的电影是什么?是被电影骗过的一刻,散场后甜美的梦,还是八卦、争吵、虚荣和权力?
      • B+/ 《在警局》之后最好的杜皮约,大概是这几年他的概念游戏最清晰也最直观的一次。先用漫长的长镜捕捉语言的游离偏斜,将现实和虚构的关系用最常见的情境构建铺开;而当我们以为这再次回到之前的旧把戏时,它突然将观众生生投入极度切近的身体表演强度之中,并坚定地宣告:现实的差异在虚构的过程中从未缺席。电影因而不仅是穿透现实的艺术,更是捕捉偶然与呈现错位的艺术。结尾漫长的告别中,无尽的摄影机轨道成为一种音乐性的忧郁载体。而在这种图像的节奏中,作为“人”的导演杜皮约与作为一种AI技术义肢的摄影机作着沉默的搏斗:这种与机械性的交融与对抗并非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从未缺席过,因而我们仍然能保持目光的开放。
      • - 完成了戏谑的同时,也消除了任何危险,如同生成式AI的宿命。
      • 完美开幕片:既众星云集,又充满了对时下电影业内各种乱象的思考,而且还是部轻松幽默的喜剧
      • 【电影元中元😂】《第二幕》作为开幕片,确实很合适。沉闷中不时跳出一些欢快,从元电影的概念引申到AI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又是多层的叙事嵌套,呈现出“电影元中元”的状态。 前半段大量的长镜头、长对话,有些犯困,但到影片点出片中所拍摄的电影的导演是人工智能时,叙事的层次才接近架构完成,结构在脑海中完整起来,又总是想去AI的威胁。 片尾的超长滑轨,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影视民工心中的梦魇,好像也暗示着传统影视的衰败
      • 你可以摆烂直到PTA邀请又变成老戏骨指指点点,可以做功成名就的法兰西玫瑰却让家人蒙羞转台,也可以幕前直男恐同幕后和老baby痴缠花式play,当算法就是王法,影帝和临演不过都是蝼蚁,职业倦怠和热血梦想也没什么两样,AI审查阉割成为独裁者,而艺术家却被工具化,长此以往,还会有编剧艺术、表演艺术吗?当第四堵墙消失,花絮和正片的界限被抹除,我们不禁发出和杨妮克一样的疑问:这是否也是电影的一部分?在座的各位或捧腹大笑或悲从中来,别忘了,我们其实都在这条沉落的船上。当fiction与reality一样令人绝望,戏里戏外double kill透明无能的茄哩啡,我只能杀死自己一遍又一遍,直到真枪实弹。我愿称导演为新时代的阿巴斯,尽管它没有ass!!!
      • 選它做大電影節的開幕片比片子本身要有趣,將觀眾的觀影和片場的製作還有虛構故事(甚至說“AI導演”的視界?)通過屏幕打通。是任何從業者都會會心一笑的電影——但不是經典quip也不是什麼難得的internal joke,如果幽默僅限於此也是很容易疲勞的。
      • 4 已然无意将嵌套和层次间的跳跃作为题眼和幽默的爆点。结尾平行而密度不均的轨道在二维平面上以投影的形式向银幕外无限延伸(又或只是半路停止?)。整部影片被修正为一种设定在空旷空间下的“逃脱”类型:人物深陷于科技改造下的无限幽闭焦虑,以戳破摄影机/场记/导演存在的方式尝试接近真实--一切将俱是徒劳,围栏已然从戏剧空间跳出第四堵墙,渗透向远方无限的物理空间
      • B. 从对“政治正确”抖机灵式的戏谑出发,在“戏中戏中戏”的层层嵌套中上升到表演的本质、电影的使命与未来,乃至如何定义真实。但杜皮约无意回答其中的任何问题,每个看似建立起议题讨论基础的场景,最终都会被一个喜剧式的“反转”推翻(即便结尾看似最核心的“何为真实”的哲学探讨也不例外)。于是这场看似热闹的元电影游戏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消解中走向虚无:没有答案,不知去向,就像最后一镜中无限延伸的摄影机轨道。作为纯粹的结构实验和演技大赏足够有趣,反倒是那些语调不明的“讽刺”显得画蛇添足:当它已主动选择触及社会评论的场域,闪烁其词真的还是种选择吗?2023.5.14 Debussy
      • “现实就是现实”。像是一部更具象也更聚焦当下的简装版《神圣车行》,日益下沉的时代,议题交锋愈发敏感,AI和大数据算法侵入每个角落,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变得更好,在这种语境内,好莱坞白左的产品还有意义吗?或者说电影还有意义吗?对于这个问题,杜皮约用最后那个注视摄影机轨道本身的长镜头,呼唤电影诞生之初影像本身的魔法。而在外部,本片被选为今年的戛纳开幕片是对电影本体的补完,如宣言般呐喊,“第二幕结束了,接下来的第三幕将是由人类创造的最新作品,电影依旧活着”
      • 这是疫情之后连续四年法国导演作为戛纳开幕片最短小精悍的一部,不仅轻松活泼引发众人大笑,又揉杂探讨了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关于现实与虚构,人类与机器之间永无休止的操控与反操控
      • 有意思
      • 在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的晚上看昆汀·杜皮约的片子至少不会犯困,从片头的红N厂标开始,观众就一直笑到最后。一部近乎杂耍技巧的元电影,在电影节首映的观影氛围大致近乎《银河写手》…😅电影讲述四个演员拍一部由AI导演执导的电影,但大部分情节内容都聚焦于正片之外的“废片”,用各种调皮的手法不断制造出“戏外戏”的间离效果,比如奇长的长镜头,演员直视镜头、笑场、忘词,突兀的后期音乐音效等。调侃了PTA、昆汀、卡梅隆等大导,以恶搞方式流露出对影坛zzzq、影院观众流失等行业困境的焦虑。算是一个有趣的小品吧,像是开幕式里的一环,但我很难把它放到电影维度里评价。
      • 没人再看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齐声唱是电影里的事”、#Metoo、AI、抵制文化…还有时而真实时而虚构的玩弄;短短八十分钟,它承载了相当多的火力与属于作者本身的表达。大段大段的角色争执、乃至近来这种没有新意的重复很劝退,但结构上连同整个卡司又很喜欢。很参差的观感。
      • 什么是一个孑然一身的第二幕,换言之,由谁占据了第一幕也就是开端的位置?杜皮约在此确认的是重复的承诺在他作品中的价值:必须重复又或者惟有重复。这其中当然有一种所有戏谑形式都无法回避的宿命,一种虚无主义的诱惑,稍不慎我们就跌入重复者彼此间无穷的反射中,就像现实和虚构可以任意倒转,而“笑”成了仅存的可悲的side effect。可兴许只有观众或演员的在场有望拯救这令人生厌的循环,他们在这过程中所倾注的注意力和情感不会只作为牺牲品被遗落在受骗者和骗子的角力之间,也创造性地把珍贵的差异漏出来,而这可能便是电影的意义,也是一个AI监督无力提供的。酒馆里的围观群众问:“你别告诉我/快告诉我我们还在戏中”,是这一刻让一切有了意义,否则我们也将无力凝望片尾的第二次自杀,因为它亦可轻易地变成另一个“第二幕”。
      • 昆汀·杜皮约真是越来越好,看似随性的制作处处见出巧思和灵感的迸发。娱乐性、艺术性、探索性兼具。那些执着于拍“电影中的电影”的青年导演,但凡从中学到一丁点,也不至于把电影拍得这么难看。
      • 恐同歧视被跪地求养狗消解,电影可贵在于毫无意义,世界真实性来源于虚构只为了睡你,重复死亡的漫长导轨之梦……法国昆汀最近几部片感觉越来越洪尚秀了,不知是好是坏
    • 豆瓣 6.4 TMDB 5.25 HD中字
      Hors du Temps
      2024
      喜剧片
      法国

      暂停时光

      Hors du Temp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0292. 74th Berlinale-主竞赛。这个分数纯属表示喜欢。影片问题显而易见——思考不够深入,格局太小太甜,更像是一部2021年拍出来的电影。但这片真是处处打在我的点上,导演用分散在全片多处的、自己解说的散文电影段落做节拍器,实际上拆解了片中的剧情段落,使得所谓剧情段落在自指之余也变成了导演在疫情期间写作行为的一种视觉化“预览”,这对话写得真是令人舒适,掉书袋也不招人烦。当然我觉得虽说不能要求阿萨亚斯去写更尖锐的社会议题,但还是应该再多一点自嘲精神甚至自我解构得更彻底一点,而不是就停在2020或者2021的认知水平上……
      • 如我这般向法式知识分子做派靠拢的阿萨亚斯粉丝,也看得很不耐烦。作为一个经验国内隔离三年的普通人,看到一个如此中产法国导演,因covid而得以在法国乡下的祖宅中过着无关痛痒的度假时光,悠闲到生出了对家族历史的感伤——往好听了说,阿萨亚斯沉溺在自己世界,不关心世界;往难听了讲,欧盟公共基金持续资助这样的私电影,凭什么,纳税人真的想看你家里那点歪瓜裂枣的事情吗?回想《夏日时光》中动人的家庭生活(同样也是一段私时光),阿萨亚斯这十多年,怎么了?
      • 纯粹生自己的气,花两个小时看老白男在自家别墅怀念covid时间。睡着十分钟醒过来无缝衔接,是我无能打扰了。
      • 另类的自传体疫情电影。诚然疫情时间的封锁带来的大多是恐慌及忧虑,而本片并非在恐慌忧虑之下描写苦难,也并非像某地人民一样执行时令时期的歌功颂德,而是用生活中的自然哲学去一点点解决问题,面对问题,也使生活增添几分额外的情趣。作为游客而言,被封锁了三年的我格外珍惜在柏林的每一秒钟,但这并不代表我们需要对苦难进行遗忘,也确实需要另外一种手段去记住,无论是痛苦,还是欢愉,亦或是痛苦的欢愉。
      • 阿萨亚斯差不多得了,哪怕从最贫瘠的自传体来讨论,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我最近对xx感到emo“的念白方式”也缺乏诚意得令人厌烦。再这么拍下去,欧洲应该出台一条老白男拍片前先备案,准许之后再拍摄的法条
      • #Berlinale24# 拍得很可爱啊,虽然理解为什么大陆观众不喜欢此片,但从什么时候开始格局小可以成为攻击一部电影的理由了?怎么可以要求别人对离自己如此遥远又如此魔幻的另一种现实感同身受?这不是电影的错!这部电影真正的问题是作为essay film其中essay和film两部分几乎完全没有互文,观感太割裂了。
      • 还可以 但能理解为什么中国观众打低分 毕竟乡村大别野 打网球 离眼前的苦难太过遥远了
      • 法国小布尔乔亚以高姿态笑侃新冠,难蚌,毫无共鸣。旁边德国人一词锐评: oberflächlich
      • 6.5。阿亞薩斯在確知Covid所帶來的巨大悲劇之後,仍舊選擇真誠分享其初次lock down時期的私人日記。他本人以小說式的主觀記敘口吻,用旁白講述著家族史、鄰里變遷與祖宅附近的鄉村風光紀實,並穿插著演員們對他和弟弟期間生活經歷的重新演繹。此種來自三年後的回望視角帶著更多的猶疑和自嘲,並使其重建家庭關係、日常生活以及紀念往生親屬的努力尚具備在一定程度上跨越自身階級侷限的可能。
      • # 74. Berlinale Wettbewerb 3+ 虚实结合,一次真诚的分享
      • 啊 比老中过的好太多是什么新知吗?瓣人在抱怨什么?
      • 个人最讨厌的一类法式电影。
      • 【1732】老钟人看了会破防的程度,但是看保守派和自由派吵架真的会笑…唉,你们法国知识分子。
      • 实在是一般
      • 轻松的小品,观感愉悦。有时候人类并不需要多么深刻的自反,我们需要的是一直想把喜欢的锅弄干净。
      • 3.5,还是挺不错的。每一个定镜头都并未让观众长到可以尽数欣赏,它被私语的画外音进行串联,却能感受到被拍摄的空间切切实实的时间停止(或许是第一次能明晰感受到定镜头的反面作用),而这种隔离场与yq的契合,为私人化宣泄提供了一个匹配的空间
      • +,找不到《双面生活》充沛的情境。
      • 有点想念《夏日时光》了。很可惜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种无关痛痒的流水对白。其实essay film的出发点真心不错,但是为什么就不能更彻底和深入一些,将essay那部分继续发扬下去呢?@Berlinale74
      • 没甚么意思
      • 74届柏林主竞赛,加入自己真实情感、经历的虚构会显得格外真实,拍法也完全写实,阿萨亚斯极度私人的表达,或许人只有在停下来的时候才能好好看看自己。
    • 豆瓣 7.6 IMDB 7.3 HD中字
      All We Imagine as Light
      2024
      剧情片
      卢森堡,印度,意大利,法国,荷兰

      想象之光

      All We Imagine as Ligh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客观来说,《想象之光》其实只是一揽子地将印度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抛在观众面前:女性的生存困境,巨大的城乡差距,落后的医疗体系、多信仰间的冲突等等。导演实则无心(或无力)追问、深入,而是云淡风轻地将所有问题隐藏在浓雾、幽光之后,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意味。但导演舒缓、极富诗意的风格确实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去接近印度的视角。如果戛纳在时隔近三十年后真的有意将这片土地重新纳入世界电影的版图,《想象之光》是个十分恰当的选择。
      • @SIFF 是电影退化了还是我退化了
      • 非常标配的展示第三世界苦难现实的国际艺术电影,镜头使用中的凝滞特色无法感受到有何特别用意,最后那场团聚的想象戏是借鉴了《雨月物语》。
      • 心满意足,最朴素亦最璀璨的童话。对于如何将沉重的议题融入河流般清澈又柔软的叙事,如何在庸常劳碌的现实中提取甜蜜又苦涩的瞬间并铺作梦境的基石做出了极好的示范。充满直觉性又兼具控制力的影像。
      • 生活流影像,故事呈现印度孟买劳工、阶级问题和女性的困境,它不哀怨,不呼唤,也不哭泣,如苹果花丛的薄雾一样,在独特的、轻盈的配乐里,一种solidarity and sisterhood的情谊在电影里流动。
      • 印度教相信人活于世皆要遵从上神的安排,因此当阿努向普拉巴倾诉自己对父母安排好的婚姻的不满时,普拉巴说“你无法逃离命运”。但她最后依旧选择对丈夫说不,包容了阿努的穆斯林情人。并没有那种石破天惊的觉醒或者胜利,仅仅是漫长的,漫长生活中匆匆的一瞥。正如海岸边的一缕阳光,正如片名一样。当我们指责这位来自南亚的女导演“媚态讨好”“移植他国感情于本国土地”时,不妨先看一看我们的国际电影节在翻译时理所当然地将印度人口中的god翻译成“上帝”,不标注马拉雅拉姆语和印地语的分别导致很多情节理解都会出现偏差。我们显然并不了解也并没有打算真的了解对方,为什么还要用这么居高临下的目光对她的努力进行审判。
      • #26siff 我和周围的人都睡得香香的....
      • BIFF 2024 No.7|比我预计得俗一些(尤其是配乐),没有那——么喜欢。几位主要女性角色都处于男权社会被困初始阶段尚不得脱。影片对城市概念的解读我很能感同身受:孟买由幻觉构成,就像我常说SZ是个没有温度和灵魂的大酒店一样(不过我喜欢这点)。我的重点是性压抑的温柔女主看得我完全姐控发作邪念四起女同细胞大激活(喂)有几场戏的年下组好有CP感好好嗑😭啊啊啊啊放弃死老公和医生吧姐姐我爱你(。(映后来了女主演一人,我提了问+疯狂夸她+拿了to签,真的幸福死了(笑(虽然她也说她的共鸣更多是对年轻女孩角色的,哈哈确实。本来是找她演年轻女孩的结果筹备了8年她就改演现在的角色。
      • 其实是一部比较平庸的电影,但又是一部很特殊的印度电影。很典型的文艺片,音乐和镜头语言是动人的,但内核也是缺失的。
      • 如同清风流水般的诗意影像,极温柔、细腻且动人,似乎在耳边细语中完成了最急迫的表达,对孟买城市空间的描绘和情感叙述更是难得的生动诱人,整部片有着独属于亚洲女性导演的笔触(特别喜欢枕间夜聊随着镜头飘向窗外并游荡于城市公寓楼的夜空中
      • 看完就是两个字:舒服。今年烂片云集的主竞赛单元,最终还是给观众们留下了一点温柔的光。首映纪念,希望拿金棕榈!
      • 一部绵柔、温润的女性电影,有着在印度电影谱系中不曾见过的现实主义影像观。从容、克制的影像,又不乏充满直觉性的摄取。导演捕捉着孟买数个湿热的夜晚,城市间的光影流转和平凡劳作的女性个体。城市夺走了时间,所以才要从城市空间中逃逸。摄影机始终以平等的姿态贴近、注视人物。深情、质朴已是本片最大的美德。
      • 略低于预期。其实剧作挺好的,各种设计也都到位了。但整体来看匠气过重。再加上导演的调度手段略显贫乏,不足以承载这样一个故事和空间。加上精准度/有效性差了点,再缺了那么一点高光时刻,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体过于平淡,情感冲击力欠缺。
      • 感觉像是看过的那些半个世纪前欧洲电影的风格,不是印象中的那种闷,而是一种朦胧,带有随性的优美。
      • 2024/5/6 @Unifrance[试映音乐没有做完]小失望,和导演的前作可以说没什么关系。影片意义大于质量本身。刻板印象中的印度电影类型毫无踪迹,只是围绕来自不同阶级和背景的三名女性,娓娓道来她们的生活与情事。两段式的结构和森林里的性爱戏似乎出自阿彼察邦的《祝福》,甚至扮演夫妇一段也让人想到阿巴斯的《合法副本》,尽管导演列举了一串女导演作为灵感来源。
      • A. 温柔、笃定也因此无比强大的电影。囊括了劳资矛盾、婚姻待遇、宗教关系以及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期待等诸多议题,却从未诉诸于任何苦大仇深的说教,而是通过对人物身体细节的注视,去提炼困境中柔软与坚韧的生命力。卡帕迪亚接过雷伊的衣钵,以感性而直觉的影像寻找嘈杂混乱中的诗意,并在从城市转向乡村后将叙事进一步放缓,实现人物心理状态和环境的同频呼吸。在结尾的神性时刻,关于生活的“想象”和电影本身的想象合二为一,我们也在这场润物细无声的共情实践里找到了连接彼此和银幕内外的光。2024.5.23 Debussy
      • 太美了,像夏天一样朦胧又忧愁。轻快的配乐让潮湿沉重的孟买都变得清爽起来。结尾三个女人在海边的和解格外动人。
      • 可能是今年戛纳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印度女导演让我想到了早期文德斯。明明是脏乱差的城市影像,却带着温柔的人文气息。孟买三女性的三段“不伦之恋”,将女性的自观、理解与扶持如街灯般慢慢点亮,用日常推倒心墙。看讨论区才发现,原来不只我一个人求片尾曲啊~
      • #2024金鸡影展# 先说技术风格层面,大量夜戏,可见度和信息密度一样低,缓慢均匀,几次昏沉欲睡。既展现了印度宗教、性别、贫富等问题,又落脚点在普适的情欲层面,流动神秘诗意,结尾还有一抹奇幻,既印度又世界,难怪能入戛纳的眼。但个人口味原因,期待又太高有点失望,觉得缺了点力度。
      • 原来孟买也是我的家。
    • 豆瓣 7.7 IMDB 7.4 HD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
      2023
      剧情片
      克罗地亚/卢森堡/法国/罗马尼亚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9.1 拉杜裘德的《周末》,大罗马尼亚娜娜的一天见闻,如此下沉低俗又坚定立场地抓紧当代语气的荒谬与可笑。可能正是有彻底放下道德底线开地狱笑话的勇气,才能如此精准且有力地抨击这个时代的疑难病根:一个娱乐至死的永动机,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每个人都在推波助澜。如今的"真实"已然比世界末日还要罪恶不堪,只能从过去的"虚假"之中寻求慰藉,但也许这世界一直都是一滩烂泥。
      • 罗马尼亚人真的跟老中人没有血缘关系么?
      • No.10092。2023洛迦诺评委会特别奖。7分。拉杜·裘德掉书袋不是一两天了但是真的没有哪部像这部聒噪到令人反感。密集引用就状如片中抖音小视频一样信息过载且处处透着炫耀劲儿,砍掉一半差不多吧,之前他爱读书爱引用可以说是优点,这一部就是吵闹……除了抖音滤镜之外其实所有手法之前都用过了,并行对比见《元帅的两次行刑》(这部倒是数据库思维方面提升了一些),散文电影前面一大堆了,档案玩法前面也一大堆了,最后那个长镜头不仅自我重复《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而且完全照搬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虽然片子切中了不少时代病,但是要真有导演敢TM这么聊天还不被剧组人锤死吗?
      • 真的很喜欢啊啊啊啊 作为一个学新闻学传播的广告人 真的是我私人很喜欢的内容 方法和语言 俏皮话电影 活在烂世界上 普通人的愤怒是什么样的 不是发疯杀人而是无意义发疯
      • #GH60 都說惹,哈杜裘德才是披著流氓皮的真知識分子,而奧斯特倫德太像藝文速成班年費會員惹。坎城把奧斯特倫德捧上了天,怎麼柏林推銷不出來一個哈杜裘德呢,只能說可憐的柏淋。開玩笑,不管影展的事,其實沒有故意要並置對比二者,只是正好連續兩天前後腳看完,不由得做些聯想,拍謝🙏
      • 可以用TikTok换掉一张脸,也可以在Zoom里一键换掉脸以外的背景,电影又在结尾更悲观地告诉我们,几块绿色纸板,你可以轻易换掉一切。两年前,几乎是拍出了第一部真正的疫情电影的拉杜·裘德在诘问道德的虚伪,现在他与我们都早已发现道德,尚还是虚伪中得体的一面。纯真年代出租车上的几次交错就能紧紧系起两人的绳结,如今开遍灰暗的街道,找一个能博到观众同情的谎言。虚假的尽头则末日般走向人际信任的消解:怀疑悲悯,怀疑动机,怀疑痛苦。与此同时,拉杜•裘德也同样在怀疑电影:它们不是为你演,只是希望你伤心。所以那个事故与视觉上犬牙交错的长镜如此必要,人心难测,小心被骗。最后一幕女主不经意的“无情”则转瞬打破观众长时间跟随她的共情,失落迅速攀上心头: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今天也许更糟。
      • 左出右进,犬牙差互,在历史和当下、东欧和西欧、现实和虚拟中作无比自由以至癫狂的运动。从《发狂黄片》开始,拉杜·裘德开始描摹出未来电影的样子。在他这里,煞有介事地讲个故事已经成为那么虚伪做作又顽固不化的一件事情,电影只在为腐朽的体制内外每个拙劣的、看似毫无美感的、不平等的要素平等赋权之后才重新焕发生机。
      • “More nothing.”广告业、短视频……几乎是我在这个时代最讨厌事物的合集。通过一个PA严重缺觉痛苦工作的日常拍传媒变态与人之异化的齐头并进,内里都是真正的虚无。各类“症状”塞得太满了点,但很喜欢其中的黑色幽默。一部拍给影评人/知识分子看的纯粹电影节电影——倒也不是贬义,只是观影门槛立在那儿了:你至少得对流行文化和影史经典有足够了解才能明白作者安排角色一本正经讲出来的好笑或不好笑的笑话有多滑稽。得了解基础罗马尼亚历史来看关于政治的吐槽和安插的出租车女司机段落,最好还看过些裘德其他作品大致了解他的创作方向和风格,不然铁定一头雾水,哈哈。
      • 后Covid时期的幽灵本体论:来自极权主义后期的胶片影像突然被减缓,一方面作为某种uncanny,另一方面,它正是Zoom等诞生于Covid期间的远程办公软件在不稳定的网络信号状态下所呈现的数字glitch,后者的存在实际上构成了资本的非人加速,持存至例外状态完全解除的当下,使得阶层问题的对立,以及accident的暴露更为明显,在影片中,它通过Angela不断重复的“驾驶”档案化为灾难的图像的博物馆,档案正是资本-国家尝试通过propaganda影像掩盖,修改,缝合之创伤的反面;但与此同时和上一部类似,《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将熵作为绝望的出口,拥抱了反讽与达达主义,它从不讳言短视频是电影的未来,通过粗暴且政治不正确的AI假脸庆祝电影这一自诞生起即表现为亲资本性的“邪恶”媒介的死亡。
      • 荒诞末日,抽象艺术,大中国娜娜,保尔柯察铁看了会沉默,范小勤,完颜慧德看了会流泪,uber司机顶着困乏烦躁焦虑自掘坟墓式的忙生忙死,灾难艺术家和被拿捏住软肋老百姓间的虚伪对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乌维鲍尔客串笑尿,整个把讽刺意味提升了一个level
      • #76 Locarno Film Festival 4+ 再一次与当下的真实世界(后疫情、战争、政治局势、Tiktok)紧紧联结,却也是延续以往“讽古讽今”“辱己辱ta”内核之下的一场“论文电影”新实验。因此在黑白影像里当下的对比之下,多彩而温暖的Communist年代也会复古式地丢帧;References不再整齐地排布在属于自己的部分,而是紧跟生活化的论点之后。失去了集中爆发的强度,但在结尾将近40分钟(?)“镜头中的”长镜头后,电影结束于一种戏里戏外共振的荒诞的绝望。
      • 年度十佳。拉杜裘德就是当下最接近后期戈达尔的人,他知道如何编排让观众在精确的时候看到需要看到的,听到需要听到的,以任何形式。A面轻松地并联各种类型,阿巴斯式的驾驶影像,纪录片式的访谈录像,短视频中的合法副本,还有古典风格的footage支线,却细腻勾勒出资本驱使下底层影视工作的女性形象,整了一个Z时代的让娜迪尔曼。B面是比肩蒙吉的长镜元电影,连默片都整进去了,所有这些都犀利地剖解到罗马尼亚后疫情的社会生态,一种世界末日都难以瓦解的顽疾。(Nina Hoss让人惊艳。
      • 当然不该期待它变成另一出Holy Motors,但谁又能说这场无尽的驾驶不是一种对自身的拯救呢?正是Angela的驾驶为裘德提供了一切,从摄影机的位置到松散的节奏——在“老电影”,也在当下中,衣服的亮片闪烁在倦怠的工作世界中,炸醒了黑白影像,只有这样她才被赋予了思考的时间,透过车窗看到一切被图像化的过程,一个个危险而快速的梦,即便工作还在继续。难道不是只有电影能“拯救”TikTok吗?因为只有电影能更具体地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而拉杜·裘德热爱影像的世界。
      • 拉杜裘德的电影,仿佛一个镜头、一句话就是一个戏谑的段子,但它并非是简单的段子拼接,而是对罗马尼亚的拆解。上半部分两个对立时代的影像交叉前进,在对过去的逐帧慢放,现在的科技图像混淆下形成虚实不清的诡妙联系,又在两个女人的相遇中完成对这个国家时间的拆解;下半部分将一个长镜头的拍摄现场至于新旧时代的共同空间中,真实被资本不断压缩,工人的利益不断被抽尽,到最后一切沦为绿幕上一块块虚无的谎言,完成了对这个国家空间的拆解。总体跟前作相比,这部作品的讽刺力度显得更佳
      • 一场让人困倦出神的观影之旅,一如平日里疲于奔命的工作流程,亦似年轻安吉拉那样身陷时刻四处奔波的困境之中。这也是一部后现代公路片+戈达尔[周末]般的躁郁论文电影。各种贴近当下的挪用、戏仿、玩梗比比皆是,不同媒介影像拼贴,碎片化、无所不能又虚无浅薄的短视频影像席卷全球,一切都成了符号化的图像,可以任意修改变形和剪辑。空间也成了亮丽精美却悬浮不实的符号化背景,超真实泛滥过剩,而诚挚的情感与本真的生活却愈发稀缺。如果说前面的两小时有些过于冗长单调(不过,适时穿插的旧时彩色电影片段以及对美化浪漫影像中偶尔露出的不和谐裂隙的慢放,确实挺有想法),后四十分钟的一镜到底段落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华章,资本-科技体系对现实的肆意扭曲删改及对真实鲜活个体的凌虐,暴露无遗。(8.0/10)
      • 可以在最后一幕重温罗马尼亚新浪潮最经典的“强设计下的时间剥削”。面对电影的社会价值承载属性,裘德不再像上一代作品一样被动承压。他理解电影首要的始终是娱乐性(观赏性),且娱乐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表达,并不等于对现实问题的回避。不考虑通过情绪上的压制去表意,而是极致彻底地将一切乐子化,完全不设置底线意识和道德包袱,肆意践踏每一类人。博比塔无疑是最符合现下的“影帝”级别角色,一种令人艳羡的处世姿态,一部属于抽象人、乐子人的时代电影。
      • 今年最重要的电影之一,攻击性在嬉笑怒骂的摆烂中一览无余,影像与爱的挽歌。
      • 堪称对驾驶我的车的恶搞
      • 向左走是齐奥塞斯库匠心打造的牢笼,向右走是欧盟道貌岸然面具下的剥削。主题上依旧是新浪潮的国族叙事,拉杜裘德用A面B面的对照进一步揭示影像本质是可被操纵的意识形态工具。无论处于政治光谱的哪一极,都有借助影像型塑政治合法性的需求。利用黑白彩色切换和不连续剪辑以摒弃经典叙事自有其代价,使电影变成了一场智识游戏,所谓高阶观众得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意识形态批判玩具尽情玩耍,就像Angela一样以极尽嘲讽的虚无在tiktok上扮演红丸教父。这当然是一种高姿态,甚至是一种抽离,但面对这个处处在挥刀向更弱者的洼地,呐喊半天确实不如揶揄半句更容易获得精神胜利。
      • 极其当代的电影,一部2023年(世界坍塌时)的「欢乐颂」:用换脸滤镜发泄式的抖音,用手机拍Zoom会议来Casting的广告导演,A面纪录片式的黑白影像、1980年代的怀旧电视剧式的段落与广告片拍摄的叙事拼接一处,充满讽刺、段子和癫狂,与B面直面「什么是真实」、充满道德探讨的一镜到底footage形成鲜明反差。Radu Jude自由地在各类素材和图像中切换,公路边纪念死者的十字架由115个连续一秒的固定镜头展现,结尾的手写字幕卡也回应了「绿幕」时代的后真相本质。(连录制的问候视频也采用了静态幕后照+语音!)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