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萨缪尔生命中的所有女人叹一口气 |
|
轻盈的文学小品,结构整饬得仿佛编剧课上的样例,剧本是艾伦·索金的风格,打了安全牌的作家生平改编,主题就是“贝克特一生亏欠那些男人和女人”。除了《等待戈多》和《终局》以外,别的作品几乎都没涉及到,对母亲的阴影像是照搬了卡夫卡对父亲的阴影,简单化的通病。好在爱尔兰演员都很敬业地参加了这次cos舞会,小指头什么时候出一部乔伊斯的单人电影啊,想看。 |
|
对作家并不了解,但演员们和叙事、镜头组织都很喜欢。小指头叔的乔伊斯帮未来的我降低了一些阅读门槛,名人们的学术八卦果然是有趣的......在苏珊棺材前的男主,一下子串到了容长青可还行(食谱太杂我的锅) |
|
“先跳舞,再思考”。不是对Samuel Beckett生平或是创作历程一板一眼的还原,而更想把聚焦都着重放在“思想”这里;于是会有些很奇怪的安排,比如将他放在并没有出席的诺奖仪式上,比如两个自我有些抽象的对话,还有两个不同时空情景的刻意跳跃。导演之前已经有过《万物理论》,大概也明白他的选择的用意了。虽然想法很出彩,Gabriel Byrne也有不错的表演;但执行上仍然很空洞,并且让人难以捉摸。 |
|
艺术化的传记。好看。 |
|
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话痨片爱好者来了!年轻时候的sam还是蛮有味道的,喜欢结尾那一节 |
|
m2499:人生重在过程,需多体验。保持战斗! |
|
一点不像贝克特… |
|
#2024SIFF 3.5星就不四舍五入了。有点流水账,有点致敬元素。和我领了老年卡的小阿姨一起看的,感觉爱尔兰人不爱尔兰了,冷静且书面,到老了还要出花头【扶额;法国人不法国了,跟个Accountant一样;还好没娶老师的女儿,不然落入俗套的困境。中途还和小阿姨换了个位子,因为前面看电影的爷叔一直在挠头freaking annoying. 忍住了没出警,sigh……ε=(´ο`*) |
|
我并不是什么文学迷,但是电影还是不错的 |
|
2024siff07 就是喜欢,看到中途发自内心的狂喜,重新萌生了内心深处的文学激情! |
|
26th SIFF第三部。3.5,没太看过塞缪尔的作品,片子也没咋提到,除了《等待戈多》。结构很巧很顺,演员选得也好,特别是苏珊,年轻演员演出了睿智、从容、美丽、大方,老年演员把握住被时光侵蚀后的愠怒、坚毅、失望、犀利,两相结合从侧面映出塞缪尔命中注定的一生。母亲、乔伊斯、苏珊、阿尔弗、芭芭拉,所有人的痕迹组成了这场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最终人生如戏,风筝落地。 |
|
想让风筝能一直飞起来。
从“I love you"的相同回应,变成了“I love you too" |
|
直觉观感挺好的,感叹我也(可以)是Suzanne啊(?)我的Samuel你在哪(??)世界已经不再提供这样的机会去信任一个男人了。作为花边新闻和八卦爱好者,维基上看了下感觉也基本都属实,现实里1989年Suzanne7月份去世,贝克特12月去世。等待戈多是中学课本里就有的作品但确实没有看过,这部看完准备读一下。不过看到烂番茄和variety/卫报的评论都不高(平均6/10)说花边太多完全没有把贝克特的作品以及他的经历如何塑造他的作品表现出来(当然文学/作家这样的主题本来就很难拍)@国泰 是的看完这个想看张爱玲的传记片 |
|
本届上海电影节观看的第三部电影。作为一部关于爱尔兰殿堂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传记电影,全片自始至终几乎没有直接提及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然而从叙事设计、主题立意和意象营造等各个方面,却无时无刻不在跟《等待戈多》做互文式对话。这样的对话的构建基础,是之于存在意义的反思,是之于命运波折的无解,是之于爱恋与控制的终生博弈,是之于本色生活与成名光环之间的取舍与踌躇。无论是剧情叙事的精巧设计、出色的蒙太奇和光影声语言的综合运用,还是基于深刻理解贝克特生平与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核的意象表达,都让人印象深刻。 |
|
“什么都关于你,因为你就是全世界”“他们给每个活下来的人发十字勋章!”“他们关不掉星空”“我再也不会得到你”“先跳舞,后思考”#SIFF |
|
接在《浮士德》后面看是吃亏了。感觉年轻的sam更适合演卡夫卡,指头叔的乔伊斯可以单出。 |
|
传记影像对文学领域的贝克特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抛开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展现的完全是一个活生生的备受压抑的作家形象,从挣脱母亲的控制开始,终其一生都在与可能对其个人自由产生哪怕一丁点儿控制的因素作斗争,大到加入游击队反抗法西斯,小到背叛给自己安排一切的妻子而出轨“文学战友”式的评论家。与自我的灵魂对话始于成就其一世的诺贝尔奖,终于其一世最大的支持和缔造者发妻离世,穿插着作家一生所经历的非文学领域的、特别生活化的轨迹,令人可以看到哪怕一个伟大的作家,也要先在生活中翩迁起舞、而后方能成就传世之作。怀念战友那一段很令人感动,特别是把对战友的愧疚和思念与其著作《等待戈多》联系了起来,好像给了又一种不用层面解读该著作的视角,很受启发。 |
|
#SIFF26# 上影节第七部,国泰
为了去看看装修好的国泰买的,没做攻略,但意外的好看。文艺性的人物传记,困苦,友情,战争,爱情,小三,荣誉...
经历过动荡的人时时念叨的是flight flight flight,但又希望可以活的dance first think later。两个人物的对话,两位纠缠的女士,不知是矛盾还是享受着的一生。 |
|
hmmmm这个结构挺有意思,但,总觉得和文本关系太太太弱了 |
|
因为堵车迟到了十分钟再加上对贝克特的了解仅限于等待戈多和他的一些戏剧集(从来没看完过)看的有些云里雾里但是GB叔实在是太萌。。。。另外年轻贝克特的演员长得太像卡夫卡了看得我疯狂跳戏 |
|
以诺贝尔文学奖者塞繆尔·贝克特的一生为线索展开。在获奖当夜,剧作家贝克特试图逃离原本典礼现场,与另一个自己对话,他们从过去谈论到现在,儿时的母亲、跳舞的女子、二战的挚友、伴随一生的妻子等。贝克特试图找寻人生的污点、戏谑与荒诞,跳上舞台的脱离现实主义。
以影响他生活、创作、情感的诸多人物,粗线条的解释、介绍,串起剧作家的一生。与母亲对于文字的看法和想法的不同、成年后受到爱尔兰最有引响力之一的作家乔伊斯影响与探讨,甚至结识了不同个性独特的女性,在诺贝尔获奖之时,电影以贝克特走入自我洞穴中,一对一的个人谈判,来串起这位小说剧作家的一生。
三段式结构很有特色。童年时期跟控制欲强烈的母亲的对抗,作为开篇。中间一段则是以与几个女人的交往作为线索,主要介绍作家生命里最重要的时刻。最后一段则是回到后现代 |
|
这电影的主创们好像就没一个人读过贝克特。 |
|
“你總是想快速刷過愉悅,直達痛苦。” |
|
配音难听极了,故事自恋极了。 |
|
2024.6 SIFF |
|
看了之後發現他年輕時還當過喬伊斯的門徒呢 |
|
Dance first, think later. |
|
清汤寡水 和自己对话的设计也未见深度对白 作品链接约等于无 一个叫贝克特的路人白男的一生 |
|
挺无聊的,看不进去。 |
|
只是截取了几个人生片段,相对于贝克特丰厚的作品显得简略了些。 |
|
镜头、男主的青年和老年扮演者都不错 |
|
电影从形式,到结局的首尾呼应,都给人一种非常老派的感觉,不够锐利。“先跳舞,再思考” |
|
从掌控欲的母亲开始,践行弗洛伊德理论,把作家的一生用有情感纠葛的女人分段,战争似乎都不如爱与怨更迷茫。应该只有敏感与细腻的内心才能更悲悯,天赋的表达能力却困顿于社会的理解,于是把现实中所有的不尽然组成戏剧,抓码的顶端是诺贝尔。 |
|
电影3.5分,两个自我对话做主线,串起生命中一系列重要人物,叙事结构工整,影像语汇精准克制,表演到位。帮助我进一步理解《等待戈多》(包括如何理解西方理论)再加0.5。大学时看戈多(甚至还排练过片段),被当时“华语评论”导引向现代性、孤独等普世话语,彼时的我无法理解,现在的人也很多说难懂。了解作家的生命故事,能帮助我知道再晦涩的表达,也都和作者某些具体生命经验相关——等待伏击可能经过的德国兵,等待再也回不来的死在集中营的犹太好友。所有理论都有具体语境,而我们总想普世化套用——还是回到产生故事的语境理解,再转化进我们故事的语境,会更有意义。看大银幕我还会特别关注舞美细节,非常有时代感的城市建筑空间家具摆设服饰,以及口音。然后想到了,我们国家这么多年的设计发展史,有一段长时间模糊状态。 |
|
影片的篇幅有限,描述的内容基本以这位作家的自我思辨和情感生活为主。 |
|
人生有很多事情,到最后无非三个字“比命长” |
|
只要一直在飞就有希望。 |
|
又喜欢又不喜欢 喜欢是出于对作家传记题材的天然兴趣 不喜欢是感觉里面的女性角色有些套路化和扁平~超强控制欲的母亲 奉献一生的妻子 为灵魂共振出轨的评论家~上影节第七部 脑子有点塞不下了 |
|
了解一个作者,看他的作品就好了啊,但电影拍得挺好看,就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最后还是落实到衰老死亡。他说,先跳舞,再思考。然而他自己的一生,却是快速地掠过欢愉,直抵痛苦的。他本人何其死板严肃,作家生活无外乎坐着写,枯燥乏味,电影聚焦于八卦,也可以说是他人生里出现过的重要的一些人先后串成线,他对这些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态度和回忆。贝克特被动但好运,总能吸引来对他有帮助的女人。被认为是疯子的乔伊斯的女儿露西娅,她问,所以你是作家,因为你在巴黎,却不会跳舞。她后来在精神病院呆了三十二年?他妻子提醒他要远离众人赞美,别迷失自己,记得要fight,这也是贝克特爸爸说过的话。包括他跳脱的情人,因为他从英国搬来巴黎,在他死前回去了,他感激。风筝落地那一下很美,抑扬顿挫的挫。电影幽默尖刻,适合在隔绝的雨天观看 |
|
最近一波弗洛伊德布莱希特贝克特给人看睡着了。黑白色,几个女性角色串起来一生的故事。诺贝尔颁奖典礼,罐子里的人。寡妇,这个时代再看,我能想到的就是永远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寄托在别人身上,喜欢那个跳舞的疯子。风筝,等到落地就无能为力了,我很羡慕你还在天上时就能选择离开(大意),喜欢这句。之后也清醒了,还不错,了解了一下贝克特,虽然还还还还没有读过等待戈多!16/6/2024 上影节 国泰电影院 |
|
James Marsh再拍傳記,貝克特的自我對話(照映《等待果陀》),開場領獎的荒誕劇式破格,章節追憶生命中重要的人。時間流動感不錯,但情感哲思探不深,與作品呼應薄弱,童年風箏有點意思。 |
|
看过~ |
|
Samuel的流水账不是Beckett的语感。 |
|
一部电影浓缩一生,这样看下来,人生旅程中还有什么看不开、跨不过去的呢 |
|
大概传记电影是挺难拍的吧 🚬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开卷有益的 毕竟我也想拿诺贝尔奖 可是看完觉得挺乱 挺虚无的 很多地方也都没讲到 只记住了 dance first think later 和 fight fight fight |
|
不好看 |
|
2024年8月18日。太缓慢了。 |
|
分裂自我的对话。以人物为章节串联一生。童年和老年的场景更偏向于舞台戏剧。台词精炼,几个重要主题不断回旋。摄影和表演都是一流的。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过于扁平,似乎她们在剧中的功能就是讲述“辅佐”艺术家的悲喜。 |
|
先跳舞,再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