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突出是它的构图,主角身为一个试图掀起维新却不敢承担责任的先知(北一辉),却时刻受限于条条框框之中。试图与天皇斗争,却又信仰日莲宗这另一个权威。导演似乎对五一五与二二六并不感兴趣,只是默默地呈现这一位先知在面对运动时又惶惑又期待又恐惧的形象。三星半。 |
|
真不知道怎么坚持把ATG制作的两部看下去的。戒严令是为了维持人们内心的秩序。一听北一辉觉得熟悉一百度,青年革命导师,国家主义,写作《日本改造法案大纲》,最后被处死。日常运筹帷幄,念佛经,却死在十字架上,像耶稣一样,所以吉田喜重的态度是?不了解历史太难懂了。 |
|
内容实在无感,构图的确很赞。 |
|
日本电影思想性最高峰之一。吉田将北表现为积极主谋,刻画这一艺术家一般践行着自己理想的最后的武士,他思想的定在,即片名“戒严令”:在承认主体外的至高性前提下,探寻和实现个体的修炼、伦理的重整、社会秩序的建立。北的思想绝对导向国家法西斯主义(三岛无疑是最著名的十分拙劣的模仿者,如北所说,“我还没有‘死前高呼天皇万岁’那么肤浅”),却也在其顶点展现出绝对精神的观念,因此,吉田以这一部就把日本电影提升到西欧之高度。绝对精神为何在远东变种?吉田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受虐这一东方现象。“受虐狂寻求的是一个无器官的身体,只有痛苦才能充满、穿越这样的一个CsO...他将痛苦用作一种构建无器官的身体、获致欲望的容贯平面的手段。” |
|
20210912 已精校修订中字 | 看的第20部三国连太郎出演作品。第一部吉田喜重。感觉并不需要多少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也能够欣赏这部片子。唯一想知道的是北一辉是受虐狂是否确有其事。 |
|
构图实在太精心了!明明是历史真实,却拍得如同坠入梦魇,明晃晃地睁不开眼。 |
|
#自制日本电影月# 可以和《情欲与虐杀》《英雄炼狱》对比看 没那么实验激进了 |
|
好难的电影。观影有门槛。这次是历史和影像双重门槛。高对比光影,黑白色彩中的暧昧态度。人物非中心构图和不重复多角度镜头营造了一种整体的故事“失控”感,主角从来也就无法掌控和主导事件的发展。或许不重复镜头带来的剪辑唯一性也像是导演虽克制冷静地呈现着故事,却也在告诉世人,历史即必然。 |
|
算是有意思的政治电影(或许是因为主角是个受虐狂?) |
|
从安东尼奥尼式的电影转向阿尔德曼式的电影,影像上依旧勾魂摄魄 |
|
美术和音乐都好前卫,70年代在日本刻意拍黑白的都是艺术家 |
|
“做事之前先数到十”,片头刺客的挣扎就预示了吉田喜重这部政治题材不是要走激进的路线,三国连太郎在暗室中惩罚自己也是革命者的矛盾所在,导演构图能力一流,每一个画幅都是匠心独运。 |
|
在院落、飞檐之间,我们看到了军事政变的内核动力。背影与失衡的比例书写时代错乱繁复的精神(既是片中的年代又是拍摄的年代),70s的三部曲一方面是导演内在的现代主义实验操练,另一方面又是多重时代精神对导演风格的夺魂。这部电影和政治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一样都可以作为不看剧情只关心视听表达的观影练习,通过构图、人物的运动、行为与光影去理解影片塑造的情绪动态(这点在吉田电影里尤其突出,因为他很少采用隐喻的象征表达,更多是情绪表达),同样显著的,和另外两部一样,这片子也至始至终在处理建筑与电影的关系(在此是日本古典的院落,英雄炼狱是现代主义建筑,EM是居室内部) |
|
吉田喜重的激进三部曲看完,虽然三部都是讲革命,但他始终在刻意的回避革命爆发这一事件,他着重描述革命前后,将革命不停延后,从各个角度去拍摄革命那根勃起的阴茎,却把射精的过程隐瞒下来,的确会让人感觉到情欲,但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又冷漠无情,压制情欲,我的呼吸也沉重起来 |
|
构图、打光、配乐都十分奇诡。日本街市拍出了基里柯形而上绘画的风格,人物被巨大的建筑和静物压倒、矮化,被置于逼仄的几何框架中,甚至被切割——导演的内心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
|
極度形式化...結果政治觀很曖昧 |
|
棒!大正 治安维持法 北一辉...先搞好历史再说... |
|
自虐,神经衰弱,焦虑狂躁间歇发作,革命的不彻底。 |
|
仅仅靠构图和光影就值得4★的片。剧情还是不评(这次是介于照例不评和难以言喻之间)。在天皇像的凝视下辨别内心对这挥之不去的阴影的恐惧及惩罚,那场的象征寓意实在太强烈。以及拍向走廊尽头房间内的“叛徒”那个镜头,不招人怀疑就无谓背叛,“他可能是你真正的弟子”。
也很微妙,在226是明确右翼尊皇驱动的情况下,似乎把背后的思想导师导向一个内心存有反天皇制左派态度的形象。这是吉田喜重自发的影射吗。 |
|
这一部表面看起来没有前两部复杂,但是历史背景要求大高了吧…… |
|
激进三部曲第三部,旬报第七名。用30年代二二六事件回忆对比60年代事件。能看出来吉田喜重喜欢利用过度曝光辅助精心设计的构图,来完成心理叙事,强调“天皇”这一符合,深陷于斗争漩涡和牢笼。几处水平线构图让角色处于低位压迫感,同时以高中低不同机位间切换定格画面表现出在权谋斗争中的矛盾。本应成熟的电影,形式感反而把叙事缺陷放大,弱化到实验片段位。 |
|
交代的东西太少,各种寂静和诡异的气氛。打倒幕府要拉天皇,打倒财阀和政客要拉天皇,驱逐美帝也要拉天皇,天皇表示你们真是不把自己当外人啊,日本的社会的危机和割裂,没啥独特的,只是在日本作家和导演的渲染之下,总是那么让人焦虑和诡异。 |
|
相比于三部曲的前两部电影,本片从影像风格上来说回归传统,没那么激进,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探讨了武士道精神如何影响军国主义,男主角三国连太郎很有表现力。 |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ExMDQwMjgw.html?f=17666324 |
|
人物都在画面的角落里。窗边榻榻米上美丽媾和的平头男和柔肤女。战败前的日本。绑在十字架上被枪毙。三星半 |
|
3.5,浓浓实验,锋利的形式。几何图状,线与线交叉,仰视俯视,植入意图。人与人,人与物的比例和关系,挤压,逼仄的人,布满令人费解的情绪。描述北一辉以及二二六,复杂的人复杂的事,如同那枚电风扇,转的玄机! |
|
观看日本此类片真是费劲也无趣,感觉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政治味太浓和故事性的欠缺是影片的死穴。这也就是一遍过的片子。 |
|
数不清的不规则构图、对角线构图、前景遮挡、景深镜头、高反差布光、多景别多机位剪辑。人物身影被挤压在画面边角,隐蔽在半明半暗当中,在前景大特写和后景大远景中来回撕扯。历史人物由此变得亦真亦幻模糊不清,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只能通过镜头管中窥豹。这部是用先锋影像在处理政治题材、表达历史哲学态度。第五代开山作《一个和八个》类似这种风格。 |
|
果然强烈70年代浓厚ATG感,似乎也是第一部吉田喜重,沉重的历史背景下,导演对于形式上的追求让人沉醉,如此的实验性构图完全让人笼罩在了这层异常矛盾与严肃之中,三国连太郎的造型也总让人产生错觉,导演似乎并不在意历史的真相,重要的还是情境之下早已异质的内心挣扎。 |
|
收尾的戏气势撼人,黑色的血登时就浸透了蒙眼布。 |
|
1、黑白片对此类型片,更能突出人物关系,刻画人物特质。2、构图和摄像同《女人之湖》一样好。3、政治斗争一直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无论何时何地。 |
|
北一辉暴露幕后主使身份时,机位变到相反位置,背后多了棵狰狞生长的树,像是爆裂的邪气 |
|
构图、打光特别好。但是感觉故事略闷。可能是因为不了解历史,所以有点看不下去。 |
|
若干年前看情欲虐杀没看出头绪 而这一部片长短了许多则更明确得多 所谓的激进三部曲 每一部重点都在当中之人的内心世界上 而不对不论左右安或者什么别的主张进行任何评价 但也无关历史的重现 只是揭示事件的必然 吉田喜重是一个空间意识极端突出的导演 甚至为了贯彻画面的极端直意表达而牺牲故事 这个片里则更加直观 为高反差黑白画面下 无重复 极端快速的场景交代 人物处在画面各角之上 展现着各自的躁动不安 所谓的戒严令是北一辉受虐幻想的代偿 不愿也无法承担革命的负载 也无法掌控事态的发展 接受毁灭 接受虐待 展现自身某种极端精神的观念 |
|
『戒厳令』。昭和十一年の二・二六事件によって施行された戒厳令を背景に、陰の指導者と見なされた北一輝の思想が大きな広がりを見せ、ついに彼自分がその思想に押しつぶされ処刑される。形式是美的,内容是一如既往地晦涩和自说自话。 |
|
电影几何学📐 |
|
历史是趟浑水。只有事实,没有真相。。对我这种只顾自己的人,国家爱咋滴咋滴吧 |
|
因为三国被绑决定多加一⭐
构图很刁钻,难得让我产生“这部摄影令人眼前一亮”之感,只是这剧本完全配不上精妙绝伦的几何构图(
故事大体讲述军事政变前双方的心理较量,用诡异、尖锐的配乐(这点令人难以忍受)凸显人物内心的暗流涌动与地下操纵计划的紧张氛围,双方一步步下棋直至攻陷对方的阵营,当然这些全是我脑补的,实际上这部电影过于冷静且神神叨叨…连引导观众思考的打算都无。
总之,摄影和叙事之间的割裂感太严重了…而且时常出现让人刺瞎眼的过曝亮度实在是败坏好感(吉田喜重,拜拜👋🏻(可能… |
|
历史正剧。不太了解历史事件的自己只能被无数精心准备的摄影构图所吸引。从一数到十的刺客朝日平吾,这并不是一场偶然的刺杀,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革命起义。 |
|
啊,和看他人之颜时一样的迷惑。身处革命明暗交界的北一辉不愿承担责任又盼望戒严令的到来,还有一个仿佛影子的军人。蝉鸣和打字机是思想家在社会的动荡之夏的代表(和那谁小时候的诗偶合了)。在黑暗中诵经冷静和亮处的天皇像,列车轰鸣驶过的住家。二二六早上窗外的雪。原谅一切的革命?对受罚和对天皇反应的理解(原谅?仁慈?)搞不明白,真像那道怪旨一样。仿佛看不见了一样的北(害怕天皇幽灵的阴翳阻挡了视线?)和一样盲目的乞者的对话?接受炸大坝任务时男女媾和是?给病妻擦身子?北在客厅对未能炸掉大坝而找到自己的士兵态度的转变?和夫人对害怕的争执?正义之师?身处能理解的危险?谁爱谁恨?一开始被殴的学生和最后带着日章丸来刑场的学生?
北的避讳和跟我们讲“反动”言论的老师的反应有点像哈哈。 |
|
6/10。片头一名暗杀财阀的信徒自杀,将衣服带给北一辉作为遗愿,北一辉送天皇礼物收下一件空白收据;打翻一名自喻受天皇庇护的乞丐的钱盒,象征军官们擅自以天皇名义发动的政变被无情打翻;幻想成为天皇用匕首猛割手腕惩罚自己,自称间谍的年轻军人和处决时蒙眼白布冒出鲜血,描绘了理想主义的幻灭感。 @2017-07-07 22:05:51 |
|
可以把几部作品都调高一星的 |
|
109.52 |
|
吉田喜重的镜头设计真好,看着现在这些导演自以为是的剧情真是乏味 |
|
对背景了解的要求太高了,吉田延续了整个一长段时间的构图方式,角色经常处于被框线限制的狭小空间中,仅仅能露出身体的一小部分,以此窥得其处境。 |
|
镜头喜欢从下往上拍,把人脸拍得很阴森的样子 |
|
此片非常追求形式感:构图特讲究,每一个画面都强调空间对比,强调黑白的构成感,寓意角色内心状态或人物所处环境带来的心理作用;配乐吊诡,许是想传达双方斗争的严酷。然而,政治事件背后各方势力的角力、较量、暗流汹涌,都刻意处理得隐晦,有故弄玄虚之感。想表现思想性的深刻,但叙事并不流畅。最后的镜头很有冲击力。 |
|
70年代日本政治现代主义电影。四种趋向之三:历史与神话的风格化呈现。吉田喜重。把政治上激进的主题同题材与美学上激进的形式结合起来,把巴西新电影和古巴后革命电影的冲击力向前推进了一步。爱森斯坦、维尔托夫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以激进批评的名义改变了人物的主体性、反身性和暧昧性。激进的电影制作者通过对非现实主义的技巧对之进行处理,然后与当代政治斗争做类比。影片运用风格化的照明,展现出日本不同时代的激进主义与60年代末期的激进主义具有怎样的相似性。无资源 |
|
< 这种形式用得是真不好 |
|
1、没有背景知识,所以看得不明所以。2、正义之师以正义相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