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舌尖上的中国毫无相似之处,为什么要蹭这个热度?给观众不切实际的期望。讲的不是美食,而是食材。做作,作为纪录片知识量时浓时淡,过于追求对镜头的运用,导致形式远大于内容。有时沉浸在自己编造的那一场大戏里无法自拔,越行越远。看了一集半弃。 |
|
喜欢第四集,讲香蕉的种植历史和故事 |
|
文案思路很简单,每个单集讲香蕉、辣椒、咖啡、玉米、猪肉、大米、盐和金枪鱼,就是围绕这些食物展开的简单叙事,跟国内的美食纪录片在一个主题下组织素材,还会升华主题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就会让人觉得这样的拍法业余得像油管视频。 |
|
全球史視野の食品人類學,樣本挑選了辣椒、金槍魚、鹽、香蕉、豬肉、大米、咖啡和玉米等代表性的全球化食物,展現其從生產到流通到消費展現環球旅程。儘管導演用一種憂天憫人的口吻讓我們去珍惜食物珍愛家園,但食物全球史或許早已明示,總有替代性的全球化食物,萬惡的人類還不至於餓殍遍野⋯⋯ |
|
直译《杂食动物》,今年看过剪辑节奏摄影和文案最好的美食类纪录片,本来看的挺舒适,结果看到拍韩国泡菜瞬间泄了劲,摆拍严重,就那么点儿东西都抠出来讲,但是一点没有中国,怎么着?中国就剩一瓶老干妈了?环中国都拍了,你差这点儿事儿了。 |
|
第一集片名是chile 还是chili ? |
|
拍的不错,瑕不掩瑜。隐秘的红线,贯穿始终。一头是人类无止境的欲望和商品社会的杂交,一头是自然界的万物有灵。片名叫《杂食动物》,点题与呼应频出的文本设计,有意思。 |
|
一种视角。食物文化这类纪录片,没有单独哪一个作品能讲清楚全部,不同的口述者有各自的局限和独到,多看多听总有益处,而且这个作品的出发点是 Rene 这样站在风口浪尖位置下的人的观点。 |
|
会(懂)做饭的人没觉得有啥好,干瘪泛泛,尤其是理念,潦草炫技。讲咖啡的那集还行。 |
|
这个片名翻译的真是一言难尽,差一点就不想看了,内容做的还算是可以,只是略有片面,想表达的太多,显得左右都没表述好 |
|
舌尖上的世界 2024.10.2 生活之味。第一集辣椒看了三遍。 辣椒,金枪鱼,白色黄金的盐,香蕉,猪,稻米,咖啡,玉米。 |
|
看了第一集辣椒,太好看了!!想给一万颗星。泰国的部份有一点做作的嫌疑,但最后一节回到noma在最后一个素食季 serve 丹麦魔鬼辣算是call back泰国主厨这里做爱的比喻,然后我笑+辣得…眼泪掉下来,好奇这纪录片会重拍吗还是拍到啥是啥 lol。塞尔维亚农村跟我们农村也蛮像的,tabasco 有3年陈酿的时间,从采摘到做成辣椒酱竟然需要5年///有比 parts unknown 更上一层的感觉,看过 Anthony Bourdain个人的纪录片之后我有点抵触看,一是重复二是在了解他晚年之后再看年轻时候的剧集我忍不住代入 |
|
还不错,从不同维度和食材了解世界各个地方的美食。 |
|
画面、故事、配乐、节奏,要啥有啥,很喜欢,赏心悦目! |
|
中奖是哪集来着😂 |
|
Noma~ |
|
在全球化視野裡講食物鍊,有蠻多欲言又止的信息,比如過度捕撈三文魚和人工養殖三文魚導致種群毀滅這樣的未來;也稍微沾了點歷史,尤其是香蕉這一集很好看;但是由於導演不懂美食,所以展示的僅有政治正確的美食紀錄片,而非美食片,沒有讓你想去那間餐廳大快朵頤的慾望,應該不太符合中國人口味,我國美食文化是獨具一格的,但舌尖上的中國缺了點歷史。 |
|
拍得很美,有点food porn的感觉。但老实说角度并不新鲜,让那么多当地居民讲述与食物的关系的时候也让我感觉不适。“我的一生和xx绑定在一起,如果没有xx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这种表述在我看来非常高傲自大,是白人的臆想。每个贫穷的人都不是自愿如此贫穷的,如果有好的生存环境,又为什么世世代代辛苦守护某种作物?反正看得很不舒服,不是个滋味 |
|
Hauntingly beautiful |
|
辣椒、金枪鱼、盐、香蕉、猪、米、咖啡、玉米,虽然选题有点乱,一部分是非常基础的碳水和日常,金枪鱼、香蕉又感觉乱入,但是温情的拍摄手法和穿插的故事,光和影的结合,平凡的食物如此伟大,使人动容。不过片名的中文翻译确实很投机取巧。 |
|
用心又有趣的美食类纪录片。从第一集辣椒,到最后一集玉米,每一集都让人食指大动、胃口大开!可惜的是没怎么描写中国传统美食。要知道,在这个地球上,论起吃来,天朝若是称第二,谁敢说自己第一?就拿猪肉那集来说吧。我知道西班牙的生火腿很有名。但吃猪肉这件事,东大肯定是宗师级别的老祖宗尖儿。 |
|
Noma都关门了才看【 |
|
你猜为啥没有天朝。。。 |
|
有些无聊 |
|
看过~ |
|
Noma主厨的世界之旅。bluefin tuna这一集特别好看 |
|
叙事 |
|
从食材入手,其实梳理的是农业产业化背后的生态历史和资本政治。像香蕉共和国,咖啡玉米等几个故事算是温习了一遍。 |
|
挂了NOMA的噱头,但平平无奇 |
|
装逼盛典 |
|
因为本人是从业者所以刷了一遍,这个是非常入门级别的食品原产地纪录片,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层面的介绍,大多数时间是靠唯美的画面充时间,有几集我甚至觉得有过度美化的嫌疑了,所以如果想看真实的原料来源我不建议看这个
任何的食品原料来源都有一些普通人不太想看到的地方,这个片子为了保证质感很多时候都在刻意地不要过度写实,而且总体风格偏向讲故事,如果看完这个片子你对食品的生产有兴趣的话,建议可以去b站搜走进工厂系列,对整个生产线以及背后的文化都有详细的科普 |
|
蛤蛤 |
|
这不是舌尖上的世界,这是舌尖上的大老美! |
|
2024年9月2日。没有舌尖中国好,缺少烟火气。 |
|
With Floe |
|
3.5 |
|
tabasco 美国辣椒汁 丹麦哥本哈根魔鬼椒 辣到无边界 满足自虐之人
大西洋西班牙南部蓝鳍金枪鱼 日本驻地市场中转二级市场发往全球
法国盐之花 世界上1500种香蕉其中卡温迪释canvedish一种产量99%。印度生产世界上1/4的香蕉。不同种类的香蕉有不同的吃法。粉红色香蕉见过没有?食品工业化造成单一品种破坏多样化失衡引发灾害 伊比利亚黑猪西班牙🇪🇸火腿橡果味 印度大米出口第一国 墨西哥玉米。食品工业化 bigger farm, less farmer. Is that the right way? |
|
值得让舌尖上的中国好好学学,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这个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在拍广告。要说更戳心的,可能我们只有一瓶老干妈最出镜。 |
|
大部分国家认为美食就是食材本身,远东所谓的美食本质是海科技,也没有办法,远东的食材本身太糟糕,只能靠海科技来麻痹味蕾。 |
|
讲的是食材而不是美食,说实话,那些做法真心没什么食欲 |
|
拍的好浅…像流水账。不喜欢香蕉和猪的两集。都讲大米了就这点眼界?只喜欢咖啡那集,所谓的可持续发展确实让更多人了解咖啡种植者的生存状况,但单品豆和精品咖啡的价格到底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多大提升呢?我对此持怀疑态度。主创应该是吃太饱了才会关注ESG和物种多样性的问题吧,农民确实需要劳作来营生,也还有很多人需要量产来饱腹。 |
|
5# 一种有失偏颇的世界主义食物比较学 用的则是最粗鄙的方法:寻找最大公约数 |
|
令人作呕的中产趣味。 |
|
形式大于内容 |
|
素材还是很好看的,而且不会直接上升到民俗文化,会关注一部分的当地气候土壤,而且强调各种原生态和不用农药的有机产品跟舌尖上的中国利益不太一样,这个纪录片可能更符合国外人类的需求吧,但确实每部片子里面也囊括很多的内容,只是让人觉得他后面是不是有资本在为品牌背书。 |
|
食物纪录片讲那么多人干嘛,谁要看你怎么创业的?! |
|
被片名骗了,运镜剪辑不错,其他乏善可陈,相比于纪录片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
|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能品尝到的普通食材,如何做出美味,而舌尖上的世界则是资本为了满足小资精致生活需要而编造出食材的各种高大上的叙事。 |
|
辣椒、金枪鱼、盐、香蕉、猪肉、大米、咖啡、玉米。一集一样主题,但食材背后更多展现的是历史、传统、民俗、科学、贸易、工业、政治……正如海报上的slogan: Food is Never Just Food。豆瓣这个译名真是败笔,就按无论是“杂食动物”还是“不挑食的人”的直译,都比“舌尖上的XX”这本身不差但跟风山寨感强烈的名儿好太多。 |
|
制作精良 画面拍摄剪辑的让人非常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