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空虚的英语措辞很东亚;做事的目的性很东亚;先入为主的“不信任”很东亚;血缘的以“爱”之名很东亚。中规中矩 |
|
有于佩尔的洪常秀很容易进入三大主竞赛,但有于佩尔的洪常秀常常也是他最无聊的作品。我想本质是因为语言,英语对白限制了洪常秀御用的韩国演员在长镜头里去表达更复杂和有趣的想法,语言限制简化了沟通中更微妙和深邃的部分。洪常秀自然抓住了这点,他让我们看到韩国人在外国人面前贫乏的心灵,无趣的共性。但除此之外,旅行者并没有让我们看到更多。好在,我对现在的洪常秀并没有太多期待。不是洪常秀剥削于佩尔,真正剥削于佩尔的是需要她走红毯的电影节选片人。 |
|
3.5#berlinale74#還是韓國人最了解韓國人的蠢笨和慘白。于佩爾作為一個外國人,不管她的過去是怎樣的,來了韓國,一個以洋人至上的國家,反正是餓不死(甚至活得還挺滋潤)。順理成章當了法語老師(哪怕沒教過),跟學生嘮嘮無聊的家常和詩歌就能賺錢,坐在路上也能被韓國年輕男孩帶回家過日子。嗯,這麼魔幻的事情,放到韓國這個地方都能實現。最逗的是,戲謔的對話重複了兩遍,韓國大眾的內核完全是一坨shit。這讓我想起youtube上那些喜歡紀錄學習生活的韓國人,其實呢,都是自我感動式的悲哀。電影字幕是德語的,韓國人的狗屎英語聽上去太難受了。這片不要說什麼剝削于佩爾了,人家打造的就是這麼個故事。我愛這片,洪尚秀也是聰明,這個國家要是不偷盜點文化,真的就剩下吹噓財閥爸爸蓋大樓了。 |
|
柏林首映为了看于奶奶教法语错过了duolingo60天的连胜纪录,值得。散场期待得到一个来自东亚人的眼神确认,然而隔壁小姐姐全程打哈欠。这次角色互换一下,终于给欧洲人一点来自亚洲的文化震撼! |
|
洪氏神话该结束了吧,不要再来柏林了 |
|
于少女演的是在韩国旅游的法国人,我在复习的是那些年在法国旅游的我自己。
开篇几个学生被Iris追问“你内心真正的感受是什么?”那一下想起dm里PAB问我“你觉得你自由吗?”绞尽脑汁去搜刮英文词形容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
英古对Iris的心动里多少是“我不能”的羡慕,也像极了那些年无数次旁观法国人日常生活的我。“我想要”但“我不能”。
东亚人太容易被法国人,尤其是搞艺术的法国人迷住了。用电影里的话说是,“生活得很真诚”。
我们的文化里有种不安全感。
电影最奇妙的地方还是语言,韩国人和法国人用英语交流,在不多的词汇里,感受很复杂,表达却因此暧昧、重复而简单。这种短暂让人们变得藏也好藏,直接也更直接。
我想我爱的那些法国人了。[苦涩] |
|
恰到好处的尴尬、词不达意的语言、重复的自我判断、人与人的了解…洪说他又不知道自己在拍什么,我也不知道我看了什么,但我知道这东西好看的。近三年他的作品里最好看的。 |
|
昨天被《帝国》震撼了,今天被洪导震撼了,在柏林慢慢放过自己🩵不是所有片都需要带脑子看 |
|
看在于奶奶的面子上多给一星。洪常秀真的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且非常的目的性,知道自己的故事信息什么最关键,怎么去藏,并且怎么去翻出来,但是在这小聪明之上的故事呢??故事呢??故事呢??真的就是为了这点醋去下了碗馄饨了。整个故事最厉害的是于奶奶躺着的那块石头,这个信息点真的绝了。 |
|
为了和于佩尔合作而合作的结果。这台词写作水平真是难绷,算是开眼了。只能说不愧是洪,洪氏尬学尬穿地心。@Berlinale74 |
|
把于阿姨当镜子照出东亚社会现状很有意思,其它的尬聊变奏如何生活都在以前的洪片里看过很多了,但也依然有效 |
|
这一天,洪常秀开始模仿张律。 |
|
请问,你在看一部洪常秀电影时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尬。 |
|
6.5。以近乎完全相同的對話結構描寫不同相遇中一致的日常片段,語言媒介的差異更加深了非英語母語者間對話套路的重複感。但洪常秀從去年開始接連三部都隨意過頭了,以上探討都不過是和于佩爾前兩次合作的老調重彈。 |
|
4.5 当无法表述音乐时,当无法使用母语时,当两代人无法对话时,当言外之意作祟时,那里就有一道语言的边界,也有一个影像的真理。 |
|
但由于外国人游客的身份,局外人并不能做出100%的深刻,搅乱了这几年维持的巧妙空间结构格局 |
|
法国人和韩国人用英语交谈,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非母语,信息的传递肯定会有些偏差,尤其是在诗歌翻译上。没有教科书,有指引卡的教学方式,希望找到一些能够让心与外语同化的句子,以更好地培养对外语的敏感。韩国人的英语都由同一套教学模式培养而来,教学模式又会限制学习者的想法,所以两个学生对于自己所弹奏的音乐的感知力也出奇一致,包括后面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自己的父亲。法国人的热情与韩国人的含蓄再次进行一次对撞,喜欢喝大酱汤的男友愿意为了于佩尔天天吃面包和沙拉,甘愿为了爱情放弃内在关于民族性的成分,或许这也是于佩尔最后会将他的家当成旅行者的需求的原因。 |
|
草编坡跟鞋千万不要再流行回来了求求! |
|
【北京电影节展映】中国首映。各路模仿致敬者拍来拍去,最有洪常秀精髓的还只能是本尊。洪这次没有再在视觉上进行新的探索,而是回到此前单纯的散文叙事。对白里约75%是英语,20%是韩语5%是法语。展示了一些东西方文化、生活、教育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于佩尔用英语和法语读韩国家喻户晓的尹东柱的诗(《序诗》《老路新步》),教科书式学外语VS用外语念出心声,东亚传统母亲VS年轻人的饮食与交友观,精确计算生活的开支VS轻松赚钱随性而活。第三次合作的洪常秀于佩尔已经非常合拍。于佩尔吹竖笛一幕是本片唯一一处打破正序叙事,猝不及防的突然闪回,回到数月前二人最初相遇的时刻,也是当下于佩尔入睡,二人再次重逢的地方。对于一对此时此刻相处融洽、真诚地相互鼓励的新朋友来说,是否了解对方的过去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
|
第48届香港电影节第8场。洪常秀靠四段旋律和三处韩文就可以拿柏林银熊。 |
|
BJIFF2024|很着迷于洪常秀片子里重复之中的变化。相较于极力想展现自己艺术修养的韩国上流社会假人,于佩尔显得是那么悠游自在且深邃,谜一样的法国女人。权海骁戏份不多,但举手投足皆是老韩男魅力时刻,贡献了非常多的笑点。 |
|
可是我觉得台词就是洪氏幽默的一部分诶 |
|
#Berlinale主竞赛 洪常秀说要有电影,于是就有了电影;但这位“天选之子”(偶看《在水中》后的感叹),对于佩尔显不了神迹。与前两次合作相比,于阿姨这次表演自然多了,英语也流利多了,但还是不够和谐,使得这部作品不是纯洪常秀品牌,而是两个人的联名。洪是非常喜欢于佩尔的,在前作里也不停夸她漂亮,很少有演员能有金敏喜一样的待遇,也很少有演员能接受洪氏表演法训练班。相比之下,朱莉安•摩尔在瓜达尼诺班上表现得更得道。也许老洪应该考虑一下,如果再有机会跟于阿姨合作,还是来点剧本和前期准备吧。老洪每部电影都是在讲电影,这部借语言和诗表达,还是很genial的。观众笑声很多,每场戏也都有主题,但这个Prozessarbeit不如以往有机,真遗憾。另外,可不可以不要再强曝光了?眼睛不好的孩子伤不起😩 |
|
#14thBJIFF 资料馆。早上没做多邻国结果来上于阿姨的法语课了。洪片总是要熬到最后才会觉得妙啊。影片结束鼓掌一次,出制片主任敏喜鼓掌一次,出洪常秀鼓掌一次,感谢观看又鼓掌一次,太好孝了! |
|
#10304. 74th Berlinale-主竞赛-评审团大奖哈哈哈哈。我一直在想这会不会是六边形战士洪常秀(和制片主任金慜禧)在柏林的最后一次主竞赛?构思算得上是精巧,但也是一部我这种洪门粉丝都不太想再夸的片子了。跟《在异国》有点像,也是一部三段式结构,一二段通过重复来制造了很多笑料(尤其第二段,电影院里快笑疯了),第三段实际上是变奏但步子迈得挺大,导致割裂感有点强(而且完全是改方向的写法)。依然是玩关键词/元素的循环往复(这个手法在第三段用得毫无痕迹但是非常有效),必备的尬聊、梦境与变焦镜头,总之就是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和一点点小变化,不过真得看得有点够多了,就别再给奖了吧…… |
|
散场的时候旁边俩姐妹在讨论这片子是不是马格利米酒赞助播出的 |
|
男人的自负是见到尹东柱的诗文石碑就跪下凭吊,女人的自恋是看到儿子与熟女同住就断定是替代自己。把金钱当重要器官,才会认定法语课上的自己是小白鼠。把容貌当唯一价值,才会感叹美丽的诗人总是很快消失。大部分人只是努力生活,少部分人才是真诚地生活,她们把米酒当水,把篱下当家,把公园当世界。 |
|
因于佩尔这一过于强势的外义符号的加入,过往洪常秀纤维般的内在情绪关系遭到破坏与重构。她是一块石头,丢进每组人际中,让我们听到某些症结消解或加剧的扑通声。与此同时,深感他继续这样被鼓励下去,可能真的没有进境的空间了。最近两年的洪常秀风格都是大重复下的小刷新,对于女性驱动意识的微调,对于新奇身份的引入,如是而已 |
|
在东亚社会规范下被束缚的表达和被压抑的真实情感指向了语言的溃败、感受的无能、自我重复和自我欺骗。于佩尔作为一个在韩国教法语的旅行者,作为一个异文化的外来闯入者,她的视角像手术刀一样一下子在凝滞的东亚话语空间撕开一个口子,揭露出它的荒谬与空洞。
人物在固定机位中被限制在狭小交际空间内,几组人物几乎总是占据整个画幅,直到一方终于忍受不住离开摄影机画面,交流中的压抑、窒息、局促扑面而来。
最后主创交流环节也还原了电影里范式化的空洞语言,笑死我了 |
|
洪常秀第三次和于佩尔合作,但这部会让外语学习者或从事外语相关工作的人更有共鸣。号称不学陈规滥套般的日常惯用表达,而是学习如何表达内心真实情感,乍看上去不无新意甚至大有裨益,但以双方的第一外语(英语)作为共同沟通语言,并让学生以第一外语表达内心感受,再由老师转译为自己的母语(法语),很难说这么做能起到多少效果。至少本片中尴尬虚伪纠结无奈占了大头,洪常秀也继续玩他擅长的“差异与重复”游戏,喜剧性十足。第三段走向挺意外,当暧昧又不无真诚、未明说的忘年恋撞上东亚式父母的“为了你好”会发生什么?几次户外场景和几个插入空镜头如同变奏。狗子和金鱼使人眼前一亮。洪导这部的变焦推拉镜头是以后拉为主了。致敬尹东柱的两首诗歌,再问生死心境,而诗歌通过手机联网的迅捷翻译是否真正消除了人/语言间的隔阂?(8.0/10) |
|
6/10。洪尚秀独特的极简主义用英语对话简化了沟通中深邃的部分,于佩尔饰演的法国女人伊莉丝,是一位在韩国逍遥自在的语言教师,她生活拮据,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就开始通过教授两位韩国女人法语来养活自己,她一边给客户授课,一边进行着酒会,陷入到陌生人之间看似融洽的闲聊中,无趣、贫乏的沟通不紧不慢地重复着,随之她与一位男客户偶然的邂逅,招致了客户母亲紧张的询问,就在观众期待矛盾的发展时,一顿饭的长镜头很快消解了母子对话的隔阂。结尾男人追寻着伊莉丝的索引,步上危险的山崖,两人相逢于山顶,伊莉丝醉酒睡去,带着梦醒的困惑坐在峰顶,与男人饮酒、相伴离去,情感与虚空似乎被分离为了两个自我,二者在梦中相见达到情绪的顶峰之后,留下的是需求无法满足的欲望,她羡慕景观石上早逝诗人的华彩诗句,所作的却是庸俗的梦。 |
|
8.8 「诗」,东亚的代际议题,因为有语言的陌异和比较明显的结构对应,所以许多沟通的情境从松弛走向了怪异、抽象和表演,最后再回想前半段,又像是对洪如今强调内心感受的电影理念的再一次阐述了。#HKIFF2024# |
|
洪老师拍坨屎也有人夸啊哈哈 |
|
太尴尬太好笑……现在看洪片基本是喜剧效果拉满的,浑然天成的抽象功力已经升华至臻然,尤其是颠倒时空界限的神来之笔,但看到于佩尔的法语教学(实验)还是不禁想要试问各位观众生活家们看洪片时的感受究竟是什么?真实的心理活动,真的好奇~抛开最简单最表层的快乐本能,是不是有着一丢丢的骄傲和炫耀,以及内心掩盖极深的自我厌恶?我想这应该是银幕内外的人统一的感受,也是驱动角色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几乎近年来所有的洪片都是围绕诸如此类心理活动变化来进行的,不被苛责的自反、不被理解的执着、不被欣赏的挫败,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观影闭环,我想真正快乐的人是不会选择主动走进他的影片,因为他们可能都在忙着吃拌饭喝米酒逛大街,实在没有多余的经验分配给没有身份的人们,毕竟整部作品都在将人从此处推开,从而进入现实处。——HKIFF48 |
|
第一次大银幕看洪尚秀,也是最后一次,之前没有买票是因为放的片子不到90分钟,这种vlog质感的视频还是不要在大银幕看了。于阿姨可爱【BJIFF·14th/资料馆/Scene 4】 |
|
# 74. Berlinale Wettbewerb
3+
若以《在异国》的角色状态衡量,于姨在本部已进化至第四阶段,从欲望投射的对象到肆意拿捏这种投射以满足自我 食、饮、性的需求。幽默程度达到顶峰,也失去了一些值得玩味的东西 |
|
啊这是一部英语片(对),大部分片段可以作为多邻国或者lingoda广告宣传使用(误)。三段式的洪回来了,希腊神话一般,不断地踏入同一条溪流。吹笛的女子,如梦方醒,灵魂拷问:What do you feel? Deeply inside?必然对标在异国,只是不再需要分身,必然对标克莱尔的相机,只是这次真诚的载体/摄取物从相机变为需要反复诵读的句式和纸条。于是于佩尔成为在你面前中李慧英的角色,不断地打破平衡,试探语言的边界,游走在世界之外。尹东柱的诗在另一种语言中依然美丽吗?所以如何确认感受、确认爱,确认真诚,它微妙地游离在对话之外,再见语言。 |
|
HKIFF48 DAY2第三场@ PE|这部很妙,跨文化交际各种让人脚趾抠地的内容都……很好地体现了,佢拍这种日常观察+重复-变奏我反正还没看厌。全程精神完全不困👌难得 |
|
或許或多或少會覺得感興趣的人和自己兩個世界,所以時而和想要靠近的人有一種疏離感,于佩爾在這裡與人們呈現出的時而尷尬、時而入心的對話和互動,就有一種這種一半自由、一半落寞的感受,只是淡淡交匯過。男主有點像青春版濱口(?)。意外算這屆hkiff的暫時滿意度第三。 |
|
于佩尔拍拍权海骁的肩是我2024年观影的年度时刻。 |
|
【8】真系素妙不可言呀。语言的碰撞和文化融合的协调,以一种不可言喻的东西就这么微妙的发生着,持续着。镜像的《克莱尔的相机》,亦或是《伊丽丝的需求》,法国人闯入韩国却用Simple English化解了洪常秀以往中的尬聊和语言的单一。法语,韩语,英语,诗歌,公园,流水,音乐,马格利酒,人文与地貌以一种「妙不可言」的状态融合成外来者的一天。超越生活流的惬意与舒适,感谢于佩尔带来这么亲切的旅行者的异乡真切感。近几年的洪常秀最佳,看得我无比开心。 |
|
#Berlinale24# 最极致的尬聊,最极致的享受。洪氏宇宙里所有的梦境、心理活动、词不达意和情节变奏都可以视作一种剥洋葱式的能指所指游戏——最妙的是剥到最后往往发现没有东西,一种纯粹的语言学趣味。所以这部里终于用到母语和外语的对位(学习/使用外语—能指所指重新拼接),以及最后借角色之口喊出自己的真假之辩,或许可以视作洪对自己创作生涯的又一次阶段性总结。能在电影宫看这样一部欢声雷动的洪片,实在是太幸运了。映后掌声三分钟,有希望金熊吗? |
|
其实很羡慕那些喜欢甚至沉迷洪尚秀的友邻,很好奇也很想知道那种美好的观影体验究竟是怎样的,如何才能正确打开洪的电影。柏林为何如此钟爱他?
可能我还是有点儿庸俗吧,暂时还不配看洪尚秀的电影,午后看特别容易睡得香甜,内心就会有点儿愧疚,因为很多时候根本看不进去,很容易分心,以至于完全没机会去领会导演的表达意图。
待我再好好修炼吧,来日再尝试加入洪门。 |
|
#SIFF2024 第一次看洪是2018年在北影节《克莱尔的相机》,那时完全不懂尬聊美学,到如今六年后已成为洪孝子在上海影城笑不停。 |
|
白底黑字,明亮的片头照亮迟到者进影院之路,多么慷慨的洪常秀。融合《在异国》语言之错位和《江边旅馆》诗的生成,如此诚恳地揭示了电影的构造,如同《卡车》。当镜头对准虚焦的叶子,我们期待前景有人经过,攫取我们的焦点。但诗就生成于等待之中。结尾是一场男女脑中的追逐。于佩尔坐于危崖之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庸俗的诗境,于是泄气,选择了另一块朴素的大石躺下。男人追寻着Iris的“索引”,路过昨天的Iris,因为那已不是Iris,路过平庸的诗意,最后与女人相逢于山顶,何其惊心动魄! |
|
就像看到在每一个国家旅行的我自己,虽然当地人都说他们喜欢我,但我知道他们只是很少见到中国人。因为不了解,就大大增加了宽容,也更加不会真的想了解。于佩尔演的真好,因无法与当地人深入交流而感觉无聊,由于身处异国他乡而不得不压抑一点自己的文化而对当地文化做出一些让步。真的在很多国家旅行的时候与当地人打交道就是如此,时常彼此对着不知道说什么好就只能傻笑。 |
|
看似回复以往诙谐的小品情境,实际上,原班人马的交流走向异陌化(仅看对话的部分,有点像《在异国》,但做的没那么小品;相比之下,比较像《引见》,段落重复、内容单调的对话结构,比小品更有训练场景的感觉),尴尬升级为隔阂(直白的喜剧性提升为更大范围的僵硬感),语言使用的转变不是本质的原因,衰老才是(如上所述,主题走向宽泛、甚至虚空,创作心态不再有喜剧讽刺的锐利)。结尾的时空穿插,大概是对人与人之间朴素而偶然的相遇的一种怀念吧(回归初心)。 |
|
于老师教法语,愿者上钩 |
|
2024Berlinale: 最大的惊喜!洪尚秀你太幽默了!这就是玩宝可梦的男人吗?韩法文化差异和语言笑果也就只有在场的东亚人能懂了。为之后其中一个韩国演员说: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 鼓掌!!太喜欢! |
|
不拍男女关系的洪导真的太乏善可陈。而每次于佩尔都拿到这种无聊兮兮的异国人剧本,到底有什么好演的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