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23. 74th Berlinale-主竞赛。柏林电影节选片历史上的耻辱。数次想对导演丢臭鸡蛋(或者向银幕扔塑料勺子),能差到想去电影节组委会维权的程度,也真是活久见,真的看到最后都笑了,在我的电影节观影经历里大概只有《纸骑兵》跟它能一比吧,建议直接上B站鬼畜区让大家都看看。在台湾拍大陆不是没有先例,美国还能拍大陆呢(《龙种》)!悬浮到这种乌托邦的程度,我开始还怀疑导演是在拍马屁,但横竖看都像是在高级黑。选角负分(一个讲广州的电影全员台湾腔,导演你是脑子被驴踢了吗?),美工是我所见过的电影里最差的(任何一个学生作业都不可能差到这个程度),剧作负分(GPT写得都比这个好),导演能力负分(《廷巴克图》时候我就骂过街了),都什么年代了居然还是“三厅电影”,场景之单调,调度之不动脑子…… |
|
中国人当然不这么说话(语速、语气和语调),也不会在这些场合说这样内容的话。坦率地说,异国情调和奇观在能接受的范围,张翰的表演也把整个电影稳定在正常认知范畴内。倒不至于落井下石的骂,因为太多中国导演的电影,从文本到表演更加灾难且远离现实。我倒觉得,脱离广州黑人贸易水深火热的社会议题,就着东方情调去讲个黑人法式罗曼史,还真是蛮清奇的思路。这种悬浮,至少比另一种苦大仇深的电影节第三世界模版提供了一种多样性。只是罗曼史也做得也不好。或许,真的值得吐槽是故事内在完全不受质疑的男性本位。而电影落脚点也可怜得要死,那看不见但处处都显而易见种族主义,以这般无趣直白方式被重申,又以如此没有说服力的口号被反驳,真是倒了胃口。 |
|
#2024Berlinale# 真是不知道怎么骂了。只能说当我听到世界首映后全场响起的掌声,那种惊悚和恐惧甚至直接盖过了我对这部片子的厌恶。这种阴间视角居然还能有如此多的附庸,不仅让我感到诧异世界真的这么看中国吗?对中国的地理、社会、性别、家庭、政治全方面无差别儿戏处理,像一个刚来中国1个月的导演写的讨厌中国的日记,台词剧本如学生作业般局促。我从来不是什么“小粉红”,但这种电影真是从身份和道德价值层面在否定和“侮辱”,我想应该没有国人会说喜欢这部电影吧(单纯说表达方式和呈现结果,不是电影语言层面比如唯一可能算是亮点的结尾)📽️ |
|
2.5 / 远超预期。最大的缺陷并不是采取的文化视角问题,因为创作者在开头的十几二十分钟就反复谦逊地强调了跨文化语境。真正没有说服力的反而是这段爱情故事的发生过程本身:对泡茶这一情感仪式的注视还不够沉浸,只是过于抽离地远观“人”而没有遁入“物”。而几段梦境与讲述的陌异感,都在空间的跳跃和速度的切换中敏锐地被捕捉到。当然,华语人物的对话逻辑里过于明显的翻译腔仍然是大硬伤。但这种错位的理解反而在最后的“喜宴”中将清洁而和睦的中式恐怖,以一种近乎冷静发疯的闹剧般的形式传达出来。btw总算是直观地感受到自己说法语时法国人是什么感觉了…… |
|
希望豆瓣可以出零分,至少要给这样一部自我意淫的烂片零分,太令人气愤和作呕的作品,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无礼的弃之,一厢情愿的刻板想象出这个非洲导演脑子里的中国 |
|
这些狗逼创作者确实是一点也不想努力了解别人,正如我们中国人也不想了解外界,某种程度上说是反全球化浪潮的一个变态表征。确实让人想起丝绸之路,简直就是一部依照马可·波罗经历转述拍出来的电影,里面有遍地香料的陶瓷国和仪态万方的茶叶人。 |
|
笑死,乌泱泱的一片差评,让事态显得更加滑稽,逆天催眠的剧情不值得任何辩解,台词荒谬的同时废笔还奇多,说味同嚼蜡都是恭维。大概就是一位因不幸婚姻而旅居东方的铿锵黑玫瑰,又不幸爱上个酷爱班弄功夫茶的黄皮中年老渣男的故事。同时不忘带出内地黑人社群的生存境遇,与文化隔阂等尖锐议题,对针对特殊社群无处不在的巡警与监管的描写,像是导演对公权与种族问题的质疑,而对华人社会中传统保守价值观的片面刻画,又好似想拿大国沙文主义的刁钻角度审视批判什么,也就不难理解群众的义愤填膺因何而起,不如就把这部糟糕的“臆想”电影当杯苦茶,先品品环境,再来看看这样的“冒犯”是否真的建立于偏见之上 |
|
我能说啥呢,让我在柏林如坐针毡的一部电影。不懂中国人,不懂茶,不懂何为"境界",空口白牙谈歧视谈制度,语言之矫揉造作和空泛令人头皮发麻。。求求老外别臆想中国人了,别臆想中国文化了,开始我以为位置在非洲,后来我以为位置在福建,最后告诉我故事发生在广东,哪个广东人说话满嘴都是台湾腔呢? |
|
年度逆天答辩,这片放进b站抽象合集中我都不会意外,怎么进的主竞赛?西方人真就好这口?最后饭桌谈race真给我整乐了,这么直白的吗,本科生毕业作品都比这强,全程割裂如坐针毡,真的逆天 |
|
从未有过的独特观影体验,每句台词都在反思:这句中文我咋听不懂,是我问题吗。最后那一幕让爸爸举着黑人和大猩猩比较图,我看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希望自己不是中国人,太煎熬了杀了我吧,导演大人生活中的我们真的会把每一句话都深沉地说成“我不是受害者 请你离开”这么生怕你理解这句话结构多复杂吗,中国真的这么爱365天在大马路上挂大红灯笼吗,中国小孩真的会每天和父母说“觉得你们好像没有办法获得内心的平静”这种说教式话吗,真的不会挨打?故事背景明明在广州,里面人说话一股台湾腔?我实在不懂要哭不哭地用红茶比喻伤感说出“这就是你给我的感觉”这种优乐美广告式告白,只能说语言有多复杂,对茶叶的研究就多少,对爱情就有多浅显 |
|
灾难级别的主竞赛电影。完全脱离现实语境的创作。别的先不说,就最基本的问题,首先是偷换了地理坐标,台湾变广州,专懵国际观众,然后自定义了中国人的汉语台词和其日常谈吐的习惯及倾向,还是懵国际观众。用“若知茶味 方知你心”这种反常情的做法来联通彼此,在把茶文化作为情感交流的媒介这方面飘浮、单薄的让人发笑,更可笑的则是本片的伪女性主义叙事,最终都没能脱离以男性为中心的叙事根基。文本的灾难,制作的灾难,表达的灾难。一部灾难的“会客室电影”。btw: 两位女性角色有肌肤之亲的那个非现实想象到底是几个意思? |
|
比较少见看到一部台词96%都是废话的电影 |
|
一亩地大小的台湾广州支撑不起黑人在中国这个宏大命题。罗曼史和缓慢的表演节奏更是让这部片变得更加尴尬。很像台湾早年flash动画时期的故事,只是把其中的法国人换成了黑人,但内在没有任何改变。对政治议题、种族议题的讨论直白且肤浅,仿佛是一页说明书。这片儿看的时候可以大家一起看,然后看完每个人轮流说一个尬点,谁说不出来就喝一杯——对了,逢七要念两句琼瑶戏的台词。 |
|
Lost in translation(语言、语境和文化上的) |
|
惨不忍睹,不了解广州可以不拍。这种片放在主竞赛环节完全是柏林电影节的耻辱。 |
|
从女主到达中国的那一刻,指鹿为马的说台湾是广州,真的令人坐如针毡。完全不理解这部片子是怎么拍出来的,谷歌翻译写的剧本每一句普通话独白我都不知道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看着难受,如果老外拍案叫绝,我真的会吐血 |
|
我不相信这是非洲人视角下的非洲人在中国,白白可惜了这么好的一个议题,非洲人的视角应该由非洲人决定,而不是法国卢森堡赞助的非洲导演,也不是中国赞助的非洲导演。 |
|
论一句反对主流政策的口号能有多大能量,直接突破种种人类对于电影审美和智商的限制,将之输送到柏林主竞赛之中 |
|
中文是必须要看字幕才能听懂的,对白是玛丽苏小说里抄来的,表演是学布列松的,《他那么做一定是上海人吧》。不知道这个片受众是谁,但这个片拍出来不是罪,选它进主竞赛才是罪,是柏林乃至三大主竞赛选片耻辱柱 Berlinale2024@Berlinale Palast |
|
观感同寒枝雀静一样。 |
|
茶园飞过来的电脑特效黄蝴蝶🦋,一定是香妃娘娘转世。啊,你是风儿,我是沙。看完电影后,中国朋友和他的男友开始大吵架,德国人说必须要有这样的片子,拍的再差也没问题,是黑人视角看中国的genre的开山鼻祖;中国人则气到不知何处下口,从基金赞助到用台湾替代广州一通数落。谁还记得香妃呢? |
|
#74Berlinale Premiere
最辛苦的不是看到最后还要鼓掌的观众,是看了这种片还要给又臭又长的制片名单打追光的灯光大哥。不过想想确实该全谢一遍,少一个这部旷世巨作都端不到我们眼前。
要说主创团队里没中国人我是不信的,这男主的名都叫旺财了(甚至还有上海男人的梗)。但又是怎么能容忍每一句台词都是百度翻译的(deepl的水平都达不到)。真是给中国学生酣畅淋漓的一堂台词课:这下知道英文不说人话和中文不说人话灾难程度的高下了吧。什么表达悬浮时空错乱就当他超现实好了,反正本来就是冲着黑来的。但是这运镜这叠画这调度加上这剧本这台词,太好了,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汤米韦素了。
笑点解析:Here in Guangzhou哈哈哈哈哈 |
|
同希望豆瓣可以出零分,把这样的片子拍进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不知道到底是谁在羞辱谁。 |
|
4.5。從正反打的混亂節奏便可看出,對中文語境全無掌控力的希薩柯將控制權悉數讓渡給了華人演員。但首尾呼應的結構卻賦予了此種失序以歪打正著的正當性:這是涉及國族議題的兩方意識形態角力下整體華人文化輸出圖景在非洲這一異邦的真實映射,繼而被以碎片形式拼貼呈現——一方以「新中式」之名重複提及刻板的傳統元素,並不假思索地承繼了以單一民族為中心的歧視觀念;另一方相敬如賓但壓抑扭曲的家庭關係中偶然透著些許邁向「現代性」的苗頭。因此,希薩柯更需要以《花樣年華》式的凝練形式將經提純後的人物關係呈現出「相遇」後豐富的多重面向,而非讓簡陋且冗長的瑣碎對話徹底模糊了影片焦點。 |
|
# 74. Berlinale Wettbewerb
第一场戏的老黄男迷恋便开始令人迷惑(女性联合编剧提供的视角怎么想也不至于此);此后建造了一种具有翻转版唐人街外观和台湾语言/文字系统(考虑到与非母语者对话的情景并不尴尬)的想象空间里的广州,在其中人物也因此难以与空间产生实际联动,将众多任务付诸于台词;最终又无力突兀地在陌生的饭桌环境上才指出尖锐的歧视指控
尽管全片的整体观感无法逆转(甚至陷入虚无),最后一镜却糊弄掉了以上的疑惑,回落到非洲女性的两难处境,令人惊愕地完成了在戏里戏外,对老黄男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所有促成影片最初计划无法成形的势力的反讽,戳破对有男德又有钱的黄男和宏大叙事的梦幻泡沫;若这个点子是改变拍摄地后想到,那么编导真是工程天才。既然是想象空间,很多指摘并不能成立 |
|
还以为是什么年度必看爆笑邪典片,但结果只是一部规规矩矩但又异常无聊且刻板的爱情片,看了20分钟后就不太能看得下去了,鸡同鸭讲,空中楼阁,哪怕忽略掉语言因素(事实上也根本没法忽略),也完全看不到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感觉像是在看一个平行时空下的科幻片,角色像是如AI一般念着毫无感情的对白。如果不是台词硬cue地域背景,打死我都猜不出来这是发生在广州。 |
|
非洲人看了疯狂开始办中国签证。 |
|
是这辈子看过最差的电影了。毫无情节,全程在拍对话和(无意义的)空镜,对话又完全没有信息(“你好”“再见”“好香”“你很幸福”),或者一句话突然携带毫无前因后果的信息,仿佛这样就完成叙事了。本来完全可以聚焦Aya拍一个好故事,可是叙事重心不知道怎么又跑到男的身上去了。所有的符号、议题都是想象出来凑在一起,隐隐显露出的观念又陈旧不已。口音都是最轻的问题了。 |
|
@Berlinale2024 结尾的后括号试图为之前所有的失真抛出一个解释,但同时也可以是轻易的excuse。如果全部是想象的话,那幻灭如何成立呢?原评:一部懂汉语的人都无法下咽的电影,很难得知是什么让导演即使无法在大陆拍摄,也要坚持在台湾搭建这个无法让人投注一点信任的情境:广东人全部由操着地道台湾腔的台湾演员扮演,非职业演员展示出学生作业水平以下的生硬表演;街道的中国性由东方主义生成,即不顾死活地挂满几排红灯笼。除此之外无法揭露再多一点的城市空间,因为景别再大就会露怯,于是电影的空间逻辑走的是《家有儿女》式的电视情景剧,来回来去就是几个房间。最后一句话送给全体男导演,不要硬塞没头没尾的女同情节(《空房间里的女人》后再次),起不到任何作用除了令人反感。 |
|
74th Berlinale | 豆瓣审核不要太好笑,我说了个strangle有必要删评论了吗?中文有一天全变成拼音缩写和emoji一定有你们一份功劳 | 原评论大致内容:灾难般的烂。羡慕不懂中文的观众,可以试图通过阅读字幕从那些看似高深莫测其实狗屁不通的句子里面找出点东西来。整个电影从最初的剧本到最后的执行完全立不住,人物行为动机没有逻辑而且颠三倒四——这些远不止是“直把高雄作广州”的问题。诚如其他评论所言,这部电影被拍出来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选它进主竞赛的人。 |
|
倒也没有比肩毕导的作品,至少摄影灯光还是可以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导演对东方文化的自我意淫以及对女性情感的自我意淫。开头结婚与结尾是成了闭环,但与中间叙事是有割裂的,女主为何要来中国?以及为何与中国的茶文化联系在一起?更何况以茶作为两人情感的介质看上去也很单薄。。。另外,两个女性怎么会有肌肤之交?WTF,没看懂。。。 |
|
好神奇的电影,很像是拥有日常生活但细节却是扭曲失真诡异的梦,中间穿插的一些梦境和意向的片段也更像是梦里才会有的意识的乱流。虽然那些置景、台词和情节都很可笑,不过从来到虚假的广州之后镜像就是电影最重要的设计,也许从一开始这就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导演会意识到这一点吗? |
|
导演都来中国拍摄了,竟然还是完全不了解中国,这样的电影拿给中国观众看,会显得很虚假,可以看到一个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照猫画虎折腾一番,最后却凸显出他对中国文化的一无所知。不过这种电影拿给外国观众看,观感可能就不一样,片中的东方情调可能正好符合他们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要不它怎么会被选入柏林主竞赛? |
|
灯光、画面不错。但烂成这样真的没想到。各种烂,对白烂,人物关系烂,置景烂。真的是没想到……导演就此片在找救赎的姿态明显顺带想提出……的歧视问题,但完全没处理好。整个儒教世界都是歧视之王,儒教在,就不会灭,没什么太多好说的。出影院的时候和前排的一个dame聊天,她表示女主片中原籍所在地她十分了解,可女主呈现的(文化)思考方式像飘在云中,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文化。我说这片不属于任何一个文化,完全扯淡,假……架空。我也没好意思说我还认识参与此片的人………… |
|
要知道,影节选出多么惊艳的大片儿都不是什么加分项,一年出厂的电影就那么多,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矬子里拔高个谁不会。实在不行你就在中不溜的里面凑合凑合。但你要选出一个难看到底的脚底板,到真成一桩稀奇事儿。简单来说,就是审美垃圾,专业度全无,再选10个好的也救不回来,这木桶一下就只剩个脚底板了。以及投资人:你这个钱丢水泡儿里算了,何必拿到三大这丢人现眼呢 |
|
实事求是地讲,这片灯光摄影的行货还是拿得出手的,演员的演技也很卖力,尤其是让非洲演员讲中文,且他们互相交流有时候甚至都用中文,真的是太奇幻了。整个片子的幻想气质还是很浓厚的,表面上想说这个非洲女主性格独立,但她到了拆那无非也只是老板的小三;GZ的黑人相当一部分是非法居留,跟条子谈笑风生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即便是湾湾还都疯狂追杀外劳呢。口音和布景这问题克服不了其实可以理解,但真要了解拆那并不是靠两三句法条和书面语的寒暄以及某知名综艺的常见问题去构建背景的,找不到拆人多观察湾湾演员之间平时说话应该能凑合用,画猫不一定好看,但起码不会画成狗。另外父女相见似乎暧昧的有点过头,情敌相见还整段拉拉,如果女主要玩消失就变成帕索里尼的定理了。估计在柏林看我得笑尿,比杜蒙那部掉书袋好看太多了。 |
|
黑人毕志飞 心疼导演一秒😄 |
|
很失望…原本期待一部爆笑猎奇电影,结果只有胡乱的东方Fetish和失败的语境切换。 |
|
0.5,狗屁不通的电影,没什么好评价的。 |
|
跟广州也是半毛钱关系没有的 |
|
贴一个原影评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4SezqmQ_UFtZf1cqU5eEg。在三大电影史上出现的最奇怪的电影,近几年来看过最烂的电影没有之一。太烂了,如坐针毡。影片主创错误地,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样岁月静好的叙事是对当下中非关系的一种概括和建交,但殊不知只是媚俗的讨好,既不尊重中国文化,也不尊重非洲文化。这样带有浪漫主义异国情缘语调的第三世界叙事,以毛玻璃般的滤镜遮掩了层层之下的暗流涌动。当这个世界真的沦落到:两个非洲人用不熟练的中文吵架;萍水相逢的茶商有过至少两个非洲“小老婆”,在满眼差异中假装看不到差异,电影便成为了粉饰的工具,这一切也便烟消云散了。🇫🇷投资非裔导演最大的失策,柏林选片史上最大的败笔 |
|
也不见得比导演前作差多少吧,但这种异国模型真的太虚浮,费劲心思但依旧吃力的多样性组接,文化与情感冲撞都实在太无聊了,比口号还无聊。 |
|
引人痛定思痛地深思的现象级烂片,观影过程中数度想要呼天抢地地大喊救命,又被蠢哭的台词气笑,还尼玛化身政策代言人,试图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与和平……在狗屁不通的情节和毫不成立的人物刻画下,无论是对黑人群体还是中国人的塑造都是冒烟的失败,又臭又长宛如裹脚布…… |
|
#Berlinale2024: 是可以报警的程度。从第一句中文冒出来就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了,没想到尴尬了全程,甚至尴尬出乐趣,大半程都是笑着尴尬,拯救了一早低落的情绪。同行的德国朋友觉得还不错,不懂中文也有好处的。整部电影像是上个世纪的法国导演非要拍出非洲人在中国的生活,却用法语写了剧本翻译成中文,再请了ABC做了助理,稍微团队里会中文的人都不至于拍成这样,甚至抛开语言,我都不觉得它是一部电影,真的太tm差了。然后:他妈谁给男主角起一个狗的名字??旺财? |
|
邪典 |
|
荒谬……彻底对三大祛魅了,感觉我自己的剧本拍完也能拿金熊(如果对手都是black tea的话😅 |
|
最失望的地方是,很多两分电影都超搞笑,而这部惊天缝合怪居然不是。工作原因,迟了一个月还是得喝这杯冷茶,该怎么“煮沸”呢……《Feeling Good》最近倒是连听三遍,《中年好声音2》决赛到《寂静之地:入侵日》再到这部开头……(第一次看毛里塔尼亚、科特迪瓦的电影) |
|
(第74届柏林主竞赛)×/10 以爱之茗?建议即刻改名《以鸡汤之名》。问为什么能进柏林主竞赛的,你是真不懂假不懂?且不说导演是毛里塔尼亚人拥有不错的戛纳经验和前作提名奥斯卡的履历,本片结尾那个“前世今生”的表达就是最典型最主流的国际影展选择。什么文化隔阂、固有偏见、高级黑都不是最根本的问题,而是回归电影本身它整个剧作就是混乱不堪,东拐西拐地竟然完成了莫名其妙的自我说服。它的灾难正是从第一场男女主独处共同品茗的戏开始的,故意塑造成偷情的氛围,然而文本上两位的前史还不明朗,关系还没推到暧昧的程度,就急于展现茶-情感的交融和换位(从物到人)。此后每出现一个/一群新的角色,都巴不得讲一段哀思的过往-你看,原来东方人都是那么纠结拧巴又懂得合理自洽的(鸡汤感受)。导演很爱异域文化,这次我们就是那个异域。 |
|
【0】天雷滚滚的灾难片。用矫揉造作的台湾腔,文本与台词,做到了灾难片杀人无形1000%效果。本片正确的意图并不是重构文化,而是创死,瓦解文化。非洲导演,用法国情调拍台湾人在广州,平等且毫无差别地创死所有人。但凡真正生活过广州三元里,淘金,小北一带的人,有点文化融合的意识,都不可能用如此粗制滥造的剪辑,配上混乱不堪的语言,迷失的地貌环境,强行进行法式柔情片舒展。为了肤色,文化,强行搭构广州的茶,饮食,风俗文化,彻底迷失了地域性,创死了文本的电影性,成为了彻头彻尾的灾难片。就算是疫情期间为了拍摄而置景台湾,但这打光和构景,就是一条商业街棚拍的程度,根本没必要。广州人看完能吐血晕厥的程度。 |
|
演员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导演看不出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