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情相当压抑,家庭的不幸和社会的冷漠只有靠爱欲这个出口来排解,结尾看似乐观,其实潜在的矛盾依旧存在。“为什么忽视自己的错误容易,而忽视别人的问题那么难?”“为什么有的人什么都有,而有的人什么都没有?” |
|
CC 套装里把这部和《三个陌生的情人》放在一起太合适了,两部都是直男癌晚期的男性角色,女性角色都有觉醒,不管是男女关系,童年毁一生或者女性堕胎的话题,拿到现在都是不曾改变。 |
|
伯格曼四十年代的电影好像都与航行、水手、港口有关。这一部已经可以看出来渐渐脱离早期情节剧影响,更关注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的轨迹。腾讯视频上的版本字幕不好,还不如我自己硬盘里的版本。 |
|
Eclipse #1: Early Bergman | 鏡頭已很成熟,劇作也流暢了起來,甚至都有一些《秋日奏鳴曲》的影子。喜歡Bengt Eklund。 |
|
7.6;真好,動作(效用)的強化。充滿力量 |
|
其实还是情节剧。剧作上对信息的控制很精到。 |
|
CC-- “蚀”系列,Early Bergman03 | 港口的呼唤,呼唤爱情,呼唤勇气。这个时期,伯格曼的电影还留有希望:“人生总不会像我们想得那么糟糕。”但是我们都知道,对此,他后来似乎是食言了。 |
|
伯格曼早期作品,情节剧,感觉拍得还是比较拘谨吧。其实前一半挺好的,但是剧情好像到后面就崩了,不知道怎么继续似的,导致一种为了抨击社会而抨击社会的尴尬鸡汤感。。#修复版 #Bergman100 |
|
一部关于青年的青春电影,为青年而写,关于青年,跟《筋疲力竭》等新浪潮电影一样,很大程度上都是关于青年文化的首次影像阶段,是一种新文化的创造行为,电影中骚动的、欲望、的炽热的、凄凉的、悲愤的,总之,有一些荷尔蒙的涌动、青春的力量与雅典精神、怀旧时的梦幻感,这就是他们的相似之处。个人自由是英格玛·伯格曼这部可爱、凄凉但并不悲观的早期电影的主要主题。也许战后电影史上最重要的时代是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当被问及他是否允许自己受到潮流的影响时,伯格曼回答说:“受影响了——它完全是按照罗西里尼的精神制作的。” |
|
3.5。伯格曼是不是很了解海港生活,水手的工作和生活部分很像纪录片。一回到室内,还是类似美国黄金时代电影的棚内拍摄。虽然电影整体没什么意思,人物情绪变化也过于浓烈(很多桥段会有“至于嘛”的感觉)。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同样是讲爱情和手足之情,最后总要走向拷问自己灵魂和人性深渊。伯格曼还是伯格曼,讲个简单的故事也要这么暗沉和严肃。 |
|
家庭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至关重要。遇到的白马王子也是个人渣,对女主的过往这么介意吗? |
|
【BAMPFA】2018.7.5.7pm |
|
港口的意象是出航亦是归家,集体监狱的拘禁当然可以进一步抽象化为一种宗教性的淹没。伯格曼早期已然显露出对自我审判与精神救赎的思考,影像的风格趋于成熟。 |
|
分了几次看完的呀~~但是片子很不错~
伯格曼在我心中的翻身之作 |
|
沉重的现实 人的社会化 个人反抗的无力以及出路在哪里 爱情是什么 剧作经验 布光 表演 布景 世界 |
|
拉片,整部片子和女主的气质,都让人着迷 |
|
http://v.pptv.com/show/YKt181vBMWicSUJw.html
http://v.pptv.com/show/YKt181vBMWicSUJw.html |
|
早期的作品,也不错 |
|
阴暗低沉的社会写实电影 |
|
伯格曼早期剧情片,这部的设定和处女作《危机》和之前的《开往印度之船》多少有点联系。来自家庭的压抑,以及女主的焦虑这方面,这个时候的伯格曼处理得还比较直白,到《秋日奏鸣曲》《呼喊与细语》的阶段就很大师了。 |
|
目前最喜欢的伯格曼早期作品… @2021-10-21 09:02:44 |
|
结构上的闪回和倒叙 女主在亲情和爱情上倍受打击 生活在绝望的边缘 剧情上十分压抑 最后开心的迎接光明在我看来更像是绝望的自暴自弃… |
|
从头到尾的聚焦女性 室内部分调度自如 生活情景也把控得当 阐述了原生家庭 姐妹互助 母女相厌 幸好最终还算给了个光明的未来结局 |
|
伯格曼的电影中再次出现了港口的意象,有点男性救助女性脱离家庭困境的意思,虽然设置在港口,但是全片仍然大部分是室内剧情,某些片段感觉开始有婚姻生活的影子,而上一部中出现的精妙构图似乎是变少了。港口被用来在开头结尾揭示主角奔向未来的处境 |
|
伯格曼的《爱欲之港》永远都在上演英雄救美这一场戏。人的不幸让他不厌其烦地捣毁和重建着这类偶然性的神话。如果把艺术、自由、爱情、信仰和家庭摆在人的面前,我们会如何排序?伯格曼会把艺术、自由、爱情和信仰并列。对于这位弱男子来说,家庭、婚姻和子女全部都是累赘,是艺术、自由和爱情之船上的锚。他对女人受困于原生家庭的痛苦感同身受,对她们试图从父母婚姻的不幸之中逃离的心情也是十分理解,对她们渴望以爱情来弥补亲密关系的解决之道更是无比认同。因此他成了这一群体想要抵达的港湾和想要接触的知心爱人,以及无条件崇拜的圣者。然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位电影大师只不过是一个拍了许多电影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如果爱就一个字,那么伯格曼对他爱的人只会说一次。事实上,在这个英雄救美的故事里,女人才是抱起男人脱离苦海的英雄。 |
|
可是为什么他总是专注于表达如此感情? |
|
不喜欢这类型……电影很黏糊纠缠着,还不如之前的处女作。技巧上没太多改变,刻意营造现实感的实景镜头总觉得不舒服。风格上扭曲了…… |
|
伯格曼早期的作品,描写底层人物的悲欢,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这在他中后期的作品里很难见到了,虽然没有形成个人风格,但是整个故事很打动人 |
|
叛逆少女,亲情矛盾;情定港口,爱欲萌生。 |
|
伯格曼早期作品,略带现实主义和浪漫色彩的杂糅,故事无甚出彩。 |
|
伯格曼在这部影片里更多的是要表达爱情之于两位主角,除了互相吸引排遣寂寞,更多的要接受对方的缺点与过往,营造避风港,在受挫后有个人可以守候。而结局两人决定留下共同面对将来时,导演赋予的也许更多是勇气而不是办法。 |
|
开头的跳港感想,这水里可真多垃圾看着真脏啊(●v●)。家庭矛盾本来就不可调和,除非分开,同处一室就是炸药。而爱情爱欲顶多算另外一个释放情感的出口,原本的矛盾还在。至少有人陪你一起面对。也是一种支撑。 |
|
场景化>场面调度 / 大特写,摇晃的灯 / 出现了一些影子,身形还没有敛进去 |
|
说不出来是什么感觉,你以为它要表达女性意识的觉醒,但是结尾又搞得不伦不类;男主的态度转变比较生硬,没看出其中曲折。 |
|
光明地不可想象是bergman的 |
|
戏剧表演的痕迹过于明显,应该属于伯格曼比较弱势的作品,没有前期的诙谐幽默,也没有后期的哲学深思。 |
|
伯格曼的现实主义,关注女性道德问题。继上一作后趁热打铁的又一港口故事。结局更像是底层人民的报团取暖,非宗教非救赎。音乐的插入很烦很恼人。 |
|
夫妻齐心,其利断金。失足少女们坚持到底,和谐国的夏天很快就要到了。 |
|
极早期作品中最有中后期作品影子的电影。夫妻/亲子/母女/情侣间相互折磨&相互需要,结尾是个少见的HE,不过看起来也只像悲剧的开端罢了。 |
|
船要沉了,弃之茫茫游,还是留下共存亡?港口作为出口和入口都是诱人的,你在人的心海徘徊,眼里只有地平线,而没注意到心外。 |
|
原生家庭与管教所压抑身心,因爱情获新生。不如处女作,比较刻意突出现实感。 |
|
CC Eclipse Series,伯格曼如果当初坚持拍这种片最多就是大卫·里恩,约翰·施莱辛格,托尼·理查德森类型了,一股英国自由电影的味道 |
|
问题少女,问题少女的题材。这类题材(还有问题少年)总会出现少管所、心理治疗机构、警察局,或者宗教机构、驱魔机构等等场景代表社会势力。这里的女主角跟《处女泉》里的宝贝女儿有个共同点:在舞会上很惹人注目。 |
|
港口的隐喻。。 |
|
家庭的毒由社会去解,对人的影响就像托尔斯泰在《复活》里写的,由罪恶的人去惩罚人的罪恶,哪里有救赎可言。《折磨》和《爱欲之港》像一对参照物,《折磨》从试图作为拯救者却失败的少年入手,《爱欲之港》从寻觅拯救者却获得一线阳光的少女入手。“你到底有多少男人?”这声男友的吼叫是比母亲和管教所更扎心的刀,如果执着的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不是堕落的原因,那悲剧的因果链就无法打破,从这里,更读懂了《复活》。 |
|
其实故事的基调相当之压抑,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社会环境可不可以消失啊?没有爱的地方好折磨人。48年就拍了堕胎题材,伯格曼你好时尚
还有就是我真的对这种虽然相爱但依然热衷于相互折磨的关系着迷,比较带感,而且好代我cp。
另外想嘴伯格曼很久了,就光明正大不别别扭扭地拍一部百合怎么了!?我看他电影永远都嗑到女性角色之间的暧昧🥰 |
|
那一年,他也29岁 |
|
从良。伯格曼略微有失水准的作品。 |
|
伯格曼的30岁,我的30岁😹😹 |
|
“我们留下来,我确实就是这么想的,我们留下来吧!这也许会很困难,但是可行,像我们这样的人不能放弃,我们不会放弃的,不会的!夏天马上就要来临了”。依旧是伯格曼早期电影中所执着的那些话题(港口、水手、底层爱情……),当然,也有伯格曼的老问题,就是作为一部仅一个半小时的剧情片,入戏非常慢,通常不看简介,前20分钟都不知道这部电影的主线想讲什么。本次的剧本围绕着母女之间的冲突,以及有底层挣扎的情侣如何用爱情相互扶持着走下去,像极了《危机》和《黑暗中的音乐》等几部作品的缝合版。和上一部长片《黑暗中的音乐》类似,本作也依旧着眼于社会问题,关注在原生家庭裂痕下被送入少管所的无知少女,话说有这样的母亲真的让人窒息,尤其是回忆童年时父母吵架抢夺孩子那一段,瘆人的“失心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