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上有着伯格曼早期电影的显著风格,充满着忧郁情调的诗意自然。|青年人危机感和恋爱关系的脆弱性,倾向于探索精神的缺陷,涉及孤独、分离、生存困境等叙事母题。 |
|
伯格曼第一部堪称杰作的作品。影片充满了对自然界美好瞬间的精细捕捉,算得上一部小清新(比如唱片封套上的动画,以及“24克拉的吻”之类台词)。Maj-Britt Nilsson真是美丽。视听上出现了不少“伯格曼式”的特写。回忆与现实交织的结构也是日后[野草莓]等影片的重要动机 |
|
尽管这部伯格曼剧情与角色发展前后对应如此明显与工整,但其日后的风格在这部中已初现端倪,绿屋中主角与芭蕾大师近乎不真实的对话场景拍得非常棒,前景或后景中面对主角而坐的大师通过镜中倒影被置于跟主角同样的景深层面上,暗示两个角色在心理层面上的相互对应;另外胡须女预言的前后对照也十分有趣 |
|
Bergman略偏商业的作品。怀春与追昔,同样是极致的美好,而物是人非,心境却是迥异。少女时的天真和成长后的复杂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唏嘘,Bergman在此下的功夫极多,化妆间的镜头非常经典。 |
|
作为伯格曼首部成熟之作,《夏日插曲》以极为古典的剧作架构探讨着两组典型伯格曼的主题:生与死、生活与舞台。记忆里的海边夏日与现实中的萧索冬景形成显然的对照,女主角的两位爱情对象也分别代表着天真和圆滑两种对待人事的态度。青春夏末时忽然杀出的死亡阴影把女主角猛地改造成葛培留斯的木偶,通过麻木情感来回避对死亡的恐惧。而死亡又在电影里以艺术生涯的结束而高悬在女主角头上。影片的结尾是伯格曼作品中少见的乐观精神,女主角处理了自己的过往,进而承认了死亡/艺术死亡的未来。她获得爱情的同时,在舞台上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位老人。早期伯格曼作品中常见重手的匠气痕迹,本片里集中体现在一本日记上。它作为协调两个主题和两条叙事线的枢纽,在剧情和美学逻辑上都不合格。 |
|
解铃还须系铃人,痛苦的回忆是一堵墙。一个人只有当痛苦的过去不再只是她一个人的秘密的时候,她才能获得自由。当她交出象征着痛苦回忆的日记本的时候,她的墙已经倒塌了,因此她说,我不想哭了,她对着镜子笑了。最后她明白了“现在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
|
美不胜收,这可能是入门伯格曼光影世界的正确方式。如果当年能多了解一下,我绝对不会一上来就看上帝三部曲和《假面》那种对大学生来说过于深刻的片子。好在三十岁后我又重新发现和喜欢上了伯格曼。 |
|
伯格曼早期非常清新的作品!结尾美好到不敢信,如果是彩色一定又是一部心旷神怡的夏日风情画。现实和回忆的交织、鲜活和冷漠的面孔对比、精神世界的孤独剖解,都已现伯格曼作者电影的雏形。但夏日天色尚早,这时候的伯格曼还会在唱片封面上画可爱动画,野草莓地里的少年还在快乐地吃果子。 |
|
即使是当时技法还远未自成一格的伯格曼,其对生死,爱情及艺术各自何谓的执著和几乎与之矛盾的开放心境都足够让人叹为观止。平淡故事里安插的庞杂隐喻信手拈来。 |
|
舞台边接吻的脚部特写太美,“上一秒好像要哭出来了,竟然又不难过了…现在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总有那么些时刻突然难过得想要哭出来;有人死去、同时有人逛街玩闹,常能和生命中的荒诞相遇。“人生本就无意义”,一些像伯格曼这样为自己筑起一道墙却有所作为的人深知存在主义是异化者与世界相处的良方 |
|
1.如果眼前的男人无法让你忘怀初恋的美好,那么你是否应该继续这段恋爱?2.感觉角色的台词过于文绉绉,很像导演自己的独白,没有很熨帖角色;3.年轻人的死亡,总会让人质疑上帝;4.镜头出彩。 |
|
我还以为俄片,结果伯格曼 |
|
频繁的叠画就像是现实与回忆交叠的象征。年华流逝,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是伯格曼后来多次追问的,实际上n多部伍迪艾伦也是裂变于此。相对于日后更加成熟的伯格曼,回忆部分拍得有点太言情了,再接回现实部分的那种凝重和哲学,进一步显得割裂,而且以两位主演当时的年龄和状态,演那种青涩的初恋实在有点努。另外这虽然不是歌舞片,但舞台上的演出效果感觉相当一般啊,也没看懂几段舞台戏有什么样的表意。 |
|
伯格曼前期創作中一部成熟的故事片,從中可窺許多日後的創作元素。如Henrik的養母在下象棋時談及生死命題,女主Marie的芭蕾演員角色可延至假面中Liv的角色:演員如何脫下面具應對現實傷痛,如何不再逃避現實中的崩潰時刻。本片直到最後卸妝那刻才讓心中積悶重重落地,而後芭蕾舞鞋的特寫更是巧妙又浪漫。在伯的片子裡,通過追憶尋找出路的主角總會遇到一個實體化的引路人形象,比如第七封印中的死神、野草莓中的無臉男等。他的作品中有各種崩潰的女性角色,但不靠男人拯救,她們互助或一起下地獄,兩性置於平等地位。無論是具體情感還是信仰崩塌,面對共同苦難與創傷,人類總是渺小、脆弱、荒誕且不堪一擊,伯把他自身的質詢與崩潰貫穿其中。伯對於戲劇舞台的構圖與他的劇院經歷密切相關。角色獨處時聲音的妙用及多元素統籌得很勻稱。 |
|
超可爱。结构为故事加分。人家的乡村爱情怎么就怎么有味道呢?从惠比寿的电影院出来,看到的又是不同形式的恋爱约会光景。真立体。 |
|
从没见伯格曼这么轻巧,湖光和自然与初恋故事的回忆也相得益彰,表演也舒畅,而本以为结尾又要进入那程式化的哲学陈词时间,但女主角最终抹去那滑稽的假眉毛,瞬间焕发出新的生机,实属令人振奋。 |
|
一个女人试图从惨痛的初恋回忆中自拔的故事。美好的恋情以男主角的突然死亡作结,这也许就是大师苗子和小清新之间的差别。 |
|
在 Maj-Britt Nilsson 身上 那种自如不加扭捏的 亲近自然流露真情的每一次绽放四肢 畅快笑言 狗狗可爱 Rune Andréasson 的动画也不错 最开始的日记里叠化出亨里克的头还是有些土 后面的转场用的更自然些 而首尾 18岁/45岁的那种失去光彩芭蕾舞者 Marie 的诠释也非常动人 |
|
CC 这套伯格曼的碟很有意思,把这部和《喜悦》放在一起,一个是女主跳芭蕾舞,一个是男主拉小提琴,一个最后是演奏《欢乐颂》,一个最后是跳《天鹅湖》。这部的夏日插曲是女主回忆死去的初恋,那个夏日的阳光亮得刺眼,自那以后女主的世界都暗淡了。伯格曼早期非常完美的一部电影,死亡伴随着故事里的人。 |
|
伯格曼的心理主义爱情故事,偶遇、意外,还有舞蹈和人格面具,种种遭遇就是内心的一道道痕。 |
|
Do I actually wanna cry at all? If I really search inside myself.. I’m actually.. happy. |
|
一男一女一狗一海。“悲观人生”、“人与人之间互相折磨的亲密关系”等主题贯穿伯格曼一生。在其自传里,伯格曼说这部影片的故事来源于他年轻时的一次亲身经历。年轻时的短暂欢乐过后是余生长久的悲哀。“建一座墙保护自己,结果却把自己锁在里面。”全片中规中矩也就手绘动画让人眼前一亮。 |
|
人物关系未成熟 但是场景运镜开始有个人风格 一脸皱纹的特写无法表现少女 也是无法塑造人物的 早期伯格曼还是差一些 可是男女的摸与吃的细节 喃喃自语的害怕 镜中的衰老 戏剧式对白 这一切都是伯格曼的开始 |
|
伯格曼日后的风格初现端倪,一定篇幅的对话,现实与回忆交织,利用特写以及相当有洞察力的景深设计。当然了,最好的是这部电影其实相当浪漫,24克拉的吻在我看来堪称经典。 |
|
时隔一年重新开始看伯格曼电影,感受大不相同――它们并未变得易于领会,反倒似乎更加复杂起来. 就本片而言,自然可以大谈其摄影与剧作,或是情节剧模式中先现的爱与死亡元素如何演变为日后作品中的典型路数;不过它直觉性的展现手法无疑在呼唤着不同的观看方式:我想到的是另一些暗昧幽微的东西,关于从未变化的自我,无数失去与错过的回忆,以及那不愿说出的话,不敢伸出的手. |
|
跟喜悅可對照,男女藝術家衍生對愛情死亡眷戀。音樂與舞蹈,體現柏格曼導技上的調度編排,幽默語句時而貫穿,帶來一絲自然夏戀氣息,臉孔堆疊,鏡子鏡頭運動的掌握,舞蹈首演刻意擺遠呈現,掂起腳尖重拾愛,給你一本日記就懂了。一個男人、一隻狗、一道愛情習題。唱片封套上的手繪動畫,想起牢獄的默劇 |
|
beautiful! |
|
年轻时的我们可以整天整天腻在一起,说蠢话,做无聊事,就这样还担心时间不够用,于是连眼睛都舍不得闭。我曾在幸福里神经质地哭泣,因为有种预感,这样的日子不会长久。美好的事情十有八九会早早消失,否则将变质,同样不再美好。PS:抒情完毕,还想说,男主死法是不是逗比了点 |
|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吧,伯格曼有点儿类似一个电影科研大拿,而他的这些电影作品就像是一篇篇探究电影具体创作的论文,而本片提供的科研成果可能就是现实与回忆相结合的叙事结构,还有夏日美好初恋的非常小清新的摄影视听,另外作者或许也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希望大家可以真正放下过去的羁绊重新接受当下的美好吧。
感觉伯格曼的每一部电影也都会尝试整点儿活,这部在唱片封面上的小动画就很有意思,令人印象深刻的同时也很契合当时故事所处的语境,那样甜腻的爱情确实会让女主深陷其中。 |
|
主角又是一位艺术家,似乎和一年前的《喜悦》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
|
特意留在夏日观看,伯格曼的《夏日插曲》,关于爱情。电影里的她说:“做悲伤的梦让人想远行。”随后电影却进入过去的回忆,回到海边的夏日,那段爱情插曲,以意外死亡告终。因为死亡,她说她憎恨上帝,谁料到,上帝只是一场空,如同这段美妙插曲一般,如同我们活着,其实就是将自己的生命像石头一样,掷入湖中,回到一场空。 |
|
生和死都是恐怖的呢。/在镜子里,看看那不堪入目的面孔。/玛丽: 我不相信上帝存在。如果他这样做了,我恨他。我永远不会停止恨他。如果他站在我面前,我会朝他脸上吐唾沫。我会恨他一辈子。我不会忘记。我会恨他直到我死的那一天。伯格曼的许多风格和概念主题都是在这部早期作品中确立的,包括夏天的挽歌背景(夏夜的微笑);田园诗般的青春浪漫和最终失去纯真(夏天与莫妮卡);以及对上帝失去信心(冬日之光)。在一个序列中,亨利克和玛丽一起采摘野草莓。此外,亨利克垂死的姑姑与一位牧师下棋,牧师说他拜访她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死亡,这预示着伯格曼的第七封印(1957)中骑士与死亡本人之间著名的国际象棋比赛。从视觉上看,伯格曼还使用了流畅的黑白摄影和缓慢的淡入淡出。“这是我第一部让我觉得自己独立运作的电影,有我自己的风格……” |
|
7.6 结尾足部特写太美好了,芭蕾舞演员原来可以踮着脚接吻,世界上真的有比芭蕾演员的小腿和脚踝更美的东西吗?虽有沉重内容,但整体轻松愉快,自然风光+芭蕾舞蹈+俏皮动画,卸妆与卸掉过去包袱的等同,不过问题还是异常明显的:你究竟为什么要杀狗? |
|
3.5 镜头真的美。后半段三个人在化妆室的几个镜头一定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想知道三次元和二次元的结合,这是不是第一部?萌死了!
然后,深深地被前半段玛丽起床唱歌换衣服钓鱼的一系列动作迷住了。青春啊~~~
唯一也是最致命的不足就是整个故事的安排了吧。心理变化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分析。 |
|
我在自己的周围建了一堵围墙,把世界隔绝在我的周围…… |
|
夏季的海边,青年男女像野草莓一般清新甘甜的爱情故事。如果不是后面那场突如其来的死亡,我差点以为自己看的是侯麦的片子。不过夏日对于北欧终究只是短暂的插曲,孤独和对终极的质疑才是永恒的主题。结尾化妆镜前的对话,还是熟悉的伯格曼。 |
|
大概只有热情洋溢的《夏日插曲》能够驱散伯格曼内心淤积的悲伤和乌云。不幸的是,绽放在夏夜里的微笑和烟火都只是寒冬腊月里的回忆。我们从这部极早期情节剧里可以窥探到是爱情的易逝让伯格曼流不出眼泪并质疑神的存在,最终导致了其电影情感状态的基调——妒忌、憎恨和冷漠。换言之,这个阶段伯格曼相信爱的存在都是有限的存在,根本没有无限存在的爱。爱是什么——这也是他后来不断发问和追溯的命题。作者在本片中追忆了人在恋爱时的种种雀跃和美好,水和船成了夏日里最常见到的意象。倘若时间顺着流水向前推进四十年,波兰斯基会借由《苦月亮》帮助这位电影技艺大师澄清爱情与婚姻之间的关系——爱情如水,婚姻似船。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辈子爱无能的伯格曼大概也只能在由一条船跳往另一条船的间奏中向我们展示他那足以成为永恒的舞蹈艺术了。 |
|
CC伯格曼回顾展开幕夜第6部!终于看进去了。芭蕾舞者🩰的故事自带美感。开篇先来一个悬念,一本神秘日记让女主顿时陷入悲伤情绪,再一路随她回忆往事,中间的插叙衔接的也很自然,在一段美好的青春戏之后引向高潮(也是剧情转折点和谜底揭示)。几个印象深的点:1.少女时期的清晨,醒来后拉开窗帘简单收拾、准备出门划船。卧室的设计很梦幻。2.动画部分(查了一下是瑞典著名动画师Karlsson手绘滴)3.对于伤心、绝望、窒息情绪的镜头表达(值得拉片看) |
|
6.5 开始慢慢拾起伯格曼,作为作者电影鼻祖,本片的作者性应该是最后那场化妆间与同事和男友的对话及自己的独白,铺垫之前回忆及当下叔叔帮助,主动走出PTSD及思考生活需求部分替代方式的合理性,算是迈出了一步。 |
|
形式美感。对白极具哲理。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的囚徒吗
http://www.qiyi.com/dianying/20100426/n6432.html |
|
第一部伯格曼,算是很通俗了。All props to Gruffman the dog!!! |
|
“芭蕾舞鞋尖变得破旧,心也是啊。我们就像木偶,哭的时候油漆才会脱落。”夏日的假期不是插曲,而是女主口中宝石般的日子,没有婚姻,许诺,久长,只有草编戒指和24克拉的吻。她喜欢眼睛坏了的小猫,笨拙的人,长得不好看的婴儿,老鼠和长卷毛狗。喜欢在唱片封面涂鸦漫画,喜欢叫万万的大狗跟班,喜欢在遇见死亡之后踮起脚尖。伯格曼的初恋气味。 |
|
很少能看到伯格曼将一部片拍的如此小清新,室外女主与男主的美好生活拍成了一种日记式风格,与好莱坞风格还是挺像的。女主谈论自己恋情的室内戏舞台剧痕迹还是挺严重的。 |
|
他真的好爱拍夏日…浪漫温情的部分像不良少女莫妮卡,和姑妈下棋的牧师想到第七封印里和死神下棋…最大的别扭就是一口气看下来伯格曼,看着《黑暗里的音乐》和《带雨伞的男人》的男主和《喜悦》里的女主相爱总难以适应,尤其是又想到《喜悦》的男主是《危机》里的Jack…不过不同时代伯格曼电影里他本人的Alter似乎也能看出伯格曼自我认知的变化… @2021-11-19 22:11:57 |
|
伯格曼的早期作品中的满分呈现。整个剧情结构的倒叙式手法非常商业,关于“爱情”与“死亡”的讨论也相当大众化。伯格曼的摄影、剪辑与节奏调度上的每个细节和掌控力都已经暗示着他未来的大师成就。用“爱情”这个无常去抵抗对生命中“死亡”的恐惧,终究是徒劳无力的,而最终伯格曼为了达成与观众的妥协也终于令玛丽亚在现世的安稳与传统的美中寻找快乐以至于稍稍有些自我麻痹。亨里克的父母形象以“牧师”与“女巫”出现,情欲戏中近旁澎湃的海潮,化妆室中镜像所分割出的心理空间,景别的不断变化与镜头的连续推拉,其中的每一点放大考察都是未来他无数自述中的母题。最难得之处在于对于传统价值与古典审美的重合暗示,最终的选择其实在一开始已经做出。芭蕾舞鞋的视觉张力劲道十足,舞台调度与声画协调美不胜收,一个翘起的脚尖,胜过万语千言 |
|
我们都是身不由已的木偶人,只有哭泣才能让油漆掉落。
看了之后一阵才觉得惘然若失…… |
|
很喜欢这个片子,因为相对于伯格曼别的片子,不闷,演员不丑= =芭蕾也是我喜欢它的一个元素。 |
|
相当清新的伯格曼作品,尤其关于初恋的部分拍得特别美好,唱片封面上的动画一段显出爱情的纯真本质,与之相比芭蕾舞剧团内女主角的自我挣扎则略带忧伤色彩,最后对镜一笑走出阴霾也算皆大欢喜了。 |
|
痛彻心扉的感觉,情感触底才能慢慢回升,彼此卸下妆容以诚相待的人才会有人真正爱上你。 |
|
竟能在伯格曼作品看到动画,台词提到“野草莓”,跳舞前甜蜜的踮脚吻。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