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调性和趣味上的契合所以喜欢 作为处女作自然充满了露骨到有些丢人的自我情绪 自说自话让人昏昏欲睡 除了最后那条海岸线 里面的纽约更像一座欧洲城市 那首醉醺醺的萨克斯和不知道从哪里传出来的教堂钟声贯彻始终 所以即能见出他一直都有的垮掉派气质又能寻到日后的哥特审美 |
|
看之前我不知道这是拍的纽约,我还想过,总是拍破败城镇的贾木许,会把纽约拍成什么样子?果不其然,只有他镜头下的城市才会是这样,我是叹服了,这世界上如果只有一个最终的孤独者,那贾木许在他的处女作里就给出了答案 |
|
片中的房间,纽约和人,都是又寂寞又美好。他站在房间里兀自跳起舞的时候我想起几年前我也住过那么一个有大窗户,床很矮的房间。这些年,就和电影里一样,从某地到某地,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厌倦,从厌倦到离别,周而复始,一日一日,变的是一张张机械的面孔,不变的却是永恒的空虚。 |
|
实验电影同学觉得像我的剧本的贾木许处女作,下载观看然后...可能不适合晚上回来后看电影... 因为太前卫找不到工作而离开美国去了巴黎结果还是太前卫找不到工作最后不小心跳楼而死的萨克斯手哎 |
|
拿自己的學費去拍了一條長片,到後來都沒有畢業,這一套長片如此簡單卻是我最喜愛的類型,在自己的城市裡上演公路電影,找不到家之屬,裡面的氣氛根本就是阿飛正傳的,王家衛果然拿了很多JARMUSCH 的東西,到最後出走和來到的人,多麼像今天的自己,又在通上路,繼續找可容心之所 |
|
处女作, 没那么放得开手脚, 粗糙些, 对白多些. 但往后的风格还是可从中窥见一斑的. 看他的片总让我体验到一种奇异的愉悦. 从未喜欢过萨克斯风, 除了John Lurie的配乐, 这是我第一次看他在镜头前吹奏. aqzmk66r |
|
电影处女作通常解决的不是艺术家的生存问题,而是艺术家为何存在的问题。回过头,来看贾木许这部十分青涩的处女作——你会发现与他彼时的漂泊状相比,如今他的“迷茫和不知如何是好” 竟是如此保守。青年时期的贾木许大概是一个充满表达欲且擅长倾听和观察的叙述者。他在《漫长假期》里时而像一架上了膛的机关枪不停地吐出子弹,时而如失魂落魄的幽灵毫无方向地随意晃荡。八十年代的美国在他眼里是一个令人失眠而又发梦的废墟。纽约可能是外来者的巴比伦,但却不是一个旅行者的目的地。正如波德里亚所说:爱情带来的惊喜,远不如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带来的惊喜。一颗行走的钻石想要在旅途中找到真正欣赏他的同类或者观众,然后去分享发生在他身上的历史和故事。 |
|
基本为贾木许以后的作品定了基调,破败的现代奥德赛,过去的奥德赛总是关于回归,现在却总是关于离开,或者说,去到最当初的来路 |
|
盘旋于城市上空的萨克斯的呜鸣,萦绕不散的钟声,破败建筑内出现了原始自然的塔可夫斯基般地入侵,孤独,自由而漂泊不定的人们,不受约束地活着,如同那随心所欲的萨克斯风。时间裹挟着历史,悲伤痛苦与欢乐,从城市中、从人们中穿过,记忆、背叛、失常与无常,每时每刻皆在上演。画面边缘的人类位于诗的中心,混淆了合理与疯狂,他明确地选择了那不可测的道路,不明确的人生。 |
|
贾木许的学生习作。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在透不过气的小房间读消极的故事、在战火瓦砾的废墟中邂逅心灵创伤的人、在疗养院探望无处释放有些病态的母亲……使用空镜、固定长镜头和空旷的全景较多,将迷茫流离失所的状态渲染;电影院是转折点(或许是致敬,电影救了他),邂逅了给予启示的人,后半部分内容更为大胆,镜头语言也变得丰富起来,总体反应后现代语境下青年整体的状态,像海鸥一般飞跃彩虹,也是一个美好的隐喻
此时看片名,除了结尾点题,我想还可以理解为长假其实并不美好,如同片中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总是向往新的变化,却不知道新的变化何时兑现,又是否顺遂人意,长假何时是尽头(也像极了此时的我们吧)
目前看过他的两部,对比《帕特森》,看似回归平凡但其实还是有所寄托另一种生活,只是更为成熟理性,这个不羁的人儿,从未变过啊 |
|
下载资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迅雷的速度比蜗牛还慢,好在是自己的菜。开场的独白配上静止的旅店房间空镜非常迷人,千篇一律的生活就像住过的那些地方。旅客的姿态,生活在别处,i don't want a job,or a house,or taxes,稳定是对这类人的禁锢。多普勒效应的故事,去巴黎的吹萨克斯的音乐家,在找寻自己的位置和生活未果,从楼上纵身一跳。男主这颜和电影脸,可惜就这一部作品。 |
|
“我不想要工作,不想要家,不想要房子。但是我想要车子。我不知道。现在我要离开了,当我离开,我觉得我是某种意义上的旅行者,那种有着漫长假期的旅行者。”贾木许想要离开的美国,最终还是回去。一个人怎么可以背对自己?第一部片,他27岁。 |
|
也不能说,王家卫是在学美国独立电影的卡萨维蒂和贾木许。应该说,是墨镜王被卡萨维蒂和贾木许的文艺病毒感染了…… |
|
游荡、闲逛、无所事事、破败城市、和陌生人搭搭讪聊聊天、喝喝咖啡、读读书、看看电影、颓废度日、远离工作和缴税、远离车子和房子、我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行者,我四处漂泊,没有目的地,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
|
t8b7f240e8 只给五星,这次好像尼玛连个字幕也没有吧,老贾啊,装成这样不容易,该给的五星必给。“I’m a special tourist on a permanent vacation.” Chalie Parker |
|
原来贾木许的处女作也玩深沉,自然没有后来手到擒来的洒脱和会心一笑,但是不可否认色调极棒,乐感初见端倪。第一次看到John Lurie亲自吹萨克斯,黑夜的大街上漠视规格与曲调,喜不胜收。喜欢那个多普勒效应的故事。 |
|
学生时期的处女作当然有处女作总会存在的缺点:对白太多、自我意识过剩;有时深沉,有时又点得太破。故事和风格在他之后的作品里一再重复,孤独的游魂在黑白碎片里漂浮。但粗糙也让人觉得亲切,好像贾木许是你班上没怎么说过话但暗暗觉得挺投缘的同学,你看着他的期末作品,知道他往后一定会拍得很好的 |
|
人与人面壁的堡垒。伴随着丧钟声与飞机轰鸣。贾木许用他的影像呈现了现实世界的天堂陌影。在这点上,他确实是最好的,冰冷而精准。 |
|
7/10。很多大景别的街道环境,安排人物通过画面内紧接走出画,偷车段落跟随开车路线的变化自由随意地调整摄影机位置,这种原生态的动作纪录不追求叙事力,成为垮掉一代的精神注解:女友公寓短聚、被飞机声惊吓的退伍士兵、精神病院看望母亲和路遇唱歌的疯女人,完全用主角帕克的心理活动构建事件,在纽约电影院遇到滔滔不绝讲多普勒效应的黑人老头,老头讲完音乐家的故事哈哈大笑,这个故事与帕克旁听萨克斯风吹奏《彩虹之外》形成呼应,音乐家跳楼时演奏的这首《绿野仙踪》的主题曲,是关于漫游者寻找知音之地的童话,影片主题在此交汇,具有反叛精神的帕克在物质繁荣和精神病态的现代社会,孤独地表达反战、流浪等无解的人生哲理,结尾帕克买了一张前往巴黎的船票,而巴黎的流浪者却逃至纽约,贾木许的漂泊主角永远等待启程进行下一次心灵漫游的长假。 |
|
作为一部毕业作业,这种破坏基本电影规则的打法正常老师看了都会气吐血不给毕业吧哈哈哈,学制作老师能教的也就是电影语法,教审美太苛责了。所以贾老师和尼古拉斯雷的忘年交还是挺动人的。唉,年轻人的电影就应该是这样嗲啊,无动机的行动,明天怎么过。2222给2逼萌货贾老师。 |
|
贾木许处女作,破败静寂的街道,百无聊赖而又孤独的游魂,正是他以后一再重复的东西。 |
|
机缘巧合决定看一看贾木许的银幕初鸣之作//有些破落萧条的城市 有些孤僻放浪的主人公 有些迷茫焦虑的眼睛似乎构成了贾木许的银幕元素//或是说这一代际的年轻人更为关注类似的情绪且尝试以具象的内容代而表达抽象的思考 从美国独立电影到香港新浪潮再到中国第六代 情绪表达这一套看起来像是一脉相承//曾经一度很迷恋贾木许的影像表达 后有点厌烦 再看又觉得自己的时间停滞了//假期越来越像是快节奏高压力生活的暂停键 突然无所事事突然整日游荡 心闲下来大脑才会过度运转 |
|
无尽的孤独... |
|
我爱这习作!
迷茫乱逛的无所事事,废墟与如战场、丛林的轰鸣,精神颓败或困顿的每一个人,时代的空荡幽魂——而只在不远处,就是高楼林立的纸醉金迷!
战后创伤中未修复的灵魂,被现实洪流迅速抛弃在新城市的尾后,在废墟间自生自灭——青年,或者,不知所措的人,在游荡,寻找、突奔中最终选择逃离——巴黎,是20世纪初的“流放地”,20世纪末,又将成为什么样的、谁的“巴比伦”! |
|
意思明白了,但也太闷了吧…… |
|
開場不久主人公有一句獨白「And the story, this part of the story, it's how I got from there to here. Or maybe I should say from here to here.」我和喬異口同聲說,是藍藍的「從這裡到這裡」啊!不知怎麽想起了王家衛,但王家衛是水草,賈木許是沙洲。 |
|
个人风格尽显的处女作 |
|
那艘轮船距离你熟悉的城市越来越远,排出的水花像无形的手推着你前进,你说你遇见某个陌生人像住进一座新的公寓,但终究会离开,因为厌倦。你说你喜欢的是居无定所地漂泊,仿佛在渡一个慢慢无期限的长假,心无所依。 |
|
整座城市在电影里成了一座巨大的废墟,男主从废墟的一角走到另一角再到下一个角,遇到一个paranoia的越战老兵一个精神已经错乱的母亲一个用西班牙语唱歌的惊恐女子一个讲着丧出天际的故事的爵士乐手(这个“多普勒效应”的故事真的太悲伤了)……直到最后男主决定要离开了,他要去——巴黎😂给人感觉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的政治反抗与文化叛逆浪潮到80年代到贾木许这一代这里变成了一种迷失与游荡,这种不再有反抗力气的迷惘绝望的青年气质,我觉得或许可以对比卡拉克斯的《男孩遇见女孩》…… |
|
#TGC 长评-破碎的记忆清醒的梦和永恒的孤独。贾木许的电影处女作,电影的风格非常贴近卡萨维蒂和左岸意识流,整体的故事结构则是公路片,一路上遇到不同的人事物来映射本我,自我的调节和超我的回归,最后则是解构奥德赛的离家和归家的部分。感觉娄烨的《苏州河》很大可能有对这部作品的借鉴,本片呈现出一副战争后弗洛伊德式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图景。从影片结尾处可以看到他Allie与屋子中Leila的名字是移动字符的变体,而作为萨克斯风演奏者很有可能是从法国回来的他…而他的结局从影院已经有了结果。极度压抑的视觉呈现,大量的手持镜头,带有一种近乎癫狂的梦幻感,室外的固定镜头都带有小幅度的抖动,全景的景别对于角色压抑情绪的呈现效果也格外的好。构图光影的设计有几幕甚至看到了霍普的画。现场收音环境音太大,音效呼应梦。 |
|
最后看的处女作,没有让我失望。 |
|
这本应该是一部极好的电影,画面都很好睡,i mean,镜头拍得很对,带感。但贾木许不知道如何让演员恰如其分得念出台词。一开始的对白每一个停顿都不在位置上,看得人毫无感觉;战争废墟这一幕拍得不怎么样,其实很感人;精神病院那场戏拍得太做作;多普勒效应,我估计导演想拍,但需要的群演太多,又要聚光灯一样的光,找不齐这条件。 |
|
茫然青年的破败城市漫游记,竟不时让我想到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 |
|
The Beat Generation.The Morden Oddesy.The Forever Alienation. |
|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leila's house. |
|
“我什么样的人都见过,跟他们一起玩儿一起生活,看着他们换汤不换药地做事。对我来说,这些人不过是一间间的屋子,就像我去过的很多地方一样……故事的一部分就是我从别处来到这里的过程,其实别处和这里都没什么区别。” 贾木许的人生观,不知道可不可以归为废墟主义。 |
|
第二次看 好喜欢贾木许的这部 |
|
贾木许的处女作,很个人化的表达,配上幽幽的萨克斯风倒也自成风格,不知日后的王家卫有没有偷师,镜头跟着主人公流连在纽约街头,长假终将结束,是时候离开了。 |
|
导演处女座好中二啊 男主的发音方式真的很像tom hardy了。如果十五岁看我应该蛮能代入的 现在看就觉得emmmm 就像男主在窗台说完一大段之后女生的那句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而后的wonderlust也带着去验证的心理 但很显然现实还是没能给男主解惑 也许这种迷惑与惘然也是在成长的路上(他自己都搞不懂他自己 |
|
嗯。。。看了那么多,再溯本寻源,发现你还真是从一而终啊 |
|
Permanent loneliness.剧本太散闷死我了。。后面作品应该会好点吧。。第一部贾木许 |
|
看的最后一部贾木许作品,也是贾木许的处女作,特意放到了了最后再看。能猜到他的处女作一定很装逼,但实在想不到能装逼到这种无可救药的程度。这个处女作基本奠定了后续所有作品的基础格调,贾木许的电影其实就是一次又一次在城市里的奥德赛漫游和巴比伦探险。他一辈子都在拍同一部电影。这大概就是人们印象中的那种自视甚高装逼装酷的莫名其妙的艺术家日常行为。贾木许没救了,他的电影真的都太无聊了,但我还是觉得这些电影的气质既沙雕又酷炫。 |
|
现在的年纪再看这部,会为这漫长缓慢的无病呻吟感到羞耻,但这并非完全贬义。一个不一样的纽约 |
|
生活终究是难以跳脱的圆圈,所有的离经叛道者在经过一番自我陶醉后难免要回到正轨遇见重复的自我。片中阿里在空无中随着音乐扭曲摇摆,大概只是希望那种陶醉感可以持续更久。结尾他选择一走了之,但在之前他无论闲逛多久,都从未离自己的居所太远。而其中,哪怕是他最亲近的人都从未和他真正的交流 |
|
漂泊,从某地到某地,变的是一张张的面孔,不变的是永恒的孤独,尽管只是处女作,但却已经拍出了那种标志性的人与人间的疏离感与陌生感。虽然几乎没有情节,没有对白,大多数时候只是无意义的独白与沉默,虽然沉闷的音乐令人压抑,但是,这就是贾木许,一个永远的旅行者,正如电影里无聊的主人公帕克。 |
|
吉姆·贾木许导演长片首作,初现雏形的日常气息,一种平淡无奇的生活状态,让人看到了深藏于大都市中的落魄与孤独,一群终将被遗忘的陌生人,以及一个心系远方的年轻人。女孩始终处于一种无动于衷的状态之下,与男孩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沉默寡言,一个放荡不羁,这种差异性也是两人能彼此陪伴的原因之一,就像水与火的对立,是一种变向的相互弥补。他从来都无法停留,因为他有着一颗追求自由的内心,在废弃的城市角落中四处游荡,漫无目的的走走停停,无所依恋的放纵舞蹈,飞机的轰鸣声响彻天空,废墟里的孤寂感扑面而来,而他还在继续前行,直到坐上远行的船只,去另一座城市探索,身后的繁华又将成为他脑海中的一片回忆。贾木许拍出了大城市的落魄与繁华,也拍出了年轻人的孤独与自在,一切都很美好,就像那个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的漫长假日。 |
|
我想大概是我想拍的东西 |
|
贾木许处女作。密度不足,但腔调的浓度足以令人上头。用一种影像同时诠释了万马齐喑与轰隆作响,恰是空虚与孤独的两种表现形式。 |
|
【3星】
1、偷车犯罪,卖了800刀了r
2、从我农民的视角,这男主就是闲出来的,一天天瞎逛,没事干,还有钱吃得起75美分的爆米花🍿,没钱了就去偷车卖,真是好意思
3、文艺,对战争的思考,听到说那些房子🏠是“chinese”炸的我懵了一下,不知道啥背景下的,中国什么时候跑美国去炸过房子
4、男主高高瘦瘦的,穿着西装革履,人头马面的,自认为是一个游子,一个地方呆了又去另一个地方,所以才点题说自己活着就好像是在这世间度长假,他希望自己快点过完这一生
5、画面和台词比较有哲理,其他的就不论,总体来说能看,有“味道”,有韵味,但是可能有点无聊,属于自我表达、自恋的电影
6、他在屋子里跳舞那段,为啥要佝偻着腰?看起来挺老。他女朋友吧应该是,还挺好看,也安静,还有他出门遇到的卖y女也特别 |
|
一个牛逼的地方在于!The Lounge Lizards和Tom Waits的御用萨克斯手John Lurie从这个电影起开始了电影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