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之就是看了个寂寞。镜头色彩很美,很多绿色。剧情没看懂,一会儿以为是神下凡来找他的妻子,结果妻子爱着人间的西蒙。一会儿又以为这些都是书里的东西,编辑在和那位小姐在讨论这些书里的故事。“如果没有阶梯,神就不会下来人间了吧?”,挺浪漫的。 |
|
①「每當父親的父親的父親要完成困難任務,他只要去森林中的某個地方,燃起大火,併一心一意地靜靜祈禱,他的願望就能夠實現。不過遇到同樣任務的我,在家中想到——不但沒法燃起大火、不知如何祈禱,而且就連森林中的那個地方也不知道。」想起很小的時候總是在山間遊蕩,期許著找見山神,但是直到天將要黑盡也沒有什麼出現②「應該將身心放在愛中嗎?並非實際存在的我,只能愛著自己內心的世界。」無處可放,無處可往,無處可歸,祈禱無用,困惑無解。③「關於我的事情,我也明白了那是不能敘述的真實。」不能敘述是無法敘述,而且講出來聽眾真的能聽得見嗎。「一個瞬間」就算你捕捉到了也沒有用。我們似乎真的是被期待著來到這個大地上,然而隨著痛苦的累積漸漸洞察了一切,就算意識到被不安和絕望包裹,一切也都不會有什麼改變,還是要徒勞地走下去。 |
|
修复了不错,但是情节实在太支离破碎 |
|
其实,中间那些台词挺有意思,但是悲哀于我的在于,剧情太琐碎,太没有连贯性,看着忒辛苦了 |
|
90年代的戈达尔,早已不再无法抗拒。 |
|
"I stayed at home and I said: 'We no longer know how to build the fire. We no longer know the prayers. We don't even know the place in the forest. But we still know how to tell the story.'" |
|
迷恋这种片儿说明我的幼稚病是治不好滴,哦天呐,我真低端,抱头。。。 |
|
我们得装到什么程度才能欣赏这个 |
|
《悲哀于我》,有些日子没看戈达尔了。
很多关于影像的自嘲,宿命似的旁白,黑屏出现的字幕,单个镜头反复播放。
“一切都归于平静了,好像整个宇宙都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品。”
充满神性和诗意的电影。 |
|
一个幽灵肆意穿梭于历史和现实的横截面,将散落在虚无中不可言说的秘密反复咀嚼,最终将排泄物归还给万物的源头和终点——宇宙。戈达尔的电影是一个奇迹,很难相信有人能够如此自如地捕捉灵魂的声音,而他甚至能用这些破碎的音符演奏出一曲交响乐。如此强烈的导演意志渗透竟然完全积压在了电影的外部空间,是的,戈达尔甚至无心去雕琢影像内部的律动,而是通过纯粹外力来控制影像的重心,那些声画错位和跳切难道不正是游离于影像之外的导演意志对电影本身不加修饰的干扰吗?那些激进的政治宣言和意识形态才是电影内部等待被超越的东西,戈达尔悄然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对电影和观众之间的权利关系发出了严肃的挑战,这种由感官牵引的原始欲望无关本质,仅仅由存在的相似性决定,而真正悲哀的是存在具有唯一性,人们天生地对真相有所抗拒,却无意去质问缘由 |
|
不谈激进的意识形态、先锋的革命理念、深奥晦涩的符号学,看看戈达尔的镜头,就够美了。浮游在画面之外的台词,自行生长为另一维度的蒙太奇,美丽不可方物,像一首首诗歌。悲哀于我,是沉没,是遗忘,是语言的消融,是天地的遨游。 |
|
镜头比早期的确要精致用心很多。只是一个导演最重要的是讲好一个故事,戈达尔陷入了一个形式主义的深渊,《随心所欲》还能接受,但是这一部变本加厉处处显示他的狂妄自负,我喜欢的新浪潮是《精疲力尽》,这部若是新浪潮那我实在无法买账。 |
|
7.6;我面對今日之世界,只能像個躁狂的小孩,當終於深深一吻猝然望見罅隙 |
|
不强求自己看懂的话,就没那么蛋疼了。 |
|
戈达尔的电影是一个视听奇迹,别人拿电影写记叙文,写诗,戈达尔写哲学文本、写议论文、写语录、写ppt。消费者每天在浪费生命。今天的不安是明天可能的再生,今天的不安诞生于从前可能的情况,某件事物的存在得到证明也非真实。因为如果是有信心而诚实者就可以说其存在。或者说实在,或者说近似于那种可能。所谓博学是一种目标而不是知识的获得,给我一杯红酒它不再红了。如果阶梯坏了,神是否不会再来。不要说话。在一片碧蓝幻想里游泳,安洁力可,真是让人悲伤。眼睛不会满足看见的。有些看不见的确存在。不再记录了,认真看金发美女。这是个什么故事呢?问我的话,我就会回答你,根本没人在寻找那个。没有德勒兹,我看不懂戈达尔。有了德勒兹,悲哀于我。 |
|
很难评价,因为这一遍是看不懂的。但如果我能不正确地往福克纳或者博尔赫斯方向去探索,约去思考心中越能接受戈的这种“拼贴式”技法。 |
|
7.5/10。①一男人A来到一瑞士村庄调查当地一对夫妻的往事,这件往事逐渐展开:一个神下凡,为了体验人性他暂时夺舍了那丈夫B,与B不知情的妻子C谈起了恋爱。当然这往事也许根本没发生,因为村民们提供的各种细节语焉不详甚至自相矛盾,B也完全不记得有过这事,所以A最后总结这往事完全是个谜。②通过诗情画意的摄影美术、丝滑优美的极高水平运镜/场面调度、舒适的音响、诗意盎然的台词等营造了充满罗曼蒂克的氛围。③通过摄影、台词、声音、单双声道变换、积累蒙太奇、剪辑(叙事节奏支离破碎)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诗意。④叙事太不知所云(也许戈达尔是想像后期那样将影像编织成纯旋律,但本片框架上依然属于讲故事的电影的范畴,因此叙事依然需要)。 |
|
“看过”,仅此而已。反正有一种引力,我还将继续 |
|
这部电影展现的更多的是一种略带伤感的迷乱情绪吧,算是我看的戈达尔电影里最好看的一部了 |
|
“无头者的共通体[...]只能作为悬临(imminence)或隐退(retrait):比一切更近的死亡的悬临;那不允许任何人从中撤退的东西的先行隐退。所以,头(tête)的剥夺不仅排除了头所象征的东西的首要性[..]也排除了排除本身,因为那样的排除把自身理解为一个将以坠落的形式恢复其优先性的精妙的、至尊的行为。” |
|
导演无心讲故事 加上操蛋翻译 就成了这么一个玩意 |
|
9.1 戈达尔一如既往地在电影中散发着强烈的作者气息,影片有着不少偏激的言论,却在表达上体现着一种无奈。戈达尔似乎深知电影已无法让观众真正认知到什么,它只是用来逃避现实的工具,而人们也因此心甘情愿地被奴役着。因此,该片仅是戈达尔的喃喃自语。绝美的镜头和音乐展现了带有悲哀之感的诗意;将影像与声音变成独立个体也是戈达尔在形式革新上的坚持;沟通困难的伴侣似乎也是《再见语言》的前身。 |
|
戈达尔就像班上那个特别难交往的同学,你每一次和他说话都想打人,但你又忍不住会想和他说话。95分钟我为了你戈达尔努力地从一堆独立的符号和独立的旁白碎片里刨出菲特利昂的故事这条主线,最后觉得这一行为特傻。算我唔好彩。幸好这位同学的才气让那些碎片本身反射着光彩让人振奋,不然我真的不要跟他再讲话了。 |
|
这种非线性的诗意或者哲理 确实悲哀于我 看不懂。。 @2014-11-29 16:15:56 |
|
傻逼旁白。新浪潮,呵呵后。 |
|
信仰崩裂,唯爱可依;爱则多端,参差即可。
神话改编的诗意叙事,“杂乱无章”切换的镜头语言下,是梦的“逻辑”与生命的质感。
不必看懂,过眼留心,体验而已。
*《向玛丽致敬》是圣经故事改编,这片是希腊神话~ |
|
影像承载不了思考和哲学,但偏执的作者无畏无惧,“哪怕传统以无迹可寻,也要找到传说中的那片森林”,当我以为JLG会跳过叙述直接进入实验影像和诗意节奏的时候,他居然花了如此多的篇幅在线性事件上,不过对于习惯了他中后期记录式表演和摄影的观众来讲,这似乎只能是“故事”更加晦涩了。 |
|
在今天,人类的权力只集中在数个人的手里,我们每天目击不同的事变,然而却不知根由。 |
|
。。。。。。 |
|
电影作品必然是在抵达了观众的时候才获得完整性。以反高潮的故事重述一个希腊神话,这部电影并不依靠情节来抵达观众。 “We were expected on earth,” 视听语言的先锋性也并未有损于整部影片的抒情高度。而它所囊括主题的繁复程度,可以让观者从许多角度去解读它。由于工作时就是要从话语流当中去抓取线索和创造逻辑,所以现在观看这样的片子不会令我觉得过于挑战。它冷感的画面和画外音之下,其实有一个爱与占有的命题。 |
|
没看懂啊 |
|
神在人间游荡,人在森林迷乱。
“标题”与“对话”全是高达的随想、哲思与诗意,前期电影尚可一辨逻辑,后期电影尽是只言碎语,高达自己再看或许也难瞬间理解。
他依然忘不了马克思,他依然虚无地存在,他依然在“破坏”“电影”。
可关注的是声音,左右声道分离/琴键重击...当然还有美丽的画面...
再见语言,悲哀于我。 |
|
确实没看明白,不过也无所谓,疙瘩自己好像也无所谓剧情。他在形式语言上的探索还是挺有意思的,不只是视觉,而是视觉和声音两个维度上同时展开的。刻意的构图、走位,声音的重复、迭加以及结巴,都表现为一种德勒兹式的美学探索。就连那句高频率出现的“monsieur”,都呈现为一种微妙的渐变的节奏。 |
|
电影的诗与哲学。画面很美。 |
|
可能是戈达尔最好的电影(戈达尔在这种片子里也有强烈的厌女气质) sentimental education |
|
【3.0】是需要戈达尔亲自做导读,阐释声音、画面的具体内涵以及内涵得以成立的内在机制的电影,比其90年代的另一部《永远的莫扎特》还要费解。但即便影片真的得以疏通,想必多数观众也并不会对戈达尔后期创作生涯的这些数字化影像真的产生热爱。面对这样令人束手无策的作品,我们所该且也是所能做的,只有安静地观看和安静地将之遗忘。 |
|
戈达尔的这种类型片,理解起来就像是动漫,游戏二创一样,很多神话类,文本类的梗,需要大量的相关经验基础才能理解,如果一个充满了大量梗的影像,这个梗观众没法get到那一定是一头雾水
除此之外,戈达尔把电影这一媒介属性玩了个痛快,左右声道,虚化,调光亮度,遮挡镜头,各种古怪的旁白,还有他从哪找的这么多靓女?
文本上很琐碎,一些有生活体悟,一些还没领会,神经兮兮的疙瘩儿,文化流氓罢了。 |
|
这一部的镜头太过美如画,戈达尔真是太懂如何放置摄影机以营造cinematic的氛围了,每一个镜头的细节、色彩和角度都是完美,拍出了诗意和神性,放在这样一部探讨世界和宇宙的电影里简直再合适不过… |
|
“我們永遠無法捕捉到夢。” |
|
作者与作者何其相似 |
|
戈达尔很酷 但是我没有看懂 我是俗人 |
|
戈达尔的电影很容易以四季划分,新浪潮的春天过了,吉加维尔托夫小组的夏天过了,之后的秋天也过了,像90年代往后的就是冬季电影(12月的自画像),而且基本上是同一部电影,那么为了理解这种晦涩,只能从其他部找线索了。《悲哀于我》还是提供了不少版本更新的,1.对不可见性的探索,50%的不可见宇宙,女子说:观测不可见让人[筋疲力尽] 2.我是一个,他者是一个,这就是三者了,见我和你的历史。 3.逃跑的女人,被最初的道点触的女人,没有经验没有野心,如德里达所说,女性是纯风格的化身,向玛丽致敬?4.你想不朽吗?答:为何?不死会发生什么,生命会停止。和早年的“不朽,再死去”已大相径庭5.最初注意到时间的生灵学会了笑,维吉尔之死 6.互相投影遮蔽overshadow,jlg里阐发的六芒星图示也如此。 |
|
Cinefan forever Godard DCP 60$ AC 港譯:算我唔好彩
Godardian video essay, experimental film
天神下凡或人假扮神兩者差異只有本人才能明白,幸或不幸不得以訴說,過於期待導致期望嚴重落空 Cinefan forever Godard中繼《還好嗎?》《人拍片我拍片》後之最爛,睇左堅算我唔好彩
90’s Godard的Godardian更上一層樓不和諧過渡、屏幕閃現文本、不間斷對話讓觀眾難以follow every detail 而且就算follow了除了你本人誰知道這堆纍纍贅贅在講什麼屁話啊? |
|
在既不关心缺点也不关心优点的世界里,对于悲伤和永远的分离也冷漠以对。画面剪辑和台词看似前言不搭后语,但却横亘在影像与文本之间… |
|
缓慢,安静,但是依然像在“肢解”一个完整易懂的故事,原型大概来自希腊神话:宙斯化成安菲特律翁的样子引诱他的妻子,与《向玛丽致敬》有相似之处,而且也用了同一句台词“对于女人而言,每个她爱的人都是上帝的影子。”只有爱,我们是多么悲哀啊。 |
|
好久没有这么专注地看过一个片子。看戈达尔的时候我总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观众()从内容上来讲是很浪漫的故事啊,也只有戈达尔才能这样对希腊神话进行重构。每个人物都自然到了极点,甚至带有一丝神性。 |
|
觉得诺兰或者奥里奥尔·保罗就叫烧脑的朋友能不能帮我解读一下戈达尔后期电影啊,这个我是真的不懂(😅👌).jpg,《看不见的客人》甚至只是在大脑皮层上刺激一下,戈达尔恨不得把观众的脑花整个扯出脑壳,低声喃喃的旁白催眠效果惊人。无关懂与不懂,看过即感受,毕竟声画方面出色 |
|
没有神性的时代,爱也无法成为替代品。宙斯伪装中年男人,前往人间把妹,发现人间各自在讲述各自的故事,分崩离析,宙斯也解决不了? |
|
看戈达尔说哲学梦话很难受,但上他的审美教学课却很舒服。“描写赤裸裸的真实常被视为是肮脏低级” // 你一无所有 爱也只是为了满足肉欲 |
|
【草莓主竞赛】可能是他最晦涩的一两部。在听方面是享受,试图理解太费脑了,那就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