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影后的导演处女作,成为了2023年意大利全国票房冠军,也是意大利有史以来票房top9的电影。黑白画质的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罗马,聚焦一个底层妇女的日常,家暴的丈夫、苛刻的公共、不听话的孩子、酸葡萄的邻居以及暧昧的美国兵,用意大利式的喜剧来表达生活的苦闷和悲伤,最后的结尾出乎意料,“我们像情书一样紧攥着我们的选票”。那一年意大利女性首次有了投票的权力,这部看似生活气质的片子内核其实是女性意识的崛起,这比起靠减肥取得成功的那种女性题材,高级太多了。(我没有映射) |
|
这个片子的感觉就是自己给自己绊倒了,为了藏一个事情,你就不能提前解释它甚至也不能暗示它,于是私人和公共性之间就形成了极大程度的断裂,而且从本质上说,国体公投和父权制之间也并非充分必要,投下国王并不会天然地实现真正的进步,该在的还都在,没宏大到点儿上。 |
|
都能做到把冰淇淋店炸了的份儿上,拿起棍子和家暴的丈夫干一架还能更可怕吗……都已经觉醒到摒除万难去投票,难道回了家继续一言不合就挨打吗……投票后的母女对视很感人,但说实话导演为了片尾的设定在前期树立的女主形象有些难让人信服 |
|
前面将家暴铺垫的那么深沉,不忍女儿重蹈覆辙甚至略微黑化,人物弧线很清晰,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心碎的伟大女性,最后只用一张自己的选票来抵消她日夜经历的苦厄的生活,我实在难以接受,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塌方式的烂尾啊。好比我每天都要被电击1000下,最后给我的解决方案是给我换个木头笼子…… |
|
我收到选票比收到情书还激动,我像情书一样攥紧选票,我穿上新裙涂上口红,我蓄谋已久昂首奔跑,但这次我不为爱情而奔跑,我为了自由为了权益奔赴明天。因为我知道情书曾让我身陷泥沼,只有选票争取来的权益才牢靠。 |
|
她没能奔赴由另一个男人决定的生活,但是还有紧紧握着的明天 |
|
起初,我以为是一封故乡的召唤,接着我以为是一章旧梦的约定,后来我以为是一张远离的通行,原来的原来是一张自由的情书
沉默和逃避,对立和撕扯解决不了任何,只有反抗才有明天 |
|
真正高级的女权电影 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呈现苦难的生活 最后我们都以为她会跟随爱人私奔 哪知道呀 真正的自由从来都不是逃离魔窟 而是为自己选择明天 因为还有明天!“我们像情书一样紧攥着我们的选票” |
|
原来家暴只是权力机关的隐喻。所以结尾不会是一场私奔。 |
|
观影前没看简介,未曾想到是以喜剧(x 的方式,来展现了女性日常遭遇的暴力、女性投票权、女性互助与解放等沉重话题,结尾更是完全意料之外,一整个哭到崩溃。我们像情书一样紧攥着我们的选票,我们许诺一个不同于自己的、更好的未来。1300万女性出现在那里,用行动来作为回答。影像上亮点也很多,家暴场景使用歌舞作为呈现方式,尽可能地减少对家暴受害者的剥削,镜头聚焦在了被家暴者的伤痕之上。最后“闭上嘴巴”那段,可以入选影片年度女性时刻了。///搜了下资料,影片是Paola Cortellesi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同时也是她的导演首部长作,同时还是2023年意大利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为她鼓掌! |
|
含着眼泪看看完的 喜欢自己剪裁的斑点上衣 喜欢把婚纱钱用作读书钱 更喜欢那封一直被以为是情书的选票 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从来都不是她的解放之路 女性的解放不是简单逃离某片土地就可以实现的 女主跑过修车铺时毫不停留的身姿是朝向自己目标的决心与勇气 “不愿过你那样的生活”的女儿是母亲的勇气和底气 她想让自己孩子知道 “也可以不过这样的生活” 本该享受革命解放成果的女性到底是被谁/什么背叛了? |
|
差点没认出来Mastandrea,增肥了?演得真好,好得我想打死他😓结尾的plot twist简直催泪炸弹,准女婿“上班不要涂口红”和女主擦掉口红抿选票前后呼应了。用现代商业片思路(选歌加分)结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结尾《罗马11时》)和意大利喜剧(尤其是VM的表演)的光荣传统自导自演做出23年意大利票房年冠,甚至高于芭比,当之无愧。和老情人私奔无法改变这个国家(or可以理解为润出去),走出去投票才能。还有做得很扎实的母女情。像是有底蕴版贾玲。 |
|
最让我窒息的是,老岳父对伊万说,别让我听见她哭,mi fa sentire dispiace。最让我感动的是,妈妈一开始给女儿存的婚纱钱,最后成为了女儿的学费。途中被窒息到崩溃大哭了好几次,难以想象这么重要的信居然是选票,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实感受到投票权原来是这么神圣而重要的事情。“C'è ancora domani”这句话在这样的语境下是这么绝望又这么充满希望,一直以来的所有女性们,真的辛苦了😭 |
|
从4:3 的画幅展开 也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传统出发 做家务时俯视镜头框定家庭空间 辗转于低薪工作时移镜头丈量奔波动线 被切割的时间和空间都直指女性贫困的源头 同时导演对家庭暴力的刻画真正做到了不带窥淫癖 不消费女性苦难 施暴的场景被编排成滑稽怪诞的双人舞 鼻血和脖子上的掐痕则是用特效做出来的 这些“假”的搬演反更有效也更有力地凸显了暴力的平庸和荒谬 |
|
昨天在Barberini电影院看了这个电影, 很好看而且差不多都听懂了,本来我以为会有很多罗马方言肯定看不太懂。从电影院出来发现有好几个妈妈带了小女儿去看这个电影,有个小女孩在厕所里一直哭,问她妈妈“did she leave” “what would happen” “is she okay”? 她的妈妈安慰她“she is fine” 对这个小女孩来说很可怕的故事在三十年以前还是司空见惯的家常便饭,很欣慰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虽然看电影的时候大家肯定都期待她最后离开丈夫离开这个家,但是电影里这样的结局是更好的,逃离是最没有办法的办法,最好的出路当然是改变,变得更好。
|
|
压抑了一整部,以为最后女主要远走高飞,离开烂男人,结果只是去投票。不是说女性投票没有意义,而是她参与构建的未来不一定美好,就算美好也不会属于她,可以想象到她投票完回家必定要经历更凄惨的家暴甚至丢掉性命,编剧倒不如让她发癫创亖🗡️男和烂世界来得酣畅淋漓 |
|
一年一度的妇女节保留活动,今年很幸运地挑中了对胃口的一部。女导演女编剧女主演,对性别暴力的呈现非常合适,理所应当的票房冠军。结局的处理简直是神来之笔,逃离很好,但改变更好。今天过去,还有明天。电影在革新,历史在进步,女性在走向更好的未来。 |
|
结尾太巧了,几乎倒转了前面所有叙事。把一场疑似的为爱私奔,倒转成独立自主;把公公幽灵的阴魂不散,倒转成为垂死的父权制守灵;把反家暴的对于显性暴力的控诉,倒转成一种更系统性的抗争方案……
所以本片没有降格为《我经过风暴》,没有沦为《消失的她》之类的复仇爽片,而是拍出了一位女性的非暴力的、且不以任何一个具体男性为靶子的、企图进行结构性改变的真正的觉醒。
细节设计也都很棒。比如以歌舞段落替换家暴场面,为“暴力煽情”降温;比如口红为谁涂抹?又为什么擦去?以及最终以抿口红的嘴形唱歌,都是叙事奏效的一部分。
“今天我和所有人一起唱歌,因为我相信,参与就是自由。除了人人平等这个老观念,我没有保护自己的盾牌。” |
|
看海报还以为是新现实主义老电影,确实意大利战后的“罗马妈妈”形象很适合在今天重新搬上荧幕表现女性议题。事实上,影片只有片名前一段室内戏致敬了新现实主义调度,整部影片风格很现代,同时充满经典的意大利式喜剧家庭抓马,正如《被诱惑被遗弃的女人》中那样,女性的苦难、父权的压抑以一种苦中作乐又黑色幽默的形式讲述,编导有所创新的部分,是将家暴以歌舞片方式呈现,或美妙或变形的歌声加深了父权病态的自恋,既古典又现代的观感。同时剧作上又用母女关系作线索,离开婚姻的母亲与渴望婚姻的女儿作矛盾,女性理解的传递都在不言中。影片优点集中体现在结尾,本以为要“廊桥不再遗梦”,画风一转却把场景推进到抹去口红、投下选票,编导非常清晰地明白女性要真正改变命运不是再传递到下一个男人,国家的命运和女性自己的命运要有明天,需要自决 |
|
我以为她是要逃跑,没想到她是去战斗! |
|
“她无数次向神明祷告,以自己无力的前程,祈祷自己的女儿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她献祭了她的自我,才成全了女儿的自我”,“将自己的自我压缩到无限小,她全部的力量和底气其实都来自于她的女儿”,1946年意大利版的张晓霞为女儿炸了酒吧。她有两个儿子,但都只是群演。 |
|
我们像情书一样紧攥着我们的选票! |
|
散得七零八落一片子,妇女大众有了投票权和这个女人在家庭受迫害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关系,更不说用的乱七八糟的配乐和时而严肃时而吊儿郎当的调子。
整个看起来有一种黄金大碗里装可乐尝一口竟然是酱油的荒谬感,白眼翻上天。 |
|
真正的女权、女性主义电影。女主演就是女导演,拍出来了这个题材应有的深度和意义。国内上映/国内平台有片源后,强烈建议大家观看。(2023年拍的1946年的故事,所以是黑白片) |
|
本以为年度票房冠军是什么爽片,或者至少说看看当今意大利受欢迎的女性视角是什么样子,结果大失所望,好烦这种操纵式剧本!也许表现这段历史对于意大利(女性)观众是一个,我脑海中somehow有一种national group therapy的宏大场景(哈哈有点搞笑……但我已经好烦这种气出乳腺结节式的女性苦难展现,甚至是美化,这到底在迎合什么观众?我不想要结节,我想要快乐。 |
|
你是否也被气得肝疼?是否也在第一百遍质问她为什么不逃走?影片就在回答这一问题。为什么要逃走?为什么要把世界让给你所鄙视你所恶心的那些人呢?逃走无法彻底改变现状,就要正面迎接上去。争夺回属于你的权利,你的世界。影片直到最后也没有让观众爽到,但它确实舍弃了一时之爽,而转身为整个群体擦掉口红。 |
|
原来她从来不需要别人的救赎也从来不期待,无所谓,反正我们会自己一步一步改变一切。女儿在身后递过去证件/选票的时候真的太动人了,女性希望的接力在此刻达到我心里的顶峰。
另外想说某一些“高赞”喃的,不要在这里蛐蛐女性主义蛐蛐什么女性主义电影是好电影,我再说一遍你们不配。当我们讨论女性主义,没有好坏之分,她是一颗种子,传播出去,种植并且生长。不论是哪一位女性导演真诚的作品,我都要说,永远看不够!请再多拍一些。我爱永远坚韧向上的女性。
另另外,fuck the patriarchy. |
|
哭瞎。最喜欢的那幕还是迪莉娅站在天台抽烟,身后晾的床单像鼓起的风帆。非精英非爽文的女性叙事是怎样的,感谢赐教 |
|
怎么会有8.8分这么高。个人认为最多不超过八分。
前面把所有悲惨集于女主一身,使之成为完美的女性受害者,后面用投票来一个象征性解决,非常概念化。一个是没来由的施害,一个是没原则的受害,然后又对女儿作恶,男女主都只是传达概念的符号,立不住。 |
|
作为一部关于妇女选举权的电影,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提到这次选举要干啥。选民凭空增多一倍,电影中居然没有任何针对女性选民的宣教、动员和监视,合理吗?这不仅是对当时DC、PCI、PSI等大党的基层工作缺乏认知,甚至对教会在战后意大利的作用也没有起码的正视(电影塑造一个1946年厌女老头的方式:“他虽然渎神,但只骂圣母。”呃),女主的丈夫不愿意她投票,提前强迫她交出选民证不就行了?假如父权社会对妇女投票的态度就是这样不闻不问,妇女参政岂不太容易了吗?(实际上女主这种文化水平低的中老年女性是刷票的利器,男性亲属/神父/党干部陪同甚至挟持她们去投票都是可能的。)至于导演似乎从没想过次要人物之间可以存在性别矛盾之外的关系,我琢磨传统左翼宣传的技术含量(比如普拉托利尼的小说)也真的没有这么低好吧。 |
|
只是哭泣
我无法不提及的一个细节是:她最先意识到了该如何拍并做到这样去拍家暴那幕戏。 |
|
花了一百多分钟描写女性的家庭生活,最后引出一个和上文毫无关联的妇女投票主题,这跑题也太严重了,而且该导演拍电影更像是MV思维,不搭调的配乐和几段风格突变的超现实的表现手法都太像MV了,放在电影里割裂感太强,镜头也切的太多太没有意义。黑人大兵帮忙炸店铺简直扯淡到极点,人家是美国大兵,又不是终结者,为了给过自己一张照片的女人,对平民的店铺说炸就炸?这是现实主义的电影,不是复仇者联盟,OK? |
|
girls help girls女性友爱的体现;boys help boys是父权共谋的罪证。 |
|
1.2023意大利票房最高电影,也是一部以另种风格展现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在战后意大利姗姗来迟的作品。2.黑白影像、二战背景、贫民生活题材及部分场景都上承自新写实主义电影,但别出心裁的是加入了不少喜剧性元素,尤其是把家暴场面歌舞化,荒诞又讽刺,甜蜜冲淡了苦味,却没有让疼痛降格或美化。3.女主角迪莉娅是彼时无数美好、隐忍又让人心疼的女性缩影,承受着低下律政地位、同工不同酬、家庭暴力、不平等家庭分工等困厄,又只能逆来顺受,所幸仍有来自闺蜜、知己与陌生人的善意。4.镜头语言可圈可点,如暗示权力压迫的室内局促空间大俯拍、灵动的环绕与摇镜头,还有画幅变换——1.33:1窄画幅开篇,随着女主走出家门镜头轻快向左横移画幅也渐次展开为1.85:1,片尾女主跑着赶往现场亦是左移运镜。5.可惜叙述性诡计的运用让全片有些割裂。(8.3/10) |
|
她没有奔赴于另一个男人,而是紧紧把握住由自己决定的明天。这才是女性主义。 |
|
烂俗的故事却有魔法一样的拍法,巧克力式微笑、跳舞式家暴、炸咖啡馆式母爱和诅咒式祷告... 离谱的叠加让结尾最大的离谱——私奔式投票——也显得自然不做作了。正如《芭比》里的演讲式觉醒,女权主义是一种不合常理的形式,并以其不合“常理”的尴尬和“违反戏剧法则”嘲讽着仍在argue“变性人不应进女厕所”的“现实主义者”们——她们质疑的不是“女”的意识形态,而是在说“也许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厕所’本身”。 |
|
bravo!啥喜剧让人哭好几次! |
|
以为最后的逃离是女主的救赎……投票选举后回到家难道就不用被家暴了吗? |
|
音乐很好
为什么不维护好自己的边界
为什么不反抗 整个片子无力感
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况且不反抗 如何指望改变整个制度来拯救自己 ?
|
|
以为她终于下定决心鼓足勇气追寻自己的自由,不再为了任何人活着,结果她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一张投票权……这样的结尾与设定并不能显得立意多么高明,反倒让人觉得她中间的所有准备都是在故弄玄虚。 |
|
2024.03.29:《还有明天》最近上了豆瓣热门电影、选上一周口碑电影榜第5,没想到这个条目就2张海报、1张截图,现在豆瓣电影维护新片条目的标准降得这么低吗?还是负责相关工作的人员这么随便?……第N次无薪酬地给豆瓣条目“添砖加瓦”,搬运上传了在 IMDb 和 TMDb 网站找到的3张海报、11张剧照。—— 2024.03.30:《还有明天》昨晚登上一周口碑电影榜第1,今日终于观影。2023年的意大利票房冠军影片竟然是部讲述1946年悲惨家庭生活的黑白电影,真是让我意外。看到女儿突然出现在母亲身后、拿文件给母亲时,泪腺触动;而母亲投完票之后、望向女儿跟随插曲闭着嘴唱歌+最后的结尾,则让我流出了眼泪。—— 在现实面前,有些人生不由自主,有些权利来之不易。 |
|
我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去证明自己值得被爱,但我们需要的是权利,是自由,是证明我们的言语与那些指责挑剔的言语一样有力,在他们让我们闭嘴之前。 |
|
这部片子聚焦意大利女性获得选举权前夕,一个普通家庭主妇迪莉娅的生活,她能忍受丈夫夜以继日的家暴,也能炸毁咖啡店只为女儿还有明天,她知道无论留下还是逃跑,什么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只不过是从一个男人交到另一个男人手上。本片深刻诠释了什么叫做女性是一种处境,一种暴力如同意大利人跳舞般常见的处境,而当女人卸下取悦他人的红妆,手握如同情书一般的选票,争取并行使自己的权利,一成不变的男人则在别人虚伪的悲戚与真实的唾骂中老去死去。 |
|
好好的一生为什么要让一个混蛋一段婚姻给毁了。不喜欢这个结局,宏大女性视角获得了胜利,一个婚姻中被伤害的女性却还是被困住了 |
|
日常无法理解的喜剧分类 看着感觉根本没有明天 而且投票这个事情之前提都没提过搞得一开始还以为女主是要坐车跑路 而且投票之后又能怎样 现状根本毫无改变还不如直接跑路来得快吧 总之看着感觉毫无希望不如全毁灭算了 |
|
铺了那么痛的设定来讲一个这样的底??前半段看得我心碎 |
|
用家庭内的奴役影射父权制的压迫,然而符号化的施暴和符号化的受害与个体经历根本不是一回事,完全没有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观感上有一种不先抵抗家暴平白无故地忍辱,反而削弱了政治权利的力量,最空无的理想主义也没有这么懈怠… |
|
以为片头第一分钟呼出来的巴掌是个喜剧片,其实不是。是恐怖片,是中式家庭中常见的那一类白色恐怖。丈夫总是有一丁点不满便会将妻子暴打一顿。而这样的丈夫又总是酗酒,他们会将酗酒视为特权系统中展现雄性力量的一种生活习惯,他们会将酒后的一切荒诞、碎裂和狰狞合理化,他们将所有错误归咎于酒精,因为没办法对酒精进行惩罚,酒精便可以让他们脱罪、免于被指责。若是退伍士兵,战争又成为他们施暴的又一个借口,他们说,他们总会说“战后创伤”,很难明白战争的受害者为何会成为施害者,明明他们更具备足够的经历去跟柔弱而顺从的女人们共情。一切解释权都向男性的方向倾斜,而女人们只能心存佼幸,祈求命运不会在婚姻中安排这类糟糕的男人。可惜,男人是这个社会系统批量在生产的;如若身处暴力肆虐的社会,女人的投票权是一线少许的希望。 |
|
女权鸡汤❌母职神话✅ |
|
你以为我软弱,却有炸掉女婿家咖啡馆的胆魄,你以为我赤手,却有牵起其他姐妹双手的勇气。不再随一个男人奔赴,不再被一个男人痛殴,女人没有出路,却在时代里找到了路。公公连死亡都特意选在今天来报复我,女婿擦掉女儿的妆容威胁道你只属于我。逃出男人的阴魂,擦掉口红,我们手握选票就像手握情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