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好的恢复性司法实践介绍。加害者和受虐者肉身相遇的仪式中,关键并不是“换位思考理解他人”,而是放下自己对受害/加害者的坚固的想象。影片首尾都强调恢复性司法总是一项“格斗”,而不是拥抱。 |
|
感觉法国(欧洲)在人权这条路上走得又快步子迈得又大,我们连尾气都吃不到,有时会有过犹不及让人诟病的地方,但怎么说都比倒退好吧我想 |
|
FFF23(2023大马法国电影节展映影片),这场是此次电影节坐得最满、白人最多的一场。其实这个题材非常容易拍得枯燥,但是靠第二条线Chloe的故事将所有人吊到最后。我已经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了,更别说是加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电影展示的应该只是通过一次活动暂时的理解。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很熟悉,而且观看后我更相信“找到同类”是化解创伤的一个重要途径。 |
|
「恢复性司法」,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纪录片式的敘事,像看完了一篇学术论文。查阅了一下,还真有传播视角的切入点:观看他者之痛如何转化为社会团结。「场景化」「焦点小组」「群体治疗」「脱嵌」「仪式」「多重界面」。影片呈現了美好結局,但我們有必要思考的是,人性可否糾正,創傷能否弥合。我們有權利質疑「灾难景观」帶來的倫理争议,是否存在「人道主义的工具化」、「同情戲劇」和「反讽式团结」。至少影片传递了哈贝马斯笔下的批判理性的「公共領域」,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司法实践,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走出阴霾。 |
|
我们会天然认为罪犯应该有愧于受害者,但其实不是,一些情况下受害者也会产生羞耻感和愧疚感,甚至罪犯也会提出“对方会不会想请求我的原谅”这样的问题。罪犯会认同自己有罪,但不是每个罪犯都认为自己应该对对方负责。深入地了解犯罪心理学,了解人性,倾听罪犯们的真实想法,或许对今后减少社会犯罪是有用的。“恢复性司法”就是在专业机构和人员的不断沟通、调解下,罪犯和受害者共同尝试恢复生活原貌的可能性。片中一条线是一群罪犯和受害者每隔几天就要进行一次面对面分享会,讲述每个人的成长和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受害者讲出自己的精神创伤,罪犯也分享犯罪动机和过程等等。另一条线是阿黛尔饰演的妹妹尝试与儿时性侵过她的哥哥时隔十几年后再见一面,只有学会如何与自己的伤痛、仇恨相处,接受与它们在生命里共存,才能开始好好去爱。 |
|
在西班牙上映是译名是《las dos caras de la justicia》(正义的两面)。中间虽然看哭了几次,但依旧不相信大部分犯人能和受害者共情。 |
|
3.5 题材新颖,让观众了解了一个不曾接触过的新概念——“恢复性司法”,本片可能更倾向于介绍这一社会团体的工作成果的宣传和展示片,整体总觉有些理想化、简单化,因为如果是很严重的伤害,让施害者和受害者别说谅解,就是坐在一起面对面心平气和讲话显然都很难,居然最后能把手言欢,这种情形即使完全客观真实,可能只能适用于比如三年以下轻罪的受害者吧;然而不得不承认法国人在社会治理、犯罪矫治和文明发展水平的程度之高、思考之深,无论如何应该支持这类难度极高的社会问题根治的探索与尝试;以及又见阿黛尔里的阿黛尔,好亲切 #SFM |
|
从社会/女性层面而言,很重要的电影。悲剧的事实的确是男性是主要施暴人群,让施暴者和受害者连接并放下内心枷锁,是可试而不一定成功的社会实验。十分重要!!!结尾Chloe和benjamin那场戏很不错,很好,两人的演出都很到家。算是完美的给此片画上句点。做为电影,机械性很强、用对白推进电视剧感100分,拍摄乏善可陈,演员们基本功都十分扎实,无话可说。但还是要加一颗星,给人间一些希望,越更多受害者可以走出阴霾。 |
|
想象了很大胆的互助形式,但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小组对话有些不适。怎么在互相倾听之后受害者和加害者就纷纷释然了呢?导演逐渐忘记了她在拍一部“尝试共情”的电影而变成了世纪大和解。主创们和加害者一样,在自我保护的潜意识下忘记了受害者面对的是多么巨大且无可挽回的伤害。受害者不会因为加害者立场的“解释”就能放下恐惧。故事线越走越失望。 |
|
电影本身中规中矩,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感觉更像是一次社会实验,基于恢复性司法的加害者与受害者的一次对话,从当事人的视角来呈现那些在另一方看似平常的事情,都会成为对方的痛苦,而这样坦诚的沟通也让彼此的心结解开,回归正常的生活,当然这样的处理有点过于理想化了,但这样温暖的结尾应该是很多人更愿意看到的吧。7.3 |
|
接触了一个新概念“恢复性司法”,对我来说还是太超前,全程气得胸口疼 |
|
最近没什么大片,去看了这部。现实主义力作 |
|
算是首次直接了解到“恢复性司法”的面貌,电影中主要是呈现了其中两种手段,群体治疗以及直接对话。这种刑事和解手段到底是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伪善,我还没能想清楚,有点像理想主义者的自以为克制的狂欢。大概是因为我这个人太不乐观了,总是情不自禁站在受害者视角,但或许这对受害者而言,并不是原谅加害者,而只是放过自己。 |
|
加害和受害是一对一的,不管看没看到,那张脸是不可置换的,我拒绝抽象的化解。但是羡慕嫉妒恨,法国人在自由的大道上已经找不到解放的对象和对手了…… |
|
受害者和犯人的圆桌聊天,一个治愈受害者同时教化犯人的过程;
阿黛拉要和刚出狱的、侵犯他的亲哥哥见面划定在同一个城市的生活范围,互不打扰。最后的“原谅”还是令人费解。 |
|
看得挺吃惊,也开阔了思路。当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在关怀层面可能更细致更多面,受害者/施害者都应该被关注。两段故事,在结构上有少许失衡,但是不失为一种巧妙,总体把握地很稳。 |
|
不知道为啥名字弄错了,应该是je verrai toujours vos visages。很好的片子,但是我觉得遗憾的是有点拍成这个机构的介绍片了;本可以挖的更深入了,如果是我的话,肯定把第二条线舍弃,而把团体中的每个人物展现的更丰满一点。非常像心理治疗里的团体治疗。 |
|
一场加害者和被害者同时进行的大型PUA,但或许意义重大,这种我不是很理解的“修复式司法”关乎每个人的行为和创伤,对社会性而言展现了无限的可能性 |
|
法国人永远不怕问难的问题!!人性千疮百孔,法国人缝缝补补。就像是全人类都在被科技、被金钱、被权力引得狼狈不堪时,法国人在后面静静地扯扯你的衣角。这样的修复式司法对于加害人与受害者来说确实像格斗,但当人数多起来,更像是结合了“空椅子”疗法的心理团体治疗。“我不会再进去了,因为我会看到你们所有人的脸”。视听语言平铺直述,主要靠对白和表演,很适合改编成话剧。但因为演员的表演足够有深度,看得很投入和感动。/无意识间选齐了《阿黛尔的秘密生活》两个主角的电影~(北影节) |
|
各界是有必要加强沟通,但不应流于形式。 |
|
探索“恢复性司法”,将会比监狱更有意义吗? |
|
最后一场戏,阿黛尔和亲兄弟的对戏真是全片最有电影感的一场戏,也看出了阿黛尔在演艺路上的成长,为她高兴。 |
|
用这种温情的方式去表现,很容易被带偏,误以为现实和理想一样美好 |
|
叨叨叨得很舒适的电影 |
|
7。影片中修复犯罪者和受害者的关系,影片本身也是修复观众对人性的认识。 |
|
圣母扯闲篇,呵呵 |
|
人和人之间的理解真的是有可能的吗,罪犯坐监跟受害者都能随着时间改过自新与治愈吗。显然都没这么简单,所以引入这个“受害者恢复”计划还是挺厉害的。受害者与相关方向的罪犯面对面互助,因为不是直接案件的关系,能接受安全牌剧情发展与和解,认罪但忽略或用更小名词代替罪行;受害者一直ptsd的这些点都非常好。另一条线哥哥性侵妹妹的“尝试”和解有点超出接受程度,过于理想化#sfm |
|
不是感官层面的好看,是电影所展现的人文关怀令人羡慕令人窝心。在一遍遍的面对面的对话中被治愈。剧本写得不错,真正的现实主义。 |
|
很理想的社会实验,第一次接触“恢复性司法”的概念,加害者和被害者共处一室的室内对话让人想起《杀戮》和《弥撒》。双线推进对照也很微妙,一边是互助会一样的,卸下标签和重担近乎“一起包饺子”的温情沟通,一边是沉默、眼泪和无法弥和的伤痕和不解,一场场anatomy,切入列维纳斯关于“面孔”的伦理。 |
|
14th北影节 @百老汇moma |
|
从侧面与直面两条线去讨论受害者的伤痛处理,但大多数真实的情况如Chole那条线一样:人哪怕有强烈的想要伤痛被抚慰的欲望,但始终也难以抛开自身的感受去直面和理解对方,沟通是无法彻底达成的,所谓的和解最终仅仅会停留在两者皆沉默的位置,然后生活会继续流动。 |
|
非常法国的政治正确类电影 把被害人和施害者放在一个房间里面对面交流对谈袒露心扉也很像法国人想出来的办法。有点像面对心理疾病时的群体治疗,其本质就是让人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和其他相似处境的个体建立联系,于此同时也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比如为什么会起了犯罪的念头等等)而对于女孩和性侵犯哥哥这条线索我十分存疑,以至于她后来“豁然开朗”也很难让人信服。 |
|
越是超越常人理解的内容,越需要演员具有说服力,全员演技在线,几乎每个角色都立住了,导演出色地完成了目标 |
|
和你看的第一部电影 是我们都刚好喜欢的社会题材(🍪1) |
|
受害者的恐惧与自我厌恶,加害者的承担和自我认知,学会憎恨方能学会去爱。两个正面案例的全过程演示,让人感觉是部政策宣传片,但人物情绪捕捉是真心好。这两年是法国的(类)庭审对话戏大年?#北京电影节 |
|
法国人走得还是远,第一次知道恢复性司法这个概念。加害者和受害者身份不是标签,而都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这样的实践让人与人之间展开对话、沟通,提供了一种改善的可能。 |
|
就是需要这种司法之外程序化的人文关怀 16/04/2023 UGC Velizy Leïla Bekhti 演技确实可以 |
|
La justice restaurative翻译成恢复性司法有点怪,因为这本身不是一种法律手段,翻成司法后心理重建援助可能会让观众更易理解(就是有点长)。法国政府给予这个项目的网页标题言简意赅:同过对话获得平静(trouver l’apaisement par le dialogue);有机会真正坦诚地面对生活是多么困难又多么幸运的事;法国人真的很会拍社会议题,最后兄妹的对话太震撼了,上一次这么震撼是监护风云;乌托邦又怎样,我爱乌托邦 |
|
恢复性司法的实践,让加害者与受害者对谈,这个主题可讨论的空间非常大,但影片中的呈现还是过于理想化和浅薄了,受害者的自我和解未免太容易 |
|
好打动人好细腻的演技 |
|
意义和概念都挺新颖,对开篇就提出的修复式司法进行了两场演绎,抢劫线与性侵线相互穿插,在形式与理念上展现这个司法程序,但挺片面,只关注到加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情感转变,而忽视了法律所拥有的权威公正性。演技都不错,尤其是阿黛尔的演技,让我越来越着迷。 |
|
Chole的线与群像戏互为表里,恢复性司法让我们重新审视对于犯罪的惩罚体制到底是否真的有效,很关键的就是司法只是让犯人知道“有罪”但并不觉得“有责任”,他们只会怪受害者“不听话”“想反抗”,受害者也只会停留在“我懦弱”“我愚蠢”的深深自责中。只有真的把受害者的脸刻在心里,才不会重蹈覆辙。 |
|
全片没有对暴力场面进行再现,但从受害者的讲述与当下的状态已经能感受到暴力对人造成的毁灭性影响。每一位演员都极为出彩,甚至让我有了一种看纪录片的错觉。这部片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展现出了人与人交流的可能性,只要有这种可能存在,这些社会工作人员的努力就是有意义的。在交流之后,我们能够认识彼此,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相互理解。我并不认为那些罪犯真的理解了受害者的处境,最后选择理解与原谅的,还是那些受到无法弥补的伤害、永远在心里留下愤怒悲伤,但依然善良的受害者。也许恢复性司法最大的意义还是让这些受害者重建对他人的信任,能够继续生活。 |
|
文本厚重 节奏流畅 群戏出众 一气呵成 也只有法国人能把犯罪者恢复身份受害者走出痛苦拍得这么随和且“合法” 其蕴含的社会制度之丰富值得第三世界学习 |
|
Tout public/ 比上次看VF感觉好多了 虽然犯的那堆事儿一个都没听懂 UGC Goblin |
|
结尾的处理或许过于理想化 |
|
司法修复,通过帮助受害人与犯人建立对话,修复受害者的心理创伤,使得加害者反思自己的行为,降低再犯率。很不错的实验和设想,也很有借鉴意义。 |
|
一个很边缘的题材竟然看到感同身受……法国电影的魅力! |
|
这体量、这语言、这主题,说是司法频道展开的恢复性司法科普的电视电影不为过。影片上演了一出充满人道主义关怀与乌托邦浪漫承诺的社会改良配方。在由影星阿黛尔达成想像性矛盾和解的过程中,勾连了一段通过以多视角、多身份、多立场的讨论活动所构建的,去理解“实害人—被害者”之间有着复杂且微妙的,绝非二元对立的,最终可以达成辩证统一关系的可能,这样的B故事线。 |
|
有时候会感慨其他国家的司法制度竟然能细化到如此地步,探讨不同形式的可能性。如果为被害者的创伤心境和加害者的内心剖析提供一个安全环境,两者对谈,是否会有助于愈合创伤,减少犯罪?电影两条线的设置展现了“恢复性司法”所面对状况的复杂性,但结果的单一性让主题探讨的深度弱了许多。电影感觉更像读了一篇关于“恢复性司法”的实践论文,其本身的社会意义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