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程果尔达视角,只有政治和军事,没有家庭生活,制作精良,这才是历史片传记片该有的样子。 |
|
以民众的惨痛牺牲为代价,换来对以色列尚未牢固的主权的坚守,作为女性首相,在电影中被塑造得比一般男性政治家更具同理心,承受了更大的痛苦。首相在机场守候阵亡士兵躯体归国的广角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人物的许多大特写情绪饱满,原声的设计也非常惊喜。很多戏份在首相的居家空间中展现,例如床上吐烟和午夜凶铃,相比奥本海默,这个才是真·人物传记惊悚片吧。并且令人想了解以色列建国史。开头主角在屋顶上远观椋鸟一窝蜂从空中涌入到烟囱里,到结尾处首相去世,铺满地板的小鸟尸体,到底有什么象征意味呢?可能是顾及国际市场,使用的语言是英语而非希伯来语有点遗憾。还顺便黑了一把毛子挺了一把乌克兰 |
|
用了很多力气用声画表现人物心理,但是没有展现出战争决策背后的理智和推测,显得有些主观用事 |
|
沉重缓慢的步伐,不离手的香烟,灰白稀疏的黄发,悲伤颤抖的背影,坚定的眼神,果断的命令。一个在肉体痛苦和极大精神压力双重折磨下的高龄老妇人,不屈不挠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决策,终于给以色列带来了阶段性的和平。
第一次知道梅厄夫人是在尼克松的著作《领袖们》们中。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复活”的梅厄夫人。精彩传神的表演完全重现了那个坚强不屈的以色列铁娘子的人生高光时刻。
最感慨的还是基辛格和梅厄夫人谈判那段,国际政治谈判都是大国博弈的结果。“俄乌战争”中的乌克兰,就是大国博弈中的炮灰。完全靠后援国的输血,无法赢得和平和尊严。一切的尊严都要像以色列的军人这样,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上帝只救助自助者。
|
|
香烟不离手,一直在接受治疗,这些细节都让人物更鲜活。一段难以理解的沉重经历,和平对于一些地方来说,如此艰难,让一位拖着残躯的老妇一直承受着身心的煎熬,看着就让人悲伤。 |
|
她其实是领导以色列胜利了,但是她也必须接受审判,接受质疑她所做的每一个决定,背负那么多人命的责任。那么奥本海默有什么可委屈的呢?国家审查一下你的安全等级怎么了,就天大的委屈了。男宝委屈的一生。果尔达在军事上或许没有过人的才华,但是她懂人性,懂得利用一切机会为国家博取最大利益,知道什么时候利用女性身份软化矛盾,知道什么时候发狠让对方害怕。人们最看轻的是一个围着厨房和孩子转的家庭主妇,最害怕的是不受控制的疯女人,然而这些女性形象也只是外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认知,一个优秀的女人可以具有所有那些特质,并在正确的场合使用。 |
|
近年来最好的海伦米伦,以色列版的至暗时刻。相较于一般的人物传记,该片半数的女性角色帮助延展了主人公更加个人的性格光谱。 |
|
与真实的梅厄夫人有差距,哗众取宠的化妆,硬是把一个驴脸化妆成了马脸。基辛格这个两面人。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是不把自己当回事。 |
|
内塔尼亚胡得琢磨琢磨怎么学习梅厄女士了 |
|
“我不是隐藏在后的小女孩”,从不怯任何困难与挑战;从口音到姿势再到加持的妆造,Helen Mirren的演绎为故事注入灵魂。然而Guy的处理乃至整个讲述选择的方向让人失望,它摘取其中一面或者特定时期,大量依赖纪录片镜头,观众被拽入如历史课死气沉沉的讲述...似乎都不曾真正让Golda Meir的完整形象、意义跃然而生。每每看到这个项目都会想起两年前宣布的Shira Haas意欲出演的电视剧,“一生式”的回溯或许更适合。 |
|
梅厄夫人的故事还是挺传奇的,选取第四次中东战争这个节点确实不错,可以说是以色列版的《至暗时刻》,不过整体上显得有些平,给海伦·米伦化的妆好像不够自然,面部的填充看着有些突兀了。 |
|
以色列铁娘子果尔达·梅厄夫人的传记片,聚焦于第四次中东战争,作为总理的果尔达的表现。影片较好地还原了那次战争情形,海伦·米伦非常传神地刻画了处于至暗时刻的果尔达形象。影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政府官员及时上电视及前线向民众告知战情;二是作为总理的果尔达,总是最关注前线士兵被俘死亡情况。作为民选政客,这两点是决定执政优劣的关键点。结尾梅厄夫人去世,配乐似乎用的是珀塞尔《狄多与埃涅阿斯》中唱段《当我长眠地下时》的旋律,倒很是应景。近年来难得的未被政治所裹挟的传记片,因此多打一分。其实此片讲述上亦有很多问题。 |
|
就在巴以冲突陡然升级的时候巧合的看了这部影片,50年前的这几天赎罪日战争让当时的以色列女总理果尔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同样是巴以冲突,同样是10月初,50年了依旧未曾平息。抛开立场和倾向只谈电影艺术本身,海伦·米伦奉献了可以第二次问鼎奥斯卡影后的绝佳演技,一个眼神一个背影一声叹息甚至吐出的氤氲都是满满的戏码。这个决定了历史走向的以色列撒切尔夫人有犹豫但果敢,有踟蹰但坚定,有纠结但决绝,这些内心戏都被海伦·米伦演活了。巴以冲突早就不只是两个地区人民的冲突了,和俄乌战争一样,都是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
|
以色列铁娘子 |
|
算是沿袭了导演前作短片,即在精彩之处能用视听语言表现的尽量不用台词,并将其中滋生的情绪与角色产生叠化,以此在人与时代之间找到共鸣点。而这一部从前期的平衡对称到后面斜角长镜,均很好地表现了战争与角色内心的失衡,也更加衬托了后面反败为胜时,一个国家总理的果敢与沉稳,可以说非常的主旋律 |
|
这个时间点看这部片子真的感触良多。你看看当年面对3万正规军还压力重重,所以今天以色列要在200万平民面前展开地面进攻二一拖再拖,你以为这仅仅是军事问题吗?说句题外话,2国方案已经几乎不可能实现了,这很可悲但是现实。在说句题外话,这imdb的评分真是白左的指路明灯。 |
|
此铁娘子在英国铁娘子之前,女性视角战争叙事,多了对生命个体的同情和记忆深处的仇恨。 |
|
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只要不整活下限相当高,找个靠谱编剧加几个实力派演员,但是那样上限就很难拔了。这次只有电话噩梦一段试图做些突破,效果并没有多好。而且这片在今年出,还捎了一句一段俄国人在乌克兰的暴行,确实挺应景的。 |
|
毫无嫌疑的意识形态输出。不过,传记片的效果是很不错的。4星影片 |
|
「Knowing when you've lost is easy. It's knowing when you've won that's hard.」「There is Tolstoy. → And Dostoyevsky. Misery on every page.」 |
|
拍得太难看了吧,烟草公司广告吗?那个皮包真的辣眼睛 |
|
不太行没看进去 |
|
第四次中东战争,被称为“赎罪日战争”,战争的三周时间内,通过果尔达以及身边人的视角,以以色列的被动局面开场,到联合国调停结束,最后的镜头是梅厄夫人在请辞多年后病逝,电视里正播报新闻,是她和埃及领导人相谈甚欢。
截取了果尔达梅厄夫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横截面,严格意义上的传记电影,叫做赎罪日战争更合适。 |
|
完全没有背景的情况下去看,很惊喜。扎实且风格化的一部传记/历史片。《以色列铁娘子》这名字起的不错的。一个国家的命运担负在一个老人的肩上,普通人的事儿真的不算事儿了 |
|
平心而論這是一部成功的流水線商業電影。老太太演的很好,故事也足夠傳奇。在電影的敘事裡,中東戰爭就是大國撐腰菜雞互啄,承擔代價的是“守衛家園的士兵”。她甚至有一個小本子統計了傷亡的所有人。但是這整個電影中沒有出現哪怕一個巴勒斯坦人。仿佛他們完全不存在、完全沒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整個故事是以色列人守衛自己的國家,抗擊侵略的埃及和敘利亞,背後是美利堅對抗俄國人。當然其中處處點綴了美式反戰。但是這個世界的可悲的邏輯就在於,有的人佔有全世界的院線,而另一些人甚至在整個故事裡無法擁有一個鏡頭。他們甚至沒有以反面形象出現,而是完全消失了。如果你是巴勒斯坦人,如何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
|
了不起的老太太!看完想把读库出的梅厄夫人自传《我的一生》翻出来读一读。 |
|
这哪是创作剧本啊,根本就是小学生写作文。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通过最浅显而廉价的方式来呈现的:刻画不了人物的内心,就只能拼命拍吸烟的桥段;展现不出战场的态势,就只能反复拍战情室里的表情;而战争初期以色列人最绝望的情绪,索性略而不表。那剩下的,果不其然都是流水帐了。 |
|
“如果我哪天老年痴呆了你一定要告诉我,我不相信周围那些马屁精~” |
|
9分,今年足够出色的人物传记片,深邃而有力。作为一名政客,她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展现出了沉稳果断的一面,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据理力争,最终赢得了尊严与和平。战争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无尽的苦难,只有深谙这一点才能为实现和平打下基础。 |
|
拍得有明显的立场,稍微深入点的地方就跳过
看看就过
导演是犹太人,期望国际同情你们的牺牲?至少我觉得你们是自找的,短时间内不可能从这场冲突&仇恨中脱离。 |
|
形式感做到十足,分镜很花心思设计,但毫无节奏感的叙事,作为政治人物传记片,信息量极度匮乏,反而让形式成了一种拖累。 |
|
目的性很强的一部电影,几乎仿造了至暗时刻,但本片很好刻画了女领导人在男性政治游戏中的姿态,而且用很丰富的视觉表达让本来枯燥的故事很吸引人,比如接电话那场噩梦,作战室颠来倒去的镜头移动,不断穿过停尸房的镜头,都非常棒,因成本有限插入的战争快剪也不错,穿插老人的脆弱和感性一面也有助于形象塑造,就是战争部分从有来有往突然就扭转乾坤过渡有点快,有点敷衍 |
|
人物塑造格外不立体,剧本也基本没写。 |
|
居然是海伦米伦演的,许多细节啊,每次去治疗,穿过太平间,尸体越来越多;女总理也需要不停抽烟、吃药;国防部长崩溃的样子像个孩子;总理助理某些时候比总理还要坚强。#20231029 |
|
还真是意识形态输出的以色列电影,他们在的土地上难道不是巴勒斯坦的原有土地吗 |
|
以色列版《至暗时刻》,但是女性领导人。政治很费烟,还好有姬友🚬。 |
|
哪怕是不用历史滤镜,只从一个电影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也是挺烂的,堪称英国版脸谱角色行为大全精简版。小约翰的奇葩小国把主视放到以色列都比这部电影讲得好,既不真实,又不戏剧,想要煽情但效果就像春晚的小品,尬的我直想快进 |
|
把侵略拍成被侵略,绝了 |
|
还可以拍得更好。 |
|
基本上室内情景剧,几个固定的场景,战争用简洁的符号代替,省钱的拍法…… |
|
犹太复国主义者🇮🇱去死,人都不是mlp |
|
好烂!太脸谱化了,太刻板了,果尔达除了不停的吸烟毫无其他特征,除了精湛的化妆技术,完全看不出是海伦米伦,像是戴着面具在表演,全片毫无看点。 |
|
我最欣赏的女政治家梅厄和撒切尔,都是铁娘子,梅厄出生于基辅,为犹太复国立下大功,做以色列总理之后,下令摩萨德全球追杀巴解高层复仇,我看过几乎所有关于摩萨德的纪录片,只有钦佩。这种犯我必究的品质,也铸就了现今在国际上即使可能讨厌但绝不敢轻视小觑的犹太人民族。 |
|
听证会+切片式时段,几乎成了当代传记片的一种标准模版了。很多明显带有戏说性的视听or场景设计,比如去放疗的路上必经停尸房,还有满地的死鸟这些,对于一部传记片而言算得上有效可行的。这是这个时代会涌现和需要的电影,争议是它的宿命乃至责任。
PS:梅厄本尊的声音听着中气好足,看上去的确像是会发动“上帝之怒”的那号风云人物。 |
|
这个时候出来。这是又给以色列洗白白?她也配? |
|
海伦·米伦 快进到我的黑名单里 |
|
太多内容刻画角色心理活动了,对传记主角果尔达的思想、能力描绘不足 |
|
土吐了 |
|
因为被屠杀过所以现在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屠杀别人吗?别再美化自己了好吗? |
|
1973年以色列埃及战争的以色列角度,必战理由还是二战种族灭绝,其实这也不是战争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