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骗了,没有disco也没有boy。 |
|
直白低级 |
|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Zoo Palast
4
新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移民潮下的幽灵对舞 |
|
哪里搞这种片子我现在都觉得非常反感。 |
|
@2023 PYIFF.
强劲的音乐在站台和观众共振的效果非常惊艳。无论punk or techno都是内心的声音。从巴黎街头行走仰望神像到训练时黑暗的声音继续浮现升起,他走的不是康庄大道,而是泥泞长路。铺陈噪音电子乐之后,非洲鼓点带来的弦乐篝火才美得突出。
通过附身的线索引导观众对他者的关注,没有惨烈的战争场面,更聚焦内心的变化。红外摄像的红蓝色对比,身体内的红溢出体外,如同血之舞。埋葬陌生的敌人,好像是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影像作为非洲人的发声武器,也是美国记者剥削他们的工具。结尾回到开头的附身入梦,影像的明暗变化仿佛在呼吸。
在主角说自己闻到什么东西时,我也闻到了烧什么东西(也许是煤)的味道,后来问导演不是特意安排的吧哈哈 |
|
很多时候配乐喧宾夺主了,扣掉一星。本片的音乐应该仅作为叙境音乐出现或许才是对的,这样到了结尾双人合舞时才会更具感染力嘛。不太明白那个重场戏里红外热成像来自谁的视点(谁在看),作为片中为数不多的特殊影像,导演为何要将这种光学装置的视觉所得当作客观影像去使用呢?@Berlinale73 |
|
白人偷渡客为了入籍加入法国外籍军团,游击队黑人变成白人想成为迪斯科男孩。他烧了军服和居留证,放弃了娶法国女人成为永久居民,让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而是附身成为被他杀死的异瞳男人。用鲜血换来的法国国籍,用夜视仪看到的动乱世界,都不是他要的。跟死去的朋友举杯,今夜的舞池才是最终的战场。 |
|
有点散乱,但不影响剧情。 |
|
无与伦比的牛逼 |
|
- |
|
本届第一部三星,其实开始两段都很喜欢,一度以为又是一部五星,但当两个人物开始汇合时,无论是剧情走向还是表现手法都越来越莫名其妙,我理解导演想要不走寻常路,但效果不好,还不如踏踏实实讲故事(可以看出他有这方面功力在),而且他想要表达的东西最后都偏离了航道,看完第一感觉难道不是:道德感太强的人就别当兵了?为了看Franz Rogowski,但却发现Matteo Olivetti好性感啊,导演真的拍了他很多性感镜头 |
|
讲的啥玩意 |
|
【8】好啊,Franz和摄影真的顶级特好,情绪与身体机能是由内至外的延伸的。欲望与目的在电影中被呈现的如此清晰又模糊不清。“热成像”和“Disco舞蹈”两场戏简直是神来之笔。将电影那场肮脏的,泥泞的枪战戏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摄影调色的出挑,在于每场夜店灯光,人的情绪与振奋的力量,是无关肤色的,无关新移民种族问题的。 只需要的就是尽情舞蹈,白目浅显易懂都是情绪之外的剧本。而我们只需要的是一起Disco。 |
|
今年怎么回事?? |
|
主题上和前两年柏林主竞赛的《同义词》撞车严重,都是关注移民身份认同问题、对殖民主义的反思,在这层表达之上用霓虹风格做外表包装。整体看下来是瞄准影展的艺术片创作思维,但表意的时候过于直白,该飞的时候又没飞起来,差一口气。 |
|
三星半 |
|
有意思的是刚看完格洛莉亚紧接着看迪斯科男孩。一个是女性视角,从儿童经历离别获得成长切入,引出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整体细腻温柔。一个是男性视角,男主(来自白俄罗斯)和黑人阵营虽在法国同为“外族异类”,影片前半段两人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男主拼命加入外籍军团想获得法国名字,而黑人却以抗争的方式试图赢得自我生存空间,结果黑人失败了,用鲜血唤醒了男主。故事很简单,拍摄也很直白形式,非本人所爱。但导演说结束在咖啡馆等待大家前去交流的时刻,在寒冷的平遥夜晚,瞬间注入了一丝温暖。电影结束,跟朋友边走边感慨,拍片子除了表达私人化情感之外,如果能同时观照到整个世界,至少不会显得太过于悬浮吧。总之,依然对电影充满了期待。 |
|
爱她就和她一起蹦迪 |
|
7th PYIFF,视听优秀,简介基本上就是影片全部内容。议题选择上,欧洲青年导演率先瞄准身份和殖民,拓展至地缘政治;中国导演以个人情感为小切口,多借此写社会发展中人的境况,这类在“藏龙”单元中占到一半。另有一半直接总结为虚无。大概是,不自由的中国导演议题上野心极大,首先是“有话要说,几乎非说不可”,但视听做好的很少,这也是没有“卧虎”单元好看的原因。 |
|
视听有点风格,但故事很难共鸣,有风格的视听也变得如此无聊了 |
|
3.5(?) rogowski is good |
|
谈起2023年电影节,总会举例这部以示柏林电影节的优秀。导演使用热成像呈现搏斗的残酷画面着实惊喜。它对法国“边境”和移民政策进行直接讽刺,我在萨勒曼·图的绘画中见过类似议题。 |
|
19/02 五星! |
|
# Anteo 导演映后
【B】人物躯体与环境始终处于一种互引互斥的复杂关系上,赤裸的肌肤在丛林里穿行,军事训练的泥泞与周遭的目光,两次水中的危机,移民身份困境与新殖民主义的焦虑具象。浅景深与全景的搭配,电子配乐的助推都强化了这种感受,但缺少雷弗恩简洁的勇气。红外热像冰冷观测着身体温度的交互,霓虹灯管是仪式,完成最终的通灵。 |
|
#HKIFF 柏林杰出艺术成就奖实至名归。画面影像和视听体验一流,红外线拍摄的几段颇有巧思。缺点是故事有点太简单,后半段更注重人物内心的纠结和抉择,以至于整个电影的节奏显得头重脚轻。 |
|
影像直觉够劲,但是这个故事就像是某个中二少年突发奇想臆测出来的非洲神秘主义灵异换魂术与欧洲虚无主义舞厅狂嗨的结合体…男主角经由某种烙印于眼底的残酷真实和血腥战场亲历了由电影幻想所构筑的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憧憬、幻灭和反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觉醒…就感觉像是拿了一个近年来很流行的俗套主题装进了一种“前卫影像”的躯壳,完全没有《同义词》那种面对自我的真挚诚实。分明主题表达刻意、浅显、直白又装模作样偏偏影像层面在观看的时候感觉还“挺好看”挺享受的,只是事后反刍一下发现片子真的不太能站得住脚…可能介于三四星之间。 |
|
确实是除了红外热力摄影别的啥也没有了,人物都像纸片一样,编剧一路顺拐到底。感觉像是很想学军中禁恋,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 |
|
看完并不理解《迪斯科男孩》为题的深刻意涵,总觉得拍摄形式漂浮在文本主旨之外。。。不过红外热成像拍的确实新颖! |
|
前半段我以为是减肥训练营 |
|
Franz站在那儿就散发演技 中段的第三世界摄影能看出很强的实验性 讲到的移民和迫害第三世界也很浅显友好 感觉是今年柏林很切题的一部 也不闷 蛮喜欢的 |
|
#Berlinale 主竞赛 |
|
@Berlinale2023 |
|
不要说其他人,就是导演自己估计也没有被自己high到吧。 |
|
#Berlinale2023 |
|
这也行?Synonyms和Beau Travail大乱炖。除了开头暴力观察Rogowski出现一些趣味,其他一无是处。 |
|
3.5 不同人种失去归属感的联结,军中禁恋&大西洋似的表里 |
|
艺术学院毕业的导演视觉和听觉就是强悍 |
|
没有故事,只有影像。用情绪推动进展,用影像表达情绪,要真能形成个闭环也行。问题是,散落一地的稀稀拉拉,啥都不是。 |
|
荒村城市并置,冷暖光对抗,打击乐电子乐相撞,景别紧一点,再紧一点,压迫,再压迫。眼皮子麻了,不如一槌子把人打晕有效。北电法国分电作品,克莱尔·德尼的拙劣模仿。 |
|
(5.8/10)学德尼没学明白的半成品,剧本和影像建构思路都太差了,人物全是纸片符号,身体也停留在意义不明的僵硬二元对抗中。但新技术带来的视听革命无疑值得肯定(前提是得有好的运用思路),喜欢几个段落,热成像摄像的汹涌和最后trance舞曲、霓虹灯带来的最简单的律动。 |
|
内容太空让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异瞳觉醒的自由时刻,当然了必须要夸夸Louvart如今欧洲顶级摄影之一的功劳~ |
|
前半段故事叙述还是很扎实和吸引人的。但中后期逐渐走入非洲神秘主义。这难道不恰恰体现了他者性和某种意义欧洲中心主义的刻板印象?而且个别桥段为了艺术性而艺术,难免有尴尬之感。虽然在主角转变原因上不够深刻,但整体故事还是极其讨喜的。红外成像很有意思,disco音乐还是抓人的。三星半。 |
|
元素拼贴的脑洞艺术题材,八竿子打不着的叙事走向,强烈的视觉直给,冲撞的矛盾唤出新的影像体验,比《不虚此行》的苍白话术高级很多,观感也比耳提面命的灌输姿态轻松不少,白俄罗斯偷渡者,尼日利亚恐怖分子,迪斯科霓虹色彩,融汇在这短小的90分钟里,并塞入身份认同与殖民反思,以及探索艺术形式的可能来开放表达,优质的景深与全景搭配,成像仪视角下的缠斗画面,强烈的电子音乐与氤氲氛围,实验性浓烈的焦虑具象,第三世界亡灵的超脱运用,虽然故事从写实记录到逐渐飘渺,但时刻外化的情绪和灵动的视听拓展,非常助力观影感受,这才是鲜活艺术的张力与奇情所在。★★★ |
|
#7thPYIFF#我的平遥最惊喜,反正我挺喜欢的。拿到了导演签名~ |
|
导演借助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事实,以巨大的野心绘制了这出视听盛宴,想以两种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暗中交汇的人物来反映出让人胆战心惊的世界真相。然而他完全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在全片神棍式的情节铺展与毫无铺垫的故事发展之下,惹人注目的摄影与音乐完全变成了徒有其表的空架子,原本极具深度的主题在不加节制的意识流中逐渐蒙上了一层深不见底的灰,完全背离了电影的初衷,徒留下一阵莫名其妙的无病呻吟。 |
|
#Berlinale2023 |
|
出卖灵魂换的titre de sejour 不如交换灵魂成为disco boy |
|
傻得没边儿了 |
|
大致同意卡姐,观感要稍弱一些,没达到唤起知觉的效果 |
|
- 很有效用的新时代反战反殖民反民族主义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