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觉得《安东尼娜》更适合做片名,女主角真正爱的未必是那个鼎鼎大名的柴可夫斯基。她偏执的爱只是一场绝望的独角戏。 |
|
# 75 Cannes 主竞赛# 技术牛爆了,尤其结尾五分钟的梦幻长镜头,完全可以做影视教科书,但是故事成为短板,同妻古往今来世界各国都拍了不少,对于女性内心的痛苦煎熬,爱欲的无处释放,谢列还是没能拍出令人共情的精髓 |
|
婚戒莫名戴不上,喜烛离奇被熄灭,偏不信那些恶兆,更不信疯女人的谶言。亲手为他缝做束缚的衬衫,只会变成壁上被情爱拍死的蚊虫。窗外小丑在玩火,她在婚姻里玩火。耳边苍蝇令人烦,她因为痴爱令人烦。以凡人之躯靠近天才,追逐太阳只会被灼伤。以为离开他的人生厄运连连,其实是遇见他就已深陷大火。 |
|
3.5,男人自私感受不了他人的痛苦,女人疯癫除了自己看不到别人,一厢情愿的纯真和疯魔就在一线之间,而男人对不懂男人的女人是毫无怜爱之心的,包括拍出这个题材的基里尔。与伟大的俄罗斯艺术作品相比,这片子太刚性了,欠缺了悲悯和其他柔软的东西。 |
|
鬼老公 |
|
1.谢列不是要将安东尼娜客体化。她的身份,正是她的阴影、她的心魔,她一切痛苦的因由,片名其实有着反讽的悲凉。2.近年的女性传记总会拍成片心理惊悚,像斯宾塞、金发梦露,拖拽整个时代截面凹陷进她的困境自然强烈,但当我们受邀走入其内心,也必然受限封于其视角(像本片就去掉了真实中天然的对照组梅克),人来人往尽成为控诉服务的符号。血泪史叙述是对复杂历史情境的一种本质抽象。主义虽不同,但我们的文艺素来精熟此道。真正的苦难不公,即便用深焦用复调,也不改其性质,而我们却能在激烈情绪之外,冷静沉思。3.当然心理惊悚的形式,正方便谢列玩弄将时间空间化的长镜魔术。但若无幽深细密的文本可供往来玩味,复杂精巧的调度也只是最不自然的动线,游历再多梦魇幻象,不过如观杂耍人玩火。4.白布裹好要变卖的钢琴从窗口吊出的镜头像吊棺下葬。 |
|
是我期待的方向不对,以为会是和流感或盛夏那种解构历史的嗨片。 |
|
2022戛纳主竞赛入围。谢列这部炫技长的镜头比较节制,也就大概两三个,时长和调度都不太比得上前两部;不过大量的烛光戏能用到和库布里克《巴里林登》一拼的程度了,实在是赏心悦目,技术大奖可以连庄了,但是官方奖项很可能一个也拿不到……主题句“你爱上了太阳,又怕太阳灼伤”,剧作前半段很精彩,后半段有点没讲清楚(何况后半段[车站送别之后]才应该是重点嘛;当然车站那里时空转换很厉害),大女主表演也很精彩。 |
|
世间之悲不过爱而不得,所托非人,人生海海,缘何单念此一人。大量老柴的曲子的使用,一种音乐剧,一首为你而作的歌。 |
|
不以事件为导向的复杂调度,只留下了时代形迹,却至始至终错失了主角的内在世界。 |
|
Cannes75/ 在空间中延展的时间,在时间中坍缩的空间,仿似由音乐引领穿越。基里尔每回都能玩出新花样,音乐却是不变的缪斯。在浪漫主义回眸如德拉图尔油画之境的画面间,导演收起前作痴癫至花哨的魔幻手笔,只留下几个超现实的音符点缀,仍彰显无尽悲伤的底色。片名已经诉说了一切,我们并看不见伟大音乐家的生命与情感,我们只看见一位遭受欺骗与背叛的女性的眼睛。其目光温柔亦锐利,划开十九世纪俄国天空的浓雾。/ 值得表演奖,口碑应该会爆吧! |
|
场场精彩,一口气到最后。谢列塑造了一个非常复杂、坚毅、美好但又无奈身处东正教文化和男权历史中的“典型”俄罗斯女性形象,爱恨一体到最后甚至分不清是爱情女神还是复仇女神。柴可夫斯基这样一个民族形象能被如此塑造可以说完全是政治性的,也是对同性电影形象的某种反思,无怪谢列会成为(各种意义上的)异见人士。转场已经自成一体,幻觉和死亡之舞无疑从前作和舞台经验中来,也因应了安东尼娜的命运(结尾字幕意味深长啊)。 |
|
苦月亮 浮云 柴可夫斯基的妻子
报复 死亡 漂泊 |
|
猫拉的屎不香,强扭的瓜不甜——我们该如何面对替代性心理创伤?该如何应对性骚扰?历史告诉我们,有些私信/留言并不值得理睬和回复。一步错,步步错,看看《博很恐惧》就能知晓,一些友邻转发/群发的传真「小作文」有可能把我们引向通往自我毁灭的歪门邪道。谁谁谁的妻子,谁谁谁的情人,谁谁谁的粉丝这种「自定义式」表述本身值得打上一个问号。面对「心理医生」带有「推销/诱导」性质的「交友」请求,影片《西雅图不眠夜》的男主「萨姆」和本片男主「柴可夫斯基」一开始都有警惕心理和抵触情绪。然而,想着自己的理想人设《柴可夫斯基的妻子》想疯了的女主角越是「死缠烂打/穷追不舍」刨根问底,整个故事越是荒诞诡异,细思恐极:一位破坏公序良俗的「未成年」人成了被《黑镜》跟踪的主角,这是一种娱乐新型态,也是「娱乐致死」时代的一种悲哀。 |
|
感觉导演和戏中人一起陷入了无止尽的偏执里,看久了真的烦。(应该叫安东尼娜,柴可夫斯基也没多少戏份。 |
|
同妻劝退片 |
|
24/3/23:在整部影片中,城市从来都不是清晰可见的,而是总是笼罩在雾霾之中,它们就像安东尼娜对现实的看法一样模糊。安东尼娜在片头看到柴可夫斯基的尸体升起,并在墓地遇到了她死去的孩子。她在生死之间穿梭,从未在现实中落地,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关键:她的痴迷,她扭曲的视野,她对情感和现实的缺乏感知;她没有注意到柴可夫斯基所生活的地方,她穿的彩色连衣裙在19世纪末男性主导的俄罗斯社会中脱颖而出;她没有意识到在只有男人在场的餐馆里,她是多么不自在;当柴可夫斯基公开向她解释他对女性不感兴趣时,她无法理解;谢列布连尼科夫以现代的视角对自我的痴迷,以及我们的感知在多大程度上不集中、扭曲和无法看清事物、人和情感触及了一个超越时代的共鸣话题:无回报的爱与痴迷奉献的纠缠,对人格的破坏性影响。 |
|
2022年作者维的最佳摄影。这简直就是“阴影下的鬼妻”,一个活人如何一步步变成了真正的鬼魂。对于现阶段的谢列来说还有什么技术层面的新挑战吗?在一个长镜头内完成多次镜内无痕的时空转场早已不在话下,这片更是内外景全部棚拍了,制作层面几乎是所能见到的棚拍极致了,奥佩尔扬茨的摄影和谢列的调度太过惊人了,好几场戏都直接看掉下巴,最后一镜的长镜头更是从现实转至非现实再回到现实空间,从楼上到楼下,从室内再到室外,调度和编舞的完成度令人咋舌。毫不夸张的说技术上比《1917》还要好,是当世最高水平。techno-image本质上就是幻觉的,运动的幻象与纵深的幻象,摄影作为幻术,而谢列布连尼科夫用第一场戏就已洞穿了这一点。本片拿影后还是有点难度,人设不讨喜,厌女情绪也很重。奥佩尔扬茨值得连庄一个摄影的技术大奖! |
|
现实中是失败婚姻,电影里柴可夫斯基的妻子是狂热粉丝偏执精神病。这个片子无法评价。为什么用美国演员来演柴可夫斯基。。。 |
|
女性婚前教育片。 |
|
这要能得金棕榈 一口一个和“女性”绑定的戛纳就白瞎活了 这片子吐槽起来可以绕地球八百圈吧 原来女性活到现在就只配成为别人的“妻子”吼 不配拥有姓名吼?好 就算叫xx的老婆 我寻思着能不能脱离一下您高傲的男性摄像机视角惹 整个一把女性又描绘成佛洛依德笔下的 被老白男意淫出来的歇斯底里的“疯女人”了哦 爱死爱活的 整一个迷妹追星恼羞成怒黑化的故事?爱死爱活就算了 讲清楚点啊 突然就不能没有你了 中间还弄几个裸男装“女性视角”了哇?最好笑的事 最后以为女主觉醒了 穿了老公最讨厌的红衣服 要开始反杀了 呵 人家给你整成精神病了 厉害吧 有人肯定要说 这是历史 事实如此 好的 行吧 男人书写的历史再被男人拿来高潮一下 有意思么? |
|
怎么回事,总是拍这种视听花花美丽,转场看得人嗖嗖佩服,但是剧情莫名其妙的电影???咋的你相信Alexa Chung当同妻是因为她贪嗔痴又笨笨吗?这是女性视角吗这是男的谨慎隐形。不知道是短板太短了还是特长是把每个人都写得面目可憎最后怪时代。本来ren hang之后我真的以为他搞传记有一套的!害!还是不会写女性。 |
|
「你嫁給了太陽, 卻驚訝於被燒傷.」 |
|
C+. 创造梦魇的巫术,在于从镜头的连续性中实现时间的折叠和空间的延展,而这场对观众不断重复如原地打转的折磨,倒也恰恰像是女主人公反复发作永无出口的心魔。基里尔在技术上摄魂的能力无可指摘,但他是如此的冷漠,以至于我已经看不到任何一个“人”,只剩下人形的疯狂与偏执。“天才可以被容忍做一切事情。”谁能想到,这句在片里用来为柴可夫斯基开脱的话,竟成了导演本人所受的诅咒。2022.5.18 Grand Théâtre Lumière |
|
2.5 如果跟我说是乔·赖特跑到俄罗斯去拍的我真的会信… 就像是在《盛夏》和《彼得罗夫的流感》交叉的十字路口走向了将其缺陷暴露得一览无余的那条路。 |
|
补标。猎奇的人物塑造,戒不掉无效空间调度的瘾,又痴迷于制造静止的炸场时刻,全然相悖的左右互搏。 |
|
用特别艺术的方式告诉我们柴可夫司机就是个王八蛋。。。 |
|
+ |
|
隔着银幕都能感受到导演肆意挥洒的才华扑面而来,我实在太喜欢谢列布连尼科夫了,最近三部都是满分奉上,虽然这部在剧作、人物动机等方面的处理有些问题,但根本不重要,光是镜头语言就能让人如痴如醉沉浸其中了。相比于好莱坞的人物史诗传记,俄国导演更多了几分深沉与悲怆,宛如他们那些名留青史的巨作一样。#HKIFF47# |
|
安东尼娜对名利的执念病态而疯狂,莫非是为了契合“天才创作离不开苦痛的土壤”?收尾的长镜之舞是为心境外现,也让全片收于高潮。只不过片长偏长,也没必要频频露阳。 |
|
真正的大冤种是那个律师吧。楚浮的时代拍阿黛尔雨果是时髦的,但这个时代拍这种故事就和时代氛围格格不入了,今天的观众不会喜欢这种女性塑造。 |
|
不知所云,漏鸟不少。 |
|
4.6 一边撸一边咳血的桥段太抽象了…按部就班的流水账视角将安东尼娜塑造了一个完全的偏执狂人格,而柴氏和整个时代对女性的污名化与伤害却几乎神隐,只通过一个突兀的现代舞模式草草收尾,再回看开头简直不是一部电影了。 |
|
后段已经有许多缺口渗入到虚幻情境,可预见的逐步显形。但当看到末尾长镜头如此高效风格地对全片作了高浓度概括,又疑惑正片漫长正统的窠臼叙事意义何在。 |
|
曼谷电影节第四部,Central world突发火情没看到结尾挺遗憾的。摄影、调度、表演绝绝子。一个是缄默无言的弯男艺术家,一个是爱得炽烈的直女偏执狂,她们之间无爱可诉。女主角呈现出飞蛾扑火般对丈夫的执念,她面临的遭遇与其说是同妻的悲哀不如看作是女主角自我对信仰崩塌的回避与躲藏,她的执拗证明了她不愿意在爱里枯萎的心性。观众作为上帝视角其实从开片就能察觉出男主gay的身份(初次见面的微表情,迥异的婚礼戏等),这一点削弱了戏剧的反转性,有点可惜。女主角的表现真是灵动而精彩。 |
|
技术上依旧没话讲,只不过跟导演之前的作品比没有那么惊艳了,像是车站的几个转场还不错,让人联想到安娜·卡列尼娜,一个死在车轮下,一个病死在疯人院,都是苏联女性悲剧的一生。 |
|
安东尼娜所爱的只是一个天才的幻影 |
|
将男性全部捏合成一个谎言和迫害的集合体或许是符合主流语境的创作捷径 但与此相对地 给女性扣上毫无由来的狂热盲目的魔障 且其情感状态完全缺乏随时间流动起伏的痕迹 亦让女性角色成为干扁又让人迷惑的木偶。
唯一值得一提的只剩几次同一空间内完成的长镜头时空转场 以及极出色的昏晦氤氲的布光。 |
|
MV太多了一点。 |
|
剧情不评价 拍得是真好 这年头能看部美轮美奂的古装片不容易 运镜极为考究 |
|
是一个不甚新鲜的故事模板,但调度和视听风格的纯熟统一创造了极强的观赏性和情绪力量。在表现欲上已经相当克制,每一处大的长镜头调度都精准地被放在最合适的情节点上,饱含一种内敛的爆发力。如果说《彼得罗夫》拍出的是醉醺醺和重感冒下的空间体验感,那么这部就是“鬼气”,女人的幽灵穿梭在生前时空。 |
|
安东尼娜是个偏执狂,她的执念毁了她一生;导演更是个偏执狂,且有恶趣味,本来不错的题材,放到他手里,拍出如此模样。从头到尾阴暗模糊的色彩,情节细碎拖沓,这么个片,竟然拍了将近两个半小时。传闻真真假假弄了一大堆,却连个基本故事也未讲清楚。更糟的是,根本不知道导演此片的旨意何在,似乎得罪了各种立场的观众。 |
|
基本上没有喜欢的段落,纯苦劳。 |
|
将制造复杂的场面调度视为快感,专业主义的狂欢。 |
|
能把传记拍出幻梦的效果 镜头重回彼得罗夫的梦境 有点厉害 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导演了 |
|
高超的镜头调度水平搭配低劣的故事会营造优质电影的假象。很多人建议电影改名为“安东尼娜”为女性视角正名,不是的,这部电影里没有任何人。类似金发梦露里毫无梦露本人,这部电影同样可耻,只是被大量黑色的俄国服饰掩盖了。 |
|
#戛纳2022#故事件发生在19世纪末的俄罗斯,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教会婚姻的离婚程序变得非常复杂 需要通过王室许可证或法院命令....任何关于人生自由的政策都会滋生许多的悲剧故事...绝对的大女主故事 历史片的宏大拍出来了 |
|
这位柴夫人到底是不是同妻并不重要,电影的重点在就是拍这个偏执疯狂的女人是这么发疯的,以情节和逻辑来说,基本无解,就我疯故我在。这种状况下导演对影音的把握就是一切了,可惜我个人不喜欢,光影的确可圈可点,但也谈不上惊艳,或者说就真的没有撑起这个片子的意义,作为观众无法从情节中得到共情,无法从影音中得到通感,连点八卦魂都木有~~~~就不好看。 |
|
作为传记片,搞成这样也还算可以了吧,灯光、音乐、长镜头、艺指都堪称完美,女主表演也很好。当然故事本身比较无趣。 |
|
不见多少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