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主持人活的蛮好玩,情商高,站在她自己的出身和经济条件下,既不假装客气也不刻薄,也比较风趣,女人活成这样蛮开心的。我现在很节约,所以不认同那些大量负债只为满足品牌享受的行为,还是我们老一辈的习惯好,量力而为,有备无患。 |
|
弹幕说得好啊:“这里面的家庭,富豪大多节俭,中产最能花钱,普通人入不敷出。” |
|
很现实客观的纪录片。我同意人能够毫无忌讳的谈自己对金钱的看法、剖析自己花钱态度,是真正变得成熟。我对待消费和金钱的态度,与第一集里的女男爵和第二集处处节约的母亲凯特一致,即:名牌与高消费并不代表个人品味、地位就高人一筹,而未雨绸缪,是我认为作为一个独立成年人必须做到的,对自己人生和亲人朋友负责的事情。虽生活在中国,身边也有不少人能与片中各色消费观与金钱观的人对号入座,有人认为品牌代表身份质量;有人入不敷出却仍超额消费,一缺钱便寄希望于他人支援;有人则认为教育、体验更胜于物质收获…该片主持是一位十分可爱的女士,总是不带偏见地接触与自己相似或相反的人,即便与女儿都持不同消费观,也认为与家庭相处更胜于消费本身。人要真的独立,经济一定不要依赖身边的亲朋,思想才能自由;合理地规划金钱,是对自己一生负责 |
|
Spending 的意义,就是找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感吧 |
|
其实对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两个标题:1.消费揭示本性 2.消费能否换取快乐。 |
|
年纪越大越感觉人生重在体验而不在物质 |
|
2020.9.29想看2021.3.24看1-2.挺好看的。简单的说一点,越是条件好的越精打细算,经济差的相反更讲究吃的品牌!任何人都要学会理财,无论男女出社会都要计划买房子。这主持人是还不错的。不要有负债! |
|
警惕中产式优越感 |
|
这里有各种收入各种消费观的人群,很丰富,主持人很幽默,每句话都有一定含金量,能一眼看出本质。
很喜欢里面的女男爵,纯正的伦敦腔,知性优雅,有自信,不会觉得买二手就与身份不相符,不追求品牌,物尽其用,玩不会是物质的奴隶。
开始尝试极简生活半年了,每次买商品发现不需要,我就不会再买,不会因为喜爱而买,时间久了,会觉得对物质的欲望真的很低,没有特别想去拥有什么物品,但对体验的购买我却要花很多钱。我坚信,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关键,有很多快乐并不需要钱来购买。 |
|
里面的人都好实诚哦 |
|
1.重要的是感知到自己有“消费力”而非只是一味消费 2.从不同人的消费观 可看出三观(而非只是看其所处的地位) |
|
有些人需要从消费中获得些东西,有些人则只享受东西本身 |
|
看完那个贵族对名牌的态度之后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primark addicts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非常讨厌那个特别爱买轻奢品牌的家庭里的两个snobbish闺女。养孩子贵,英国尤甚吧 |
|
主持人情商高,也好可爱。被消费主义洗脑,才是这个时代最可怕的癌症。 |
|
不同家庭南辕北辙的消费观,最大的收获就是遏制了我judge的欲望,你会发现每个消费行为背后都有系统自洽的个人逻辑,尽管有些行为有悖于一般认知,你也很难去改变他人的生活模式。 |
|
一礼拜赚213英镑,然后买个带蓝光的冰箱两千英镑。就这样也敢生第三个娃?做生意的有钱人大多节约,但也会在自己的爱好上小小放纵。主持人真是太棒了,对homeless照样非常尊重。 |
|
不要妄想通过消费获得快乐 因为在得到的那一刻 快乐就失去了 你会永远都在追逐下一次消费的快乐 |
|
买名牌就happy???第二集的中产家庭女儿和妈妈都那么的肤浅虚荣。 |
|
窥探了不同家庭的生活消费观,很有意思,也从主持人身上学到了很重要的一点:Don’t judge |
|
无论如何消费 快乐总不会是最后结局 |
|
片子里选的素材都太极端,好像消费观只有A B两种,区别在于你本人有钱没钱。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的消费观会更复杂一些,很可能你热爱奢侈品,但种芭芭农场从不缺席。每个人的消费多多少少都有可以改进的空间,不过千金难买我开心,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范围内,偶尔过度节约或冲动高消费都属正常。 |
|
自己买东西也是只想拥有,真正有用实用能用上的很少。少买快消品牌,承受范围内给自己最好的吧。 |
|
看过 |
|
主持人Anne Robinson很有意思。喜欢看这种调查类的节目,采访到了老钱、新钱、给孩子花大钱的、爱买牌子的、买衣服成瘾的、节省抠搜的、穷到接受政府救济的、搞野外求生捡waitrose垃圾吃的,安排了消费观不同的家庭变形记(虽然我觉得收入不一样可比性不高),虽然匆匆一瞥看到了不同阶级的购物理念,但我更看到了贫富差距之大和阶级固化问题,也感觉如果可以选择,大家绝对都会想变有钱人,真的视金钱为粪土的能有几人,毕竟钱能买到体验,买到体面,虽然买不到爱。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大家都在自己可支配金钱的范围内,努力生活了,不容易 |
|
片中穷人多数因为各种各样的焦虑而消费,富人则可以自信地节俭。
把消费物和自身价值之间脱绑会让人自由一点。
影响最深的是领救济物资的小哥说的一句话“任何人离我的现状只有两步”。 |
|
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吧,买便宜货那个跟上次那个纪录片里的很像。看了那么多关于消费的,有些东西买还是要买,难戒。 |
|
我们大部分人都还是难以逃脱被物品定义的执念啊 |
|
坦然地谈论金钱,不管是谈生活,还是谈工作,当然要看讨论的对象;企业家的消费观,富豪的投资观,银行家的教育观,流浪汉的人生观,有值得思考的观点,千人千面,深思与自己的消费观区别;攀比从众是消费主义的主要因素,我觉得消费应当是值得的,然后是令人快乐的,必需品是第一位,然后是爱好,适当存钱,然后是爱好玩乐。 |
|
主持人很有魅力,对于消费的探讨也很有意义! |
|
想了解一个人? 最快的方式就是和他/她聊聊“钱”! |
|
不错 主持同样很有米 |
|
印象最深的两个人:遵从消费道德准则的妻子,花每一笔钱都要考虑对不对,自己只有一件毛衣,洗衣服的时候就穿母亲1970年的旧衣服,但她丈夫年薪十万英镑以上加分红;还有家住西敏寺旁豪宅的世袭女爵,不但只在ebay买二手衣,用别人送的名牌咖啡罐装评价咖啡,还用不穿的丝袜当做橘子酱的工具。 |
|
最后怎么得出一个人消费不快乐了!第一集的女老板不是很快乐嘛哈哈哈。以及第二集热衷品牌家庭的母女真的好没教养 |
|
谈论消费主义更深层次的其实在谈论一个人的价值观,它不单单是对一件物品的价格衡量,更是对一个人对世界认知的衡量。所以很难定义对错,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问自己,通过消费我们想要获得的是什么? |
|
引用弹幕的话“这里面的家庭,富豪大多节俭,中产最能花钱,普通人入不敷出。”~ |
|
很有启发 |
|
非常好的纪录片,极具启发 |
|
常看常新 |
|
相对客观的纪录片,比较有触动的是第一集的女男爵,地位显赫但是对物质的渴望是如此之克制,相对比就是那个给星巴克卡升级的大哥...品牌大于实质,没有他们就养不起很多大牌了...第二季疯狂买衣服的姐们还被驱逐出公寓的也很震撼。当然了,现在上海人民没资格去评论消费的秘密(。 |
|
一边吃午饭一边看第一集,虽然很多人的消费观念都和我天差地别,但我看得津津有味。最后发现果不其然,我的消费观念和old money最有共鸣:浪费是一种罪恶;消费只是消费,只要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可,别的都是妄念。
第二集主持人安妮最后的感悟:独自花钱总像在舔舐伤口,一起花钱才会真的快乐。俗话说的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时髦老太太得出这个结论也蛮好玩的hh。
总结了一下自己花钱的理念:物尽其用。至于何为用,要看欲望的本质,而一切和自卑、虚荣、从众、攀比相关的欲望都是盲目的,是灵魂的病。要治此病得靠走心和走脑,不是走钱包。 |
|
感觉很多消费观念放在各个国家都有案例 |
|
片子最后,甭管你年轻时候怎么消费,老年人才是历经千帆,真正在追求自我的。60岁跳伞团成员们,决定不给子女留钱,钱要在死去前花掉。到这个年纪,追寻体验、爱好,和朋友在一起才是王道。节目找了很多消费观、不同阶层的人。当然不是越有钱越开心,片尾导向“那些和家人朋友一起度过的时刻,是开心的”。我本来想看来抑制消费的,这一点上这节目没有效果。因为你就是你的消费观,压抑得了消费,压抑不了你就是你。我也是没办法一直去淘旧货的,我有洁癖不可以。重要的好像是,你的伴侣要和你差不多消费观,不然得崩。以及贵族是自己不会买祖马龙的,但会有人送,喷了也不错。当你生来就是贵族的时候,你就不需要物质装裱自己了。当然暴发户也不觉得要给儿子读私立,教授觉得要,哪怕日子需要为此紧凑。 |
|
主持人也是个奢侈品爱好者,而我不知什么原因会从那么热爱痴迷狂热变得那么排斥无所谓心静如水,我总是能走到某个极端,因为超强的自控能力、自我洗脑水平吗?【……刚迈入35岁,就体会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 |
|
好看!谁说老外不注重孩子的学习,好好看看,中产及以上都关注孩子是否能上好的私立~
哈哈哈,无论有没有钱,大家都不爱读书(◍•ᴗ•◍)📖
那个从小住在集装箱自己开直升飞机的英国千人富豪之一说自己本质就是个商人,不想跟任何人和事有情感链接,只想便宜买,高价卖~这样的人老婆也是奇葩,自己打扰卫生不请佣人…(◍•﹏•)
第二集的单身富豪(19 岁儿子重病,91 岁老妈重病)说的好,金钱不能带来幸福,只能让你物质生活舒适些…那个漂亮的天蓝色舞厅,许多快乐的 moment 回忆…啊,我 emo 了 |
|
价值观决定消费 |
|
最喜欢30岁创业女的消费观,无需负罪感(前提是不会负债累累),女男爵消费观可歌可泣,但便宜好货哪那么多。伊顿公学?pass |
|
东西方确实差异很大啊,不过在哪里也都有理智消费和享乐主义,自己开心最重要。 |
|
即便是住在suburb 的区域,仍然愿意去高级的超市捡东西吃 |
|
很好看,可惜就是太短了,不同阶级不同收入的人拥有怎样的消费观。钱是否能买来快乐。最触动的就是极度节俭,用丝袜做果酱的女男爵,还有疯狂买便宜衣服买快时尚的单亲妈妈的转变。前者已经生来具有了优越的地位,不需要再用钱和物质来获得或彰显自己的地位,而后者只是普通人的成瘾购物,并不会让人获得满足和快乐。 |
|
消费观念不同别硬融,尊重物种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