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达450分钟的一部电影。无数长镜头。我真想知道当年公映时,电影院是包午饭么? |
|
剃了胡子看,出电影院的时候已经有了胡渣。里面的动物都演得很好,牛、猪、狗、猫、猫头鹰,它们一定受了很多导演的折磨,向动物们致敬。至于人,人本来就是要相互折磨的,让他们死在这部电影里吧。 |
|
尼玛如果不是因为我今天啥事儿都不想干。。。。。。。。。。。 |
|
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清明节都重看一遍? 12.4.4 / 13.4.3.5pm-0:30am / 14.4.5.7am-3pm / 15.4.4-4.6 / 16.4.6.7am-3pm / 17.4.3.7am-3pm / 18.4.5-4.6 . 今年不想看了,好累。20.4.5.7am-4pm / 21.4.3-4.4 / 22.4.5 荒谬的一年,过完才发现忘了。23.4.5 10am-11pm / 24.4.4 10am-10pm 30年了。 |
|
我觉得吧,任何一个想拍电影的孩子看完,都无语凝噎 |
|
撒旦踏着探戈的舞步,一日长于百年的孤独;七个小时的长镜头,没完没了的雨,潮湿的绝望令人喘不过气;还是那句话:真正的大师靠镜头说话,不靠故事。 |
|
虽然我只看了2/3,我就当我看过吧。因为看过没看过,都没什么区别。 |
|
塔尔说:“我讨厌彩色电影,因为它总是很虚假。绿色不是真正大自然的绿色, 红色像有点带血液的样子,总是有些不对劲,所以我只拍黑白电影,使用黑白两种纯净的颜色。刚开始你会觉得可能有点矫饰,但是不久以后,你会发现这是电影真正的颜色。” |
|
“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如果生命只剩下七个半小时,我愿用来专注欣赏一场撒旦的探戈。主义破灭,上帝俯探,阴雨无止息。 |
|
每一个看完的人应该都会长舒一口气,感叹道,终于看完了。漫长的时间和漫长的镜头把人逼到了绝境,作为观众和那些村民一样,落入一种连呼吸都显得过于喧闹的窒息体验中。这种极端的影像只可供瞻仰,却无法品味。 |
|
片尾鼓掌主要是为了表扬我自己看完了 |
|
我从1月12号开始看...看到今天终于看完了... |
|
那天早上,我睡足觉,吃饱饭,开始看这部七个小时的电影,为这部电影花这些时间是值得的,在塔尔的电影中,倒是这部我感觉最不闷,耐看,耐想。 |
|
虚无中传来钟声,两个“死人”不顾警官“反自由主义”教训,回老家坑蒙拐骗弄公社,绿帽老公和老婆奸夫密谋潜逃终究放弃,酒鬼医生用日记素描记录一切,虐猫少女想用硬币种摇钱树,致众人于罪与罚之境地,餐厅老板与蜘蛛做形而上的斗争,黑夜明灯中手风琴群魔乱舞,梦境独白,警察将文学人物翻译做公文 |
|
12年后重看,仍然五星。说说大银幕观影感受:开头片名一出就有人憋不住鼓掌了;七个半小时外加两次10分钟休息安排的恰到好处,完全照顾了我等肾和腰不好的观众,第一次休息吃了饭团,第二次休息下楼买了咖啡;左边一名女观众第一次休息时消失了,以为当了逃兵,散场时又出现了,竟然产生了一丝欣慰;有友邻说像坐了七个多小时经济舱,对于几十个小时绿皮硬座都扛下来的人毫无鸭梨;最后的两次鼓掌,一次给塔尔,一次给自己吧,我唾弃12年前那个分三次看完的自己。 |
|
并非日常的日常,而是经观念重构的日常。每次呼吸和钟摆都不是天经地义。撒旦探戈不仅是酒神狂欢,也是一种疲乏的永动。多少有点炫技,部分段落过于概念化。但作者声嘶的警告令人动容。 |
|
撒旦探戈,恶魔的舞步,前六步,后六步,循环往复;七个半小时,十二个章节,前六章,后六章,首尾衔接。前六章,缓慢细致迷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进程,讲述了一个农场一天一夜间的事,像是拼图般互相衔接,又像是蜘蛛网般纵横交错;后六章,叙事展开,突飞猛进,左派骗局,共产主义的破灭,人人成为自己家园上的异乡人。宛如奇迹的结构,堪称完美的长镜头,诗一般的旁白和配乐。大雨滂沱,雷霆万钧。 |
|
优酷有 |
|
静止或缓慢推拉横移的超长镜头、大半时间缺席的单调配乐、与真实时间几近重叠的慢节奏、诗化的独白...尽管我十分钟爱洋溢着诗性和形式主义视听语言的电影,但这部片子真的欣赏不来(虐猫、狂欢舞会还不错)。好在终于在一天内没有快进地完整看完了这部长达7小时的自虐神作,逼格自动提高一级。(7.5/10) |
|
电影院看这片的体验就像是被迫闻老太太的裹脚布七个小时… |
|
千钧之力,毫不留情。胡波从贝拉·塔尔这里学走了太多,一开头就是一个偷情,更不用提结构,但贝拉·塔尔的叙事是高度减省的,场面调度依旧是高度复杂的,尤其是第一次幕间休息之前的部分,完全无懈可击。结尾是绝望中的绝望:宁愿困守于黑暗,都不愿再睁眼去看看可悲的虚无。这固然是在匈牙利,但也是所有凡人的宿命。 |
|
連續450分鐘,本熊無憾! |
|
并非无瑕神作,且喜欢不来。与想象不同,长镜头并非首要看点,与影像同样需要被注意的是这个文本结构内容。虽人物行为中政治隐喻安插又令人时常不知所云,依然觉得文学性才是此作幽暗井眼。中后段意图逐渐一遍遍强化,不同视角间的通道逐渐明晰,已然干瘪的群像人生恰如提炼时间的静止标本。 |
|
多数的长镜头,并没有足够的实质内容可以让观众沉浸其中咀嚼回味,一个简单的故事被七个多小时稀释,从而使分配在每个长镜中的信息量极其微薄,其效果自然是乏味而非张力饱满。政治正确,并不代表可以在艺术中为所欲为。他给观众喝了太多的水,上菜时观众已经吃不下菜了。 |
|
读完小说,再看电影,很清晰,不再那么神秘难解了,但不失其好。小说和电影各有密度,细节处理的着力处也不相同。贝拉·塔尔的多部电影是一组大复调的作品。 |
|
此行柏林电影节最大惊喜,撒旦探戈25周年在同一个影院特别重映!贝拉塔尔竟然到场交流!7年前第一次看的时候写下:“关于人类的命运,最可怕的不是自然灾难带来的毁灭,而是人类的枯萎,来自灵魂深处被荒漠和冷酷吞噬。尽管外界的雨水从未停落,阻止不了人类的干瘪。时间消失了,人们行尸走肉般等待末日审判,末日却是人类自身。” |
|
“我的父亲是大海,我的母亲是大地。我的名字是探戈,探戈,探戈。”让我撑过七个多小时的唯一趣味是这个前进三步,后退一步的探戈式叙事结构,十二块鳞片一层层叠下,最后形成圆环。这种重叠是单向的依附,而唯一一次后手对前手的回应,是作为阵眼的小女孩的凝望,只有她看清了魔鬼的舞步,历史是探戈,永恒不变的不止是这无尽的冰雨,还有每个在原地踏步的我们。跟白丝带有适配性。 |
|
影院中好多人纯粹是熬完的,不知这样是否有意义 |
|
两星半. 贝拉塔尔镜头中的"人"值得注意:不同于塔可夫斯基将人也平等地视为"物象"之一的立场,他对人的目光似乎总是分裂的:一方面,影片中的人物及其关系或多或少地起着寓言/隐喻性质的核心作用,而另一方面,镜头却又一再地从人物身上移开,或是令动作发生于画外,或是干脆着眼于物质与自然;一方面角色是平面符号化的,另一方面镜头又执迷于捕捉其虚伪的"日常";他的作品中从未有显现为人的角色,对他们的凝视始终是聚焦其动物性而非人性的一面,故角色总是可归约的,只为概念而生的,而这便同时使凝视的意义岌岌可危了――简言之,这凝视是非人的,无爱的.不谈视角游移而令人疑惑其必要性的长镜头,本片最值得称道的自然是文本组织的环形结构――但此结构是文学的还是电影的呢?它继续为我们留下挥之不去的疑云. |
|
太,他,妈,长,了! |
|
#SIFF2019#「每一分钟皆雷霆万钧」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但想给一口气看完全片的自己五颗星倒是真的。贝拉·塔尔的绝望感是利用时间囚禁观众来达成的,如果说物质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存在着液晶态,那么我观看时就是介于沉睡与清醒间的醉态……大脑中不仅有很多自己凭空接着正片延伸出来的分镜和台词作为第一重幻觉;而且焦灼的节奏还把这段时间自己的生活与记忆也像电影那样重组,成为了第二重幻觉。 |
|
能平静的度过这7个多小时的人都是纯爷们铁血真汉子人民好兄弟......#我没睡着我骄傲啊# |
|
#SIFF2019# 难得的观影体验,4K并不惊艳,幽闲影院观影,叫人抓狂,压抑到极致。更多注意到文本结构上如探戈舞步般的呼应,时间上做的文章,如死循环一般似幽似幻,信息量大,值得学习。东欧导演作品中政治表达,二刷减一星。19.01.31首刷 人生太短,《撒旦探戈》太长。不仅是撒旦的探戈,更是魔鬼的步伐。诗意的文本,时而流动时而停滞的影像。获益匪浅,用镜头跳探戈,虽简单粗暴不似杨索般设计精巧,却也传递出情绪。从毕设开拍前一直看到现在。在这段时间有创作上的挫折,也少了通过看电影获得的滋养,却不空虚,创作与影像实践的乐趣 |
|
这种电影不是拍给我们这种影迷看的。 |
|
究竟想讲什么?肤浅的我觉得猫头鹰很可爱。 |
|
~听不到教堂钟声的小镇~贝拉·塔尔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黑白+长镜头这一套组合是绝配~这片让[都灵之马]贬值了~最讽刺的可能是这样,喜欢这片子的人是很容易忽略重点,非看完不可又完全看不进去的人无意间就抓到了要害~贝拉·塔尔在指导动物拍片这一点上还是很有天赋的 |
|
艹他妈的一天又开始了!——《大象席地而坐》 |
|
没有魔幻,这样的潮湿、寂静和苍茫才是人心底的百年孤独 |
|
我给一把剪刀,把它剪到5小时以内。此外,我没什么好说的。 |
|
弗雷德里希的浪漫主义废墟。很喜欢医生在雨里走的场景,像第一人称游戏。我的逼装完了,谢谢大家。冷静下来以后,我想说这片子还是很屌的,主要屌在,你看得快睡着了的时候自己不能睡,还得要看片子里的人睡觉;你看得饿得不行了的时候自己不能吃,还得要看片子里的人喝酒吃饭。 |
|
Siff第五天,万象城luxe,4k修复,近8.8分(由于赶下一场怀斯曼纪录片,最后半小时未看)
1,生命宛如幽静长河,是我觉得对这部7.5个小时影片的最佳注脚
2,缓慢移动的摄影机惆怅如风,优美如歌,长镜头的巅峰美学(尤以前2个半小时为最,后续5个小时长镜头质量真的逊色不少)
3,不同视角下的叙事打造成齿轮式无缝衔接的结构,惊叹(私以为前三分之一独立成篇,仍旧是一部传奇之作,后三分之二的叙事也是弱了不少)
4,小女孩的自杀可能是影史上最残酷又平静的安魂交响曲之一,如砺雨一般碾压心扉
5,有生之年值得大荧幕体验的现代佳作,但个人不推崇这种挑战观众观看极限的作品
6,经过令人惊艳的前半部之后,后半部的形式重复不得不让我对其分数从9分+一路下降 |
|
6/10。导演让不同时空的村民、伊斯泰克和医生在冥冥之中产生联结,伊斯泰克是农庄的局外人,每当母亲接客就把她轰到阁楼,整日在寒风中披着旧窗帘,眺望荒凉远景,阁楼和医生家都成了庇护个体的封闭性存在,窗前医生用望远镜纪录一切,结尾医生用木板封住窗户彻底隔绝外界。酒馆呈现出村民对未来的期盼和恐惧,村民陆续赶来分钱,打破沉默开始跳舞,殊不知这场狂欢是撒旦的舞步,伊斯泰克相信哥哥种钱的愚谎,在泥泞中走过吞噬梦想的荒原,从玻璃窗望见人们狂欢,失去被他人救赎的希望,抱有着猫咪尸体服毒而死,就像骗子在葬礼的演讲指责道:集体的冷漠杀了她,沉痛打击的村民为自断后路销毁家具,踏上骗子承诺的乌托邦庄园。注意钟声的线索,开端通奸者从钟声中醒来,结尾医生找到钟声的来源是一个男人拿木棍敲击教堂小铜钟,它意味着村庄毁灭的丧钟。 |
|
A/ 相比《鲸鱼马戏团》故事本身依然不算繁复,只是情节与台词都更具文学性,甚至有几分冗余以致威胁影像构境。叙事与运镜上追求的“环形”其实在后半段并未达成。然而,贝拉塔尔依然拍出了真正能够达到情绪浸没与感性直观的长镜,并一定程度地达到“雕刻时光”式的真实。仅此一点五星足矣…… |
|
贝拉塔尔绝对是我见过的最有大师风范的伪大师 |
|
#SIFF2019# 7个半小时全程没睡,看完油然而生一丝骄傲:「以后再也没有可以击败我的闷片了!」 |
|
去匈牙利之前就开始看,过了一个月才看完,欣赏不来!比塔可夫斯基的《镜子》还难以忍受。能不能好好叙述,长镜头杀多动症,什么恶趣味。(依然电影是大众艺术,那么不面向大众的电影到底是成功还是不成功呢?) |
|
10星的话8星不到9星的程度。大多数的长镜头是为了营造氛围而不是制造震撼,对真实时间在电影中的表现作出了尝试,成功地让人压抑烦躁,将无可奈何又不甘命运的感觉用镜头传达出来,但是感觉这种长镜头跟安哲比起来真像是太随便也太简单了,斯坦尼康更让它变得廉价。音乐成功。叙事结构有意思,结尾有力 |
|
尼玛这个怎么没有“在看”的选项??????半夜坚持了两小时,才真正明白“心力交瘁”的真正含义。。。 |
|
荡气回肠 |
|
2019上影节NO.14.该电影能呈现为这样应属巧合,再换一种风格重新拍未必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