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害怕黑暗,儿子害怕父权,萨莉害怕贫穷,每个人好像都被诅咒了一般。父亲这个角色并不讨喜,但当他独自坐在空屋,忽明忽暗的光线照在他身上时,那种矛盾与无助是令人同情的。 |
|
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三部导演作品。《开往印度的船》在码头、港口、廉价表演的气氛中展现了梦想、幻觉和表象的死亡,从而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清晰。马丁·瑟德耶尔姆作品的戏剧特色也在伯格曼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却转化为以布景、取景和灯光来表现,这些因素用斯登堡的方式圈定了人物的内心生活。 |
|
伯格曼第三部剧情片,濒临失明的暴戾父亲最后未死瘫痪,惧怕父权的男主羞于驼背却与父亲之情人交好而勇于对抗,物质女在与同龄男主交流中逐渐萌生爱意而最终七年后双宿双飞,每个人都有那么些心结,除了自我放逐还要互相折磨。可惜的是剧情设计过于生硬,情绪的过度显得唐突。 |
|
伤心会变,爱会变,任何事情都会变。所以不必为我停留,你只要知道我永远爱你。 |
|
3.7分。
伯格曼的第三部电影,已经开始逐渐摆脱古典好莱坞的桎梏,聚焦心理恐惧的室内戏,这也是他在进入现代主义创作阶段后,一直坚守的主题。和处女作《危机》类似的是,它同样讲述了一段不伦之恋,《危机》是浪子分别和母女两人相恋,而《开往印度之船》则是舞女分别和父子两人相恋,都是失范家庭里的恋爱悲剧。
首尾部分保持着柔光、连贯性叙事,戏剧化表演等常规套路,并没有什么特别出挑之处。但从父亲带着萨莉来到船上,父子两人的争风吃醋,家庭内部矛盾的爆发,以及父亲、母亲、儿子和萨莉这个外来者,各自内心的挣扎煎熬,很有存在主义的危机感。尤其是这一块的场面调度,构图和剪辑,将表现主义和黑色电影的美学用得相当纯熟,只不过为了兼顾矫情做作的剧情,所以情感强度大打折扣。 |
|
CC蓝光~
早期作品,没啥看点 |
|
十分追求靜態構圖,以至攝影機的運動顯得相當笨拙 |
|
剧情之诡异就和时不时的画外音一样悚动,反父权之围靠争同个女人,难道还不是颅内风暴加强行舒适区的产物咩? |
|
那时候的伯格曼,还没有养成凑一帮面部板结的忧郁汉子言不由衷地讨论装逼话题的恶习,多么纯良质朴,灯光能让你哭。 |
|
黑白的光影效果印象深刻,儿子当年脸上的阴影和女人后来的疯癫,比首作的视听语言更成熟精彩。 |
|
“有时可以拿着贝壳可以一直听几个小时”,关注构图和故事。总想起后来的“夏夜的微笑”仿佛是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另一种结局和成长。其实也不怎么看得进去~~一直想着小艺~~ |
|
3.5和去年的《危机》一样,故事矛盾始于家庭闯入者,除却性别不同外,两作悲剧的开端都是因为孩子。孩子和情人作双重的家庭结构改变者。本作父亲由于男主出生第一次有了家庭易主的危机,而病痛的折磨加之事业上被取代,最后的心理防线终于彻底崩溃。女主被比作那艘打捞船太妙了。 |
|
6。残暴船长懦弱儿,争同女人甚奇葩,绝望痛苦永旋律,苦逼青年伯格曼 |
|
反抗父权的同时也要推父亲的情人这是什么故事……儿子归来时治愈自我且拯救了女人。 |
|
如果你不告诉我,我会以为这是一部费里尼的电影!相比于后边的狗血情节,我觉得片头一幕更为迷人,昏黄的路灯下,孤独的水手,走在曾经有过故事的小镇上,周围全是陌生人,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点燃一支烟,往事终于涌上了心头。 |
|
导演处女作《危机》设定为母女共享情夫,一年后的《开往印度之船》则是父子争夺情妇,早期伯格曼展现有毒家庭的手法还是狗血和直给的。作为情节剧来看故事算不上多精彩,然而影像风格已经显露不凡,海岸边的几幕拍得绝美。 |
|
早期还是依托他人剧本 在内心展现上给了光影画面辅助 不过情感克制时状态还好 一旦舒张就有些崩坏出戏 尤其是 Johannes 和 Sally 独处那场对比后来的夏日插曲可谓 drama 得很 精彩处还要属父亲 Alexander Blom 的影子放绳索蓄意谋害儿子进而的一组动作画面 伯格曼擅长台词也困于台词 |
|
#CC版伯格曼回顾展-开幕夜03#跟《危机》好像,不知道的以为是姊妹篇。可能看过伯格曼成熟期作品之后对这种青年时期平庸的无趣之作真是提不起兴趣。 |
|
伯格曼早期作品,虽然不能和之后的那些经典比深度,不过作为剧情片还是不错的,结构很工整,故事嘛现在来看有点狗血,父子之间的矛盾这种题材,多少也反映了导演个人经历吧。 |
|
像不像《亚特兰大号》的悲伤续集,船上的生活,无望的挣扎,又一次踏上一条开往远方的船。 |
|
Ingmar Bergman’s Cinema|又回到《危機》的倫理問題,比之前兩部都好看一點。 |
|
7.5/摄影和构图是迷人的。对人物面部先是俯拍然后再仰拍,自下而上的情绪酝酿。从空旷到狭窄的景致也是一种转折铺陈,人影的特写更是爆发点,结局竟是好的到有点稀罕。 |
|
仍然是脱胎自好莱坞式的男女主角经历数年的故事。但“挑战父亲的权威”和“不快乐的女性”主题都很明显,人物形象的处理也并不刻板。 |
|
伯格曼为魂断蓝桥增设了一个美好的结尾。 |
|
柏格曼早期電影。第三部。已見後來片子常見的主題。家庭成員間劍拔弩張,父子的惡劣關係。不過故事人物寫的略生硬。覺得難以投入其中。 |
|
发现伯格曼的pattern - 一些些奇怪的父子母女成为情敌的关系 … 打捞沉船的职业&意象蛮有趣的。- CC 03 |
|
伯格曼电影从一开始就这样,家庭总是那么不幸,错乱的关系到如今也觉得口味颇重。吐槽一下那艘船开了好多天了还是在岸边-- |
|
早期的伯格曼依托的是画面的构图以及光影的设计,而对于叙事以及内容的深度却是无法与后期作品相比的。早期的作品仍然有着很浓的奥斯卡式风格。 |
|
害怕以后的日子,伤心会变,爱会变。任何痛苦和美好的事情都会变。答案和解药呢?伯格曼说,只要我现在爱你,就足够了。精神弑父与亘古不变的人性PUA,父亲谋杀那段悬疑感十足,早期作品也有其可嚼之处。 |
|
老伯永远的母题 |
|
@2021-10-19 23:16:34 |
|
对于父亲的反抗,镜子的使用,长镜头的调度对于场景的展现,家庭关系的混乱导致的不幸,女人给于男人生命,男人行驶女人于远方。但情节古怪,人们情感走向,抒发得异常。人不应孤单。早期的伯格曼初见端倪。 |
|
典型的好莱坞倒叙结构+结局。内容很伯格曼,上一部是女儿抢母亲的男朋友,这部是儿子抢父亲的女朋友。 |
|
伯格曼的又一部黑历史,个人觉得不算太难看,虽然人物塑造挺生硬,但变态关系的描绘还是很动人,光影人像(比如夫妻船舱上下铺的脸孔摄影)更是妙不可言。(结局令我脑中浮现《白酋长》)(motbok冷知识)(cc套装的书册中的trivia:戛纳恶评,瑞典首映时音轨失效播放顺序失误,于是伯格曼人生记忆中唯一一次喝到昏厥) |
|
CC伯格曼套装,近8分。
1,相较前一部,此作舞台剧痕迹更浓,可称之为伯格曼的诗意现实主义,依然是导演的学徒期。
2,父子共同的情人,人物关系与道德的考验扑面而来,父亲形象令人记忆深刻,心理历程的铺陈刻画让人信服。
3,约翰内斯下水前,用机器暗示心跳声;父亲压水泵,采用多角度、各景别拍摄,气氛烘托相当到位,是全片最精彩段落。杀人未遂后,音乐和灯光对父亲心理的揭示举重若轻。
4,艺术指导和摄影颇亮眼。
5,年纪轻轻对这样不好把握的题材驾驭自如,刮目相看。 |
|
伯格曼的人伦情节逐渐呈现出来,与第一部《危机》相比,这部更加对抗父权并以父子同争一女的故事展现对父亲拥有事物的抢夺(甚至以某种“拯救”的形式出现)。将远方看做另一种存在,那么男主简直是降世来拯救女主的了。伯格曼在这部中的构图以及布光的精巧可见功力。 |
|
希腊神话之弑父 |
|
坦然看待挫折,心怀希望 |
|
【YVR-que】船的远行也是父子关系和对于爱情/情欲的追逐。但这部作品的内核比大师其他作品实在显得世俗了些 |
|
第三部,伯格曼的父权和不伦关系也出现了。像是《亚特兰大号》的续集,与前两部中的火车不一样,这一部是船。火车像是划分田园和城市、贫困和富裕,电影里的船长父亲则是一辈子漂泊流浪,最后靠不了岸,畏惧失明。结局太谐了,照我说儿子明明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和收藏品,居然拯救了女人,拔锚起航了… |
|
总体有点牵强但每个主要角色都有动人心魄的时候。看多了觉得男主真的很帅 |
|
“想象一个有钱人看到我,说:‘我想要那女孩’,想象他问我:‘多少钱,小姐?’而我将这样回答:‘一份好工作,一份好薪水,没有太多事,一件毛皮大衣,一只狗蜷卧在地板上’”。通篇的核心主题是对“父权”的反抗,残疾的儿子,懦弱的母亲,骄横的父亲,轻浮的舞女,四人一台戏,完成度比《危机》稍好一些,但讲故事的方式方法仍然算不上优秀。剧本依旧是伯格曼年度“伦理大戏”,父亲和儿子爱上了同一个舞女,这还不算离谱,我本以为这船长是离异或者丧偶,玩得花也能理解。直到发现原配还同住在一条船上的时候,父亲和儿子当着母亲的面抢女人,这直接给我CPU干烧了。关键是这小三儿也有点意思,在前一天被驼背儿子动手动脚之后,竟然第二天就单独陪他外出,主动献身,果然“BZ无情”,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写照 |
|
又是追父母的情人,这样的设定确实有天然的爱和占有的冲突,但相比《危机》,这里替换成父亲就有些奇怪,在反抗父权和挣脱占有间很别扭。中间在船内的四人戏还是蛮不错的,就是将沉之船和大船的符号运用太平了。 |
|
比第一部有所进步,人物关系有些意思。父弑子的场景拍得挺好的,还有父亲夺门而出跳楼那一幕。但是最后的节奏显得拖沓了。 |
|
“克服关上的门,才不至于越来越痛苦” |
|
印度只是个遥远的符号 |
|
个人解读:儿子通过对父亲女人的占有完成对父权的僭越,结尾表明从精神上成功杀死父亲 |
|
乱世中男女相互救赎的故事,和一个喜剧结局。
现在-过去-现在的结构,话剧感好强 |
|
虽然电影有点幼稚,但是大师总是把人的真性情抓得那么准,太有认同感了 |
|
2024027 打光与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