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特演老白男越来越纯熟了 |
|
性别在此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看似是讽刺身份政治 其实是对男性社会所能引导人所展现出人性阴暗面的极大挑衅 为什么Lydia是一个hyper masculine的女性?为什么她在开头的采访否认性别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为什么她能在男性霸权的行业做到巅峰?我觉得这些问题无不和她内化了顺性别异性恋男性霸权中心的种种糟粕并且主动附和这种恶有关?如果女人没有主体性 那她是否能坐到权力最高位?我想到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女性人物 非常值得思考 女人的成功是否只有穿的像男人做的像男人想的像男人才能获得成功呢?非常有趣 |
|
看的首映没有英文字幕 所以看的不太明白。但是!凯特在现场陪我一起看的!!!我必须打五星!! |
|
3.4/10 #NYFF 并未呈现复杂而是导致混乱不堪的人物形象,过度侧重于塔尔在多个女人间游走而很大程度上轻视了音乐本身的能量,也忽略了本可以更着重展示的“舞台上”的权力结构,而塔尔与多个女人的关系中却鲜少出现真正的情感碰撞,以至于在“人”的关系中所能看到的只有塔尔一人,她偶发的对外界的聆听(噪音/音乐)成为了一体两面的自我反省:成功亦或是梦魇。导演巧妙地借塔尔的少数群体身份来在大银幕上抨击身份政治与cancel culture,但姑且不谈这浮于表面的讨论,最后一段借助第三世界国家来进行“自我救赎”或“躲藏”的部分可以说是令人恶心,更凸显了全片美术上过于“干净”的问题:当然是“反古典”的(没有那些浮雕/实木/钟表),但本质上依旧是一种脱离现实脱离实际的“西方审美”,也就解释了电影中为何并未特意区别构建柏林与纽约。 |
|
这不是女性电影,是男权社会语境下的toxic alpha male调转了个性别,几乎没有描述任何作为女性的困境,连肢体语言和猎艳模式都是男性化了的。拍得不差,后半段有些出彩的片段。但整体结构失衡,前一个小时絮絮叨叨我真的要睡着了,梦回GRE听力。 |
|
俄国女孩就是那个小助理分享直播的人,俄国女孩进到乐团也是事先设计好的,是塔尔再次看到绿色高跟鞋后修改了评分,她才进入了乐团。那段恶意剪辑塔尔的视频是小助理拍的,教学课的段落里有一个全景镜头能看到小助理在后排举着手机拍摄,所以一切都是计划好的,小助理去还钥匙时表现出的脆弱也是对塔尔的试探,在得知克里斯塔的死讯后塔尔的冷漠让小助理终于死了心,开启了报复…故事换个角度讲,这不就燃起来了,妥妥受气包逆袭反杀渣女的爽文情节啊~其实故事主题在那场教学课上就已经点明了,评价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到底要不要关联他(她)的道德水准、个人魅力、宗教、种族……?那些曾经塔尔觉得不该成为评判标准的标准,恰恰剥夺了她“大师”的头衔。 |
|
会穿西服的女人 帅起来 直男自愧不如 |
|
如果主角是个直男能看吐 这种似乎要探讨性别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权利关系处于上位者的精英视角的剧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又被预告骗了 以为是个关于音乐与肢体的高概念心理惊悚 采访那段谈到音乐与时间 一度欣喜
冷静的置景服装调色和交响乐 上层阶级的一切干净锃亮的让人害怕 和酒精计划一样看得我难受 不是看他们难受 而是看这种电影的诞生难受
虽然极美但是 极简清水混凝土房间里真的可以弹钢琴吗 |
|
实话实说,观影体验一般,电影本身真的亮点甚微。那些为了大魔王的表演都快高潮的“短评”,看得让人哭笑不得。难道没有人觉得这样的角色本身就是Cate可以演好的吗?就是这种散发男人范儿的女人…而且这算女权吗? |
|
#venezia79 全场观众鼓掌鼓到手肿(不是)结果从头到尾话筒都没有递给到导演和凯特本人。Tár 这个角色,为凯特而写,也只有她能驾驭。电影用拍摄精英男性的镜头语言描绘一个处在权力金字塔尖的同性恋指挥家,讲述她如何滥用职权,又如何跌落神坛。部分德语台词有翻译问题,不过结局仍让人觉得是神来之笔。 |
|
“男人也是一种处境” |
|
凯特大魔王即将推出个人原声大碟«apartment for sale» |
|
可见女性为主,女性题材,取得成就的女性的故事在银幕上呈现的太少太少了,才会满篇都是“这就是性转的,男版的布拉布拉故事”浅显不自知还傲视群雄雌~如果简单的说是性转女强人故事则抹杀很多女性视角和属于女性心理变化的体验。塔尔典型的在男权势力下成长起来的女强,造成她这样男性化不自知甚至站队回到原有对立面也是这个大环境最后熏陶导致的。可见有毒的环境中会侵蚀每一个有空隙的心灵。这不仅是环境中的某个性别个人所能抵抗的,而是要改变环境,不然就是反复的不分性别的故事发生!女性还是要不停地占据权利中心创作女性故事,逃离有毒环境再努力改变吧 |
|
凯特整个人会发光,讲德语和指挥和弹琴都有模有样。//大量音乐相关专有名词,首映场没英语字幕,还有德语part,看得我叫一个吭哧憋堵。但抛开这所有不谈,还是可以感受到主创的不成熟之处,很多跳接没有头绪,很多该出效果的搞笑的点没有到位,很像闲笔。借了人物色彩厚度的光,又有大魔王演技加成,实在不应是现在的完成度。 |
|
厕所挡板下的鞋跟搅动了乐团的晋升秩序,水泥台阶上的摔伤加速了大师从神坛跌落。把淤青说成受袭,将迫害说成勾引,借指挥棒肆意操弄他人前途,拿金王冠尽情反射自我贪欲。若看不到暗处的猘犬,河底的鳄鱼,待摔得鼻青脸肿时,才发觉你耳中的圣乐不过是他人的噪音,自以为是顾客,其实早已被命运挑选。 |
|
终风且暴,中心是悼。她像暴君一样统治自己的工作和私生活,却活该被各式各样的噪音困扰。导演选择把性掠食者设定为女性非常高明,设定为喜欢女性的女性更是捏住了性别政治的七寸。权力上位者在哪里都能构建自己的殖民地,而这与性别性向没有任何关系。看完最大感想:艺术家果然都是碧池! |
|
这是一部看起来比较“费劲”的电影,女主的表演真是“出神入化”,值得获奖与夸赞,但是编导虚构的这位女强人在事业与道德之间的极端反差,以及许多不讲清来因去脉之非常规叙述,着实让人看得辛苦。在当今Me Too 运动席卷全球潮流中,反其道而行之,虚构出这么一位“大女子主义”劣迹者之悲剧,让我竟然联想到国内那个被判13年的劣迹艺人,职业和道德能够完全隔开吗? |
|
跟预告片气质完全不一样的电影,被预告片欺骗的很彻底。剧本很好,不过还是感觉时间还是不够用,叙事细节上点到即止的收尾方式倒也别有一番味道,但也在观感上牺牲了情绪张力。塔尔这个人物换成男性,大家可能会觉得再熟悉不过了,但当她的性别换成女性,这个人物就更加有趣了。有别于当下的女性角色的主流趋势,但又是另一种更大胆地尝试。 |
|
色调冷静,交响乐的魅力,凯特好帅!这辈子能和凯特一起看电影也是无憾了。 |
|
说什么女性站在权力顶端也和男人一样是sex predator的那些人可省省吧。不觉得透过这一部电影这一个人物就下结论,样本代表性严重不足?我倒真希望Tar说的女性conductor没有天花板是真的,倒真希望能真的有这么个横跨古典与流行,音乐水平极高又会玩弄政治的女性conductor出现。别假设什么女性上位了之后会有多为非作歹了好么,不如你先看看现实里有几个女性真的这么上位了? |
|
假设那0.1%的女性到达高位,她一样腐败。 |
|
这片让我极为迷惑,到底是什么思路会拍成这样?虽然设定是古典音乐界,即便不吐槽「最后指挥马勒五」(The Five?? Srsly?) 这个点,音乐在片中似乎没起到任何作用,主角换个职业(甚至不需要是创造性)也毫无影响,摘樱桃摘到古典乐也不是做点低级 name-drop 就完事了。同理,虽然主角是女性和酷儿,但就算换成顺直男除了看着恶心似乎也没什么影响——本片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它既不是一部「后 MeToo爽片」,又没有从(女性/酷儿)施害者角度展示任何关于性暴力的幽微,所有关于这个角色的前史、才华、人物关系、犯罪心理都极其浮皮潦草、莫名其妙,已至我甚至不能 argue 这种刻画方式是导演有意为之。很多出现在预告中的看起来很 promising 的镜头都不见踪影,然后还是扯得这么长,很多情节点都不了了之,也不知后期出了什么问题。 |
|
“可以说是literally的女拳”。来之前被人宣传说女王这次雄起了!结果一看,其实是父权的故事发生在Heroin身上而已。其实说到底还是权力的压迫。 #威尼斯记 |
|
既不女性也不女权,同时作为编剧的导演把学术圈掠食者白人男性在米兔运动和取消文化双重夹击之下社会性死亡的现实典案移魂装入一座女同身体的粗暴意图呼之欲出,那么粉身碎骨的主角落脚在奥林匹斯山下亚洲的结局就越发坐实出发点即为道貌岸然的刻板印象和精英主义的自命不凡。Tár是在世EGOT15人之一,而本片对布兰切特的表演生涯碑铭意义大于其余一切其所试图代表的声音。即使女性构成大半的卡司在最初还是行之有效的幌子,事实上对主角及所处关系的描绘都是有毒男权主导下异性恋行为范式的僵化性转,角色悉数呈现为特权加身高知阶层更是等同默认缺乏多元表现的潜在指控。在该语境中位居雅艺头部的古典音乐成为这场恢弘角色研究毫不避讳的孤芳自赏,苦心孤诣维护的精致淡漠假面跌落流俗的血污与肮脏摔得粉碎,如此俗套的男人故事难道还没看腻? |
|
一部以“大女主”音乐家为主角的电影能拍得如此干巴巴而毫无音乐性,且几乎没有任何对音乐或者艺术本身的讨论,导演Q&A说主角可以换成跨国公司高管或者其他任何权势人物那就不奇怪了。大量的留白也让影片对时下cancel culture的讨论不痛不痒。布兰切特和这几年的查斯坦一样,选角越来越同质化,迟早进死胡同 |
|
凯特布兰切特全场太帅了!德语发音很地道!所有的套装好看!剧情和人物关系略不清晰,但concert现场音效好棒! |
|
杰作。要解读为对cancel culture、sjw的批判就太没意思了,古典乐canon和权利体系(可延伸到整个艺术领域)才是被审视的对象。片子没有明确立场,但是我相信最后都请出Bernstein说音乐的意义是“how it makes you feel”,也就是在提醒目标观众不要看不起Monster Hunter Orchestra |
|
观看《塔尔》就像是阅读两个半小时的推特shitstorm:没有任何一秒是在真正讨论问题的。菲尔德这部虚假的电影对权力、取消文化、身份议题和古典音乐所提出的意见好像直接取材于报刊文章的评论区,再佐之以布兰切特大错特错的表演,一个怪物便从此诞生。菲尔德向女主角身上抛去了诸多光环和诸多狗屎,让她的行事彻底离开尘世的逻辑和束缚。这个人物的成与败都是这个时代对于权势人物的想象,充满了欲言又止的伪吊诡和真怯懦。至于她对艺术那本真的爱,well,从本片对古典音乐世界假模假式的展现来看,应该不是导演的关注重点。《塔尔》的艺术大概就像她的马勒一样,没有丝毫真挚可言。 |
|
#79威尼斯# 开场就踩雷了,整个故事混乱不堪,人物关系也逻辑不清,全靠大魔王一个人演技撑,虎头蛇尾 |
|
作为伪传记电影,满分。大魔王让我感觉Lydia Tar活在她的身体里。 |
|
#venezia79 3.5 非常好同时也非常精英的题材和主题,处处透着不成熟的笨拙,又在你宽容心耗尽时灵光一现表明这其实还是一个可以鼓励的nice try。虽然大女主,但这不是女性主义电影,更多是借助同性对艺术与道德、艺术家的评价标准的讨论,迂回曲折的叙述了很久后结尾终于直截了当的说出观点,最后一场戏的设计畅快人心。从影像风格和语言组织来看,导演有精英主义嫌疑,不过我也不介意适当的抨击一下愚昧大众。凯特大魔王近些年愈发Gary Oldman,部部飙戏,不同的是,她的表演总是一半角色一半凯特,同质化严重,也许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们对强势的女人依然持有刻板印象。本片最喜欢的表演是开场访谈,最糟糕的是指挥戏,不过舞台上那惊世一摔真的帅气! |
|
…唉,我,唉,凯特真的有种莫名魅力,电影前半段我完全“阿巴阿巴Lydia真美啊她笑起来好迷人她能不能泡我(这位观众你不对劲)”这个状态里不能自拔。角色对话引用太多专业领域的人名和声乐名词,听起来对于完全不了解这方面信息的人会稍微有点困难。最惨的是电影里她指挥乐队说德语时,电影节配的英意字幕就同时没了!我他…我听不懂!德语!淦!啊!结局戛然而止到大家都茫然了大概六七秒才意识到结束了,开始稀稀拉拉鼓掌。出来后听见其他国家观众夸她德语发音好。
Lydia是个并没有多复杂的角色,故事也不复杂,就是在讲述她之前的所作所为,这些被她埋下的定时炸弹,为她的当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非常模糊角色本身的性别,感觉这个角色做出来的事,换一个性别也成立,也因此失去了特别。更新一下,我个人细想后觉得这作品或许有些厌女。 |
|
只围绕凯特·布莱切特展开冲奥演技定制,但她的表演却是如此技巧堆砌、缺乏生机。整整两个半小时的冗长干乏。影片的主题:精英艺术家凭政治正确塑造形象又因其而导致形象破灭后的自毁——说白了,这种对“取消文化”不痛不痒的讨论,受害者被消音、对施害者共情,不就是评委们自我生产后又拿来自嘲的产物——议题看似比其他奥系电影先进一个段位,实则是离地千尺的陈腐。难听点说,对他们而言,这种电影的意义就是外表高级的餐后甜点,吃着可口还能告诫自己平时要让上流艺术圈更加安稳顺滑。结尾落点把东南亚图景扯进来,离谱荒谬。 |
|
刚看完感觉不错,但细想和与女性朋友讨论后感觉不对劲,历史还没有给古典乐界的女性机会站到片中的权力地位的机会,但塑造负面女性形象的电影都出来了…女演员们绝佳的表演只能助力诡计多端的男的的陷阱,让人割裂又无奈 |
|
一身黑色套装,措辞引经据典,永远不苟言笑,在乐团和社交圈中享有绝对的话语权,人人见了都要尊称一声“Maestro”,塔尔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她也以控制欲和洁癖精确地建构起与他人相处的边界。然而,随着一个学小提琴的年轻女孩进入乐团,表面的“完美”逐渐垮塌,社交媒体的攻击和家人的误解更是让她身心俱疲。遗憾的是,剧本在叙事节奏略为失衡,在刻画塔尔对于音乐的执念、她个人的感情生活以及由她的强势带来的问题上缺乏更为清晰的交代。凯特·布兰切特依旧演活了这个角色身上的偏执,熟练在英语与德语间切换,在指挥乐团时的肢体表现相当专业。细腻的声音设计也是叙事的一大利器,不仅精准地还原了一个音乐家的耳朵中的世界和对各类声音的感知,剧院彩排与演奏似乎令观众真正置身现场。 |
|
权力带来的人的膨胀与异化,不管是以艺术为名还是以服务为名,不管是乐队还是球队,也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能决定每一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就拥有了超过实际赋予的机会和能力,影片以乐团首席指为标本解剖权力本质,既文艺又哲学。 |
|
He is a predator, also a victim.
这句导演借Tár之口说出来的话大概就是此片创作意图了。
如果此片意图让观众反思cancel culture,那全片看完我倒觉得cancel culture是让人罪有应得了。因为Tár 并非是无辜受害者,她是一个predator,一名性别为女性取向为女的上位者也并不会让人能例外共情。她只是自食其果,远非cancel culture的受害者。要让人反思的话,那可真是用错例子,甚至让人怀疑导演怕不是很同情波兰斯基。 |
|
我所看到这个女人最可爱的一面居然是她拉手风琴的一段 |
|
挺差的,但可以被看作是某种实验?通过将情节与情绪一齐打碎的方式在漫长的时间里把观者和角色共同逼入筋疲力尽的死角,也难怪看的过程中数度乱入到最近看过的各种恐怖片里 |
|
请不要侮辱音乐、请不要侮辱艺术! |
|
一开始以为是奥***德派,想不到只是个假冒伪劣版的《隐藏摄像机》,结尾段三个镜头照抄《安娜的旅程》,我彻底看笑了,可怕的拼贴怪电影。 |
|
大魔王有点儿帅疯了,已分不清角色和演员... |
|
真是含沙射影地把男指挥做的所有坏事都放在了一个被性转的世界最顶尖乐团目前还不存在的常任女指挥/艺术总监上……最好笑的就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做过坏事的男音乐家们几乎都复出了,电影里最后发疯的还是女性,这个编剧是怎么回事啊!女性不发疯,就写不出剧本吗?这是19世纪的歌剧吗?还流行女性发疯,卧槽,这是21世纪的伪“女性”电影。叙事真的差,并不是叙事差就是一个好的文艺片的标志好吗……
|
|
原本想说很多,想逐个分析电影挪用的音乐、艺术元素和符号,甚至想从tar这个名字出发分析背后的ideology,但点师已有言在先:串台是灾难,不用同一种mindset思考音乐、根本不在一个语境里的两个人就不要聊了,文言文就是 别来沾边。看完开头13分钟一大段对tar的访谈,就是一个极度无知的人「刚听了第一天mahler就要把他关于他所谓『音乐』的所有『认识』连带他肚子里原来就积攒了几年的那些污秽全部在两个半小时内吐干净在观众身上」;恶心至极。还有不得不说,果然音乐是所有你瓣文青再装也(越装越)让人一眼难绷的智商检测线。当然,只说叙事,为什么这么多年了你们就还喜欢爆裂鼓手式pua情节,以及都2022年了人物心理的镜头语言还是这么匮乏、拙劣…最后总结:阿列夫扮甲人吃阿列夫,可怜的马勒啊 |
|
前面半小时的专业术语我云里雾里,但渐入佳境…Kate的有些“女性化男凝”眼神我真的大呼过瘾 |
|
又一个拿东南亚展现愚蠢、贫苦、不开化,艺术家被流放之地,和高贵的欧洲做对比的白人中心视角,结局一下子把人注意力从整个电影故事身上拉开 |
|
恕我直言,这座小金人是cate的。 |
|
Cate現在的電影基本都是演她自己,這可以說是她的個人傳記片。
表演是可以的,但對于她來說沒難度可言,等於叫李嘉欣演美女一樣的難度,她什麼時候才能去嘗試脫離她本身氣質舒適圈的角色。 |
|
贫弱。开头一场对谈戏便将整部影片的空乏暴露无遗。试图通过不断警告观看者“我们身处同一世界”而极力构建出的真实在凯特·布兰切特纯熟而造作的表演下溃散连连。机械的固定镜头切换正如同Tár的形象:单薄、滞涩、僵死、毫无生机。导演仅仅围绕凯特炮制出一个个干瘪的片段,无法将它们的血肉粘连,似乎Tár只是一个用以展现凯特演技的容器,而Tár在片中唯一能做就是不厌其烦地喋喋不休,如同真实世界的凯特一样似乎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优雅得体地舌灿莲花。 |
|
伯恩斯坦才是真大师啊,谁说怪猎配乐就不如马勒第五交响曲呢2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