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喜欢!果然只有女性创作者才具备真正的女性视角,这个社会赋予了女性无数身份,她是女儿、母亲、妻子、儿媳,唯独不是她自己,影片归还了她作为“自己”的身份,但却也只能借助疾病的外壳,女性永远无法在清醒中做自己。母子关系的“逆位”实在是太巧妙了,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长大后孩子送别母亲,广阔的天地下,茫茫旷野中,人生从此只我一人前行。不过母亲啊,我替你看见那棵树了,那颗一半是死亡,一半是生命的树。孩子与母亲本就扎根于同一片土壤,一半完成了死亡,另一半继续生长。 |
|
如果我今天没有去看这部电影,那我的人生将会又多了一件遗憾。 |
|
死亡在窗外的黑夜里举着火把经过,月光点燃湖面,被风扬至半空。你总有一天会回家,你总有一天要放手。 |
|
想起妈妈跟我说外婆去世前几日在病床上经常叫妈妈,她想扔掉生命里所有的角色、干净轻盈地回她的来处了。 |
|
满分5星,我想打6星。我个人的打分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因为作为一个阿茨海默家属,作为很多亲身有感触的人,体验过于私人,也不便分享。从故事开始的新月,到故事结束的满月,我非常感谢导演将这个过程描述成圆满的过程,也非常感谢导演拍摄阿茨海默患者的记忆碎片的视角。这是她们非常珍贵的最后记忆,哪怕已经面目全非。 |
|
优缺点都很突出的电影。视听水准相当拔群,曹郁的摄影、当代新潮化的蒙古民乐,都是那种眼睛和耳朵“可识别”的高规格质感。巴德玛老师的演技,伊德尔的个人魅力,也是非常大的加分项。在林林总总的硬软件维系下,整体影调气质是稳定统一的,这对新导演来说蛮难得的。但就是剧本和表达的平庸…很难评,就不评了吧。 |
|
4.5⭐ 即使抛开我对女导演无理由支持,这也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子。一个好故事,难得一见的是,一个被讲明白了的好故事。片中非常多的使用了象征性的符号,但很真实自然,没有强烈的堆砌感。脐带联结的是血缘、母子、游子和家乡的土地。它孕育了生命,也困住了生命。而妈妈的执着,与其说是寻根,可能更是找回曾经的自己。“自己”,不是谁的妻子,不是谁的母亲,是那个被还活着的人遗忘了的跳着舞的少女,在那棵一半是生一半是死的树下。 |
|
上一次剪断脐带是初遇,下一次剪断脐带是告别。 |
|
#4thHIIFF# 故事讲得不算特别顺滑,设定有点硬,后面又有点草原风光mv了,但胜在情感真挚,所以观感不算特别差。脐带/绳子的意象不错,脐带是羁绊,绳子是束缚,而这正是亲人的两面性。但看到最后,觉得多少还是有点过于依赖这个意象了。整体的话,一星给曹郁老师的摄影,加持很大;一星给音乐跟草原风光,该说不说,确实美;还有一星给巴德玛老师的表演,不给影后真的会生气! |
|
调用符号和套路,是处理现实最无力的方式 |
|
想妈妈 |
|
这是我近年来看过最温柔的国产电影了。没有说教,没有正能念,全是接纳与自然的流淌。草原好美,爱也好美。感谢这个故事给我带来的感动! |
|
妈妈,你是一只小鸟,请飞走吧,飞回你的树上 |
|
拍得既老土又肤浅… |
|
观影的这一个半小时我去到了大草原,看到了好美的景,听到了好美的音乐。内心既获得了平静又掀起了波澜,那根脐带般牵引着母子的绳索,送妈妈回到了家。那棵树我替你看到了,一半死去,另一半生机勃勃。 |
|
脐带是草原上的溪流,是分不清头尾的布绳。妈妈老了就会变回小孩。她曾有过母父,她正思念着母父。而任何人都不能约束一个孩子圣洁的憧憬。她不认得孩子,却在墙壁上画下半生半死的神树。所以,这次的脐带要由阿鲁斯忍痛剪断。阿鲁斯要送妈妈去找妈妈的妈妈和爸爸。音乐太太好听了,画面美到令人心碎。这样的细腻,果然出自大女人之手! |
|
#电影资料馆 曹郁老师太厉害,能够把画面完全拍出属于蒙古草原的诗意,并且在视觉效果上几乎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镜头始终有一种飘忽不定的自由感,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很好地贯彻了“上镜头性”的理念。具有象征性意味的意象很多,电影标题出来时,作为背景的在草原上流淌的小河就很像一条条脐带,将人与家乡连结在一起。绳子就是脐带,传统的剪断脐带表达的是儿女的独立,但此处儿子剪断了与母亲的脐带,反而代表的是对母亲的放手,让母亲在与已逝家人的相会中,从容迎接死亡,同时也是儿子对自己的和解。任何文化都在试图变得年轻,草原上不可能永远响起马头琴。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巴德玛老师在之前德格娜导演的短片《巴德玛》之中是一个坚守本土文化不被入侵的形象,而在这里却用一个阿尔茨海默病的视角,见证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
|
还是那句话,民族题材应该有其不可替代的内在表达。牧人与草原的关系、蒙古人的世界观、走出草原的蒙古人“回归”草原后的独特视角……此外这样的题材更喜欢质朴的影像风格。看完片子最值得回味的就是音乐了。乌仁娜是那个迁居德国的女歌手吧,听她十年了。那是蒙古人骨子里的东西。 |
|
《漫游在蓝色草原》的原名还是更符合这部电影的气质,《脐带》这个名字对意象的提炼则多少直白了些。看得出导演的真诚和对草原的深情,她的创作出发点并非来自社会现实,而是源于一种情感的拉扯,有关家庭生活中遥远的记忆。巴德玛面庞里的山川湖海,都被导演细腻地捕捉了下来。就成片内容而言,确实有很多横生的枝蔓是无关主线的,似乎只是为了把这个概念抻成长片的体量,但选角、配乐、摄影这些技术环节都完成得太漂亮了,到最后剪断脐带、放归母亲的段落,那种深沉而悠远的情感一下氤氲开来。和《鱼花塘》一样,在这个时代,是特别昂贵的私人电影。 |
|
有点稚嫩,但还是好看的。姚晨说她最初是被剧本优美的文字打动的,所以好剧本还是会被人慧眼识珠的。映后交流环节太走心了,观众中一个老母亲哭着说,她养育着一个脑瘫儿子,她和儿子之间的脐带是永远也剪不断的。她的儿子三十一岁,和我一样大。姚晨说她一直害怕和亲人告别,现在她四十岁了,既然克服不了这种害怕,就学着与它作伴。散场以后我立刻打车去姥姥家了。 |
|
用心但没才华也是一件麻烦的事,让人不好评价。 |
|
母亲真有意思 附近十个人有八个在哭 吸鼻子声此起彼伏 拍的真好 伊德尔真帅啊 |
|
幸好没有错过这么好的电影!结局用“生离”讲述“死别”的拍法妙不可言,能量密度巨大。最后那场告别戏镜头可获选我近几年最喜欢最难忘的电影时刻,我因为这一幕给了五星。希望这部影片能像「隐入尘烟」一样,被更多人看到。 |
|
歪在电影院流了一个小时眼泪。。。一个回乡,寻找自我,确认自我的母题,归来与离去,维系与割舍,不惮于自我繁荣亦不惧岁月涸枯。。。我太喜欢这种与世界并不兼容、无用而有一些独特意味的男人了。。。 |
|
脐带是双向的,是保护也是桎梏。最喜欢羊羔哺乳到摩托输油的剪辑,脐带的意向跳出了血缘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是脐带。
摄影很牛。 |
|
看到了篝火纷飞、明月点亮湖面、众人起舞的场景,那一刻我倍受震撼,眼泪似乎是为了想要记下此刻的文化图景,感受到导演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切断绳子的意象,总觉得不只是切断脐带这么简单,或许也在表达切断血缘、切断自私的眷恋。“生命的轮回”通过每一个细节传递得非常准确,创作者回答了自己关于生命的追问。最惊喜的是细节处理的都不土,洋气,很多极其容易变矫情的情感戏都用幽默/高级的方式处理了,母子戏的处理值得学习。音乐也可爱。儿子:“她会永远爱我,只是她不记得了。”母亲:“没事,时间会一直向前,就像草原上的马兰花不会常青。” 什么神仙回答,极其具有牧人的特色,不含任何“牺牲、pua意味”的爱,对母亲最好的放手也许就是放她回到她的来处,这是草原的答案。 |
|
人物扁平,表达空洞,意象陈旧,内容乏味,甚至连阿尔兹海默症这一在宣发上大作文章的议题也仅是个噱头,既不去讨论也不去反思,唯有些内蒙景象奇观与民族乐曲还能给观众提供点观赏价值。细想一下,这种文本如此单薄的片子能赢得创投、拿到圈内最专业的制作团队的原因,无非就是其噱头议题在国内还算少见、少数民族题材又是某种“正确”、母子情契合刚生完孩子的监制以及其毫无内容可言的内容在过往三年的内地市场上具有相对安全性嘛。要是放在健全开放的市场里,这样的片子是根本不会有能赢得创投的机会的。所以还是奉劝各位创作者,不要拿所谓的“文艺片”来给不会写剧本的自己做挡箭牌。 |
|
讲母子脐带关系,巴德玛演技出众,音乐好听,情感真挚,风景美丽,但依然避免不了成为一部大型草原MV。 |
|
@海影节第十二部,摄影非常漂亮,但掩盖不了旧视角、旧语境、旧方法。20年代的海归小留版《百鸟朝凤》。 |
|
剧本太工整,有些地方匠气略重,不过瑕不掩瑜。
每次扣题“脐带”的段落都非常动人。年轻人对老年人的保护、将死之人对死亡的向往和家人渴望其留下的对抗、甚至土地对留下的人的牵引,如果这部电影是一篇命题作文,卷面分一定是满分。
成都映后采访,前两男提问者一直不停地talk about me me me,之后黄衣服女生直接当场表示不满,全场鼓掌,但导演的反应居然是让年轻人要有礼貌……还有为蒙古男性正名的创作初衷,可以预见这位女导演今后也大概率不会拍什么女性主义题材了。 |
|
头顶的长生天会开口说话,草原上的马兰花却不会长青。马靴会把脚磨出鲜血,醉鬼会把墙撞出窟窿。羊羔会寻到母羊的乳汁,孩子也会割断与母亲的脐带。草原上的时间会一直向前,有些记忆却会退后。当我要用绳子重新接起和你的脐带,母亲却变成耍赖的婴孩。脚已经磨出了茧,是否我也可以耍赖,叫你不要走。 |
|
第一次一个人看夜场电影✔其实是因为排片太少了了了了…但必须支持女导演!!「脐带」这个意象太妙了! |
|
草原MV,饰演母亲的演员演技太好了。故事约等于没有。 |
|
主题上让人想起欧容的《一切顺利》,在「孝字当先」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割断脐带(放任母亲走向死亡)无疑是一次了不起的反叛。但是导演对于脐带这个最重要的符号,处理得真的太太太平淡了。同时,堆叠了太多的叙事支线: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兄弟关系,草原族群的身份认同问题,这些支线不仅和主线缺乏足够的连接,在视听的处理上也不够有趣,以至于不仅没有增加影片的叙事深度,反而弱化了割断脐带这一关键戏剧冲突的力度,沦为大段大段的废戏。 |
|
为了这个题材而拍这个题材,很制式。 |
|
电影化程度超乎预料。
以年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来说,剧本和镜头语言都非常成熟,对草原诸多面貌的描绘,是其他电影中罕见的,部分镜头更是美到窒息。 |
|
一部简单、纯粹的电影。在所有可能展开的议题面前,通通缩回了触角。无论是民族问题、赡养问题,还是阿尔兹海默症,都只是促成一段旅程的前因,最后又回到一种相对单纯的情绪里,关于道别,也关于悼亡。
它令人不满足的地方,和令人舒适的地方是一体两面的,都在于这种简单。
简单,让原本的复杂显得过于清淡,也让沉重有了轻盈的切口。
至于在这个后万玛才旦时期,如何拍摄少数民族议题,是每个少数民族导演都要共同面对的。松太加是下一步,麦麦提的《手风琴》或许是下下步(毕竟还没拍长片,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乔思雪或许就在这两步之间。 |
|
看了三遍,每次看还是会哭。这是一部真实的电影,人物、情感和细节都近在咫尺、似曾相识,尽管里面的角色说着陌生的语言。它看起来是一个亲情故事,可是对于一个被疫情席卷后的社会来说,它变得更加广义,可以描述许多种关系,尤其是那些被迫暂停和分离的感情,我们终于可以在电影里缓慢地有尊严地说出那些未完成的告别。它的试听之美也不是一种机械的工业水准,而是跟随内容表达一起在流动,镜头和人物关系都像大自然一样呼吸、循环,重新汇入世界,具体的爱总有终点,可是作为生命的爱生生不息。 |
|
说实话和预期的感觉不太一样,原本还以为会比较催泪这种题材,没想到非常平。很意大利法国电影式的碎片化剪辑,非常诗意的音乐与画面,微弱平淡的戏剧冲突,是一场非常美的视听盛宴,但我觉得也仅仅止步于美了,它并不打动人,就像其非常多的航拍空境和广角镜头,电影就像无形中“高高在上”,并不接地气,我一场看下来几乎少有情绪波动,很难入戏,就连电影都主旨也在标题“脐带”中变得非常浅显而无需深究。明明脐带和每一个人相关,电影却没有想要带动观众的情绪,反而像非常冷静地客观叙述。主人物的塑造也很摇摆不定与单薄,让人无法代入进去。
唯一比较喜欢的地方是,导演说,碎片化的拍摄以及非常多的越轴镜头主要是符合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散漫而自由。高潮处的连续正反打的越轴和后面紧接着的超现实叙事结合在起也让我眼前一亮。 |
|
稀缺的不拧巴的东亚母子关系,我已经很久没在华人主角身上见到这么温柔的亲情了,非常难得。 |
|
湖水刺骨,袍子吸水后极重,妈妈的求生本能使她开始挣扎呼喊。年轻的儿子惊慌回头张望,生怕母亲的呼救引来其他人。终于妈妈的手不动了,停在半空,然后沉入黑暗。直到水面恢复寂静,音乐人才像卸下千斤重担,找回了呼吸,然后他放声大哭跑向湖边。要是花20分钟拍个儿行千里来杀母的短片,我或许还能原谅。 |
|
风光➕音乐(但有点频繁了…)
哥哥喝下了那杯满是盐的茶
弟弟解开了母亲与兄弟二人链接的脐带
那段表现特别好
多给半颗星
|
|
最后的篝火曹郁拍的太美了,想到了太阳照常升起最后那场戏,母子的回望是最后的告别,看她远去,替她寻梦。 |
|
HIFF|亲情片?寻根片?公路片?音乐片?风光片?想拍什么类型的故事都想不明白,还想拍什么电影?电视剧式的人物互动和台词,刻意到肤浅地把脐带具现化为绳子,无焦点的叙事,简直令人发指、无法忍受。镜头语言的想象力十分有限,且和人物割裂,一点对人物弧光的促进都没有,把结尾高潮的篝火跳舞直接整垮。两段呼灵而归,母亲的父母面无表情,拍得像鬼片,我的妈呀吓死我了好吧。本来还指望着少数民族题材能够结合民族宗教元素加入更多超现实想象,看完以后觉得算了吧,没才华就别吸这血了。也不知道导演有没有在学锡兰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如果真的有学,那学得挺失败的。😅 |
|
我姚确认监制之时就开始注意的项目,最终的效果让人有点满意但却不够满足;以“脐带” 作为主题切入的亲情思辨是残忍又痛苦的,但无比让人舒心的摄影、随处流淌的音符律动都在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母亲对儿子的执念变成一场重新开始的生命旅程。以为它会有近似《隐入尘烟》那般的犀利或是达成某一刻一个画面的“震耳欲聋”;却温和得近乎克制,将视角恣意游走在草原间,却不作任何尖刻的戏剧互动或是创造评论。她那么自由,他那么温柔;和天地之间共同交映出一首如此美好的歌。 |
|
象征脐带的那根绳子在视觉呈现上很棒,能想到这个创意,就值得做一部电影了。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展开这个创意,能看到导演的个人喜好。沉重的社会议题用轻巧的隐喻符号和故乡的诗意展开,也不能说它单薄,导演的这种展开创意的思路,对于一部艺术电影来说,也是一种有趣的创作方向。 |
|
首先还是要恭喜导演有机会把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的,她已经比绝大多数导演幸运了,而且起点也很好了。
因为工作关系最近接触了不少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大多数制造粗糙,立意肤浅,确实完全没有被拍出来的价值,当然估计也没有机会进入院线发行阶段。
其实我是非常希望在市场上多看到一些少数民族的电影的,毕竟少数民族有1亿人口,是非常庞大的。只是一旦涉及少数民族,就开始宗教信仰、美丽风光、民俗保存三个老掉牙的套路,很容易陷入窠臼,显得无趣又低级。
这部脐带因为有了曹郁、姚晨的加持,确实在视听和制作层面有着很不错的水平,几个长镜头或者超现实主义画面是好看的,讲究的,脐带的这个寓意也很好,只是阿尔兹海默症的故事很多,要拍出新意、拍出真正的社会矛盾或者真正把这个群体更好地呈现给社会大众还是有难度的。 |
|
@HIIFF2022 摄影太差了,草原风光美丽无须雕饰,没必要像韩剧一样运镜,色板调成王家卫。导演层面想的有些简单了,母亲是阿兹海默,又不是疯了.....何况疯人最难写,母亲的思乡如果是天外飞仙式的幻梦,那视听方面理应做的跟现在完全不同。目前母亲就是个工具人,男主没有任何表演,事件随机无内在逻辑,影像质感非常廉价。这题材算是让导演拍废了。 |
|
马兰花不会长青,时间也不会停滞,草原还绿着,故人却成了那棵半生半死的树,葱茏也是半壁寂灭。但最末那段旅程,美好得如同广袤土地上的星图,周而复始地一如脐带,由此及彼,又由彼及此,三代关系交叠错位,形成奇妙的交棒,终归互为给养,看过许多同类关系的描摹,但脐带,从过往的生理,到现今的绳索,再到将来的思念,都是羁绊,这一比喻,简单亲切,又意味深长。风光、风情都如此美,与同样带有呼吸声的音乐一同叫人流连,尤其难忘火光前的马头琴,以及起先日光下巴德玛的曼舞。三星半。 |
|
近期看过的最动人的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