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个女儿会知道父亲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她甚至不知道父亲的中间名。总在失去他以后,才发现自己只记得收钱的日期和账户,却忘记了父亲在异国努力工作,没想到他真的遵守承诺准备了钱给她买车。替父亲把钱给那个女人,叫她去学化妆课程。葬礼上的所有发言都是用来安慰亲人,却让神父告诉父亲他已经尽力。 |
|
我太喜欢这个女主了!演的也好,青春期朋克少女那种生猛和丧气,咄咄逼人但不招人烦的微妙界限把握得很好,是很可爱的一个形象。虽然追寻亲情关系与和解的题材不算新,这部胜在侧面勾勒了波兰劳工在欧盟发达国家的生存和家庭状况(还有洗车店老板吐槽欧盟标准十八岁吸烟算个屁hh)。影片整体叙事节奏摄影构图都很舒服,尤其喜欢跟爱尔兰人一起喝酒的段落的bgm。结尾开灵车也很妙,跟着女主一起哭了。 @2021SIFF UA梅龙镇 |
|
有些上影节的观众好像看啥都看成喜剧片,这部也有人一直笑,有什么好笑的呢 |
|
Whatever you do, do your best.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很棒的观影体验,举重若轻,外冷内热,长在我点上的小幽默,私心大爱。喜欢最后Ola对那笔钱的处理,那是与老头的和解;得知父亲遵守了承诺,心就已经被满足,那既然买不了车,与其将钱花在生者一厢情愿的葬礼的小提琴上,还不如去成全那个种种处境她皆能relate的爸爸的“朋友”。 |
|
欧盟一体化下的吃人的血汗工作,在受其影响下的扭曲的亲情和金钱。疑惑,探寻、和解。 |
|
节奏不错,难得 |
|
3.5,作为导演处女作不算惊艳但是中上水平。体现了当代波兰人家庭关系的一种,本质上是一个寻父的故事,寻找父亲的过程就是认识父亲和自己的过程。以小见大带出了一些国外移民工的问题,包括父亲女朋友是个罗马尼亚人这个身份的设计。喜欢波兰人总是在寻找些什么的心理,民族的气质决定着波兰人天生能创作出艺术品。 |
|
充满攻击性的冷幽默(吐槽)台词似乎算是某种中/东欧电影cliché了。 |
|
金鸡影展盲选的好片子,一个未成年少女,独自来到异国他乡,去把离家多年因意外去世的父亲遗体带回家的故事。如何从他人的口中去拼凑出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个“与他人无异”的不起眼的人,这样的故事有很多,题材上看并不新鲜,但是架不住剧本很好,很稳健,情绪也很饱满真挚。结尾处,女孩选择与父亲和解,但同时保持与自己不和解,我喜欢这个处理方式。亲情自然无法尽随人愿,但did his best或许已经是他能给自己人生做到的最好注解了。 |
|
波兰留守儿童与父亲的和解之旅,带出了欧洲国家贫富差距以及移工问题,与另一部《倾听》一样都带着对制度的抨击与反思,女孩的人物塑造很成功,随着故事看着她冷漠的心一点一点融化,到最后的情绪迸发。同样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深圳的建筑工地。 |
|
@烧胶片 起舞,在角斗场 结尾太动人了 |
|
(深圳烧胶片儿)盲买的单日通票,能看到这部属实是我捡到宝了!这部讲东欧-西欧的务工流,看的时候一直在脑子里和蒙吉RMN讲的东南亚-东欧务工流做对应,组合成完整的链条确实更方便理解;女主形象也是近来看到过塑造得最舒服的之一!btw私以为这部拍未成年已经比达内兄弟拍得好了,至少比《托里与洛奇塔》好! |
|
今日第三场,在字幕出现问题晚了一刻钟后呈现的是部佳片~ |
|
小、平庸、有效。 |
|
跳切。拼凑仅存的、残留的、模糊的影像。 |
|
@ eye filmmuseum |
|
(就是想要看这样的电影) |
|
相当不错 |
|
憎恨不是索取的理由,他也许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他也从不是为了自己而在异国艰难苟活。这片子真正触动我的是西欧那些最底层波兰移民的生存法则,蝼蚁般拼命,蜉蝣般离世,人间履历真的就是只留了个姓名埋在档案里,个体意识连亲朋的谈资都算不上。女主的表演称得上影后级,那种将悲伤怨恨叛逆与博爱融合在一张隐忍的面孔的能力,很不一般。 |
|
三星半。感觉所有剧情进展和戏剧张力都是围绕Her mother is an asshole展开的…… |
|
基于劳务纠纷的个人探寻与回忆,女主角很突出 |
|
#丝绸之路电影节# 一个“六尺之下”式故事,逐渐拼凑出一个缺位的父亲形象。就是这样一个愤怒又心事重重的少女,却是如此有生命力。女主角真好,丧气但莫名又有种独特的可爱。一直压着的情绪到最后终于释放出来,虽然主观上还是希望她能够再“自私”一些。 |
|
最感人的应该是导演结尾的 to my parents |
|
审视家庭关系的题材。波兰女孩重新认识父亲的过程,电影看似平静却有很强的爆发力。 |
|
不太敢看父亲有关的电影 总能分分钟联想到父亲去世的场景 和过去的很多片段 不知道怎么和亲近的人相处 越来越孤独 越来越习惯独处 不知道可以为他们做什么 就彼此都按照自己的心意来生活 不要道德绑架 遵从自己的内心和意愿吧 好好生活 |
|
肌理浮现的最后一刻 |
|
一次对父亲的追忆之旅,死在他乡的父亲,女儿认不出他的样子,母亲不知道他的账户一无所有,雇主也说不出他的性格,实际上没有多少人了解他,他好像只活在电话里,展示出故作强大的一面。他是无数个中年打工候鸟的影子,淹没在人海茫茫,死亡就是唯一浮出水面的时刻。#金鸡补遗#
|
|
不错的故事 |
|
一个未成年少女,独自来到异国他乡,去把离家多年因意外去世的父亲遗体带回家的故事。
哪个女儿会知道父亲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她甚至不知道父亲的中间名。总在失去他以后,才发现自己只记得收钱的日期和账户,却忘记了父亲在异国努力工作,没想到他真的遵守承诺准备了钱给她买车。替父亲把钱给那个女人,叫她去学化妆课程。葬礼上的所有发言都是用来安慰亲人,却让神父告诉父亲他已尽力了。
(爱的后事) |
|
更尽一瓶酒,西出无故人,背水一战,VENI VIDI VICI~ |
|
难以想象这部电影是在真实反映欧洲国家的现实?就算放在中国,在富士康一个休息时间跳楼的员工都能拿到100万死亡赔偿。作为欧洲国家,不管怎么打卡违规原因,工伤死亡拿不到一分钱赔偿是匪夷所思的! |
|
#21金鸡 很棒,这届最佳了。但爱尔兰人会不会觉得波兰人乳爱? |
|
补标。 |
|
观自波兰大使馆。每一帧都极打动人。 |
|
题材一般,拍得只能说是正常水平。没有很惊艳。 |
|
3.5 |
|
3.5。一路寻找父亲生前的痕迹,离别成为认识的契机。最后上车的镜头很棒,径直扎进驾驶座里,瞬间被代入主角的情绪中,整个泪崩。就是整体节奏太缓了,推进得慢。 |
|
感动 |
|
上影标记4# 拼凑一个关于死去父亲的形象。最后没拿到驾照的女主带父亲的骨灰上路,在驾驶座的她终于哭了出来,侧机位连续跳切镜头很棒,好的情绪影像无需复杂的调度,当然一个选好的演员要占整部片的60%,年度十佳候选。 |
|
奥拉才17岁,只身去异国他乡去处理父亲的身后事,性格独立坚强,在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对自己父亲才有了些许了解。感觉她跟留守儿童好像啊。 |
|
唯一的光明五分钟赞美爱尔兰 |
|
将人性的弱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对欧盟的抨击满满、对社会不公的满满。对父亲单位各部门推脱的不满与妥协、对现实中父亲缺席人生的不满与谅解、对父亲的小三的不满与维护。只是我不了解波兰和爱尔兰在现代火化是那么不可以理解的事吗?他们也这么迷信吗?
总评:是会【开1.5倍速+不敢看第二遍】的剧。 |
|
主题很好,矛盾点很尖锐。
讲父子关系疏离这个角度真好。
距离拉的够远,就都不过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已。 |
|
从不哭泣是种意象,不是不想哭或不会哭,而是知道一哭就会抽干全身所有力气再也不能支撑下去;父亲长年缺位使得买二手车的承诺成了少女的执念,不仅寄托着唯一的梦想也是父爱直接换算成最直观价值的体现;十几年如一日的异国务工如果没有定期汇款给家里,他的生存几乎就毫无意义,那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自己的痕迹和意愿又在哪里?既然买车专款是真的,那女儿要怎么花这笔很有限的钱?办一个母亲理想中的体面葬礼?买回那辆自己心心念念却还驾驭不了的二手车?给父亲的异国情人一个生活托底的希望?做出选择的时候少女不得不被动成长了,不甘心也罢成全也罢正视问题也罢,种种复杂情绪驱使她不顾一切地开车送父亲骨灰最后一程,只有这次她能肆无忌惮地哭了,因为她知道,曾经那个缺爱叛逆的孩子今后必须要长大了,生活好艰难啊,抽不抽烟有区别吗? |
|
评论区有人说女孩还不懂事。
可能因为有一辆车对于我们和老外意义不一样。
穷是原罪。
结尾女孩抢了车,载着老爸的骨灰。这点 |
|
#SSIFF+TIFFJP2020+印度影后 |
|
立不住脚的所谓“和解”,都不如那场和爱尔兰陌生人的深夜醉酒来得畅快有趣。 |
|
波兰版“留守儿童长大后”的故事中的一切都如你所料,外出打工的男人们会按时给老家的孩子寄钱,而孩子连父亲完整的名字都不知道,或许很多人会得到幸运的团聚的结局,奥拉遭遇的却是最糟糕的状况:一场意外事故夺走了父亲的生命,家人得不到任何补偿。去爱尔兰拿回父亲的骨灰只是任务的一小部分,更大部份是女儿如何了解父亲:了解他怎么在陌生的爱尔兰做最底层的工作,了解他的精神世界和贫瘠的工友社交圈,了解他可有从生活中获得爱的慰藉,了解“按时打钱”背后的情感与意义,尤其是父亲有没有兑现给女儿买车的承诺,他是不是竭尽了他做一名合格父亲的全力。当我们看到奥拉把父亲的钱留给父亲的情人,便知道她真正开始理解了爱的内涵,她的怜悯、她的成长,凝结在了她跟父亲的世界建立连结的每一个节点上。父亲也才真正进入了她的生命。 |
|
缓过来了 3.5 |
|
3.5。又是一个非常似曾相识的故事,在各种关系碎片中寻找拼凑一个全然不熟悉的面貌。很多地方蛮丧的,比如医生给女主辨认父亲的遗物女主说你能知道你父亲的口袋里有什么吗;殡仪馆的人对女主失去亲人表示遗憾,被女主咄咄相逼到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慰问只是例行事务;女主总在反问什么年纪抽烟才合适,终于有人说什么年纪都不合适那只会让你早死。还有我印象最深的台词——远方的人们等待着定期的汇款,却忘了汇款的人是谁(大概)。主观上最不能接受的情节是女主把父亲明白留给她的钱给了他的情人,我只想解读为赌气,即使知道这肯定不是电影的本意。不过最后结局还是蛮喜欢的,某种意义上说父亲还是兑现了承诺,虽然只是一次肆意开车的机会。@黄浦剧场 #2021SIFF第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