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太喜欢这个女主了!演的也好,青春期朋克少女那种生猛和丧气,咄咄逼人但不招人烦的微妙界限把握得很好,是很可爱的一个形象。虽然追寻亲情关系与和解的题材不算新,这部胜在侧面勾勒了波兰劳工在欧盟发达国家的生存和家庭状况(还有洗车店老板吐槽欧盟标准十八岁吸烟算个屁hh)。影片整体叙事节奏摄影构图都很舒服,尤其喜欢跟爱尔兰人一起喝酒的段落的bgm。结尾开灵车也很妙,跟着女主一起哭了。 @2021SIFF UA梅龙镇 |
|
有些上影节的观众好像看啥都看成喜剧片,这部也有人一直笑,有什么好笑的呢 |
|
哪个女儿会知道父亲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她甚至不知道父亲的中间名。总在失去他以后,才发现自己只记得收钱的日期和账户,却忘记了父亲在异国努力工作,没想到他真的遵守承诺准备了钱给她买车。替父亲把钱给那个女人,叫她去学化妆课程。葬礼上的所有发言都是用来安慰亲人,却让神父告诉父亲他已经尽力。 |
|
Whatever you do, do your best.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很棒的观影体验,举重若轻,外冷内热,长在我点上的小幽默,私心大爱。喜欢最后Ola对那笔钱的处理,那是与老头的和解;得知父亲遵守了承诺,心就已经被满足,那既然买不了车,与其将钱花在生者一厢情愿的葬礼的小提琴上,还不如去成全那个种种处境她皆能relate的爸爸的“朋友”。 |
|
(深圳烧胶片儿)盲买的单日通票,能看到这部属实是我捡到宝了!这部讲东欧-西欧的务工流,看的时候一直在脑子里和蒙吉RMN讲的东南亚-东欧务工流做对应,组合成完整的链条确实更方便理解;女主形象也是近来看到过塑造得最舒服的之一!btw私以为这部拍未成年已经比达内兄弟拍得好了,至少比《托里与洛奇塔》好! |
|
金鸡影展盲选的好片子,一个未成年少女,独自来到异国他乡,去把离家多年因意外去世的父亲遗体带回家的故事。如何从他人的口中去拼凑出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个“与他人无异”的不起眼的人,这样的故事有很多,题材上看并不新鲜,但是架不住剧本很好,很稳健,情绪也很饱满真挚。结尾处,女孩选择与父亲和解,但同时保持与自己不和解,我喜欢这个处理方式。亲情自然无法尽随人愿,但did his best或许已经是他能给自己人生做到的最好注解了。 |
|
波兰留守儿童与父亲的和解之旅,带出了欧洲国家贫富差距以及移工问题,与另一部《倾听》一样都带着对制度的抨击与反思,女孩的人物塑造很成功,随着故事看着她冷漠的心一点一点融化,到最后的情绪迸发。同样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深圳的建筑工地。 |
|
(就是想要看这样的电影) |
|
憎恨不是索取的理由,他也许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他也从不是为了自己而在异国艰难苟活。这片子真正触动我的是西欧那些最底层波兰移民的生存法则,蝼蚁般拼命,蜉蝣般离世,人间履历真的就是只留了个姓名埋在档案里,个体意识连亲朋的谈资都算不上。女主的表演称得上影后级,那种将悲伤怨恨叛逆与博爱融合在一张隐忍的面孔的能力,很不一般。 |
|
@烧胶片 起舞,在角斗场 结尾太动人了 |
|
今日第三场,在字幕出现问题晚了一刻钟后呈现的是部佳片~ |
|
欧盟一体化下的吃人的血汗工作,在受其影响下的扭曲的亲情和金钱。疑惑,探寻、和解。 |
|
更尽一瓶酒,西出无故人,背水一战,VENI VIDI VICI~ |
|
观自波兰大使馆。每一帧都极打动人。 |
|
感动 |
|
小、平庸、有效。 |
|
观众都知道结尾是怎么样,剧组也知道,剩下就交给剧情节奏的推演了。这片子无疑是积攒情绪到最后爆发的典范,波兰电影牛逼 |
|
很像国内的故事 |
|
波兰使馆。你的父亲,和所有普通人一样,是远处家人的提款机,是所有积蓄等于一笔体面的丧葬费,你甚至不知道他中间的名字,却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可以使用他给自己的储蓄。细节太多,相当值得满分。 |
|
节奏不错,难得 |
|
跳切。拼凑仅存的、残留的、模糊的影像。 |
|
相当不错 |
|
三星半。感觉所有剧情进展和戏剧张力都是围绕Her mother is an asshole展开的…… |
|
3.5,作为导演处女作不算惊艳但是中上水平。体现了当代波兰人家庭关系的一种,本质上是一个寻父的故事,寻找父亲的过程就是认识父亲和自己的过程。以小见大带出了一些国外移民工的问题,包括父亲女朋友是个罗马尼亚人这个身份的设计。喜欢波兰人总是在寻找些什么的心理,民族的气质决定着波兰人天生能创作出艺术品。 |
|
充满攻击性的冷幽默(吐槽)台词似乎算是某种中/东欧电影cliché了。 |
|
#丝绸之路电影节# 一个“六尺之下”式故事,逐渐拼凑出一个缺位的父亲形象。就是这样一个愤怒又心事重重的少女,却是如此有生命力。女主角真好,丧气但莫名又有种独特的可爱。一直压着的情绪到最后终于释放出来,虽然主观上还是希望她能够再“自私”一些。 |
|
最后十几分钟,值得中国孩子看看,为了哪些只知道转薪日的打工老父亲们,孩子啊,父亲并不是欠你的,只是人间一份情。人活着,就这2字,情和钱吧可能,最后字幕,致我的父母,牛皮 |
|
@ eye filmmuseum |
|
审视家庭关系的题材。波兰女孩重新认识父亲的过程,电影看似平静却有很强的爆发力。 |
|
基于劳务纠纷的个人探寻与回忆,女主角很突出 |
|
不太敢看父亲有关的电影 总能分分钟联想到父亲去世的场景 和过去的很多片段 不知道怎么和亲近的人相处 越来越孤独 越来越习惯独处 不知道可以为他们做什么 就彼此都按照自己的心意来生活 不要道德绑架 遵从自己的内心和意愿吧 好好生活 |
|
肌理浮现的最后一刻 |
|
一次对父亲的追忆之旅,死在他乡的父亲,女儿认不出他的样子,母亲不知道他的账户一无所有,雇主也说不出他的性格,实际上没有多少人了解他,他好像只活在电话里,展示出故作强大的一面。他是无数个中年打工候鸟的影子,淹没在人海茫茫,死亡就是唯一浮出水面的时刻。#金鸡补遗#
|
|
最感人的应该是导演结尾的 to my parents |
|
23.7.10 于蓉 |
|
题材一般,拍得只能说是正常水平。没有很惊艳。 |
|
不错的故事 |
|
这一切对一个小孩来说都太早 太难了 |
|
有血有肉的好电影!我最厌恶滥用「和解」,「和解」是旁观者站着说话不腰疼且一厢情愿的虚幻戏码,最好的结局只有「互相成全」。 |
|
一个未成年少女,独自来到异国他乡,去把离家多年因意外去世的父亲遗体带回家的故事。
哪个女儿会知道父亲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她甚至不知道父亲的中间名。总在失去他以后,才发现自己只记得收钱的日期和账户,却忘记了父亲在异国努力工作,没想到他真的遵守承诺准备了钱给她买车。替父亲把钱给那个女人,叫她去学化妆课程。葬礼上的所有发言都是用来安慰亲人,却让神父告诉父亲他已尽力了。
(爱的后事) |
|
#21金鸡 很棒,这届最佳了。但爱尔兰人会不会觉得波兰人乳爱? |
|
补标。 |
|
3.5 |
|
女孩跳上灵车,亲自送老爸最后一程,伴随着脸颊滑落的泪,这结尾真是重击我的心窝!好美好暖!
神父:关于你父亲,你有什么特别想让我说的吗?
女儿:他尽力了…他做了他能做的一切!
|
|
3.5。一路寻找父亲生前的痕迹,离别成为认识的契机。最后上车的镜头很棒,径直扎进驾驶座里,瞬间被代入主角的情绪中,整个泪崩。就是整体节奏太缓了,推进得慢。 |
|
上影标记4# 拼凑一个关于死去父亲的形象。最后没拿到驾照的女主带父亲的骨灰上路,在驾驶座的她终于哭了出来,侧机位连续跳切镜头很棒,好的情绪影像无需复杂的调度,当然一个选好的演员要占整部片的60%,年度十佳候选。 |
|
奥拉才17岁,只身去异国他乡去处理父亲的身后事,性格独立坚强,在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对自己父亲才有了些许了解。感觉她跟留守儿童好像啊。 |
|
唯一的光明五分钟赞美爱尔兰 |
|
评论区有人说女孩还不懂事。
可能因为有一辆车对于我们和老外意义不一样。
穷是原罪。
结尾女孩抢了车,载着老爸的骨灰。这点 |
|
将人性的弱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对欧盟的抨击满满、对社会不公的满满。对父亲单位各部门推脱的不满与妥协、对现实中父亲缺席人生的不满与谅解、对父亲的小三的不满与维护。只是我不了解波兰和爱尔兰在现代火化是那么不可以理解的事吗?他们也这么迷信吗?
总评:是会【开1.5倍速+不敢看第二遍】的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