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2021 @ 電影中心 [hkfff]。一個空姐成為躺平族的前因後果,前半段無重點式紀錄片風格考驗觀眾忍耐力 |
|
#70th IFFMH Online# 前获2021戛纳影评人周发行奖。阿黛尔演技真不错(接电话那个段落,各种微表情,准确又不匠气,很难得)。片子几乎拍成一部纪录片了(片子其实真可以叫docudrama了……),这种放松又沉浸的状态既是演员的,又是导演给影片带来的。对廉航工作细节抓得很准确,前后两段又是个极好的对比(工作-家庭),初看其实也没意识到这是部处理伤痛的影片,于是到伤痛部分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很有情感冲击力。拍片赶上疫情,其实尾声段落少一点铺垫不然就更完美了。 |
|
时下是一阵眩晕的结界,解不开失神蜉蝣的视线,工作起始的晨曦连接着尘世的黄昏,当过去的景观浮现,未来的讯息到来,虚拟的字符已不能拯救空乏的灵魂,填补的时间已不能解脱真实的谎言。高耸的云霄梦想与庞大的集团建筑敌不过机舱内外的廉价虚无。阿呆表现了本世纪最伟大表演者应有的特质 (接电话改套餐那段让人瞬间共频、接受无声胜有声的潸然泪下),很难不去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入侵并击溃现实的假象,并使之变得更为柔软坚硬,它能够承受情感的潮水,也能够抵御未知的锤击,使得坚定与神秘两种不可能并存的内里成为了可能,也让「活在当下」成为了可能。摄像机完美契合自然般的神迹演绎而非服务作者权力中心的暴力,近乎高度未来化的电影,可以轻易抵达人类幻想与非人现实间迷人不可测的魅力,愈发觉得最好的电影一定是“被创造”出来的发生。 |
|
以近乎白描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法国廉航空姐的日常,得益于大量的手持拍摄,整个观影过程笼罩在被情绪包裹的沉浸感中。每天辗转世界各地,隔三差五准备的面试培训和考核,拒绝与游行队伍一道争取劳工福利,今朝有酒今朝醉,一觉醒来又拖着行李箱穿梭于云层之中。(应急培训那里想起了自己在学校的practical assignment,那会儿还会偷着跑去看空姐的形体课。按照国内的标准,欧洲的空乘服务标准相当宽松了,在国内面试这种估计初式都过不了)。结尾迪拜喷泉广场的音乐随着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升起又落下,手机镜头粗糙的画面是真实的生活曲线,也是职业轨迹。【NOGRP,6.9GB,英语字幕,法语原声】 |
|
基本上没有视线的交流,也不存在正反打,景别极小,四处云游但仍被困在原地,存在于机舱里与instagram上的,夹缝里的幽灵,精准的孤独感。 |
|
培训员对她们说:“永远记得,这身制服是一道横在你、你的情绪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之间的墙。不要让你自己被情绪支配。千万不能让你自己崩溃。”其实何止空姐或房产中介,我们所有人都穿了一件工作制服,装扮成不是自己的那个人。要将微笑作为训练,压抑情绪到下班后也变得麻木,建立起关系里的墙。想要乱搞可以啊,别对我说你在寻找爱,它给我太大压力,说“我们一起回家吧”就可以了。爱在被不断异化着,现在它也不过是一台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设备罢了。你寻找爱,像在找一台手机。 |
|
阿黛尔这种懵懵的气质有种可以俯视的神秘感,可以说是神秘,但又不是真的神秘,许多男性导演真的很喜欢这种可以掌控的神秘,笑。她的魅力在不走绅士路线的男性导演手里非常扩张,如果不是这样,这部片子啥也不剩了。勉强说是一种时代记录吧,原本的虚无氛围被疫情嘲笑了。摄影真的美,阿黛尔的胸也很美。 |
|
喜欢,一部好像什么都没讲,但又什么都讲了的片子,就像冲入云霄后被一片虚无松散地包裹。对生活的撷取,对情绪的提炼,淡淡的呈现却被紧紧吸入,随后抽离至真空。纪实的风格搭配女主角精湛的表演,将人瞬间代入,足以对女主的境遇和状态予以深深共情。这是我想做出来的那种片子,剧情张力隐藏在云淡风轻里,你以为她拥有五湖四海和整片天空,但其实她只有脚下这片小小的机舱,甚至都转瞬即逝。阿黛尔的表演值得一座影后,精准又灵动。看好两位导演拍进主竞赛。 |
|
Cannes 2021 3.5 peeping into 享乐主义废柴空姐的人生,是高空自由的云朵,也是地面狼藉的生活,情节结构松散,充满了close-ups和jump cuts,也许是想让我更加的感同身受那种不安和浮躁,但我看了却想吃意大利面😁 |
|
国际航班空姐日常 挺真实 阿黛尔长残了啊 |
|
一切只是为了忍耐,而非生活。 |
|
总能找到最细腻的视角去呈现身处当下时与周遭的互动,叙事性几乎为零,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段充沛的状态切片,之间看似毫无联系实际则因相同的情感紧密粘连着。关于她的故事我们知晓的少之又少,但与她的亲密度却是随着呈现的一段又一段不断递增的。 |
|
片子的节奏布局奇怪极了,但是阿黛尔演的太好了,加一星给她 |
|
呆的表演令人惊叹,细腻且真实,令人信服的人物行为逻辑。 |
|
让我来引用朋友的金句:为什么我们需要花钱来看这种detach的人物 我们看自己就好了呀! (笑) 就…片名太骗人了 落差大到有减分效果 我整部戏不断os做乜鳩⋯ |
|
最后一个长镜头看哭了……一切就像一个精准又悲伤的寓言;我们格式化,如卡夫卡的牢笼一般丑陋的生活里,如纸片般的智能手机,酒精,廉价的电子音乐,一切的景观将成为人类最后的,最永恒的微光,而这微小的火种将横亘整个文明,整个纪元,直至把这个宇宙变成千疮百孔的黑洞 |
|
聚焦小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是我喜欢的母题。可是流水账般的记叙方式,如手机视频的画面效果,冗长沉闷的长镜头,文艺是文艺,可是真不好看啊,如此追求写实,我为什么要看电影呢,我看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啊! |
|
阿呆再次献出超一流的表演,当年蓝暖的演出非昙花一现。75 |
|
#戛纳#影评人周。视频电影原来也可以入围戛纳。老套的故事,纪录片摄影,有看头? |
|
平实、出色的职业生活观察,漫无目的地穿梭在天上地下,遭遇大小鸡毛蒜皮的社畜生活;很多场景充满真实,也更像跟随镜头展开的纪实节目- -主角是Cassandre,体会生活的真味与忍耐。它不似标题和转化后的英语译名那般愤世嫉俗,主人公选择从“革命”与罢工中退身,仅为继续自己的生活;也非更加戏剧化的展开,就像Kaley Cuoco与《空乘危机》那般。完成任务、继续下趟,被劝退、又重新寻觅;即使有些没有目的,但Adèle Exarchopoulos在回应电话推销时落下的泪以及最后与众多人展在一起的两场戏都如此让人感动。真切的故事,用心的表演,它是渴望又幸运遇到的那种电影。 |
|
要不是阿黛尔演的,这片不知道能不能看下去。廉价航空的空姐阿黛尔,并不热爱工作,但也没机会摸鱼。每天都在航班上忙碌,降落后又忙于娱乐,疲惫中努力寻找快乐。被辞退后回到了家里,这个阶段她的状态与工作时并不相同,相同的只有不快乐。在家一段时间之后,她找到面试机会去了迪拜,她在哈利法塔的喷泉前自拍,电影在这里结束。终归来说这是一个被生活胁迫着必须往前走的普通年轻人的故事,她无法摆脱这种被动,只能通过及时享乐来给自己力量。在迪拜找到了新的工作也不会更好,她的困惑和你我一样。 |
|
7.8/10 居无定所的职业,贩售住处的家庭,目光没有落点,飘忽不定,自我囚禁在云端的密室里。故作姿态,迷离游荡,飞遍了欧洲,实则仍被锚点困在家乡;围绕着创伤滞留的中心岛打转,那些跳切近乎残忍(残忍地回避残忍),抹去了所有sober的后续反应,任凭荒唐的琐碎与穿帮的异质就此消散在前夜 |
|
优点基本都在表演和对空姐职业的描写上,影片主题、摄影等其他方面倒无出彩处。主角这种类型的人物我们这里一抓一大把(看主角遇到strike人群段落有感) |
|
不化妆的阿黛尔怎么看怎么好看,演技还那么棒!看完《阿黛尔的生活》之后再没能忘掉她。 |
|
#戛纳#影评人周。视频电影原来也可以入围戛纳。老套的故事,纪录片摄影,有看头? |
|
我们透过一块块「手机/电脑」银幕看到,这些既真实活在「终端」云端,也真实《活在当下》眼下的「空乘」服务者是一个个,一层层,不分国家地区,不分性别肤色,近乎全部被由0和1构成的现代社会秩序规定、训导和塑造的「NFT」人:在多元化、个性化和血肉化的人被「算法」标准化,数字化和抽象化的同时,人的特殊性、稀缺性和差异性需求则被有差异的「登机牌/通行码」重复代替——没有选择地进行「更新」升级。幸与不幸,人是感性的动物,对理性化的体系和不确定性的死亡威胁有本能性抵触、质疑和恐惧心理——众所周知,人是会哭着讨要卫生巾的「高级」动物。为此,进入介于内卷与躺平之间的「母亲」角色并成为吸引注意力的「价值」生产者,似乎是帮助现代人退出「母职」价值载体,且让处于飞行模式的「元宇宙」概念落地《活在当下》的可行性出路。 |
|
聚焦人物日常状态的演绎,和阿黛尔本人(直观印象)的性格非常契合——眼神里那种漫不经心得过且过的处世态度;你在看银幕里寻常到有些无聊的生活,你也在电影外感受过如出一辙的无奈——有时候,有的人,碌碌无为的活着其实已经竭尽了所有力气。 |
|
活在当下,筋疲力尽。 |
|
为Adele加星。我真的可以看Adele发呆吃东西打电话喝酒跳舞走路睡觉流眼泪总之就是做任何事,看到她我就相信她,落幕后我就更加喜欢她。// strikers vs. Adele - “We have to work together to make a change.” “Sorry but I don’t believe in change.” “Don’t believe in change, meaning?” “It means I have a flight and I’d like to take it.” “What about the future?” “I don’t even know if I’ll live tomorrow.” |
|
她有一份看上去光鲜亮丽、自由潇洒的工作,但生活的压力总是无孔不入。可贵的是她允许自己有崩溃的时候,但也会从眼泪中挤出微笑,那份方法总比困难多的乐观,是这部电影的希望底色。 |
|
刚开始还以为只是一个关于躺平空姐的简单故事(躺平到不愿升职、不愿罢工、iPhone密码是六个0),后来才发现原来还有隐藏的故事线,之前的各种细节与人物塑造便都make sense。跳剪、手机影像的插入、还有高饱和度的色彩让影片本身也相当的“活在当下”,阿黛尔再次贡献了出色的演技,几场戏都值得回味 |
|
12.6.1 越来越喜欢阿黛尔了,这些年的选片都非常有意思。这个片子也演得很棒,虽然片子叫活在当下,但是透出来的死气是挡也挡不住 。导演也是对空姐的生活做过深入调查的,原来廉航空姐会羡慕emirates的空姐,原来廉航的空姐会有销售业绩的要求,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想过的。虽然丧丧的,虽然要活在当下,但是终究还是鼓起勇气去直面母亲去世的事故,去迪拜面试待遇好的私人航空公司。又丧又努力,努力完,继续丧,太真实了。 |
|
好喜欢这个空姐 |
|
4.5 |
|
4.5 |
|
用纪录片方式拍摄的小人物故事,流连于种种日常细节,还原出一名廉航空姐的成长历程。明线写她在工作上的各种难题以及做出的抉择,暗线则是她对亡母的思念之情。后半段的家庭琐事与前半段的工作细节彼此呼应,真实刻画出女主角逐渐成熟的心理演变。然而,太过散漫的叙事与缺乏戏剧感的情节令人难以提振兴趣,最后在迪拜的一幕勉强挽回些好感,更意外地呼应片名的含义。 |
|
3.5 |
|
重看。在凌厉的切片节奏中捕捉瞬息的情绪,不逾越分寸而沉溺。回家成为短暂停靠,规避外部的锐利冲突,换用更细腻和柔和的笔触接近人物,带来别样温情。而后,再度启程。 |
|
很日常很生活,看到最后20分钟会觉得有点无聊,但这就是生活,很多时候就是很无聊。日子总是在过,别想那么多,过下去就好。 |
|
本意可能是通过聚焦一个拥有缺失经历与迷惘灵魂的角色来触及背景板即新自由主义几十年后 “churn and burn” 理念下的廉价劳动力的机械化(非人化),想做到类似手术刀一般剖开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可惜应该靠导演剧本去雕琢的主体倒置了,完全靠 Adèle 的个人魅力来反衬或者一些直白台词与提示性动作的设置来做表层推进。既没能有效打击残酷的跨国企业,也没能细腻描绘忧郁性格。当然 Adèle Exarchopoulos 本就捕捉了疲惫、梳理、空洞、安静种种杂糅体的窥见,正如原名:don't care 一样,个人层面沉迷一下。p.s. 回到家乡 Huy 的姐妹团里竟然还有杜蒙的 Hadewijch 2333 |
|
4.5 海德格尔笔下”平均 含混的日常状态” 结尾faded一出来差点没把我送走。。很喜欢最后一个镜头 |
|
怎么会如此真实,一种当下的真实。现实与虚拟的云端让人感受到如此自由,又如此廉价,如电子设备包围着的一切,但你不得不承认它会给你带来新的艺术体验:抹杀权威,切入一切微妙的自我。承认我是那个会在城市灯光下,广场喷泉边暗自神伤疲惫的我,爱着一种廉价的都市纪实美学,疯狂迷恋这种反权威的自然演绎 |
|
情感冲击力很强,女主表演也很好 |
|
Adèle还是那个举重若轻地就渗到我心里去的女孩 这也可能是很长时间以来最能共鸣的一个角色 不算太焦虑痛苦 也谈不上真正快乐 清醒地感知 麻木地接受 消极地面对 混沌地过着这虚无的生活「如果你谁也不想见 那你为什么要旅行呢? - 不 我会见很多人 但我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就是 我会喜欢他们两个小时 然后就想让他们滚蛋了」 |
|
于云上日复一日的漂泊,于城市间日复一日的流浪,生命不息、劳作不休;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配着篇末摩天大楼的夜色和音乐,何其孤独,何其悲壮。 |
|
Rien à foutre, rien à faire. |
|
疲惫和无助感受到了,活在当下差点意思。 |
|
22:05 啥时候标记的不知道 没啥兴趣看阿黛尔了 故意搞4:3 快览了一遍 又是各种睡 |
|
非常生活状态的电影,朴素真实,阿黛尔和角色的高度融合撑起了电影的美感。Cassandra 既是被廉价航司体制困住的空姐,为应付可笑的KPI而无奈疲惫,也是看不到希望也不愿努力奋斗的小镇青年,靠约炮、派对与喝酒填补空虚,回到家乡卸下工作和派对中的身份,她一面否认父亲对她工作价值的评价,一面仍在母亲去世的阴影中久久徘徊。来到疫情后的迪拜,我们和她一样都知道生活并不会变好,也只能和她一样迷茫地继续被推搡着走下去。 |
|
雷雨一闪,就此没有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