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鞭挞哥哥(KMT)的始乱终弃、腐化堕落,与之对照的是弟弟(游击队,CPC)的清廉正义。末尾还点题,呼吁后人应跟随弟弟。所以明线为抗日史,实则为反KMT。讽刺的是,跟剧中三位夫人的结局恰相反,现实中善终的是白杨,舒绣文和上官云珠却都殒身文革。 |
|
3.5星,蔡楚生受左翼电影人影响太大了,剧中人物有点脸谱化和单一性格了,只记录时代而人物的转变设计太生硬,也不丰满,相比同一时期的万家灯火和小城之春逊色许多。但其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史诗气质的影片,这点不得不肯定。让人哀叹的是,文革期间,蔡楚生郑君里和上官云珠均未苟活于当时之乱世,讽刺 |
|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导演对于整个剧本的掌控能力。三个小时,有败笔,无赘言,体现的只有当时人民生活的现状。上座冠军自然要得。还是最爱史诗片啊。另:竟然能够如此露骨的讽刺党国在重庆的现状,可见当时审查较当下之宽。 |
|
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然滚滚江水终究载不动许多愁,女性悲苦的永恒命运与负心陈世美的经典形象,在银幕上与现实中反复演绎;多线并行穿插对照,情感张力加剧,左倾明显,笙歌漫舞与自发抗击的兄弟比照;同一片月色朗照九州,时代翻云覆雨,个人颠沛流离,从奋发到沉沦,心灵的极度毁损。 |
|
普通人在乱世的挣扎与选择。这不是一个陈世美的故事,而是一个生存的故事。 |
|
厚重的民族史诗,对战时战后各阶层的反映相当传神,张忠良的内心嬗变也具有典型意义,甚至挺古典,与文学名著比也不逊色。相较之下同期的《小城之春》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也许很精湛,但人物的苦闷与纠葛更像无源之水。另,评论区张口闭口文G、讽C者颇多(不知道是中二还是小右),然而明眼人都知道当年的害人者恰恰多是精YQ贵,他们的存在更加证明了继续革M的必要与艰难。 |
|
一个女人带走了所有伤痛,一次死亡解决了所有问题……主旋律大片最高级的教科书。牛被牵走时没哭,老爷子被吊死时没哭,娘仨被暴雨狂浇时也没哭,直到厨师把两根骨头塞给素芬,实在是没绷住😭 厦大新鲜出炉的修复版,效果很棒!早上十点爬起来看片,三个多小时竟然一点也不难熬,在影院里看老电影实在太奇妙了,旁边的女生一直在啜泣,观感很沉浸…… |
|
再不该错过的片子! 上官这姨太太演得真是绝了, 发狠都是媚态哎~~旗袍架子, 伟大的旗袍架子啊, 简直美得流眼泪! |
|
#电影资料馆 时间跨度十年左右,上下集内容界限分明,感动的是能在1947年的中国电影当中看到鲜活的生命在漫长的抗战史里起起伏伏,为了私欲而发愁,因为绝望而灭亡。然而此后却极少能够见到这类直击内心的真情,遗憾至极。全片绝招就是平行(对比)蒙太奇,张忠良和素芬分别后,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一边英勇作战,家破人亡,另一边被卷入纸醉金迷的浪潮,曾经的热血无处安放直至被完全掩埋。“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会变得连我自己都不认得是谁了”,当初的壮志豪情,反而成为了对未来的讽刺。被撕碎的信掉进大河,与家庭和理想一同付诸东流。景深镜头也是全片的精髓,中远景搭配长镜头很好地交代了环境信息,很少出现的浅焦用在二人的重逢之上,所造成的情感冲击力直线加倍。抗战伤痕难以弥补,结局的走向是无奈的叹息。 |
|
时长太短,故事又太长,难免有些浮光掠影。不过依然充满野心 |
|
叹服于一些细节的塑造,比如抗战胜利以后平头百姓只有反复确认才放心日本人是真的走了,比如佣人们恰如其分的嚼舌头。大环境下的人物命运这样的设置可以和乱世佳人对照,但缺少郝思嘉这样的核心人物把故事撑起来,另外修复的算还不错。 |
|
siff #10. 在中国,这算是一部经典。有史诗之情,无史诗之气。流水账式剧情推进,舒绣文过度夸张的表演,长度只是因为塞剧情。悲剧与矛盾冲突的几场戏还是很经典。素芬与张忠良,这两个上一辈没可能不知道的名字。 |
|
苦,陈世美,八年抗战,未了的结局 |
|
7.0;剪到两小时之内也绰绰有余,前半部分音乐滥用,后半部分明显出彩很多 |
|
中影史:时间跨度大,情节曲折动人脉络清晰,具高度概括性,多情节线索交织发展,构成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真实画卷,具强烈现实意义;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使影片写意与写实风格完美结合,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具浓烈生活气息;这部史诗巨作被认为是蔡楚生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誉为战后电影的里程碑。 |
|
八年离乱的,不只是家与国,更是人心。三个多小时弹指一挥间,彼时上海与重庆的生活景象一罩,思想与腔调都走马入梦。一厢是典型的百姓悲歌,出路仿佛只好如此似的,还是另一厢耳濡目染的蚀骨,更见文人笔力,尽管口吻与思想宽度已随时代变更。上官云珠演得最精妙,陶金落拓时很帅,吴樾有点像他。 |
|
#Siff19#三星半,好莱坞默片时代便已通俗常见的苦情剧,上集中大量剪辑过渡都很生硬,下集略好。除舒绣文外,几位演员都是可圈可点。#2017修复版#画质大有提升,尤其下集。 |
|
类似八千里路却少了那份感动和克制,用劲太猛:戏剧性确实很强但很多安排有点刻意,节奏过于拖沓,分成抗战前后两段显得笨拙,毕竟是部大片。本身就不喜欢苦情戏,但对弘扬人性观念以及维护社会道德良知的用意还是很提倡的,可是结尾太软弱了让影片跌份。舒绣文和上官云珠都演得很好成了全片的闪光点。 |
|
前半部讲国,叙事沉稳,不着过多色彩,未做详实剖析,如纪录片一般的敏锐观察与流畅展示,将那个复杂年代以含蓄、蕴藉兼磅礴、澎湃两个维度讲得明白、透彻,讲到中国人的心坎儿里,8+;后半部叙家,手法轻巧,力若千钧,完美且无限延展了有限内容的叙事空间,堪称老舍、巴金、曹禺的结合体,10!在那一刻,导演的表现有如神助吧,以我微薄的见识,能够用声画/声光电表现二十世纪初中国顶尖作家所绘所创世界的华语导演,屈指可数!请收下我的崇敬!导演的掌控稳如泰山,演员亦灿若繁花——素芬、忠良母持谨如横,忠良、丽珍、何文艳驾域从容,大开大合地拉展出两个维度的面目,甚至完美诠释了人魔转变的复杂,康生则带来了儿童的趣味与跳跃。啊,多宏大、细致的图卷,多美好的夜晚!月照华夏,今古同情,家国明暗,江水东流啊! |
|
“上岸先斩意中人,自古男儿多薄幸”。一个不成文的自古以来的生存规则是,男性在这个世界上被称赞的美德是成功(而非善良),即使这成功是以负心薄幸、无情寡义为代价的,也得到全部男性群体的簇拥和绝大多数女性群体的仰慕,而他若是善良反被看作是一种可耻。千百年来,代代如是。这让我深恶痛绝人类,却又无法脱离其中。 |
|
当时爸爸是放映员 妈妈翘课去看电影 而那天 放的就是这部 也可以说爸爸妈妈就这样相识了 (*^__^*) 嘻…… |
|
抗战为背景的负心汉苦命媳的苦情剧。剧情都在套路之中。不过3个多小时仅做到了平白叙事,人物性格以及故事深度还不够。结尾无力,思想上整体左倾。但已经算是那个时代的“史诗大片”了。演员都很出色,相比表演用力而略有些过犹不及的主演,配角更为出彩。现在抗战剧里的鬼子形象比70年前丑化得多 |
|
现代中国人家国之思 理应重读重拍 20171103二刷@天津百丽宫 |
|
C / 算是目前看的国产老片里比较煎熬的一部。前半部后半部分几乎是两样。前半部过分流水账,后半部戏剧张力极强、技法纯熟、批判辛辣,完全勾勒出地狱上的天堂的模样。台词也是好坏参半,表演依旧是不是很能欣赏的部分。然而作为七十年前的作品,精神内核也还是甩现在一众院线片几百条街了。 |
|
从郑正秋的《姊妹花》看下来,明显地看到阶级对立的两个群体在电影中逐渐具象化。如果说姊妹花中嫁给军阀的二宝仅仅是穷人控诉富人阶级的脸谱化抽象符号,那么《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富人阶层群像则是真实、具体、多样化。个人最爱第二部分,尤其是上官云珠饰演的何文艳,与陶金饰演的张忠良,在王丽珍眼皮底下眉来眼去偷情,互相搭台唱戏,虽然可恨,但形象鲜活,活生生一对奸夫淫妇😂 |
|
原配夫人,抗战夫人,接收夫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民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往事知多少 |
|
情节剧史诗典范,影戏传统成熟标志;戏剧式叙事结构,五条动作线并行发展,人物代表各自社会力量组织到同一剧情范围;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交叉、对比、呼应、渲染、声画对位等,但过于关注突变起伏忽视视了听形象表现潜力的挖掘。SIFF修复版,重看更觉演员表演出色,剧情铺垫扎实 |
|
如果算上小时候,应该看过五六遍吧,不用多说,太经典了。 |
|
「後前亮天 集後 亂離年八 集前 流東向水春江一」—— 从春天延迟到秋季,总算观影完成。未被剧透之下,看前面是抗日战争的戏份,再联想到片名,以为后续故事是以夫妻俩悲欢离合的视角描述抗日战争艰难取得胜利的过程?然而电影的情节发展走向却超乎我的预料:丈夫在战乱时期颠沛流离之后,遇上富家小姐,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妻子则和婆婆与孩子在贫穷困苦、命途多舛的条件下努力地求生存……机缘巧合之下,夫妻双线叙事有了交集,但充满矛盾冲突的境地之下,终究还是悲剧结局了。一夫两妻外加一情人的故事比联想到的《浮城谜事》更胜一筹。试想,若是在已知过程和结局的情况下,身为张忠良的你,在那个战乱年代,会选择与素芬共度疾苦岁月?还是选择与丽珍享受富裕时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再會」 |
|
自被牵走的耕牛一回眸开始渐入佳境,极中国传统的基本故事,既有再明白不过的时代呼喊,又有永不过时的情感力量和人生讨论,确是中式苦情戏的巅峰,而且还有某种现代中国之诞生史诗的隐喻——期盼若久的希望,实现那一刻带来的不是如愿以偿的美好生活,而是另一场噩梦、新一轮悲剧命运。。。遗憾的,大概在于这样的悲苦剧,只能止于控诉,少了如《卡比利亚之夜》最后,玛西娜破涕为笑这样的神启一刻 |
|
编年体史诗情节剧, 时间跨度太长难免走马观花。舞台空间异常干净,没有一丝杂乱的干扰元素。层次的罗列与展现犹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一般悲歌慷慨、大气磅礴。表演声嘶力竭,批判的主题却似乎永不过时:有志青年的腐化堕落。往后70年,中国的电影和现实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剧情。 |
|
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所谓史诗的尝试,实在是很容易沦为大号流水账的 |
|
6/10。忠良的堕落属于类型化的苦难,从开始的积极募捐、转战各地到被俘逃生,民族尊严退化为低贱求生,当身边的战友牺牲后他急忙往脸上抹些血,闭目装死,爬到水沟前喝脏水时镜头也从忠良演讲的仰拍变成俯拍。主观镜头和明暗互衬的布光体现良知泯灭的过程,墙上的钟表和签到簿反衬出虚报上班时间的风气,当忠良酒后吐真言,站在阴影中渐渐陷入近墨者黑的状态,云中月的转场暗示他变了。但对人性复杂化的处理戛然而止,转而选择尖锐的情感对立: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抗儿穿着大人的衣帽、手提箱子扮演爸爸回家,在素芬与忠良相认的高潮来临前,丽珍的撒娇霸道、崔经理和庞浩公说相声的闹戏,将伦理悲剧极端转向谴责买办阶级,跳江的结尾更没有为劳动者指明方向。诗歌手法(缝衣的游子呤、忠良撕掉素芬的信扔进东流河水)所表达的情感含义,都清晰而直白。 |
|
918资料馆放映。宏大史诗。在大战初歇、内战乍起的时候坚持拍出来,实在令人敬仰。关于此片,任何技术上的批评都是苛责。导演野心大,想拍的完全不止于一位乱世陈世美,关于资本世界阶层矛盾和KMT的隐喻真的高明。用一集的篇幅呈现抗战、铺垫各条分线,终于在下集彻底爆发,也客观上决定了下集可看性远高于上集。表演调度明显的话剧舞台化,狗咬、撞车、挨打等快速蒙太奇以及几处转场设计很有意思。 |
|
说实话,三个多小时真不算长。电影情节和爷爷奶奶们的评论音轨让我完全入戏!嗲!三个里选我会选上官云殊... |
|
#剧透#深圳明日青春影展。论孝顺爱妻的爱国青年如何堕落成不思进取,吃软饭的花花公子。明日青春影展是有意安排这部抗日战争背景的片在国家公祭日上放的吧!(好几段截取自真实史料的镜头我竟然刚好在看片前的早上看过!)一边是孤儿寡母,饥肠辘辘的凄景苦象,一边是骄奢淫逸,暴殄粮食的富丽天堂,鲜明的反差对比不是滋味。三女争一男的闹剧台词逗趣,忍俊不禁。素芬竟就这样自杀了太不负责任了!!!何必呢?有考虑过自己年幼的儿子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这该算那个时代的大片了,以抗战八年和抗战胜利为背景,上演了一场现代陈世美的故事,展现了上流社会的骄奢淫逸,和底层小民的市井艰辛。导演有拍出史诗片的野心,可这演员的演技,实在不敢恭维,虚假夸张,娇揉造作。真还比不上三十年代的《神女》和《马路天使》。 |
|
不是时间长就可以叫史诗。 |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伴随着背景的江面,全片出现了三次,每次的寓意都不同,但每一次的痛苦与苦难都是相通的。
那个年代没有所谓的特效,也没有这么好的技术,特效不够,全靠演技来凑,但反观现在,特效已经帮不了演技什么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电影语言非常之丰富,场面调度也非常的娴熟,绝对的精品。 |
|
民国史诗电影的不二之作!三个小时也能看下来嘛! |
|
1、电影才开始不久,我就知道,我的华语电影Top10里一直欠着它的位置。
2、这一部拍摄于1947年的老电影,但是它之所以成为经典,却并不是因为它的老,而是因为它的确是经典——无论是影片的表现手法,还是故事的主题和内容,都无比地透露着创作者强烈的自信和无比的创作激情。
3、关注时代,关注民族,关注生活,关注一个个卑微而苦难的个体命运!为中国这么早就有这样史诗级别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而深感骄傲!
4、我在观看过程中忍不住地一再叹息和落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向创作者和本片致敬! |
|
可以和《美国往事》《乱世佳人》媲美的中国电影,拍摄于1947年,感谢陶金,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以及老父亲,孩子,弟弟,弟媳,干爹,人事处长,塑造了中国电影的丰碑。这是一曲时代悲曲,命运挽歌,没有人有错,处理问题的能力太差。片长3个多小时,却不觉得长,没有一个镜头多余,太好看。和电影相反,舒绣文和上官都死于文革批斗,白杨老师美到老。张忠良刚到重庆时与同事去娱乐场所很不适应的时候,舞场音乐是《十字街头》插曲,赵丹唱的“春天里”,是上海名歌 |
|
果然是解放前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当时的蔡楚生已不再是导演《渔光曲》时的模样。一番蹉跎,病体在身,但在艺术上实乃巅峰之时。白杨也退去了从前浓重的舞台感,陶金的表演更是形神兼备。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史诗影片,资金却捉襟见肘,用廉价器材拍摄完成。再联想到后来对此片的批判,不禁让人感慨万分 |
|
三个多小时啊尼玛,居然没睡着。上部很好,下部略虐,修复完成度极高,如果能剪到两个半小时以内会更好。 |
|
非常狗血非常drama,为什么这么多人觉得荡气回肠??整个本子像是张恨水没写好的那种小说(因为张恨水比较好的那些也不这样……)表演最好的就是女主角白杨和表姐上官云珠(啊她真的是天生的明星,一出场就夺人注意),整个片子完全可以精简很多。最糟糕的问题是男主角毫无魅力,非常平庸,你很难理解为什么三个女人为他要死要活给财给色。软弱的男人也可以很有魅力,但是陶金显然没有这样的魅力,他既不善良,甚至也不邪恶,就是个窝囊废,所以当你看着舒绣文为他癫狂地要杀人,真的觉得非常困惑……关键是舒绣文反正长得不好看(但还硬要演交际花)为他发癫也就罢了,上官云珠这样的大美人又是出于什么神秘的原因要对他投怀送抱还把钱给他保管?电视剧选角就要好得多,胡军身上就有那种外强中干的反差魅力,霸王别姬里的张丰毅也有。 |
|
中国经典老电影。。确实拍的好。。影响的不仅仅是一辈人。。人物关系复杂时代背景动荡。。演员都很出色。。故事也很有社会折射意义。。 |
|
20171028.15:10~18: 18 前后集重阳@广州小蛮腰金逸空中影院18层3号厅中间D排10座,五人包场,很好,空调很冷还好有衣服,假假地也算登高了,塔外一江珠江秋水也在向东流。目前在电影院看过的最长影片。 |
|
不是很喜欢,剧情程式化,人物设定脸谱化。讲一个八年离乱中的真事,战乱时赵丹去了新疆,被当地军阀盛世才扣留,妻子叶露茜带着孩子四处寻访打探却没有消息,听说赵丹已经被杀害。战乱时节一个女子带着小孩生存艰难,就嫁给了赵丹的好友杜宣。几年后赵丹逃脱出来,得知情况也无可奈何,几年后和黄宗英结婚直到去世。对了,赵丹和叶露茜的女儿赵青去年12月去世,不知道是否crown有关,没见热搜,豆瓣影人条目下也没人留言 |
|
【影视文学课】托这课的福,看了好几部黑白老片 |
|
多线叙事稳而不乱的现实主义情节剧史诗大片,前半部抗日流水账、后半部苦情狗血惨案皆精彩纷呈,尽显当时最高的拍摄水平和生动的演员表演水平。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虽是现在看来套路浓重的凤凰男进城一步错步步错和三个女人一台戏,依旧拥有历久弥新的情感力量和永恒的价值观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