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了,看悲苦片看多的时候又不想看太白的大喜剧,直接翻出伍迪·艾伦是最好的选择。。。慢慢来吧,反正他拍了足够多的电影 |
|
黑帮大哥坠爱河,甘做一切为情妇。
人体噪音奥利弗,不切实际求上位。
艺术至上小喽啰,一声枪响追完美。
坐享其成剧作家,戏剧人生难辨别。
日落大道辛克莱,醉心艺术似入魔。
大腹便便暴食男,热情洋溢爱狗女。
子弹横飞百老汇,一场戏剧一场梦。
梦醒时分忽醒悟,生活之曲续前缘。 |
|
No, no, don't speak. Don't speak. Please don't speak. Please don't speak. No. No. No. Don't speak. |
|
解构与讽刺,每个人都被卷入极其尴尬的处境,最终又各归其位;"An artist creates his own moral universe",这句台词简直是艾伦的终极自我嘲讽/辩护。 |
|
原来黑手党才是真正的导演,他导演了生活,也导演了命运 |
|
那些自以为是闲的蛋疼的人,满脑子装着关于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浅薄见解,总想要用自己那些半生不熟的“知性主义”来给彼此留下深刻印象。却不知道早已错失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去发现并呵护那些简单并充满爱意的关系。 |
|
这部叫做“流氓会编剧谁也挡不住”,关键还不只是会,而且是个天才编剧。一切都很好,时代感不是很强(设定是20年代)。除了最后略有烂尾之嫌。Carlo Di Palma的摄影NB极了,那变焦长镜头用的,啧啧,简直堪比魂断威尼斯。本片95年奥斯卡7项提名1项获奖(女配),那是95年啊亲! |
|
一个黑帮混混是如何成为艺术家的——天才是冷酷的人,他的自我感受就是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人们孜孜以求的,于他轻而易举不值一提;人们费尽心机设置的道德标准,于他脆弱虚幻;最大亮点是男配,John Cusack神形具备;结尾携手归去在《午夜巴黎》复现。 |
|
当伍迪艾伦成为导演的时候 剧中每个人物都变成了伍迪艾伦 |
|
天才与俗人的差别;评论家的自以为是;艺术家的孤芳自赏。 |
|
内疚是属于小资的陈词滥调,艺术家要创造自己的伦理。伍迪·艾伦写自己最熟悉的百老汇故事真是驾轻就熟啊,用妙语连珠串起了辛辣讽刺的黑色幽默,感觉每个艺术搬砖工都被pia到脸肿哈哈~ |
|
黑帮不可怕,就怕黑帮有文化。真是对颓废懦弱的文艺界的巨大讽刺,整天在圈子里自说自话无病呻吟,没有完整的人生经验和正常的人情思维,却想要用自己YY的产物去喂养观众的灵魂——而这种practices居然还非常有市场,直到今天。PS本片唯一的败笔是男主和女朋友艾伦的感情线处理得太草率粗暴了。 |
|
让人笑到抽筋的一部伍迪·艾伦。1.既呈现了戏剧导演台上与场外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为投资人而折腰、受任性演员的气、苦心孤诣改剧本),又把戏剧界的乱象讽刺了个遍,那句“艺术家创造出自己的道德”既是自嘲,又似自辩。平庸艺术家甘愿妥协,黑帮打手竟是天才艺术家,为捍卫作品的完美不惜杀人与葬送自身性命。2.伍迪·艾伦用了大量的段落长镜,台下与室外的不少场景也显得十分舞台化,尤其是码头场景,被杀者均在画外。3.约翰·库萨克太适合演这种带点虚伪和清高,实则自卑并听从良心的受气包,黛安·韦斯特饰演的过气女星是最大笑点——“Don't speak!”(与老伍迪的话唠太贴合),还有片中连狗食都要偷吃的布劳德本特。4.最后一段对性爱与艺术家的探讨金句迭出。| 爱是很深的,性只要有几寸就够了。| 世界会像一个宏伟的阴道一样向你打开。(8.8/10) |
|
一个穷困剧作家的戏因为一个黑帮老大要捧自己的情妇而得以上演,监视情妇的黑帮杀手在排练中发现了自己的编剧天才,为了使自己的戏完美而杀死了情妇,自己也被枪杀于舞台的后场。剧情是带着吐槽的黑色幽默、戏剧化并搞笑,填充的则是《日落大道》式的戏与人生,及伍迪·艾伦一贯的爱情絮语。 |
|
【A】我真的爱上伍迪艾伦了,第一部电影就让我如此着迷。在剧本上,真的没什么可说的,叹服与其精致绝伦的台词技巧和角色定位,在严肃与嘲弄中打破一切既定事实,随后重组并创造新的价值观,在戏谑中充分调动观众情绪,沐浴着侃侃而谈的小资情调。更厉害的是,其背后的运镜,演员走位和场面调度却并未被出色的剧本所掩盖,而是在影像叙事中充分发挥了其“基石”的作用。至于主题,我个人愿意理解为“那些简单而又朦胧的爱意才能代表艺术的真谛”。 |
|
艺术就是开玩笑再一次得到应证了,还有个道理就是就怕流氓有文化。。。戴安韦斯特那个“don't talk"真传神。。。哈哈哈。在风起云涌的94年这个应该还挺特别的 |
|
用戏谑方式讲述一部剧作的诞生背后的导演、演员、制作人、投资者之间的角力,用“酣畅淋漓"形容这一部太合适了。是有多恨演技烂的演员啊,直接嘣掉了她... |
|
不得志的剧作家+想讨好情妇的黑帮大佬--前戏 打手改剧本--呻吟 码头的枪声--高潮 最后一句 “she‘s Pregnant”射了 床技讨论--事后烟 纯爱表白--翌日的早餐 |
|
为了双鱼天蝎梗……给满十星。这部片子里充满俗气的类型(黑帮+爱情+戏中戏)、桥段(意外天才)和致敬(日落大道),几乎就是一盘烂生肉,但厨子却是伍迪·艾伦,你不得不佩服他驾驭食材的能力。看的时候全场都在笑,但其实并不好笑,尤其是对创作者来说,算是一篇警世通言。 |
|
本片概念很像是借鉴了梅尔布鲁克斯六零年代经典《制片人》:创作组合很菜鸟谁都不看好的项目却大获成功!差别在于一个想要成功,另一个却不想……表演精力依旧旺盛的九零年代,伍迪艾伦再次选择自导没自演。相较于四年后名人百态的肯尼斯布拉纳,约翰库萨克至少一点非常明智:他只在画外音的部分模仿伍迪,你别说还真有点像!而画面中他选择了尽量做他自己。对观众而言,他们并不会留意到声音的相似度,因为它们发生在画外,可他们会牢牢记住你在画面中模仿伍迪艾伦过程中每个细节每一时刻的……不像。PS饰演天才保镖/编剧的查兹·帕尔明特瑞在一年前德尼罗指导的布朗克斯的故事中,不仅演黑社会老大,而且他就是该片的编剧! |
|
【豆瓣第2300部看过电影】【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没想到如此精彩!大家从头笑到尾,几乎每分钟都有全场大笑!观影过程中观众至少鼓掌10次!百老汇喜剧话唠版《日落大道》哈哈。密集的台词充斥着小吐槽小聪明小幽默小段子,金句叠出,精彩绝伦。尤其是卡尔·马克思梗,全场笑翻。影院观影效果太好! |
|
猶豫過給不給五星。總覺自己給的太濫。會令人猶豫的,就大概其實根本不是五星的。不過,我很喜歡Cheech先生。我知道我以後會時不時想起他來的。 |
|
看完伍迪•艾伦总让我有想写小说的冲动,也总让我知道我绝不可能有他写得好。#这就是魅力# |
|
4.5 契奇說給我一杯酒,鏡頭就順著吧台滑過來給滿上了一杯酒。所有演員以及台詞精確的一點不差,緊湊又有意義,太愛幾場戲裡演員的表演了,Chazz Palminteri和Cusack坐在台球吧里喝酒改劇本時的對話、Dianne Wiest和John Cusack坐在公園裡那場戲真的挺美好的。 |
|
看的时候觉得里面的女演员真的太聒噪和抓马了......除了这个观感非常好。一出关于戏剧台前幕后的电影,伍迪在里面讲了很多,爱情与道德、天才与庸才、艺术和商业,一如既往的黑色幽默和密集的台词。其实最后的结局让我挺感触的,走过浮华,最后拥抱平凡。天才真的是让人羡慕,别人孜孜以求他唾手可得。以及,带资进组的烂演员会被杀死的哦。 |
|
一个可导致多条分叉的闹剧,知识分子式幽默尖刻却是伍迪·艾伦的鲜明标签,他好像从来都无意宏大史诗,任何题材三转两转,最终都是个人印记。非要深度解读,这是导演和米亚·法罗 分手后的第二部作品,感觉他在借机道歉。 |
|
矛盾是伍迪艾伦镜头下永恒的主题。当艺术向暴力屈从,暴力也会成为艺术的达成途径。伍迪艾伦的天分在于为抽象的灵感中增添人性,这正是创作故事的根本——我们就靠着矛盾的人性过活。 |
|
小老头黑遍一切,千篇一律但还是有趣。艺术和世俗,性和爱,似乎人人都面临着道德危机。而真正应该守护的就是当下被你我完全忽视的爱意,一声枪响打死了真正的作者,子弹却真实的穿过假艺术家的良心。 |
|
1.约翰·库萨克在片中的剧作家造型老让我“穿越”到《巴顿·芬克》;2.理想时常败给现实,有的人为了理想而向现实妥协,而且还幸运超乎预期地实现理想,而有的人为了避免屈服于现实而放弃追求理想,其实也算是另一种输给现实的方式;3.……-你怎么可以?-不能让人毁掉我的剧本。……你不觉得她说台词说得让人想死吗?-可我们能忍下来的。-忍下来?这就是你的要求。当我们有这么一件艺术品在手时……-但奇契,你竟,杀了她!-她是个婊子。-这是个自由国度。-那就别烦我。-不,我不能不烦你。就没有人跟你说过你杀人是错的,是不道德的,是罪?我在跟谁讲话?天啊!-候补演员演得更好。……-就算她毁了剧本,就意味着她该死吗?-没法解雇她。-你是怎样一个没人性的怪兽啊!……-谁也别想毁掉我的作品!听见没?谁也别想!4.为艺术“献身”的奇契。…… |
|
【B+】满分剧作,每一场戏每都把讽刺写的淋漓尽致。在所有角色当中,只有男主角是丰满立体的,保镖是一个理想化的天才形象,全部女性角色更只有恶毒的调侃,要么愚蠢,要么浮夸。这也使得最后看似温暖的结局耐人寻味,剧作家仍未真的告知女友自己没有艺术天赋的真相,对方选择复合,也未必是选择真正的他。 |
|
伍迪艾伦的电影始终无法走出庸人自扰的悖论,这是因为他几乎很少相信书写可以是全然自发,不求抵达的:他的自尊,他的楷模,他对天才的想像,和对“现实”临摹性的执着,甚而他的自反,无不是试图企及理想(而不是梦想)的产物,殊不知偶像从一开始就是伪命题。对于他来说,书写总是与牌坊和随之而来的焦虑相关,因此快乐和自由是鲜少存在的,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爱情才有了位置:它意味着对理想的包容,也意味着理想终究破灭之后的逃避。 |
|
伍迪利用了一种过时的“类型”片手法来反对并嘲讽好莱坞,随处可见上个世纪初左右的好莱坞布景以及电影风格,有歌舞有笑点,欢快的爵士乐。却没人笑得出来,更多的是悲哀与无奈。这就是黑色幽默的魅力所在。毕竟,百老汇好莱坞一片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背后。是横飞的子弹。 |
|
内疚是小资的陈词滥调,而艺术家会建造自己的伦理观。
|
|
The world will open to you like an oyster. No... not like an oyster. The world will open to you like a magnificent vagina. |
|
伍迪·艾伦的这部影片的剧本堪称完美: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设定,像推理小说一样严密、顺滑的剧情安排,以及不单是搞笑的连珠妙语。片中每个角色都很有特点,很精彩。黛安·韦斯特的表演容易令人联想到《日落大道》的葛洛丽亚·斯旺森,她能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运气要比斯旺森好得多。 |
|
太好玩了,这完全是伍迪艾伦和科恩兄弟3P之后的产物啊,库萨克衰得恰到好处! |
|
Woody Allen的嘲諷太過鋒利,即便用喜劇妝點依然難解辛辣,才華有限卻忍不住自我陶醉的人們,一不小心就會被擊穿。 |
|
几乎是吵架片,唠唠叨叨,毫无逻辑,不过这就是反讽手法,当然黛安·韦斯特演的大腕和查兹·帕尔明特瑞演的黑手党非常出彩,非常可惜这俩出镜太少。 |
|
Don't don't speak...为什么我会想起沈阳程序猿?那David不就是我吗?荒诞而又现实地看到了我们自己…… |
|
伍迪艾伦正经是吐槽界的前辈。本次吐槽了艺术家的坚持和对艺术的偏执,以及在话剧表演戏外的各种状况 |
|
看完这部,我还真觉得可能找不出第二个像伍迪·艾伦这么高产还能部部让我喜欢的不得了的导演了,想来,大学时就下载了《安妮霍尔》,一直在硬盘里躺了七八年,每次都是看了开头伍迪一个人在那喋喋不休的时候就放弃了,那我不禁好奇,我又是怎么突然喜欢上这类话唠片的惹?好像是从《爱在黎明破晓前》 |
|
阿呆说:所有没有伍迪艾伦自己出演的伍迪艾伦片子,所有的演员都会变得伍迪艾伦话痨附体(笑 |
|
由于电脑卡顿,这部片是断断续续看完的。依然是老伍迪的旧情调,了解伍迪电影的朋友们都非常熟悉,进入的过程也很自然。一切都是老套路,这音乐、这氛围、这感觉,一看就是伍迪·艾伦的作品。这部片依然着眼小人物的悲欢,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解、死亡与救赎,都仿佛是在上帝视角下发生。最后依然是皆大欢喜,除了在一开始就与这一切极不和谐的黑帮老大情妇与马仔二人先后毙命。作家也完成了自我发现,同时也找回了爱情。在欢快的爵士乐下,百老汇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人们继续听音乐、喝酒、欢笑、高谈阔论,庆祝一场演出的成功,仿佛这一切从未停止,生活时时刻刻都在上演,这个城市的故事永远都在发生。7分。 |
|
二把刀剧组 vs 天才编剧黑手党马仔! 老头对自身认识非常明确 而且不放过一切嘲讽自己附带自己所处所谓文艺圈/知识分子阶层的机会嘛! John Cusack那时候挺帅 剧组女主一看就是高端洋气剧院范啊最终扛得小金人! 此部又见Cole Porter~ |
|
讽刺就是电影存在的原因。
无论何时不要自命不凡,一星半点都不要有,drama queen又怎么样,作家又怎么样?
the world will open to you like a magnificent vagina.
看过的WA的片子中绝对数一数二!
大麻女这么多年一点都没老 |
|
#公社观影#观影气氛超好的一次。所有人物都有略为夸张的特征与幽默点。伍迪套路的讽刺:道德都是中产阶级的狗屁,艺术家要有特别的准则。真正的艺术家为了作品杀人与被杀,所以艺术家哪是人人都能做的,终究还是「我爱你」的俗人。Don't…don't speak…don't speak!!! |
|
大卫作为艺术家的表皮被逐渐撕下,这活儿是一开始毫不起眼的毫无文化的黑帮小弟,大卫这个“精英分子”从愤怒到妥协到醒悟的过程也是“天才早逝”这句俗语的经典重现——在“his play”的幕后被枪杀,而且他的遗言仍是关于台词的修改。天才把天赋当自然,平庸者不断强调、占有那么一丢丢的乍现灵光。 |
|
True artists tend to create their own moral universe |
|
又再一次把所谓艺术家都狠狠涮了一遍。最后一场窗台吵架好有趣。For me,love is too deep,and sex only goes few inches. |
|
4.5 我可太喜欢这部电影的调调,设定有趣,妙语连珠,角色互动让人忍俊不禁。哈哈哈哈哈哈哈这种组合真是让人感叹伍迪艾伦的天才剧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