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迅哥吃鸭腿儿,东坡吃荔枝,曹公吃鸭舌,乐天吃橘子。算是按图索骥的感觉,今古比例得当,掉书袋和调侃兼有。方言配音是亮点,四川话和南京话很有意思,但是白乐天的可能是河南话?感觉有点怪,但是他歪头真的超可爱,曹公子笑起来也超治愈。曹公子部分的吃食好贵气,两京烟云今何在。白乐天部分倒不是很充足,张翰看了都得说一句:啊我是卿。书法看着很舒服!前三位都带点行书,苏公的有点原作风味,曹公偏轻盈,白公却是细丽的真楷,大概。 |
|
1.鲁迅的朝花。醉虾,鱼圆,茴香豆,黄酒yyds.2.鲁迅。干菜焖肉。干菜就是把腌芥菜晒干。酱鸭用子母酱油腌制。3.先生爱吃甜食,特别是萨其马。京八件和三不沾。4.大闸蟹,扬州蟹黄汤包,蟹鮰狮子头5.苏东坡。东坡肘子,东坡鱼。6.惠州。打边炉。烤羊脊骨,羊肉煲。7.被貶儋州后的生蚝,玉糁羹。8.曹雪芹南京。糟卤鸭舌。盐水鸭。9.曹公。老蚌怀珠。豆腐皮包子。10.曹公到北京后,烤炉肉。菊花酸菜炉肉锅。瓜仁油松饼。糖蒸酥酪。11.白乐天。忠州,笋干肥肠烧鸡。香山蜜饼。《种桃杏》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12白。苏州。鱼鲙。12集都是用当地口音演员扮演名人。 |
|
既讲鲜生,也讲先生。太有意思了。 |
|
文人骚客,整天就知道吃哈哈哈哈哈。鲁迅有反差萌,太可爱了!苏轼乐观豁达贴地气,60岁被贬谪到惠州“不要紧,有荔枝!”到62岁被谪到海南儋州“烤生蚝啊!”
白居易申请外放到苏州,生鱼片还有专用字“鲙”,一年四季搭配不同的蘸料。开凿山塘河至最后升华主题。至于曹雪芹,感觉他家食谱还是略离地。 |
|
《鲜生史》,《先生史》,民以食为天,历史名人也不能例外。这个视角和切口的纪录片,小精美,俏皮也不失历史考据,严肃活泼,文案加分,刘老师的配音与之相得益彰。 |
|
我超爱这个纪录片,下饭绝配!感觉就着这部纪录片都能多干两碗饭! |
|
我还蛮喜欢这种形式的,自带烟火气的食物将几位先生从神坛请下来,重新拥有了凡人的喜怒哀乐;食物又因先生而附上了几分文化底蕴;两者之间结合得巧妙自然 |
|
3.5,给已审美疲劳的美食纪录片加了点趣味性 |
|
秀色可餐的人间烟火,鲁迅视角下的饮食美学,东坡笔墨里的生鲜饕餮,这个纪录片吃出了文人最高境界。 |
|
文案俏皮,画面震撼!很难不看饿! |
|
颇有新意的美食类纪录片,方言上大分! |
|
看过 |
|
从四位文人骚客留下的文字记录里窥见地方美食,角度刁钻,调性可爱、小巧、俏皮、不正经,解说生动,四个演员还用了这四位文人的属地方言,把人物刻画的立体而鲜活。 |
|
别有趣味的美食纪录片 |
|
开辟了美食纪录片的新领域,看多了千篇一律的舌尖体,觉得这个好有新鲜感,而且很有文化底色。 |
|
文化名人的纪录片和美食风物的纪录片都看过不少,后者无论是以地域分还是以类型分更是高度内卷的审美疲劳,但是以名人作品和笔记里提到的美食文化为切入点拍纪录片倒是头一次见,从诗文中采撷浮光掠影的美食片段,配合演员饰演颠覆既定印象的亲民姿态,甚至于用美食文化切片照进历史人物和时代风貌的宏大叙事,这套小巧轻盈的美食纪录片都可谓别出心裁,别开生面,颇有新意。 |
|
根据文人足迹写各地美食,搭配诗文手记,还蛮有意思的(鲁迅为了吃甜食也是蛮拼的) |
|
切入角度还挺新颖的,就是说历史又不重历史,说调侃又不好笑,鲁迅篇有点尬,苏东坡篇最赞,果然还是川菜无敌,以及苏东坡可真会吃,曹雪芹篇也可以,好一个“生活每况愈下,笔下步步生花”,想吃《红楼梦》里的晴雯包,白居易篇有点硬凑。 |
|
有点意思。 |
|
饭点儿纪录片。 |
|
选的4位有了解的也有不了解的,不过挑选上没太多关联,单从知识的单一性上可以吸收点 |
|
文人与美食是个好方向,不过最好有相关研究增加点技术含量。看了鲁迅与曹雪芹两部分,人食都粗率,前期案头功夫下得太少。真人扮演转场,挺活泼,但也没必要。 |
|
切入角度蛮特别 方言配音好评👍 |
|
非常好啊,只说菜和菜的来由(历史),没有废话(例如《傲娇的湘菜》里80%的创业史和广告)。涉及历史人物,配音还是用他地域方言来配音的,细节满满(众所周知连电视剧里的柱席都开始普通话二级甲等了)。 |
|
文学家背后的美食故事 |
|
我发现我们跟绍兴人吃得挺近哎,我小时候超爱醉虾和醉泥螺的(而且我也是吃虾技术高超嘿嘿)。这里面借着曹雪芹讲了不少南京和扬州的菜式,看得我很亲切。纪录片里的曹雪芹操着一口南京话,我还要适应下呢哈哈。
私心多一颗星给苏轼。片子里写他轮番被贬,囊中羞涩,挖掘到了羊脊骨的美味,笑称“那天底下的狗怕是要伤心了”。真可爱呀。 |
|
下饭剧,我心疼迅哥儿的牙啊,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在随园诗话也看到,莫名的小联动 |
|
着眼点妙,既有些风雅,又不失人间味。如果当成文化纪录片看那肯定是【小气】了点,但是当美食纪录片看就是又有趣,又有味儿。当年上饮食文学课便萌生过很多【馋】意,现在想来也依然觉得快乐,去他喵的那些高贵深刻,文学意趣,就是要沉浸在这一点贪嗔痴里,我爱这五谷杂粮烟火气,我爱这百味人间。 |
|
#🍋观影# 鲁迅和苏轼不错,曹雪芹和白居易就跟文学关系不大了,硬call几回《红楼梦》显得有点累。解说词差点意思。归根结底,还是拍美食,但不如《舌尖》~ |
|
鲁迅的醉虾、酱鸭、鱼圆、大闸蟹可真是馋煞江南人!白居易的生鱼片也不遑多让!最感触的还是苏轼的人生态度,“自笑平生为口忙”的知足常乐才能培养随遇而安的性子,当学习之~ |
|
画面新颖,在字帖上摆桌,口腹之欲也雅致起来,文字亦成了“人间小温”,摄影解说色彩都融合得很舒服,连着看完两季还意犹未尽。鲁迅好嗜甜品,进店“只关心两件事,这个甜品点没有,点的甜品上没有”——哇呀,终归还是有个领域能让我接近我偶像。 |
|
还是很有意思的,当然了,苏子曹公自不必说,白乐天和迅哥也好。四位都是我喜欢的。 |
|
半年前坐飞机看过一集苏轼的,很幽默,完整看下来果然每位先生都很生动,与美食结合的点很有趣。 |
|
看看鲁迅吃什么 |
|
文学中的美食 |
|
为了包衣奴才这碟醋才包的饺子,对方财力浑厚,开了个醋厂,一点点浸泡软化你的牙齿,毫无胜算 |
|
这是一部独出心裁的美食纪录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四个文坛大家被拉下神坛化身美食家,成为文学之外的有血有肉的活泼形象。本片还用相应的方言讲述文人雅士下的赞不绝口的菜肴,给观众呈现墨客在品肴上的风雅。 |
|
官场被贬边疆行,虽有不甘意难平,寥寥数笔抒心志,唯有美食慰心灵 |
|
选题角度挺有趣,食物拍得很好吃,解说词在努力活泼,还请演员扮演说方言穿插点评。然而既要俏皮有趣又要表扬升华,有点不自然。 |
|
是文学家的吃货日常,也是精品美食的演进重现。挺活泼的纪录片。 |
|
肉食者不鄙 |
|
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
|
有文人作陪,小吃在伴,可爱极啦 |
|
纵居偏远处,难舍佳肴味;身在困顿时,不忘口腹欲。 |
|
题材和切入点选的巧妙又富有新意,唯一的缺点就是发力不均,鲁迅的比重和细致程度明显盖过其他几位了 |
|
怪好吃的 |
|
浙江绍兴 鲁迅 苏轼 曹雪芹 |
|
从吃看一个人,精彩的视角 |
|
再现先生笔下的美食,重拾美食里的先生。
展示了各位大家的另一面,尤其是迅哥儿反差最大。 |
|
现在美食节目也是变着法子来整活,这个用历史名人结合食物的形式我觉得一般,像曹雪芹的扮演者一上镜便觉得泛着傻气,又尬又膈应,随便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