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感觉对当年状况没有亲身经历只有耳闻的导演和编剧还非要拍主角是大陆身份的电影挺尴尬的——甜蜜蜜就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描写而且故事好可以免责。本片另一个问题是随时随地都在插叙,像在读一本脚注很多的书,注意力常常被打断。整体来说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反而哪个都没讲清楚。看了两个版本,粤语版画质不高,国语版张曼玉的配音非常难听,尤其最后一场简直让人耳朵受罪。ps:让梁家辉和张曼玉在“一条大河波浪宽”的音乐里演吻戏,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观众 |
|
论相比梁朝伟,为什么我更喜欢梁家辉 |
|
香港人埋汰大陆人,自以为的深刻罢了,并没有埋汰到点子上去,如果能更好的理解求生和生活,可能才能真的拍好这样的题材。
在香港人眼中,大陆人有卑微木讷的情感,市侩的内心,苟活的贪婪灵魂,这些人仿佛为了赚钱可以低贱到令人发指。
我出生在鸭绿江上游,与朝鲜一江之隔,有时候我们看朝鲜人也觉得可怜的不行。但我们从小到大都能见到江对岸的孩子戏水玩闹,大人说说笑笑。他们真的苦,有时候饭都没得吃,但真的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没有灵魂,那样僵直呆傻愁苦。
他们的快乐反倒更简单,你如果过度同情过度解读,就显得蠢了,与想象皇帝是用金锄头一样的愚蠢 |
|
没钱就不要移民了,实在太惨了。。那个莫名其妙的闽南语民谣时不时唱两句,有点扣分,主角明明都是广东人,唱什么闽南语?? |
|
丈夫对想归国的妻子说不要回来 父母对想归国的儿子说不要回来 不离不弃的床垫 大大小小的毛衣 洒着鲜血的红色本本 文革时期的盖口杯 多带感的某种政治讽刺意寓 只有这样的良心导演才配得上观众口袋里的银子 PS:梁家辉多种因素导致拍N多烂片 依旧掩盖不了他神演技 对角色吃透度太深 |
|
结尾大悲,有着时代潮流中命运的无奈感。摄影不错,贯串的台语歌烘托主题大亮。两位男女主演在本片的演技实在是太棒!细看他两在楼道偶遇的情景,梁家辉的回眸,先是惊讶、然后愤怒夹杂一点的感动,再回来不信和心底的排斥,这一串的心理体现,真厉害啊!8 |
|
一边是文化大革命,一边是布鲁克林,残酷的世界把导演逼疯掉了,最后二十分钟粗暴无聊的影(秀)射(逗)多少浪费了梁家辉出色的演技 |
|
香港影人的大陆想象,浅尝辄止。红歌红太阳红皮书连同红色年代,罗方夫妇隔岸观海,仅停留在符号层面,带着主观的暴烈。二十年后北上,不知道年末的新作,这份功课有没有进步。 |
|
除了片名 一丝温暖都不给 |
|
喜欢,感同身受。虽然由于时代的设定,难免有地方过于直白,但老一代移民这种“宁可在美国洗盘子,冒着被抢被杀的危险住在混乱的街道,也比回家好,那里没有自由、隔墙有耳”的状态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怕是永远忘不了梁家辉在哥伦布公园女神像下倒在血泊里的场景。张曼玉真是华语哭戏第一人,牛 |
|
时代变了,有的人可能无法感同身受,但这真是神级好片。现在不会有人骂chink不代表那时没有,那时有的孤寂和身不由己,如今依然有。执着什么呢,谁知道命运将怎么写我们的人生。 |
|
可以说片中男女主角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存有善良的一面,正是因为他们的良善,南生才能找到阿红。无法想象语言不通又没有钱的他们怎么生活,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但在南生找到阿红的一刻,我真的好开心。而且阿红还记着南生,她还挂念着他。我真的以为幸福就要来临了。可是第二天阿红痴线了,她不记得谁是南生,在南生纠缠她的时候,她脱身的办法就是从包中拿出刀刺南生,嘴中喊叫强奸。可见阿红已经遇见很多这样的事情,早有防备已经成为惯性 。南生死在雕像之下,这此后的日子阿红彻底没有期待了。如果晚上她再次记起南生,那会发生什么?不得不说,导演停在这里很好了,至少留给我们遐想的空间。 |
|
革命之后的幽灵,所以他们必定在夜晚交欢,在早晨别离,对于彼此都是狂人与鬼魂。当然有幼稚粗略的政治幻想,但梁家辉乘坐偷来的跑车与雏妓一起搜寻旧日爱人的生活碎片,遭遇两相映衬的狂欢节都很有趣。他们的他乡生活其实都已经变好,但爱还被捆绑在幽暗与恐惧中。我很喜欢这种鬼气。 |
|
梁家辉的表演逼真得我不敢看。 |
|
看开头实在是不错,后来越来越狗血,想表达的意思太赤裸裸了,缺乏含蓄,不过演员很不错。 |
|
前面的铺陈叙事都很不错,可惜后面有些夸张过火,甚至令人无语了...梁家辉演的不错~ |
|
故乡的《爱在别乡的季节》里是一种藕断丝连的状态。按照罗卓瑶方令正这对CP的理解,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失联和割裂的原因显然是一场浩浩荡荡令人心碎的颜色革命。在这个语境下,东方人与西方人的生存处境完全一样。女主角从一场浩劫里逃到另一场浩劫里,可被理解成作者视点的男主角显然是以历史幸存者的身份和重访历史的姿态,在这条不知通往何处的大河里作着一种搜寻工作。在异乡人抑或新移民的指引和推动下,他最终看到了一种狂热而混乱的文化景观。对于这个传统的中国男人来说,那个崇拜男性阳具的世界令他感到惊恐和不适。直到他完全从那种梦幻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他才真正跟过去建立了联系。然而这对夫妻也完全明白,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于是便把故乡描绘成了一个似有还无的梦。信则有,不信则无。毕竟,人生就像一场虚实交织真假难辨的戏。 |
|
好在有个悬念一直撑着整个故事,揭开谜团的同时就把种种处境说透了。遗憾就是用力过度,最后竟然倒在女神像下,有点太过了。《我的祖国》这个歌用得恰到好处 |
|
从电影的英文片名就可见调性,时代洪流下被身份折磨得不成人样的悲惨故事,应该是罗卓瑶导演执导水平最高的华语片,处处见抨击,面面是讽刺,三个人物的代表性和象征性都很强,梁家辉的影帝实至名归。 |
|
文革中相爱的两个人,被资本主义美国摧毁了…编导对美国是有多大仇,暴力凶杀强奸卖淫坑蒙拐骗精神分裂轮番上阵不消停,简直人间地狱,显得移民过去的都傻逼一样。怎么恶心反胃怎么来,那个箱子里生蛆的镜头简直了,十五岁的华人妓女更是全程别扭,完全符号化。可惜了我最爱男女演员的合作。 |
|
一比《甜蜜蜜》,《甜蜜蜜》真的是《甜蜜蜜》了。这应该是罗卓瑶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了吧,故事一段一段的展开,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层层推进,最后惊天逆转,图穷匕见,真相大白。梁家辉的金马影帝固然有政治加分,他身上的那层似乎只有新中国青年身上才有的质朴和干净,是港台同龄人所没有的。张曼玉和文希莲都缺个奖,亏了。
因为乔老爷昨天仙去,有一个题外话,龙应台在港大被《我的祖国》piapia打脸那个者名的事儿,台下诸位都会唱这首歌,和这部电影有什么关系吗,我腹黑了。。。 |
|
三十前的张曼玉适合梁家辉 三十后的张曼玉适合梁朝伟 |
|
4.2/5 如果你不喜欢黄色的体制,但你的外壳就是黄色,注定与白色格格不入,该怎么办?
极度的悲伤才让我感觉真实。很喜欢这部电影。在我眼中,导演对于黄色和白色都不那么爱,她看到了黄色的可怖,也看到了白色的可怖,只是白色尚还有优点。若贫瘠的黄色执意渗入白色,终究将被推向更深的深渊。
好爱张曼玉,不管是外表还是演技,同时终于感受到了梁家辉的魅力。 |
|
九十年代,异国取景,文艺范儿。曼玉去了美国,家辉偷渡找她。后来,她嫁给了别人。再后来,两人偶然相遇。她说她寄了好多封信给他,他说他一封也没有收到。 |
|
补,,,
所以他乡的月亮真的很亮很圆吗?没经历过没法回答。但人好像真的会在走投无路身无分文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三观,会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
|
哎~ 看到那个画家想起了《八十年代访谈录》里的阿城,忍不住想当年小舅母一个人去美国念书是不是也是这样子~~ 小时候对于小舅母的记忆就是每个周日下午可以吃着她做的冰冻啫喱看唐老鸭~ |
|
失根者的寓言:既无法抛离过去的身份,又无法完全融入新身份。大陆难民只是这失根者的一个代表。 |
|
八十年代末的移民主题港片里讨论的问题都是这样,一方面新移民在大陆经历了几番动荡,对未来的政治气候毫无信心;另一方面异国的自由又和高犯罪率并生,新移民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即使到了第二代也一直是边缘人。 |
|
悲惨得有些失真了。也有很多亮点: 中美文化的差距,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同时代人,中国人的观念却落后很多, 都表现得很好。还有那首 《我的祖国》很应景. |
|
展示残酷不遗余力,角色憋屈长久的情绪在最后时刻导致失控。 |
|
告别了中国也不能告别自己的过去,听的歌还是一条大河波浪宽,挂在嘴边的还是wenge插队,写的用的还是为人民服务笔记本,以为美国有多自由,现实中的自己就有多卑微,不论是大陆偷渡者、台湾一代移民还是ABC,作为少数族裔都有各自的困境,影片很好地传递了这种无力感,却没有再对整个群体的困境作进一步的思考,只是在最后以一个突兀的结局宣泄情绪,十分遗憾。 |
|
中国移民偷渡美国看多了,多是辛酸。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仅凭信件,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同国内断掉联络。而在这个年代,这些移民美国的人因为通讯的方便,在饱受美国竞争压力、种族歧视苦涩的同时,还不得不同国内联系的时候,炫耀自己美好的美国生活,以证明自己的选择正确,但终究不过是丧家之犬。不想讨论这些人爱国和恨国,只是从他们的视角切换之下,我们要明白,曾经穷过,现在富起来了,可是不能变成美国那样,这必须警惕,同时也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曾经的淳朴自在。不过香港导演拍大陆革命仍旧是符号化严重,没有大陆导演的深沉和文化内涵。这是香港导演的硬伤,希望香港导演以后别涉及大陆革命的电影,令人膈应。 |
|
Farewell China,别了中国。
一对经历过精神上重大灾难的夫妻,在那个年代,面对令绝大多数人都向往的美国,选择了新的“下南洋”,但“下南洋”的过程并不顺利,最后只有一场空。
影片的最后,镜头又如影片开场一样回到了中国农村,似乎再说,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其实都不过是从一个牢笼逃到了另一个牢笼罢了,逃不掉 |
|
他们是知青时代在琼海插队认识的,故事结尾也不到三十岁,那可能还是文革中后期甚至刚刚改开那会儿出去的,只有这种背景出去的人才会这么受这么大刺激吧 |
|
压抑到极点。那十年的后遗症还会持续多久……没人知道!处处是zz隐喻,难怪这部片资源这么难找。梁家辉,张曼玉,无以言表的表演。 |
|
8/10,互文感很强的叙述。快死的人没死疯了,快疯的人没疯死了;爱在他乡的季节,死于异国的爱人;《上甘岭》《我的祖国》,美利坚只坑同胞。还是显得过于卖惨的。对现在的美国排亚潮有多少启示,其实我觉得没有。 |
|
时代变了虽然不能感同身受,但两位主角演技确实高超,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内心活动表现淋漓尽致。配角阿珍表演的也挺好的。一部好片子,好的故事。好的演员。 |
|
“你还有一点时间,快去找你的林肯太太吧!” 爱在别乡的季节抑或是爱消失在别乡的季节?人在离去后就难以回来了,季节轮换,感情也一样在轮转。/ 罗卓瑶是香港导演里少被提及的一位,她和丈夫方令正的配搭蛮好的,一个负责导一个负责编,很喜欢她的《秋月》和方令正导的那部《唐朝豪放女》。/ 印象中的香港电影里有蛮多非法移民的题材,这部近乎公路片的拍法,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青春女配角文希莲,少女果敢,喜欢这种性格。其他人物则细节欠奉,导演和编剧对大陆出身的人物的描写有点符号化,到美国之后的时间线则有点跳,结尾称得上是惊悚,比较少见的血腥处理。(孤陋寡闻的我完全不知道张曼玉和梁家辉演过这样的电影,以前电视台也从未播过,这类题材老是重播张婉婷的《秋天的童话》,大众果然是更喜欢童话啊。 |
|
3.5,看片名以为是什么悲情爱情电影,没想到谈论的是90年代从广东到纽约的undocumented immigrant,结局也比想象中要悲惨,还罕见地直接描述了底层移民的精神创伤。梁家辉的角色宛如一个来自中国阴魂不散的影子,带着国内的记忆与历史性创伤追随到异国他乡,最后反被红杀死。Farewell China的方式是丢弃过去的记忆,甚至丢弃掉自己某个人格,好有意思的一个表述。 |
|
如果能忘却时代就好了。 |
|
讲述8/90年代大陆人移民美国的时代故事。结尾张曼玉饰演的妻子被美国窘迫的生活逼成了失心疯,昧着良心各种骗华裔老头老太太们的钱,连丈夫也不认识了,亲手捅死了自己的丈夫。这个结尾挺突兀,挺扯的,知道编剧想表达的东西,但这个情节缺乏信服力。 |
|
结尾一大雷,但剧情还算吸引人 |
|
啊啊啊 看《最佳男主角》梁家辉那一集才发现看过这部电影的 又想看!! |
|
你是1,你只是1400000000之一,对你而言,再大的悲剧,放入其中都无法泛起涟漪。 |
|
造成铸就自身的文化环境与当下生存ZZ环境的激烈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就不说了都懂,但物质文化自由却不等同于精神自由,将自我的一部分生生剥离试图融入另一个环境的代价竟然鲜血淋漓,每一个年代的移民有每一个年代的苦。倒不是说ZZ色彩过重,毕竟华裔经历的哪个年代不是此色彩过重呢?但的确用力略猛。梁家辉表现得好一些,从大使馆出来的那场戏我真不知道张曼玉在干嘛。罗卓瑶简直堪称HK移民伤痕文学大代表。3.5. |
|
越看越无语
给张曼玉和梁家辉给颗星吧
《纽约劝退宣传片》 |
|
撕心裂肺。曼玉和家辉相得益彰。 |
|
一次次的希望和緊隨的希望破滅,結尾的張曼玉的真瘋還是假顛、她還是不是她、她到底認得不認得梁家輝,直到最後一刀捅下去,因爲沒法愛,也沒法接受她丈夫真切的沉重的愛。在雨中她流下一滴灰色的眼淚(因爲黑色眼綫的關係),手握全家福照片,那一刻的悲戚並不撕心裂肺,更是一種茫然和無奈。 |
|
故事的大框架本身就很特别,加上细处的不同人讲述的方式,这二点就很值得看。主演也很厉害。 |
|
楼道相见的镜头里,有最美丽的Maggie和最英俊的大梁Tony。太压抑了这电影,最后的一个镜头意味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