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FF2014#重看;章节工整,以雪溶进下一个镜头为转场:人物关系结构呈环状,六人理论得到再次印证,可是世界再小,心是孤独猎手,他们依旧孤独;因御用关系,早场《几度春风几度霜》风采焕发,晚场时已然耄耋,一天之内在银幕上体验、陪伴他们走过一生,真是光影如梦。 |
|
不变的雷乃 |
|
一遍不够,两遍刚好,三遍最好。 |
|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
|
哪里有什么归属啊,叔本华早就说了,孤独才是人生的本质。 |
|
舞台剧,中规中距,雷乃最近的电影都很情节。 |
|
【阿伦·雷乃作品全集28】好寂寞的影片,一如今天魔都的天气,阴冷忧伤。故事设置在贝西区,如新建的墙把新区与旧城分隔开,人与人之间也保持着分离。一个寒心的生存环境,要比无休止的暴风雪更加令人感到寒冷。最赞两点:俯视镜头和每个段落都有飘落的雪花。“一次短暂的愉悦并不会带来伤害” |
|
一些孤寂的灵魂,或靠近或远离 |
|
那作为过场的雪真让人不得不怀念22年前的“生死恋”。每个人都有另一面,Gaëlle 这么好的女人不该这么忧伤~ Sabine Azéma永远是最出色的,这一次Isabelle Carré和André Dussollier饰演兄妹有点突兀但分别抢眼得很。 |
|
很想看但是没看下去 |
|
挺有意思 |
|
真好的片,镜头在节制和放纵中被控制得游刃有余。 |
|
if loneliness is the killer...每次看完阿伦雷乃就陷入冰天雪地的绝望。。 |
|
巴黎人也孤独,人们之间隔着帷幕。爱情,是生活之光吗? |
|
孤独与疏离,一个个片段展示一个个灵魂的孤绝处境,影片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都可以看成是法国香颂的姊妹篇,但相较而言,这一部更加的散淡,情绪也更加的沉郁,缓慢的叙事中不时的渗透出忧伤的情调,雪的意向似乎在传达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想要沟通却又无力。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试探却躲避。 |
|
人物关系构筑的圆形结构很有趣:夫妻,父子,雇佣,同事,朋友、情侣和客户;唯缺年轻的妻子在环外再筑结构(约会)。八过,这结尾是响怎样? |
|
想打五星啊,连着看了几部阿伦雷乃快成他的脑残粉了 |
|
本想写个长点儿的影评,不料搁置到现在。回忆一遍,推翻了起初以为的宗教在影片中的作用。。那,每个人都有两面,给他的一面,和给她的一面。分裂和碰撞,织补了一个个的不可能。 |
|
其实我蛮喜欢这片子的,舞台剧一样的轻飘飘又沉甸甸的 |
|
20071208 2100 Space Museum |
|
la solitude et la separation toujours |
|
偷偷拍A片 吓倒了两个老头 其中一个真死了 |
|
人性一道坎,人人皆孤岛。得不到,离不开,只剩无聊。 |
|
被题目吸引进来的。故事展开过于黏腻 主旨达到了 手法上有一些还不错 雪的意象用的太多了 |
|
#9 逼格不能弃啊导演。 |
|
86/100 @MUBI 仍在探索家庭、爱情情节剧叙述的多种可能性。“虚假感”是显而易见的,就像那些无处不在的雪花,整部电影像圣诞雪花球一样不真实。很多时候电影已经“偏离”了观众也许会期望的叙述,只剩下舞台和场面调度。也讲述了年老的状态、电视的邪恶...确凿的是对爱的渴望与永恒的孤独。 |
|
苦涩的电影,始于孤独,终于孤独 |
|
我喜欢这种一个片子里有几个故事的类型,故事间有没有联系都OK~ |
|
时空的错落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到底哪个更复杂呢 |
|
很有力量的作品。 |
|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
|
SIFF201422 @永华电影城一厅 "我也不想这么样 反反复复
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 男女关系三三对应 |
|
毫无疑问年度最佳 |
|
原来是雷奈的片子,果然是舞台感很重,幸好不怎么闷。 |
|
非我菜,结尾没着没落的 |
|
4.5。我想我是被雷乃晚期的水平惊到了,开始后悔没有在影史之外继续关注雷乃。同时也不知道雷乃晚期喜欢拍一些轻喜剧melodrama,对拿捏情绪的技巧纯熟而细腻,剪辑也很照顾观赏性。唯一不变的是对人之悲哀的密切关注。我一直在想那个一直没有出现的老人,为什么直到老人离去镜头才进入那个房间。墙上的画,药,凌乱床单的空病床,montage在一起,到底想诠释什么?或许又回到了《夜与雾》式的记录?是记录雷乃自己年老的时光?最后镜头抬起,仿佛是上帝的视角,也许也是雷乃对人世间分分合合偶然性的终极理解。 |
|
谁让它是雷奈拍得啊 |
|
非常微妙~令人心酸~无时无刻 人类都在suffer from 巴别塔之殇 |
|
光点台北雷乃回顾展。果然是很亲民的一部,有情节有幽默。 |
|
2014.03.09 |
|
84岁的阿伦•雷乃曾以《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被人顶礼膜拜,这部新作疑似在结构和主题上都和《巴别塔》撞了车。场景的封闭性以及幕布般的雪花,使其暴露了过多舞台剧的痕迹。 |
|
雷乃还是那个热爱意识流的雷乃,只不过在2000年后意识流由影片全部变成了手法之一。偌大城市中寂寞的六个人彼此相交、暧昧、疏离,下不完的雪和朦胧的滤镜,雷乃没有给每一颗寂寞的心找到一个着落,却让这些心都安于寂寞 |
|
第一次一起看電影 |
|
很有趣 |
|
炉火纯青 |
|
阿伦雷奈真有意思,反倒是老去时最后的电影最好懂。虽然情节有设计的痕迹,但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连线,反而比他年轻时晦涩的表达更吸引人。夜晚不错。 |
|
SIFF 2014 |
|
#2014SIFF# 可爱死了!!!!!!!!!!!!!!!!!!!!!!!!! |
|
一个大故事的完结,孤独的人们各散东西。 |
|
7/10。雷乃倒了,看个片纪念下。整个故事的结构和《吸烟/不吸烟》非常像,都是关于一群人因意外而导致各自不同的下场。场景设计、打光还有一处长镜头俯拍可见大师宝刀未老,每次转场时都带雪花好诗意的感觉,把主角们置身于寒冬是为了衬托孤绝吧,结尾父女握手一幕宛如春风化雪~别说,我还真被感动了。 @2014-03-08 01:4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