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影节第一场。“后来的人会问,我们的国家发生变革的时候,你们媒体在干什么?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职权者负责。”这些女性太了不起了,让人肃然起敬。 |
|
几乎全程含泪看完。印度的女性媒体人尚且还在战斗,某些地区的媒体却已经死了。我承认给五星是情感分过重,纪录片手法无甚新颖,但记录的意义并非纪录片本身。我们需要把最多的赞美给到这些坚持本心的女性媒体人不是吗,是她们冒着危险在努力推动社会进步!/ SIFF 第9场 @影城3厅 |
|
消费主义盛行的这边,其实也并没有比宗教神明的那边更远离荒诞多少。长期身处在荒诞之中,不免被同化,仍有发现荒诞的视界与向荒诞发问的勇气,实在令人敬佩,亦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
|
纪录片,印度一个纯女性组成的视频自媒体,且这些女性都来自于达利特,即贱民,是不可接触的第五种性。顶着这样的身份,就拿着个手机就走家串户的采访很多敏感的社会问题,我是真心佩服这些女生。这种在地狱模式里努力寻找自我价值的样子和我们平时了解的印度有点不一样。这些女性值得被点赞。 |
|
7.5 国内媒体应该清楚,就算你们祭出8K高帧率视频、全景声、5G传输、全媒体,和这些独立报人比起来,只要观点市场是不自由的,那你们都只能落后得不值一提。 |
|
这种力量真的让人心惊,无论是传统的压迫还是威权在上,甚至直面迷狂的杀人之刀都能如此冷静,从容,这种勇敢真是让人心惊。在结婚生子以后还能重返课堂,拿下两个master degree,以最低种姓女性的身份做媒体人,真是正义给人的无穷力量。 |
|
这部纪录片本身制作较普通,结尾部分也比较平淡,但是制作普通也掩盖不了这群女性耀眼的光芒。不禁想起一段话「真正的作者得缩在床上,蹲在地沟,在所有破碎的地方」,她们以最艰难的条件,跨越了阶层、性别,游走于这片被种姓和宗教割裂的土地。观影时总会时不时地感叹:女性真棒啊。 |
|
這部片讓我們看到女性主義和女性自決並不是站在 incel 的對立面,成為另一種形態的 incel,而是不囿於環境、設備,身體力行地去踐行、實現自我的價值。這三位女記者在嚴酷的種姓制度和父權社會下,閃耀著堅毅又溫柔的勇氣,給人前行的力量。好喜歡最後一個鏡頭,社長穿過鐵絲網,站在麥田中開始了自己的新節目。有種越過藩籬和束縛,在自由中高歌的壯麗。 |
|
2022.01.17 課堂放映。數字化的全球背景下,這群印度女性新聞工作者毅然選擇從紙媒轉型,以智能手機作武器,在被父權陰影和政治狂熱籠罩的國度開拓出一座紀錄時代、持續發聲的島嶼,孤獨而誠摯,擺盪卻堅定。她們中有的從最基礎的手機操作學起,有的只身前往被憤怒男性占據的礦場,有的在直面政治人物時犀利而冷靜地發問,還有的面對家庭與婚姻的壓力黯然退場,卻又最終選擇回歸。在嘉賓分享環節兩位製作人提到,此片意在呈現一種希望。的確,五年過去,那些顛簸路途的堅韌眼神中,從微光到焰火,屬於女性的鮮活生命色彩正熊熊燃燒。 |
|
网络时代能改变的,还有印度拿起手机的她们。种姓制度让女性地位堪忧,但看完觉得人家至少还能有一把“武器”… |
|
#SIFF2021 赞叹于女性记者面对男性受访者的理性、冷静、智慧和团结,呜呜呜呜呜 |
|
最后Suneeta回归的时候我整个人眼泪掉下来 |
|
她们穿着一身鲜艳的沙丽,赤足疾步行走在刀尖,亮起闪耀的锋芒,以火书写,以血铸就。那个不怎么稳固的自拍杆,足够撑起正义;那条长度有限的耳机,足够听到民众心声;那方窄小的手机屏幕,足够容下人间疾苦。就这样一直一直在浑水里,逆水行舟下去 |
|
“为什么我们要叫祖国’母亲‘?这里根本不是民主的国家,女性也不能轻松地在这里生活。” |
|
敏锐地拍出了国家主义翻涌而来的印度现状,尽管如此这个国家仍然有这样了不起的媒体存在的空间。 |
|
妇女节之际,选了这部看。感动于她们的勇敢。在种姓制度/父权压迫/宗教洗脑等重重阻碍下,她们冒着生命危险坚守着记者和新闻的良心,努力为现实发声,带来点点变化。哎,她说 sometimes she thinks women r just born a sin, first they r burdens to their family and then been slaves of their husbands. 她说 being a single woman is not an option here. 所以为了她的父母,她也只能牺牲自己选择嫁人。另外,当宗教成为了对人民的洗脑工具,年轻人也只会在盲目的崇拜中忽视真正应该关心的事情。连每家一个厕所、通电都做不到,还要去保护牛以得到诸神庇护,屁! |
|
蒂蒂!女性在印度面临很多问题(种族家庭婚姻)尽管14岁结婚依旧要坚持完成学业,尽管有谋杀女性记者的案件,依旧要坚持记者团队坚持采访。坚持记者事业。
有些数据想查这边的都不知道该去哪里查………我甚至才知道有女性记者国际会议。
羡慕网络畅通无阻。 |
|
采访中甚至是一些无意的对话,还是带出很多荒诞的内容,传递出讽刺与无奈。一群努力的人,努力做着她们认定的事情,挺好。 |
|
看完只有佩服。本身就处于社会底层的印度女性,面对层层阻挠,坚持做新闻。不知道她们会不会改变什么,但她们做出了自己的行动,已经足够伟大,身在新闻荒漠中的我们,心中只有敬畏和苦楚 |
|
2021.06.16. SFC上影 社会纪录片:全女性工作者的印度《新闻之浪》致力于报导民生、关注受压迫女性处境,进而推动国家前进。总编辑除了带领大家工作还承担培训其他同事使用智能手机拍摄编辑数字化报导,优秀记者苏妮塔为了家族荣誉而结婚,婚礼上的她一点都不快乐,数月之后她回到报社,真的是影片中最令人高兴的部分了。影片还顺提了下男记者报道的不同之处。2019年40位记者被杀害,导致该行在印度成为高危职业。btw 印度男性参选政党首领大言要将强奸案发率降为零,场内女性观众发出了鄙夷之声,真是有趣。 |
|
以出乎意料的视角让我更加理解了印度社会的底色,以至于对很多电影里原本觉得离谱的剧情都变得稍微能够接受了一点……至于女记者们,如此伟大,耀眼,有力量。看完感觉自己是一坨屎(。 |
|
【印度】和之前的《千审万查》有点像,即使在最微弱的地方,也要发出声量,创造自己的价值。比起影像中呈现的挑战与困难,现实永远只会更残忍;纪录片聚焦于那些能相信的力量,本身已是不易。不过这种角度选取看多了之后,也会对它们的创收、更仔细的分析模式保持好奇和兴趣;作为引言式的介绍已经足够,但还可以更深入。 |
|
有被感动到,很有力量的一部电影。 |
|
有一种力量来自女性~印度加油~ |
|
在如此没有尊严的国度做着如此尊严的新闻记者工作,不惜冒着根深蒂固的歧视、误解与全球最大的危机来为正义发声,这群被标记为最底层的女性,太了不起了,值得所有敬重与赞誉,虽然更迫切的,是安全。正道难行,谢谢她们艰难地点过那么多盏灯,但愿至少我们也能呵护一二。四星半。 |
|
女性应该尽量受教育、工作、改变社会结构。一部彰显女性意识与力量的杰作,尤其在印度这种女性地位本来就不高又受种姓制度桎梏的国家,太难得了。 |
|
火焰可以是炙热的,也可以是温暖的,是治愈的温情也是摧枯拉朽的力量,纪录片以这几年北方邦的一家普通媒体机构展开,但它又是印度仅有的完全由女性运营的新闻媒体,随着莫迪和他的印人党这几年强势崛起,在其大本营的北方邦政治与宗教勾结,破坏着世俗与自由的价值,这些女记者,她们要做的就是记录下这些改变,女性不会失语,她们要努力为民主发声,纪录片重点跟踪了3个女记者,包括她们的家庭和工作,为我们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以笔为剑的勇气,她们不畏惧偏见与罪恶,积极适应时代转变,当男人们为宗教极端主义摇旗呐喊,冠冕堂皇地大言不惭时,举起手机的女性却是这片狂热的汪洋大海中仅有的理性与正义的存在,在北方邦的大地上,因为她们,为印度越发失去宽容与包容的政治现实留下了真实的记录,为那一个个无法呐喊的受害者讨回公道,就是新闻的价值 |
|
以血书写印度低种姓女性的抗争史,如果你知道自己去哪儿,全世界都联合起来给你添堵。用媒体推动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种姓歧视,性别歧视,传统观念的三重重压,新闻浪潮任重道远,但至少开了一个好头。不问妇女问神牛,印度真是从头到脚真烂透了。 |
|
有人沉迷软文 有人追逐热搜 依旧还有人用着最基础的设备践行着记者的职能和探索新闻的价值 《新闻之浪》团队看似是一种低种姓的反抗 其实更是多方博弈下的传播维度实验;到克什米尔团建也是没谁了 |
|
这部才应该是今年的奥斯卡吧,比那部粉丝向的黑人演唱会实录有价值多了。看着片中印度女性新闻人的自我觉醒与权利发声,你会觉得,他们的底层从不愚昧,只是力量太薄弱,看客们连嘲讽的情绪都丧失殆尽,踏实站起来的路还很长。 |
|
与用手机视频来进行报道的这些记者相比,这部纪录片的制作团队显得非常专业,所以看的过程中一边跟随着片子的节奏赞叹记者们的勇敢和行动力,另一边也有些迟疑,因为呈现的元素都太典型了,可以说该出现的都出现了,结果也在预料之中,会让我觉得这是一部为了观众的期待”量身定制“的纪录片,一定还有些“旁逸斜出”的部分被割舍掉了,这个取舍影响了纪录片本身的说服力。鸡蛋里挑骨头一些地来讲,恐怕模式化的”理想主义“不仅在印度的电影中存在,纪录片同样可能有。略可惜,不过这是纪录片制作方的问题,记者们无疑是非常值得钦佩的。(B站可看,但中文翻译好别扭) |
|
种姓,宗教,早婚女性,野外如厕,婚姻无法选择,强奸,杀害记者。如此邪恶混乱的印度,却拥有着坚守新闻ziyou的媒体,足以让某大国羡慕了。 |
|
不觉得结尾很平淡,尤其是米拉说她们要失去最优秀的那位了。https://www.npr.org/sections/goatsandsoda/2022/03/26/1088862907/writing-with-fire-is-up-for-an-oscar-but-its-subjects-say-theyre-misrepresented |
|
以火书写 Writing With Fire (2021) [印地语中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P4y1M7nf —— “我们下一代人会问我们,当这个国家面正在变革,而媒体对此保持沉默时,你们在做什么?Khabar Lahariya可以自信地说,我们曾要求当权者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为民主制度发声,我们从未让'新闻自由'这第四根支柱倒塌,我们始终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社会面貌。” |
|
智能手机是她们的武器,即使她们还不懂得按键,看不懂英文字母,没有充电宝充电。依然可以持戟去矿难现场,持剑去无电村庄,持枪瞄准口若悬河的政坛竞选人,持盾对准凶残暴戾的青年组织领导人。她们发现印度宗教的分裂,让年轻人忽略政府的腐败。以种姓低微的达特利女性身份,将事实与真相从火中取出。 |
|
聚焦于印度一家全女性的报纸和发展,跟随时代从纸质媒体转型网络新媒体,同时也借由这些新时代女性的眼光审视了当下印度存在的诸如种姓、女性地位低下等诸多社会问题,时代的发展和落后的封建愚昧在这部纪录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如此对比也极度有张力。 |
|
這些女性太了不起了。 |
|
#2021SIFF#绝好的题材了,印度这样的魔幻之地,种姓制度,女性权益,新闻自由,科技手段与互联网力量,自媒体与传统社会,宗教与政治,每个点拉出来都是很好的故事,而它们还完美地融合在了同一个故事里!所以虽然纪录片本身的手法和组织素材的方式都有点平平无奇,但故事本身就足够牛逼了。受到了很多次鼓舞和感染是真心的,看起来那么不可思议的事屏幕上这些平平无奇的女性就是在做,原来真实世界才可以真正地不顾剧本逻辑不顾什么人设合理性,去做就是了,故事自然会发生。21210620@外滩博悦汇IMAX |
|
这样的纪录片,无论内容大于成片,还是怎样说,都值得尊重和肯定。 |
|
昏暗环境里、手机发出的一点屏幕光在这部纪录片里有了真切的象征意义 |
|
新一代年轻人,仍旧开始挥舞着他们的旗子,在众神中开始了他们的蹦迪。 |
|
选题和素材太适合被改编成传记电影了,也适合被任何国家拍成社会议题类型片,作为纪录片本身来讲有些粗糙,不过题材意义大于一切。另外片名没有传达出电影里的力量,这是一出印度女性版《不止不休》。 |
|
影片纪录了印度首份由达利特女性创办的报纸《Waves of News》的记者,采编新闻的过程及背后的压力。这份报纸完全由女性经营,创办于2002年,数字时代来临后,转型为数字媒体,以手机为工具。故事开始于女记者用手机拍摄一位女性讲述她被多人多次强暴后,报警却不被立案的经历,接着女记者带上材料到警局质问警察。作为女记者,她们自身面临社会及家庭的偏见,而她们的报道对象中亦有很多女性受害者,但《Waves of News》不是一份专为女性发声的报纸,报道覆盖了民生、政治、犯罪、经济等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女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克服了家庭内部的困境,重建了自己的社会身份,但也面临更多压力和威胁。 |
|
有点意犹未尽,其实挺想看她们关于记者人身安全的相关报导。以及,这部电影我们都知道它对我们来说,更加意味着什么 |
|
真实人物带来的震撼大于纪录片本身,如此强韧的女人们(顺便感慨一下人家的自媒体环境。。 |
|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印度当前社会的剧烈动荡,炮已上膛,任何一个引子都可能成为导火索。从罗摩节那些老年人能看出他们对任何潜在冲突的畏惧,猛打哈哈也算是在保护这群善良的新闻记者,希望她们能继续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初心。PS: 印度基建不太行的样子,换个镜头就更换了个国家一样,还有草墙搭的屋? |
|
带着被航班严重延误而产生的时差,真正过上“国际电影节”后,看的第一个片。却几乎很投入地沉浸在这个脏乱差却有着无比坚强女性力量的印度北方邦(虽然也不可避免闭了一会眼)。即便媒体的作用和对女性角色力量的希望或多或少有点被夸大,但至少这是希望之火,需要以火书写。 |
|
第二本 不错 |
|
+ |
|
希望这部纪录片也能给这帮女性新闻人带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印度女性的处境更为卑劣,甚至有生命威胁的日常风险。但她们,看起来并不像我们印象中知识分子女性的形象,反应似乎也没有那么敏捷,甚至手机都是要上课程才能学会的,却一直勤勉和充满信念地在不停地报道和产生影响。 @2023-04-30 12:1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