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乏味”是让现代年轻人拙劣模仿成熟中产阶级的伪装,却又是刻入日常生活中无尽低欲望的常态 |
|
帐篷里主动索吻的女孩让他惶恐,担心关系进展得太快。发廊里再次重逢的男孩令她无措,谎称那是朋友的经历。精神上没有断奶的一代人,像被卫生纸包裹的仙人掌,像礁石上拾得的硬币,像被噪音笼罩的房间,与周遭熟悉又疏离。争论女王喜欢粉色还是蓝色,随手扔瓶子或是棒球,无所事事的白墙上需要刨个洞。 |
|
#2021北影节# 虽然电影镜头里加入了许多风景元素,但整场看下来还是让人很紧绷,因为电影里所反映的人际关系和交流太现实、太纠结。男主的生活状态是许多人生活中存在的缩影,处处碰壁,无可奈何,连与人交流也变得困难。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界限有时并非那么清晰,也正是这种疏离与迷失让生活变得更复杂。 |
|
小而美吧。 |
|
#11thBJIFF# 最奇妙的一点是 本来约朋友同去 临场不到半个小时朋友说加班来不了 于是在转票组里极限邀一位能赶来的豆友来看 约了朋友来看「朋友和陌生人」最终和一位陌生人同看了「朋友和陌生人」 |
|
作者论者很容易意识到影片和侯麦的相似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侯麦之外的不相似性展开了一种更为能产的考察。“朋友与陌生人”是社交软件的分类学,也是后福特社会大数据至上的控制成瘾症,影片被“青少年”的对话湮没,“青少年”不再是生理范畴,而是被抹杀了深度的表层社交。语言的过量实则为空无。正如两人的名字:Ray是radioactive的简写,Alice则总是与奇遇相遇,两位延迟生长的“青少年”似乎是本雅明式的,城市的闲散者与收集者,这种收集或是数据库的,或是开场诸画作暗示的早期博物学,在他们身上,后现代的“拼贴”解构让位于“下载”———所有的影像似乎均是从Ins,Tinder或Tik Tok之中下载而来,因此闪烁着情色的灵光;空镜头模拟于游客的视角,发掘某种伪能产性的凝视。 |
|
视线游移或凝望,停顿的时长一如情绪倾注程度的深浅。虽是讲人的关系,但更像是一部城市电影,机械或僵硬,深情或灵动,荒诞或惊悚,日常或超常。不见得有多好,但很难得。 |
|
导演是不是学美术出身啊,构图、色彩特别自然清新。除了开头并没有觉得很侯麦,没有那种文学性和道德讨论,可能唯一的相同点是对“交流”的聚焦,但都是无意义的、荒诞的,有意思的是,导演将这一点腾挪延展到不同的空间上做文章,主题似乎也拓展到地缘性的表现上,非常非常有趣! |
|
极佳的空间电影,它游走着,注视着城市里平凡的墙壁与草木,但注视的时间越长,所有的景象也变得越来越陌生和奇怪,这里的“Stranger”显然有着丰富的多义性,但“朋友”却是会分离的,甚至要躲避的,隔着海景房、汽车与街角店铺的玻璃。 |
|
男主角雷,算是个电影人,也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婚礼摄像、活动视频。当被问及,那这些工作的意义是?他的回答是,像是一整座山的豆子。没人会去计算一山的豆子有多少,一山的豆子不值一文。豆子是垃圾,整个世界都是豆子。
这部电影想要描绘的便是一个豆子世界。什么是豆子?豆子就是人们每天做的一件件事情。遇见豆子式怪性格的人,遭遇豆子式的尴尬。整部电影都透着「穿瑜伽裤的屁股被门边盆栽仙人球扎到」的冷趣味。以数豆子一样的方式,将现代男女一些微妙的尴尬、一些无名的空虚,呈现得特别轻盈,又怪又美。 |
|
6.5/10。很奇怪,像生活片段的合集。电影视点是散的,没有聚焦,符合现代年轻人的聊天状态——疏离、朋友和陌生人。摄影很美,仿佛置身于油画。澳大利亚的城市电影,公园雕塑、当代艺术、蓝色的英女王、王冠硬币......烦躁的音乐插入如劈开冰山的斧头,用纸包住仙人掌意外温柔。属于越回味越有意思的那类电影。 |
|
全固定機位+零碎的對話,簡陋的很。一些短評在那裡跩什麼人名?顯得好像很懂一樣 |
|
鹿特丹又一部有趣的处女作(想要每年都光顾了),以侯麦式夏日度假邂逅开篇,却变得愈发诡异和荒诞,男主的自我和无聊渗透进了他与身边人的沟通交流中(错位和辞不达意)甚至与周遭环境(湖畔、城市、市郊)的关系(脱节和无法融入)。三次环境转变的呈现也挺有意思,湖畔的开阔和静逸(却摆脱不了陌生人的注视),城市的喧闹和窒息(构图以及汽车垃圾桶的红绿配色),市郊有钱人的空虚荒诞(噪音音乐和艺术画廊)。结尾也恰到好处~ |
|
当那个声音响起而且不再间断的时候,它彻底成为电影的主导,变成一种伍尔夫式脑内的纷繁杂念。女孩与蜘蛛,与引见。 |
|
比悲伤更糟的心情。肮脏的世界将几具躯体封闭在僵硬、笨拙的街道;出现在生活里的高大楼房以及那些彩色玻璃的橱窗/ 路途上需注意些绝望的面相。与朋友的交谈发现:房屋的四个方向被长满了树木的山坡遮挡。为了见到海岸线:必须把脸贴到窗玻璃上。跑进公园,好像被捆绑着长椅上睡着了;翌日清晨也说不出头天夜晚到过哪里。 |
|
结合了洪常秀的散漫片段式叙事,美国独立电影“呢喃核”的对话设计,以及安东尼奥尼风格的空间构图,诞生出一部独树一帜的白日梦喜剧。 |
|
很不澳影的澳影,叙事进展与观点评论被调到一个很微薄的范围;取而代之的是随心所欲的引用和错落于几场没有太多联结的戏所创造的风趣。“无所事事”四个字仿佛贯穿全片;并在其中塞入一些碎片式的段落,来创造对澳大利亚当代面貌以及热点的触及- -原住民、殖民史、艺术…处女作有如此花样,值得观望。想顺藤摸瓜找到Ray的更多资料,结果没有什么收获。 |
|
千禧一代真的这样吗?精神状态和电影形式融为一体。 |
|
北影节没看成,终于补上了。和海报、和想象中的非常不一样。影调和情节偏清淡,headless构图有点意趣,后半对话和环境音让人逐渐焦躁,也逐渐get导演想讲什么。只是澳洲口音实在切伐消。。这个视角的海岸线没有见过,怀疑是我没去过的动物园那一面。悉尼动物园不知道啥时候才能补上。 |
|
人类真无聊,年轻是座垃圾场 |
|
此时此刻,保留城市风物和静态中的动态。重在呈现人物和人与人关系状态,隔阂疏离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帐篷一场完整传达介于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芥蒂和尴尬。抓心挠肺的怪异音乐就像男主一样,无法成长的人,停留在自己生活的原地,只关心眼前,不向前不解决,成为别人眼中的怪胎。 |
|
关于尴尬的闲聊的散文影像,这明亮的光线难怪有人说像候麦,内核也确实比较呢喃核。只是貌似也不是我的菜,就这样吧。 |
|
飘着的日子,焦点总是走神,是因为要避免聚焦严肃的东西。于是就开始在蜂巢城市里乱飞,老感到日常中充满诡异。失去event,也就失去感觉,失去叙事,聊以表示对自由主义的腻味。 |
|
【4】和侯麦没半点关系,反倒有那么点Mumblecore的感觉,但也仅限感觉,实际则更为精致。充斥着对城市空间的巡礼,环境音也收得细密,因而看似“无意义”的表象下时刻都在发生,漫长而绵延,情境却不断被刺破,逐渐吊诡起来,也会比较间离乃至背反。 |
|
#MUBI 杜皮约《真实》式的清醒梦,好看。 |
|
How much do I hate this Mocumentry style shooting? So much!!! |
|
非常有趣的一部电影,人生何处不相逢,我们从陌生人到朋友,然后从朋友到陌生人,这中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在是妙不可言。礁石上捡到的硬币,伊丽莎白的头像、画廊里被卫生纸包裹的仙人掌、海岸上写生的人、理发店偶遇的人、下水道堆积的瓶瓶罐罐、城市的建筑和雕像......我总是对电影内容里剧情以外的空镜头情有独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病。【TEPES】 |
|
【3.0】 |
|
#IFFR50# 7分。意外地有一个相当古典的形式,同时又讨论的是非常现代的疏离议题。看片过程中我一直想起侯麦八十代年的作品。幽默风趣,清新可人。作品实在太讨喜了。 |
|
比洪常秀拍的好看 |
|
一部在澳大利亚拍摄的欧洲电影 |
|
6.0。拍得過於不疼不癢了。 |
|
一部神经质的电影,不仅是角色,地景也如此。 |
|
整部电影都有种疏离感,游离在所有关系之外的男主,永远都困在尴尬和不知所措的环境中,交流的错位令人印象深刻 |
|
救命音乐出来实在是太神了。好幽默,笑死我了 |
|
B / 景框不仅作为影像空间的边界,同时也为时间的绵延提供情境。两者的共同作用则带来了捕捉到概念与情绪的闪瞬。 |
|
9.2/10 |
|
不错。抛出网球及之前的部分可以直接五星拉满,敏锐地捕捉到蛮荒之上生长出的城市景观,暗流涌动的疏离的焦虑,也许是关于澳大利亚的最佳城市电影。多想镜头在城市中巡游的时间久一点再久一点,然而当我们进入那个充斥着现代艺术复制品(竟然还有管勇的作品)的房间,原本轻松的影像表达逐渐凝滞,沦为电影节行货,转而在台词上下了不少遣词造句的工夫,parlance is the key,虽然可以结构另一种形式的张力,但缺乏些许自如。 |
|
我竟然已经对这个城市有了一些熟悉 |
|
很好的给观众传达了某些澳洲的“气息”,传达了情绪。 |
|
评论同DeckardYang。mumblecore系电影的自然主义与空间化倾向。 |
|
砸开海边别墅的涂鸦,才能看到原始壁画。长久地躺在海边做梦,电影才能保有魅力。 |
|
强烈建议天幕退出北影节 |
|
三段故事,约会露营,路边弃车,谈艺术谈生意。
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如何与人真正建立联系,一团混沌中,他索性把各种烦恼和困惑包起来,假装它们都不存在,就像他对待那盆扎人的仙人树。 |
|
无聊电影。但也只有在无所事事的行动和情节中,我们才能重新观察城市、异响、encounter和电影本身。 |
|
有点不知所谓 |
|
踏过围困过后的露营草地,忘记欲望索求的所思所想,躲避着来自城市各处的目光,脑海嘈杂的噪音检索着周遭环境中的正确词条,试图跃迁出季节片段的情景特征。误将酒精作用的晕眩比做梦境奇遇,误把化学反应当做神奇的异能,生活自有其形状结构使然,只需要倾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回音便可知晓,存在的困境不过是幸福的烦恼,它就在旅途的另一面,且它的神秘仅被发掘了百分之一。前半段是静默富有空间/人物想象的城市电影,后半段则表露出运动热烈的喜剧底色,这些局部的对比构造共同汇聚成庞大无限的天际,美妙地犹如海洋中翻腾出的一片浪花,像是具化的身体系统:大脑的电波指令传递到肢体各处的神经末梢,伸展的动作刺激提示着混沌的图景。这是属于当下世代年轻人的情节剧,它不仅褪去了年迈之人的悲怆,还如此地鲜明汹涌且透彻地冲破了苏醒后的疏离幻觉。 |
|
暧昧与疏离 |
|
+ |
|
前面是舒服的情感 “呢喃核”,中间是对社会和艺术的可爱诡异探讨,后面是陌生人、朋友和亲密之间的游离关系。影像质感、对话、和生活小细节的结合非常招人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