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穿越大半个俄罗斯去摩尔曼斯克看岩画,我当了手表买了好酒庆祝旅行即将结束;你拥吻我,我不知所措,我到底害怕什么呢?我去旅馆找到你,费劲手段带你看了所谓的岩画,却不敌一场风雪来得诗意痛快。唉,离别时刻,我只是回头远远看你,心里默念着:我爱你。 |
|
你那个满腹经纶、永远在公寓里派对、可以用八种语言和六国教授讨论拉丁文法的莫大女朋友又有什么用,我们矿工小狗就是会见到你的第一个下午就拉你去看望他最爱的巴布什卡,就是会偷电瓶车养你,会吃你路上捡来的野男人的醋,会在你怀里哭汪汪,会下了工立马跑到酒店来跟你坐一夜车去他妈天涯海角看他妈名字都念不顺的你要看的遗迹,永远不记得岩画却记得你教他的那句cnm,他就是你的杰克,他会在你们下船的那一刻随着搁浅的船一起死去,你则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死在别处 |
|
一个小片尽然是四国联合制作:芬兰、俄罗斯、德国、爱沙尼亚。火车包间里一个拉拉遇到个直男,不是爱情片,是个友情片。一个本世纪初年的俄罗斯火车上的戏剧小品。前些年我倒是一个人坐过从乌兰乌德到赤塔的俄罗斯往返列车,是去参加那里的国际电影节,做评委。俄国列车的卧铺舒适,但老旧;一路上看到的辽阔风光及无数被废弃的小城镇及工厂给人印象颇深。本片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可是内容格局还是过于小了些,看看可以。 |
|
很多年后她生活在大城市 过着稳定的生活 但每到冬天飘起大雪 或是坐上去远方的火车 她总是还会想起那次寒冷但温暖 孤独却浪漫的旅途 和曾义无反顾陪她到天涯海角看岩画的那个他 让她知道「x你妈」也可以是最动人的情话 |
|
被深深打動。關於他我們幾乎一無所知,而他卻告訴了我們人與人如何真正地聯結:無需一個有跡可循的舞台,無需約定俗成的儀式,無需背景的相通,無需計劃的相投——在身分與存在上人將永遠是煢煢孤身。要拋卻一切既定的記憶和世俗,在追求虛無夢想的旅途之中支撐彼此,一起在冰天雪地的純粹中歡笑。他是真正孤單的人,他也真正地明白什麼是不孤單的時刻:單純地理解,無條件地支持,互相陪伴度過一段時光。 |
|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男性荷尔蒙真是能让人开心 |
|
大概就是战斗民族拍“爱在黎明破晓前”的路子,导演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很强,女主的形象很复杂,重点没放在爱情上,而是芬兰女留学生遇到了一个俄罗斯傻直男,被战斗民族那份死命的浪漫给整心动了。片子的格局非常小,导演的也有意把故事限制在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上,没有更大的主题,只是跟着从女主的视角,跟着她对男主的感觉进进退退,去感受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怦然心动的奇妙。 |
|
像翻开陀氏小说《白痴》,品读着俄国人真与善。电影镜头语言之丰富让每一个人物的微表情和动作都那么恰到好处,仿佛勾起我们对绿皮车共同的记忆,也仿佛是对美好时代的追缅。俄国男人从来没有这么可爱,或许是本届影节最可爱。 |
|
在冰天雪地里和你偶遇,一起去找去不到的目的地,好浪漫啊。 |
|
本是一场自我放逐的流浪之旅,却在旅途中和陌生人分享了片刻的温暖,伤感和甜蜜都化成电影结尾处那一抹终于晒到女主脸上的阳光…这种传统结构的套路爱情片不管拍多少次依然是如此奏效:孤独摧毁了巴别塔,让人闯过暴风雪,只为了陪你在天涯海角处看海。多美啊。 |
|
2.5吧,结局真的很可爱。其实是个剧情非常老套的公路片,但剧本和节奏都很完整,非常好地展现了导演的执行力。 |
|
2.5 契科夫小说的路子,但小说可以这么写,情节的反转、人性的真相,相关的幽微心理状态那么些许的点到为止都可以写来令人信服,电影直愣愣的这么拍反转就虚假。越到后面越套路,女友的冷漠,芬兰同胞出人意料的盗窃恶行,这些有意设计用来铺垫二位主角走到一起的情节都无比累赘笨拙。 |
|
惊人地好。关于我们如何与他人相遇,欢乐又是如何寄居在虚无身边,必死的又是如何在永恒的面前呼出一个甜蜜的惊叹号。格局小是一个导演在无法直面纷乱世界之后主动退却的自知之明,但这不意味着虚无并不在场。虚无在任何时刻都预备着从缺口中倾泻而出,然而这层背景的存在却只是让覆盖其上,稍纵即逝的欢愉变得愈发肯定,是21年最需要的电影没错。 |
|
并非仅仅讲述了一段往事,更感伤了一段历史,也是一种电影和生活的消亡,尤霍缅怀了平民理想主义的朴素时光,那是一种庞大的群体意志下近乎具象般能够被清晰感知触摸到的集束温度,风雪中黑夜里漂泊的人,能够因周围人而并不孤独,记忆中的那群熟悉的陌生的,远处楼宇里的灯光和碰杯声,足够安抚难过的心,而分别和电影的结束,让我们叹息身处的当下,类似于八九十年大陆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同样有所体现的对社会欲望的蔑视与纯粹人际情感的推崇,如同上一部讲述拳手的黑白电影,失去了一些,也获得了一些,但这些人和事终究都已不复存在,于是翻阅起发黄的旧相册、火车票与书信,就这样度过一段微醺的怀念。 |
|
经由DV进入到低清时代,随着DV丢失,由影像回到画像,最终往前溯源到画的起点:岩画。由此,一趟行程跨越了一万年,无比轻巧。(Ljoha真的好可爱。 |
|
#TIFF 2021# CONTEMPORARY WORLD CINEMA。前获2021戛纳评审团大奖(并列)。7分,还是波米说得好,“这不就芬兰囧妈么”。除了这个大概还有些《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意思。火车上的部分比较套路。不过到了摩尔曼斯克之后的半小时确实非常动人,非常浪漫,也是勉强能送出一个四星的理由。以及,摩尔曼斯克岩画是1997年才发现的,所以这个故事最早也得是21世纪初了(岩画的图册都出版了),那么没有手机,还用磁带随声听这种事情就有点奇怪了……发评审团大奖真的有点水,给个评审团小奖差不多…… |
|
明明天差地远的两个人,却能生出奇妙的情愫。男和女不一定要上床,冰天雪地里翻滚的是赤子之心。“缘分微微擦肩,悠悠调情半天”,林夕真的很懂邂逅啊... |
|
艾丽丝·门罗有一篇短篇小说《漂流到日本》。女人为了再见一位曾经短暂相识的多伦多男子,带着女儿坐上了火车,在火车上邂逅了另一位男子,继而擦出了火花。多伦多男子是门罗的麦格芬,而岩画则是本片的麦格芬。不同的是,门罗笔下的人物面对欲望与自我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心塑造,而本片则相形见绌。短暂的欢愉,女儿不见一时悔恨,下了火车之后复又回归欲望本质。连贯、真实且自然。而本片则人物性格模糊,性情随意转变,甚至有点青春爱情片的走势。 |
|
尤霍·库奥斯曼恩通过手持摄影机在逼仄的车厢空间内的浅焦近景形成某种情动,《六号车厢》的isolation充满末世与死亡质感,正如影片结尾,关于死亡的意象以《泰坦尼克号》为隐喻被阐释。摩尔曼斯克的岩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标记,关于存在的极点无法从物理或心理把握。在影片中,作为外部记忆的介质逐渐被剥夺,向北的列车这一居无定所的非-空间则是时间线上的退行,从后苏联的佩列文,梦露,文学俱乐部到旧苏联的工业遗迹,历史回忆及创伤。然而《六》却仍然是一个拙劣的童话,两人之间的关系在全片中处于绝对固定状态,无法感受到彼此差异的存在,以及恋人某种流动不居的心理状态,因此不足为奇的是,最后一刻的止步避免了冒险以及死亡的到来,或者结局如用弥留之际的一个梦境,伴随着车内的俄式摇滚,毫无真实感。 |
|
滞重的热机,轻盈的身体,东边来的男人和西边来的女人一同奔绝对的“北”,亦是溯共同的源。精巧的世界内不见时间标记,只有在暴风雪中我们才知道这是《泰坦尼克》后的世界。坐在残骸上大笑,置生死于度外,比《安妮特》乐观得多。 |
|
[奥利最开心的一天]导演新作,获戛纳评审团大奖。一段列车上的萍水相逢,成就一世美好回忆。来自芬兰的考古学女大学生,来自俄罗斯的青年矿工,告别昨日踏上新途,从厌弃烦恨到携手同行,在暴风冻雪里翻滚笑闹,在红霞夕照下挥手作别。逼仄车厢内的手持晃镜,映射出陌旅中的疑虑不安,七八十年代的轻快老歌,契合于已然久远的磁带DV。笨拙的素描头像,恰似重回孩童打开自我,轻巧的表白-骂街互换,犹如穿透语言雾霭召出真情之光。一种适切的神秘魅惑始终弥散在影像之中,一如荒冷灰蒙的漫天飞雪,一如男主半途下车看望照顾的老婆婆,一如女主长途跋涉心心念念看到却并未以镜头呈示的摩尔曼斯克岩画(一种至终不露真容却推展情节的“麦高芬”)。PS:美中不足的是部分元素稍显刻意,如老婆婆对女主的鼓励台词,以及偷DV的高大帅气同胞。(8.0/10) |
|
#TIFF 2021#导演很可爱,正片更可爱。一次车厢偶遇造就一场奇妙的感情,笨拙的粗犷男人用热忱打动了内心充满伤感的女人,也打动了屏幕前的观众。尽管最后女主可能不会爱上他,但这一场单恋依旧如此美好,最后那句“我们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既浪漫又伤感。 |
|
不远万里,去一片荒地中认真看着自己。 |
|
我太想念摩尔曼斯克了!一样的火车旅程,一样的二等车厢。除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冬天,而我是夏天去的。也许,无论现实和电影,这都是一场错位的旅行。夏天的摩尔曼斯克是看不到极光的,正如冬天的摩尔曼斯克看不到岩画那样。可电影里的结局为什么如此浪漫,比冰天雪地的北极更凛冽,比惊鸿一瞥的相遇更短暂,像在巴伦支海上乘风破浪的泰坦尼克号:“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
|
我开始脑补另一个结局:去看那不可能看到的岩画,死在漫天风雪之中。 |
|
78/100 #TIFF2021# 有一些近似伊斯特伍德式的简单纯粹。如果《彼得罗夫的流感》里的公共车厢可以被描述为失效的公有制乌托邦,而《六号车厢》里对共有的空间和体验其实更保持了审慎的乐观,一些史前的旧东西不再容易被记住名字,也不再容易被看到,因而人们需要拿起摄影机和画笔来记录一些转瞬即逝的记忆,车厢仿佛隔绝世外的世界起点,当然也不是没有“火车—电影本身”的比喻,以及不具备永恒保存期限的“脱离语言超越社会语境的奇遇—人与人之间的偶然联结”,画笔其实也像是史前的“摄影机”,简笔画、岩画代替胶片进入自我,证明存在。 |
|
喜欢!导演和演员都是有想法有思考的聪明人,单拎出来很简单的内核却描绘得又精致又粗犷,也没跟着原著把火车开到乌兰巴托。影片全程牢牢聚焦在两个人物身上,导演“不想让观众看到角色视角之外的内容”,所以对于影片最核心的火车和岩刻都没有任何远景的完整呈现。岩刻部分更是完全的反高潮处理,一是那本就不是女主的梦想,二是更着力在男主对女主的视线。车厢拥抱那一幕,在只有右上角昏暗灯光的几近黑暗里,男主额头疤痕下那双慢慢抬起进而闪着光的眼睛实在是迷人。 |
|
影片中援引了玛丽莲·梦露的那句台词“从来都只有局部的我们碰到局部的他人”——劳拉与廖哈展现给对方的,终究只是局部的自己。甚至就连他们本人,也只认识局部的自己。 |
|
尤霍·库奥斯曼恩的两部长片都描绘了一个我们业已失却的时代,它像绿皮火车一样缓慢——它是感伤的,指向了每个人最孤寂、最失意时刻;它也是纯真的,是每颗心灵最柔软、最善意的部分,在那里人类共同筑造小屋,面对人生的漫漫长夜,抱团取暖,一口一个小鸟伏特加。 |
|
火车旅途连起的两头,一头是莫斯科代表的文明的城市的现代人的那种爱,一头是摩尔曼斯克世界尽头冰原的原始的古老的那种爱,孤独感无处不在所有人都要死,卢梭式的那种高贵野蛮人的爱恋更觉可贵,野蛮的帅气的粗鲁的帅气的可爱的帅气的廖哈,可太迷人了 |
|
一个老套的故事,一场坎坷的旅行,却看到两个孩童般的心灵互相温暖彼此。外表粗旷、凶神恶煞的俄罗斯猛汉有着柔软的内心和人格,慈眉善目的斯文人却道德败坏。芬兰女子的相机里装满了关于俄罗斯的回忆,那里有人、有公寓、有美酒、有聚会,但去往摩尔曼斯克的旅程注定是一次关于过往的洗劫。北极的岩画并非执拗的终点,但这段邂逅注定会终身难忘。最后看到那副很丑的画像还是鼻子一酸,出了火车的外景色调恍若安哲罗普洛斯附体,voyage的bgm真好听。 |
|
旅行艳遇里,人人都是宇航员,短暂逃离地心引力,强烈感受失重,飘飘然如坠半空,遗憾的是,缘分有时效,信任有多快乐,告别就有多悲伤,浪漫好残酷,巨大虚无笼罩,天地一片苍茫。 |
|
基本是个仗义每多土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的模型化故事,卡诺泽罗湖的岩画对照莫斯科的公寓,大概也有国族和阶层隐喻。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车上告别的抱拥已经足够动人,相逢的萍水多过友情又无关爱跟性,孤独的心相互照拂,真的亲下去却又多了一点。 |
|
古人用岩石记录下历史和起源,今人用相机记录下聚会和公寓,我用铅笔记录下睡相,你用白纸记录下爱情。跨越万里抵达摩尔曼斯克,只为了看一会时间的刻印,却在六号车厢遇见了有魔法的人,能够让时间发光。别人说他是附近工厂随处可见的人,他是表白的人,是滑倒的人,是泰坦尼克号上和我一样孤独的人。 |
|
芬兰女人Laura乘上前往北极港口摩尔曼斯克的列车,意欲逃离莫斯科的曾经美好,而在六号车厢等待着她的,不只有憨傻的俄罗斯男人Ljoha,更有心口血液的滚烫迸发。导演尤霍·库奥斯曼恩对情感判断有着傲人天赋,镜头所到之处皆是人类本性对爱的渴望,平凡的Laura和Ljoha之间爆发出的情感张力竟有山呼海啸之感。两位主演赛迪·哈拉与尤里·鲍里索夫非常出色。 |
|
那些你很冒险的梦,只有在雪地里用雪打拳的那个像“黑手党”的粗鲁笨蛋会帮你实现。 |
|
这种感觉好熟悉,晃晃悠悠在原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期待的旅途上,其实没有非去不可的目的地,也没有不能舍弃的纪念品。能够享受陌生本身,常常就是最大的惊喜。 |
|
跟着女主一同不断对男主的印象改观,看到最后不由让人哇得一声:竟然是这么浪漫的电影。粗俗之人未必卑劣,得体之人未必高尚,看完不由怀念起坐硬卧旅游的时光,拥挤的车厢,浑浊的空气,操着不同口音的旅客,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段可以自由呼吸和出行的时光呢。 |
|
太可爱的爱情小品,可能会在未来看很多遍。导演就像考古的女主一样带我们去看了一个来自过去的东西,并没有多么宏大特别。但那些孤独、无助、彷徨、暧昧、心动的私密小情绪,人与人之间尝试去沟通、交流和探索的过程,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远了,感伤、怀旧的情绪氛围充盈并滋养着整部电影。 |
|
我们笑着跑着穿过六号车厢逼仄的走廊,在餐车里推杯换盏抱团取暖;我愿用我的极致浪漫带你领略你心心念念的风景,却忘了我们只是一期一会的萍水相逢——比起简单的男女之情,用人与人之间的大爱来定义这段际遇似乎更为恰当:哪怕知道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就在此时此刻,这份情感亦是真挚饱满!
本片最可贵之处也在于此,它唤起了观众对这种犹如绿皮火车般仅存在于现代都市人记忆里的本真意象和情感的渴望!那种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纯粹的善,试问谁不为之动容? |
|
1.没有什么非实现不可的夙愿,人在旅途,总会投入新的执迷。2.你若想邂逅浪漫,先要拥抱天真。可惜,身处现实的冰天雪地,天真总是我们最先被冻结的部分。不然喝口伏特加吧。3.必须置这个故事于二三十年前的空间:慢的火车、排队使用的公用电话、松掉的磁带,和最亲切的陌生人。放到今天就不可信了。这让人感伤。4.最后,我将用最粗鲁的三个字表达爱意。这是你教我的。5.电影很好看,但评审团大奖就毫无道理。 |
|
掐着秒表描画出情绪跌宕的曲线,用一种跨阶级浪漫幻象打破另一种同温层浪漫幻象,理想左岸与媚俗悸动对调,填满感知上触手可及实则虚无缥缈的情怀泡沫。如同九份的咖啡店旁新开的古早味手作年轮蛋糕。 |
|
无法定义的人与人之间可遇不可求的信任,友爱和不舍;俄式粗鲁但热诚的情感表达和雷厉风行的行动力,Ljoha有种矛盾的矜持,像陀氏托翁笔下的俄国小人物,只占一两页的篇幅,却让人难忘…在暴风雪里肆意玩闹,比起浪漫,更多是佩服。
去看过去,去不了,未来在哪儿,不知道…记得蔡国强说对俄罗斯的印象:堵...
“俄罗斯是个伟大的国家,他们打败了纳粹,还去了月亮!” 今晚的月亮又圆又亮 |
|
游离于“女友”生活圈层之外的处境和独自火车旅行的种种细节过于真切 看得我既怀念往昔又ptsd 后半程男主每个眼神都在说虽然你生活在那个高不可攀的世界但你的愿望我无论如何也要帮你实现 这梦幻的设定在两人于世界尽头暴风雪中砸冰打闹的无忧片刻有些垮掉 令人摸不着头脑 但猝不及防的告别还是感伤 又回头想想如果换作现实中的自己 大概在彼得堡就不会再踏回火车 |
|
考古异地岩画,知晓起源、解析当下。
相机雕刻影像,记录生活、回忆欢笑。
画下彼此模样,不留地址、音容笑貌。
每份形单影只的孤独,在冰天雪地 朦胧雾霾 狭窄车厢里,正不知不觉经历,待回首暖心肆意。
毕竟,向来唯有局部的我们,去触碰局部的他人。 |
|
可爱的结局 |
|
那条心里默念就能想起彼此的咒语,虽然很浅,但会铭记于心。 |
|
很暖心的作品,本来是个怀旧伤感的调调,被大直男弄的喜感十足。粗犷版的爱在黎明破晓前,但在知道对方喜欢女人后故事的发展变得有些不太可信。 |
|
沿袭前作奥利开心的“精神”,“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在这位芬兰导演笔下竟变得如此浪漫、蠢萌,好久不见的美好的工人阶级爱情故事,全盘套路之下又全盘反套路,一个是抽烟喝酒耍流氓的刀疤男孩,一个是头发成日乱得一批的女孩,若说没奇缘,咋可能会相遇在去往遥远北境的车厢,沿途也毫无美景风光可言,就连表白都是用脏话(虽然不是故意的),暴风雪里两人都玩得那么开心,永不结冰的摩尔曼斯克港,北大西洋暖流流淌在年轻的心头,不留联系方式,也能想见两人再度相见,有这样的“不学好”的蓝朋友,看个北极岩画不在话下,虽然全片外在像废旧老厂房般的“粗犷”,但内里细腻之笔处处,那个成日板着脸的乘务员最后都生出丝丝情谊;很喜欢的观感愉快的小片,本来若是还能有欧盟展,这片应是很有希望放映的吧唉 #SFM |
|
看岩画不是目的,摄像机被偷,其实也是被迫放下过去。火车就是一个流浪的工具,而人生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孤独的流浪。对这类讲孤独的影片有种偏爱。比如,《水牛城66》、《雾中风景》、《德州巴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