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六号车厢 Hytti nro 6 (2021)

    最近更新: HD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8 IMDB 7.5 蓝光
      偶然と想像
      2021
      剧情片
      日本

      偶然与想象

      偶然と想像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往后将是滨口独步影坛的黄金十年。和洪尚秀之类比较并无必要,因为滨口俨然自成一方风景,他的故事不可能让人失望,因为他不设置悬念,更不试图展示什么以说服观众,他只是通过一座体验之桥,邀请你进到他的世界里来;在这里,故事性的“偶然”不再是主角,因为我们享有的是电影的“偶然”。手册五虎将中最难接洽的两级,侯麦的设计和里维特的即兴扮演,在他手上加之黑泽清式日常的仪式化,达成珍贵的和解。本作看似行云流水的几场相遇中,便藏着影史隐秘的交锋:故事二是侯麦式色诱的变体,故事三是里维特演员观的举一反三,而故事一则是《夜以继日》和《这时对那时错》的分台重演;可一切又在滨口的表演调度和剧作层次上被统筹归总。在这个创造力奄奄一息的年代看到滨口是一个奇迹,因为他的身上似乎映照着许多前人的名字,又似乎只是电影本身。
      • 滨口龙介果然比洪尚秀还侯麦,借“巧合”这个命题,对人际情感做出了如手术刀般精准的剖析,但同时又不失温情
      • 名字点出三个小故事的奇妙共振之处,每个故事都有creepy coincidence,亦有发生想象的多层情境,不确定性游弋于两词之间,我们观看生活的崩塌,然后观看生活的重组,像轨道的岔口和红绿灯的组合。暂不比侯麦,滨口(仅限)这部对比洪常秀,有很多有意思之处,人物的交谈是相似的,洪常秀更不注重前置的剧本,滨口则注重剧本的规划,两种世界性的写作,皆描画生命的多重状态,又因日本、韩国国民性的区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技巧和风格。我个人的最佳导演或评委会大奖。
      • 4.5 滨口已经不满足于展现magic moment,而是在人物对话的碰撞和错位中创造magic的观感,日式生活流的场景却发展出不可预知的剧情走向和层次,介乎于侯麦的哲思与洪的反讽之间,轻巧又耐人寻味。
      • 【柏林 2021】喜欢《夜以继日》的观众应该会很喜欢这部,三个短片互为交织,滨口龙介再次将女性心理状态拿捏得恰到好处,同时配合其高超的调度技巧,将影像的穿透力用到极致,大师气象已成。
      • 门与侵入仍是一切的出发点,本质依旧是非常规外来物质对既有时空平衡的打破,进而引起以人物关系场力为支撑的宇宙失衡,并随之重组诞生的新情感甚至新生命。三个短篇皆由侵入-失衡-新生的结构组成,结局或决绝,或犹豫,或共情,一副美妙的光谱,从当下的偶然中发出,在记忆的想象中变奏。拍下身后的街道,目送离去的情人,唤作恋人的情愫,都是无法割舍的怅然若失,都是夜以继日的思念泡沫。滨口龙介在近乎偏执的有限场域里,爆发出了依然残酷的伤逝,与依然滚烫的热情。
      • #71st Berlinale# 评审团大奖。9分。滨口龙介真香!剧作实在精妙,《魔法》可能稍弱而且更洪常秀一些,不过《开着的门》真是神了,完全是从不可能的角度展开了神来之笔。《再来一次》虽说不免让人想到[花样年华],不过这一段是全片视听上最出色的(倒影以及电梯的精彩调度)。制片规模控制得当,精致又轻巧,当然舞台感还是有点过强……
      • 想了很久,人类生活,生存之平行状态,奇观时刻,冥思时间,这些要全归为“一日”的波澜,那么人生就是在日复一日的coincidence n imagination 中波澜不惊吧,当溢于影像边缘的甚至已经不止这些,滨口这才真正走进了我的电影世界,长评二刷再补8。
      • 捂著臉,再鬆手;關上門,再打開;走上行路,再換下行———這是一個關於反覆的電影。直到最後故事才亮出了正身,「臉」不正是魔法本身嗎?它是對抗孤獨宇宙最重要的武器,它不可再生,不可反覆,每一刻的存在都值得為它譜曲,正如林夕所問:如何不後悔?
      • 熠熠发光的Screwball Comedy,性感美丽的男人女人!在凡俗的景观中等待某个超脱于现实的魔力时刻。EP1是时间的冻结(变焦镜头),EP2是声音的穿透(空间开合),EP3是场所的轮回(回忆排演)。用最省力的分镜,完成最自由的调度,如身未动心已远,令人捧腹的桥段里饱含深情的告白与深刻的哲思。
      • 滨口还是一个很擅长“拿来”的导演,因此很多技巧和效果会令人感到熟悉甚至有些生涩——因为还在实验过程中,他人痕迹犹在,情境却已不同。洪常秀、侯麦、里维特、黑泽清……这部里的许多人物正面镜头正反打镜头和奥利维拉/尤金·格林也是相通的。夸太多滨口如何“电影”,这部其实远更“文学”了,激情与想象的接飞盘游戏,时间压缩连接的方式,换场景如换幕……不过坦白说,滨口能让我过电,但还是嫌他像魔术师没感情,只有门的女主角在五年后憔悴损,跳到了演绎之外。(最后一段两个演员感觉掉了)
      • 对《夜以继日》毫无感觉的我,这回终于 get 到了滨口龙介。全靠对白推动,但是文本非常非常出色,100%按照剧本拍摄毫无即兴成分,却有完全不露痕迹的轻盈灵动,表演又是那么自然流畅。每个故事都很「小」,就像村上所写的「是人生中稍微繞點路的插曲。即使沒有發生那種事,我的人生想必也和此時此刻沒太大差別」的故事。而在这三个小小故事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情感的描绘异常细腻丰富,洞察力惊人,驾驭节奏行云流水,真是厉害。是那种看起来没费什么力气也没花多少钱好像很容易就能拍出来,但事实上你就是拍不出来的作品。映后看导演访谈,滨口龙介看起来就像个宅男,说话语调平得就像个 AI,简直無法想像他怎么能写出如此女性视角的故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赋异禀吧,真让人生气!!!(其实是嫉妒)
      • 本屆電影節最高,新世代的日系侯麥~好久沒有看到這麼高超的笑點設置,(說笑點設置感覺有點辱沒了編劇)最好笑輕鬆的第二段用一個最灰暗沈重的現實底色的結局來平衡,第三段的橋上告白又淚崩,導演說一段長鏡頭的對話,需要演員用一週的時間排演。教授最後對性癮主婦的遵遵教導真是沁人心脾啊
      • 滨口龙介怎么可以把故事拍得那么轻盈,把情感的秘密琢磨地那么透彻。如果说《夜以继日》看似狗血的故事让一部分人忽略了滨口的魅力,那么这三段故事,非常讨巧地把他的编剧能力以及导演能力给提了出来。#4.5
      • #hkiff45# 当开篇第一个故事古川琴音和玄理在车上聊到“光是和他说话就感受到情欲”就确定了整部电影的感觉。我太喜欢第一个故事了,特别侯麦式的偶然与想象(滨口也说自己是特意想效仿下侯麦)也很喜欢那个双重结尾。越来越觉得滨口选女演员比选男演员的时候品味高出太多。第二个故事也不错。总之不过瘾,没看够。
      • hkiff45|第一部濱口龍介,太會寫故事了!流於生活化的神神叨叨笑L死我,就把第三段中「你是真正的女同性戀嗎?」那句台詞單拎出來,自然到想問導演是不是研究女通訊錄和直女情路糾葛的十級學者。看到不少拿來和洪式小品比的,第一個故事推鏡是很洪尚秀沒錯,但這部也就比洪尚秀好看個一百倍金敏喜吧⋯
      • 每一段都精彩却又能融为整体,其文本深度和层次与片名紧扣,每段“想象”呈现又都完全不同,看后第二天仍在回味。
      • 可以不说,可以不要,可以不是你,也可以不是我。
      • 发现了三章都有"名字"引发的"偶然". 果然女性的感情特别细絮. #1的不满足. #2的瘾与不敌诱惑. #3的女性之间的共情与真挚. 各章都有两个演员的长对话长镜头, 就如导演的采访中提到确实很有互动感,观影就如一个不出声的旁观者. 另外这剧有台词的演员颜值衣品双高啊~
      • 这部是本届柏林个人非常喜欢的,拿了二等奖也好开心!三个故事里,每一个都戳到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就像第一个故事里Gumi眼睛里闪着光,微笑着说,“像魔法一样”。
    • 豆瓣 6.9 IMDB 6.3 正片
      Annette
      2020
      爱情片
      墨西哥/日本/比利时/法国/瑞士/美国

      安妮特

      Annet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卡拉克斯叫我们禁止呼吸,因为不然,我们会发现自己无法喘息。一部美国电影——被诅咒的电影,“历史的最后一章”,卡拉克斯恢复了一些古老的东西:美国电影的线性时间,不可逆的,因此它不可能如奥斯卡先生一样在无限宇宙中超越生死,而必须是Adam Driver,大明星走向金·维多《群众》和斯蒂文森《郎心似铁》结局的深渊;一部法国电影——被消失的电影,卡拉克斯又带回了一些古老的东西:法国印象派电影,让·爱泼斯坦的鬼魅、阿贝尔·冈斯的叠影、路易·德吕克的树、雷诺阿的戏台,一起掘出这最可怖又动人的坟墓。
      • (7.6/10)《安妮特》是Carax作为父亲写给女儿的道歉信,同时也揭露了《神圣车行》留下的开放式结局:Oscar先生最终也成为了一名礼宾车司机。《安妮特》延续了《神圣车行》的怀旧主题,它是Carax对逝去感情的怀念,以及对过错的愧疚和悔恨。电影中出现的绿色是主角Henry(也就是Carax本人)的颜色,代表了导致他犯下错误的自私、自毁、怀疑和逃避。本片类似林奇和德米的结合体,但情绪大于情感,不加克制的情绪让电影看似很满实则很空。不过话说回来,创作者也有表达私人情绪的权利。
      • 基本元素集齐,众人捧高的时代,美誉总是不缺。故事本源,剧作结构/叙事的平凡普通,时间线成长的庸俗,主演的努力,剧情片音乐剧互融的各种寡淡浓香的尝试,皆见。符号时代已经过去了,硬搬概念以为再创新没那么简单。可有些声音和喜剧/歌剧场面(bob wilson的版权费怕是付了不少?)真的是勉强亦无利,与剧场人而言只是抄吧。同时,音乐的轻佻和套路让人无法自欺。木偶的缺钱做作,真小孩的尴尬大人演法亦让人思绪冲突,无法一口咬定导演的真身究竟有几成。最最末尾,还不忘叫观众喜欢记得告诉朋友,那不喜欢,也一定要告知吧!另,苹果和香蕉已经不是隐喻了,是明喻。metoo还不忘晃打一掌,编剧实质对男主充满了同情,女主天使降世一样的唯美空白以及鬼混乱入这些都…………还有就是LC在这剧本里多少投入了自己的生活情感???
      • 看的时候想了无数次,这也许就是舞台音乐剧和音乐剧形式电影的壁垒,而卡拉克斯是想要打破它。
      • 4.5,卡拉克斯的影片一如既往地充满巴洛克色彩,如同他十年前的《神圣车行》,开场的画外音与麦克风声音作为电影本体=催眠术的隐喻,恰好并置于亚马逊的logo——剧场。在影片之中,一个情节剧叙事在歌舞剧唱段和林奇般的柔化叠印中变得诡异化。《安》是查泽雷式复古歌舞的反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将现代性引回古希腊的诗学之中。安妮特是一个能够引起恐怖谷效应的人形,是Henry(摧毁,酒神精神)与Ann(建构,日神崇高)失败的交合的副产品,她的别名叫做资本,而影片则是一个黑色的《木偶奇遇记》。正如同在恐怖影片中所看到的那样,这个鬼娃占据了”Ann'之外不可化约的残余,并在沉默中发散出的强度导向了一个巴洛克色彩的全球叙事/分裂/剥削三位一体之中,一如斯洛特戴克通过球体理论对于全球化进程的重构。
      • 电影没啥问题,但歌真的难听,二元共存太难了,耳朵想谋杀眼睛让我打0星。
      • 今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原来是三十多年前因为《坏血》、《新桥恋人》等片轰动影坛的法国新浪潮后代表人物卡拉克斯的新作。采取音乐剧形式的剧情片,视听制作、运镜调度依然够质量,只是其内容苍白,无趣。导演有61岁了吧,还不老啊,应该有更出色的表现!
      • 瑰丽大气的影像,转场如动画般的朦胧,adam driver的演技已经不需要证明了。故事则设计得很套路,一切为了催生情绪的起承转合,结尾小女孩演技不足以撑起这个本该肝肠寸断的画面,脸上滴的眼泪和木然背词的表情没办法共鸣。(还不如不换演员呢,虽然也是一种情节必需)
      • Pure cinematic experience。开头一个长镜头从现实直接转入电影,太妙了!故事是薄弱,但这不是问题所在,我从来都偏好故事相对薄弱但能给导演留下更多发挥空间的电影,但是这一部怎么说,故事-形式构架中空了,该放进去的东西或者说要表达的东西(情绪?好像卡在某个地方没有进到电影里去也没有从电影传达出来。尽管如此,你不能否认被那些纯粹的cinematic moment击中时、不知道该做何想法时的无措所带来的悸动感,这正是卡拉克斯的魅力所在,也正是电影作为完全视听艺术的魅力所在。P.S. Simon Helberg in,Adam Driver out。
      • 想抓住什么对标否则无法形容刚刚看到了什么 像是大卫林奇抓着杜蒙拍了一部婚姻故事版的温蒂尼 再看预定
      • 很诡异的片子,很诡异的故事。前半段让我想起《纽约提喻法》,后面情节完全失控了。Adam Driver的角色第一次在舞台上发疯的时候就奠定了之后的基调:从导演到演员,谁都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倒是群演信念感很强,因为他们就按传统musical来演的。(而导演和两位主演对旋律都不敏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选择musical这一形式,暴露自己的短板。)一出credits我身后有个观众就迫不及待地说:I'm so confused。
      • 我们跟随这个男人疲倦地跋涉到了终点,时代的终点,电影史的终点,行动的终点,那辆被德尼拉旺和德帕迪约一度骑在林间飞奔的摩托终于驶入一座由巨大的幻灭铸就的坟墓,渴慕已久的黑暗以一个罪愆的面容降临在他身上。从非生非死的独角宇宙中退回来,这是卡拉克斯绝对私人的电影史,将一部古典歌剧用近乎自虐的自指带回当下:他是如何热爱又厌恶着作为一种献祭仪式的“演艺”,又是如何像新浪潮的前辈们拍摄痴恋的女孩,同时像好莱坞的传统般被爱欲欺骗,引向杀戮,又在同一种对怀疑和残缺的热枕之下,宣告陈旧的类型理应终结。一个终极的矛盾体,在哪儿都不得宁歇,到何处都在呼唤未来,即便不知前路何往,也要耗尽浑身解数告别过去和现在。
      • 司机演的还行,唱的真的是折磨我的耳朵。我跟卡拉克斯还是挺难connect的,这位特有范儿的,少年时期喜欢骑着摩托车刺破巴黎郊区宁静的来自巴黎富人区的白男导演,感觉一辈子也就爱讲一个优越文艺白男自恋刻奇的人生。年轻时候是谈恋爱,老了开始讲女儿,但翻来覆去中心还是自己。连女儿都不是女儿,是个木偶,很creepy哦。蛮过时无聊的,但我也从来不讨厌卡拉克斯,真有范儿,但你让现在的我去跟这样不肯老去的倔强老男青年喝酒听他吹b,我可能也不会了。
      • 做爱的时候就不要唱歌了吧(
      • 10+++/10 “直到结尾都不要呼吸”,从片头开始,卡拉克斯不再“催眠”而是直接试图“杀死”观众,亨利成为导演的替身,脱口秀舞台上往返的质问成为了屏幕内外的一场创作者与观看者的爱恨纠葛,然而最后观众“囚禁”了亨利,终结了这暴力的狂欢。外壳或结构是极为古典的,甚至是维多利亚式的,相爱,生子,一场谋杀与复仇,文本时常回到中世纪,在黑夜骑单车的恶魔与依赖自我牺牲的天使,所中和出的安妮特也在结尾被怯魅,幻化成人。而其歌声则是一则神迹,被亨利带回的旋转灯台所触发,正如卡拉克斯一度地对早期电影形式的关注(神圣车行中的人物行为短片),这旋转发光的台灯正是动态影像的雏形:Magical Lantern(魔灯),而当摩灯被摔碎,圣迹凋零,歌唱终止,所有曾被舞台或图像粉饰的暴力也就不再受到保护,一切败露
      • 失望透顶,卡拉克斯生涯最差。只有片头声音提示与片尾落幕散场的自我包装是成功的,那是属于第一段人声录音、马戏团、傀儡剧目、村庄戏台与爱伦·坡的历史墓穴中的观看与聆听,但电影并未变成期待中的穿梭在旧世界与新世界之间的神秘演出。简单的寓言故事,成为最直白的视听风格组合排列的白色画布,然而既往的模糊掉人类语言意义和社会行为的如怪物一般仅能靠观察与想象来透视的的奇异影像,在歌舞片与英语系的通俗规则下却反生出了巨大的限制和枷锁。披上绿色睡袍的德赖弗,与歌迪亚间展开的不仅仅是一段《黑猫》或《泄密的心》似的哥特情感怪谈以及卡拉克斯的回顾与忏悔,更是古典法国电影与现代美国电影的奇妙联姻,然大师技法和名作段落的复现,却总在一种过犹不及的冲撞下局限为最无机的油彩斑点,并未流动、浸染与融合,在形式的漩涡中淹没沉沦。
      • 一头一尾,从“May we start”到“Do you like it”,卡拉克斯的作品依然以强烈的自反的姿态带领我们体悟电影本身与表演本身的意义。红黄绿之中的颜色编码、反复出现的苹果意象和这次“水”的元素等等都让人忍不住反复去揣摩他的用意。它本身的结构十分工整,文本层次却极为丰富。视听依然是一流的,叠化转场取代跳切和升格,成为他最新的语法元素,更添鬼魅气息。
      • “如果男人真的杀死了女人”,《日出》的邪魔变体。依旧是卡拉克斯的死亡之舞,Adam Driver有巨大身躯,可是速度呢?恐怖呢?Denis Lavant总是在刀刃上创造,动作精妙,能跑得比18格默片快。Carax-Driver则没有准备好创造什么,从一开始就以懒散的姿态毁掉了一出Comedy。默片被用作象征的布景,而不是释放最原始的速度和能量。最后一场Annette与Henry的相见倒是火星四溅(近乎杜蒙式的),可惜为时已晚。
      • 故事简单对于卡拉克斯本最不是问题,形式的、修辞的拉满即可。但《安妮特》在视听层面的捉襟见肘感太强了,音乐、哥特式人物和场面塑形皆是点到为止,没预算惊世骇俗,但天马行空棚拍总可以吧,没有都没有,好像钱都花在台下群演身上。虽然不至于又臭又长,但也真的乏善可陈。 @望京电影资料馆
      • ★。“幕”的呈现、转场状态、对“观看”的基本解构,延续着《神圣车行》的特征,不同的是,选择一个故事、一个人物进行不断的挖掘,在每一被拆分出去的局部情境,由情绪主导着完成意识的深入与流变,而当情绪转瞬即逝时,大量的歌声继续高强度维持,兼顾了表层叙事、吟唱、以及情绪走向,严丝合缝,毫无喘息。
    • 豆瓣 7.9 IMDB 6.8 HD中字版
      The Power of the Dog
      2021
      剧情片
      美国

      犬之力

      The Power of the Do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不是,我好好奇你们都在哪里看的呀?我也不能去威尼斯电影节,好想看🥺
      • #venezia78 主竞赛单元。看本片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因为节奏和紧张程度都不符合对这样的导演和卡司阵容的预期,前半部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到底要讲什么,中后段渐渐明朗,燃起希望,到了最后,jaw-dropping。简•坎皮恩,还是那个狠角色,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场温柔的杀戮,试问谁敢像简•坎皮恩这样磨刀磨这么长时间,且不闻霍霍?看完只想哇哇大哭,为什么,为什么啊😭 那个年代,终究没有自我救赎,只有自我放逐。卷福饰演1920/30S西部牛仔,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挥之不去的英国背景,无法人戏合一,但结束后,他戏中迄今为止最有深度的表演与戏外几无瑕疵的口碑合体,一股浓浓的悲凉升起。 Kodi Smit-McPhee,比甜茶小半岁,同样拥有一张秀气俊美的脸,眼神却可凶狠太多。
      • 背着上世纪一百年的历史记忆,简·坎平的确显得严肃、深刻,她一出手,那些只会喊口号的女权电影就成了小孩过家家(充其量是关于女性的题材,而不足以称为充满力量的女性视角)。电影对男性(情感)有具像又深刻的思考,在2小时里,保持完美、高度克制的节奏,呈现出这个时代所缺少的“耐心”,非常难能可贵。本尼太适合这个角色了,他与皮特成功演绎出一组男性关系的景观,阳刚与阴柔,被凝视、被参观、被暴露。出色的视听,不仅让我个人因无法在银幕观看而深感遗憾,也成功渲染了一种独特的压抑之感,就像是在“娘炮即病态”环境里所经历的那种(不堪回首且不断逃避、抵触面对的)感受,戳中了人们对男性气质迷恋的心事。整个观影过程很复杂,似乎缺乏趣味,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妙趣横生。
      • A-. 初看觉得缓慢,回想时才发觉,这分明是一场极具仪式感的凌迟处死。在或暴戾或淡漠的假面下,人物若即若离的状态似乎成为某种法则,因为一旦伤口暴露,就已必死无疑。猜测成为接近内心的唯一路径,但也正因此,情感拥有了悬疑般的张力,而本片最powerful的,也正是那些“草木皆兵”的瞬间:丛草的起伏,马背的抽搐,梳子的响声,暧昧的神色。声画调度无比精致,每一帧在大银幕都美不胜收。好一把磨得锃亮,杀人不见血的刀。
      •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波澜的情绪,却又数度以试探的方式挑动着观者的神经。隐晦的观感,配合着电影里各种压抑的情绪,让观者跟着电影里的每一个人行走在情绪的边缘,跃跃欲试又欲言又止。每一组镜头都有自己独特的用意,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悲怆。
      • 挺棒的,果然是因为网飞才去不了戛纳
      • 语焉不详,却也因此留足了“细思极恐”的空间。口哨、木梳、马靴…声效设计为情绪的推进注入了灵魂,放大的细节迫使观众变得敏感,去捕捉角色之间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第三段最佳,第五段最差,差到元神尽散,有些遗憾。
      • 导演太稳了,全程都是极度克制的叙事,靠各种细节来交代故事和人物关系,随着电影缓缓地进入,细节的力道越来越强,戏剧张力也逐渐拉满,最后在男孩床边转身时的一笑,既耐人寻味,又让人深思。阉割,伤口,皮绳和死亡,处处都是点破不说破的暗涌张力,导演的控制力称得上大师水准!
      • 威尼斯第一场,小男主好厉害,本尼你也有今天。铺垫很长,后劲蛮大。#Venezia78#
      • 其实罗拉这个角色可以更丰富一点,基本所有女性的戏码都靠邓斯特撑了起来,整个本子从沉闷慢慢到高潮,节奏还行,深柜板卷福的效果反而更好了!最佳演员奖感觉能中一个!
      • 我有點傷心。可能因為看到一半的時候開始關注前排大哥睡著打呼嚕,和他旁邊另一位大哥小心翼翼想要觸碰卻又收回的手。
      • 有点用力过猛,全程都在努力绷着藏着,通过人物情绪和关系状态去推动叙事,原著文本压制住了影像,有几场戏单拎出来还是拍得挺厉害 #威尼斯主竞赛 #多伦多线上
      • Tiff2021。不错的character studies。演员们演得奇好,但感觉剧情上似乎差了一口气,卷福混蛋和mean都不够彻底,弟媳带来的小屁孩儿儿子又不够心理变态阴暗。要是两个角色再极端一点,一个psychobitch mommy dearest mean drama queen、另一个是青年汉尼拔风格的阴冷带微笑的变态虐待杀人狂,不知会不会对戏剧张力有所帮助,而且里面的homoeroticism也是点到为止。感觉简坎萍自≪圣烟≫后的作品越来越妥协安全缺乏玻璃刺了。还有题目与其叫犬之力,不如叫先前的中文标题≪犬山记≫,片中也有交代为什么是犬山 —— 张开狗牙的荒山也更锐利些。
      • 没想到西部口音凶暴人设的卷福也这么🉑,没想到刚吃了个瓜,瓜就掉了。坎皮恩操刀,刻画人性复杂的层次丝丝入扣。
      • # 78 Venezia # 思考了几天,还是觉得如果不二刷会很不中肯,咨询了身边看过的人一半没看懂,一半评价两极,陷入没办法给评价的纠结,等院线上映吧
      • 90/100
      • 威尼斯主竞赛第三场,阿莫多瓦和简坎皮恩都老了呀。前半段看得我昏昏欲睡,剧情推进得太慢。总之略有点失望吧!
      • 对生活感到疲倦的Rose说,“it’s just another man”,但男的都觉得自己是dog with power,另一种疲倦。
      • “Deliver my soul from the sword; my darling from the power of the dog.”(圣经《诗篇》22:20) 整体故事可能就像它呈现得那些纯粹,但是get起来非常非常费劲。比起清晰有力的叙事,坎皮恩将描摹重点几乎都放在了人与景上,靠着几位主演对于角色分寸的出色拿捏能受到感染。从对缺乏男性力量的侄儿的鄙夷和排斥,到最后的合作与接烟,都可以看出菲尔这个角色明显的转变。而这些影响似乎都是潜移默化的,可能是这个家庭里Rose的进入、Peter对于犬影的可视,所以他抓住一切机会去嘲弄、咆哮,为的就是守住自己的男性主权,并逃离内心深处的那一本本印有男性人体雕塑的书册。但我还是无法肯定这个故事的架构和叙事方式,完全将我试图共情的心推向了远处。
      • anti-血色将至啊,优质到无趣 @望京电影资料馆
    • 豆瓣 8.1 IMDB 7.2 HD中字
      Mauvais sang
      1986
      爱情片
      法国

      坏血

      Mauvais san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件事解决了就全部迎刃而解,我知道这相当于犯罪,我是凶手,你是我微热的手枪,遗留在犯罪现场,我希望我留在你身上的指纹会消失……丽丝,丽丝,不要想‘时间会治愈一切’,主动点,快、快,以最快的速度忘掉我。”
      • 纵使有着年轻人的造作感,不可否认卡拉克斯可能是这个时代最爆裂,最夸张,也最充满绝望的电影人,作品永远爆发着最热烈但注定昙花一现的情感,而德尼·拉旺是他电影不二的代言人,正如影史上所有的黄金搭档们一样伟大,Modern Love!
      • 年轻的朱丽叶·比诺什和朱莉·德尔佩,啊。
      • 新浪潮的坏血在骨子里作祟
    • 豆瓣 6.8 IMDB 6.7 HD中字
      Bergman Island
      2020
      剧情片
      德国/法国/瑞典

      伯格曼岛

      Bergman Islan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实在太meta了:一个导演(Mia Hansen-Løve)拍了一个导演(Vicky Krieps)创作一个关于导演(Mia Wasikowska)的片,但毕竟阿巴斯只有一个。结合影片一拖再拖拍摄与上映,结尾真的是感觉Løve如同Krieps陷入了不知道该怎么收尾的瓶颈。关于本片对汉森洛夫/阿萨亚斯关系的影射已经无需赘言,Wasikowska的扮相几乎就是Hansen-Løve的复刻,影片中反复出现的Robin Williamson的凯尔特音乐,阿萨亚斯之前在《夏日时光》里也用过。至于影片标题,这片已经不是三句不离伯格曼了,戏中戏之前伯格曼几乎每一秒钟都在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影片里,但真的和伯格曼有什么关系吗?好像又并没有太多关系
      • 感觉是看了一个四层套娃的故事,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和前男友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去法罗岛的英格玛·伯格曼故居写作。她在写一个新剧本,剧本中一个女导演和导演丈夫前往法罗岛写作,写了一个女导演在法罗岛遇到了青梅竹马的前男友,上演了类似于伯格曼的《婚姻生活》的故事。女导演剧本中的女导演,不知道如何给电影收尾,她们不想走伯格曼导演的对待感情的老路,最后选了一个女性化的解题思路,也给了“伯格曼跟六个女人生了九个孩子”这件事一个立场。
      • 3.5,元电影元素和戏中戏的交错依然难以扭转这个羸弱剧本的单一性,这样没有水花的流水账,我们已经在MHL失败的印度之旅中遭遇过。作为一个诚实面对其生活,并在作品中反思、疗愈和消化的作者,《伯格曼岛》再一次是高度私人的,她甚至并不热衷于玩弄电影结构,她所能留下最宝贵的东西是两位女性角色在婚姻和情感中最真实的状态,而这也正是影片中最打动人那几个有限的瞬间。
      • 3.5 其实是汉森洛夫和阿萨亚斯的故事,然后再是女主(汉森洛夫)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戏中戏)来试图解决情感障碍和生活瓶颈,最终虚构和现实相交融的神秘感来自情感也来自创作本身。和《驾驶我的车》同日放映很有趣,完全可以double feature,一个契诃夫一个伯格曼(不过这片里面伯格曼有点过剩了(最喜欢戏中戏那段
      • 只不过就是在法罗岛上套拍爱情小品 ABBA一首歌基本定了调 还要强行碰瓷伯格曼 也挺难为导演的。作为拥趸 腻味这种less harsh的玩意儿。另外 这丑哭的海报是认真的吗?
      • 评分低得离谱,可我很喜欢。以后一定要找个机会去法罗岛上参加“伯格曼周”。观看时,忍不住一再赞叹岛屿之美,简朴素雅的建筑,干净清冷的大海,伯格曼留下的遗迹,再配上竖琴与风笛的配乐,真是想立马飞过去。
      • In Another Country. 从需要影院、剧本、叙述作为引子,到随后隐秘掉了叙事层级间的接缝,各层终于能够流畅地互相渗透了。但在一个巨大的天然电影博物馆面前无法保持冷静,过于谄媚电影,变得像是豆瓣用户的线下聚会。
      • Bergman occupied a very important place,不过仅仅是她的imagination,在她妄想捏造的剧本之中并没有任何伯格曼的痕迹。米娅·汉森·洛夫希望通过伯格曼所在的法罗群岛召来某种《婚姻生活》的模式,却无法绕过这种简单的致敬,只剩下《打扰伯格曼》中的只言片语,更像是以一种私密化的模式解构了这个代表着严肃宗教与形而上的名字,而这种私密模式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指向了她的前男友阿萨亚斯。在她的叙述中嵌套着一个充满性幻想的故事,是伯格曼混乱而充满情欲的私生活的一个女性版本,又在影片的结尾重新界定为对家庭生活的重新确立,在欧洲式,知识分子式的表达背后是《廊桥遗梦》式的合法出轨,但无法通过全片找到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关系或冲突,更像一部漫长的风光宣传片。
      • 还可以这么操作的吗 在Faro上立一个项拍两部片 不带这么过瘾的//看到Mia扮演的戏中戏女主角Amy失落地躺倒在床上,画面消弭冰消瓦解,随后Vicky饰演的Chris从床上迷糊醒来,已经忍不住打出满星;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已经开始期待坎皮恩之后第二位获得金棕榈的女导演。迷影、轻巧、玩笑、反复自诘,夏日里最后一缕充满爱恋的柔风,女导演的重重化身都值得大书特书,所以在Fårö拍一部电影是不够的,一口气要拍两部过瘾! 和米娅·汉森-洛夫一样沉迷于名字游戏的我非常高兴本片中没有出现米娅·法罗。
      • 6.0。電影結構與漢森洛夫個人過往的投射形成了四層嵌套,而她又尚不具備韋斯安德森以童話風格為切入的整合能力,以致於成品顯得繁瑣無力。最好看的其實是居於最中心的短片,畢竟對失去愛情的眷戀是漢森洛夫的拿手好戲,可惜無論是觀眾還是她本人都不再需要第二部《再見初戀》。至於前一個小時以伯格曼軼事百科全書式科普所串起的法羅島觀光宣傳片,多少有些脫節和吊書袋。此種自我感動的尋訪實在惱人,我如果是島上居民大概也會裝作聽不懂英語。
      • 4.5,中途一度晚节不保,也非常melodrama,但视觉和音乐太好了,感官体验很强大。
      • 虽然是非常私人的一部戏,但情感却意外地可以共通,由于并没有看过几部伯格曼所以迷影的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女主面对创作和婚姻的双重瓶颈,那种潜藏在宁静之下的焦躁与束缚我个人是很能体会的,这是一种女性关于情感很微妙的独自感知,那些分歧与冷漠、忽而希望忽而失望、自身的局限与想要打破的探索等等,对方真的会参与吗?在一座孤岛上做自我挣扎,最后的团聚是暂时的与自身和解,注意只能是暂时的。导演的技法似乎又成熟了,岛上风光如画,徐徐铺开一层又一层的故事,处理得甚至带有一丝幻梦。这是一部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只需要向自己交代的电影,有共鸣才会喜欢它。
      • 创作套创作的套娃结构,奈何导演才华跟伯格曼有断层,拍得很散以后不许再拍了... (好想去法罗岛看一个星期的伯格曼电影)
      • 看了十五分钟就确定自己会喜欢这部电影,果然。这个片子就是那种,如果我有个同样喜爱电影的伴侣,我们会在周末晚上挑选出来并抱在一起看的电影。正所谓睡着也好,醒来也罢,谁要关心有没有伯格曼呢,有彼此拥入怀中就够了吧…that's life.
      • 2021戛纳主竞赛入围。其实真心说要是不从柏林逃跑,应该能混个二等奖或者三等奖吧。把片子当喜剧看就对了,转着圈地自黑、黑前男友、黑伯格曼,很多时候居然有看伍迪艾伦片子的感觉,太好笑了。几乎要放进年度十佳的作品,不过,剧作的套层结构其实互动可以更多一点,现在这个其实做得不够足(以及其实真应该做个桥段搬演/仿拍);以及结尾实在太顺拐了(真·编不出来了吗?也不能这样应付吧!),伍迪艾伦来做个同题目绝对会有个好一百倍的结尾。音乐加分。
      • 一开始还蛮平淡的,特别是女主真的好烦,会让你以为又是一场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吟,不过戏中戏部分反而特别喜欢,大概是米娅这个角色太有共鸣了,渣男也渣得不动声色,让人恨不起来,感觉是摩羯座爱上了双鱼座?无论如何,和前任玩玩是可以的,心存遐想再上贼船那是万万不可的,没有“相遇太早或太迟”这种事的,你们分开总是有原因的,而且它会一直存在。
      • 不敢相信有一天我会认不出Tim Roth
      • “你想看一部友善的伯格曼?”“呼喊与细语”“那像一部未经宣泄的恐怖电影”。法罗岛对每个人不一定都是朝圣之旅,可能这里只是供给候麦的夏天和假期,以及上演他关系中的一段。
      • 配乐跟影像感觉不在一个拍子上,所以每次配乐一响起,我就以为自己在看什么学生作品。
      • (7.5/10)汉森-洛夫将自己的生活拍成电影,中途略显笨拙和重复,但最终的成果真实又感人。前半段中汉森-洛夫对感情里因对方更成熟而感到的焦虑刻画得十分成功,戏中戏的部分则将现实中的依赖、无助和孤独进一步放大,虚实结合的尾声则是她得出的感悟:在感情关系里和创作过程中依然要保持适当的独立性。
    • 豆瓣 6.8 IMDB 6.1 B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
      Le Sel des larmes
      2020
      爱情片
      法国

      眼泪之盐

      Le Sel des larm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70th Berlinale#主竞赛。菲利普加雷尔又双叒叕拍了一部黑白小言情片,又双叒叕是花心渣男(以及三人行故事……)但是角色和演员都真的是讨喜啊,对他竟然也讨厌不起来……这大概就是菲利普加雷尔的魅力吧。影片摄影依然保持了超高水准,把巴黎拍出一种古典味道;加上旁白的使用,让影片颇具文学气质(对心理的分析和对情节的预叙,也让男主角显得不那么渣)。加雷尔一直拍的是这种青春片,关于年轻人的困窘,冲动,梦想,对爱情的渴望和探索,相当美好。不记得他的影片中之前有这么重的北非裔角色,算是变化之一?
      • 期盼明天就会来的男人,可能永远不会来。正和别人在床上的女友,可能是在赶我走。不断去赶下一趟爱人火车,怎知沦为感情椅子上的撑木,或是挂在忠贞门外的领带。有的爱是等待一生,有的爱是佯装孤勇,有的爱是受尽委屈,最后都无疾而终。知他在门外,知他不会来,知道缘分已结束,就是不知爱情是什么。
      • 女人当然是加瑞尔式男性永恒的导师,但父亲可能才是题眼,最后给予了儿子比女人更深刻成长教育,扮演父亲的Wilms也唤起早年加瑞尔电影中父亲形象。至此,《嫉妒》以来三部曲正式延展到了第四部,不知道套用剧中父亲台词,看到路易拍电影的菲利普是否比自己拍电影更高兴呢,而卡里埃则构成了两个加瑞尔之间有迹可循的接力棒。
      • 柏林第10场主竞赛。看到有人说这样的电影为什么可以进主竞赛?大概就会像之前《夜以继日》在戛纳一样,喜欢的人很喜欢,讨厌的人也足够讨厌。这部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用近乎于原始的影像方式:黑白、旁白等,来探寻男女之间最根本的情感逻辑。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在跟随自己的心走,随心所欲,但电影看下来会发现活的最通透的人其实是父亲,这为传统的三人行和多角关系增添了一种新的思路,也是后新浪潮走到今天的一种变种。正因如此,它才会两极分化,但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当中某个角色的身上看到曾经或现在正在经历的感情状态。
      • 他是不是一辈子都在拍小学作文?
      • 这片很烦,一直打扰字幕操作员瞌睡,睡了醒、醒了睡…建议这部电影移步本次上影节杜比厅,还字幕员一个安稳好觉、不被吵醒。
      • 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文本本身是否能与社会价值相吻合,是本片最具有争议的部分。当包含女性角色在内的一切都成为渣男成长史推演的工具,那么这样的故事表达本身就值得商榷。况且这个叙事过程也很是粗糙,菲利普·加瑞尔的金句仍在,但佳章难寻。
      • Bravo! 屈指可数的特写,都给了眼泪。还有父亲离开儿子公寓前的一个表情。想重看《秘密的孩子》。
      • 在常见的渣男狗血故事中加入了老父亲这样一个角色,瞬间就变得很有意思了,旁白用的也相当巧妙
      • 真的有必要进主竞赛吗?
      • 事实证明越渣是越容易被爱的,还有,一定不要等某个人,一切都是缘分
      • 「SIFF-13」与《浪荡儿》套娃了一下,渣与被渣,讽刺满满的直男成长记,对于男主,女人是越便利的越香,新的城市新的女人,往返一次也要换个女人,而我能给出的最大理解便是“渣人也是情感受害者,因为他们需要爱却不懂爱情真谛”。但Philippe Garrel对我的吸引永远在故事之外,粗粝的黑白是其一,还有女人压抑着怀疑和爱意的颤抖与泪水,爱情会让一个深陷其中的女人趋于流浪气质,而一个男人的懦弱表现是,当他做了出于自私的愧疚之事会对女人说“你看你都害我做了什么”。男人从幼稚到成熟的故事已经让我疲惫了,它近似于一种被宠溺的一波三折,娇嗔又过时,不过把包包扔在地上拥抱并接吻是一件多浪漫的事啊,哪怕爱情几日便消失。
      • 黑白片,特写和夜晚的镜头特别美。三个女人如此不同,却皆是怯懦的男主之镜子或学校。表面上,三段关系像侯麦式的道德故事,但沉重的结尾反过来凸显了父亲角色的重要性。于是木工的职业、回家时父亲教做棺材的段落都显出了意义。
      • B+/ 黑夜里的肌肤是星辰。
      • #23rd SIFF# 游走于藕断丝连的异性之间,噬食着优柔寡断的情感漪涟,问自己,爱是什么?你不懂爱。 子承父业,然父却撒手人寰,大哭一场,是否尝到了眼泪的咸味?那是盐。问自己,盐是什么?你说是爱。
      • 清醒的人最荒唐,看哭了
      • 啊!
      • 自《嫉妒》开启的“不忠”三部曲,菲利普·加瑞尔以黑白胶片探索男女之间最私密的关系。《眼泪之盐》看似以时间与地点的出现打破了其创造的关于爱情“元故事”的概念,却用叙述和影像本身赋予这个故事更加强烈的普世性,它是关于所有爱情的原初,所有最基本的欲望,所有可能的相遇与离开。它是一场爱情教育。
      • 加莱尔近年作品中完成度最高的一部,《情感教育》的颠覆重生。斡旋于不同女性之间的主人公,高度自私却又无知无觉地选择了天秤最轻的一端,失去的沉重总是在之后才留下痕迹,就像眼泪干透之后的盐分。羽毛般轻盈的剧本和构思,戏谑和唏嘘之间却因为父亲这个角色的存在而平添一份沉郁。
      • 3.5 比起之前的作品,菲利普·加莱尔显然加入了新的东西,比如新的肤色,但他也失掉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简洁。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