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冻感冒了 |
|
感觉《劳作与日子》是更合适的译名,且更适合做成五屏的影像,在美术馆中呈现,观众可进可出、游离地窥探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影片探讨了与《人生果实》相似的主题:夫妻相伴、衰老与死亡,uncut version.好几章都以黑夜开头,京都乡村的蝉鸣蛙叫、间或雨声。妻子的一天通常从田地劳作开始,然后会友聊天、生病旅行…这松散的情节线其实可以剪到两小时,polish一下对话台词,完全可以成为一部日式小清新家庭片。为什么导演反其道而行之呢?我大概看到第二章时理解了导演的用意,那些平淡的黑夜、无聊的静默、重复的风景与漫长的路,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啊!Totally uncut,我们无法越过生活中的大多数无聊与无趣。于是,今日份天问:如果我们的一生是一部两小时的标准时长电影,那么目前为止的人生中有多少是废片呢? |
|
犹豫了一下,还是三星。不值得我五点起床一路折腾,但这种电影如同薛定谔的喵,你不看怎么知道。它吧,可以归纳成“带背景音和人声的动态图像小说”,甚至小说都不到程度,散文吧。绝大部分镜头都是固定机位的定格画面,这小村子里里外外能固定摄像机的点大概都拍了吧😅 但单纯定格远比不上《24帧》,而用定格镜头拼成一个故事这个手法虽新,但只能用一次,不可复制啊。内容本身很普通的日系乡村生活。比起这片,我觉得我充满仪式感地跨城赶路为了一部电影在影院坐九个多小时这个行为,更加有艺术感呢。 |
|
Melting.明晰的对《东京物语》事件的援引。也许并不存在后期的黑场,几次从暗场中显形的光点都证实了所谓暗场即是摄影机未捕捉到任何光线的时刻,于是便带出了整部电影最核心的格式:恒定的曝光参数。人眼不再成为光线照度的指标,天光决定了整部电影,昼夜与季节。基于此,更加大胆地猜想在同一组镜头里,选用了一致的景深,从而有了一个恒定的观看位置,因此,相比构图,焦距成为取景的绝对参照。尽管视觉因此受限,听觉却广泛地被打开了,固定取景的静物由此复活。 |
|
当你看完这部电影你才会真的感受到,人生不过就是眼一闭一睁的瞬间(这是我在电影院睡的最香的一次) |
|
恕我毫不客气地睡了醒醒了睡看完的此片。场内不少人是带着頸枕來的~我覺得和此片搭配得剛剛好。鼾聲四起~睡倒一片,花320塊錢和9個小時坐在這裡看這個片子本身就是一場行為藝術~ |
|
声效和气氛好,除了自然的部分和说当下教育的部分,抛去我睡着两次无法评价的部分,生活部分不是很喜欢。散淡没问题,太过散淡很难不是问题。 |
|
中间影院的座椅像火车硬座,时睡时醒的状态像火车上的一场长途旅行,醒来四季变化,梦中溪水长流。更神奇的是,人的一生真的睁眼闭眼间结束了,忽然醒来,一群人正在为男主人天堂之路送行。真如一位豆瓣网友所说,大家有人带着颈枕,有人裹着薄被,有人会流泪,有人会睡着,320块钱,9个小时,一个表演出来的"纪录片",这本身就是一场行为艺术。突然想到散场时两个观众聊天,一个说冻死我了,一个说热死我了,两人相视大笑,“看来你应该带个暖手宝,我应该带点冰。” |
|
欧美双导演描摹的一次得体的东方式迎接死亡送走亲人的过程,也是对《东京物语》的现代化反向解构,人变老后还是很可怕的。农妇日夜劳作联络邻里照顾生病的丈夫,而摄影机是充当陪伴着她的角色,孤独的生活充斥日常重复之中并被淹没在捕捉沉浸的这美好的田园日式风光之中,只有扫墓葬礼时家人才能齐聚一堂。两位日本男星的出现也暗示着这只是伪纪录,刚感叹完美的生态,加濑亮就聊到环境已被破坏大不如前,而本木雅弘还以为要上演《入殓师》的角色。五幕开启前的小诗和黑屏配乐白噪音环境音好像在对应那句人死时也会听到声音的,还有田间从远走来的翩翩幽魂,超级时长越是被拉伸延缓,反倒越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匆匆。有一场车内讲述二战日本兵故事的戏很诡异,竟然画面声道字幕都不是在一个时空里。导赏休息午饭时间总计十小时和票价都破了影院观影记录。 |
|
真的是看了很久才发现这竟然是一部剧情片…全片从家庭影像的框架出发,回归到最原初的、一个普通人的劳作和艰辛,绝大部分时间没有任何戏剧性时刻,就是时日而已:种地、吃饭、聊天、照看亲人,而这种影像实际上又真的是太罕见了。每个章节开头用俳句和长时间的黑屏+环境音来提示季节的变化,让人感受彼时彼地的真实氛围。至少三次明显指涉《东京物语》(夫妻到京都寺庙的构图、直接提到看了这部电影、最后的葬礼),各种鬼魂在田间地头游荡。影片看似持续时间很长,其实无处不充满巧思。镜头关心最普通的事物的取向一直延续到最后一刻:摄影机不停地寻找景物,似乎总想找到什么可以作为影片终结的画面,但最后它好像放弃了,定格在一片极其普通的草丛上。这个决定真的让人很安慰,因为这部电影本身,不也就要求着这样看似平凡的结束吗? |
|
在欧美导演镜头下见到如此细密却又精准的日式美学肌理,的确是桩稀罕事,尤其将天光云翳等外在的自然景语消长用于氛围搭建,似将整个山谷的呼吸吐纳都记录了下来。尽管不厌其烦用空镜来填充时长,穿插以妇人独白和与室内固定镜头的做法并非融贯,甚至还有些笨拙,景深的作用因而被稀释,造成了观者与这个叙说“人生四季”的故事始终隔着扇屏风。直至尾段方才觉出,正是在美术馆特有的弱情节、定帧影像诗和虚构对话之间的信步游走,让影片用一种专属于外来者娴静、温润的视角,最大限度捕捉到了日常的波纹和流动,任人在众多闲散瞬间堆积成的意境丛中,感受内在心绪发酵,去谛听那天地沙鸥的回响。 |
|
片名取自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同名著作,该著作谴责贵族的骄横,歌颂辛勤劳作的农民,风格清新质朴。柏林电影节最后一天单独留出来观看了这部电影。当时一直当纪录片看,为导演对普通农民生活的捕捉和田园风格的再现赞叹,也为他坚持这么长时间跟踪一户普通人家的毅力佩服,想必素材一定很多,最后剪成8个小时也很勇敢。今日听说是虚构的,一时惊呆,原来这不但是一部将现代日本乡间与古希腊诗词相结合,互相阐释的巨著,还是一部不露痕迹的伪纪录片。怪不得能拿奖,高手!4星升到5星。 |
|
如果说有些电影像诗,那《工作与时日》本身就是一首诗。影片不论从叙事结构,到情节节奏,全部以诗歌的手法呈现。偶尔穿插其间的人物念白,是押;对每个空镜头的拼接与时间把控,是韵;章与章、节与节、段与段、镜头与镜头间的呼应,则是律。加之构图精巧的影像,清冷阴郁的色调,疏离零碎的叙事,描绘出一首人与自然、人与时间、人与人的幽静诗篇。浑然天成,而又别具一格。它打破了诗与电影的壁垒,将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做了自然且优美的影像化呈现。与其说是看了一部8个小时电影,倒不如说是读了一首宁静悠远的田园长诗。 |
|
八个小时,前四个小时是忍耐,后四个小时是沉浸。旁观者的镜头,纪录片的手法,缓慢的节奏,让我们模糊掉刻意设计好的剧情,模糊掉你现在所处的生活,从而与片中人的生活达到同步,实现一场心灵共振。让你在不经意间思考生活与生命的联系 |
|
影片于我而言感觉是一场矫正手术 看完之后回家路上感觉世界流光溢彩 是充满爵士乐与美酒的一生 |
|
昨夜失眠,在影院病态地精神矍铄。中途合计90分钟的休息,回信,写文,觅食,活络,带着一身与正片相悖的焦躁走入那520分钟,立马抚平。日月星辰,花木果蔬,在幽光里透着无穷灵性,人在其中,总不由安宁与柔和。京都乡野与庭院,走过就已怀恋。那里有一个老去的世界,人心最柔软的一团就栖在屋檐下,田野中,山岚里,邻居挚友走访的欢喜婆娑起来,拂得人情质朴悠远。听着她在病榻边对他说,今年的花开得格外好,会不由在心头潸然。岁月悠悠,白云苍狗,冬天过去了,又一个冬天走来,围炉畅饮的美好,缺着一个角。@ 资料馆,#北影节#。看过最长的电影,像在那住了一年,又不外白驹过隙。 |
|
2020柏林奇遇单元最佳影片+北京电影节“镜界”单元。在柏林自然是舍不得花掉几乎一整天去看这部片子的,回北京看也是电影院重开之后第一次去看片。体验……很难说,看了一整天,资料馆空调又特别冷,睡着也会被冻醒……资料馆放映是分了4个部分,两次短休息和一次中场长休息。我自己第二部分状态不太好。电影观念算是搬演(Restage)的纪录片(张杨的[火山]也是这一卦的),对日常生活的呈现和对自然的观察(生活的渐近线……),因此这个长度也是必需的,甚至应该再长一点(但是,再长就扛不住了)。比较出色的是声音观念上声景/soundscape的使用。也算是这辈子独一无二的一次体验。 |
|
看到第二部分有个大哥已经睡蒙圈了 电影里手机一响他赶紧大喊一句“把手机静音!” |
|
年度十佳备选!用缓慢的固定镜头记录下了时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衰老,自然主义的手法仿佛让人亲历了一段生活。 |
|
#BJIFF2020#我们用整整一天的时间走入了影片中人物的生活,看见的是琐碎镜头。镜头很空,空到回顾这长长的八小时好像什么都没能抓住,且这些个空镜头完全谈不上美,又亦或生活本就是琐碎无谓的集合?这些空镜头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早已丧失了孩童的好奇心而对眼前的一切漠然,即使是当我们被禁锢在影院的座椅上时,也无法安抚住那颗浮躁的心而去欣赏这种琐碎。我们已习惯了用精致的两小时去结构冗长的一生,却淡忘了生活本身——生活本就是鸡毛蒜皮啊。导演用这整整八个小时讲出了一道关于人生的哲学命题,这种方式可以说得上巧妙,但却难以让人达成认同。影片在后半段逐渐表现出叙事的欲望,但导演实在缺失用镜头叙事的能力,只能浮于旁白。一部本是依托于写实主义的影片,最终沦为了形式主义。 |
|
记录一下在影院看八个多小时电影的体验,对我来说就是瞌睡与观看,感觉像是买了个钟点房。 |
|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稻花丰年,蛙声一片,经济凋敝,人情如旧,生老病死,人生无常。超长镜头的注视与沉默,大段大段的空镜不厌其烦铺陈,一言不合就硬切室内场景,有时候恍惚以为是怀斯曼跑到日本农村拍了另一部《人生果实》。很多时候都在纳闷:有必要这么长吗?突然就想起李安谈蔡明亮的话(也可能是记错了):他拍得很痛苦,我看得也很痛苦,何苦呢?看到葬礼的部分才勉强分得清谁谁谁,最后字幕滚动当中看到“written:2010-2016”才纳闷:嗯?这不是纪录片吗?8个小时的鸿篇巨制,目前在电影院看过的最长的电影,全程没有睡过一分钟,起初看得很轻松,错过了十分钟也不要紧,散场后腰疼得像刚刚被割了两个肾一样(我完蛋了)。出门旅游一定会写明信片那个老爷爷,可能就是活到退休的老年版的我了。-2021-8-15票价不贵 |
|
要定在椅子上坐这么长时间不是不难熬的,并且也很难全程专注,不过影像本身给人的感觉是舒服的,也完全体会到了什么叫电影延长了人的三倍生命,过一天仿佛活一世。清晨、傍晚、夜里,神好像更喜欢在这样光线昏暗的时刻出没,带得偶尔出现的的白日骄阳下也凝聚起更沉静悠长的氛围。摄影大部分时候很好,少数过于刻意的随意让人介意。镜头设计和剪辑都很有些可以学到的手法。声音做得很好很充分,调色也自然、舒适。 |
|
观看体验和预想的差不多。声音极好,闭上眼感受黑屏时丰富的环境音,想象空间迅速延展和立体起来,以至于画面切入时反而觉得局限了。故事性谈不上,但表达极致细腻而具体,看到最后竟也对人物生出不舍的感情来。八个小时缓缓而逝的脚步声清晰可闻,对这部电影来说,从拍摄、制作到观看,都更接近一种行为艺术。另,跟加濑亮相比,本木雅弘简直是彩蛋一样的存在了。 |
|
【完美的日子】VS【不完美的劳作】 |
|
@PJ,戏院。以东京物语为蓝本打造的现代演绎,可能是Zama后声音设计做得最有想法的影片。很多时候旁白对位的画面是被放大的榻榻米门上花纹这种无意义的空镜,再加上素人风格的刻意演绎,就是为了给观众拉出影像内部,营造「纪录片」的观感。各种空镜头去白描逝去的时光,然后提醒观众真正的「日子」是多么无聊又漫长,可是放在一部实验性质的影片里,真的会让观众觉得愉悦吗。日常不是诗,日常的提纯与创作才是诗 |
|
一部可以被无限观看的电影。人让位给建筑、空间和环境,不再处于绝对的中心。 |
|
2020BJIFF 颇具实验性和纪录片观感的电影。模仿了同名长诗的五个章节,将其内核化作更日常的表达。全数固定机位,没有任何推拉摇移,人物在画内也没有任何大的移动,仿佛《堤》的动作延长版。大量空镜头,声画对位,无画面仅有音响的黑屏时刻带来了奇异的体验。8小时巨片不闷,很难得。北欧导演对日本风情画的一种异化诠释,同时也是没有将东方神秘化的一次恰到好处的融合。感谢赠票人。 |
|
票价放映#暗房里的日常。甚至长久地等待光源的出现,眼睛开始干涩,刺痛。给阴晦的幕布带来一点微弱的曝光:开始透过破晓的照度观看山间的行走,即使声音尚未响起,可以从摇曳的枝叶感受到风。熠熠生辉的景别,共同分享一个场景。仅有的几个视点留在门框里,阳光晒过的地板上:出现了一些属于电影的时刻——静物的田园诗。变得讨厌天亮. |
|
创作者是英美和瑞典的,素材是日本和英美的,方法是法国的和罗刹国的,形式是日本和意大利的,旨趣是法国和日本的。
写实主义景深和场面调度的镜头,形式主义蒙太奇与非同时同一声画的并置。本片似乎试图打破两种理论传统上的对立,化两种理念为不同的维度并行不悖,但整体上依旧是写实的/巴赞所谓的“存在先于本质”下的自然的暧昧。或多或少,本片是对布列松《电影书写札记》/《乡村牧师日记》技术上超越而气度上拙劣的致敬。
本御宅族看时屡屡忆起《悠哉日常大王》,除去对白外的描绘乡间景象的分镜与音效均有相似之处,或许本片即为老年版的悠哉?不过单论声音的制作上,本片和动画创作的流程就有不少地方别无二致;二次元赛高。
另:些许片段具备安东尼奥尼/阿巴斯/小津的气韵,包括闷但不无聊的特质,难怪进奇遇单元。 |
|
树木在十年里生长,稻米在数月内成熟,万物自有其时限;香鱼去上游吃水藻,父亲在泥土下盼儿归,万物自有其流向;梦里的茄子花煮沸就能退烧,门上的玻璃窗豁口就能飞燕,万物自有其通路。计较分数的孩子很焦虑,记录琐事的女人很幸福,既然老去都很悲哀,结婚便是注定。注定死后,依然听得到尘世之音。 |
|
前半部分完全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工作与时日,生活与劳作,镜头就像呼吸。微暗的光和影诠释的是谷崎润一郎礼赞的阴翳。有意无意让小津出现:下午在电视上重温了《东京物语》,变老真是一件可怕的事;两夫妻坐在庭院内回顾婚姻;凝视无法入睡的女主人。最后的部分我还是厌烦了,周日结束,工作日又会有新的烦恼。 |
|
【北京电影节展映】极为难得独特的观影体验。整整8小时沉浸在京都附近的塩谷小村中。始终围绕女主日常反复的劳作生活不曾离开,将本就无法快进的时间慢下来,像拍纪录片那样将推动剧情的关键信息、对白天女散花地洒落在宽广的空镜记录中,星星点点不求甚解。看得见四季更迭阴晴变化花草树木人聚人散劳作看护,看不见无灯夜晚郊外人影,甚至字幕颜色都黯淡下来。听得见蝉鸣鸟叫流水潺潺汽车轰鸣火焰噼啪演歌悠扬围棋解说,听不见消音但难忘的茄子花故事口述。大银幕体验细致丰富的声音处理真是愉悦。始终采用固定镜头也许是致敬片中提及的小津电影吧。电影是虚构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女主角通过扮演自己、阅读亲笔写下的日记,亲口表达对逝去丈夫的爱与理解。正如那茄子花士兵努力弥补天人永隔的遗憾,令人动容。愿塩尻先生与乌拉在天之灵得以欣慰 |
|
10月16日到10月23日观影 |
|
BJIFF2020#1@资料馆 |
|
不争气地睡了四个小时 神游了三个小时 只有一个小时在看飞进屋的鸟和切了角的门、葬礼的仪式和此后餐桌上的嬉笑。最有趣的部分是 意识模糊到做了很多梦 而自己根本分不清哪些碎片是电影的场景哪些是梦,甚至每次缓过神来 双眼对焦的艰难过程还没能完成就再次失去意识... 整整一周纽约的空气都无比潮湿 让这电影有了沉浸式氧吧体验 想要在口罩后大口吸入太阳升起前湿漉漉的墨绿色。也回想起了在村里度过的一些童年 |
|
1.西方存在主义与东方禅宗美学的碰撞和互文。摄影机镜头稳如打坐高僧,8小时的时长,极端的声画分离,海量的固定机位空镜头和长镜头,以静制动,以动衬静,以求观者达到凝神屏息、沉思默想、静观坐忘的境界。
2.人、物、电影(视听声画)返璞归真,回到本源状态。风吹雨打、鸟鸣虫嘶、一日光景、四季风物、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俳句、围棋、庭院、枯山水一众日式美学元素,在长久的倾听和凝视下,满载诗意和神性,获得间离效果和独立美学价值。而在远景镜头中,融入环境的人只占一个角落。
黑屏转场,创世之初,先闻声音,后见光影,先有万物,后有人。劳作和时日是人对上帝的效仿以及上帝对人的惩戒与恩赐。
3.虚构体、纪录体和实验体的多重混合。给小津(尤其《东京物语》)、阿巴斯(尤其《二十四帧》)和戈达尔(声画关系)的隐形致敬。
|
|
确实一看就获奖气质。干净的跳切,累积加的时空,涓涓细流般的日常生活。5幕重复展示相同场景四季不同的风貌。村落墓地逐渐壮大,而一个生命不会因为零落而被人遗忘。但是8小时在电影院里太熬人了!第三幕开场就5分钟黑场,配乐还是风铃!全片蛙鸣风雨声简直跟伴眠音一样…一睁眼睛怎么世子阿婆突然取寺里会老情人去了? |
|
这部“电影”完全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
蝉
其他鸟
板栗树
水稻割水稻水稻茬
下雨
下雨后的百无聊赖
熟人唠嗑
车从门口走过的声音
种菜
这一切都太像了,就像我看到了一部关于我自己的家乡的纪录片
黑屏放蝉鸣的那个设计我最喜欢(以及我也想这样子写日记了
看的时候脑袋里不断在放我自己的生活,我妈,我爷,我奶
可是真的有必要8个多小时吗…
但是也许正是这样的时长能够有这样更真切的体会
这个电影给我带来的最大意义就是,如果别人能拍一部这样的电影,那我们也应该勇敢一点拍出自己身边的这样的电影
年老的生活看起来身体真的很不友好,我们要珍惜年轻的身体,多留下美好的回忆
以及尽量保持健康,让未来年迈的自己日子好过一点
哎,人这一生啊
以及:北京观众真的太配合!这种电影只有在这样的城市才能有市场吧,320的票价呢 |
|
匠气得银幕都快装不下了,摆拍角度的抹泪,静音的战争回忆,几次中场休息后例行长黑屏,时隐时现的加濑亮和洋仔洋妞像是沙拉菜里的黑橄榄。取景和收音都是国家观光局级别,搞伪纪录片冲奖说实话有点倒人胃口。还有八小时就一个镜头的本木雅弘… |
|
Part III & IV 补完。‖ Part I & II. 质地更接近凡洞、日子、四个春天,但时序上却想起朱声仄的又一年。有异质的东西存在,致使存在滑向景观的危险。声音系统大大大惊喜。(雨打在我的阶前。 |
|
如何对抗静默与漫长的时间。如何渐渐了解生活的本质与生命的真相。 |
|
好陪伴;竟然有加濑亮;形式确实有点新意的,但拨动情感的力量是散的,如果有的话。 |
|
4- 大致将虚拟现实进行了平和的重组,但局部注视依然吝啬而犹豫 |
|
@BJIFF2020 超时长意外不觉疲倦;西方元素(人)在里面是个神秘的存在,还未想清楚;映前听到李迅老师提到“十年跟拍”,看电影的时候以为自己听错了,以为只是一年冬春秋夏——时间概念完全被混淆。(8个小时可以但没必要,可以剪掉三四个小时的空镜头。) |
|
当代超长版《东京物语》 |
|
意思不大 |
|
正确的观影方式:
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天。
7点起床,吃喝拉撒完成。
8点打开投影,零食备上。
11点半暂停,吃午饭,小憩一会,扒拉扒拉手机看看世界毁灭没。
13点半继续,准备好咖啡,香烟。
18点差不多结束,备上一杯红酒,换一部爆米花电影
第二天再回味。 |
|
#北影节 一年后还总是回忆起这段被封存的时间;从中看到生活寂寥,幽微的真面目,在沉静的表面下有无情的生灭法则,和小森林那种肤浅而傲慢的情趣完全不同 |
|
断断续续花了两天才看完,心中隐约有点罪恶感……
地理书,民族志,悼亡曲,朴素到有些张扬的物哀之美(既是加分项又是扣分项),简直可以跟《记忆》double feature,以声音主导剪辑,话语共享回忆(整部电影也立足于回忆),连捕捉人物呼吸的方式都那么相似。开车人声音轨被自然声响替代(怀疑了好一会是不是片源压坏了……),加濑亮用一个与电影中景别用法完全不符的镜头打破界限,而真正进入纪录片段落的时候,又再一次出现了同样的中景景别,导演似乎是有在刻意强调自身剧情片属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