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河濑直美虚构一个死去孩子的视角(未经人事)和阿彼察邦虚构一个超脱者(历练人事)不同的是,弗兰马汀诺虚构的是一种动物视角,这便是他的天才之处,得以从任何人为视角的时间性中解脱出来,进入纯粹的空间性,不再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区分,唯有观察留存。所以他的电影不用言语,但满是灵性。 |
|
[想看:2012-10-22] 结尾是真厉害,一下子就翻盘了。Frammartino是真喜欢拍老年意大利男性农民,以及用双线结构。片子是故意不给字幕不过也不影响理解。 |
|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延续其拍摄《四次》的缓慢和幽静,静默的摄影机的观察世人,构图简洁、优美,充满韵律,犹如一首闪烁着灵光的抒情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如那句德国谚语:一次等于没有,一次就是永恒。 |
|
对于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一张意外出现的色情图片,一个年轻妓女温暖的肉体,都是告别这个世界之前最好的礼物;结局是波澜不惊的惊心动魄,在平静之中,震撼之外,尘归尘,土归土。 |
|
这部有意思,几乎无对白,网上无字幕,无内容简介,无相关影评。 |
|
静谧如诗,肉欲让你知道你还活着 |
|
古老村庄是如何于古代与现代的时光夹缝中存留着,它本是可有可无的,却貌似若无其事的。近乎无对白的全片,全部由固定镜头构成:有的镜头让本来庞大的自然景物变得渺小,让本来渺小的日常图景变得庞大。这如凝视般的镜头构成两个普通人生活轨迹:遵循一切古老生活方式,却因无意接触现代事物而无比好奇的老者、生于现代社会,却被古老宗教传统认为恶灵附身而不得不寻求男人“帮助”的女孩。从两人平静相遇的那一刻开始,时间便不再是从古至今的线性流动,时间与时代在这座小镇中迷失了。电影里的意象超级棒:亘古的月亮在路灯的线条里显得小巧,其光芒也黯淡、永恒的落日在新树的枝桠间明亮如晨、来自远方大海的木船搁浅在岸、由钢铁铸成的汽车破碎在草原。这座村庄里的人和物都抛弃了时间,或被时间抛弃,连死亡也是平静。这礼物是残酷的。 |
|
单纯用摄影机讲故事 单纯而又丰富 |
|
个人偏爱这种没什么话,慢条斯理的,今天明天,然后。跟《四次》同一个导演,如果《四次》是完事后,《礼物》就是进入之前。建在山顶上的镇子,小男孩弄失手了皮球,镜头跟着球沿着斜坡路一路往下,然后移到山外镇子全景,球冲出镇子,跌进“山谷”,这幕看了四遍,仿若反复抚摸一对优美的乳房。 |
|
万物有灵且美,静观世间自得,每束光每颗灰尘每片树叶每阵微风,都是上苍的安排,都是命运的走向,都值得尊敬,都拥有开始和终结其独特优雅的方式;生命是最朴素最珍贵的礼物,在静默的、同步的镜头呼吸中,选择主动离去真是一项勇敢而伟大的举动。 |
|
果然是《四次》导演的另一部作品,蕴含导演哲思的诗性镜头,于无声中的震撼结尾。看得出来的是,品质上不及《四次》的本片为后者的生命叙事作了准备与铺垫。它表明了米开朗基罗的一种生命态度。4.5。 |
|
滚下去的皮球,让我想起《随风而逝》中的那个苹果。 |
|
相对低效的节律生成 |
|
画面里反复出现的色情照片,指代老人孤寂的心湖里荡起了肉欲涟漪。在田园风光的旖旎中,他自觉在一片黄昏垂暮里格格不入。终遂愿,于菜畦目睹公鸡离奇肏死一窝母鸡后,自绝。将自己作为礼物献祭给信仰以赎罪。过于含混,反倒不好。 |
|
搁浅的船,抛锚的车,以物易物的生存法则,暮霭沉沉,深幽孤寂。 |
|
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死亡,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
|
无法抗拒无对白的纯影像啊!男孩脚下的皮球在镜头前跳动,妇人洗衣溢出的水在屏幕上流过,山风吹着草地上废弃的车辆、棚子,巨浪冲击着沙滩上废弃的大船……影像至上,故事和主题,倒变成次要的点睛之笔了。 |
|
空灵而沉默,乃是世界的本质。 |
|
恬静村落,安逸人生;落幕之际,双人午餐。 |
|
4.5,当谈及“礼物”这个语词时,首先是一个“施方—受方”的关系,但弗兰马汀诺在《礼物》中却呈现了一种疏离,那么他究竟是谁?
《礼物》 比起上述解读更有张力,也更具色情效果,当影片结尾,女孩露出了身体时,情色则不再成为囚禁于图片中的隐喻,除此之外,狗的敌意叫声,以及手机铃声——技术物体的自然化都将影片导向一个异己的神圣他者,不同于《四次》的平静轮回,《礼物》的超验将导向身体意识的解放,以及随之而来的消亡。 |
|
老人,女人,摩托车 |
|
意大利南部小村镇版的“隐入尘烟”。片名具有开放性理解:手机、情色图片、女子肉身,死亡……都可以找到充分的解读。最厉害的是导演运用极简主义的空镜头与寥寥无几的对白,足以营造出含蓄的悬念效果,却留给观众充分的空间想象构思出自洽的叙事。这部现代手法拍摄的默片既像是一幅从容接受死亡到来的老人的画像,也像是意大利南方小镇的日常素描,其掩饰不住强烈的对比意味(生与死、年轻与衰老、传统与现代)似乎启发了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四次》。 |
|
就是四次里面那个村子 |
|
乡村节奏里的老人,只有摩托、手机和色情图片是外部的。最后从容隐入自然 |
|
弗兰马汀诺式乡村。古老与现代的奇异相会,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美哉美哉。 |
|
小镇的清明上河图,冷静的白描。本片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让人想起乔治·巴勒菲的《田园风光》。 |
|
三星半//这类电影仿佛是为了锻炼人的专注力而存在的 用平静的视线凝视我们可能在生活中忽视的故事和存在 说来也好笑 只说我自己 日常或许根本不会注意这类细节 仅仅在乎一些自己在乎的事就已经能累到倒头就睡 但也愿意花时间在摄影机的带领下去观察其他被我放弃掉的生活 人好矛盾 |
|
今天早上看的 |
|
《四次》导演的极简主义 |
|
1.热闹是他们的,我安躺在这里等待死去。2.the God's gift is the man,the man's gift is the woman,the woman's gift is the labour,and the labour's gift is the rest |
|
最后一幕震惊到。 |
|
6.0。模仿阿巴斯的痕跡挺重。 |
|
好 |
|
好看。 |
|
老头饭桌上的图片真亮 |
|
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一张意外出现的色情图片,一个年轻妓女温暖的肉体,告别这个世界之前最好的礼物;
结局是波澜不惊的惊心动魄,尘归尘,土归土。
全片无有效对白。 |
|
Frammartino的幽默原来这么早前就有了,幽默下还是悲凉。讲的也是封闭村庄下的困窘,还有人的初始欲望。从中突破的是一种清澈,但又在消亡中的神性。对比后作还有略显刻意之处。 |
|
七分,好像纪录片,(全村老人惦记的女人~ |
|
还是一样的米开朗琪罗 |
|
气压,云层,骤雨,斜坡,山路,树林,溪流,渡桥,窄道,小径,楼梯,屋顶,柔风,光线,阴影,城堡,村庄,沙滩,海浪,破船,废堆,野狗,乳房,驴子...全程没有对白,宛如一次愉快的步行。 |
|
平和安静的无对白深度片 |
|
无对白,装逼有点装太过。 |
|
高级,工整,但又富有想象力,生命的流动与静止。 |
|
静观的视点里,生的欲求和死的仪式辩证地实现转换。色情海报纠缠的肉体与老人皮肤皱褶、山沟沟壑,形成当下与过去、人与自然的循环。肉身消亡,献祭大地。 |
|
没有语言依然震撼 |
|
走火入魔的导演,台词少的可以无字幕裸看的电影;废弃的车与船,暗指故去的人。而活着的人,行进的车,依旧生命不止,打炮不休;亚平宁半岛再美,也不过如此。此导演注定小众,就像屌丝注定孤独一样。 |
|
还是很不错的,拍的很有东方气韵,一看是03的电影,所以“没见过手机”这种设定的出现也比较能说得过去,室内的酒瓶让人想到小津 |
|
好像马尔克斯的小说,场景人物设置都像! |
|
最后一次奉献 |
|
天才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