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设定注定了叙事大多数时候是由角色的面孔所驱动,愤怒的、恐惧的、“神性”的、情欲的;唯有当宗教枷锁褪去,身体动作才会占据主导,把角色、氛围和叙事推向一个个情节高潮。127分钟的每一秒都是范霍文的“全盘托出”,情色、暴力血腥、悬疑惊悚以及讽刺幽默,范霍文如同女主,不断大胆冒犯、挑衅和反抗的同时又用不着痕迹的“技巧/自导自演”和“奇观/神迹”让观众/信众陷入自我怀疑从而绝对服从,因此整部片也可以看作是关于“虚构”的创作和电影本身。 |
|
年度十佳。不拿奖只能说明评委会集体瞎了。那些说什么,好乱,没有重点,什么都想拍又没拍清楚的短评,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没看懂这片,理解能力有问题还怪在导演身上。 |
|
你要神迹,我给你神迹;你要爱情,我给你爱情;你要我,不好意思,我只属于我自己。 |
|
当女童Benedetta以圣母之名吓退路匪的一刻,她初尝权力二字的甜头,也见识了其威力,从此被开了童蒙。当圣母像倒在她身上,而她毫发无损的一刻,她对自己是天选之人的坚信更得到了巩固。上帝不止派来耶稣,还派来疯子。进入修道院、教会,这个靠谎言搭建和日常养护的权力系统,她天资聪颖,迅速悟透了游戏要领,善用谎言,在这套系统里玩得上下通吃、如鱼得水,到了人戏不分的境界。耶稣,是这个系统里的权力符号,是图腾。以处女之身产子的圣母,是代行耶稣意志的经纪人,是权力分舵,同时也化为“一柄阳具”,替耶稣把修女Benedetta操得欲仙欲死,而修女Benedetta又把世人操得欲仙欲死。宗教对Benedetta来说哪里是枷锁啊,简直是一辆驾驶权力任意驰骋的拉风超跑,是苦难人间的游乐园。 |
|
范霍文真的很敢,如果说圣像作性具还是在消解和猎奇,那么扯掉耶稣腰间布,露出非男非女的私处,绝对挑战基督教文化的伦理底线。很满意他没有把这个题材处理成一个什么用情欲反抗宗教权威/男权的俗套叙事。其实很对啊,情欲和权欲一样,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承担那么多旁的使命。为什么贝内黛塔最接近上帝?因为她最了解宗教的本质就是谎言,哪有什么上帝让你做的,都是你自己想做的。而老院长死到临头才终于承认这一点。所以其实贝内黛塔是最虔诚的信徒,这世界就这么荒谬。本质是谎言的,又何止宗教? |
|
疯狂的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用两个小时的篇幅描绘了这样一个罕见的女性形象——修女贝黛塔。她是狂热的信徒,高超的操控家,是宗教史上唯一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女同性恋。更重要的是,她是权力的拥有者! |
|
一惊一乍得让我想到教堂静静。
男的究竟哪来的勇气以为木棍插到女的下面会舒服的 ? 我一边思考这个一边走进女厕所 听见隔壁的女生说:这无疑是男的想象的女人之间如何have sex
有时候恶趣味并不恶在趣味而在出于自大的愚蠢(vice versa)
This greedy, sadism yet messy storytelling only made my mind more unfuckable |
|
顶级的骗局必然首先将自己奉作骗术的祭品,斩断信任与背叛的勾连。范霍文的电影无关倾诉的欲望,更不在乎是否有人倾听,他沉迷于刺激与应激的能量守恒,一种与观者之间趋于平等的交换。所以,不存在爱情的拨雨撩云或是权谋的处心积虑,梦里耶稣暴露隐形的下体、开水烫伤激荡情欲的双手、新旧圣母的构陷与共谋,频现的反向情节阻断了情感绵延的可能,也戳破所有模式框架下虚伪的动机与成因。调度几近隐形,但依然牢牢引住视线,镜头游弋于被烛光笼罩的修道院,如侵入野兽撕斗的洞穴,穿透薄纱,聚拢回声,凝视喷薄的情欲,回看偷窥的双眼,再将暴虐的火光与血色袒露于天地之间。不用期待、跟随、或是思考什么,单纯去感受那些如陨石般瞬间降临的剧力,划破、闪耀、坠落,在摧枯拉朽中迎接回响。 |
|
一部必须标为18+限制级的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出现的新电影!它根据三百多年前意大利的一位因“亵渎神灵”而囚禁35年后死去的教会修女的史实而创作;83岁的荷兰老导演范霍文宝刀不老,犀利地探研了神性与人性、情欲及权利的复杂存在,可谓光彩与争议杂呈。“食色,性也”,对于人性中的食欲,以“舌尖上的中国”为首的众多影视表现,一直霸屏于我国,可是表现和研究人性中的“情欲、性欲”,则永远被视为洪水猛兽、禁区,这实为怪事。我们的文化管理及创作人员看看这部电影,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着一些应该改进的某些区别吧! |
|
太想看了嗷 怎么会有这么诱惑的trailer 疯特//浑身发烫,满嘴噙香,血流满了整个意大利。水是不能变成酒的,可是疼痛可以让人感到活着;疼痛和爱没有区别。什么是女性主义电影,这就是最激动人心、勾魂摄魄的女性主义电影。Benedetta,掌握自己人生narrative的女人。范霍文这个年纪还能永远这么澎湃的艺术创造力,还能说啥,赞美。 |
|
有点惊喜,以为又是“可歌可泣”的同性恋故事,结果展现的是愚昧和相互残害的活灵活现的人。(我身边坐的老太太好几次或讥笑或哈哈大笑,也是个活灵活现的观众。)想要看感人至深同性恋情和神秘中世纪的人都会深深失望,而我挺喜欢这种打破幻想的感觉。人类社会tmd就是一场闹剧,哪个时代都如此。此片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对中世纪的视觉想象,女主角长得就很像达芬奇笔下的人物,修女们演圣剧的服装给出了墨绿,深红和藏青色,不难想起《最后的晚餐》。 |
|
你也搞不清楚,她坚定远去的背影究竟是奔赴理想信念,还是为了混口饭吃 |
|
Benedetta的形象如此模棱两可,在圣母与骗子、天堂与地狱的两极间摇摆不定,就像所有那些饱受争议的圣名(如贞德)一样,圣人还是女巫仅民意的一纸之隔。 在亲历那些矛盾的片段(切实的大难不死奇迹与火刑柱下带血的碎瓷片)之后,观众体验到如同Pescia城那些修女们一样的两难境地,很难看清Benedetta究竟在像玩弄提线木偶一样操控着她们,还是她自己即是那傀儡;抑或一切都是狂热的信仰与压抑的欲望结合产生的幻觉;而我们终会在生命的最后放弃判断挥舞着双臂求助一切可能;宗教的复杂性在此展开。范霍文的作品总借大胆的题材在刻奇的边缘游走,历史剧也被强烈的当代感标记,精心设计的转折与奇观带来饱满的视听,刺激精彩又时时让人感到冒犯。最后,若我做创作者,兰普林永远是我最想合作的演员。@PathéOrléans |
|
不知道是不是我,总之virginie efira的表演不是很有说服力 |
|
大开眼界,原来不是感天动地的姬情故事,而是尔虞我诈的权欲斗争。Benedetta的形象如此复杂,一面她虚伪自私自欺欺人,以致于她自己都笃信自己是天选之人,另一面也正是源于自私与自信,她才能做到反抗宗教体制,某种程度来说,她是另一个与虎谋皮的武则天,是男权与宗教体制下一个不完美的反抗者。 |
|
如果她是个同性恋圣人,那就没必要搞啥权谋,没必要为自己的正确而遮遮掩掩甚至怂恿他人行不义之事;如果她是个权谋同性恋也未尝不可,那就别从头到尾一次次显圣,最后又抛弃自己的情人,好不容易挣来的合法性在最后一刻瓦解;如果她是个权谋圣人也行,那同性未免称为绊脚石,讲到最后感觉成了一条多余线索。三者同时存在免不了要素过多,各个侧面想使劲揉捏在一起奈何相互矛盾,尽管视听完美但仍有致命遗憾,绝非完美之作。至于看完就大呼牛逼的,我只能说两个人坐在这里挠头思考了一个小时,也没有办法自圆其说。 |
|
# 74 Cannes# 有亮点,对宗教的各种直接讽刺能博得现场一次次影评人的掌声,但是不足也很明显,里面每个支线人物的态度转变都太生硬,没有经过思考和过度,会让观众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 |
|
性,谎言,权谋,迷信,但唯独没有神、信仰、爱,所以与其说是宗教题材倒不如说是政治惊悚,但终究是噱头多过实质。因为疫情被推迟发行简直是因祸得福,让这部早就拍完的片多了一层对现实的指涉 |
|
自然不是简单的修女色情剥削类型,它并不坎普和粗鄙。范霍文的标签——性、阴谋与控制三位一体的灵肉游戏,于创作者的高龄和愈加保守的当下依然在鬼魅如舞台的一个个象征性极强的空间里上演着精彩的调度和挑衅。原始文本已足够精彩,范霍文洞悉其中在今日依然玄妙的隐秘,那是精神欲望之于人的诡谲的两面性,我们与神迹的距离或许一直如此遥远又接近。这背后是骗局还是灵力,好比片中将液烧瓶做伤口的放大镜,我们看到的又有多少虚假的扭曲和变形,如同宗教,如同电影,本被疫情延期却又将时下意外点题,这也是一种神迹。范霍文无意在电影中直白地给出某个正确或明确的立场,电影自身亦是争议和震慑下对人身心注意力的勾引,那是可怖、可笑、丑陋、性感的共舞,作者需要去做的,也是让众人去追随和痴迷。这个时代还有范霍文与柯南伯格们,实在令人庆幸。 |
|
在一部好电影中忘记时间的流逝、忘记身在何处,被牢牢钉在座位上不想动弹,且看完后只想激动地满世界宣布“好看!”时至今日范霍文依然能交出这么一部混合着生猛与柔情并存、奇观与讽刺兼具的作品,堪称创作力惊人;剧本走向的控制几乎不受观影经验影响,尽可以在叙事的酣畅淋漓和飞速转折中享受失控的快感。
部分情节想起赫胥黎之《卢丹的恶魔》,尤其在表现(集体)谵妄症状、对教会的嘲讽方面以及大众易受权力和狂热情绪煽动的盲从感;benedetta不仅从上帝的“妻”(附属)演变为其化身(因此还隐含了性别议题),更是创作者操纵观众的指挥棒——他根本无意落实所谓真假,而是藉由神权的人间代言人之祛魅,表达人性的多维棱镜和电影多义性/丰富性的留白魅力。 |
|
这片子好在不同信念的人看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会有不同的观感。比如无神论者会觉得贝黛塔是个伪造神迹的骗子,而整个宗教体系就是以信仰为手段的权力机构。有神论者会觉得导演这么拍是对宗教的不敬,片中的每一个神职人员都很虚伪,像个笑话。在我看来,如果大家接触过东北的出马仙,就会觉得贝黛塔的耶稣附体,跟东北的仙家附体几乎一样,这是萨满巫术的一种,有此能力的人都是天生的,后天是学不来的。所以贝黛塔的神迹,即使是自己弄的,也未必是故意所为,很可能是在附体之下的行为,也就是她主观意识之外的行为,举个大家比较能接受的例子,类似梦游。总之,导演在一段情欲撩人的蕾丝故事之下再现了耶稣受难的故事。不论是从有神还是无神的角度来理解,这都是一部相当大胆的电影,触碰了诸多禁忌。导演本人也如被布努埃尔附体一般。 |
|
年度十佳。1.影片中多次用到德国女圣人、神学家与作曲家圣希尔德加德·冯·宾根所作的乐曲。希尔德加德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以女性视角来记述性之欢愉的学者(尽管她本人主张过守贞的灵性生活),不断引用她的乐曲或许也映衬了范霍文的意图:刻画同时具备神性/圣洁与私心/肉欲的传奇女性。2.虚实莫辨的暧昧与迷魅,是本片最为成功之处。影片前1/3,贝内黛塔所见幻象直接呈露给我们,但却变得愈发戏谑和反讽(女主和半身女性的耶稣在幻象中的合体也成为全片的核心象喻),但在此之后,影片只从外在视角展现贝内黛塔,内心想法完全不为我们所知。她也成为谜一般的人物,复杂多面游移不定,时而灵肉合一、时而在大爱与私欲间轮转。3.范霍文总体上坚持写实风格,又尊重了历史的模糊与多义性,修院光影迷人,尽管虚伪之黑暗逼人,真诚神性之光未灭。(9.0/10) |
|
好看,是一种很危险、很有诱惑力的好看。一直以来保罗·范霍文都充满矛盾:他在《本能》就曾展现了极美的女同性恋角色,但他另一面又把其设计成了杀手,藉由此似乎在暗示观众们,她们身上具有性张力又充满危险意味,这是一种传统的男性凝视。没想到到了《圣母》这里,他还是这样。所以,如果你说这是一场政治权力大戏,那它的情欲就变得喧宾夺主;如果你说这是一场情欲drama,那它的权力秩序太老生常谈了。 |
|
保罗·范霍文这样的导演太厉害了,毫无用力的痕迹,每一个镜头的节奏却都是如此的丝滑,简洁准确有力的交代信息量,真正的做到了电影的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统一!在细节的不断积累中,真与假变得扑所迷离,当你开始怀疑真假的时候,一切就不言而喻了,它在批判的同时,主人公却选择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
|
对范霍文来说太轻松了,几乎所有的镜头都剥除了任何的装饰性——电影与宗教,这两种生来就令人犹疑又给予着我们的骗局,所有令它们生存下来的仪式性,在范霍文的注视下荡然无存,他并不在乎掌权者是谁,更不再需要花笔触去做任何的讽刺和夸大,但我们当然相信贝内黛塔——一个纯粹电影的角色,经由她的注视:她注视我们,我们又看着她的脸庞,我们只好相信她,骗局下最后的栖身之地,永恒的电影主题。 |
|
最看不得美女受苦,每一帧都是拿刀子扎在我心上。我这颗小心脏在压抑和纵欲之间反复横跳。太震撼了,我真的词穷…PS:强迫症真的很想让她们早点儿发现墙上有个洞。 |
|
范霍文真正掌握了让电影永葆吸引力的金钥匙。 |
|
拍得也太乱了,一以贯之的逻辑不存在,什么都要讲的贪念只会败坏一个好故事。 |
|
并非一个同性之爱的故事,而是,一个女性想成为耶稣的故事。 |
|
整个片子的态度非常暧昧了,一切都很意味深长 |
|
讽刺教宗不算影片最重点,最重点是保罗·范霍文再次塑造出了一个堪比《本能》中莎朗·斯通、《艳舞女郎》中艳舞女郎的充满强势身体魅力,智性直感,亦正亦邪,不断自我确证的女性角色。与《本能》尤其类似的母题,是对于谎言与真相的绝对价值意义的消解(制作山寨奇幻特效的动机)。 |
|
不出意外,保罗.范霍文的《圣母》很不错呢,除了土黄的调色不喜欢,其他都让人喜欢,故事、人物、表演、情绪,整体执行都到位,实实在在的戛纳遗珠啊!要我说,保罗·范霍文才是正真的女性主义导演,《全面回忆》《本能》《星河战队》《美国舞娘》《黑皮书》《她》这些片子里的女性角色,无论主角配角,几乎没有一个不彪悍的,这次《圣母》里的两个女性,在爱欲、信仰、权力、情感之间,再次体现了女性角色以及范霍文导演的彪悍属性。 |
|
把原著扎实的史实研究改得面目全非,是一部拍给现代人的寓言。技术上毫无瑕疵 |
|
淫欲即神谕,阴帝见上帝,一篇怪力乱神的绝世爽文。99.9%的导演在范霍文面前都只配当没断奶的清教徒... |
|
的确是剧力万钧。如果不断地推进与制造高潮效果是类型表层就可以做到的,那么让议题文本与情节粘结、推动多种情绪复杂交织则是更深层次的创作,就像《她》一般,有正剧的结构框架,大义凛然地践行主题,却在局部端口扭转观众的心情,用世俗、插科打诨的幽默感模糊与多义化主题。 |
|
《钛》怎么有脸和《圣母》同台竞赛并拿奖的啊,范霍文没有现场呸出一口痰吗?这片真的给所有挖空心思,哗众取宠的导演上了一课,看看人家是如何毫不费力的对每一个镜头都做到简洁准确且富有毫无痕迹的美感,剧作和表达又在猎奇狗血三流剧情片中来回游走,并做到娱乐和艺术性兼具,《钛》到底是什么鬼东西啊! |
|
我们不得不向范霍文致以毫无保留的赞美:站在83岁高龄的他不仅丝毫没有离我们远去,反而仍然深深地涌动在世界矛盾的十字路口,并且固执地站在我们和电影之间无限次建立、拆毁又重建“相信”的桥梁。关于两具躯体之间的欲望,两个灵魂之间由爱意唤起的憎怨和枷锁,从污垢和背叛中越发挺立的信仰之杖,在天主的庇护下禁忌的淫欲,这些相互消解的身份定语被同一具身体接二连三地用最高的肯定付诸行动,即便信念始终在坍塌,我们却在毫不掩饰的坦诚当中全速进发,不仅被要求吸纳一切,还被要求相信那些最庸俗的“证据”:你会说那一块沾满血迹的玻璃片,彻底否认了神话,露出一个阴谋家的诡计,但在范霍文的手中,却是又一个难以置信的神迹,而这一位神,不是上帝,正是电影。 |
|
黑死病流行,主角下令封城,我跟朋友说,原来我们还活在中世纪。 |
|
从第一个神迹“鸟屎”开始,这就注定是保罗范霍文又一部充满冒犯性的电影。
影片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建立了真与假的双重叙述,也就是无论你把女主角的圣痕看作真还是假,影片都自洽地完成了各自轨道上的讽刺和批判。并且,当真与假、相信与怀疑已彻底模糊和不确定时,本身就已构成对宗教最大的解构。
看完这片最想说的话是:没有冒犯,就没有艺术,无论冒犯的是传统的艺术标准,权力,还是大众根深蒂固却未必禁得起考验的成见。 |
|
无论是开场的利益置换还是结尾的群众暴动,对宗教始终抱有讽刺的态度,但从内部视点的体验到外部视点的见证,又在反复强调耶稣的存在和震慑。女演员的肉体并不比她的面孔更吸睛,神秘的灵魂掩藏在捉摸不透的神情之下,拨开难辨的谎言和密谋,情欲才是世上最不容置疑的神迹。几场高潮戏直接生猛,但又不忘在细小处为文本注入暧昧性。八十多岁的保罗·范霍文,还是世界上最激进和“年轻”的导演之一。 |
|
4.5 细想了一下,范霍文的电影其实具备了理想电影的所有要素,不仅有艺术性,完成度极高,也够好看。剧本精致画面奇谲人物立体,宗教和灾难的关系也昭然若揭,颇有些现实意义。中世纪的故事并没有老套过时,对女性的平视和同性情节也是时代的呼声。 |
|
范霍文牛逼之处不在于演绎了一桩修女间的蕾丝情事,而是借着这个壳把基督受难的故事重新讲了一遍,这一次耶稣成了女人,且在渎神的同时还能被神的信徒追随,再也想不到可以比这更加叛逆和讽刺了。今年戛纳眼瞎是因为评委里天主教徒过多了么。 |
|
惊魂未定, |
|
神圣与秽亵,谎言与真相,肉身与精神,以神明为包装的现实权力,以权力为目的的宗教仪轨,口中称颂着祂,心中念及的都是“我”。 |
|
A/与繁复而单调的“人性”权谋故事截然相反,《圣母》方法在于:让核心人物成为没有深度的平面。我看不到某种构成恒定解释的内在精神,因为事件还未表露任何鲜活如初的赤裸,便旋即被话语覆盖。占据的瞬间,肉体化作无重心的中继点,被说出的梦则无缝隙地成为在场之物。在某种彻底的“现实”之中,我甚至捕捉不到叙述的语气。因为应声降落的鸟粪、随羊群涌入的圣明与沾血的瓦片之间并无真实度的差别,它们仅仅位于同样无法化约的荒凉之中——就像藏匿的玩具挖空了书页一般,它们成为目光必须直视、身体必须包容之物,成为碾过纯洁性幻象的复数“身体”所在,为最后一刻的回返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
|
我来总结一下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宗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一切都是信徒在自欺欺人而已。 |
|
大型宫心计现场 耶稣就是中世纪的皇帝 他的存在或许并不重要 只有对他信仰才能以此生存 |
|
是很好的防疫宣传片,隔离传染源,多通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以及:想看女二和女三拍LesPorn。 |
|
保罗·范霍文越老越强烈,怎么做到的 |
|
是神迹降临,还是弥天大谎。献身耶稣,侍奉上帝。笃定一次又一次亲眼目睹神的曙光。亲身历劫,驱逐邪祟。亵渎神灵,召来瘟疫。刺破双掌,鲜血汩汩。是一次假戏成真,自我欺瞒,还是无关私欲,感召神谕。冲出梦境,信仰的神解救众生于疾苦,是谁规定神的性别。倒是有些许像将舞台从宫廷搬到教廷的《宠儿》。只是几乎每个人物的接受与转变都来得太于过轻巧。此时这般,转眼那般。将并非必然讲成理所当然。|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