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最后觉得被骗了,全片好似许鞍华是个loser,几段低潮期,电影不卖座,感情空白,结果结尾五座金像奖最佳导演片段和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分明又是人生赢家。最喜欢的一段是在内地宣传《明月几时有》的间隙,抱怨记者问题重复,都问什么女性电影的问题,结果话音刚落她又开始食烟😂 前一秒说有个野心运动变辣妹下一个镜头大啖菠萝包😂 |
|
许多人未必同意,许鞍华是香港最好的导演,或者最有影响力的香港导演。正如她自嘲的,害怕下部戏没人投资,票房失败不成功。她的不安,她依赖别人写的剧本,或多或少,都反映在她四十年,起伏不定的创作中。但几乎可以说,许鞍华是香港导演中的导演。电影同仁确信,影迷观众也应该知晓。许鞍华人生由电影所组成,许多人借助电影了解香港。当人无可奈何地老去,历史重演烦嚣城中。不同时候,念及“好好拍电影”几个字,Keep Rolling,不要喊停。这需要信念,也需要奇迹。 |
|
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的许鞍华,时而感性时而疯癫,别人说她关注边缘,她说自己阳光灿烂。因为害怕投资人赔钱,每部电影都当最后一部来拍,烟不离手拍片不停。许鞍华的电影里有香港社会的市井百态,一枝一叶总关情。她把人生献给了电影,而拆解她的电影,又能从中窥见导演的人生轨迹。看纪录片之前爱许鞍华一百分,看完之后爱一万分。LONG LIVE CINEMA! |
|
因為喜歡她太久了,有時候會忘記自己為什麼會喜歡她。看她的訪談,去她的分享會,看她以前名不見經傳的電影,會知道她作為導演的堅持和實驗性,也會知道她作為一個普通人笨拙和戲謔。在這個紀錄片裡真正催淚的是,我們不僅在熟悉的片段裡重新發現了許鞍華,也看到了什麼是「滋養」,什麼是「報答」,什麼是她和這座城市的互相成就。 |
|
电影是我的老婆,文学是我的情妇 |
|
中国最常见的知识分子(被歪曲成)有两种,一种精致利己(严格不算),一种追求出仕想当国师(古往今来)。他们喜欢“为民请命”获取崇高感,或者常指责抱怨所谓“人民”愚、蠢、支;他们沉溺于视听和技巧的花哨,或者从来没真正尊重和重视自己的观众。李樯说许鞍华是知识分子,但许不是这两种,许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对时代中的个体有体恤,有理解,有尊敬,而这些构建自她对周遭的观察,对他人的观照,尤其是对自身的省悟。可惜,中国有许多许多技巧上比许鞍华好且好很多的导演,但许鞍华的良心,仅此一颗。 |
|
ann对香港的几番表白我看得胸口生疼哭得好惨 可能我自己都无法估量香港文化对我的影响多深多重 太想念那座城市了想念在那里留下的每一个瞬间 这是题外话 纪录片对我来说起到了蛮重要的作用 会发现原来ann一直拍的内容就是她人生各阶段的经历和处境 看到她陪妈妈在街上走的身影一下子回闪桃姐里一模一样的镜头 还有和日与夜里一样的花灯 这就让我更爱她了 更不用说食烟喝醉了念莎士比亚 送妹妹自己用不到的fashion提袋 理由是装不下A4纸 她就和宫二一样 是会迷的人 为拍戏疯魔为拍下香港每个角落疯魔 不知是真实还是说震动 她会因外表这件事从拍戏里找寻自己的价值 虽然她认为记者反复去问女性电影很烦躁 但同作为女性我会觉得这些细小有力的反应与传达都是女性独有的吧anyway long live cinema |
|
long live cinema |
|
看的过程一直傻笑,片尾的颁奖典礼一出来,直接泪目。不仅是好的纪录片,更是好的影像论文,既有同行们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导演自己大段的剖析,通过自己的作品脉络梳理,串联起导演的成长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结构非常吸引人。在镜头前,她是如此真诚温柔,但是在片场又是一个完全投入其中毫无二心甚至充满执念的艺术家。最后,出于对这座城市的责任和情感,她深知自己所肩负的重任,即便完全是自发的,这种感情藏在她的哽咽里,也藏在她的每一次行走中。讲真,这种干货满满的纪录片真的可以一直看下去,哪怕大导演们众演员们只是坐在一起吹吹牛话话家常就已经足够有料了。Long Live Cinema,Long Live HK! |
|
即使已是躺平任嘲的廢物,但看到有人勤力一世,投身於自己所熱愛,還是會被打動,雖然「勤力係沒L用噶」。太多可愛的片段了,笑言飲醉酒會開始念莎士比亞,嘴上說等有錢了就考慮去整容,還要找個教練把曲線都練出來然後穿吊帶,分手後其實暗自慶幸終於有時間拍戲,以及在垃圾桶旁抽菸被各種路人借火的Ann。最後在金獅獎領獎致詞時感謝香港真是看到眼濕濕,然後從包裡掏出紙巾若無其事的脫下口罩擦眼淚。 |
|
许鞍华说:“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徐克说她:“不做屈就市场的事情,做坚持自己的的事情。”她在神与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看完纪录片才知道原来她这么多电影都有自身的影子。 |
|
这个级别的导演,可敬可畏的不稀奇,可爱才是最难的。 |
|
比起王家卫、杜琪峰等人,许鞍华不是一个风格鲜明的作者导演,她的水准忽高忽低,入行四十余年,相对比较高产,涉猎题材也很杂,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拍时代、拍人物有其独到之处,看了这个片子知道这一切的原因,这是一个烟瘾大、动作潇洒、生命力旺盛、内在有趣、生活简单的人。最喜欢的导演作品《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千言万语》《男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 |
|
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丰富的拍华人导演的纪录片,水平接近当年阿萨亚斯拍侯孝贤。正、反、侧都拍到,不回避不仰视不煽情不狗血,立体生动真实,叙事手法也不呆板,以时间的来回拉扯代替线性铺排。 |
|
其实是很传奇而且桀骜的一生,说出口来都是轻描淡写,这的确很许鞍华。别人说她的电影总是拍那些不安、忧愁的人,她就笑说是吗我还以为我很阳光呢。这种超越了导演身份的导演,比那些为技艺所困或者极力突破技艺的作者更值得崇拜,因为她表达的愿望如呼吸般自然,当别人在谈论阻碍的时候她已经冲破阻碍生长出来,比如她对香港的爱,就近乎一种本能的认识。当然这种崇拜常常无法兑现为现实资源,她也无意去追逐那些,因而必须面对创作的路上总是缺斤少两的窘境,有冲劲的时候条件不行,等条件好了体力又跟不上,于是她说不出自我感动的话,只能待在自己的小房间,说说那些无尽的克难。 |
|
时代巨轮,导演北上,我有预想过Ann怎样处理资本和初心的关系,她一直和她创作的电影人物保持观照和并行,就是吴念真说的,“在时代夹缝中做抉择的人”。Ann的选择是:二十周年,“不要让我说祝福的话,我不要”。完了以后,谢谢于冬,你是个好老板🙏 |
|
今天的早晨,我关上窗户,关掉空调,万籁俱寂,世界上只有你的声音。十五岁起知道你,好好看电影,已有二十年,天上地下,人间海底,我永远都要和你在一起。 |
|
剪辑好流畅,想不到许鞍华原来是这么可爱。中间有些她真性情流露的部分我和邻座的小哥整个笑到失控。有人说导演是上帝,有人说导演是狗。希望她在上帝和狗之间可以找到平衡。 |
|
五颗星全部给许鞍华,她确确实实鼓励到我了。只想着拍好电影,宁愿忍受亏钱、孤独、挫折、清贫,几十年如一日,心心念念只在一件事情上。真是一个纯粹的人。 |
|
有兩段挺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是攝影機近距離捕捉許鞍華在片場專心導戲的工作狀態,這是一個居於幕後的導演難得地坦誠相見,展現新性情的時刻,對比起杜Sir在現場「直腸直肚」的火爆脾氣,許鞍華要溫和克制得多。有趣的是,太專注的Ann更多時候是整親自己,看似是一個向外宣洩情緒(爆粗大罵),一個反作用於己身(磕磕絆絆),但實際上對那些不滿足於現況,努力做到最好的電影創作者來說,著緊套戲受傷最多的永遠是導演自己。
二是拍許鞍華電影之外的生活日常,她與年邁的老母親出門去私家診所複診,到達後才發現診所沒開門,Ann於是便帶母親到樓下茶餐廳喝咖啡。很喜歡攝影機安靜地對著熱氣騰騰的咖啡杯,母女倆不發一言相視而坐,享受什麼也不做的恬靜舒適。隨後,鏡頭目送Ann攙扶著母親徐徐離去,日子細水長流,人生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
|
延遲版HKIFF. 全片閃耀的都是許鞍華個人魅力的光芒,所以片子本身的「紀錄」感不強以及和「拍電影」關聯不大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無論是她本人生活工作中的舉手投足,還是身邊人對她的評價,無不指向一個致命的現實——她·真·的·太·可·愛·了!!不是作為導演,而是作為一個人。受訪者的金句產出量都不要太高,特別蕭芳芳說她是在「神與狗之間找到平衡」,笑到飛起。P.S. 片尾剪輯驚現:林澤秋。 |
|
可以祝福电影,但其它祝福的话她说不来。Long live cinema,至于其它的都是稍纵即逝,是很难忘却的,却也必然会被忘却,如她在夹缝中不懈创作的沉浮一生,和无数个平淡如水身心俱疲的日日夜夜。电影不单回顾了她不凡的导演生涯,更将目光投向她人生中意想不到的因缘际会,那些与她互相成就的人事,教会她如何变通、妥协、接纳、包容——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
|
离得近,也就拍得更亲切一些 |
|
#SGIFF2020#没想到许鞍华导演的家庭还有这样的故事,真是如电影一般(而且她也确实拍成了电影)。按照这部纪录片里的梳理,其实包括后来的很多电影都有她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映照。因为是很亲近她的人拍的纪录片,所以有大量的第一手的许鞍华本人的影像素材,又采访到了很多圈内的同僚大佬,所以真的是很细致的对许鞍华电影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呈现,她真的是生活极“接地气”、性格极可爱的一个人。 |
|
「你真係好勤力。」「勤力係無燃用的。」 |
|
仔细想来关于中老年女性创作者的故事真的不多,看这部时不断想到瓦尔达晚年一些纪录片中的自述,其中很明亮的一条线索就是与衰老的身体搏斗与和解的过程,以及到了这个年龄,回看家庭、家庭生活在个人生命中的角色和意义,会感觉到与男性叙事的些许不同。所有许鞍华与母亲的段落都很好,尤其是发现养老院没开门两人去吃东西,搀扶着走路、给母亲看猫那些部分,我感到了女性的惆怅和的韧性,如果能围绕这个主题,以及她对相貌的深深自卑、同时紧紧抓住电影不放的执着,那将会非常妙。发现她还在拿步步高碟机看电影,以及抽很多不同牌子的烟,觉得很可爱。 |
|
文念中说,他想拍许鞍华的原因,是在《明月几时有》的片场,许导总是最早到的那个,与别的导演不同。她年纪最大,走路反而最快。如果不是已被是枝裕和用了名字,他想给纪录片起名《步履不停》的。果然,镜头下,许鞍华总是走得飞快。很像她拍电影,唯有keep rolling,下一部戏的资金才有着落。于是永远勤勤恳恳,永远精力充沛。
这部看完,无法不更爱许鞍华,爱她的随性、真实与可爱。难怪从不和电影工业圈内人有私交的戴锦华老师会和她成为朋友。喝醉了念莎士比亚,叫周迅“阿迅”叫汤唯“汤汤”,刚嚷完要减肥就大啖波萝包,懂得变通却也有不说祝福的坚持,关切时代与个人的命运……这样的人,谁不爱呢?看着眼前掠过的渔村光影,长叹一声;不知道尹雪艳还能不能拍成,长叹两声。无论拍不拍电影,都祝她长命百岁。 |
|
一部关于导演生平与作品回顾+日常穿插的纪录片,能拍得这么灵动有趣且感人,许鞍华的个人魅力占了很大比重,正如她自己所言“我很难闲下来”,随着她勤力的创作生涯一一铺展开来,我们依旧会为她永葆的赤子之心而感动,她的孜孜以求与心无旁骛,她的人文理想与家国情怀,从《客途秋恨》《千言万语》《投奔怒海》一路穿行至今未变——一直觉得这些才是她最想拍的,也是我个人最偏爱的部分,演化到这些年,虽然《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口碑不一,却仍秉持了她最初的信念。
采访对象也各个有料,众声中的“鞍”如此亲切而可爱,既有理想主义的天真执拗和无畏名利,也不乏烟火世俗的温暖与童心(回忆中的童年时光,现时与母亲共处),她如此虔心电影,这般热爱脚下这座踏遍方寸的城市,请一定Keep Rolling! |
|
2020.10.23 虽然片名叫好好拍电影,倒是没怎么记录她怎么拍电影的,相反大量从他人和她自己之口、以及生活的琐碎来讲述这个一直在好好拍电影的“在神和狗之间找到了平衡”的导演。阿Ann真是太太太太可爱了!可爱到其他说起她的人也都可爱起来。(看到最后Figaro画了框框突如其来的一阵难过 |
|
一些观后...1,成名早,顺风顺水的开头,低谷也来得早,低谷期以十年起步。2,就算是成名导演,也得把每一部电影当做最后一部——不是说要死了,而是很可能这是最后一部有人投资让你拍的影片。3,就算成名导演,也要在生存和实现自己理念之间挣扎,找出口。4,1947年出生的许鞍华,依然在拍片,但她说,体能跟不上了。5,出镜的徐克,侯孝贤,吴念真都满头白发。侯孝贤:我记得我以前去香港,徐克他们那个时代,电影院里观众看得不舒服,就会指着片子骂:谁是导演,出来,我砍死他。6,每次看类似纪录片,都会获得巨大动力,不管哪个时代,世道如何,总有一群人在坚持输出文化,精神,这些群体是腐土里的花朵,黑暗中的光。 |
|
看完之后,其实想说的只有一句:许鞍华值得。她说自己的身体其实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做导演,但是一辈子最喜欢的就是拍电影这件事。她说今后要多拍香港,记录下这城市的变化,这已经不是兴趣,而上升到使命。她拍了三十年电影,经济情况仍不乐观,也乐得清贫,住在一个不算宽敞的房子里;走在街上,哪怕有摄影机的追随,路人好像也只当她是普通市民,不知面前是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次数最多的女人。印象最深的是她送母亲去养老院,母亲步履迟缓,但当天精神不错,打扮得漂漂亮亮;到了才发现没开门,她连说抱歉,扭头向母亲提议“不如我们去咖啡馆吃饭”,天水围和桃姐的人情味都映照在母女俩身上。把作品和身世做了对照,多是生活日常,少了思想上的深挖,但这些丰富的细节已经足让人感动。纪录片有时无需多复杂的方法,片名确是她这一生最好的诠释。 |
|
喜欢许鞍华爱恨分明、直截了当、毫不遮掩的态度,即便是宣传新片也反感内地媒体毫无水准的重复性提问,也表明绝对不说歌颂的话语,一定要说就不上台了。片中借用《明月几时有》的宣传,点出了北上导演的困境,歌功颂德的集体注意大环境果然容不下个体表达。 |
|
#金馬57# 在捷運上和滿意說,現在的以後的、了解的不了解的人想去觸碰許鞍華,這部都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大概是朋友來拍,鏡頭是帶著感情的。觀看過程中好幾次流淚,場內其他人笑的時候我常常笑不出來,她是這樣為電影燃燒的人啊,所以那些為難和曲折都不重要,都是可以用講笑話的語氣說出來。沒想到會有她講她不自信沒愛情這段,喜歡,那些消逝的易散的都不如她自己造的電影世界穩固。 有這樣鍾愛的事業的人是幸福的,擁有她也是我們的幸運。 |
|
#Asian Pop-Up Cinema 2021 (Season12) 在线# 7分。从[明月几时有]的工作纪录片生长成了一个许鞍华生涯回顾的纪录片。片子有趣之处可能都是来自许鞍华这个人物,尤其是她的生活方式(不结婚,坐地铁,很有烟火气)和长期为香港这座城市拍片的执着。作为人物类的纪录片,技巧上其实真心挺一般吧。比较好的一个处理(导演映后也提到)是用早期作品里与个人生活相关的经验来代替生活影像(用得比较好的例子如[客途秋恨]-许鞍华母亲的日本身份问题等)。 |
|
許鞍華:我猜我這輩子很認真想過的事情,其實真的只有電影。思來想去,左思右想,考慮周詳,客觀的、主觀的都想一下。但講到個人生活,就真的沒有好好想過。…(那不是很大犧牲嗎?為了工作而不能談戀愛?)而且,我沒好好分析過當時的心情,現在也不會再想當時為何會分手。那時候一分手,我是很如釋重負的。我就覺得,唉!不用再,我也不是針對誰,我就覺得,唉!可以專心拍電影,專心找工作了。說真的,我這樣講有點差勁,但是事實。… -13890 |
|
頗全面,包含了許鞍華的成長趣事、家庭、生活如何影響作品等,訪問內容豐富,而且Ann Hui非常幽默風趣,內容不沉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主題,但把許鞍華這個「人」塑造得很完整。 |
|
有两点印象比较深,一是李鞍华想整容,二是提到女性电影时她的反应 |
|
“不要让我说祝福的话”,人间清醒。希望许导演一直拍下去,像瓦尔达奶奶那样。 |
|
陈果说的好:香港导演都有各自的山头和帮派,只有许鞍华是一个人,多年来一直坚持着一条人文主义的路线,居然让她坚持下来,她是香港电影的奇葩,或者说是奇迹。 |
|
她喜欢贬低自己的作品,或不承认它们的成功,可能对她来说煞过一次成功,要比煞过一次失败来得困难。这种性格与大多数自我膨胀,追求成功又容易自满的同行相比,无疑是两个极端,却未尝不可视为她能坚持了二十年,对创作不离不弃的一股动力。——《许鞍华说许鞍华》 |
|
【亚洲跃动电影节 2021】许鞍华拍电影也是在拍自己的人生,《黄金时代》里的东北是讲自己的故乡鞍山,《客途秋恨》里的背诗是讲自己的军人与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桃姐》的年迈老人则是讲自己母亲的养老问题。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电影是许鞍华的灵魂,她用电影造梦,也用电影还原生活,她的色彩是孤独悲凉的,但她的电影都指向救赎。 |
|
很難不想到《去日苦多》,也很難不去和《去日苦多》作比。把自己拿去給別人拍和自己拍自己相比,還是少了很多主觀層面的自省,幸而結尾處有小小呼應,算是二十餘年後的一個回答。前半部分非常寡淡,總歸還是靠傳主個人魅力來加分。 |
|
“我不会去讲祝福的话”,眼下的大环境让这样的消极自由越来越不易得 |
|
开头的跋山涉水直接泪目。华人瓦尔达 |
|
为了电影事业热忱、全力以赴、坚持一生的人真的很可爱。大概为了任何事都是如此!(电影已上线Criterion Channel大家快去看) |
|
比杜琪峰《无涯》那几个拍得好 |
|
可以说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许鞍华,她对电影的坚持,她电影里的救赎,她对香港的热爱,她的戏里戏外,很难不让人钦佩和动容。 |
|
“烦死我了,老问什么是女性电影。” |
|
香港的阿涅斯论瓦尔达,要是能抓住Ann的一个特质来组织素材就好了。最喜欢许鞍华坚持不说祝福语的那一段,艺术家的坚持。 |
|
丰富而立体的呈现,影像资料和生活素材的互文剪得很有意思。是一个导演对电影的情书,也是一个年迈老人喜忧参半的生活,更是跌宕起伏的四十年在个体身上冲刷留下的痕迹。 |